收割机

文档序号:1026315 发布日期:2020-10-27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收割机 (Harvester ) 是由 内孝广 西村俊成 丹后芳史 熊取刚 日野真和 崎山洋佑 林翔太 东泷燎平 北村信树 于 2019-03-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希望能迅速地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的收割机。具备:主变速装置(31);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32);手动式的副变速操作件,指令副变速装置(32)的变速状态的切换;以及变速操作机构(41),基于副变速操作件的操作来切换副变速装置(32)的状态,在变速操作机构(41)具备:操作构件(44),进行副变速装置(32)的变速;以及致动器(CY3),操作操作构件(44)。(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arvester which can quickly perform speed change operation of a sub-transmission device. The disclosed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transmission device (31); a gear switching type sub-transmission device (32); a manual sub-transmission operation member for instructing switching of a transmission state of a sub-transmission device (32); and a shift operation mechanism (41) for switching the state of the sub-transmission (32) based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transmission operation member, wherein the shift operation mechanism (41) comprises: an operating member (44) for shifting the sub-transmission device (32); and an actuator (CY3) that operates the operating member (44).)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机。

背景技术

(1)以往,在收割机中,存在如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这样的一边使车体行驶一边收割植立的作物的收割机。

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往,为了在不作业时以高速行驶并且在进行收割作业时以低速行驶,作为对行驶装置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存在除了具备主变速装置之外还具备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的变速装置。并且,以往,副变速装置采用通过手动操作机械地联接着的操作杆来进行切换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此外,以往,在收割机中,存在如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这样的一边使车体行驶一边收割植立的作物的收割机。

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往,为了在不作业时以高速行驶并且在进行收割作业时以低速行驶,作为对行驶装置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存在除了具备主变速装置之外还具备齿轮切换式的多级的副变速装置的变速装置。并且,以往,副变速装置采用通过手动操作机械地联接着的操作杆来进行切换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此外,以往,在收割机中,存在如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详细而言,存在具备搭载于机体的驱动源和对从驱动源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行驶传动装置的收割机。

以往,采用来自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带轮传递给作为行驶传动装置的变速箱的结构。并且,发动机配置于机体内部的低位置,以位于机体横向中央部的下部且位于左右的行驶装置的中间的状态配备变速箱,输入带轮以接近变速箱的状态配置于变速箱的横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6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813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操作杆来进行副变速操作,切换操作需要花费时间,难以应对想要迅速切换变速状态的情况。例如,在副变速装置被设定为低速的状态下进行收割作业时,在收割作业暂时结束但需要向其他位置移动行驶时,该移动行驶中,能通过将副变速装置切换至高速来高效地进行作业。

因此,希望收割机能迅速地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

(2)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副变速操作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操作杆来进行,切换操作需要花费时间,难以应对想要迅速切换变速状态的情况。例如,在副变速装置被设定为低速的状态下进行收割作业时,在收割作业暂时结束但需要向其他位置移动行驶时,该移动行驶中,能通过将副变速装置切换至高速来高效地进行作业。

为了能迅速地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考虑采用通过致动器来进行副变速操作的结构。但是,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是通过换挡而呈现出与不同的齿轮啮合的状态来切换至多个变速级的装置。当代替手动操作式的操作结构而通过致动器直接操作这样的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时,会有无法良好地进行向不同的变速级的切换操作的隐患。

因此,希望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能通过致动器迅速且良好地进行向不同的变速级的切换操作。

(3)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技术问题如下。

在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中,期望通过使搭载于机体的脱粒装置等作物处理装置大型化来谋求作业效率的提高。

有时候,当使作物处理装置大型化时,在机体内部的低位置没有用于配备驱动源(发动机)的空间,必须将驱动源设置于作物处理装置的上方侧的高位置或作物处理装置的机体后部侧的位置等位置。另一方面,为了向左右的行驶装置分配并传递动力,需要以位于左右的行驶装置的中间的状态配置变速箱等行驶传动装置。

上述现有结构是将发动机配置于机体内部的低位置并利用机体中央侧下部的空区域来向变速箱传递动力的结构,因此,在如上所述使脱粒装置等大型化来谋求作业效率的提高的情况下,在机体中央侧下部没有空区域,因此驱动源的配置受到制约,例如需要使来自驱动源的动力绕过作物处理装置的机体横向外侧部位来进行动力传递等,无法直接应用上述现有结构的传动结构。

因此,希望即使在驱动源的配置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将动力传递给行驶传动装置,并且能有效利用所传递的动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技术问题(1)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主变速装置;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手动式的副变速操作件,指令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切换;以及变速操作机构,基于所述副变速操作件的操作来切换所述副变速装置的状态,所述变速操作机构具备:操作构件,进行所述副变速装置中的换挡;以及致动器,操作所述操作构件。

根据本发明,操作构件被致动器操作,由此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因此与通过手动操作来切换操作构件相比,能进行迅速的切换操作。因此,能迅速地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容纳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箱,所述变速操作机构支承于所述变速箱。

根据本结构,容纳副变速装置、其他传动机构的变速箱是刚性高而具有大强度的变速箱。能利用这样的刚性高的变速箱来稳定地支承变速操作机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检测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在支承于所述变速箱的支撑件,分别支承有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和所述致动器。

根据本结构,一边通过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来检测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一边操作致动器,由此能良好地进行由致动器实现的切换操作。并且,能经由支撑件将致动器和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稳定地支承于变速箱。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撑件设有:第一安装部,连结于所述变速箱;第二安装部,供所述致动器安装;以及第三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中间部,供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安装。

根据本结构,支撑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并支承于变速箱。由于安装于远离变速箱的连结部位的部位,因此容易顺利地设置作为较大型装置的致动器。作为小型装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能以误工作少的稳定状态设置在靠近与变速箱连结的部位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构件的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副变速装置,所述致动器被配置为联动联接于所述操作构件的另一端部并且使所述操作构件摆动来对所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联动联接于所述操作构件中的被摆动支承的部位与联接于所述致动器的部位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结构,致动器联动联接于操作构件中的另一端部即远离被摆动支承的部位的位置,因此致动器能通过尽可能小的操作力使操作构件移动操作。能利用操作构件被可摆动地支承于副变速装置的部位与供致动器配备的部位的中间的空区域来配置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其结果是,能以紧凑的形状配备变速操作机构整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以位于比所述操作构件靠上侧的状态配置所述致动器。

根据本结构,致动器设于比联接于副变速装置的操作构件靠上侧的高位置,因此致动器位于远离行驶路面的部位。其结果是,对于致动器而言,收割作业时泥土等飞散而附着堆积于致动器或者致动器与凹凸大的田地表面接触等隐患少,能长期良好地使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构件以能绕水平朝向的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致动器由沿上下方向进行伸缩操作的液压缸构成。

根据本结构,相对于上下摆动的操作构件,液压缸沿上下方向进行伸缩操作,因此能将操作力高效地传递给操作构件,并且能在横向上于宽度窄的区域内紧凑地配备液压缸。

(2)与技术问题(2)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变速装置,具有主变速装置和齿轮切换式的多级的副变速装置,对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行驶装置;手动式的副变速操作件,指令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切换;致动器,对进行所述副变速装置中的换挡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是否处于车速比预设的设定车速低的低速行驶状态;以及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在通过所述行驶状态单元判定为所述低速行驶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致动器工作以切换为与所述副变速操作件的指令对应的变速状态,并且,在通过所述行驶状态判定单元不判定为所述低速行驶状态时,无论所述副变速操作件的指令如何,所述控制单元都禁止所述致动器的工作。

根据本发明,只要通过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为处于车速比设定车速低的低速行驶状态,当手动操作副变速操作件时,致动器操作操作构件进行换挡来进行副变速装置的变速。与通过手动操作来切换操作构件的变速装置相比,能进行迅速的切换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设定车速被设定为大致接近于零的小值。

但是,只要通过行驶状态判定单元不判定为处于低速行驶状态,即使手动操作副变速操作件,致动器也不工作。在收割机以比设定车速高的速度行驶时,即使误操作了副变速操作件,由于致动器不工作,因此也能避免换挡而强行使齿轮与旋转中的齿轮啮合等动作。

因此,在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中,能通过致动器迅速且良好地进行向不同的变速级的切换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指令所述主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的切换的手动式的主变速操作件,所述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基于所述主变速操作件的操作位置来判定是否处于所述低速行驶状态。

根据本结构,主变速装置是主要对从驱动源传递给行驶装置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装置,非常有助于车速的变动。主变速装置通过主变速操作件的手动操作来确定变速状态。因此,主变速操作件的操作位置对应于车速,因此,能基于主变速操作件的操作位置来判定低速行驶状态。其结果是,例如与检测传动机构中的旋转体(传动轴、齿轮等)的实际旋转状态的情况相比,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判定低速行驶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主变速操作件的操作区域中设定有将所述主变速装置切换至中立状态的中立区域和将所述主变速装置切换至行驶状态的行驶区域,当所述主变速操作件***作至所述中立区域时,所述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为处于所述低速行驶状态,当所述主变速操作件***作至所述行驶区域内时,所述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为不处于所述低速行驶状态。

根据本结构,主变速操作件能沿具有中立区域和行驶区域的操作区域***作,当主变速操作件位于中立区域时,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为处于低速行驶状态,当主变速操作件位于行驶区域时,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判定为不处于低速行驶状态。

就是说,行驶状态判定单元只要是判定主变速操作件是否位于中立区域即可,不必遍及操作区域的整个区域地配置检测范围,能通过简单结构进行应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副变速操作件由可按压操作的一个开关构成,所述的收割机具备检测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每当所述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执行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级按顺序切换至下一个目标变速级的通常工作控制,并且,当所述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执行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的异常工作控制:当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原变速级与所述目标变速级之间的中立操作区域中靠近所述目标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切换至所述原变速级,并且,当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所述中立操作区域中靠近所述原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切换至所述目标变速级。

根据本结构,每当由一个开关构成的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控制单元执行通常工作控制。在该通常工作控制中,一边通过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并反馈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一边对致动器的工作进行控制,因此能使操作构件移动至与下次的目标变速级对应的适当的位置。

但是,有时候,即使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来执行换挡,在齿轮没有良好地啮合的情况下,操作构件也无法到达目标变速级,而是位于原变速级与目标变速级之间的中立操作区域。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执行异常用控制。

即,当之后副变速操作件***作时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原变速级与目标变速级之间的中立操作区域中靠近目标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控制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切换至原变速级。当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所述中立操作区域中靠近原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控制致动器的工以将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切换至目标变速级。

可以认为,即使在上一次移动操作时例如以从原变速级切换至目标变速级的方式进行了换挡,在齿轮没有良好地啮合的情况下,换挡齿轮也滞留在靠近与目标变速级对应的齿轮的位置。此外,还考虑到在没有良好地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即使再次对副变速操作件进行操作而以从目标变速级切换至原变速级地方式进行了换挡,齿轮也没有良好地啮合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换挡齿轮滞留在靠近与原变速级对应的齿轮的位置。

因此,设为:当操作构件位于靠近目标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切换至原变速级,当操作构件位于靠近原变速级的操作区域时,切换至目标变速级。重要的是使操作构件移动至进行换挡前啮合侧的变速级。其结果是,齿轮能复原至原来的啮合状态,呈良好的啮合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即使朝向未良好地进行啮合的一侧的变速级反复进行换挡也难以啮合,因此可以采取以啮合的状态传递动力来变更齿轮的旋转相位并再次进行副变速操作等的对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副变速操作件由可按压操作的一个开关构成,所述的收割机具备检测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每当所述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执行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级按顺序切换至下一个目标变速级的通常工作控制,并且,即使所述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但基于所述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判断为未切换至所述目标变速级时,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在此之后当所述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控制所述致动器的工作以将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切换至所述原变速级的异常用控制。

根据本结构,每当由一个开关构成的副变速操作件被按压操作时,控制单元执行通常工作控制。在该通常工作控制中,一边通过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并反馈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一边对致动器的工作进行控制,因此能使操作构件移动至与下次的目标变速级对应的适当的位置。

但是,有时候,即使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来执行换挡,在齿轮没有良好地啮合的情况下,操作构件也无法到达目标变速级,而是位于原变速级与目标变速级之间的中立操作区域。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执行异常用控制。

即,当副变速操作件再次***作时,即使在前一次的操作中操作构件没有到达目标变速级,也控制致动器的工作以切换至原变速级。其结果是,使操作构件移动至进行换挡前啮合侧的变速级,齿轮能复原至原来的啮合状态,呈良好的啮合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即使反复进行使换挡朝向目标变速级移动的操作也难以啮合,因此可以采取以在原变速级啮合的状态传递动力来变更齿轮的旋转相位并再次进行副变速操作等的对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切换通知单元,通知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级已切换为所述目标变速级这一情况。

根据本结构,在控制单元执行通常工作控制而使致动器工作以将操作构件从与原变速级对应的位置切换至与目标变速级对应的位置时,当基于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别为操作构件已切换至与目标变速级对应的位置时,切换通知单元通知这一情况。

驾驶员仅对一个副变速操作件进行按压操作,因此难以确认副变速装置的实际的切换状况。因此,通过执行由切换通知单元实现的通知处理,能容易地确认副变速装置已切换至目标变速级这一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异常通知单元,在即使所述控制单元执行了所述通常工作控制,所述副变速装置的变速级仍未切换至所述目标变速级时,通知处于异常状态这一情况。

根据本结构,在副变速操作件***作时由于被换挡操作的齿轮没有良好地啮合等原因而未切换至目标变速级的情况下,异常通知单元通知处于异常状态这一情况。其结果是,驾驶员能迅速地了解到处于异常状态,能立即采取对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启动时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相邻的变速级之间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操作构件操作向相邻的变速级中任一方的变速级。

根据本结构,在为了开始由收割机实现的作业而使发动机启动时,在操作构件由于某些原因而位于相邻的变速级之间,未切换至与任一个变速级对应的位置时,将操作构件操作向相邻的变速级中任一方的变速级。

在发动机停止的状态下,例如在用卡车输送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由于机体的振动等原因而导致操作构件移动或者发动机的动力供给停止而不能进行由致动器实现的位置保持的情况下从与变速级对应的位置错位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在启动发动机后使操作构件的位置移动来呈现出良好的啮合状态而开始行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发动机启动后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相邻的变速级之间且位于比相邻的变速级的中央位置靠近一方的变速级的位置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操作构件操作向所述一方的变速级,在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位置位于比相邻的变速级的中央位置靠近另一方的变速级的位置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操作构件操作向所述另一方的变速级。

根据本结构,在发动机启动时操作构件未切换至与相邻的变速级中任一变速级对应的位置时,将操作构件移动操作向相邻的变速级中离操作构件近的变速级。

在操作构件由于某些原因而错位的情况下,考虑为不会从原来的啮合位置大幅错位。因此,通过将操作构件操作向相邻的变速级中离操作构件近的变速级并使其向之前啮合的那一侧变速级移动,能使齿轮复原至原来的啮合状态。并且,能呈现处良好的啮合状态而开始行驶。

(3)与技术问题(3)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驱动源,搭载于机体;行驶传动装置,对从所述驱动源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输入轴,具有从所述行驶传动装置向外方突出的外方突出轴部;输入旋转体,设于所述外方突出轴部,被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动力;以及动力取出部,从所述输入轴中所述输入旋转体与所述行驶传动装置之间的区域向外部取出动力。

在收割机中,有时驱动源的配置受到制约,例如配置于脱粒装置等作物处理装置的上方侧的高位置、作物处理装置的后方侧等,来自驱动源的动力以绕过机体横外侧部位的状态被传递。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结构,也能通过从行驶传动装置向外方突出的外方突出轴部所具备的输入旋转体来良好地接受动力,传递给输入旋转体的动力会被传递给行驶传动装置。

并且,在输入轴中输入旋转体与行驶传动装置之间的区域具备动力取出部,能将通过该动力取出部向外部取出的动力传递给其他装置。如此,能有效利用从行驶传动装置向外方突出的外方突出轴部的结构来驱动其他装置。

因此,即使在驱动源的配置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向行驶传动装置传递动力,并且能有效利用所传递的动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动力取出部具有:动力分支部,将动力从所述输入轴分支;以及输出轴,输出由所述动力分支部进行了分支的动力,所述输出轴以从所述动力分支部朝向所述行驶传动装置延伸的状态设置。

根据本结构,能使由动力分支部进行了分支的动力经由输出轴朝向外部的装置输出。输出轴从动力分支部朝向行驶传动装置延伸,因此能以输出轴不比输入旋转体更向行驶传动装置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有效利用输入旋转体与行驶传动装置之间的区域,以紧凑的形状输出动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传动箱,覆盖所述动力取出部和所述外方突出轴部各自的外方侧。

根据本结构,动力取出部和外方突出轴部各自的外方侧被传动箱覆盖,因此能避免伴随着收割作业而产生的泥土、伴随着作业的尘埃等飞散到动力取出部和外方突出轴部而导致耐久性降低等不利情况,能长期维持良好的传动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传动箱具有:第一支承部,位于靠近所述行驶传动装置侧;以及第二支承部,位于靠近所述输入旋转体侧,并且,所述传动箱分别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处支承于被支承部。

根据本结构,传动箱中靠近行驶传动装置那一侧和靠近输入旋转体那一侧分别支承于被支承部。因此,能将为了覆盖动力取出部和外方突出轴部双方而在横向延伸的传动箱通过长尺寸方向的两侧部以两端支承的状态稳定地支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左右的行驶驱动轴,以从所述行驶传动装置的左右两侧部朝向左右方向外方侧突出的状态将变速后的动力传递给左右的行驶装置;以及左右的车轴箱,分别覆盖左右的所述行驶驱动轴,所述行驶传动装置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对应的所述被支承部,在所述行驶传动装置支承有所述第一支承部,左右的所述车轴箱中的任一方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对应的所述被支承部,在该车轴箱支承有所述第二支承部。

根据本结构,用于将在行驶传动装置中被变速的动力传递给左右的行驶装置的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分别被车轴箱覆盖。行驶传动装置在内部具备对从驱动源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构,是具有较大刚性的构造体。此外,为了将左右的行驶装置支承于机体,车轴箱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刚性。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如此利用牢固的构造的行驶传动装置和车轴箱来牢固地支承传动箱。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承部沿左右方向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所述行驶传动装置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支承部沿左右方向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所述车轴箱的外侧面。

根据本结构,传动箱中,一侧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行驶传动装置的外侧面并且另一侧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车轴箱的外侧面。就是说,在传动箱中有别于与车轴箱的连结部位的部位,传动箱连结于行驶传动装置。

其结果是,行驶传动装置、车轴箱以及传动箱分别以框架的状态连结固定,因此例如与将它们以横向并列的状态连结的结构相比,能提高用于将左右的行驶装置支承于机体的支承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通过由所述动力取出部取出的动力来驱动的液压泵,所述液压泵支承于所述传动箱。

根据本结构,通过从动力取出部取出的动力驱动液压泵,从液压泵向其他液压设备供给工作油。由于在行驶传动装置的内部储存有润滑油,因此能将该油用作工作油。液压泵支承于位于靠近行驶传动装置的位置的传动箱,因此能将液压泵配备于靠近储油部位的位置来顺畅地进行工作油供给。而且,无需另外设置专用的支承构件就能有效利用传动箱以简单的结构支承液压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以下,直到图15都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主变速杆的后视图。

图4是变速操作机构的后视图。

图5是副变速装置的简化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副变速装置和主变速装置的操作机构的图。

图7是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谷粒箱的倾动状态的剖面后视图。

图9是操纵台的俯视图。

图10是控制框图。

图11是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作业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以下,直到图25都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视图。

图17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视图。

图18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机体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机体支承构造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机体左侧的传动结构的左视图。

图22是表示机体右侧的传动结构的右视图。

图23是传动系统图。

图24是表示针对前车轮的传动结构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25是液压泵配设部的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F的方向设为“前侧”(参照图1和图2),将箭头B的方向设为“后侧”(参照图1和图2),将箭头L的方向设为“左侧”(参照图2),将箭头R的方向设为“右侧”(参照图2)。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中示出了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1中具备作为行驶装置的左右一对前车轮2和左右一对后车轮3。前车轮2被配置为能由来自发动机4的动力驱动。后车轮3被配置为能转向操作。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具备驾驶部5。驾驶部5被驾驶室6覆盖。在机体框架7的前部设有收割输送部8。收割输送部8具有作为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的一个例子的收割部9和将收割到的收割谷秆朝向后方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10。收割部9具备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的旋转卷筒11、切断植立谷秆的根部的收割刀12以及在收割宽度方向上聚集收割谷秆的搅龙13等。

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具备:脱粒装置14,对由谷秆输送装置10输送来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秆输送装置10以能绕横轴心P1上下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脱粒装置14的前部。如图2所示,脱粒装置14以相对于行驶机体1的横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偏向行驶机体1的左横侧的状态载置于机体框架7,以固定状态支承于机体框架7。在脱粒装置14的上方具备:谷粒箱15,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

通过收割升降用液压缸(以下,简称为收割升降缸)CY1,包括谷秆输送装置10和收割部9的收割输送部8整体被配置为能绕横轴心P1摆动升降。收割输送部8被收割升降缸CY1摆动升降操作,由此,收割部9能在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作业状态与上升到距地面较高位置的不作业状态之间被升降操作。

旋转卷筒11以能绕后部的横轴心P2升降的方式支承于收割部9的框部。在旋转卷筒11的前后中间部与收割部9的框部之间具备旋转卷筒升降用液压缸CY2(以下,简称为卷筒升降缸)。通过卷筒升降缸CY2的工作,能变更调整旋转卷筒11的高度。

〔谷粒箱15〕

具备将储存于谷粒箱15的谷粒向机体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8。以位于谷粒箱15的底部中行驶机体1的横宽度方向上的右横端侧的状态可旋转地配置有排出螺旋输送器19。在谷粒箱15的前部中与排出螺旋输送器19对应的位置连通连接有连接箱20。

如图1、图2所示,在排出螺旋输送器19连接有能经由连接箱20将谷粒向机体外方输送的谷粒排出装置18。谷粒排出装置18具备:螺旋输送机式的纵输送部18A,从排出螺旋输送器19的终端部向上方输送谷粒;以及螺旋输送机式的横输送部18B,从纵输送部18A的上端部横向输送谷粒。谷粒排出装置18能通过由未图示的液压马达旋转驱动来输送谷粒,液压马达通过未图示的排出开关的切换操作来切换动作状态。

谷粒排出装置18中,通过回转用液压缸(以下,简称为回转缸)CY4的伸缩动作,谷粒排出装置18整体能以上下朝向的纵输送部18A的旋转轴心P3为回转中心在收纳姿势(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姿势)与排出姿势(图2中以假想线表示的姿势)之间被回转操作。

谷粒箱15被配置为:除了由谷粒排出装置18实现的谷粒排出方式之外,还能使谷粒箱15整体绕排出螺旋输送器19的旋转轴心倾动,从右侧部直接将储存的谷粒向外部排出。即,如图8所示,谷粒箱15的右横部大幅敞开而形成排出口22。排出口22以朝向行驶机体1的右横外侧方开口的状态形成,关闭排出口22的谷粒箱15的右侧壁23被设为能绕下端的前后轴心摆动开闭。

如图8所示,谷粒箱15以能以排出螺旋输送器19的前后朝向旋转支轴19a的轴心P4为旋转中心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7。在谷粒箱15的下部与机体框架7之间枢支连结有倾动用液压缸(以下,简称为倾动缸)CY5。谷粒箱15被配置为能通过倾动缸CY5的伸缩动作而绕轴心P4转动,在储存姿势(图8中假想线表示的姿势)与倾斜的排出姿势(图8中实线表示的姿势)之间被姿势切换。

在谷粒箱15的底面中排出螺旋输送器19的上方形成有开口15a,该开口15a被配置为能通过可开闭的遮板25向闭塞的状态和敞开的状态切换。此外,虽未图示,但还具备与谷粒箱15的从储存姿势向排出姿势的姿势切换联动地以使右侧壁23切换为敞开状态的方式联动的连杆机构。

在关闭遮板25的状态下,当谷粒箱15向排出姿势切换时,如图8所示,能使右侧壁23敞开而从排出口22排出谷粒。在谷粒箱15内具备用于在排出时限制谷粒的流量的垂壁26。右侧壁23形成为具有前后中央的壁面部和前后两侧的前后面的槽状,在呈敞开状态时成为引导谷粒流下的滑槽。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驱动谷粒排出装置18来向外部排出谷粒时,需要将遮板25切换为敞开状态。

具备指令回转缸CY4的工作的回转开关27和指令倾动缸CY5的工作的倾动开关28(参照图10)。虽未图示,但倾动开关28以可操作的状态设置于驾驶部5。

〔行驶用传动结构〕

在行驶机体1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4和对发动机4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前车轮2的变速装置30。变速装置30具有被配置为具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ST)的主变速装置31和齿轮切换式的副变速装置32。主变速装置31将来自发动机4的动力切换为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并且对前进动力和后退动力的旋转速度进行无级变速。

副变速装置32被容纳于配备在左右的前车轮2之间的变速箱33。副变速装置32被配置为周知结构的齿轮切换式。即,如图5所示,副变速装置32是使通过花键以一体旋转的状态外嵌于输入轴34的换挡齿轮35向输入轴34的轴心方向滑动从而切换变速状态的装置。当换挡齿轮35切换至与低速用齿轮机构36中的联动齿轮37啮合的状态时,切换至经由低速用齿轮机构36向输出轴38传递动力的低速状态。当换挡齿轮35切换至与高速用齿轮机构39中的联动齿轮40啮合的位置时,切换至经由高速用齿轮机构39向输出轴38传递动力的高速状态。当换挡齿轮35与联动齿轮37、40均不啮合时,切换至不进行动力传递的中立状态。低速用的操作位置和高速用的操作位置以将中立位置夹在中间的方式分开配置于左右两侧。即,副变速装置32能向作为多个变速级的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这两级切换。

〔副变速操作构造〕

接着,对副变速装置32的变速操作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图5、图6所示,具备对副变速装置32的状态进行切换的变速操作机构41。副变速装置32采用不通过人为操作而通过变速用液压缸(以下,简称为变速缸)CY3的操作来进行切换的结构。即,变速操作机构41中具备作为致动器的变速缸CY3。

如图4、图6所示,变速操作机构41以位于变速箱33的后侧的状态支承于变速箱33。如图5所示,与副变速装置32的换挡齿轮35卡合来进行换挡操作的换挡叉42以能与转动轴43一体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后朝向的转动轴43,该转动轴43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33。转动轴43从变速箱33向后侧外方露出,在其露出的部位以能一体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进行换挡的操作构件的、带板状的副变速臂44的一端部。

在副变速臂44的另一端部经由连结构件45联动连结有变速缸CY3的活塞杆46。变速缸CY3以位于比副变速臂44靠上侧的状态并且以长尺寸方向沿上下方向的姿势被配置。

变速缸CY3沿上下方向进行伸缩动作,由此副变速臂44能绕转动轴43的轴心P5摆动而向位于上方侧的高速位置Hi(图4中实线表示的状态)和位于下方侧的低速位置Lo(图4中假想线表示的状态)切换。

在变速操作机构41中具备检测副变速臂44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由电位器构成,能输出与感测臂47a的摆动角度对应的检测值。感测臂47a的摆动端和副变速臂44的中间位置经由联接构件47b被联动连结。因此,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输出与副变速臂44的上下摆动量相当的检测值。

如图4、图6所示,变速缸CY3和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支承于支撑件48。支撑件48由俯视时大致L字形的板体构成。

支撑件48中由位于下部的左右朝向的面部分构成的第一安装部49螺栓连结于具有左右朝向的安装面的变速箱33侧的支承部50。支撑件48中由位于上部的前后朝向的面部分构成的第二安装部51以被变速缸CY3的连结用构件52中的前后一对板面夹住的状态螺栓连结于该一对板面。在支撑件48中位于第一安装部49与第二安装部51之间的上下中间部具备俯视时大致U字形的台座部53,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螺栓连结于该台座部53中由前后朝向的安装面构成的第三安装部54。因此,在支承于变速箱33的支撑件48,分别支承有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和变速缸CY3。

如图4、图6所示,在变速箱33支承有主变速操作用的操作联接机构55。通过以与支撑件48共同紧固的状态连结于变速箱33的右侧的支承构件56和连结于变速箱33的上部的左侧的支承构件57,支承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筒构件58。在该筒构件58的内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有中继轴59。在中继轴59的一端部具备联动连结于主变速杆60的第一摆动臂61,在中继轴59的另一端部具备联动联接于主变速装置31的操作件62的第二摆动臂63。

(驾驶部的操作结构)

如图7所示,在驾驶部5中,在驾驶座椅64的前方具备操纵台65,在操纵台65的上方具备方向盘66。对方向盘66进行旋转操作,由此通过未图示的动力转向装置对后车轮3进行转向操作。

在驾驶座椅64的右横侧具备操作面板部67。在操作面板部67具备:主变速杆60,作为手动式的主变速操作件对主变速装置31进行变速操作;收割离合器杆68;脱粒离合器杆69;发动机信息显示操作部70,显示与发动机4相关的信息并且进行与该信息相关的操作;以及作业信息显示操作部71等,显示与收割作业相关的信息并且进行与该信息相关的操作。

主变速杆60向机体前后方向被摆动操作,由此主变速装置31被变速操作。如图6所示,主变速杆60连结于第一摆动臂61,在主变速杆60的操作区域中设有将主变速装置31切换至中立状态的中立区域NA和将主变速装置31切换至行驶状态的行驶区域SA。作为行驶区域SA,在中立区域NA的前部侧设定有前进行驶区域SA1,在中立区域NA的后部侧设定有后退行驶区域SA2。

主变速杆60从中立区域NA向前方侧摆动,越在前进行驶区域SA1中向前方侧***作,前进行驶速度越被无级增速。主变速杆60从中立区域NA向后方侧摆动,越在后退行驶区域SA2中向后方侧***作,后退行驶速度越被无级增速。

如图6所示,在主变速杆60的附近设有作为检测主变速杆60是否位于中立区域NA的行驶状态判定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中立开关72。中立开关72被配置为:当主变速杆60位于中立区域时成为接通状态,当主变速杆60位于前进行驶区域SA1或后退行驶区域SA2时成为断开状态。即,中立开关72会在主变速杆60***作至中立区域NA时成为接通状态,由此能判定为处于车速比预设的设定车速低的低速行驶状态,中立开关72会在主变速杆60位于前进行驶区域SA1或后退行驶区域SA2时成为断开状态,由此能判定为不处于低速行驶状态。

如图3所示,主变速杆60具备握持部60A和轴部60B。

轴部60B从握持部60A向下延伸并连结于联动杆60C。在主变速杆60的握持部60A的左横侧部设有作为手动式的副变速操作件的副变速开关73和收割升降开关74,在握持部60A的前表面部设有卷筒升降开关75。能通过握着主变速杆60的手的手指操作来操作副变速开关73、收割升降开关74以及卷筒升降开关75。

能通过操作副变速开关73来对副变速装置32进行变速操作。副变速开关73由仅在按压操作的期间成为接通状态并在解除按压操作时成为断开状态的按压操作式开关构成。能通过操作收割升降开关74来使收割部9升降,能通过操作卷筒升降开关75来使旋转卷筒11升降。收割升降开关74和卷筒升降开关75为双位置切换式,驾驶员容易识别是上升操作和下降操作中的哪一个操作。

收割离合器杆68能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接/断开收割离合器(未图示),该收割离合器接通/切断从发动机4向收割部9的动力传递。脱粒离合器杆69也同样能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连接/断开脱粒离合器(未图示),所述脱粒离合器接通/切断从发动机4向脱粒装置14的各部的动力传递。

如图9所示,在操纵台65的上部具备显示副变速装置32的变速状态的副变速显示部76。副变速操作通过副变速开关73的按压操作来进行,因此驾驶员难以知道实际处于哪个变速位置。因此,副变速显示部76具备两个显示灯76a、76b。配置为:当第一显示灯76a点亮时,表示副变速装置32切换至高速状态(移动行驶用);当第二显示灯76b点亮时,表示副变速装置32切换至低速状态(收割作业用)。

在操纵台65的上部具备用于进行发动机4的启动或者停止、向各种电装品的电力供给的接通/切断等的按键开关78。

作为收割部9的升降操作,除了由收割升降开关74的手动操作实现的升降动作以外,在收割作业中还进行自动升降的自动升降控制以使收割部9相对于地面的高度维持在目标高度。在收割部9的下部设有接地跟随式的收割高度传感器(未图示),在操作面板部67设有目标高度设定器。并且,具备控制收割升降缸CY1的工作以使检测高度达到目标高度的控制装置79(参照图10)。在自动升降控制中,使收割部9下降时的操作速度被设定为比手动实现的下降操作时低速。

〔控制结构〕

接着,对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具备作为对收割升降缸CY1、卷筒升降缸CY2、变速缸CY3、回转缸CY4以及倾动缸CY5各自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79。控制装置79被配置为具备微型计算机,根据预设的控制程序来执行控制。

控制装置79被输入收割升降开关74、卷筒升降开关75、副变速开关73、回转开关27、倾动开关28、中立开关72以及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各自的信息。以分别对应于上述的各液压缸的方式具备液压控制阀。即,具备针对收割升降缸CY1的第一切换阀V1、针对卷筒升降缸CY2的第二切换阀V2、针对变速缸CY3的第三切换阀V3、针对回转缸CY4的第四切换阀V4以及针对倾动缸CY5的第五切换阀V5。

控制装置79被配置为基于各开关的输入信息对第一切换阀V1~第五切换阀V5分别进行电切换控制来控制各液压缸的工作。控制装置79还控制副变速显示部76中的两个显示灯76a、76b和进行通知工作的蜂鸣器80的工作。

上述的五个液压控制阀中,第一切换阀V1、第二切换阀V2以及第三切换阀V3一体地组装为一个阀组件VU1(第一阀组件),第四切换阀V4和第五切换阀V5一体地组装为另一个阀组件VU2(第二阀组件)。

如图1、图2所示,第一阀组件VU1支承于驾驶部5中的驾驶室支承框架81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框架体82的前部。

前后朝向框架体82从下侧支承驾驶部5的地板部,第一阀组件VU1设于驾驶部5的地板部的下侧。也可以是,代替如此将第一阀组件VU1支承于前后朝向框架体82的结构,将第一阀组件VU1支承于驾驶室支承框架81中与前后朝向框架体82不同的框架体。另一方面,第二阀组件VU2支承于位于发动机4的后侧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框架体83的下部。如此将阀组件分为两个并将两者配置于接近对象液压缸的位置,由此液压配管变短且配管的结构简单。

以多个液压缸中的收割升降缸CY1、卷筒升降缸CY2、回转缸CY4以及倾动缸CY5根据对应的开关的操作而伸长或者退缩的方式对工作油的供给状态进行控制。

以下,关于对副变速装置32进行变速操作的变速缸CY3的工作控制进行说明。

如图11所述,当通过按键开关78的操作使发动机4启动并且进行电力供给来开始控制时,判别副变速装置32中的换挡齿轮35是否处于在高速状态或低速状态下均未可靠啮合的中立状态(步骤1)。

进一步加以说明,如图4所示,设定了以副变速臂44的操作区域中的高速位置Hi与低速位置Lo的中央位置NL为中心在两侧具有规定宽度的中立操作区域NW。存在如下的隐患:在该中立操作区域NW,换挡齿轮35在高速位置或低速位置未可靠地进行齿轮啮合。因此,根据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的检测结果,判别副变速臂44的位置是否处于中立操作区域NW(中立状态)。

若副变速臂44位于中立操作区域NW,则使副变速显示部76中的第一显示灯76a和第二显示灯76b一起闪烁显示,向驾驶员通知处于异常状态这一情况(步骤2)并且进行将换挡齿轮35切换至在高速或低速时均可靠地啮合的状态的复原处理(步骤3)。因此,副变速显示部76的两个显示灯76a、76b对应于异常通知单元。

即,如图12所示,判断副变速臂44是位于比中立操作区域NW中的高速位置Hi与低速位置Lo之间的中央位置NL靠近低速侧的位置还是靠近高速侧的位置(步骤31)。当判断为副变速臂44位于比中央位置NL靠近低速侧的位置时,操作变速缸CY3以使副变速臂44向低速侧移动(步骤32)。当判断为副变速臂44位于比中央位置NL靠近高速侧的位置(副变速臂44不位于比中央位置NL靠近低速侧的位置)时,操作变速缸CY3以使副变速臂44向高速侧移动(步骤33)。通过执行这样的复原处理,副变速臂44离开中立操作区域NW,换挡齿轮35成为在高速或低速时均可靠地啮合的状态。

接着,将副变速显示部76中的与此时要切换的一侧对应的显示灯(第一显示灯76a或第二显示灯76b)点亮显示(步骤4)。当副变速开关73被接通操作时,判别此时主变速装置31是否处于中立状态,即,判别中立开关72是处于接通状态还是断开状态(步骤5、6)。当判别为中立开关72处于断开状态时,无论副变速开关73的操作如何,都不进行变速缸CY3的工作(步骤6、14)。就是说,禁止变速缸CY3的工作。

当副变速开关73被接通操作且判别为中立开关72处于接通状态时,(步骤5、6),若副变速臂44不位于中立操作区域NW而位于高速位置Hi,则操作变速缸CY3以切换至低速位置Lo(步骤7、8、9)。当检测到副变速臂44已切换至低速位置Lo时,通过使蜂鸣器80短时间鸣响来向驾驶员通知这一情况(步骤10、11)。此时,高速位置Hi相当于原变速级,低速位置Lo相当于目标变速级。

当副变速开关73被接通操作时,若副变速臂44不位于中立操作区域NW而位于低速位置Lo,则操作变速缸CY3以切换至高速位置Hi(步骤8、12)。当检测到副变速臂44已切换至高速位置Hi时,通过使蜂鸣器80短时间鸣响来向驾驶员通知该情况(步骤13、11)。此时,低速位置Lo相当于原变速级,高速位置Hi相当于目标变速级。因此,蜂鸣器80对应于通知副变速装置32的变速级已切换至目标变速级这一情况的切换通知单元。

此后,只要按键开关78不被断开操作,则将副变速显示部76中的对应的显示灯(第一显示灯76a或第二显示灯76b)点亮显示,待机至下一次副变速开关73***作为止(步骤14、4、5)。

在即使副变速开关73被接通操作,蜂鸣器80也不鸣响,无法确认切换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换挡齿轮35没有很好地啮合而被回弹。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驾驶员再次操作副变速开关73时,此时,副变速臂44位于中立操作区域NW。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第一显示灯76a和第二显示灯76b一起闪烁显示,向驾驶员通知处于异常状态(步骤7、15)这一情况并且执行作为异常用控制的如下所述的异常用处理(步骤16)。

即,如图13所示,在副变速臂44的位置为中立操作区域NW中靠近低速位置Lo的位置时,操作变速缸CY3以使副变速臂44向高速位置Hi移动(步骤41,42)。在副变速臂44的位置为中立操作区域NW中靠近高速位置Hi的位置(而非靠近低速位置Lo的位置)时,操作变速缸CY3以向低速位置Lo移动(步骤43)。就是说,返回被变速操作前换挡齿轮35啮合着的变速状态,由此返回适当的啮合状态。然后,适当进行切换操作。若即使这样也没有成功,则在使发动机4停止工作后使发动机4再次启动,由此执行步骤3的复原处理,由此,能向步骤16的情况的相反侧进行操作,使换挡齿轮35复原至换挡操作前的啮合状态。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采用了根据副变速开关73的操作而通过变速缸CY3的操作来对副变速装置32进行切换的结构,因此能迅速而高效地进行副变速装置32的切换操作。其结果是,具有如下所述的优点。

在联合收割机中,例如,如图14所示,有时采用如下的作业方式:在植立谷秆的未收割区域MR中的一端侧进行收割作业,在将其作业路径收割完后将车体暂时停止在第一停止位置Q1,之后,一边使车体后退一边向交叉的下一个作业路径进行方向转换并在第二停止位置Q2停止,进而前进行驶,进行沿下一个作业路径的收割作业。

沿作业路径的收割作业通过将副变速装置32设定为低速状态来进行,但若在方向转换时在使车体后退时高速行驶,则作业效率会提高。因此,在第一停止位置Q1停止行驶时,主变速装置31被切换至中立状态,因此,此时能操作副变速开关73来将副变速装置32从低速状态迅速地切换至高速状态。此外,在第二停止位置Q2,能再次通过副变速开关73的操作将副变速装置32从高速状态迅速地切换至低速状态来进行收割作业。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支承于变速箱33的支撑件48分别支承有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和变速缸CY3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和变速缸CY3分别单独地支承于变速箱33的结构,不限于变速箱33,还可以采用将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和变速缸CY3支承于机体框架7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由电位器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限位开关等接触式的开关来检测位置,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7而采用如下的结构:按时间管理变速缸CY3的操作,或者在变速缸CY3与操作构件(副变速臂44)之间设置缓冲弹簧,即使齿轮尚未啮合,也会在轴开始旋转时自动啮合。

(3)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执行如下所述的处理来作为即使副变速开关73被接通操作也无法良好地进行变速时的异常用控制。

即,如图15所示,在上一次由副变速开关73的操作给出的指令为从高速位置Hi向低速位置Lo的切换操作的情况下,操作变速缸CY3以向高速位置Hi移动(步骤51、52)。在上一次的指令是从低速位置Lo向高速位置Hi的切换操作的情况下,操作变速缸CY3以向低速位置Lo移动(步骤53)。通过如此控制,能回到在被变速操作前换挡齿轮35啮合着的变速状态从而回到适当的啮合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致动器由液压缸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电动缸、电动马达等电动机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行驶状态判定单元(中立开关72)由在主变速操作件60***作至中立区域NA时成为接通状态(低速行驶状态)并在主变速操作件60***作至行驶区域SA时成为断开状态(低速行驶状态)的开关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采用行驶状态判定单元通过电位器和判别部来判定行驶状态的结构,该判别部判别该电位器的检测值是否被输出为与中立区域对应的检测值。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通知单元采用了具备蜂鸣器80的结构,但切换通知单元也可以采用代替蜂鸣器或者除了蜂鸣器之外还具备用于通知异常的显示灯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异常通知单元采用了使表示副变速装置32的状态的副变速显示部76(两个显示灯76a、76b)闪烁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使用异常通知专用的灯,此外还可以采用通过声音来通知异常的结构。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副变速装置32采用了作为多个变速级能切换为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这两级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副变速装置32能切换为三级以上的变速级的结构。

(9)本发明能应用于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等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收割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6~图18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收割输送部201,收割作物并将其向后方输送;驾驶部203,被驾驶室202覆盖;脱粒装置204,对由收割输送部201收割到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205,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204进行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动力部206,具有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221;左右一对前车轮208,作为不能转向且被旋转驱动的行驶装置;以及左右一对后车轮209,能被转向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在从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6、图17、图18中由标记(F)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图16、图17、图18中由标记(B)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18中由标记(L)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图18中由标记(R)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

收割输送部201以绕横向支点P21摆动升降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的前部。收割输送部201能通过收割升降缸210的操作被驱动升降。收割输送部201具备:收割头211,收割植立的作物并将收割到的作物向收割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聚集;以及谷秆输送装置212,将被收割并被聚集到中央的作物向机体后方的脱粒装置204输送。

在收割头211具备:旋转卷筒213,将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穗芒侧向后方耙入;推子型的收割刀214,切断作物的根部进行收割;以及横向输送搅龙215等,将收割到的作物聚集到收割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脱粒装置204设于机体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低位置。在脱粒装置204的上方的机体前部侧具备谷粒箱205。此外,在脱粒装置204的上方的机体后部侧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221。就是说,以在前后方向并列的状态具备谷粒箱205和发动机221。

〔机体支承构造〕

对机体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9、图20所示,通过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22、连结左右的主框架222的前部的前侧连结部223以及连结左右的主框架222的后部的后侧连结部224,构成了支承机体整体的机体框架225。

左右的主框架222由剖面形状为大致C形的槽型材构成,如图16、图17所示从机体前部长长地设置至机体后部。在比左右的主框架222低的位置,具备左右的前车轮208和左右的后车轮209的车轴208a、209a。如图19、图20所示,以位于左右的主框架222各自的机体左右方向外方侧的状态具备左右的前车轮208和左右的后车轮209,左右的主框架222支承于左右的前车轮208和左右的后车轮209。

对前侧连结部223进行说明。

如图19、图20所示,在前侧连结部223具备:左右的基部226,从左右的主框架222向前方突出;上部横框架227,连结左右的基部226;以及下部横框架228,在比左右的基部226靠下侧连结左右两侧部。

基部226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一体地连结于左右的主框架222的前端部。上部横框架227呈方筒状,跨于左右的基部226地延伸,其左右两侧一体地连结于基部226。在从左右的主框架222向前方突出的左右的基部226的下表面侧连结有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左右的前车轮208的左右的车轴箱229。因此,主框架222的前部侧支承于前车轮208。关于车轴箱229将在后文加以说明。

在下部横框架228具备:左右的前后朝向连结体230,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横向连结体231,连结左右的前后朝向连结体230的后部;以及前侧横向连结体232,连结左右的前后朝向连结体230的前部。前侧横向连结体232螺栓连结于左右的车轴箱229。左右的车轴箱229的后下部侧部位彼此通过由圆管材构成的横向管框架233被连结。该横向管框架233的内部空间被用作工作油的储存部。

以进入上部横框架227与下部横框架228之间的状态具备对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进行变速的行驶传动装置234。如图23、图24所示,行驶传动装置234具备:变速箱236,内装有齿轮式的变速机构235;以及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HST)237,一体地连结于变速箱236的横侧。在变速箱236的左右两侧具备: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以从变速箱236的左右两部朝向左右方向外方侧突出的状态将变速后的动力传递给左右的前车轮208;以及左右的车轴箱229,分别覆盖左右的行驶驱动轴238。变速箱236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构件240连结于横向管框架233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

左右的车轴箱229具备圆筒状箱部229a和前轮驱动箱部229b,所述圆筒状箱部229a从变速箱236向横外侧方延伸,所述前轮驱动箱部229b以与圆筒状箱部229a相连的状态设置,内装有齿轮式减速机构241(参照图23)并且支承前车轮208。圆筒状箱部229a和前轮驱动箱部229b被一体地连结。左右的前轮驱动箱部229b通过下部横框架228被连结。

对后侧连结部224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在后侧连结部224具备由位于比左右的主框架222靠下侧且跨于左右的主框架222延伸的圆管材构成的后部连结体242,跨于左右的后车轮209地设置的后轮支承体243以绕前后轴心P22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后部连结体242。

即,在左右的主框架222中的车体后部侧部位具备向下突出的支承框244,后部连结体242以跨于该左右两侧的支承框244的方式架设连结。在后部连结体242的左右中间部以固定状态设有摇摆支承部245,车体横向的后轮支承体243的车体横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以绕车体前后朝向的的轴心P22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摇摆支承部245。

在后轮支承体243的左右两侧端部以绕纵轴心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左右的后车轮209,在后轮支承体243的后部侧沿左右方向设有转向缸246。后车轮209能通过转向缸246的操作而绕纵轴心摆动,使机体转弯。

〔脱粒装置〕

接着,对脱粒装置204进行说明。

如图16、图17所示,在脱粒装置204具备:脱粒部247,进行脱粒处理;以及分选部248,对被进行了由脱粒部247实现的脱粒处理的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脱粒部247以包围外周部的状态具备大致箱状的脱粒框架249,在脱粒框架249的内部具备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心旋转的脱粒筒250(参照图23),进行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

分选部248具有由矩形状态的周壁部构成的分选部框架251,在分选部框架251的内部,具备用于一边摆动移送进行了脱粒处理的处理物一边分选出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二次物以及废秸秆屑等的分选处理部252(参照图23)。

如此,脱粒部247和分选部248分别由脱粒框架249和分选部框架251构成,该脱粒框架249是覆盖在周围的外周部分具有较大支承强度的框架构造体。在脱粒装置204的机体后方侧,具备对由脱粒装置204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物(废秸秆屑等)进行切碎处理的切碎处理装置253。

如图23所示,分选处理部252具备:螺旋输送机式的一次物回收装置255,一边通过摆动分选装置254摆动移送,一边将漏下分选出的谷粒向横向一侧输送;螺旋输送机式的二次物回收装置256,将二次物向横向一侧输送;以及送风装置257,向处理物供给分选风。

在分选部248的右侧外方具备:谷粒扬送输送机258,将由一次物回收装置255输送来的谷粒朝向上方的谷粒箱205内输送;以及二次物回送装置259,用于将由二次物回收装置256输送来的二次物回送至脱粒部247。

构成脱粒部247的脱粒框架249被载置支承于左右的主框架222。脱粒框架249虽未详细说明,但一体地连结有左右的侧壁部、后壁部、前壁部等。还具备由方筒材、角材等构成的多个加强用支承体。

如图16、图17所示,左右的主框架222被设置为在机体与地面相接的状态下相对于接地面呈大致平行姿势的水平状态,与此相对,脱粒装置204的上部被设置为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侧的后上倾的倾斜状态。

构成分选部248的分选部框架251悬挂支承于左右的主框架222。虽未详细说明,但分选部框架251具备覆盖分选部248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部和将左右的侧壁部的前部侧彼此连结的前侧支承部而形成为矩形框状。并且,将左右的侧壁部的上端部抵接于左右的主框架222的下表面并通过螺栓连结将其固定而对其进行悬挂支承。

〔谷粒箱〕

接着,对谷粒箱205进行说明。

如图21、图22所示,在脱粒装置204的上方以位于机体前部侧的状态具备谷粒箱205。谷粒箱205支承于脱粒框架249的上部。即,谷粒箱205的机体前部侧经由前部侧箱支承框架260被载置支承于脱粒框架249,谷粒箱205的机体后部侧经由后部侧箱支承框架261被载置支承于脱粒框架249。

在谷粒箱205具备将储存的谷粒向机体外方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H。在谷粒排出装置H具备:横向输送输送部262,位于谷粒箱205的内侧下部并对谷粒进行横向输送;以及排出输送机263,位于谷粒箱205的外方并将由横向输送输送部262输送来的谷粒输送至排出位置。

谷粒箱205从机体前后方向观察形成为下窄状,如图17所示,排出输送机263以基端部264支承于谷粒箱205的呈下窄状的倾斜面部分的状态配置。并且,基端部264以绕与倾斜面正交的轴心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排出输送机263被配置为能通过液压缸265使基端部转动来切换为顶端部向机体外方伸出的伸出状态和向机体内方侧退避的收纳状态。如图17所示,排出输送机263在收纳状态下呈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方的后上倾的倾斜姿势并且以进入谷粒箱205的下窄状的凹入部的状态被收纳。

〔动力部〕

接着,对动力部206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动力部206以位于谷粒箱205的后方侧的状态支承于脱粒框架249。如图17、图18所示,动力部206的外周部的大致整个区域被动力部罩266覆盖。如图21所示,在动力部罩266的内方侧具备: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221、对供给至发动机221的燃烧用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267、将吸入的外部空气预先除尘并供给至空气滤清器267的粗滤器268以及用于冷却发动机221的散热器269等。在散热器269的附近具备生成冷却风的冷却风扇270。冷却风扇270由液压马达271驱动。

如图21所示,具备支承发动机221的发动机支承框架272。发动机支承框架272跨于脱粒框架249中的左右的侧壁部地延伸并且经由左右的侧部纵面部273被载置支承于脱粒框架249的上部。脱粒框架249的上部以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上侧的后上倾的倾斜状态设置,但左右的侧部纵面部273形成为越靠机体后部侧宽度越窄,因此发动机支承框架272呈水平状态。在发动机支承框架272上载置有发动机221。

以位于空气滤清器267和粗滤器268的机体后方侧的状态具备作业台274,能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作业台274具备:梯子275,用于操作者从机体外部上下作业台274(参照图16、17);以及靠背276,支承操作者。

〔传动结构1〕

对用于将发动机221的动力传递给脱粒装置204和收割输送部201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以输出轴221A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且朝向左侧方突出的状态具备发动机221。如图21所示,具备将发动机221的动力从输出轴221A传递给用于驱动脱粒筒的脱粒筒驱动轴305的第一传动机构D1(与脱粒驱动用的传动机构对应)和将来自脱粒筒驱动轴305的动力传递给配置在分选部248的其他被驱动装置即摆动分选装置254、一次物回收装置255、二次物回收装置256以及送风装置257的第二传动机构D2。以相对于发动机221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配备第一传动机构D1和第二传动机构D2。

如图23所示,在脱粒装置204的机体后方侧中切碎处理装置253的上方侧部位,具备对传递给脱粒筒驱动轴305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给脱粒筒的脱粒筒变速装置306。脱粒筒变速装置306由两级变速式的齿轮式变速机构构成,周围被外壳覆盖。

如图21所示,第一传动机构D1是从发动机221的输出轴221A向脱粒筒驱动轴305传递动力的带式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D1中,跨于设于输出轴221A的输出带轮308和设于脱粒筒驱动轴305的输入带轮309地卷绕有传动带。第一传动机构D1位于脱粒装置204的左侧,以越靠机体后部侧越位于下方的斜后下倾的状态设置,将动力向后方下方侧传递。

第二传动机构D2具备被输入来自脱粒筒驱动轴305的动力的脱粒用输入轴311和被传递来自脱粒用输入轴311的动力的脱粒用中继轴312,并且被配置为将来自脱粒用输入轴311的动力传递给摆动分选装置254,将来自脱粒用中继轴312的动力传递给一次物回收装置255、二次物回收装置256以及送风装置257。

即,第二传动机构D2具备:带式的第一脱粒用传动机构313,从脱粒筒驱动轴305向脱粒用输入轴311传递动力;带式的第二脱粒用传动机构314,从脱粒用输入轴311向脱粒用中继轴312传递动力;带式的第三脱粒用传动机构315,从脱粒用中继轴312向一次物回收装置255传递动力;带式的第四脱粒用传动机构316,从一次物回收装置255向二次物回收装置256传递动力;带式的第五脱粒用传动机构317,从一次物回收装置255向送风装置257传递动力;以及链传动机构318,从脱粒用输入轴311向摆动分选装置254(具体而言为摆动驱动部)传递动力。

脱粒筒驱动轴305设于脱粒部247的后部的高位置,脱粒用输入轴311以位于比脱粒筒驱动轴305靠机体前部侧且位于脱粒部247的下部的状态设置。其结果是,第一脱粒用传动机构313以向前下倾的倾斜状态配置。相对于此,第二脱粒用传动机构314以从脱粒用输入轴311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姿势延伸的状态配置。因此,第一脱粒用传动机构313和第二脱粒用传动机构314以弯曲成向下突出的大致L字形的状态配备。通过这样配备传动机构,脱粒部247的左侧的外方呈大幅敞开的状态,容易进行脱粒部247的维护作业。

在第五脱粒用传动机构317具备由分件带轮式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构成的送风用变速机构319。虽未详细说明,但送风用变速机构319能通过内装的凸轮机构变更分件带轮的间隔,由此变更皮带卷绕直径来进行变速。传递给一次物回收装置255的动力被传递给谷粒扬送输送机258。此外,传递给二次物回收装置256的动力被传递给二次物回送装置259。

具备作为将传递给分选处理部252的动力传递给收割输送部201的第三传动机构D3的带式的收割用传动机构327。收割用传动机构327被配置为将来自脱粒用中继轴312的动力传递给收割输送部201的收割输入轴217。虽未图示,但动力从收割输入轴217传递给旋转卷筒213、收割刀214以及横向输送搅龙215。

具备将来自脱粒筒驱动轴305的动力传递给切碎处理装置253的带式的切碎处理用传动机构336。该切碎处理用传动机构336以从脱粒筒驱动轴305向下方侧延伸的状态被配置。

〔传动结构2〕

接着,对用于将发动机221的动力传递给谷粒排出装置H和前车轮208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具备将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传递给谷粒排出装置H和前车轮208的第四传动机构D4,在发动机221的输出轴221A,发动机221的动力被分支给第一传动机构D1和第四传动机构D4。在第四传动机构D4中,具备作为从发动机221的输出轴221A经由传动带337被传递动力的第一中继轴的中间轴338,发动机221的动力从中间轴338的右侧端部被分支传递给往谷粒排出装置H去的传动系和行驶驱动系。因此,将来自发动机221的输出轴221A的动力传递给谷粒排出装置H和前车轮208的动力传递部相对于发动机221配备于机体右侧。

中间轴338以插通后部侧箱支承框架261中的圆管状的下连结构件284a的内部的状态从脱粒装置204的横向一侧部延伸至另一侧部,以绕左右朝向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中间轴338被配置在侧面观察时被脱粒装置204的上表面、谷粒箱205以及发动机221所包围的区域。

如图22所示,在第四传动机构D4具备:带式的排出用传动机构339,将来自中间轴338的动力传递给谷粒排出装置H中的横向输送输送部262;带式的行驶用第一传动机构341,将来自中间轴338的动力传递给设于脱粒部247的前部横侧的行驶用中继轴340;以及带式的行驶用第二传动机构342,将来自行驶用中继轴340的动力传递给行驶驱动装置。

排出用传动机构339以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姿势延伸的状态被配置。从排出用传动机构339传递来的动力经由横向输送输送部262被传递给位于机体左侧的排出输送机263。

行驶用第一传动机构341以从中间轴338朝向前下倾方向呈倾斜姿势延伸的状态被配置。变速箱236被配置于机体下部的谷粒箱205的下方位置,行驶用第二传动机构342以从行驶用中继轴340向下方呈大致垂直姿势延伸的状态被配置。

对针对行驶传动装置234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在行驶传动装置234中的变速箱236,以向机体右侧外方突出的状态具备输入轴343。在输入轴343中的从变速箱236向外方突出的外方突出轴部343a具备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带轮344。经由第四传动机构D4向输入带轮344输入来自发动机221的动力。

传递给输入轴343的动力在通过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237和变速箱236内的齿轮式变速机构235进行了变速后经由差动机构345传递给左右两侧的行驶驱动轴238,进而经由齿轮式减速机构241传递给车轮驱动轴346。虽然省略了关于详细结构的说明,但行驶传动装置234被配置为:基于配置在驾驶部203的未图示的变速操作件、转弯操作件等的驾驶操作,以适于驾驶操作的速度驱动左右的前车轮208的方式进行动力传递。直行时左右的前车轮208等速或大致等速,转弯时以带有速度差的状态进行驱动。

并且,具备将动力从输入轴343中的输入带轮344与行驶传动装置234中的变速箱236之间的区域向外部取出的动力取出部347。如图24所示,动力取出部347具有:齿轮式的动力分支部348,将动力从输入轴343分支;以及输出轴349,输出由动力分支部348进行了分支的动力。此外,具备分别覆盖动力取出部347和输入轴343中外方突出轴部343a各自的外方侧的传动箱350。

传动箱350具备:筒状箱部350a,覆盖外方突出轴部343a的外方;以及齿轮箱部350b,以与筒状箱部350a相连的状态设置且覆盖动力分支部348。动力分支部348由跨于输入轴343和输出轴349的齿轮传动机构构成。输出轴349从传动箱350中齿轮箱部350b的左侧的侧壁部朝向左侧外方即朝向变速箱236侧向外方突出。即,以从动力分支部348朝向变速箱236(行驶传动装置234)延伸的状态被设置。

传动箱350具有位于靠近行驶传动装置234那一侧的第一支承部353和位于靠近输入带轮344那一侧的第二支承部354并且分别在第一支承部353和第二支承部354处支承于被支承部(229、234)。

加以说明,行驶传动装置234被设定为与第一支承部353对应的被支承部,在行驶传动装置234支承有第一支承部353。左右的车轴箱229中右侧的车轴箱229被设定为与第二支承部354对应的被支承部,在该车轴箱229支承有第二支承部354。而且,第一支承部353沿左右方向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行驶传动装置234的外侧面,第二支承部354沿左右方向以抵接的状态连结于车轴箱229的外侧面。

在变速箱236的右侧的横侧壁部具备连接用止挡部355。并且,在传动箱350中的筒状箱部350a的机体左侧(变速箱侧)的端部设有连结于连接用止挡部355的第一支承部353。在第一支承部353以沿左右方向对接的状态抵接于连接用止挡部355的状态下,连接用止挡部355和第一支承部353通过多个螺栓被连结。

在车轴箱229中的前轮驱动箱部229b的横侧壁部具备连接用止挡部356。并且,在传动箱350中的齿轮箱部350b中的机体右侧(输入带轮侧)的端部设有连结于连接用止挡部356的第二支承部354。在第二支承部354以沿左右方向对接的状态抵接于连接用止挡部356的状态下,连接用止挡部356和第二支承部354通过多个螺栓被连结。

〔液压泵〕

如图23、如24所示,具备由通过动力取出部347取出的动力驱动的液压泵357。液压泵357以一体地连结的状态安装于传动箱350中的齿轮箱部350b的左侧的侧壁部。当液压泵357通过由动力分支部348进行了分支的动力被旋转驱动时,如图25所示,经由吸引管359来吸引储存于横向管框架233的内部的油并将其经由未图示的液压阀供给至驱动散热器冷却风扇270的液压马达271。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向液压马达271以外的其他液压设备,例如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237、收割升降缸210等供给压油的另一个液压泵358被配置于行驶传动装置234的左侧部。该另一个液压泵358由输入轴343驱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动力取出部的输出轴采用了从动力分支部向行驶传动装置延伸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输出轴向输入带轮侧延伸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传动箱的第一支承部以抵接状态连结于行驶传动装置的外侧面,第二支承部以抵接状态连结于车轴箱的外侧面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采用传动箱经由连结构件连结于行驶传动装置、车轴箱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传动箱由行驶传动装置和车轴箱以两端支承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

(3-1)传动箱的一侧支承于行驶传动装置,另一侧支承于另外配置的专用的框架的结构。

(3-2)传动箱的一侧支承于另外配置的专用的框架,另一侧支承于车轴箱的结构。

(3-3)传动箱的一侧和另一侧均支承于另外配置的专用的框架的结构。

(3-4)只有传动箱的位于靠近行驶传动装置那一侧的部位和位于靠近输入旋转体那一侧的部位的任意一方被支承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从动力取出部取出的动力来驱动液压泵357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将动力用于收割输送部201的驱动,或者若是在应用于玉米收割机的情况下,用于驱动对残留在田地的残秆进行切碎处理的切碎处理装置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源采用了具备发动机221的结构,但作为驱动源,也可以采用代替发动机而使用电动马达的结构。

(6)本发明不仅能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还能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除了联合收割机,还能应用于玉米收割机等其他种类的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4:发动机;30:变速装置;31:主变速装置;32:副变速装置;33:变速箱;41:变速操作机构;44:操作构件;47: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48:支撑件;49:第一安装部;51:第二安装部;54:第三安装部;60:主变速操作件;72:行驶状态判定单元;73:副变速操作件;76:异常通知单元;79:控制单元;80:切换通知单元;CY3:致动器;NA:中立区域;SA:行驶区域;NW:中立操作区域;NL:中央位置;221:驱动源;229:车轴箱;234:行驶传动装置;343:输入轴;343a:外方突出轴部;344:输入旋转体;347:动力取出部;348:动力分支部;349:输出轴;350:传动箱;353:第一支承部;354:第二支承部。

4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感测系统、感测方法、以及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