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序号:1041907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辊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是由 荻岛和也 于 2019-09-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辊及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不在轴的安装环状构件的部分设置固定部,且不在环状构件设置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被固定部的情况相比,抑制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环状构件与弹性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辊(6)包括:导电性的轴(61);弹性层(62),设于轴(61);以及非导电性的环状构件(64),以与所述弹性层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安装于轴(61)中的从弹性层的轴方向(D)的两端面(62e)突出的两端部(61a、61b)中的至少一者,在轴(61)的两端部(61a、61b)中的安装环状构件(64)的部分,设有对环状构件(64)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部(71),在环状构件(64)的内周面,设有被轴(61)的固定部(71)所固定的被固定部(73)。(In the roller and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ared with the case that the fixing part is not arranged on the part of the shaft where the annular component is installed and the fixed part fixed on the fixing part is not arranged on the annular component,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discharge is generated through the gap between the annular component and the elastic layer due to the factors such as time is inhibited. The roller (6) comprises: a conductive shaft (61); an elastic layer (62) provided on the shaft (61); and a nonconductive annular member (64) that is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of both end portions (61a, 61b) of the shaft (61) that protrude from both end surfaces (62e) of the elastic layer in the axial direction (D) in a state of being in contact with the end surface (62e) of the elastic layer, wherein a fixing portion (71) that fixes the attachment position of the annular member (64) is provided at a portion of the shaft (61) at which the annular member (64) is attached, and a fixed portion (73) that is fixed by the fixing portion (71) of the shaft (61) is provided on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annular member (64).)

辊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辊(roll)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与即使被施加高压电压也难以产生漏电(leak)的辊(滚子(roller))等相关的技术,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者。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滚子构件与将此滚子构件用作转印滚子或转印相向滚子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滚子构件是在芯棒的外周面形成有弹性层的滚子构件,所述芯棒具有以从形成有所述弹性层的范围朝向轴方向端部突出的方式而形成的突出部,且具备非导电性构件,所述具备非导电性构件由非导电性材料所形成,以咬入所述弹性层中的轴方向端部的端面的方式而设置于所述突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9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辊以及使用此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辊在可能被供给可能发生放电的电压的导电性的轴上至少设有弹性层,且具有非导电性的环状部件,所述非导电性的环状部件以与所述弹性层的端面接触的状态而安装于所述轴中的从弹性层在轴方向上的端部突出的端部,在此辊中,与不在轴的安装环状部件的部分设置固定部,且不在环状部件设置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被固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环状部件与弹性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A1)的辊如技术方案1所述,包括:

导电性的轴;

弹性层,设于所述轴;以及

非导电性的环状部件,以与所述弹性层的端面接触的状态,安装于所述轴中的从所述弹性层的轴方向两端面突出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者,

在所述轴的两端部中的安装有所述环状部件的部分,设有对所述环状部件在轴方向上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部,

在所述环状部件的内周面在轴方向上的一部分,设有被所述轴的所述固定部所固定的被固定部。

本发明(A2)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1的辊,其中,所述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中的形成所述被固定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构成为被压入至所述轴的端部的压入部分。

本发明(A3)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1的辊,其中,所述轴的两端部中的安装所述环状部件的部分是包含小径部及大径部的两段式的阶梯部分,所述环状部件是具有小径部及大径部的两段形状的构件,所述小径部及大径部被分别安装于所述轴的所述阶梯部分的小径部及大径部,在所述轴部的阶梯部分的小径部设有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环状部件的小径部的内周面设有所述被固定部。

本发明(A4)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1的辊,其中,所述轴的两端部中的安装所述环状部件的部分是包含小径部及大径部的两段式的阶梯部分,所述环状部件是具有小径部及大径部的两段形状的构件,所述小径部及大径部被分别安装于所述轴的所述阶梯部分的小径部及大径部,在所述轴部的阶梯部分的大径部设有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环状部件的大径部的内周面设有所述被固定部。

本发明(A5)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3的辊,其中,所述环状部件的大径部构成为被压入至所述轴的大径部的压入部分。

本发明(A6)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4的辊,其中,所述环状部件的小径部构成为被压入至所述轴的小径部的压入部分。

本发明(A7)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1至A6中任一项的辊,其中,所述固定部构成为凹部,所述被固定部构成为被嵌入所述凹部的凸部。

本发明(A8)的辊是根据所述发明A1至A6中任一项的辊,其中,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与所述弹性层接触的端面,设有***所述弹性层的端面的突出部。

而且,本发明(B)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辊,具有导电性的轴、设于所述轴的弹性层、及非导电性的环状部件,所述非导电性的环状部件安装于所述轴中的从所述弹性层的轴方向两端面突出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供电部件,对所述辊的轴供给电压,

所述辊包含所述发明A1至A8中任一项的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发明A1的辊,与不在轴的安装环状部件的部分设置固定部,且不在环状部件设置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被固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环状部件与弹性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

根据所述发明A2的辊,与未将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中的形成被固定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构成为压入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切实地抑制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环状部件与弹性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

根据所述发明A3的辊,能够使两段形状的环状部件密接于弹性层而安装,从而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所述放电的发生。

根据所述发明A4的辊,能够使两段形状的环状部件密接于弹性层而安装,从而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所述放电的发生。

根据所述发明A5的辊,能够使两段形状的环状部件更稳定地密接于弹性层而安装,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所述放电的发生。

根据所述发明A6的辊,能够使两段形状的环状部件更稳定地密接于弹性层而安装,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所述放电的发生。

根据所述发明A7的辊,与固定部并非凹部,被固定部并非凸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设置固定部及被固定部。

根据所述发明A8的辊,与在环状部件未设有***弹性层端面的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切实地抑制所述放电的发生。

根据所述发明B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不在辊中的轴的安装环状部件的部分设置固定部,且不在辊中的环状部件设置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的被固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辊的环状部件与弹性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还能够抑制因所述放电引起的二次故障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主要是成像装置)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部(主要是二次转印的部分)的概要图。

图4(A)是表示适用实施方式1的辊的二次转印辊的整体的概要图,图4(B)是将图4(A)的辊的一端部放大表示的概要图。

图5(A)是表示拆卸了图4(A)及图4(B)的二次转印辊的一端部的支架等的状态的概要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辊的一端部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图5(A)及图5(B)的二次转印辊中的轴的一端部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图5(A)及图5(B)的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从不同的方向分别观察图6(B)的环状构件时的各状态的概要图。

图8(A)是表示图5(A)及图5(B)的二次转印辊中的轴的一端部的概要图,图8(B)是图7(B)的环状构件的沿着Q-Q线的概略剖面图。

图9(A)是表示安装有图5(A)及图5(B)的二次转印辊的一端部中的环状构件的状态的以局部剖面表示的图,图9(B)是图5(A)及图5(B)的二次转印辊的一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二次转印辊的一端部的结构的各剖面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图10(A)及图10(B)的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时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二次转印辊的图,图12(A)是表示所述二次转印辊中的轴的一端部的概要图,图12(B)是表示所述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的概略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二次转印辊的一端部的结构的各剖面图。

图14(A)是表示图13的二次转印辊中的轴的一端部的概要图,图14(B)是表示图13的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的概略剖面图。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比较例1的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的结构与放电发生时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16(A)及图16(B)是表示比较例2的二次转印辊中的环状构件的结构与放电发生时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6:辊

15:供电装置(供电部件的一例)

61:轴(轴的一例)

61a、61b:两端部

62:弹性层

62e:端面

64:环状构件(环状部件的一例)

71:槽(固定部及凹部的一例)

73:突起(被固定部及凸部的一例)

75:压入部分

80:突出部(***的突出部的一例)

351:二次转印辊

612:轴的大径部

613:轴的小径部

641:环状构件的小径部

642:环状构件的大径部

D: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

[实施方式1]

图1中,表示了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包含图1的其他附图中,附有符号X、符号Y、符号Z而表示的箭头是表示在所述各附图中设想的宽度、高度及纵深的各方向。而且,在图1、图2等中,符号X、符号Y的箭头相交的部分处的圆形符号表示符号Z的方向朝向附图的垂直下方。

<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是如下所述的装置,即,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等图像形成方式,在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9上,形成包含作为显影剂的墨粉的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构成为如下所述的打印机(printer),此打印机进行与从信息终端机、图像读取装置等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在作为装置本体的一例的框体10的内部空间,具备下述等部分,即:像形成部件2,形成作为未定影像的墨粉像;中间转印部件3,暂时保持并搬送由像形成部件2所形成的墨粉像后,使此墨粉像二次转印至纸张9;供纸部件4,收容并送出应供给至中间转印部件3的二次转印位置的纸张9;以及定影部件5,使经中间转印部件3二次转印的墨粉像定影至纸张9。

框体10是以各种支撑构件、外装材等材料装配成所需的结构及形状而成的结构物。所述框体10在其上表面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排出收容部12,所述排出收容部12将形成有图像后排出的纸张9以堆叠的状态予以收容。图1中的一点链线表示在框体10内搬送纸张9时的主要搬送路径。

像形成部件2例如包含四个成像装置2Y、成像装置2M、成像装置2C、成像装置2K,这四个成像装置2Y、成像装置2M、成像装置2C、成像装置2K分别专用地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这四色的墨粉像。实施方式1中的四个成像装置2(Y、M、C、K)是在图1所示的框体10的内部以往右上方倾斜的状态而排列配置。

四个成像装置2(Y、M、C、K)如图1或图2所示,均具有作为像保持部件的一例的感光鼓21,所述感光鼓21朝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

而且,成像装置2(Y、M、C、K)均在所述感光鼓21的周围配置有下述等机器,即:带电装置22,使感光鼓21的像保持区域带电;作为曝光部件的一例的曝光装置23,对感光鼓21的经带电的像保持区域进行与图像信息相应的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Y、M、C、K),将形成在感光鼓21的像形成面上的静电潜像以对应颜色的墨粉进行显影而形成墨粉像;以及第1清扫装置26,清扫感光鼓21的像形成面。

图1中,为了方便,对黑色(K)的成像装置2K记载了所有的符号21至符号24、符号26,而对于其他颜色的成像装置2Y、成像装置2M、成像装置2C,仅记载其一部分而省略了剩余一部分的记载。

其中,带电装置22适用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即,使用作为接触带电构件的一例的带电辊221,从供电装置15对所述带电辊221供给所需的带电用电压来进行带电。图2中的符号223是接触至带电辊221以清扫辊表面的清扫辊。

而且,显影装置24(Y、M、C、K)除了在收容于其本体(壳体(housing))241的显影剂中的墨粉的颜色为所述四色(Y、M、C、K)中的任一种颜色方面互不相同以外,呈大致相同的结构。即,显影装置24(Y、M、C、K)如图2所示,是在其本体241内配置显影辊242、螺旋钻(auger)等搅拌构件243、及层厚限制构件244等而构成,所述显影辊242保持并旋转搬送显影剂,以使其通过与感光鼓21相向的显影工序区域,所述搅拌构件243一边搅拌一边旋转搬送本体241内的显影剂,以将其供给至显影辊242,所述层厚限制构件244限制由显影辊242所保持的显影剂的量(厚度)。显影辊242从供电装置15被供给所需的显影用电压而进行显影。

中间转印部件3是在框体10的内部配置于作为像形成部件2的成像装置2(Y、M、C、K)的上方侧。

所述中间转印部件3是配置中间转印带31、一次转印装置33、二次转印装置35及第2清扫装置36等机器而构成,所述中间转印带31在通过一次转印而接受并保持由成像装置2(Y、M、C、K)分别形成的墨粉像后进行旋转,以将其搬送至二次转印至纸张9的位置,所述一次转印装置33使形成在成像装置2(Y、M、C、K)的各感光鼓21的各墨粉像分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的像保持区域,所述二次转印装置35使中间转印带31上的墨粉像二次转印至纸张9,所述第2清扫装置36清扫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

中间转印带31在架设于多个支撑辊32a~支撑辊32d的状态下,一边依序通过成像装置2(Y、M、C、K)的各感光鼓21与二次转印装置35等,一边朝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支撑辊32a构成为驱动辊,支撑辊32b构成为二次转印相向辊。

而且,一次转印装置33如图1或图2所示,适用接触转印方式的转印装置,所述接触转印方式的转印装置使用作为接触转印构件的一例的一次转印辊331,从供电装置15对所述一次转印辊331供给所需的一次转印用电压,以进行一次转印。

进而,二次转印装置35如图1或图3所示,适用接触转印方式的转印装置,所述接触转印方式的转印装置使用作为接触转印构件的一例的二次转印辊351,从供电装置15对所述二次转印辊351供给所需的二次转印用电压,以进行二次转印。

供纸部件4是配置收容纸张9的纸张收容体41、将纸张9从纸张收容体41逐张地送出的送出装置43等机器而构成。从供纸部件4送出的纸张9经由包含纸张搬送辊45、未图示的搬送引导件(guide)等的供纸搬送路径,而被搬送至处于中间转印部件3中的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的二次转印位置。

定影部件5是配置于中间转印部件3的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方侧。定影部件5是在框体50的内部空间配置加热用旋转体51、加压用旋转体52等机器而构成。在定影后从定影部件5送出的纸张9经由包含纸张搬送辊47、未图示的搬送引导件等的排出路径,而被搬送至排出收容部12。

<二次转印辊>

二次转印辊351构成为本发明的辊6的一例。

二次转印辊351如图3~图5(A)及图5(B)等所示,包含下述结构,此结构包括:轴61;设于轴61的弹性层62及表面层63;以及作为环状部件的一例的环状构件64,以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分别安装于轴61中的从弹性层62在轴方向D上的两端面62e分别突出的两端部61a、61b。

图4(A)及图4(B)中,符号65表示非导电性的支架,所述非导电性的支架被用于保持轴61的两端部61a、61b而将二次转印辊351整体安装于未图示的支撑框架等安装部时。而且,符号66表示二级齿轮,所述二级齿轮包含二次转印辊351接受从未图示的旋转驱动装置传递的旋转动力的齿轮、与将旋转动力中继传向二次转印辊351以外的旋转零件的中继齿轮,符号67表示非导电性的罩,所述非导电性的罩覆盖遮掩支架65与后述的环状构件(64)的间隙。

在两个支架65内,配置有可旋转地支撑轴61的两端部61a、61b的轴承,在罩67的某一侧的支架65,配置有未图示的供电构件,所述供电构件与轴61接触而供给来自供电装置15的二次转印用电压。供电构件在二次转印辊351的安装时,成为与来自供电装置15的送电构件接触而连接的状态。

轴61是其整体包含所需直径及长度的大致圆柱形状的构件,包含不锈钢(SUS)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

实施方式1中的轴61如图6(A)等所示,其两端部61a、61b中的安装环状构件64的部分形成为阶梯部分,所述阶梯部分包含使外径大小不同的大径部612及小径部613。大径部612成为与设置弹性层62的部分相同的直径。小径部613是外径比大径部612小的部分。图6(A)中省略了弹性层62及表面层63。

而且,轴61如图5(A)及图5(B)、图6(A)等所示,在小径部613更外侧,进而形成有外径比小径部613小的第二小径部614及外径比第二小径部614小的第三小径部615。第二小径部614与第三小径部615被用于支架65的安装与轴承的安装。

对于所述轴61,在进行二次转印时,经由位于支架65内的未图示的供电构件来供给5kV至7kV的二次转印用电压。

弹性层62是包含所需层厚的可弹性变形的层,使用导电性的发泡材料(导电性发泡氯醚橡胶/丁腈橡胶(Epichloro-hydrin Rubber/Nitrite Butadiene Rubber,ECO/NBR))等材料而构成。

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层62是以少许保留轴61的大径部612的两端部的状态而形成。而且,弹性层62是以体积电阻率例如处于106Ω·cm~109Ω·cm的范围内的方式而构成。

表面层63是用于赋予脱模性等所需功能的表面层。

实施方式1中的表面层63构成为脱模层,是使用聚酰亚胺(polyimide)等材料,以覆盖弹性层62的外周面的方式而形成。而且,表面层63是以体积电阻率例如处于108Ω·cm~1012Ω·cm的范围内的方式而构成。

而且,表面层63如图5(A)及图5(B)等所示,是以从弹性层62的两端部61a、61b突出所需长度的状态而形成。图5(A)及图5(B)等中的符号63b表示表面层63的突出部分。

环状构件64是以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而安装至轴61的从弹性层62的端面62e突出的两端部61a、61b的非导电性(体积电阻率:1015Ω·cm以上)的构件,是也被称作轴环(collar)的构件。环状构件64是使用聚甲醛(Polyformaldehyde,POM)成形材料(M90-44)等材料而形成为所需的形状。

实施方式1中的环状构件64如图5(B)、图6(B)所示,构成为具有小径部641及大径部642的两段形状的构件,所述小径部641及大径部642被分别嵌入安装于轴61的所述阶梯部分的小径部613及大径部612。在小径部641的内侧,以供轴61的小径部613嵌入的方式,而形成有呈圆柱状贯穿的小径的安装孔(空洞)643。在大径部642的内侧,以供轴61的大径部612嵌入的方式,而形成有朝向小径部641凹陷的大径的安装孔(凹部)644。小径的安装孔643与大径的安装孔644的边界部如图7(A)及图7(B)所示,形成有包含从小径的安装孔643朝向大径的安装孔644扩展的斜度的锥形面645。

此外,根据本发明者的研究,作为二次转印辊351,若适用比较例1的辊60X,则确认存在下述问题,所述比较例1的辊60X是例如图15(A)所示,取代所述环状构件64,而将仅有并非阶梯形状这点不同的比较用的环状构件640,以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安装于轴61的端部。另外,此时的环状构件640通过压入等方式而牢固地安装于轴61的一端部。

即,所述比较例1的辊60X在用作供给5kV~7kV左右的二次转印用电压的二次转印辊351的情况下,当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100小时以上)时,有时会发生放电。推测此时的放电是从辊60X的轴61朝向中间转印带31发生。

而且,对发生所述放电的辊60X进行调查可确认:如图15(B)所示,在环状构件640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存在到达轴61的小的间隙100。此时的间隙100可认为是如图15(B)所例示,因环状构件640以离开弹性层62的端面62e的方式朝轴方向D稍许偏离而产生。而且,所述间隙100是以遍及环状构件640的周方向整个区域存在的方式而产生。

因此,在作为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中,如图6(A)及图6(B)至图9(A)及图9(B)所示,在轴61的两端部61a、61b的安装环状构件64的部分,设置对环状构件64在轴方向D上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部71,而且,在环状构件64的内周面(614a)在轴方向D上的一部分,设置被轴61的固定部71所固定的被固定部73。

如图6(A)等所示,轴61的安装环状构件64的部分成为包含大径部612及小径部613的阶梯部分,因此固定部71设于所述阶梯部分中的小径部613。

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部71如图6(A)、图8(A)等所示,是作为在轴61的小径部613的周方向整个区域连续的槽(凹部的一例)而形成。周方向是与轴方向D大致正交(以90°±1°的角度而交叉)的方向。而且,固定部71的槽是剖面形状包含大致四边形,且以所需的宽度w1及深度d1而在小径部613的周方向的整个区域连续的圆环状的槽。

另一方面,如图6(B)等所示,由于环状构件64为具有小径部641及大径部642的两段形状,且被安装于轴61的设有固定部71的小径部613的部分为小径部641,因此被固定部73是设于所述小径部641的小径的安装孔643的内周面641a。

所述被固定部73包含下述形状,即,被嵌入至位于轴61的固定部71的槽内,从而至少在轴方向D上不会发生位移。而且,被固定部73是设于下述位置,即,当被嵌入至位于轴61的固定部71的槽内时,环状构件64的大径部642的端面64e处于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

实施方式1中的被固定部73如图6(B)、图7(A)及图7(B)、图8(B)等所示,在环状构件64的小径部641中的内周面641a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本例中为三个)。而且,被固定部73形成为板状的突起(凸部的一例),所述突起是从小径部641中的内周面641a以所需的宽度w2及高度h1***,并在周方向上以所需的长度m呈圆弧状弯曲延伸。

此时,被固定部73的宽度w2是比固定部71的槽的宽度w1略窄的宽度。而且,被固定部73的高度h1是比固定部71的槽的深度d1稍低的高度,例如为0.01mm~0.06mm左右的值。进而,由于被固定部73要在小径部641中的内周面641a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三个,因此一个被固定部73的长度m是比所述内周面641a的周长的1/3短的长度(例如1/18左右的长度)。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作为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中,使环状构件64的内周面中的形成被固定部73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构成为被压入至轴61的端部61a、61b的压入部分75。

此处,由于在小径部641中的内周面641a的沿着周方向的部分形成有被固定部73,因此实施方式1的环状构件64的内周面中的形成被固定部73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是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而非所述小径部641的内周面641a。

而且,所述压入是指:对环状构件64的压入部分75施加压力来按入,借此来安装于轴61的安装部分。因此,压入部分75以下述方式构成,即,例如图8(A)及图8(B)所示,将环状构件64的压入的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的内径Di设为与作为其安装目标的部分的轴61的大径部612的外径De相同的尺寸或略小的尺寸,并且,利用对环状构件64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力时,大径部642等不会破损而可变形以使其直径暂时扩大的材料来制作。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作为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中,如图7(A)及图7(B)、图8(B)等所示,在环状构件64的与弹性层62接触的端面64e,设有***弹性层62的端面62e中的突出部80。

实施方式1中的突出部80如图8(B)所示,是包含下述形状的部分,即,从环状构件64的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部分即大径部642的端面64e,以比所述端面64e的厚度t2薄的厚度t1(<t2)而与轴方向D大致平行地突出。突出部80的厚度t1例如可设为比环状构件64的端面64e的厚度t2的1/2薄的厚度。

而且,所述突出部80如图7(A)及图7(B)所示,形成为在环状构件64的圆环状的端面64e上呈圆环状地连续的形状的突出部。进而,突出部80如图9(A)及图9(B)所示,设在安装环状构件64时不与轴61接触的位置。实施方式1中,将突出部80如图7(A)及图7(B)、图8(B)等所示的那样,设在大径部642的端面64e中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间的位置。

作为所述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例如以如下所述的顺序来装配。

首先,在二次转印辊351中的轴61的大径部612及小径部613,安装环状构件64。此时的二次转印辊351是在轴61的大径部612的规定范围依序设有弹性层62与表面层63的辊。

此时,环状构件64在与其大径部642被压入至轴61的大径部612的大致同时,将其小径部641安装于轴61的小径部613。

尤其,在环状构件64的小径部641被安装于轴61的小径部613时,如图9(A)及图9(B)所示,包含三个突起的被固定部73成为被嵌入至位于轴61的小径部613的连续的槽形状的固定部71中的状态,所述三个突起位于环状构件64的小径部641的内周面641a。

由此,环状构件64中的三个被固定部73接触至轴61的槽状的固定部71在轴方向D上的左右槽侧壁面而相对于轴方向D的移动受到阻止。其结果,环状构件64不会相对于轴61沿所述轴方向D位移而被保持为受到固定的状态,作为其结果,保持环状构件64相对于弹性层62的端面62e而接触的状态。

而且,当环状构件64的大径部642被安装于轴61的大径部612时,如图9(A)及图9(B)所示,所述大径部642的端面64e成为在使突出部80咬入至弹性层62的端面62e的状态下,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此时,突出部80是通过设为下述状态而***,即,使弹性层62的端面62e的一部分以沿着轴方向D朝其内侧挤入的方式而弹性变形。

由此,与环状构件64未固定为大径部642的端面64e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且未在环状构件64设置突出部80的情况相比,环状构件64的端面64e保持为被压接于弹性层62的端面62e的状态,更难以在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产生间隙。

而且,由于突出部80是形成为在环状构件64的大径部642的端面64e上呈圆环状地连续的形状的突出部,因此突出部80将以连续而不中断的状态***至弹性层62的圆环状的端面62e,因此,环状构件64更难以在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产生间隙。

而且,由于突出部80是设在安装有环状构件64时不与轴61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弹性层62因突出部80的***而发生弹性变形,也难以从轴61(的大径部612)的周面剥离,也无在环状构件64的大径部642的端面64e与轴6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新间隙之虞。

进而,当将环状构件64的大径部642安装于轴61的大径部612时,由于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构成为压入部分75,因此是以被压入的状态而安装。

由此,环状构件64难以发生朝向轴61的轴方向D的移动,还协同通过所述固定部71和被固定部73的嵌合来阻止朝向轴方向D移动的作用,保持为相对于轴方向D而牢固地得到安装的状态。并且,此时的环状构件64也难以发生朝向轴61的周方向的移动,而保持为牢固地得到安装的状态。

继而,二次转印辊351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轴61的其中一端部61a安装好具有轴承的支架65之后,以从外侧大致包围所述支架65的状态来安装罩67。而且,二次转印辊351在其另一端部61b安装好二级齿轮66之后,以***至所述二级齿轮66的外侧齿轮内侧的状态来安装支架65。由此,二次转印辊351作为包含图4(A)及图4(B)所示的外观的辊6而完成。

而且,将完成的二次转印辊351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二次转印装置35中的安装部。而且,当将二次转印辊351正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二次转印位置时,所述轴61成为可与供电装置15通电的状态。

并且,经确认:对于作为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当从供电装置15供给5kV~7kV左右的二次转印用电压而在二次转印工序中经过一定时间(例如100小时以上)的使用时,与未在轴61设置固定部71且未在环状构件64设置被固定部73的情况相比,经过环状构件64与弹性层62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得到抑制。

而且,对此时的二次转印辊351进行检查,如图9(A)所示,确认在环状构件64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无间隙的存在。另外,在所述二次转印辊351中,表面层63的两端部具有较弹性层62的端面62e突出至外侧的突出部分63b,因此,借此也成为难以发生因环状构件64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产生的间隙引起的放电的状态。

并且,在将包含所述辊6的二次转印辊351适用于二次转印装置35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所述二次转印辊351中因经时等的因素导致经由环状构件64与弹性层62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得到抑制,因此,因所述放电引起的二次故障的发生也得到抑制。此时的二次故障例如是指:点燃二次转印辊351中的弹性层62等发泡材料等问题。

[实施方式2]

图10(A)及图10(B)表示作为实施方式2的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B。

作为实施方式2的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B如图10(A)及图10(B)或图11(A)及图11(B)所示,除了适用未设突出部80的环状构件64B来作为环状构件64而变更以外,包含与实施方式1的辊6相同的结构。

包含所述辊6B的二次转印辊351在将环状构件64B安装于轴61时,成为环状构件64B的大径部642的端面64e相对于弹性层62的端面62e而直接以面接触的状态,而未如实施方式1中的环状构件64(参照图9(A)及图9(B)等)那样借助突出部80来***,除了此点不同,环状构件64B以同样的状态安装于轴61(的大径部612及小径部613)。

即,环状构件64B在与其大径部642被压入至轴61的大径部612的大致同时,将其小径部641安装于轴61的小径部613。

尤其,在环状构件64B的小径部641被安装于轴61的小径部613时,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包含三个突起的被固定部73成为被嵌入至位于轴61的小径部613的连续的槽形状的固定部71的状态,所述三个突起位于环状构件64B的小径部641的内周面641a。

而且,在环状构件64B的大径部642被安装于轴61的大径部612时,如图10(A)及图10(B)所示,是以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的压入部分75被压入的状态而安装。

并且,在包含所述辊6B的二次转印辊351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辊6的情况大致同样地,与未在轴61设置固定部71且未在环状构件64B设置被固定部73的情况相比,经由环状构件64B与弹性层62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得到抑制。

为了供参考,在适用比较例2的辊60Y来作为二次转印辊351的情况下,确认存在下述问题,所述比较例2的辊60Y例如图16(A)所示,取代所述环状构件64B,而使用比较用的环状构件,所述比较用的环状构件是分割为设有被固定部73的圆环状的第1环状构件640Y、与构成为压入部分75的圆环状的第2环状构件640Z这两部分而构成,将所述环状构件以第1环状构件640Y成为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接触的状态,第2环状构件640Z成为与第1环状构件640Y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而安装于轴61的一端部。

即,在使用所述比较例2的辊60Y来作为供给5kV~7kV左右的二次转印用电压的二次转印辊351的情况下,有时在经过了一定的时间(例如100小时以上)时会发生放电。

而且,对发生所述放电的辊60Y进行调查可确认:如图16(B)所示,在第1环状构件640Y与第2环状构件640Z之间,存在到达轴61的小的间隙101。此时的间隙101可认为是如图16(B)所例示,因第2环状构件640Z以离开第1环状构件640Y的方式朝轴方向D稍许偏离而产生。

另外,此时的辊60Y中,未在第1环状构件640Y与弹性层62的端面62e之间产生间隙。

[实施方式3]

图12(A)及图12(B)表示作为实施方式3的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C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3的辊6C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将固定部71设于轴61C的大径部612,且将被固定部73设于环状构件64C的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并且将小径部641构成为压入部分75,由此进行了变更,除此以外,包含与实施方式2的辊6B相同的结构。

设在轴61C的大径部612的固定部71如图12(A)所示,是包含与实施方式1中的固定部71大致同样的结构(图8(A))的槽状固定部。而且,设在环状构件64C的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的被固定部73如图12(B)所示,是包含与实施方式1中的被固定部73大致同样的结构(图8(B))的三个被固定部。

而且,环状构件64C将所述小径部641的内周面641a构成为压入至轴61C的小径部613的压入部分75。

所述辊6C中的环状构件64C在其大径部642被安装于轴61C的大径部612的大致同时,其小径部641被压入至轴61C的小径部613。

尤其,在环状构件64C的大径部642被安装于轴61C的大径部612时,位于环状构件64C的大径部642的内周面642a的三个被固定部73成为被嵌入至位于轴61C的大径部612的连续的槽形状的固定部71中的状态。

而且,在环状构件64C的小径部641被安装于轴61C的小径部613时,是以小径部641的内周面641a中的压入部分75被压入的状态而安装。

并且,在包含所述辊6C的二次转印辊351中,也与实施方式2的辊6B的情况大致同样地,与未在轴61C设置固定部71且未在环状构件64C设置被固定部73的情况相比,经由环状构件64C与弹性层62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得到抑制。

[实施方式4]

图13表示作为实施方式4的二次转印辊351的辊6D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4的辊6D如图13与图14(A)及图14(B)所示,适用使设置槽状固定部71的小径部613的长度加长的轴61D,并适用并非两段形状的圆筒状的环状构件64D,在所述环状构件64D的靠近与弹性层62接触的端面64e一侧的部分设置被固定部73,并且将远离端面64e一侧的部分构成为压入部分75而变更,除此以外,包含与实施方式3的辊6C相同的结构。

压入部分75例如是通过将环状构件64C的内周面64a的内径Di设为与轴61D的小径部613的外形Df相同的尺寸而构成。

所述辊6D中的环状构件64D是将与弹性层62接触的端面64e的某端部作为先头而安装于轴61D的小径部613。

尤其,在环状构件64D的靠近端面64e一侧的部分被安装于轴61D的小径部613时,位于环状构件64D的内周面64a的三个被固定部73成为被嵌入至位于轴61D的小径部613的连续的槽形状的固定部71中的状态。

而且,在环状构件64D的远离端面64e一侧的部分被安装于轴61D的小径部613时,是以环状构件64D的内周面64a上的压入部分75被压入的状态而安装。

并且,在包含所述辊6D的二次转印辊351中,也与实施方式3的辊6C的情况大致同样地,与未在轴61D设置固定部71且未在环状构件64D设置被固定部73的情况相比,经由环状构件64D与弹性层62之间产生的间隙发生放电的现象得到抑制。即,在适用所述一体结构的环状构件64D的情况下,如所述比较例2的辊60Y那样的间隙101(图16(B))的产生得到抑制。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例示的内容任何限定,可在不脱离各技术方案所述的各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因此,本发明也包含以下例示的变形例。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中的环状构件64、环状构件64B、环状构件64D也可省略所述压入部分75。

另外,在省略所述压入部分75的情况下,优选采用阻止环状构件64、环状构件64B、环状构件64D在所安装的轴61、轴61D上朝向周方向移动(旋转)的结构。作为阻止其朝向周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可列举:将固定部71设为阻止被固定部73朝向周方向移动的形状(与被固定部73大致吻合的形状)的结构;或者在轴61、轴61D与各环状构件64、环状构件64B、环状构件64D这两者上所设的沿着轴方向D的槽中,***止转的棒状构件的结构等。

本发明的辊6等也可将环状构件64、环状构件64B、环状构件64C、环状构件64D安装于各轴61等的两端部61a、61b中的其中一端部。而且,本发明的辊6等也可为不设表面层63的结构。而且,在设置表面层63的情况下,也可省略所述表面层63的突出部63e的设置。

而且,本发明的辊6等并不限定于适用于二次转印辊351的情况,也可适用作为将可能发生放电的电压供给至轴61的其他辊。作为其他辊,例如可列举一次转印辊、带电辊、二次转印相向辊、设置弹性层的显影辊等。

进而,适用本发明的辊6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可适用本发明的辊6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其形式、种类、图像形成方式等并无特别限定。

3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定影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