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

文档序号:1121711 发布日期:2020-10-02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 (Alternate adsorption type cable conveying equipment ) 是由 张士菊 于 2020-06-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电力设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包括底板、支撑座、支撑座、立柱、二号转轴、一号法兰盘和输送装置;本发明通过控制一号电机转动带动二号皮带轮转动,进而带动三号转轴转动,进而带动二号轮转动,同时一号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带动二号同步带轮转动,进而带动四号转轴转动,进而带动一号轮转动,过程中一号抽气轴和二号抽气轴开口端通过气管一直在抽气,进而抽取通气槽内的空气,进而半圆形槽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的气体被抽取,进而使得半圆形槽吸附在电缆表面上,进而一号轮和二号轮转动时,通过半圆形槽吸附电缆,进而拖拽电缆移动,进而方便电缆的输送,进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ctric power facilities,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lternate adsorption type cable conveying equipment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supporting seat, an upright post, a second rotating shaft, a first flange plate and a conveying device, wherein the bottom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pporting seat and a second supporting seat; the first wheel and the second wheel are driven to rotate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first motor to rotate so as to drive the third rotating shaft to rotate and further drive the second wheel to rotate, meanwhile, the first synchronous belt wheel drives the second synchronous belt wheel to rotate through the synchronous belt and further drives the fourth rotating shaft to rotate so as to drive the first wheel to rotate, in the process, the open ends of the first air pumping shaft and the second air pumping shaft are always pumped through the air pipe, so that air in the air vent groove is pumped, further, air in a closed cavity formed by the semicircular groove and the cable is pumped, further, the semicircular groove i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ble, further, when the first wheel and the second wheel rotate, the cable is adsorbed through the semicircular groove, further, the cable is dragged to move, further, the cable is convenient to convey, and further, the labor intensity of workers is.)

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设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电缆输送机是一种敷设电力电缆(或通信电缆)的电动机械。可与电缆牵引机、提升机等其他电缆敷设机具配套使用,施工方便、快捷,可较大的节省人力物力,从而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

现有的电缆输送机利用电机进行输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过电机驱动履带,进而带动电缆移动,这种方式是利用履带和电缆之间的摩擦力来驱动电缆移动,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两履带之间的夹持力来增加输送机的输送能力,但是在敷设长距离大型电缆时,由于电缆较长较重通过摩擦力来输送电缆会出现输送能力不足、表面损伤和内部损坏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利用摩擦力进行电缆敷设工作时出现的输送能力不足、表面损伤和内部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包括底板、支撑座、一号转轴、立柱、二号转轴、一号法兰盘和输送装置;所述一号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座上端;所述支撑座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底板上表面远离所述支撑座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转轴的一端;所述二号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一号法兰盘;所述一号法兰盘的法兰面与所述输送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U型支撑件、一号轮、二号轮、一号滑块、二号滑块、一号弹簧、一号抽气轴、二号抽气轴、张紧机构和动力机构;所述U型支撑件中部靠近所述法兰面一侧设置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一号法兰盘的法兰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支撑件的两立板上端均设置滑槽;其中靠近一号法兰盘一侧的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所述一号滑块;另一个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所述二号滑块;所述一号滑块和二号滑块的上下底面均固定连接一个所述一号弹簧;所述一号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一号滑块和所述二号滑块上;所述一号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滑槽上;所述一号滑块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内固定连接所述一号抽气轴的一端;所述一号抽气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一号轮;所述U型支撑件的下端设置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U型支撑件;靠近一号法兰盘一侧的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抽气轴的一端;所述二号抽气轴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轮;所述一号抽气轴靠近所述一号轮的圆柱面上沿轴向间隔设置一号通气孔;所述一号抽气轴内部为中空结构;靠近所述一号法兰盘一端为开口端;所述一号通气孔与一号抽气轴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二号抽气轴靠近所述二号轮的圆柱面上沿轴向间隔设置二号通气孔;所述二号抽气轴内部为中空结构;靠近所述一号法兰盘一端为开口端;所述二号通气孔与二号抽气轴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一号轮和所述二号轮内部均设置通气槽;所述通气槽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一号轮和所述二号轮的圆弧面上设置半圆形槽;所述半圆形槽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半圆形槽与所述通气槽通过三号通气孔连接;所述一号轮和所述二号轮圆弧面上设置圆锥槽;所述圆锥槽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圆锥槽设置在相邻的两所述通气槽之间;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一号电机、一号皮带轮、二号皮带轮、一号皮带、三号转轴、二号法兰盘、一号同步带轮、二号同步带轮、四号转轴、三号法兰盘和同步带;所述一号电机的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的下表面上;所述一号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皮带轮;所述二号皮带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三号转轴中部;所述一号皮带轮和所述二号皮带轮通过所述一号皮带连接;靠近二号皮带轮一侧的所述安装孔内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转轴;所述三号转轴靠近所述二号轮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法兰盘;所述二号法兰盘的端面与所述二号轮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三号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同步带轮;所述二号滑块的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内转动连接所述四号转轴;所述四号转轴靠近所述一号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三号法兰盘;所述三号法兰盘的端面与所述一号轮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四号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同步带轮;所述U型支撑件上端靠近所述二号同步带轮一侧设置所述张紧机构;所述张紧机构包括一号张紧轮、一号支架、二号张紧轮、二号支架、连接块、锁紧杆和手柄;所述一号张紧轮和所述二号张紧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二号同步带轮两侧;所述一号张紧轮转动连接在所述一号支架上;所述一号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上;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上;所述连接块一侧设置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所述二号支架;所述二号支架与所述二号张紧轮转动连接;所述锁紧杆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块上;所述锁紧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二号支架上;所述锁紧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手柄上;所述一号同步带轮、所述二号同步带轮、所述一号张紧轮和所述二号张紧轮之间通过所述同步带连接。

工作时,先将电缆穿过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通过控制一号电机转动,进而一号电机带动一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一号皮带轮通过一号皮带带动二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二号皮带轮带动三号转轴转动,进而三号转轴带动二号法兰盘和一号同步带轮转动,进而二号法兰盘带动二号轮转动,同时一号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一号张紧轮和二号张紧轮带动二号同步带轮转动,进而二号同步带轮带动四号转轴转动,进而四号转轴带动三号法兰盘转动,进而三号法兰盘带动一号轮转动,过程中一号抽气轴和二号抽气轴开口端通过气管一直在抽气,当一号抽气轴通过一号通气孔抽取一号轮的通气槽内的空气,二号抽气轴通过二号通气孔抽取二号轮的通气槽内的空气时,半圆形槽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的气体通过三号通气孔被抽取,进而半圆形槽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半圆形槽吸附在电缆表面上,进而一号轮和二号轮转动时,通过半圆形槽吸附电缆,进而拖拽电缆移动,进而方便电缆的输送,进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过程中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表面的磨损,同时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过度挤压电缆造成电缆内部损坏,进而保证电缆的使用寿命;当一号轮的半圆形槽刚开始脱离电缆时二号轮的半圆形槽已经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在一号轮和二号轮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半圆形槽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带动电缆向外输送,进而保证了电缆始终是依靠半圆形槽的吸力进行输送的,进而防止因吸附间断导致电缆与一号轮和二号轮产生相对运动,进而避免对电缆表面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圆锥槽,进而使得一号轮和二号轮更加容易变形,进而使得一号轮和二号轮的圆弧面更加容易贴合电缆,进而增加了半圆形槽与电缆接触后的密闭性,进而保证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产生的吸附力更加稳定,进而保证输送的稳定性,同时电缆挤压圆锥槽,进而圆锥槽内的空气排除,进而圆锥槽对电缆进行吸附,进而增加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的吸附力,进而增加了一号轮和二号轮的拖拽能力;通过调节二号张紧轮,进而调节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间距,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减少了不同直径输送设备的开发,进而降低了生产及开发的成本。

优选的,所述通气槽内设置U型弹性支撑件;所述U型弹性支撑件卡合在所述通气槽内;所述U型弹性支撑件宽度小于所述通气槽宽度。

工作时,输送的电缆直径大小不同,进而不同直径的电缆通过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时电缆挤压圆弧面,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底面中部向通气槽内部挤压,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两边向电缆靠拢,进而带动圆弧面两侧向电缆进行挤压,进而圆弧面与电缆贴合,进而保证半圆形槽与电缆进行贴合,进而在电缆直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半圆形槽与电缆进行密封,进而保证了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U型弹性支撑件对通气槽进行支撑,进而防止在运动的过程中通气槽侧壁变形,进而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的损坏,进而减少了用户因为更换零件产生的使用成本。

优选的,所述U型支撑件两立板侧边中部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上;所述连接板中部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板远离U型支撑件一侧设置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和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二号弹簧;所述二号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二号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环上;所述连接环一侧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环上;远离所述连接环一侧设置导向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环。

工作时,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电缆在电缆架之间来回移动,因此电缆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半圆形槽吸附电缆的稳定性,进而在电缆的输送过程中会出现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通过电缆依次穿过导向环、二号弹簧和连接板后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进而电缆来回移动时在二号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二号弹簧内的电缆来回移动的角度减小,进而避免电缆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进而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优选的,所述导向环上均匀间隔设置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环的圆柱面上;所述轴承外设置滚动环;所述滚动换环内圆柱面上均匀间隔设置一号圆形槽;所述轴承外圈的圆柱面上对应一号圆形槽位置设置二号圆形槽;所述轴承与所述滚动环之间设置三号弹簧;所述三号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一号圆形槽底面接触;所述三号弹簧的另一端与二号圆形槽底面接触。

工作时,通过在导向环上设置轴承,轴承外圈通过三号弹簧与滚动环连接,进而滚动环可以绕着导向环转动,进而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进而通过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滚动环绕着导向环转动,进而避免电缆与导向环之间的刮蹭,进而避免电缆表面损坏,进而避免半圆形槽无法吸附电缆,进而保证了电缆的正常输送;当电缆直径变化时,进而在三号弹簧的作用下滚动环之间形成的圆形导向通道随之变化,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使用要求;通过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使得在二号弹簧内的电缆与二号弹簧轴线基本重合,进一步保证电缆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角度不变,进一步避免了电缆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进一步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优选的,所述一号转轴的一端设置三号皮带轮;所述三号皮带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一号转轴上;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三号皮带轮一侧设置二号电机;所述二号电机与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二号电机的底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表面上;所述二号电机转轴上设置四号皮带轮;所述四号皮带轮固定连接在所述二号电机的转轴上;所述三号皮带轮与四号皮带轮之间通过二号皮带连接;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立柱之间设置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触发开关上设置塑料圆杆;所述塑料圆杆两端超过电缆架宽度。

工作时,通过控制二号电机转动,进而二号电机带动四号皮带轮转动,进而四号皮带轮通过二号皮带带动三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三号皮带轮带动一号转轴转动,进而一号转轴带动电缆架转动,因此一号轮和二号轮输送电缆时无需牵引电缆架转动,进而一号轮和二号轮的吸附力仅仅用于垂落电缆的输送,进而提高了输送设备输送电缆的能力;当电缆架转动过快时,进而电缆下垂触碰塑料圆杆,进而触发开关断开,进而触发开关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停止转动,进而电缆架停止转动,一号轮和二号轮继续输送,进而下垂的电缆离开塑料圆杆,进而触发开关闭合,进而触发开关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继续转动,进而避免了因为二号电机转动过快使得电缆堆积在电缆支架下方,进而保证了电缆输送时的顺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先将电缆穿过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通过控制一号电机转动,进而一号电机带动一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一号皮带轮通过一号皮带带动二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二号皮带轮带动三号转轴转动,进而三号转轴带动二号法兰盘和一号同步带轮转动,进而二号法兰盘带动二号轮转动,同时一号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一号张紧轮和二号张紧轮带动二号同步带轮转动,进而二号同步带轮带动四号转轴转动,进而四号转轴带动三号法兰盘转动,进而三号法兰盘带动一号轮转动,过程中一号抽气轴和二号抽气轴开口端通过气管一直在抽气,当一号抽气轴通过一号通气孔抽取一号轮的通气槽内的空气,二号抽气轴通过二号通气孔抽取二号轮的通气槽内的空气时,半圆形槽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的气体通过三号通气孔被抽取,进而半圆形槽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半圆形槽吸附在电缆表面上,进而一号轮和二号轮转动时,通过半圆形槽吸附电缆,进而拖拽电缆移动,进而方便电缆的输送,进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过程中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表面的磨损,同时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过度挤压电缆造成电缆内部损坏,进而保证电缆的使用寿命;当一号轮的半圆形槽刚开始脱离电缆时二号轮的半圆形槽已经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在一号轮和二号轮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半圆形槽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带动电缆向外输送,进而保证了电缆始终是依靠半圆形槽的吸力进行输送的,进而防止因吸附间断导致电缆与一号轮和二号轮产生相对运动,进而避免对电缆表面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圆锥槽,进而使得一号轮和二号轮更加容易变形,进而使得一号轮和二号轮的圆弧面更加容易贴合电缆,进而增加了半圆形槽与电缆接触后的密闭性,进而保证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产生的吸附力更加稳定,进而保证输送的稳定性,同时电缆挤压圆锥槽,进而圆锥槽内的空气排除,进而圆锥槽对电缆进行吸附,进而增加了一号轮和二号轮对电缆的吸附力,进而增加了一号轮和二号轮的拖拽能力;通过调节二号张紧轮,进而调节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间距,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减少了不同直径输送设备的开发,进而降低了生产及开发的成本。。

2.本发明中输送的电缆直径大小不同,进而不同直径的电缆通过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时电缆挤压圆弧面,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底面中部向通气槽内部挤压,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两边向电缆靠拢,进而带动圆弧面两侧向电缆进行挤压,进而圆弧面与电缆贴合,进而保证半圆形槽与电缆进行贴合,进而在电缆直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半圆形槽与电缆进行密封,进而保证了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U型弹性支撑件对通气槽进行支撑,进而防止在运动的过程中通气槽侧壁变形,进而避免了一号轮和二号轮的损坏,进而减少了用户因为更换零件产生的使用成本。

3.本发明中电缆输送的过程中,电缆在电缆架之间来回移动,因此电缆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半圆形槽吸附电缆的稳定性,进而在电缆的输送过程中会出现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通过电缆依次穿过导向环、二号弹簧和连接板后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进而电缆来回移动时在二号弹簧弹力的作用下,二号弹簧内的电缆来回移动的角度减小,进而避免电缆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进而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4.本发明中通过在导向环上设置轴承,轴承外圈通过三号弹簧与滚动环连接,进而滚动环可以绕着导向环转动,进而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进而通过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滚动环绕着导向环转动,进而避免电缆与导向环之间的刮蹭,进而避免电缆表面损坏,进而避免半圆形槽无法吸附电缆,进而保证了电缆的正常输送;当电缆直径变化时,进而在三号弹簧的作用下滚动环之间形成的圆形导向通道随之变化,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使用要求;通过滚动环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使得在二号弹簧内的电缆与二号弹簧轴线基本重合,进一步保证电缆进入一号轮和二号轮之间的角度不变,进一步避免了电缆脱离一号轮和二号轮,进一步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5.本发明中通过控制二号电机转动,进而二号电机带动四号皮带轮转动,进而四号皮带轮通过二号皮带带动三号皮带轮转动,进而三号皮带轮带动一号转轴转动,进而一号转轴带动电缆架转动,因此一号轮和二号轮输送电缆时无需牵引电缆架转动,进而一号轮和二号轮的吸附力仅仅用于垂落电缆的输送,进而提高了输送设备输送电缆的能力;当电缆架转动过快时,进而电缆下垂触碰塑料圆杆,进而触发开关断开,进而触发开关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停止转动,进而电缆架停止转动,一号轮和二号轮继续输送,进而下垂的电缆离开塑料圆杆,进而触发开关闭合,进而触发开关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继续转动,进而避免了因为二号电机转动过快使得电缆堆积在电缆支架下方,进而保证了电缆输送时的顺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电缆输送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U型弹性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圆锥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一号轮和二号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导向环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滚动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板1、支撑座11、一号转轴12、立柱13、二号转轴14、一号法兰盘15、输送装置2、U型支撑件21、凸台211、滑槽212、一号轮22、通气槽221、半圆形槽222、三号通气孔223、圆锥槽224、二号轮23、一号滑块24、二号滑块25、一号弹簧26、一号抽气轴27、一号通气孔271、二号抽气轴28、二号通气孔281、张紧机构3、一号张紧轮31、一号支架32、二号张紧轮33、二号支架34、连接块35、通槽351、锁紧杆36、手柄37、动力机构4、一号电机41、一号皮带轮42、二号皮带轮43、一号皮带44、三号转轴45、二号法兰盘46、一号同步带轮48、二号同步带轮49、四号转轴50、三号法兰盘51、同步带52、U型弹性支撑件53、连接板6、连接环61、二号弹簧62、连接杆63、导向环64、轴承65、滚动环66、一号圆形槽67、二号圆形槽68、三号弹簧69、三号皮带轮7、二号电机71、四号皮带轮72、触发开关73、塑料圆杆74、二号皮带7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交替吸附式电缆输送设备,包括底板1、支撑座11、一号转轴12、立柱13、二号转轴14、一号法兰盘15和输送装置2;所述一号转轴12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座11上端;所述支撑座11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支撑座11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上;所述底板1上表面远离所述支撑座11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立柱13;所述立柱13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转轴14的一端;所述二号转轴1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一号法兰盘15;所述一号法兰盘15的法兰面与所述输送装置2连接;

其中,所述输送装置2包括U型支撑件21、一号轮22、二号轮23、一号滑块24、二号滑块25、一号弹簧26、一号抽气轴27、二号抽气轴28、张紧机构3和动力机构4;所述U型支撑件21中部靠近所述法兰面一侧设置凸台211;所述凸台211与所述一号法兰盘15的法兰面固定连接;所述U型支撑件21的两立板上端均设置滑槽212;其中靠近一号法兰盘15一侧的所述滑槽212内滑动连接所述一号滑块24;另一个所述滑槽212内滑动连接所述二号滑块25;所述一号滑块24和二号滑块25的上下底面均固定连接一个所述一号弹簧26;所述一号弹簧2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一号滑块24和所述二号滑块25上;所述一号弹簧2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滑槽212上;所述一号滑块24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内固定连接所述一号抽气轴27的一端;所述一号抽气轴2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一号轮22;所述U型支撑件21的下端设置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U型支撑件21;靠近一号法兰盘15一侧的所述安装孔内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抽气轴28的一端;所述二号抽气轴2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轮23;所述一号抽气轴27靠近所述一号轮22的圆柱面上沿轴向间隔设置一号通气孔271;所述一号抽气轴27内部为中空结构;靠近所述一号法兰盘15一端为开口端;所述一号通气孔271与一号抽气轴27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二号抽气轴28靠近所述二号轮23的圆柱面上沿轴向间隔设置二号通气孔281;所述二号抽气轴28内部为中空结构;靠近所述一号法兰盘15一端为开口端;所述二号通气孔281与二号抽气轴28的中空结构连通;所述一号轮22和所述二号轮23内部均设置通气槽221;所述通气槽221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一号轮22和所述二号轮23的圆弧面上设置半圆形槽222;所述半圆形槽222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半圆形槽222与所述通气槽221通过三号通气孔223连接;所述一号轮22和所述二号轮23圆弧面上设置圆锥槽224;所述圆锥槽224沿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圆锥槽224设置在相邻的两所述通气槽221之间;所述动力机构4包括一号电机41、一号皮带轮42、二号皮带轮43、一号皮带44、三号转轴45、二号法兰盘46、一号同步带轮48、二号同步带轮49、四号转轴50、三号法兰盘51和同步带52;所述一号电机41的安装座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21的下表面上;所述一号电机41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一号皮带轮42;所述二号皮带轮43固定连接在所述三号转轴45中部;所述一号皮带轮42和所述二号皮带轮43通过所述一号皮带44连接;靠近二号皮带轮43一侧的所述安装孔内转动连接所述三号转轴45;所述三号转轴45靠近所述二号轮23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法兰盘46;所述二号法兰盘46的端面与所述二号轮2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三号转轴4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一号同步带轮48;所述二号滑块25的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内转动连接所述四号转轴50;所述四号转轴50靠近所述一号轮22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三号法兰盘51;所述三号法兰盘51的端面与所述一号轮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四号转轴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同步带轮49;所述U型支撑件21上端靠近所述二号同步带轮49一侧设置所述张紧机构3;所述张紧机构3包括一号张紧轮31、一号支架32、二号张紧轮33、二号支架34、连接块35、锁紧杆36和手柄37;所述一号张紧轮31和所述二号张紧轮33分别设置在所述二号同步带轮49两侧;所述一号张紧轮31转动连接在所述一号支架32上;所述一号支架32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21上;所述连接块35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21上;所述连接块35一侧设置通槽351;所述通槽351内滑动连接所述二号支架34;所述二号支架34与所述二号张紧轮33转动连接;所述锁紧杆36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块35上;所述锁紧杆36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二号支架34上;所述锁紧杆3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手柄37上;所述一号同步带轮48、所述二号同步带轮49、所述一号张紧轮31和所述二号张紧轮33之间通过所述同步带52连接。

工作时,先将电缆穿过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通过控制一号电机41转动,进而一号电机41带动一号皮带轮42转动,进而一号皮带轮42通过一号皮带44带动二号皮带轮43转动,进而二号皮带轮43带动三号转轴45转动,进而三号转轴45带动二号法兰盘46和一号同步带轮48转动,进而二号法兰盘46带动二号轮23转动,同时一号同步带轮48通过同步带52、一号张紧轮31和二号张紧轮33带动二号同步带轮49转动,进而二号同步带轮49带动四号转轴50转动,进而四号转轴50带动三号法兰盘51转动,进而三号法兰盘51带动一号轮22转动,过程中一号抽气轴27和二号抽气轴28开口端通过气管一直在抽气,当一号抽气轴27通过一号通气孔271抽取一号轮22的通气槽221内的空气,二号抽气轴28通过二号通气孔281抽取二号轮23的通气槽221内的空气时,半圆形槽222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的气体通过三号通气孔223被抽取,进而半圆形槽222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半圆形槽222吸附在电缆表面上,进而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转动时,通过半圆形槽222吸附电缆,进而拖拽电缆移动,进而方便电缆的输送,进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过程中避免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对电缆表面的磨损,同时避免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过度挤压电缆造成电缆内部损坏,进而保证电缆的使用寿命;当一号轮22的半圆形槽222刚开始脱离电缆时二号轮23的半圆形槽222已经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在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保证半圆形槽222吸附在电缆上,进而带动电缆向外输送,进而保证了电缆始终是依靠半圆形槽222的吸力进行输送的,进而防止因吸附间断导致电缆与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产生相对运动,进而避免对电缆表面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圆锥槽224,进而使得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更加容易变形,进而使得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的圆弧面更加容易贴合电缆,进而增加了半圆形槽222与电缆接触后的密闭性,进而保证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对电缆产生的吸附力更加稳定,进而保证输送的稳定性,同时电缆挤压圆锥槽224,进而圆锥槽224内的空气排除,进而圆锥槽224对电缆进行吸附,进而增加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对电缆的吸附力,进而增加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的拖拽能力;通过调节二号张紧轮33,进而调节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的间距,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减少了不同直径输送设备的开发,进而降低了生产及开发的成本。

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通气槽221内设置U型弹性支撑件53;所述U型弹性支撑件53卡合在所述通气槽221内;所述U型弹性支撑件53宽度小于所述通气槽221宽度。

工作时,输送的电缆直径大小不同,进而不同直径的电缆通过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时电缆挤压圆弧面,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53底面中部向通气槽221内部挤压,进而U型弹性支撑件53两边向电缆靠拢,进而带动圆弧面两侧向电缆进行挤压,进而圆弧面与电缆贴合,进而保证半圆形槽222与电缆进行贴合,进而在电缆直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半圆形槽222与电缆进行密封,进而保证了不同直径电缆的输送,进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U型弹性支撑件53对通气槽221进行支撑,进而防止在运动的过程中通气槽221侧壁变形,进而避免了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的损坏,进而减少了用户因为更换零件产生的使用成本。

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U型支撑件21两立板侧边中部设置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支撑件21上;所述连接板6中部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板6远离U型支撑件21一侧设置连接环61;所述连接环61和所述连接板6之间设置二号弹簧62;所述二号弹簧6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6上;所述二号弹簧6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环61上;所述连接环61一侧设置连接杆63;所述连接杆6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环61上;远离所述连接环61一侧设置导向环64;所述连接杆6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环64。

工作时,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电缆在电缆架之间来回移动,因此电缆进入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进而影响半圆形槽222吸附电缆的稳定性,进而在电缆的输送过程中会出现脱离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通过电缆依次穿过导向环64、二号弹簧62和连接板6后进入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进而电缆来回移动时在二号弹簧62弹力的作用下,二号弹簧62内的电缆来回移动的角度减小,进而避免电缆脱离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进而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环64上均匀间隔设置轴承65;所述轴承65的内圈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环64的圆柱面上;所述轴承65外设置滚动环66;所述滚动换环内圆柱面上均匀间隔设置一号圆形槽67;所述轴承65外圈的圆柱面上对应一号圆形槽67位置设置二号圆形槽68;所述轴承65与所述滚动环66之间设置三号弹簧69;所述三号弹簧69的一端与所述一号圆形槽67底面接触;所述三号弹簧69的另一端与二号圆形槽68底面接触。

工作时,通过在导向环64上设置轴承65,轴承65外圈通过三号弹簧69与滚动环66连接,进而滚动环66可以绕着导向环64转动,进而滚动环66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进而通过滚动环66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在电缆输送的过程中滚动环66绕着导向环64转动,进而避免电缆与导向环64之间的刮蹭,进而避免电缆表面损坏,进而避免半圆形槽222无法吸附电缆,进而保证了电缆的正常输送;当电缆直径变化时,进而在三号弹簧69的作用下滚动环66之间形成的圆形导向通道随之变化,进而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使用要求;通过滚动环66之间形成圆形导向通道将电缆夹在中间,进而使得在二号弹簧62内的电缆与二号弹簧62轴线基本重合,进一步保证电缆进入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的角度不变,进一步避免了电缆脱离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进一步保证了电缆能够连续输送。

如图1所示,所述一号转轴12的一端设置三号皮带轮7;所述三号皮带轮7固定连接在所述一号转轴12上;所述底板1靠近所述三号皮带轮7一侧设置二号电机71;所述二号电机71与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二号电机71的底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1上表面上;所述二号电机71转轴上设置四号皮带轮72;所述四号皮带轮72固定连接在所述二号电机71的转轴上;所述三号皮带轮7与四号皮带轮72之间通过二号皮带75连接;所述支撑座11与所述立柱13之间设置触发开关73;所述触发开关73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所述触发开关73上设置塑料圆杆74;所述塑料圆杆74两端超过电缆架宽度。

工作时,通过控制二号电机71转动,进而二号电机71带动四号皮带轮72转动,进而四号皮带轮72通过二号皮带44带动三号皮带轮7转动,进而三号皮带轮7带动一号转轴12转动,进而一号转轴12带动电缆架转动,因此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输送电缆时无需牵引电缆架转动,进而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的吸附力仅仅用于垂落电缆的输送,进而提高了输送设备输送电缆的能力;当电缆架转动过快时,进而电缆下垂触碰塑料圆杆74,进而触发开关73断开,进而触发开关7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71停止转动,进而电缆架停止转动,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继续输送,进而下垂的电缆离开塑料圆杆74,进而触发开关73闭合,进而触发开关7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71继续转动,进而避免了因为二号电机71转动过快使得电缆堆积在电缆支架下方,进而保证了电缆输送时的顺畅。

工作时,先将电缆穿过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之间,通过控制一号电机41转动,进而一号电机41带动一号皮带轮42转动,进而一号皮带轮42通过一号皮带44带动二号皮带轮43转动,进而二号皮带轮43带动三号转轴45转动,进而三号转轴45带动二号法兰盘46和一号同步带轮48转动,进而二号法兰盘46带动二号轮23转动,同时一号同步带轮48通过同步带52、一号张紧轮31和二号张紧轮33带动二号同步带轮49转动,进而二号同步带轮49带动四号转轴50转动,进而四号转轴50带动三号法兰盘51转动,进而三号法兰盘51带动一号轮22转动,过程中一号抽气轴27和二号抽气轴28开口端通过气管一直在抽气,当一号抽气轴27通过一号通气孔271抽取一号轮22的通气槽221内的空气,二号抽气轴28通过二号通气孔281抽取二号轮23的通气槽221内的空气时,半圆形槽222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的气体通过三号通气孔223被抽取,进而半圆形槽222与电缆形成的密闭空腔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半圆形槽222吸附在电缆表面上,进而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转动时,通过半圆形槽222吸附电缆,进而拖拽电缆移动,一号电机41转动的同时二号电机71转动,进而二号电机71带动四号皮带轮72转动,进而四号皮带轮72通过二号皮带75带动三号皮带轮7转动,进而三号皮带轮7带动一号转轴12转动,进而一号转轴12带动电缆架转动,因此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输送电缆时无需牵引电缆架转动,进而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的吸附力仅仅用于垂落电缆的输送,进而提高了输送设备输送电缆的能力;当电缆架转动过快时,进而电缆下垂触碰塑料圆杆74,进而触发开关73断开,进而触发开关7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71停止转动,进而电缆架停止转动,一号轮22和二号轮23继续输送,进而下垂的电缆离开塑料圆杆74,进而触发开关73闭合,进而触发开关73发送电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控制二号电机71继续转动,进而避免了因为二号电机71转动过快使得电缆堆积在电缆支架下方,进而保证了电缆输送时的顺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回收装置及具有该回收装置的电力线缆回收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