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

文档序号:1132259 发布日期:2020-10-02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逆变器 (Inverter with a voltage regulator ) 是由 田岛豊 于 2019-02-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逆变器。在逆变器(1000)中,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使平滑电容器(1020)的第一电极(108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而且,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使平滑电容器(1020)的第二电极(108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与第一电极(1081)分开第一距离(L1)、与第二电极(1082)分开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比第一距离(L1)长。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侧壁部(1120)沿着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底部(1121)与平滑电容器(1020)的第二电极(1082)接触。侧壁部(1120)的收纳空间(1140)收纳平滑电容器(1020)。(Provided is an inverter which is reduced in size, weight, and cost. In an inverter (1000), a first bus bar electrode (1022) electrically connects a first electrode (1081) of a smoothing capacitor (1020) and a semiconductor power module (1021). The second bus bar electrode (1023) electrically connects the second electrode (1082) of the smoothing capacitor (1020) and the semiconductor power module (1021). The semiconductor power module (1021)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rst electrode (1081) by a first distance (L1) and from the second electrode (1082) by a second distance (L2). The second distance (L2) is longer than the first distance (L1). The side wall portion (1120) of the second bus bar electrode (1023) is along the side surface of the smoothing capacitor (1020). A bottom portion (1121) of the second bus bar electrode (1023) is in contact with a second electrode (1082) of the smoothing capacitor (1020). The storage space (1140) of the side wall (1120) stores the smoothing capacitor (1020).)

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2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29517号。本申请对该申请主张优先权的权益。通过参照而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内容整体。

背景技术

以往,电力转换装置具有电容器模块、与该电容器模块连接的汇流条。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67428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中,电容器模块的正端子和半导体模块的正极功率端子与正极汇流条连接。电容器模块的负端子和半导体模块的负极功率端子与负极汇流条连接。

在电容器模块中,正电极板与多个电容器元件的一个电极连接。负电极板与多个电容器元件的另一个电极连接。正电极板的一部分成为正端子。负电极板的一部分成为负端子。各电容器元件是薄膜电容器。

另外,在电容器模块中,多个电容器元件被密封部件密封,并收纳于电容器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7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日本特开2015-167428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多个电容器元件被密封部件密封,并收纳于电容器壳体。因此,需要配置密封部件和电容器壳体的空间。而且,逆变器会对应于密封部件和电容器壳体的重量而变重。而且,逆变器的成本会对应于密封部件和电容器壳体的成本而提高。因此,难以使逆变器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逆变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方式针对逆变器。

逆变器具备平滑电容器、半导体功率模块、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

平滑电容器使直流平滑。平滑电容器具有一端、另一端以及侧面。侧面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平滑电容器具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配置于一端。第二电极配置于另一端。

半导体功率模块对直流进行开关而生成交流。半导体功率模块与第一电极分开第一距离、与第二电极分开第二距离。半导体功率模块配置于使得第二距离比第一位置长的位置。

第一汇流条电极使第一电极与半导体功率模块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使第二电极与半导体功率模块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具备侧壁部和底部。侧壁部具备收纳空间和底侧端,并沿着平滑电容器的侧面。底部配置于底侧端,并与第二电极接触。收纳空间收纳平滑电容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方式,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收纳于用于电连接的第二汇流条电极。因此,能够削减用于平滑电容器的收纳的部件。因此,能够提供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逆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以及半导体功率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和第二汇流条电极省略了第一汇流条电极和第二汇流条电极的前端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和第二汇流条电极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二汇流条电极、壳体以及电绝缘材料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冷却器以及电绝缘材料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图示出比较对象的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逆变器的概略

本发明的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逆变器。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框图。

图1所图示的逆变器1000是作为将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的电力转换装置而进行动作的逆变器装置。直流和控制用的信号输入逆变器1000。逆变器1000使输入的直流平滑,并根据输入的控制用的信号对平滑后的直流进行开关,从而生成三相交流。生成的三相交流从逆变器1000输出。输出的三相交流被供给至电动机。生成的三相交流也可以被供给至电动机以外的负载。逆变器1000也可以生成三相交流以外的交流。例如,逆变器1000也可以生成单相交流。

逆变器1000具备平滑电容器1020、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

平滑电容器1020使输入至逆变器1000的直流平滑。

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根据输入至逆变器1000的控制用的信号对平滑后的直流进行开关,从而生成交流。

由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构成的两个汇流条电极使平滑电容器1020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连接,从而将平滑后的直流从平滑电容器1020传输至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直流电位彼此不同。

1.2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以及半导体功率模块的构造

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半导体功率模块、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省略了第一汇流条电极和第二汇流条电极的前端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俯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第一汇流条电极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的剖视图。

平滑电容器1020具备多个电容器1040。多个电容器1040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形状。

电容器1040具有一端1060、另一端1061以及侧面1062。侧面1062从一端1060延伸至另一端1061。平滑电容器1020具备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第一电极1081配置于平滑电容器1020的一端1060。第二电极1082配置于平滑电容器1020的另一端1061。

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与第一电极1081分开第一距离L1、与第二电极1082分开第二距离L2。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配置于使得第二距离L2比第一距离L1长的位置。因此,第一电极1081是位于接近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一侧的一端电极。而且,第二电极1082是位于远离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一侧的另一端电极。

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使第一电极108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由金属构成。金属可以是纯金属和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具备板状部1100。

板状部1100与第一电极1081接触,并与第一电极1081连接。通过板状部1100与第一电极1081连接,板状部1100与第一电极1081电连接。

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还具备第一前端部分1101。

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板状部1100连接。通过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板状部1100连接,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板状部1100电连接。

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通过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

通过板状部1100与第一电极1081电连接,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板状部1100和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第一电极1081经由板状部1100和第一前端部分1101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使第二电极108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由金属构成。金属可以是纯金属和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具备侧壁部1120和底部1121。

侧壁部1120与底部1121连接。通过侧壁部1120与底部1121连接,侧壁部1120与底部1121电连接。

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接触,并与第二电极1082连接。通过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连接,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还具备第二前端部分1122。

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侧壁部1120连接。通过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侧壁部1120连接,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侧壁部1120电连接。

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通过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

通过侧壁部1120与底部1121电连接,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电连接,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侧壁部1120和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第二电极1082经由底部1121、侧壁部1120以及第二前端部分1122与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电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具有适合平滑电容器1020的形状的插座状的形状,从而收纳平滑电容器1020。

侧壁部1120具有筒状的形状。侧壁部1120具备收纳空间1140和底侧端1141。底部1121配置于底侧端1141。具有筒状的形状的侧壁部1120也可以替换成由具有槽的部件构成的侧壁部。具有筒状的形状的侧壁部1120所具有的收纳空间1140是孔的内部的空间。具有筒状的形状的侧壁部1120所具有的底侧端1141是筒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具有通道状的形状的侧壁部所具有的收纳空间是槽的内部的空间。具有通道状的形状的侧壁部所具有的底侧端是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

侧壁部1120收纳平滑电容器1020。侧壁部1120沿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1062延伸。在侧壁部1120沿着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1062的状态下,侧壁部1120与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1062紧密贴合或者接近。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接触。通过侧壁部1120沿着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1062延伸的底部1121与第二电极1082接触,平滑电容器1020以被侧壁部1120和底部1121定位的状态位于收纳空间1140内。

1.3平滑电容器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的构造的优点

1.3.1序

以下,依次对比较对象的构造、比较对象的构造的问题点以及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构造相对于比较对象的构造的优点进行说明。

1.3.2比较对象的构造

在图14示意性地图示出的比较对象的构造中,平滑电容器900、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904收纳于壳体906,并固定于壳体906。通过利用树脂材料908使平滑电容器900、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与壳体906接合,进行平滑电容器900、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904向壳体906的固定。

壳体906由金属和环氧树脂等构成。树脂材料908由环氧树脂等构成。

壳体906的一端配置有外部连接端子910。外部连接端子910包含高电位侧和低电位侧的外部连接端子。高电位侧和低电位侧的外部连接端子彼此接近,并与半导体功率模块的功率模块端子电连接。

平滑电容器900具备多个电容器920。多个电容器920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形状或者长方体状的形状,并具备第一电容器电极940和第二电容器电极942。第一电容器电极940配置于平滑电容器900的一端,并配置于接近外部连接端子910的一侧,从而配置于接近半导体功率模块的一侧。第二电容器电极942配置于平滑电容器900的另一端,配置于远离外部连接端子910的一侧,从而配置于远离半导体功率模块的一侧。

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与配置于壳体906的内部的各电容器920所具备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连接,并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0连接。第一汇流条电极902沿连结第一电容器电极940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0的最短的路径配置。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0延伸,并与半导体功率模块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

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与配置于壳体906的内部的各电容器920所具备的第二电容器电极942连接,并与另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2连接。第二汇流条电极904沿连结第二电容器电极942与另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2并通过覆盖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的树脂材料908的附近的路径配置。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从另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2延伸,并与半导体功率模块的功率模块端子连接。

第一汇流条电极902与各电容器920所具备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连接,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与各电容器920所具备的第二电容器电极942连接,由此多个电容器920电并联连接。通过将多个电容器920根据需要电并联连接,确保了平滑电容器900所需的静电电容。

1.3.3比较对象的构造的问题点

在比较对象的构造中,平滑电容器900被树脂材料908覆盖,并收纳于壳体906。因此,具备平滑电容器900的逆变器的尺寸根据树脂材料908的壁厚以及壳体906的尺寸而变大。但是,树脂材料908和壳体906不具有确保平滑电容器900的静电电容等的电学功能。因此,在采用比较对象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电学功能的树脂材料908和壳体906,逆变器变大。另外,在采用比较对象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不具有电学功能的树脂材料908和壳体906,逆变器的重量和成本增加。

另外,在逆变器中,为了降低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时产生的浪涌电压,期望减小汇流条电极的寄生电感。因此,期望采用使高电位侧和低电位侧的汇流条电极以彼此接近的状态层叠,并使在高电位侧和低电位侧的汇流条电极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彼此反向的构造。在采用该构造的情况下,由在高电位侧和低电位侧的汇流条电极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彼此抵消。因此,汇流条电极的寄生电感变小。

但是,在比较对象的构造中,第一汇流条电极902沿连结配置于接近半导体功率模块的一侧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与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0的最短的路径,从第一电容器电极940延伸至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0。而且,第二汇流条电极904沿连结配置于远离半导体功率模块的一侧的第二电容器电极942与另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2,并通过覆盖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的树脂材料908的附近的路径,从第二电容器电极942延伸至另一个外部连接端子962。因此,能够在从外部连接端子910到半导体功率模块的路径上层叠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但无法在壳体906的内部层叠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当无法在壳体906的内部层叠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的情况下,由在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通无法彼此抵消的部分在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较长地产生。因此,由于无法减小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的寄生电感,产生无法减小浪涌电压等逆变器的电学特性的恶化。

另外,在逆变器进行动作时,通过电流在平滑电容器900流动,平滑电容器900内部发热。因此,期望对平滑电容器900进行冷却。但是,从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进行散热并不有效。尤其是,在平滑电容器900是薄膜电容器的情况下,从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进行散热并不有效。在平滑电容器900是薄膜电容器的情况下从平滑电容器900的侧面进行散热并不有效的理由是,薄膜电容器具备绝缘膜和金属膜,并具有使金属膜蒸镀于绝缘膜的表面而得到的层叠体多重层叠而得到的形状。从具有该形状的薄膜电容器的侧面的散热并不有效的理由是,在薄膜电容器中仅具有较低热传导率的绝缘膜多重层叠。即,在从必须通过多个绝缘膜的薄膜电容器的内部朝向薄膜电容器的侧面的方向上,热阻变大。因此,期待从平滑电容器900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和第二电容器电极942进行散热。但是,在比较对象的构造中,平滑电容器900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和第二电容器电极942的外侧配置有树脂材料908和壳体906,因此难以从平滑电容器900的第一电容器电极940和第二电容器电极942进行散热。因此,无法有效地对平滑电容器900的内部发热进行散热。也考虑使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变厚,向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传递热,从而经由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进行向大气的散热的对策。但是,通过该对策实现的散热性能并不充分。而且,在进行该对策的情况下,第一汇流条电极90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904的成本增加。

1.3.4平滑电容器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的构造的优点

在采用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构造的情况下,逆变器1000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用于电连接的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而且,平滑电容器1020被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保持。因此,能够削减仅用于平滑电容器1020的收纳的部件。因此,能够使逆变器1000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由金属构成。因此,由于能够通过使用金属板利用冲压加工来进行加工,因此,容易通过加工来制作具备筒状的侧壁部1120的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而且,也容易使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与第一电极1081电连接。

在采用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构造的情况下,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进入第一电极1081的电流在平滑电容器1020的内部流动,并到达第二电极1082。到达第二电极1082的电流从第二电极1082流出至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因此,在平滑电容器1020的内部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在侧壁部1120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反向。而且,如上所述,侧壁部1120沿平滑电容器1020的侧面1062配置。因此,在电流在平滑电容器1020流动时,实现了电流彼此反向流动的平滑电容器1020和侧壁部1120在较大的面积范围内彼此接触并层叠的状态。

在比较对象的构造中,虽然电流彼此沿相反的方向流动,但难以层叠的两个部分存在于壳体906的内部,因此难以使汇流条电极的寄生电感减小。与此相对,在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构造中,如上所述,实现了电流彼此沿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平滑电容器1020和侧壁部1120在较大的面积范围内彼此接触并层叠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寄生电感减小。而且,也能够使平滑电容器1020自身的寄生电感减小。

在能够使寄生电感减小的情况下,浪涌电压降低。在浪涌电压降低的情况下,半导体元件的开关速度变快。在半导体元件的开关速度变快的情况下,半导体元件的开关损失也减少。

1.4分隔板

多个电容器1040分别具备的第一电极1081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电连接。多个电容器1040分别具备的第二电极1082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电连接。通过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分别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电连接,多个电容器1040电并联连接。通过多个电容器1040电并联连接,确保了平滑电容器1020所需的静电电容。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还具备分隔板1160。

分隔板1160是具有分隔形状的电极板。分隔板1160配置于收纳空间1140,并将收纳空间1140分隔为多个区块1170。多个区块1170内分别收纳有多个电容器1040。

通过各区块1170内收纳有电容器1040,相邻的两个电容器1040之间存在有构成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的分隔板1160。该分隔板1160进一步增大使上述寄生电感减小的效果。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由金属构成,因此容易制作具备分隔板1160的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该分隔板1160将收纳空间1140分隔为多个区块1170,该多个区块1170所具有的尺寸分别适合多个电容器1040的尺寸。

1.5向壳体或者冷却器的固定

以下,在对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固定于壳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之后,对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固定于冷却器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二汇流条电极、壳体以及电绝缘材料的剖视图。

在图7所图示的例子中,逆变器1000还具备图7所图示的壳体1180和电绝缘材料1181。

壳体1180收纳平滑电容器1020和半导体功率模块1021。

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隔着电绝缘材料1181固定于壳体1180。通过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隔着电绝缘材料1181固定于壳体1180,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不与壳体1180直接接触。因此,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与壳体1180电绝缘。

平滑电容器1020通过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可靠地保持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因此,通过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固定于壳体1180,平滑电容器1020经由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180。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冷却器以及电绝缘材料的剖视图。

在图8所图示的例子中,逆变器1000还具备图8所图示的冷却器1201和电绝缘材料1202。

冷却器1201属于上述壳体1180,或者固定于上述壳体1180。

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隔着电绝缘材料1202固定于冷却器1201。

通过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隔着电绝缘材料1202固定于冷却器1201,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不与冷却器1201直接接触。因此,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相对于冷却器1201电绝缘。

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与电绝缘材料1202密接,或者与电绝缘材料1202接合。电绝缘材料1202与冷却器1201密接,或者与冷却器1201接合。通过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隔着电绝缘材料1202固定于冷却器1201,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接触的第一电极1081与冷却器1201热结合。通过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隔着电绝缘材料1202固定于冷却器1201,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接触的第二电极1082与冷却器1201热结合。通过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与冷却器1201热结合,在平滑电容器1020的内部产生的热所传热的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直接被冷却。因此,平滑电容器1020的温度的上升得到抑制。

平滑电容器1020收纳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由此可靠地保持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因此,容易隔着电绝缘材料1202使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与冷却器1201紧密贴合。因此,第一电极1081和第二电极1082被有效地冷却。

在逆变器中,不仅为了确保所需的静电电容,还为了抑制伴随着发热的温度的上升,有时平滑电容器大型化。即,有时具有比平滑电容器所需的静电电容大的静电电容。但是,在平滑电容器1020被有效地冷却的情况下,不需要具有比平滑电容器1020所需的静电电容大的静电电容。因此,能够使平滑电容器1020小型化。在能够使平滑电容器1020小型化的情况下,能够使逆变器1000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1.6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的电容器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0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二汇流条电极的立体图。图1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以及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9、图10以及图11所图示的平滑电容器1320、第一汇流条电极1321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能够代替图2至图6所图示的平滑电容器1020、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以及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来使用。

平滑电容器1320具备电容器1340。电容器1340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平滑电容器1320具备电容器本体1360、第一电极1361以及第二电极1362。第一电极1361是金属喷镀电极,并配置于平滑电容器1320的一端1380。第二电极1362是金属喷镀电极,并配置于平滑电容器1320的另一端1381。

第一汇流条电极13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在以下方面分别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不同:代替具备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的多个电容器1040的平滑电容器1020,而具有适合平滑电容器1320的形状,该平滑电容器1320具备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的一个电容器1340。而且,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在不具备分隔板这一方面与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不同。除了这些不同,第一汇流条电极13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分别具有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相同的特征。

平滑电容器1320的一端1380从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伸出。因此,在连接于第一电极1361的第一汇流条电极1321与连接于第二电极1362的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之间存在间隙1400。通过间隙1400,防止了第一汇流条电极1321与第二汇流条电极1322发生短路。

图12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一汇流条电极、第二汇流条电极以及平滑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逆变器所具备的第二汇流条电极以及平滑电容器的剖视图。图13图示出图12的切割线A-A的位置处的剖面。

图12和图13所图示的平滑电容器1420、第一汇流条电极14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422能够代替图2至图6所图示的平滑电容器1020、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来使用。

平滑电容器1420具备多个电容器1440。多个电容器1440电并联连接。多个电容器1440分别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

第一汇流条电极14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422除了收纳具备长方体状的电容器1440的平滑电容器1420来代替具备圆筒状的电容器1040的平滑电容器1020这一点之外,分别具有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相同的特征。第一汇流条电极14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422在以下方面分别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不同:代替具备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的多个电容器1040的平滑电容器1020,而具有适合平滑电容器1420的形状,该平滑电容器1420具备分别具有长方体状的形状的多个电容器1440。除了这些不同,第一汇流条电极1421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422分别具有与第一汇流条电极1022和第二汇流条电极1023相同的特征。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标号说明

1000:逆变器;1020:平滑电容器;1021:半导体功率模块;1022:第一汇流条电极;1023:第二汇流条电极;1040:电容器;1081:第一电极;1082:第二电极;1120:侧壁部;1121:底部;1140:收纳空间;1141:底侧端;1160:分隔板;1170:区块;1180:壳体;1181:电绝缘材料;1200:壳体;1201:冷却器;1202:电绝缘材料;1320:平滑电容器;1321:第一汇流条电极;1322:第二汇流条电极;1340:电容器;1361:第一电极;1362:第二电极;1420:平滑电容器;1421:第一汇流条电极;1422:第二汇流条电极。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力变换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