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和纺纱单元的部件

文档序号:1138658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3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和纺纱单元的部件 (Spinning unit of rotor spinning machine and component of spinning unit ) 是由 V.库贝斯 J.斯托莱克 M.莱哈克 V.库伯维 于 2020-03-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包括布置在开松设备(2)的空腔(21)中的开松辊(20),借此开松的纤维的输送通道(22)形成在开松辊(20)的圆周的表面和开松设备(2)的空腔(21)的圆周壁(23)之间,在开松辊(20)的旋转的方向(X)上,纤维纱条入口开口(230)、清洁开口(231)和纤维出口开口(232)通向输送通道(22),清洁开口(231)由通道(24)紧随,用于从输送通道(22)移除杂质,纤维出口开口(232)由纤维出口通道(25)紧随到纺纱转杯的腔室(3)。(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pinning unit of a rotor spinning machine, comprising an opening roller (20) arranged in a cavity (21) of an opening device (2), whereby a conveying channel (22) for opened fibers is formed between the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opening roller (20) and a circumferential wall (23) of the cavity (21) of the opening device (2), in the direction (X) of rotation of the opening roller (20), a fiber sliver inlet opening (230), a cleaning opening (231) and a fiber outlet opening (232) open into the conveying channel (22), the cleaning opening (231) being followed by a channel (24) for removing impurities from the conveying channel (22), and the fiber outlet opening (232) being followed by a fiber outlet channel (25) to a chamber (3) of a spinning rotor.)

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和纺纱单元的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包括布置在开松设备的空腔中的开松辊,借此用于开松的纤维的输送的通道形成在开松辊的圆周的表面和开松设备的空腔的圆周壁之间,在开松辊旋转的方向上,纤维纱条入口开口、清洁开口和纤维出口开口通向通道,清洁开口连接到通道,用于从输送通道移除杂质,纤维出口开口通过纤维出口通道连接到纺纱转杯的腔室。

此外,本发明涉及纺纱单元的部件。

背景技术

CZ 286 088公开了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纺纱单元包括布置在纺纱单元主体的空腔中的开松辊。开松的纤维的输送通道形成在开松辊的圆周的表面和主体的空腔的内表面之间,开松的纤维通过开松辊从由纱条进给设备供应的纱条开松,借此,开松的纤维由开松辊沿着杂质移除通道输送直至开松的纤维到纺纱转杯的进给通道的嘴口。纺纱单元主体的空腔的内表面环绕开松辊,并且连同开松辊构成输送通道。空腔的内表面在从纱条进给设备直到纤维进给通道后面到纺纱转杯中的部段中,纺纱转杯形成在一对主体的前侧上,一对主体可更换地安装在纺纱单元主体上。同样地,例如从CZ UV 5537、CZ UV 5599、CZ299259和其它已知这些主体,特别地在从纱条进给设备的方向上,首先是带有杂质移除通道的引导主体,并且然后是带有开松的纤维到纺纱转杯的进给通道、位于引导主体的下游的分离主体。

这些解决方案的缺点是形成这样的纤维输送通道,其中环绕开松辊的壁的整个相应部分和对应的通道形成在可移除主体中,对材料有很高的要求。由于通道的导引边缘受到最大磨损,并且相应主体的其它部分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所以相应主体的更换耗费材料且耗费时间。还有,同样不利的是,有必要改变相应主体中的相应通道的大小和/或形状和/或轮廓,因为通道的大小和/或形状和/或轮廓高度依赖于处理的纤维材料及其进入纺纱单元时的纯度。最后,相对于纺纱单元的尺寸,已知纺纱单元主体的更换需要相对较大的安装空间。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或至少减少背景技术的缺点。

发明内容

通过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原理在于,开松设备的空腔的圆周壁完全封闭开松设备的空腔,借此,仅在清洁开口和/或出口开口的区域中,圆周壁由主体的前壁形成,主体的前壁可移除地且紧密地***到圆周壁中的间隙中,其中主体的前壁在其前端和后端处连接到开松设备的圆周壁的相邻固定部分。

该解决方案允许主体的容易、省时和廉价的更换,以恢复纺纱单元的特性,或根据处理的材料、其纯度、密度、各个纤维的长度等调整或改变纺纱单元的特性。

为了促进更换性和互换性,主体具有保持与纺纱单元的相邻部件对准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其中主体的侧表面(主体通过主体的侧表面邻接开松设备的主体的相邻表面)在开松设备的圆周壁的区域中,圆周壁相对于开松辊位于翼弦或径向的方向上。

为了在主体中形成整个斜通道,有利的是,后侧向表面相对于开松辊从原始翼弦或径向方向与开松设备的圆周壁间隔开,并且从主体的中心部分转移开,以为整个斜通道提供空间。

为了促进主体相对于纺纱单元的其它部分的深度定位,主体沿着其高度在其后侧上设置有邻接边缘。

从容易接近纺纱单元中的相互可互换主体的角度来看,有利的是,开松设备被分配具有相同的外尺寸和相同的外形状且具有不同大小和/或形状的清洁开口或出口开口的至少两个主体,或具有不同大小、形状、截面、通道倾斜度和/或具有不同表面光洁度和/或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两个主体。

从材料和生产角度来看,根据一个实施例,有利的是,主体具有在15°至80°范围中的前壁的角长度。

从材料和生产角度来看也有利的是,主体的清洁开口或出口开口的总面积大小在其前壁的总面积的20%至80%的范围中。

根据一个实施例,主体的开口具有前边缘,前边缘被布置在主体的前侧的水平处,并且同时,前边缘位于距主体的前壁的前端一角距离处。这对于处理带有低杂质含量的纤维材料特别有利。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主体的开口具有前边缘,前边缘被布置在主体的前侧的前端的水平处,并且同时,以距主体的前侧的前端一零角距离位于主体的前侧的前端处,这对于从纤维材料进行更有效的杂质移除特别有利。

根据又一实施例,主体的开口具有前边缘,前边缘设置在距主体的前壁的水平一距离处,并且同时在距主体的前壁的前端的水平一距离处,形成通道的台阶延伸。这对于从具有高杂质含量的纤维材料进行增加的杂质移除特别有利。

有利的是,主体是清洁主体或输出主体。

为单独供应的部件(例如,备件或配件)的形式的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部件的原理在于以下事实:部件由主体形成,主体适于可移除地和紧密地***到圆周壁中的间隙中,借此,主体的前壁在其前端和后端适于接合开松设备的圆周壁的相邻固定部分。在该情况中,有利的是,部件由清洁主体或输出主体组成。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其中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纺纱单元的布置,图2示出带有移除的开松辊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纺纱单元的布置,图3和3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纺纱单元的布置的分解图;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清洁主体的示例;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输出主体的示例;图6a是根据本发明的主体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b和6d是根据本发明的主体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图6c是根据本发明的主体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转杯纺纱机包括至少一排相同的工作站,借此每个工作站包括纺纱单元,在纺纱单元中,纱线由供应的纱条形成,纱线通过抽取管4从纺纱单元或从纺纱转杯退绕且缠绕到绕线筒上。

纺纱单元包括纱条进给设备1,纱条进给设备1被分配给纤维的开松设备2。开松设备2用于从纱条开松纤维,以及将所开松的纤维输送到纺纱转杯的腔室3。

纱条进给设备1包括进给辊10,进给辊10联接到驱动装置和被分配给进给辊10的未示出纱条进给台(也叫作纱条汇集器)。

开松设备2包括开松辊20,开松辊20可旋转地安装在纺纱单元的主体中形成的空腔21中。开松辊20的圆柱形表面设置有由齿或针组成的未示出的工作罩,通过未示出的工作罩,在纱条进给设备1的区域中从纱条牵拉各个纤维,并且各个纤维通过由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围绕开松辊20的圆柱形工作罩形成的输送通道22被运输到纺纱转杯的腔室3。

开松设备2的空腔21可来自通过未示出的盖(例如,通过纺纱单元的盖或单独的盖等)闭合的上侧。

在纱条进给设备1的区域中,在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中形成到开松设备2中的纱条进给开口230。

在入口开口230的下游的方向X上,清洁开口231形成在开松设备2的周壁23中,清洁开口231通向通道24,用于从输送通道22移除杂质,即,由开松辊20通过开松且通过将这些纤维通过输送通道22输送到纺纱转杯的腔室3从纤维释放的杂质。来自输送通道22的杂质移除通道24通向真空通道5,真空通道5以已知方式连接到未示出真空源。

在清洁开口231的下游的方向X上,纤维出口开口232形成在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中。纤维出口开口232通向开松的且无杂质纤维的出口通道25到纺纱转杯的腔室3。

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在纤维出口开口232的下游的方向X上沿着开松辊20延续直至纱条的入口开口230。因此,开松辊20的整个圆周被带有相应的开口230、231、232的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环绕。

清洁开口231连同来自输送通道22的杂质移除通道24形成在单独清洁主体6中,单独清洁主体6紧密***圆周壁23中的间隙26中,借此,清洁主体6的前壁60在该***的位置形成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一部分。在前壁60的前端600和后端601处,圆周壁23平滑地接合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相邻固定部分233、234。清洁主体6例如用螺钉固定到纺纱单元的主体。清洁主体6的下表面602和上表面603保持与纺纱单元的相邻部件(即,单元的主体和开松设备2的盖)对准。清洁主体6的侧向表面604、605(清洁主体6通过侧向表面604、605邻接纺纱单元的主体的相邻表面)在远离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区域中,圆周壁23相对于开松辊20位于翼弦或径向方向上,借此,在图3中,后侧向表面605在距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一定距离处,圆周壁23相对于开松辊20从原始翼弦或径向方向偏离开清洁主体6的中心部分,从而在清洁主体6的体积中形成用于将整个斜杂质移除通道24容纳在清洁主体6中带有杂质移除通道24的期望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空间。沿着清洁主体6的高度在清洁主体6的后侧上布置邻接边缘61,邻接边缘61确定将清洁主体6***到间隙26中的程度,并且从而也确定清洁主体6及其前壁60相对于开松设备2的其它部分的位置。由于清洁主体6的前壁60,后壁,侧向表面604、605以及下表面602和上表面603,清洁主体6精确地具有期望的形状和尺寸,这允许清洁主体6从开松设备2重复移除且***到开松设备2中。通过被处理的纤维材料的特性确定清洁开口231的大小和形状和形成在清洁主体6中的杂质移除通道24的大小、形状、截面和倾斜度。

优选地,至少两个清洁主体6被分配给一个纺纱单元,借此,两个清洁主体6具有相同的外尺寸和相同的外形状,但是在清洁开口231的大小和/或形状方面不同,并且/或者两个清洁主体6在杂质移除通道24的大小、截面、倾斜度方面不同,并且/或者两个清洁主体6具有不同的光洁度,并且/或者两个清洁主体6由不同材料制成。由于这样的清洁主体6相对较小,并且以足够的精度制造,所以清洁主体6也可不仅容易地用带有相同清洁开口231且带有相同杂质移除通道24的新的未磨损的清洁主体更换,而且在需要的情况下,清洁主体6也可用带有不同清洁开口231和/或不同杂质移除通道24的清洁主体6和/或用带有不同光洁度和/或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清洁主体6更换。清洁主体6的外尺寸和形状总是相同的。这些附加清洁主体6构成纺纱单元的附件,用于被处理的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和/或带有不同杂质含量的材料。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圆周角α在从20°至45°的范围内。清洁开口231的总表面积构成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总面积的20%至80%。

如图6a中所示,清洁开口231的前边缘2310被布置在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水平处,并且同时,前边缘2310位于距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前端600一角距离α1处。

如图6b中所示,清洁开口231的前边缘2310被布置在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水平处,并且同时,前边缘2310位于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前端600的水平处,使得根据图6b的角距离α1等于0(零)。

如图6c中所示,清洁开口231的前边缘2310被布置在距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水平一距离Z处,并且同时,也在距清洁主体6的前壁60的前端600的水平一距离处,从而在这里形成杂质移除通道24的台阶延伸。

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开松的无杂质纤维的纤维出口开口232和出口通道25也被设置在单独输出主体7中,单独输出主体7紧密***到圆周壁23中的间隙27中,借此,输出主体7的前壁70在该***的位置形成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一部分,前壁70通过其端部700、701平滑地连接到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相邻固定部分235、236。输出主体7例如用螺钉固定到纺纱单元的主体。输出主体7的下表面702和上表面703保持与纺纱单元的相邻部分(即,与单元的主体和开松设备2的盖)对准。输出主体7的侧向表面704、705(输出主体7通过侧向表面704、705邻接纺纱单元的主体的相邻区域)在远离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的区域中,圆周壁23相对于开松辊20位于翼弦和径向方向上,借此,在图3中,在距开松设备2的圆周壁23一定距离处的后侧向表面705以形成在输出主体7的体积中的斜纤维出口通道25的壁的形式延续,带有纤维出口通道25的期望的尺寸和几何形状。邻接边缘71沿着输出主体7的高度被布置在输出主体7的后侧上。邻接边缘71确定将输出主体7***到间隙27中的程度,并且从而也确定输出主体7及其前壁70相对于开松设备2的其它部分的位置。由于输出主体7的前壁70,后壁,侧向表面704、705以及下表面702和上表面,输出主体7恰好具有703期望的形状和尺寸,这允许输出主体7从开松设备2重复移除且***到开松设备2中。通过所处理的纤维材料的特性确定出口开口232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输出主体7中的纤维出口通道25的大小、形状、截面和倾斜度。

优选地,至少两个出口主体7被分配给一个纺纱单元,借此,出口主体7具有相同的外尺寸和相同的外形状,但是在出口开口232的大小和/或形状方面不同,并且/或者输出主体7在纤维出口通道25的大小、形状、截面、倾斜度方面不同,并且/或者出口主体7具有不同的光洁度和/或由不同材料制成。由于该输出主体7相对较小,并且以足够的精度制造,所以输出主体7也可不仅容易地用带有相同出口开口232和相同纤维出口通道25的新的未磨损的输出主体7更换,然而如果需要,输出主体7也可用带有不同出口开口232的输出主体7、用带有不同纤维出口通道25的输出主体7或用带有不同光洁度的输出主体7或用由不同材料制作的输出主体7更换。输出主体7的外尺寸和形状总是相同的。然后,这些附加输出主体7构成纺纱单元的附件,用于被处理的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角长度β在从15°至30°的范围内。出口开口232的总表面积构成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总面积的20%至80%。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出口开口232的前边缘2320被布置在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水平处,并且同时,前边缘2320位于距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前端700一角距离β1处。

在实施例(未示出)中,出口开口232的前边缘2320被设置在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水平处,并且同时,前边缘2320位于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前端700的水平处,使得角距离β1等于0(零)。

在另一个实施例(未示出)中,出口开口232的前边缘2320被布置在距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水平一距离处,并且同时在距输出主体7的前壁70的前端700一距离处,从而形成纤维出口通道25的台阶延伸。

在示例性实施例(未示出)中,纺纱单元仅被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可更换清洁主体6,并且纤维出口开口232和纤维出口通道25以不同方式且通过其它手段解决。在另一个实施例(未示出)中,纺纱单元仅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可更换输出主体7,并且清洁开口231和杂质移除通道24以不同方式且通过其它手段解决。

附图标记列表

1 纱条进给设备

10 纱条进给辊

2 开松设备

20 开松辊

21 空腔

22 输送通道

23 圆周壁

230 纱条入口开口

231 清洁开口

2310 清洁开口的前边缘

232 纤维的出口开口

2320 输出主体的前边缘

233 圆周壁的固定部分

234 圆周壁的固定部分

235 圆周壁的固定部分

236 圆周壁的固定部分

24 杂质移除通道

25 纱条出口开口

26 圆周壁中的间隙

27 圆周壁中的间隙

3 纺纱转杯的腔室

5 真空通道

6 清洁主体

60 清洁主体的前壁

600 清洁主体的前壁的前端

601 清洁主体的前壁的后端

602 清洁主体的下表面

603 清洁主体的上表面

604 清洁主体的侧向表面

605 清洁主体的侧向表面

61 清洁主体的邻接边缘

7 输出主体

70 输出主体的前壁

700 输出主体的前壁的前端

701 输出主体的前壁的后端

702 输出主体的下表面

703 输出主体的上表面

704 输出主体的侧向表面

705 输出主体的侧向表面

71 邻接边缘

α 清洁主体的前壁的圆周角

α1 清洁主体的前边缘的前端的清洁开口的前边缘的角距离

β 输出主体的前壁的圆周角

β1 输出主体的前壁的前端的出口开口的前边缘的角距离

X 开松辊的旋转方向

Z 清洁开口的前边缘距清洁主体的前壁的水平的距离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熔喷超细纤维专用喷气纺纱系统的集束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