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区ec窗

文档序号:1140577 发布日期:2020-09-11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多区ec窗 (Multi-zone EC window ) 是由 扎伊里亚·什里瓦斯塔瓦 罗宾·弗里德曼 维诺德·科斯拉 拉奥·米尔普里 安舒·A·普拉丹 于 2014-12-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多区EC窗。本申请的实施例描述了薄膜装置(例如,多区电致变色窗)以及制造方法。在某些情形中,多区电致变色窗包括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以及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其中所述着色区被配置用于独立操作。(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multi-zone EC windows.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describe thin film devices (e.g., multi-zone electrochromic window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In some cases, the multi-zone electrochromic window includes an integral EC device on a transparent substrate and two or more tinting zones, wherein the tinting zones are configured for independent operation.)

多区EC窗

分案申请信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12月18日、申请号为201480068660.1、发明名称为“多区EC窗”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2月20日提交的题为“MULTI-ZONE EC WINDOWS”的第14/137,644号美国专利申请的权益和优先权,其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且出于所有目的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文中公开的实施方案总体涉及光学装置,并且更具体来说,涉及制造光学装置的方法且具体来说涉及具有多个着色区的电致变色(EC)窗。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其中材料在被置于不同电子状态中(通常通过经受电压变化)时展现光学性质的可逆电化学介导变化的现象。光学性质通常为色彩、透射比、吸光度以及反射比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一种熟知的电致变色材料是氧化钨(WO3)。氧化钨是阴极着色电致变色材料,其中着色转变(从漂白(未着色)转变到蓝色)通过电化学还原而发生。当电化学氧化发生时,氧化钨从蓝色转变到漂白状态。

电致变色材料可掺入到(例如)家用、商用以及其他用途的窗中。这些窗的色彩、透射比、吸光度和/或反射比可通过引发电致变色材料的变化而改变,即电致变色窗是可经由施加电荷来可逆地调暗和调亮的窗。施加到窗的电致变色装置的小电压将致使其变暗;使电压反向致使其变亮。这种能力允许控制穿过窗的光的量,并且提供将电致变色窗用作节能装置的机会。

虽然电致变色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但遗憾的是,电致变色装置(并且尤其是电致变色窗)仍遭遇各种问题且未开始充分实现其商业潜力,尽管电致变色技术、设备以及制造和/或使用电致变色装置的相关方法近来取得了许多进步。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薄膜装置(例如,用于窗的电致变色装置)和制造方法。实施方案包括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或染色)区的电致变色窗薄片(lites),其中在薄片上仅存在单个整体式电致变色装置。某些实施方案包括具有两个EC薄片、窗格的构建体(例如,叠层、IGU等等),其中窗格中的一个具有EC区,并且另一个窗格可具有整体式EC装置涂层或也可为分区EC涂层。着色区凭借用于将电势施加到装置的构件和/或通过相邻着色区之间的电阻性区来界定。例如,各组汇流条被配置来跨装置的单独区(区域)施加电势且由此选择性地对其进行着色。优点包括在EC窗的可视区域中不存在可见划线,这是归因于(例如)切穿EC装置以制造充当着色区的单独装置。包括两个EC窗格的实施方案可包括多区EC窗格,其中所述区通过切穿EC装置涂层来形成,即,另一EC窗格用于掩蔽或以其他方式隐藏或减轻由另一窗格上的贯穿切口引起的视觉干扰。

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包括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的电致变色窗薄片,所述整体式EC装置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中的每个被配置用于独立于其他着色区而操作且各自具有一对相关联汇流条,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不通过隔离划线彼此分离。即,EC装置堆叠未被切穿,而是完整地作为整体式装置。例如,在薄片上可存在两个着色区并且所布置的相关联汇流条定位在薄片的相对边缘处(例如,垂直定向),其中一组汇流条与两个着色区中的每个相关联。

汇流条可被配置来增强着色区的染色。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沿着其长度具有变化的宽度;汇流条的变化宽度可增强着色前部且/或经由电压梯度促进特定着色区中的选择性着色。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汇流条可为复合物,具有高导电区和电阻性区两者,被配置来增强着色前部且/或经由电压梯度促进特定着色区中的选择性着色。一个实施方案针对一种电致变色窗薄片,其包括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以及至少一对纵向可变汇流条,所述纵向可变汇流条被配置来在被供能时在整体式EC装置上产生着色梯度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通过电阻性区分离,所述电阻性区至少部分抑制电子、离子或以上两者跨电阻性区的流动。电阻性区可(例如)平行于汇流条和/或正交于汇流条。电阻性区可包括EC装置和/或EC装置的一个或两个透明导体层(TCO)的修改。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整体式EC薄片可整合到绝缘玻璃单元(IGU)和/或叠层中(单个地或作为IGU的部分)。配合薄片可为或也可不为电致变色薄片,并且可或也可不具有着色区。

一个实施方案针对一种电致变色窗薄片,其包括安置在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和电阻性区。整体式EC装置由第一透明导体层和第二透明导体层以及第一透明导体层与第二透明导体层之间的EC堆叠组成。所述电阻性区处在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中的一个中。所述电阻性区比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中的一个在电阻性区外侧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电阻。在一种情形中,电阻性区为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中的一个中的具有较薄材料或没有材料的线性区域。

本公开的某些方面涉及一种电致变色窗薄片,其可通过以下特征来表征: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所述整体式EC装置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中的每个被配置用于独立于其他着色区而操作且具有一对相关联汇流条。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仅含有穿过整体式EC装置的最上部TCO以在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中的每个之间形成电阻性区的局部切口。一对相关联汇流条表示每个区可具有专用于所述区且不与任何其他区共享的一对汇流条,或两个或更多个区可共享共用汇流条,但在任一情形中没有两个区共享同一对汇流条。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相关联汇流条定位在两个着色区中的每个的相对边缘处。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致变色窗薄片并入到绝缘玻璃单元中,所述绝缘玻璃单元可具有配合薄片,所述配合薄片(i)并非电致变色薄片或(ii)具有单个着色区的整体式电致变色薄片或(iii)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整体式电致变色薄片(其中配合薄片的着色区可与电致变色窗薄片的那些着色区对准)或(iv)具有三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电致变色薄片。在此类实施方案中,电致变色窗薄片可被配置来在一个或多个着色区中着色到<1%T。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阻性区基本上跨越整体式EC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阻性区在约1nm宽与约10nm宽之间。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通过沿着电阻性区去除约10%与约90%之间的最上部TCO材料来形成。例如,电阻性区可通过对最上部TCO激光辐射来形成。又如,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相关联汇流条中的每个通过在通过切穿单个汇流条形成电阻性区期间进行激光辐射来形成。

本公开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种形成包括两个着色区的整体式EC装置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可通过以下操作表征:(a)形成所述整体式EC装置;(b)将单个汇流条施加到整体式EC装置的顶部TCO;(c)沿着其宽度切穿单个汇流条;以及(d)至少部分切穿顶部TCO但不切穿邻近顶部TCO的电极层以在两个着色区之间形成电阻性区。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操作(c)从单个汇流条形成用于两个着色区中的每个的单独汇流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操作(c)和(d)在单个切割步骤中执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阻性区基本上跨越整体式EC装置的宽度。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在约1nm宽与约10nm宽之间。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通过沿着电阻性区去除约10%与约90%之间的最上部TCO材料来形成。例如,电阻性区可通过对最上部TCO激光辐射来形成。

EC窗中的分区在某些应用中(例如,在顶部处使窗较暗用于控制炫光),而底部部分较亮使得用户视线得以维持且与另外整体式EC涂层被完全着色以减少炫光的情况相比更多的光仍进入房间。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涉及电致变色窗薄片(窗格),其通过以下特征表征:透明衬底上的EC装置,所述EC装置包括汇流条;未被EC装置覆盖的透明衬底的区域,其中所述区域能够在未被减缓时提供当EC装置被着色时的亮点或亮区;以及所述区域上方的模糊材料,其中所述材料具有比所述衬底低的透射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区域是针孔、划线或边缘线。

本公开的又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模糊由未被EC装置覆盖的透明衬底的区域产生的潜在亮区域的方法。此类方法可通过以下操作表征:(a)提供在衬底上具有EC装置涂层的电致变色薄片;(b)识别所述衬底上的潜在亮区域的位点;以及(c)将模糊材料施加到所述位点。所述模糊材料具有比所述衬底低的透射比。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区域是针孔、划线或边缘线。

下文将参考相关图示进一步详细描述这些特征和其他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简述

当结合图示考虑时可更完整地理解以下详细描述,其中:

图1描绘具有EC薄片和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的制造。

图2A和图2B分别描绘具有由激光划线划定的两个着色区的EC薄片以及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

图3A和图3B分别描绘具有EC薄片和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的制造,所述EC薄片具有配置在整体式EC装置上的着色区。

图3C描绘依据着色区的着色前部的各种着色方案。

图3D和图3E分别描绘具有两个EC薄片(其中EC薄片中的每个具有两个着色区)和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的制造。

图4A-C分别描绘具有EC薄片和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的制造。

图4D-H描绘各自具有梯度着色区的EC薄片。

图5A和图5B分别描绘具有EC薄片和相关联着色方案的IGU的制造。

图5C描绘具有由电阻性区分离的两个着色区的EC装置的透视图和横截面。

图5D描绘凭借电阻性区而具有两个着色区的EC装置的透视图和横截面。

图5E示出配置有通过抑制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中的仅一个的电导率而产生的电阻性区的EC装置的两个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的VTCL的图。

图5F描绘关于图5C描述的EC薄片的着色图案。

图5G至图5K描绘配置有通过抑制透明导电氧化物中的仅一个的电导率产生的电阻性区的EC装置。

图6A描绘建立限定单独着色区的封闭周边的电阻性区。

图6B描绘建立限定单独着色区的开放周边的电阻性区。

图7描绘将电阻性区用于多个EC薄片图案/显示。

图8描绘使用电阻性区来产生字词和/或装饰性设计的建筑物外观。

图9描绘使用跨多个IGU的梯度分区的建筑物外观。

具体实施方式

某些实施方案针对光学装置,即,具有至少一个透明导体层的薄膜装置。在最简单形式中,光学装置包括衬底以及夹置于两个导体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材料层,所述两个导体层中的一个是透明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光学装置包括透明衬底以及两个透明导体层。本文中描述的某些实施方案(尽管并非如此限制)特别好地与固态无机电致变色装置相配合地起作用。

图1描绘具有EC薄片100的IGU 120的制造,EC薄片100包括整体式EC装置和一对相关联的汇流条105,所述对相关联的汇流条105各自经由透明导体为所述装置供能,所述对透明导体将EC材料夹置于它们之间使得可跨装置材料施加电势。IGU通过将EC薄片100与间隔件110以及配合薄片115连同适当密封剂和配线(未示出)一起组合到汇流条来制造。在一些应用中,可添加第二组间隔件和配合薄片(即,三重窗格IGU)。两个配合薄片可具有不同类型。如在图1的下半部上所描绘,IGU可为透明的(左)、着色到中间状态(中)或完全着色(右)。但是,无法在不同区域或“区”中着色薄片的可视区域。但是,存在用于实现此目的的常规技术。

图2A描绘具有EC薄片200的IGU 220,EC薄片200具有由激光划线225划定的两个着色区。每个着色区分别具有一对相关联的汇流条205和207。EC薄片200可并入到IGU 200中,如关于图1描述。划线225切穿夹置电致变色材料的两个透明导体层连同(若干)EC装置层,使得实际上存在两个EC装置,每个EC装置对应于EC薄片200上的每个着色区。当EC薄片未被着色时(如图2A中描绘)(即,处于未着色状态(漂白或中性状态)),划线225可能无法在视觉上辨别。

图2B描绘IGU 220的三个可能着色方案。如图所示,IGU 220可使顶部区被着色且使底部区未被着色(左)、使顶部区未被着色且使底部区被着色(中)或既使顶部区被着色又使底部区被着色(右)。虽然此类窗在两个区被着色时提供着色方面的灵活性,但划线225在视觉上是可辨别的且对最终用户不具有吸引性,这是因为存在跨窗的可视区域的中间的亮线。这是因为所述区域中的EC材料已由切穿所述装置的划线破坏和/或去活化。亮线可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当一个人注视窗本身时或(在大多数情形中)当最终用户试图透过窗查看事物时。与着色背景形成对照的亮线立即吸引人的目光。已采取许多方式在光学装置中产生着色区,但其均涉及整体式光学装置到两个或更多个可个别操作装置的某种类别的物理分割。即,沿着划线破坏了EC装置的功能性,从而实际上从整体式单个装置产生两个装置。本文中描述的某些实施方案避免了在相邻着色区之间破坏EC装置功能。

一种克服由激光划线在EC薄片的可视区域中产生的在视觉上分散注意力的亮线的方式是将着色材料施加到所述薄片(例如,施加在薄片的划线上或施加在薄片的相对侧上)以便模糊或最小化穿过划线区域的光。因此,当邻接划线的着色区被着色时,最终用户将较难辨别划线。当邻接着色区中的任一个被着色时,划线区域中的被着色材料将几乎或完全不可辨别,这是因为其为与大的未着色背景成对照的细着色线,所述细着色线与和着色背景成对照的亮线相比更难看见。细着色线无需为不透明的,可使用可见光谱的有限吸收量,例如,将使当全光谱发射通过划线225时产生的亮线变得柔和的吸收。用于模糊光学装置中的针孔缺陷的方法描述于(例如)2012年3月13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1/610,241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中且描述于2013年3月13日提交的序列号为PCT/US2013/031098的PCT申请中,所述申请均特此以全文引用方式并入。无论是模糊针孔、划线、边缘线还是类似物,所述方法均(例如)通过将被着色材料施加到此类区域以使最终用户更难以看见此类区域来模糊EC装置上的亮区域。边缘线在涂层(诸如,整体式电致变色涂层)不延伸到IGU的间隔件(例如,图2A的元件110)的情况下存在。在此区域中,当直接查看IGU时,亮线或较宽区域是可见的。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本申请以及PCT/US2013/031098中描述的模糊方法对针孔、边缘线、划线及类似物具有相等的可适用性。上述专利申请中描述的方法对模糊光学装置(诸如,EC装置)的可见区域中的划线或边缘线特别有用。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模糊EC窗的可视区域中的划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施加如在上述US/PCT专利申请中描述那样用于模糊针孔的方法。例如,一种方法包括将被着色材料施加到划线及任选地邻近划线的区域。在另一示例中,改变划线沟槽的底部(及任选地某个邻接区域)处的玻璃以便漫射穿过所述玻璃的光,从而减轻“亮线”效应。

着色区

如上文论述,本文中描述的某些实施方案避免了在邻近着色区之间破坏EC装置功能性。虽然可如上文描述那样通过将着被色材料施加到薄片来在视觉上模糊划线,但发明人已发现通常可能更优选的是维持整体式EC装置的功能完整性而非将其割划成分立装置和因此常规着色区。发明人已发现可通过以下操作产生着色区:1)适当配置光学装置的供电机构(例如,汇流条、到其的配线和相关联供电算法);2)配置EC装置使得邻近着色区由电阻性区分离;或3)1)和2)的组合。例如,编号1)可通过适当配置一个或多个汇流条使得其可独立于相同整体式EC装置上的其他汇流条而激活来实现。因此,在不需要物理分割个别EC装置以产生对应着色区的情况下产生着色区。在另一示例中,电阻性区允许对单个EC装置上的邻近着色区进行染色和漂白而不破坏电阻性区本身的功能性。电阻性区可指代整体式光学装置(例如,EC装置)的区域,其中功能受损但未被破坏。通常,电阻性区中的功能性仅相对于装置的剩余部分减慢。受损可包括EC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层中的离子运动能力下降和/或离子密度下降。EC堆叠性质和/或离子密度的改变可在EC堆叠的沉积/制造或后沉积期间通过热/激光辐射处理来完成。例如,一个或多个EC装置层可制造得比整个功能装置更致密且因此能够保持较少的离子和/或允许离子通过较致密材料,且因此比整个装置强度更低地染色,但仍起作用。例如,按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实现电阻性区:i)降低透明导体层中的一个或两个的电阻率;ii)切割透明导体层中的一个或两个而不切穿其之间的光学装置堆叠;iii)损坏光学装置堆叠(不包括透明导体层)的功能;以及iv)i)-iv)的组合。例如,可产生电阻性区,其中(例如)沿着线性区域将透明导体层中的一个或两个制造得更薄或使其不存在,以便沿着电阻性区的线性区域增大电阻率。在另一示例中,可沿着装置的宽度切割透明导体层中的一个,而另一透明导体保持完整(沿着电阻性区具有均匀厚度或更薄)。在又一示例中,可沿着线抑制EC装置的功能,使得其抵抗离子传输,而透明导体层可或可不沿着相同线改变。下文关于特定但非限制性示例更详细描述电阻性区。如果电阻性区处在透明层中的一个中,那么另一透明层可保持完整(例如,成分和厚度均匀)。

配置EC装置的供电机构

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电致变色窗薄片,其包括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所述整体式EC装置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中的每个被配置用于独立于其他着色而区操作且具有一对相关联的汇流条。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未通过隔离划线彼此分离;即,EC装置和相关联透明导体不具有切穿这些层中的任一个的隔离划线。例如,在EC薄片上可存在两个着色区和两对汇流条,其中每个对与着色区相关联且两对定位在EC薄片的相对边缘处或附近,例如汇流条可在相对垂直边缘处或附近垂直定向,其中一组汇流条用于两个着色区中的每个。此类薄片可整合到绝缘玻璃单元(IGU)中。

图3A描绘具有EC薄片305的IGU 300的制造,EC薄片305具有配置在整体式EC装置上的两个着色区(上着色区和下着色区)。在此示例中,在薄片上不存在整体式EC装置或透明导体层的激光划线或其他物理分割(例如,分叉)。汇流条对205和207中的每个被配置来独立于彼此进行供能。因此,参考图3B,除图3A中描绘的未着色状态(漂白或中性状态)之外,IGU 300具有三个着色方案。图3B示出这三个着色方案,其中顶部区可被着色而底部区未被着色(左)、底部区可被着色而顶部区未被着色(中)或两个区域均可被着色(右)。与凭借被划线分割而具有两个不同EC装置的EC薄片相比,薄片305的每个着色区在被着色时具有“着色前部”310。着色前部可指代EC装置的区域,其中由汇流条跨装置TCO施加的电势达到不足以着色装置(例如,通过移动离子通过装置的层以平衡电荷)的电平。因此,在所描绘的示例中,着色前部310大体上对应于电荷排出到处在未被供能的所述对汇流条之间的透明导体的区域中之处。

着色前部的形状可取决于透明导体的充电特性、汇流条的配置、到其的配线和对其的供电等等。着色前部可为线性的、弯曲的(凸的、凹的等等)、z字形、不规则等等。例如,图3B将着色前部310描绘为线性现象;着色前部310被描绘为沿着直线定位。又如,图3C描绘依据着色区(在此情形中为下着色区和上着色区)中的每个的着色前部的各种着色方案。在图示的示例中,着色前部是沿着着色前部弯曲的(例如,凹的或凸的)。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期望当两个着色区被着色时,EC薄片的着色是完全且均匀的。因此,凸着色前部可为期望的,所以互补凹着色前部可用于邻近区中,或另一凸着色前部可用于确保足够的电荷到达整个装置以用于均匀着色。在某些情形中,着色前部可能不是如图3B和图3C中描绘的清楚的线,而是归因于电荷排出到在那时未被供电的邻近着色区中而沿着着色前部具有扩散外观。

在其中两个邻近区被着色但一个区的着色水平不同于另一区(例如,一个区被着色到5%T且另一邻近区被着色到20%T)的情况下,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着色前部。即,两个区的着色可彼此融合以形成均匀的梯度着色外观,例如,类似于渐变效果,其中染色在一个区域中最暗且表现为逐渐变亮到邻近区中且包括邻近区。在整体式EC装置上的个别着色区具有在美学上不具有吸引力的染色前部的情况下,可将着色电压施加到所有区,但其中到个别区的着色电压是相同或不同的。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控制整体式EC装置涂层的方法,其包括凭借将电压选择性地施加到整体式EC装置的不同区域来同时着色两个邻近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当具有着色区的EC薄片并入到(例如)IGU或叠层中时,配合薄片也可为EC薄片,其具有着色区或不具有着色区。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整体式)EC薄片的绝缘玻璃单元构造描述于序列号为8,270,059的美国专利中,所述美国专利特此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使两个EC薄片处于单个IGU中具有包括可制造接近的不透明窗(例如,隐私玻璃)的优点,其中IGU的透射百分比(%T)<1%。另外,如果EC薄片是双态的(着色的或漂白的),那么可使某些着色组合成为可能,例如四着色状态窗。如果EC薄片能够具有中间状态,那么着色可能性可为事实上不计其数的。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第一EC薄片和配合薄片的IGU,所述第一EC薄片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且所述配合薄片为整体式EC薄片。在另一实施方案中,配合薄片还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在这后一个实施方案中,着色区可或可不与在IGU中与其配准的第一EC薄片的着色区具有相同数目或与所述第一EC薄片的着色区对准。下文是图示这些描述的示例性构造。

图3D描绘具有两个EC薄片305和320的IGU 325的制造,其中EC薄片中的每个具有两个着色区,着色区中的每个通过适当地配置在两个相对边缘处或附近的汇流条对205和207来产生。在该图示示例中,EC薄片305和320的着色区是配准的,即,它们彼此对准且具有相同面积,但配置不需要如此。例如,当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着色时来自相对EC薄片305和320的着色前部可彼此重叠。图3D描绘未着色状态(漂白或中性状态)中的IGU 325。并且,着色区中的每个能够仅具有两种状态,着色或漂白。即使如此,这也实现了用于IGU 325的广泛的着色方案。除未着色状态之外,IGU 325能够具有许多着色状态(例如,8个着色状态)。图3B描绘可能的着色状态中的三个(即,IGU 325的一个EC薄片以图3B中示出的三个配置中的一个着色)。图3E描绘IGU 325的另外五个可能的着色状态。如果两个EC薄片的顶部着色区同时被着色,且底部的两个区未被着色,那么IGU的上半部非常暗,而底部未被着色(左上方的IGU)。如果两个顶部着色区均未被着色,并且底部的两个区被着色,那么IGU的下半部非常暗,而顶部未被着色(顶部中间的IGU)。如果EC薄片的所有四个区均被着色,那么整个窗非常暗(右上方的IGU)。例如,两个配准的EC薄片中的所有着色区的组合着色可实现<1%T。如果EC薄片中的顶部区域中的一个被着色且两个底部区域均被着色,那么产生图3E的左下方的着色状态。同样,如果底部区中的一个被着色并且两个顶部区均被着色,那么产生图3E的右下方的着色状态。

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的IGU,其中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中的至少两个包括如本文中描述的多个着色区。着色区可以物理方式形成在涂层中,即,通过使整体式涂层分成两部分、在整体式EC涂层中形成电阻性区或以上两者;或可通过将电压选择性地施加到不同区域以形成着色区来控制不具有电阻性区的整体式涂层。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的IGU或叠层,其中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中的第一个包括通过常规隔离划线产生的多个着色区,并且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中的第二个包括如本文中描述的通过不同于隔离划线的技术产生的着色区。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的IGU或叠层,其中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中的第一个包括多个着色区,并且两个或更多个EC薄片中的第二个包括不具有着色区的整体式EC涂层。

诸如图3B和图3E中描绘的配置的配置可特别用于诸如产生日光照明区对比占有人(炫光)控制区的应用中。日光照明区也可被着色但是是以低于炫光控制区的着色水平着色以实现最佳用户体验,例如,日光照明区可着色到%Tvis~4%-30%而炫光控制区可着色到%Tvis~0.1–1%。日光照明气窗是非常普遍的。例如,使用一块玻璃产生“虚拟气窗”且因此消除框架和相关联的玻璃工劳动具有成本益处以及更好的视线。而且,具有诸如图3B和图3E中描绘的着色状态的各种着色状态允许基于照射个别窗的日光的量和位置定制房间照明。

某些实施方案涉及转变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EC薄片的方法。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具有三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EC薄片跨三个或更多个着色区从装置的一个边缘处的第一区转变到第二邻近着色区,且接着转变到邻近第二区的第三着色区。换句话说,着色区用于提供跨窗拖动物理阴影的效果但实际上不具有物理阴影,这是因为EC窗可消除对物理阴影的需要。可使用常规分区EC薄片或本文中描述的EC薄片实施此类方法。这在图4A-C中关于实施方案的EC薄片进行图示。

参考图4A,EC薄片400配置有第一组汇流条405、第二组汇流条407和第三组汇流条409。配置所述三组汇流条以便分别产生三个着色区。虽然图4A中的EC薄片400并入到IGU420中,但使用间隔件410和配合薄片415(层合到配合薄片(EC薄片或其他)或用作单个EC薄片)也是可行的。

参考图4B,假设着色区中的每个被着色为双态区,则可按顺序(例如,如所描述那样从顶部到底部)激活三个着色区以产生物理阴影效果,即,如同在窗上降低转轴帘或拖动罗马帘。例如,顶部区可被完全着色,接着第二区可被完全着色,最后第三区可被完全着色。着色区可按顺序从自下而上着色或在中间着色且接着在上区和下区中着色,这取决于所要的效果。

另一方法是如关于图4B描述那样着色着色区,区别仅在于邻近着色区中的转变在特定着色区中的转变完成之前开始,这也可产生渐变效果。在图4C中图示的示例中,起始顶部着色区的着色(左上方),但在顶部区中的着色完成之前起始中部区的着色。当顶部区的着色完成时,中部区的着色尚未完成(顶部中间)。在中部区的转变期间的某个时间处,起始底部区的着色。当中部区的着色完成时,底部区的着色尚未完成(右上方),因此顶部区和中部区被完全着色且底部区的着色尚待完成。最终,底部区被完全着色。使用具有中间状态能力的着色区而非双态“着色或不着色”将增加着色方案的可能变型。

纵向可变汇流条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EC薄片可被配置来具有一个或多个着色梯度区。在这些实施方案中,EC薄片具有EC装置(诸如,例如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并且还具有至少一对汇流条,所述至少一对汇流条具有沿着其长度改变以纵向改变电阻(纵向可变汇流条)的几何形状和/或材料成分。此电阻变化可产生跨汇流条供应的施加到EC装置的电压(Vapp)的纵向梯度和EC装置中的局部有效电压(Veff)的纵向梯度。术语Veff是指EC装置上的任何特定位置处的正透明导电层与负透明导电层之间的电势。Veff的纵向梯度可产生对应着色梯度区,所述对应着色梯度区当被供能时在所述对汇流条之间的区域中纵向变化。在这些实施方案中,纵向可变汇流条将具有沿着其长度的电阻分布,所述电阻分布依据局部汇流条几何形状和电阻率两者而变化。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被设计成使得电阻在汇流条的一端最低且在汇流条的另一端处最高。其他设计是可能的,诸如其中电阻在汇流条的中部最低且在汇流条的端部处最高的设计。由汇流条供电的各种EC装置中的电压分布的描述可见于2013年11月20日提交的题为“DRIVING THIN FILM SWITCHABLE OPTICAL DEVICES”的序列号为13/682,618的美国专利申请,所述美国专利申请特此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

(例如)如关于图4D和图4E中描述那样配置的EC装置除了能够以如所描述那样以梯度模式着色之外,还可(例如)在施加足够的电压之后着色到均匀染色。例如,可通过使用也被配置来施加梯度电压(且赋予所示的梯度着色)的汇流条施加足够的电压来跨整体式装置涂层实现最大(均匀)着色。

汇流条的局部材料成分可确定其局部电阻率。预期,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材料成分和因此汇流条电阻率可沿着汇流条的长度变化。可基于本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已知的各种成分调整来定制电阻率。例如,可通过调整汇流条成分中的导电材料的浓度来调整电阻率。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由导电油墨(诸如,银墨)制成。通过沿着汇流条的长度改变油墨中的银的浓度,可产生其中电阻率同样沿着长度变化的汇流条。还可通过其他成分调整改变电阻率,诸如在汇流条中局部包括电阻材料或改变导电部件的成分以调整其电阻率。成分的轻微改变可改变某些导电材料(诸如,导电聚合物)的电阻率。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材料的电导率是恒定的,但汇流条的厚度和/或宽度沿着其长度变化。

可在汇流条上的任何位置处施加的电压的值依据汇流条连接到外部电源的位置和汇流条的电阻分布而变化。汇流条可在汇流条具有最小电阻的位置处连接到电力源,尽管这并不是所要求的。电压的值将在电源连接附接到汇流条的位置处最大。远离连接的电压下降由与连接相距的距离以及汇流条沿着从连接到测量电压的点的路径的电阻分布确定。通常,汇流条中的电压的值将在附接与电源的电连接的位置处最大并且在汇流条的远端点处最小。在各种实施方案中,汇流条将在与电源的连接的近端处具有较低电阻并在远端处具有较高电阻(即,电阻在远端处比在近端处高)。

纵向可变汇流条中的每个可沿着其长度具有线性、步进或以其他方式变化的几何形状和/或材料成分。例如,具有纵向变化的几何形状的汇流条可使其宽度、高度和/或其他横截面维度从近端到远端线性渐缩。又如,汇流条可由从近端到远端具有步进减小的宽度或其他维度的多个区段组成。又如,汇流条可具有纵向变化以增大近端与远端之间的电阻率的材料成分。

图4D和图4E分别描绘EC薄片425和435,其各自具有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和一对汇流条。汇流条中的每个的宽度沿着其长度变化。当被供能时,汇流条的此几何纵向变化可在整体式EC装置上产生着色梯度区(纵向方向上的梯度)。

图4D描绘包括汇流条430的EC薄片425。汇流条430中的每个沿着其长度具有纵向线性渐缩的变化宽度。在某些实施方案中,两个端之间的宽度变化相对于汇流条的长度上的平均宽度可在约10%与约100%之间。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宽度变化相对于汇流条的长度上的平均宽度可在约10%与约80%之间。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宽度变化相对于汇流条的长度上的平均宽度可在约25%与约75%之间。在此示例中,未按比例绘制,汇流条430在EC薄片425的顶部处最宽并朝向其在薄片425的底部附近的最细宽度纵向线性渐缩。因为变化的宽度,汇流条430在被供能时建立电压梯度。例如,当被供能时,汇流条430在顶部处具有其最高有效电压,并且在其底部部分处具有其最低电压;沿着汇流条建立了电压梯度。如图4D的右部分中所描绘,凭借电压梯度建立了对应着色梯度。因此,建立了着色梯度区。具有变化宽度的汇流条可用于如本文中描述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区的EC薄片的一个或多个区中。在此图示的示例中,跨EC薄片建立单个着色梯度区。虽然在图4D中图示线性渐缩宽度,但在其他情形中可使用非线性渐缩宽度。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的渐缩无需为平滑楔形。例如,汇流条可沿着其长度具有步进下降宽度(即,沿着其长度的步进宽度变化)。图4E描绘EC薄片435,其具有整体式EC装置和沿着其长度具有步进宽度的汇流条。每个汇流条具有沿着其长度具有步进下降宽度的三个区段。每个汇流条具有跨越汇流条的长度的第一部分440的第一宽度。邻近于第一部分的是每个汇流条的长度的第二部分445。第二部分具有比第一宽度短的第二宽度。最后,邻近于第二部分且具有第三宽度的是每个汇流条的第三部分450。净着色梯度效果可与关于图4D描述的平滑线性楔形汇流条相同或类似。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认识到,改变汇流条的宽度可以其他模式进行,诸如在中部比在端部厚等等,而不脱离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即,对于具有被配置来在整体式EC装置上产生一个或多个着色梯度区和对应着色效果的变化宽度的汇流条的EC薄片。

电阻性汇流条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具有均匀横截面和电导率特性的汇流条用于产生从汇流条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所要电梯度。这通过利用沿着汇流条的电压降来实现。即,具有足够电阻率的汇流条(例如,具有高导电材料的足够细的汇流条或由更具电阻性但仍导电的材料制成的汇流条),使得当将电压施加到一端时沿着汇流条的长度存在电压降。可示出:

ΔVL=(RB*J*W0*L)2/2其中:

ΔVL是沿着汇流条在距电力施加点距离L处的电压降

RB是汇流条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

J是EC窗的泄漏电流密度

W0是EC窗的宽度

因此,对于其中汇流条仅在一端处被供电的窗,如果:

RB>(ΔV/L0)*(2/IEC)其中:

ΔV是沿着汇流条的所需电压降

IEC是EC装置的净电流消耗

L0是EC窗的长度

接着,电阻性汇流条将充当电路中的电阻路径并能够提供沿着其长度的足够电压降。因为EC窗的透射与V_eff成比例,并且沿着汇流条的电压降(ΔV)如先前描述那样减小V_eff,所以(ΔV/L0)项表示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渐变/Tvis的梯度,例如具有沿着汇流条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大电压降的小部分(小L0)将具有非常显著的Tvis渐变/梯度,而对于大部分将需要沿着汇流条的较大电压降以维持沿着其长度的相同渐变。因此,汇流条性质(例如,高度、宽度、材料)尽管具有均匀的横截面,但可在制造期间经选择以提供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所需渐变。这使得能够简化设计/制造以避免复杂的几何形状汇流条,同时仍提供跨窗的光学性质梯度。例如,可制造具有跨其长度的电压降以产生梯度渐变的细汇流条。

双供电汇流条

在上文描述的某些实施方案中,汇流条(尤其是关于图4G描述的“电阻性汇流条”实施方案中的汇流条)可从汇流条的一端供电(如上文描述)或从每个汇流条的两端供电(如关于图4H描述)。从两端给汇流条供电提供对EC窗的梯度/渐变的额外控制。例如,如图4H中描绘(左上方),将电压施加到给EC装置涂层的TCO中的每个供电的两个汇流条的顶端。底端也通过引线电连通(在此处描绘为“开放”)。跨越汇流条的长度建立电压梯度,在此示例中为跨基本上相同长度的汇流条的基本上相等的梯度。这导致跨TCO的电压梯度以及跨整体式EC装置涂层的对应着色梯度。通过使用双引线配置,可通过在汇流条的底部施加电压并建立相对的着色梯度(在此处描绘为竖直)来“翻转”着色梯度(参见图4H,右上方)。

再次参考图4H(底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发现,通过对V_施加_1、V_施加_2以及汇流条图案和RB的适当选择,多个组合是可能的。在此示例中,当将V_施加_1和V_施加_2施加到两个汇流条的两端时EC装置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比中间部分着色成更暗(仅描绘一个汇流条的应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IGU具有两个EC薄片,每个EC薄片具有如关于图4D和图4E描述的着色梯度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每个EC薄片的着色梯度区彼此相反配置,即,一个EC薄片具有在另一EC薄片的着色前部开始之处的相对侧(例如,边缘)处开始的着色前部。在此实施方案中,建立独有的窗帘效果,其中着色前部从相对端彼此接近并跨越IGU的中部中的路径。在一个情形中,当转变在两个EC薄片中完成时,IGU可具有例如<1%T的“隐私玻璃”着色水平。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每个EC薄片可被独立着色以提供“自上而下”的着色梯度或“自下而上”的着色梯度。在一个实施方案中,EC薄片的着色梯度区一起配准(即,对准),使得EC薄片的着色前部在IGU的相同侧上开始并在相对侧上结束。在这后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针对不同着色水平进行IGU的着色,其中当两个薄片被着色时一个薄片(例如)针对一个着色水平提供一个强度的自上而下的着色梯度(例如,吸收强梯度),并且另一薄片提供着色梯度的(较暗)着色水平。两个上文提及的IGU实施方案中的任一一个可使其个别EC薄片一起被着色或替代地在不同时间着色以实现使用常规整体式EC装置无法实现的另一渐变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汇流条可包括具有纵向变化的横截面维度(例如,宽度)的由导电材料组成的内部分以及由电阻性材料组成的外部分。外部分可具有被设计成与内部分耦合且与内部分一起形成沿着汇流条的长度的均匀横截面的几何形状。

在某些实施方案(诸如上文描述的一些实施方案)中,电致变色窗薄片包括透明衬底上的整体式EC装置,其中EC薄片包括被配置来在被供能时在整体式EC装置上产生薄片梯度区的至少一对汇流条。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使用汇流条建立着色梯度,其中每个汇流条具有高导电的至少两个部分。至少两个部分通过比高导电的至少两个部分更具电阻性但仍导电的部分分离。更具电阻性的部分被配置来与至少两个高导电部分邻近或重叠。在此实施方案中,至少两个高导电部分分离,它们不接触,而是各自仅接触它们之间的更具电阻性部分且与所述更具电阻性部分电连通。电力源被配置来仅对至少一对汇流条中的每个的至少两个高导电部分的一部分供电。至少两个高导电部分的仅一个部分中的每个接近整体式EC装置与所述仅一个部分中的另一个相同一侧。关于图4F更详细描述这些实施方案中的一个。

可使用沿着其长度具有变化的材料成分的汇流条产生着色梯度区。例如,图4F描绘EC薄片455,其具有两个汇流条,两个汇流条各自沿着相对边缘(例如,竖直地、水平地等等)配置且在薄片455上彼此平行。在此示例中,每个汇流条具有高导电部分460a、460b和460c(统称为460)以及较不导电部分465a和465b(统称为465)。在图示的示例中,较不导电部分465a在高导电部分460a与460b之间,并且较不导电部分465b在高导电部分460b和460c之间。较不导电部分465a和465b可为其中导电性已通过(例如)改变汇流条材料的形态和/或给材料穿孔等等降低的整体式汇流条的部分。在另一示例中,使用单独汇流条(例如关于图4A和图4B描述),并且汇流条平放于其上的TCO(具体来说,汇流条的端部之间的TCO的区域)充当电阻性元件以减慢接近的汇流条端部之间的电流流动。再次参考图4F中的特定示例,高导电部分460a、460b和460c可为常规的基于银的导电汇流条油墨,而部分465a和465b可为较不导电的油墨。在此图示示例中,汇流条可连接到每个汇流条的顶部部分460a处的电源。可凭借电阻性部分465a和465b沿着汇流条的长度建立电压梯度。即,顶部高导电部分460a可具有最高电压,并且中间高导电部分460b可具有略微较低的电压,这是因为更具电阻性的部分465a在中间部分460b与部分460a之间产生了IR电压降。同样,最底部的高导电部分460c可具有最低电压,这是因为更具导电性的部分465b位于它们之间并且中间的高导电部分460b防止电流中的一些从中间部分460b流动到较低部分460c。净效果可为(例如)图4F中描绘的着色梯度区的着色梯度区。高导电部分460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导电材料,并且,同样地,较不导电部分465可由相同或不同导电材料组成。关键是部分465比其邻近的相邻部分460更不导电。使用这种技术,可建立各种电压和/或电阻模式以便在EC薄片中产生对应薄片梯度区。此外,可使用纵向改变宽度的汇流条和如关于图4F描述那样配置的那些汇流条的组合。例如,各自作为汇流条对中的配对物和/或EC薄片上的个别着色梯度区中的配对物。

遥控电阻性节点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较不导电部分465具有可变电阻(其电阻可在1mOhm–1kOhm之间变化)以动态调整着色梯度区,即,当不需要分区时,元件465处在低电阻状态中。即,汇流条区段460和465共同地充当具有低电阻率的单个汇流条。当需要分区时,将元件465在需要分区时切换到较高电阻状态(高于汇流条区段460)。还可改变元件的电阻以调制Tvis的梯度(低电阻针对低梯度)。元件465可为可远程调制(例如,无线/蓝牙/Zigbee等等)且可通过自动EC控制智能触发和/或由用户输入手动触发的电子控制元件。控制元件可为板载控制器(即,与IGU的部分整合或整合在IGU的部分中的EC控制器)的部件。此类板载控制器描述于以下专利申请中:2011年3月16日提交的题为“ONBOARD CONTROLLER FOR MULTISTATEWINDOWS”的序列号为13/049,750的美国专利申请以及_______提交的题为“SELF-CONTAINED EC IGU”的序列号为XX/XXXXX的美国专利申请,所述两个美国专利申请特此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

EC装置的每个TCO上的不同汇流条类型。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顶部和底部TCO汇流条配置可为不同的,其可用于协同地提供对分区/梯度的甚至更多控制。例如,考虑沿着每个侧具有不同配置的汇流条的整体式EC装置涂层的特定横截面(正交于汇流条)。如果沿着一个汇流条的电压分布、梯度不同于另一汇流条的电压分布,那么可实现各种着色梯度。因此,在单个EC涂层上具有汇流条配置的不同组合的情况下,几乎不计其数的梯度变化是可能的。

低泄漏电流要求

可将EC装置着色或褪色操作分别分成驱动步骤和保持步骤,例如,其中分别具有电压斜坡接着是恒定电压。对于不具有物理间断/划线/电阻性区但具有如本文中描述的着色区的整体式EC装置涂层,尤其重要的是装置的泄漏电流尽可能低。这是因为泄漏电流可归因于经由TCO的传导和V_施加的变化而归一化或外扩任何梯度设置。因此,可期望<5μA/cm2的泄漏电流‘冷冻’窗中的梯度设置。在(例如)美国专利中描述此类低泄漏电流EC涂层

在EC堆叠中无间断的优点;平滑梯度vs.尖锐转变

关于针对梯度着色EC窗的用户美学,优选的是不具有Tvis的任何尖锐转变,而是具有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渐变。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EC薄片可被配置来具有着色梯度区和不具有着色梯度能力的着色区(无梯度着色区)的组合。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整体式EC装置,其中至少一个着色区是着色梯度区且至少一个着色区是非梯度着色区。一个实施方案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梯度区(同样具有或不具有非梯度着色区)的整体式EC装置。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关于图4F描述的汇流条被配置来使得每个高导电部分460a、460b和460c具有其自身的与电源的电连接。与关于图4A(或图3A或图3D)描述的单独汇流条对类似,关于图4F描述的汇流条当配置成每个高导电部分460具有其自身的电源(或例如关于图4H描述的电源)时可用于产生具有类似于关于图4B和图4C描述的着色图案的着色图案的着色梯度区。

在仅使用供电机构来产生着色区的某些实施方案中,着色前部可能不是清楚的线,而是归因于电荷排出到在那时未被供电的EC装置的邻近区中而沿着着色前部具有扩散外观。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可用于辅助维持被更好地界定的着色前部。下文更详细描述电阻性区。

配置或不配置EC装置的供电机构的电阻性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在整体式EC装置中配置电阻性区。(例如)当结合本文中描述的汇流条供电机构使用时,这些电阻性区可允许更均匀的着色前部。参考图5A,EC薄片500(非常像图2A的EC薄片200)被配置有两对汇流条以用于产生两个着色区(在此示例中(如所描述)为顶部区和底部区)。EC薄片500与间隔件110和配合薄片115一起并入到IGU 510中,如所描绘。图2A的薄片200与图5A的薄片500之间的主要差别是薄片500不具有跨薄片的激光划线225以将EC装置分成两个装置。薄片500在薄片的可视区域上具有单个EC装置。但是,薄片500上的EC装置包括跨EC装置的宽度的电阻性区505。图5A中的粗虚线指示电阻性区505的近似位置。

如IGU构造510中所描绘,当EC薄片的区未被着色时,电阻性区505,类似于激光划线225,可能对肉眼不可见。但是,不同于激光划线225,当EC薄片的邻近着色区被着色时,肉眼可能无法在视觉上分辨电阻性区505。这在图5B的右部分中示意性地示出。电阻性区505着色的原因是,其不是将EC装置分成两个装置的物理分叉点,而是单个EC装置涂层和/或其在电阻性区内的相关联透明导体的物理修改。电阻性区是其中装置的活性被抑制(具体来说通过较高的电阻率和/或对离子运动的更大阻力和/或与EC装置的剩余部分相比的较低离子密度)的EC装置的区域。因此,可修改透明导体中的一个或两个以在电阻性区中具有增大的电阻率,且/或可修改EC装置堆叠使得离子移动相对于邻近着色区中的EC装置堆叠在电阻性区中较慢。可在EC装置的沉积或后沉积期间通过热处理和/或激光处理进行修改。EC装置在此电阻性区中仍起作用、着色和漂白,但以较慢的速率且/或具有小于EC装置的剩余部分的着色强度。例如,电阻性区可与邻近着色区中的EC装置的剩余部分一样完整地着色,但电阻性区比邻近着色区更缓慢地着色。在另一示例中,电阻性区与邻近着色区相比可较不完整地且以较慢速率着色。

图5C是如关于图5A和图5B描述的EC薄片500的透视图和横截面X-X。横截面X-X跨EC薄片500上和下着色区(分别是着色区1和着色区2)以及电阻性区505(在横截面X-X中仅描绘顶部TCO上的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在此示例中正交于电阻性区505)。横截面X-X(图5C的下部)不是按比例绘制的,而是EC薄片500的结构的示意表示。在玻璃衬底上的是包括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TCO 1、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TCO 2的EC装置,并且夹置在TCO之间的是EC堆叠,EC堆叠含有一种或多种电致变色材料,例如,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的转变由离子(诸如,锂离子)的嵌入/脱嵌驱动。电阻性区505是其中EC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层的功能受损(部分或完全受损)但装置功能未跨所述区被切断的EC装置中的区域。例如,与在着色区中相比,TCO中的一个或两个在电阻性区505中具有对电流流动的更高阻力。因此,例如,如果着色区1被激活,那么电子以给定速率流过TCO,但所述流动沿着电阻性区505受限。这允许电子充分保留在着色区1中且因此与TCO功能未在该处受损的情况相比更缓慢地跨电阻性区505泄漏。

电阻性区505可被视为针对电流和/或离子流的“坝”,其损坏跨越其的流(离子电流或电子电流)的速率,例如,所述流可在一个或两个TCO中部分或完全受损。归因于跨电阻性区505的电流的受限或减慢速率,电阻性区505处的TCO之间的EC堆叠中的离子嵌入也受损。因为EC装置未在物理上切割成两个装置,所以这不同于具有通过单个装置涂层的一个或多个层的物理分叉产生区的常规装置。电阻性区505可具有对EC材料层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的离子流的物理损坏。在一个示例中,顶部和底部的TCO的导电性两者在电阻性区505中受损(部分或全部地),但EC装置堆叠层的功能基本上未改变。因此,当一个着色区被着色且邻近区未被着色时,装置将在电阻性区505下方着色。当邻近着色区均被着色时,不存在最终用户可辨别的亮线,这是因为装置在电阻性区505下方着色。在其中离子流在电阻性区505中受损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仍将染色,但比整个装置缓慢得多。最终用户可或不可在视觉上辨别这种染色速率差异。

电阻性区505可(例如)通过将电阻性区505处的区域暴露于辐射(例如,激光或热源)来制造,以便修改但不破坏电阻性区505处的功能。例如,TCO层中的一个或两个可经充分加热以改变形态同时保持功能,尽管功能相对于着色区中的TCO层的剩余部分受损。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有利的是仅使电阻性区中的一个TCO的功能受损。还可通过凭借化学掺杂损坏EC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层(包括或不包括一个或两个TCO)的功能来产生电阻性区。例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沿着线(例如,在电阻性区505处)使用热量和氧气处理下TCO以在电阻性区处产生更多电阻性TCO。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沿着电阻性区将一个或两个TCO制造得比TCO的剩余部分更薄,例如,可沿着电阻性区去除但不切穿TCO材料。在另一示例中,沿着所述区加热可使EC材料致密化同时对TCO层无影响;或也可影响TCO层。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可较窄(例如,在约1μm宽与1000μm宽之间)或可较宽(例如,在约1mm宽与约10mm宽之间)。因为电阻性区中的EC材料着色且不一定留下常规激光隔离划线特有的亮线对比效果,所以较少关注所描述的电阻性区的宽度。因此,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可为(例如)比1mm宽、比10mm宽、比15mm宽等等。

在关于图5A、图5B和图5C描述的实施方案中,着色区中的每个具有其自身的唯一汇流条对。因此,可凭借操作或每个着色区处的相应汇流条对来独立地对着色区进行染色。在其他实施方案中,多个着色区可被配置来共享共用汇流条,但仍可独立控制。

图5D描绘EC薄片510的透视图(顶部部分)和横截面Y-Y(底部部分),EC薄片510凭借电阻性区515而具有可变着色水平的两个着色区。在此图示示例中,单一组的三个汇流条525(a)、525(b)和520与两个着色区一起使用。EC薄片510的横截面Y-Y跨越薄片510的左和右着色区(分别为着色区1和2)以及电阻性区515。电阻性区515平行于汇流条520以及汇流条525(a)和汇流条525(b)且在汇流条510以及汇流条525(a)和汇流条525(b)之间延伸(大约在EC薄片510的中间)(从顶部到底部,如在图5D的顶部处的透视图中描绘)。横截面Y-Y(图5D的下部)不是按比例绘制的,而是EC薄片510的结构的示意表示。在玻璃衬底上的是包括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TCO 1、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TCO 2的EC装置,并且夹置在TCO 1与TCO 2之间的是EC堆叠,EC堆叠含有一种或多种电致变色材料,例如,所述电致变色材料的转变由离子(诸如,锂离子)的嵌入/脱嵌驱动。在此示例中,电阻性区515是TCO 2的区域,其中TCO功能受损但未被消除。例如,TCO 2可使其功能沿着线受损。

图5E包括示出驱动转变的图5D的EC薄片510的TCO 1和TCO2中的局部电压VTCL的曲线图的两个图。在左侧,图示出TCO 1中的VTCL的局部值的曲线526。在右侧,图示出TCO 2中的VTCL的局部值的曲线528。在此示例中,当EC装置被供能时,底部TCO 1具有在其跨度两端的局部电压电势VTCL,其类似于EC装置的典型透明导体的电压。根据TCO 1中的VTCL的曲线526,电压在远离汇流条525(a)和525(b)安置在被施加的电压的TCO 1上的地方的中部略微增大,这是归因于薄层电阻和穿过TCO 1的电流。所述增大将在汇流条525(a)和汇流条520附近,这是因为归因于汇流条525(a)和汇流条520之间的较高电压电势的此区域中的较高电流。但TCO 2凭借电阻性区515在着色区1中具有比在着色区2中更高的VTCL。根据TCO 2中的曲线528VTCL,微小的电压在汇流条520安置在TCO 2上的左手侧与电阻性区之间归因于薄层电阻和穿过TCO2的电流而下降。在电阻性区515处,电压急剧下降。电压在电阻性区515与右手侧之间归因于薄层电阻和穿过TCO 2的电流而略微下降。在汇流条之间的任何位置处的Veff的值是对应于所关注位置的x轴上的所述位置处的曲线130和125的值的差异。结果为:着色区1具有比着色区2更高的Veff且因此着色区1比着色区2更暗地染色。这在图5F中表示。在图5F的左侧,可见染色差异见于窗510中,其对应于电阻性区515的位置和如图5E中反映的TCO 2中的电压的急剧下降。但是,此视觉染色差异无需如此;即,例如,如果电阻性区515充分“泄漏”,并且允许电压以平滑梯度流过顶部TCO(或如果窗510被配置成无电阻性区515且施加到TCO 2的电压不足以克服在TCO 2两端的电压降),那么归因于电压降产生从较暗到较亮结果的逐渐转变(见图4F,右侧)。当然,两个着色区在安装在建筑物中时可被配置为上部分和下部分,并且其不需要如所描绘那样并排。

图5G描绘EC薄片530,其配置有通过抑制透明导电氧化物中的仅一个的电导率产生的电阻性区。EC薄片非常像关于图5E描述的EC薄片,但在此实施方案中,TCO中的一个被沿着电阻性区切穿(切口550),而另一TCO保持完整。EC装置堆叠在电阻性区中未改变,仅顶部TCO被切割。EC薄片530具有两组汇流条535和540。汇流条组535给下TCO 1供电,而汇流条组540给顶部TCO 2供电。图5G的下部示出横截面Z-Z。EC装置仍将凭借TCO中的一个连同EC堆叠一起完全完整、整体式而沿着电阻性区至少部分染色。虽然存在相对的丢失TCO 2的窄区域,但沿着电阻性区在完整的TCO 1与切割的(相对)TCO 2的边缘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电压电势以允许电阻性区中的EC装置的染色,尽管比在两个TCO均沿着电阻性区完整的情况下更缓慢。电阻性区可在着色区中的仅一个被供电的情况下更轻微地染色,而在两个着色区被供电的情况下,电阻性区可完全着色或接近完全着色。TCO 2的每个部分可独立于TCO 1被供电。以此方式,单独区(着色区1和着色区2)可(例如)被更有效地着色。因为存在穿过TCO 2的切口,所以如果仅一个区被供电,仅在所述着色区中建立VTCL的着色水平。TCO 2中的切口辅助建立并维持均匀的着色前部。在此示例中,因为TCO是一种类型的防潮层,所以EC薄片530可并入到其中EC装置气密密封在IGU的体积内的IGU中,且/或表面涂层可用于在层合或不层合到衬底的情况下气密密封装置。表面涂层将填充切穿TCO 2的开口沟槽。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能更合意的是切割底部TCO 1而非顶部TCO 2。图5H示出EC薄片530a,其中仅穿过底部TCO 1形成切口550a。在此示例中,顶部TCO 2可凭借完整顶部透明导体层维持其气密性。EC材料可填充由切口550a产生的沟槽,且因此连同其填充的TCO 1中的沟槽一起着色,从而提供具有受抑制染色速率的区域,诸如电阻性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能更合意的是切割顶部TCO 2而非底部TCO 1。图5G示出EC薄片530a,其中仅穿过顶部TCO 2形成切口550。此实施方案的优点可为:可在制造EC装置之后(例如)通过在溅射涂布之后执行的激光处理来产生切口。

图5G和图5H中描绘的汇流条535和540无需平行,例如,给每一TCO供电的汇流条可彼此正交。而且,单个整体式TCO无需具有两个汇流条,但可期望单个整体式TCO具有两个汇流条以具有对个别着色区的着色的更多控制。漂白功能将以相同方式但以相反极性起作用以漂白着色区。在关于图5D-5H描述的实施方案中,汇流条被配置成平行于电阻性区;在图5I和图5J中,如在图5C中,例如,汇流条被配置成正交于电阻性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在EC装置的可视区域中(即,在IGU的间隔件内的区域中)不存在汇流条。某些常规EC技术依赖于延伸通过可视区域的汇流条,这是因为将出现的缓慢切换动力学和/或归因于离子导体层泄漏电流,其在可视区域中的此类汇流条不提供补偿泄漏电流所需的额外电压的情况下,不允许EC装置跨较大IGU的整个可视区域(例如,约1米宽或更大,其中汇流条将以其他方式在此宽度的边缘处配置在可视区域外侧)切换。本文中描述的某些实施方案(例如,其中产生通过TCO中的一个而不是EC装置堆叠本身的切口)不需要可视区域中的汇流条,这是因为其包括具有非常低的泄漏电流的EC装置。此类装置的示例描述于2010年6月11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2/814,279的美国专利,所述美国专利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例如,本文中描述的其中电阻性区包括穿过TCO中的一个的切口的实施方案包括其中在EC装置的可视区域中不存在汇流条的示例。

图5I描绘EC薄片555,其被配置有通过抑制跨透明导电氧化物中的一个的电导率产生的电阻性区570,在此示例中,产生穿过更接近衬底的TCO的切口。EC薄片非常像关于图5C描述的EC薄片,但在此实施方案中,TCO中的一个被沿着电阻性区切穿(切口570),而另一TCO保持完整。EC装置堆叠在电阻性区区域中未改变,仅底部TCO被切割。EC薄片555具有两组汇流条560和565。汇流条组560给着色区1中的上TCO和下TCO(TCO 1和TCO 2)供电,而汇流条组565给着色区2供电。图5I的下部示出横截面V-V(仅描绘TCO 2上的汇流条)。EC装置仍将凭借TCO中的一个连同EC堆叠一起完全完整、整体式而沿着电阻性区至少部分染色。虽然存在相对的丢失TCO 1的窄区域,但沿着电阻性区在完整的TCO 2与切割的(相对)TCO 1的边缘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电压电势以允许电阻性区中的EC装置的染色,尽管比在两个TCO均沿着电阻性区完整的情况下更缓慢。电阻性区可在着色区中的仅一个被供电的情况下更轻微地染色,而在两个着色区被供电的情况下,电阻性区可完全着色或接近完全着色。TCO1的每个部分可独立于TCO 2被供电。以此方式,单独区(着色区1和着色区2)可(例如)被更有效地着色。因为存在穿过TCO 1的切口,所以如果仅一个区被供电,仅在所述着色区中建立着色水平VTCL。TCO 1中的切口辅助建立并维持均匀的着色前部。在此示例中,因为TCO是一种类型的防潮层,所以EC薄片555可并入到其中EC装置气密密封在IGU的体积内的IGU中,并且表面涂层可能不是必要的,这是因为TCO 2保持完整,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表面涂层施加到TCO 2。因为EC薄片555中的汇流条正交于电阻性区570,所以着色前部也正交于汇流条。

图5J描绘EC薄片555a,其被配置有通过抑制跨透明导电氧化物中的一个的电导率产生的电阻性区570a,在此示例中,产生穿过在衬底远端的TCO的切口。EC薄片非常像关于图5I描述的EC薄片,但在此实施方案中,TCO 2被切穿而TCO 1保持完整。EC装置堆叠在电阻性区区域中未改变,仅顶部TCO被切割。EC薄片555a具有两组汇流条560和565。汇流条组560给着色区1中的上TCO和下TCO(TCO 1和TCO 2)供电,而汇流条组565给着色区2供电。图5J的下部示出横截面T-T(仅描绘TCO 2上的汇流条)。EC装置仍将凭借TCO中的一个连同EC堆叠一起完全完整、整体式而沿着电阻性区至少部分染色。虽然存在相对的丢失TCO 2的窄区域,但沿着电阻性区在完整的TCO 1与切割的(相对)TCO 2的边缘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电压电势以允许电阻性区中的EC装置的染色,尽管比在两个TCO均沿着电阻性区完整的情况下更缓慢。电阻性区可在着色区中的仅一个被供电的情况下更轻微地染色,而在两个着色区被供电的情况下,电阻性区可完全着色或接近完全着色。TCO 2的每个部分可独立于TCO 1被供电。以此方式,单独区(着色区1和着色区2)可(例如)被更有效地着色。因为存在穿过TCO2的切口,所以如果仅一个区被供电,仅在所述着色区中建立VTCL的着色水平。TCO 2中的切口辅助建立并维持均匀的着色前部。在此示例中,因为TCO是一种类型的防潮层,所以EC薄片555a可并入到其中EC装置气密密封在IGU的体积内的IGU中,并且表面涂层可为必要的,这是因为TCO 2被切穿,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表面涂层施加到TCO 2。因为EC薄片555a中的汇流条正交于电阻性区570a,所以着色前部也正交于汇流条。

当相反极性的两个汇流条端部在完整的TCO上定位成彼此接近时,可产生热点。热点描述于2012年4月20日提交的序列号为13/452,032的美国专利申请中,所述美国专利申请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当使用被切穿的TCO时,例如,如图5J中描绘,可避免热点,这是因为TCO层的接近汇流条无法通过TCO与彼此电连通。但是,为避免通过由切穿TCO形成的沿着电阻性区的区域中的底层EC装置上的应力,汇流条的端部可被配置来使得其不直接在针对电阻性区产生的切口上方(与其对准)。

一个实施方案是如本文中描述的EC薄片,其中通过部分切穿TCO中的一个或两个来形成电阻性区。例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例如,类似于关于图5J描述的实施方案),顶部TCO仅被部分切穿而非被切穿。以此方式,建立电阻性区并且由顶部TCO赋予的EC装置的气密性保持至少部分完整。图5K描绘另一示例。

图5K描绘EC薄片575,其被配置有通过抑制跨透明导电氧化物中的一个的电导率产生的两个电阻性区580a和580b。在此示例中,产生穿过衬底的远端的TCO(TCO 2)的部分切口。EC薄片非常像关于图5J描述的EC薄片,但在此实施方案中,TCO 2未被切穿,但仅一些TCO材料被去除以形成电阻性区580a和580b。例如,激光烧蚀用于将材料去除到仅为ITO的深度的小部分。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约10%与约90%之间的TCO材料被沿着所述区去除,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约25%与约75%之间的TCO材料被去除,在又一实施方案中,约40%与约60%之间的材料被去除。通过仅去除TCO材料的一部分,在不使EC堆叠暴露于环境的同时制造电阻性区。薄片575凭借具有两个电阻性区而具有三个着色区。EC薄片575具有三组汇流条560、565和566。汇流条组560给着色区1中的上TCO和下TCO(TCO 1和TCO 2)供电,且汇流条组565给着色区2供电,并且汇流条组566给着色区3供电。每个着色区可经由给底部TCO供电并且独立给TCO 2汇流条充电而独立控制,这取决于需要哪个区着色。因为电阻性区相对于整个TCO具有更高的薄层电阻,所以越过此势垒的电荷丢失较缓慢并允许被供电区完全着色,同时着色前部接近电阻性区的位置。

图5K的下部示出横截面S-S(仅描绘TCO 2上的汇流条)。EC装置仍将凭借TCO 2连同EC堆叠一起完全完整、整体式而沿着电阻性区至少部分染色。当着色区中的仅一个被供电时,电阻性区可更轻微染色或完全不染色,这取决于其宽度以及电阻性区中的TCO的厚度。在给邻近着色区供电的情况下,电阻性区可完全着色或接近完全着色。在此示例中,因为TCO是一种类型的防潮层,所以EC薄片575可并入到其中EC装置气密密封在IGU的体积内的IGU中,并且表面涂层可为必要的,这是因为TCO 2被至少部分切穿,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表面涂层施加到TCO 2。因为EC薄片575中的汇流条正交于电阻性区580a和580b,所以着色区也正交于汇流条并接近由电阻性区界定的线。

注意,在图5K中,汇流条端部基本上与电阻性区共存。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施加汇流条材料且接着通过切穿汇流条材料和顶部TCO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电阻性区。在某些实施方案中,顶部TCO被切穿而不切穿EC装置堆叠(EC堆叠的一部分可被切割,但有时不切穿IC材料以便不沿着电阻性区形成电短路)。通过施加(例如)仅两个汇流条材料线(例如,基于银的油墨)并焙烧汇流条,可通过切穿汇流条材料并同时切割到顶部TCO中或切穿顶部TCO来以相同工艺制造电阻性区和个别汇流条对。这节省了工艺步骤。在不切穿底部TCO的情况下切穿了底部TCO 1上的汇流条。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通过连同顶部TCO一起切穿(完全或部分地切割)来形成顶部TCO上的汇流条,同时将底部汇流条单独施加到每个着色区。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将每个着色区的汇流条个别地施加到每个着色区。可进行后一操作以避免上文提及的热点(例如,当以相同工艺切穿汇流条和TCO时),新形成的汇流条的端部必要地与TCO中的切口对准,这是因为其来自相同切割工艺。

贯穿EC堆叠的电阻性层对速度/染色效率的改变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可通过改变EC堆叠的一个或多个层相对于施加电压的电致变色行为来产生电阻性区。在此情形中,电阻性区提供对染色的抗性而非自身电阻。例如,在相同Veff下,电阻性区可相比于装置的剩余部分更缓慢或较浅(较高Tvis)地染色。这可通过(例如)以下操作来实现:1)减少引起电致变色反应的离子剂量(通常是Li+);2)改变电致变色层(EC、CE)的性质,使得每离子的光学改变减少(即,染色效率降低);3)降低电阻性区中的EC和/或CE层中的离子迁移率;和/或4)增大IC层的厚度和/或降低IC层中的离子迁移率使得其离子难以移动跨越IC层。可在沉积和/或后制造期间进行任何这些改变。例如,可使用归因于热/激光辐射的EC堆叠的局部加热,或(例如)相对于整个装置选择性地改变电阻性区中的沉积速率和/或氧化状态。

某些实施方案涉及制造本文中描述的设备和装置的方法。一个实施方案是一种形成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的EC薄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a)形成EC装置(例如,整体式EC装置);b)将单个汇流条施加到整体式EC装置的顶部TCO;以及c)切穿汇流条并至少部分切穿顶部TCO,由此凭借c制造在顶部TCO上各自具有单独汇流条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着色区。

电阻性区无需如所描绘般是线性的,而是可具有任何形状。例如,对于所需效果,可选择z字形、弯曲或沿着邻近着色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电阻性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用于限定作为整体式EC装置的子部分(区域)的EC窗的区域的周边(封闭或开放的)。例如,这些电阻性区可用于突显EC窗的可视区域中的特定符号或形状。在图6A和图6B中图示具有此电阻性区的一个实施方案。例如,最终用户可能希望具有不着色或比可着色EC窗的剩余部分更缓慢地着色的EC窗的区域。

图6A描绘EC薄片600,其包括单一对汇流条105以及电阻性区605。在此示例中,电阻性区呈封闭的矩形(如由虚线指示)的形状。肉眼可能无法在视觉上分辨电阻性区605。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605被配置来使得电阻性区(如由虚线指示)中的EC装置的TCO的部分比电阻性区的任一侧上(在此示例中在矩形周边区的外侧和内侧)的EC装置的剩余部分中的TCO的部分具有更高的电阻,但电阻性区仍通过电荷。在此实施方案中,当EC装置着色时,围绕电阻性区605的区域首先着色,着色前部在其到达矩形封闭电阻性区605时减慢。这暂时性地(例如,在几分钟的时间周期内)赋予较大着色窗中的小未着色观察孔的效果。随着电荷渗透超过电阻性区并进入所述区内的未着色矩形区,这赋予小未着色观察孔在着色时闭合的效果。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605被配置来使得电阻性区(如由虚线指示)中的EC装置的TCO的部分相比于电阻性区的任一侧上(在此示例中在矩形周边区的外侧和内侧)的EC装置的剩余部分中的TCO的部分对电荷具有非常高的电阻,即,电阻性区有效地阻挡电荷。在此实施方案中,当所述区外侧的区域被着色时,所述区内侧的区域可从不着色,这是因为电荷可能无法通过电阻性屏障605。这赋予较大着色窗中的小未着色观察孔的效果,只要EC装置被着色即可。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电阻性区605被配置来使得电阻性区(如由虚线指示)和电阻性区内的区域中的EC装置的TCO的部分与电阻性区的外侧上的EC装置的剩余部分中的TCO的部分相比具有对电荷的非常高的电阻。

图6B示出类似的EC薄片610,EC薄片610具有电阻性区615,电阻性区615凭借周边中的间隙620而“开放”。在此示例中,电阻性区615被配置来阻挡电荷。当EC装置被着色时,围绕电阻性区615的区域首先着色,除了在开放部分620之外,着色前部在到达矩形封闭电阻性区615时减慢,在开放部分620处着色前部赋予“流进”或“填充”(如由两个虚线箭头指示)电阻性区615内的矩形区域的效果。最终,当电阻性区615内的区域被着色时,肉眼不再可分辨电阻性区615,这是因为EC装置在所述区下方染色,如上文描述。以此方式配置电阻性区可用于实现EC窗上的永久或瞬时着色效果(例如,以瞬时方式显示徽标或字词以用于在市场推广期间呈现)或在EC薄片上实现着色和非着色区。如此配置的EC薄片可如所描述那样并入到IGU中和/或与配合薄片层合。

多EC薄片图案

本文描述的实施方案还可用于产生涵盖一个以上IGU、叠层或含有一个或多个整体式EC薄片的其他构造的图案。例如,如图7中描绘,EC薄片700被配置有电阻性区或若干电阻性区,使得EC薄片的部分710不染色或与整个装置相比染色强度较低(虚线仅用于描绘部分710处在EC薄片上的位置)。四个类似地配置的薄片700被布置成使得当被染色时,其形成某一显示,诸如在此示例中为字母“O”。

许多此类薄片可被配置用于显示目的,例如,在建筑物的外墙或外观上显示以用于广告目的。因为EC整体式EC薄片可制造得非常大(例如,6英尺乘以10英尺),所以可针对零售外观、学校、军事设施、机场等制造非常大的字词、符号、装饰设计等。此外,因为(例如)叠层和/或IGU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配准EC薄片,并且任何叠层和/或IGU的每个EC薄片可具有如本文中描述的着色特征,所以改变字词、符号和/或装饰设计的许多可能性是可能的。例如,如图8中描绘,玻璃外观800具有5’x 10’的三重窗格IGU,每个IGU具有三个EC薄片,每个EC薄片被图案化成具有电阻性区使得可在外观上显示不同字词。在此示例中,字词字母的长度是约6’高,但是,任何图案、大小或布置是可能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外观包括“正常模式”,其中不显示字词,而是玻璃跨越全部8个IGU均匀着色。多EC薄片图案可用于天窗、外观或需要此类显示的任何地方,例如,在机场或其他建筑物处的大天窗中,字词和/或符号(改变或不改变)可被传达到飞行器。

还可跨越多个EC薄片(例如,叠层和/或IGU)进行梯度分区,例如如图9中描绘。图9描绘具有八个5’x 10’的IGU的玻璃外观900。在此示例中,每个IGU具有单个EC薄片,其各自配置有整体式EC装置涂层和适当的汇流条和电控制件(例如,如上文描述的双馈汇流条),使得每个IGU可跨越整个整体式EC涂层完全漂白、完全着色或产生梯度染色。再次参考图9,可使外观以分别从暗到亮、从顶部到底部的梯度着色(顶部外观)、跨所有IGU均匀着色(中间外观)或(例如)以分别从暗到亮、从底部到顶部的梯度着色。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借助本公开将认识到,着色梯度区可与电阻性区一起使用并且此组合在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内。例如,可使单个EC薄片或外观均以梯度着色并显示字词、符号等等。

虽然,已详细描述以上实施方案来促进理解,但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应理解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明白,可在以上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实践某些改变和修改。

5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电致变色的透明伞布及其制作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