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把手装置

文档序号:1145738 发布日期:2020-09-11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内侧把手装置 (Inside handle device ) 是由 西塚三男 于 2019-01-3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经由使内线缆插通于外线缆内的线缆装置与固定于车门的车门闩锁装置连结,对该车门闩锁装置进行远程操作,所述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具备:把手底座,将把手主体支承为摆动自如,所述把手主体在一端部具备能够从表面操作的操作部,在另一端部具备向背面方向开放的线缆连结凹部;以及线缆保持壳体,具备将所述外线缆的一端进行固定的线缆固定部,并且以保持形成于所述内线缆的一端的把手连结部的方式能够与所述把手底座连结,且在连结状态下使把手连结部卡定于把手主体的线缆连结凹部。所述线缆保持壳体能够通过向背面方向的连结解除力来解除其与把手底座的连结,所述连结解除力是通过转换对所述线缆固定部的向外线缆的拉出方向的负载方向而得到的。(An inside handle device for a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connected to a door latch device fixed to a door of the vehicle through a cable device in which an inner cable is inserted into an outer cable, and remotely operates the door latch device, and includes: a handle base that supports a handle body that is provided with an operation portion that can be operated from the front surface at one end and a cable connection recess that opens in the back surface direction at the other end, so as to be able to swing; and a cable holding case that includes a cable fixing portion that fixes one end of the outer cable, is connectable to the handle base so as to hold a handle connecting portion formed at one end of the inner cable, and is configured to lock the handle connecting portion in a cable connecting recess of the handle body in a connected state. The cable holding case is configured to be able to release its connection to the handle base by a connection releasing force in a rear direction, the connection releasing force being obtained by switching a load direction in a direction of pulling out the outward cable to the cable fixing portion.)

内侧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装接于车辆的车门的车厢内侧壁面的内侧把手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

在该以往例中,内侧把手装置是将锁定旋钮和内门把手以能够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于把手底座而形成的,在内门把手连结有一端连结于闩锁机构的线缆的另一端。

使形成于线缆(内线缆)的顶端的球状的端部与开设于内门把手的卡合孔相嵌合,由此连结内门把手和线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74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以往例中,使内线缆的端部卡合于内门把手的卡合孔的作业较麻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实现一种线缆装置的连结操作简单的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经由使内线缆2插通于外线缆1内的线缆装置3与固定于车门的车门闩锁装置4连结,对该车门闩锁装置4进行远程操作,所述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底座8,将把手主体7支承为摆动自如,所述把手主体7在一端部具备能够从表面操作的操作部5,在相反端具备向背面方向开放的线缆连结凹部6;以及线缆保持壳体11,具备将所述外线缆1的一端进行固定的线缆固定部9,并且以保持形成于所述内线缆2的一端的把手连结部10的方式能够与所述把手底座8连结,且在连结状态下使把手连结部10卡定于把手主体7的线缆连结凹部6,所述线缆保持壳体11能够通过向背面方向的连结解除力来解除其与把手底座8的连结,所述连结解除力是通过转换对所述线缆固定部9的向外线缆1的拉出方向的负载方向而得到的。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内侧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底座8,以能够旋转操作的方式连结有把手主体7;以及线缆保持壳体11,在线缆固定部9处固定线缆装置3的外线缆1,所述内侧把手装置通过适当的连结手段将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由此保持于线缆保持壳体11的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卡定于把手主体7的线缆连结凹部6,之后,对把手主体7的操作力经由内线缆2被传递至车门闩锁装置4。

因此,仅通过将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就能够将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连结于把手主体7,不需要像以往例那样将把手连结部10引导嵌合于把手主体7的卡合孔的作业,因此连结作业性提高。

此外,在内侧把手装置和车门闩锁装置4的相对位置由于碰撞等而从初始设定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在线缆保持壳体11的线缆固定部9通过外线缆1负载有拉伸方向的力。

通过对线缆固定部9的负载,线缆保持壳体11向把手连结部10的与线缆连结凹部6的卡定解除方向移动而从把手底座8脱离,之后,固定有线缆装置3的线缆保持壳体11跟随车门闩锁装置4而移动。

因此,像以往例那样,在内线缆2以不能脱离的方式连结于把手主体7的状态下,在车门闩锁装置4和把手单元的间隔超出设想之外地变大的情况下,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恐怕会与把手单元一起向远离车门闩锁装置4的方向移动,而使车门闩锁装置4进行闩锁解除动作,在本发明中,线缆保持壳体11从把手底座8脱离后,线缆装置3跟随车门闩锁装置4而移动,因此不会使车门闩锁装置4工作,能够可靠地防止意外导致的车门打开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他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在所述线缆保持壳体11设有爬上部13,伴随着线缆固定部9向拉出方向的移动,所述爬上部13爬上把手底座8的爬上突部12,使该线缆保持壳体11向连结解除方向移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也可以是,所述线缆保持壳体11在形成线缆固定部9的边缘部卡定于把手底座8,并且以对置边缘部在以与所述把手底座8的卡定部位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轨迹上弹性卡定于把手底座8的方式连结于把手底座8。

线缆保持壳体11向把手底座8的连结操作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相比于将形成于内线缆2的顶端的把手连结部10引导至把手主体7的连结孔后进行嵌合的操作,连结操作都会比较简单,但根据本方案,使线缆保持壳体11的一端部卡定后,仅通过使线缆保持壳体11以卡定部位为旋转中心旋转,就能够连结于把手底座8,因此连结作业性更加提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也可以是,在所述线缆保持壳体11设有钩状的弹性卡定片15,所述弹性卡定片15弹性卡定于从把手底座8突出的卡定突部14,并且所述卡定突部14和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面由倾斜面形成,所述倾斜面通过对线缆保持壳体11的连结解除方向的负载而使弹性卡定片15产生卡定解除方向的操作力。

在本方案中,当对线缆保持壳体11施加线缆拉出方向的负载时,与操作力方向转换机构所产生的作用相结合,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面以从卡定突部14的倾斜面上滑落的方式移动,因此卡定突部14和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状态被非破坏性地解除。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也可以是,在所述线缆保持壳体11和把手底座8中的任意一方突出设置有弹性变形脚16,所述弹性变形脚16沿与从线缆固定部9开始的线缆拉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另一方设有干涉突部17,所述干涉突部17抵接于所述弹性变形脚16的自由端部而限制线缆保持壳体11向线缆拉出方向的移动。

在本方案中,当负载有线缆拉出方向的力时,脚部对向线缆拉出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解除动作被限制,当负载的大小达到规定的大小而脚部发生弹性变形时,在弹性卡定片15产生卡定解除方向的力。

其结果是,通过调整脚部的弹性变形能力,能够准确地调整弹性卡定片15即线缆保持壳体11的脱离力,能够可靠地防止意外导致的线缆保持壳体11的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表面侧观察内侧把手装置的图。

图2是图1的2A-2A线剖视图。

图3的(a)和图3的(b)是表示把手单元的图,图3的(a)是从表面侧观察的图,图3的(b)是图3的(a)的3B-3B线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的4A-4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线缆单元的图。

图6的(a)至图6的(c)是表示线缆单元的图,图6的(a)是图5的6A方向向视图,图6的(b)是图5的6B-6B线剖视图,图6的(c)是图5的6C-6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线缆单元的连结操作的图。

图8是表示线缆单元的连结操作的图。

图9的(a)至图9的(c)是表示线缆单元的脱离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下所示,内侧把手装置包括:把手单元18,将把手主体7连结于把手底座8而成;以及线缆单元19,将线缆装置3连结于线缆保持壳体11而成,将把手底座8固定于车门装饰件(未图示)从而将把手底座8装配于车门,其中,车门装饰件固定于车门的车厢内侧壁面。

如图2、图3所示,把手主体7具有铰链片7a,该铰链片7a从形成为杆状的操作部5的一端的上下端向背面侧突出设置,把手主体7经由贯通该铰链片7a的旋转轴7b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把手底座8。在把手主体7和把手底座8之间装接有未图示的扭簧,该扭簧向图2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将图2中的上方设为“表面侧”、将下方设为“背面侧”、将左侧设为“前方”、将右侧设为“后方”、将图1中的上方设为“上方”、将下方设为“下方”。

此外,在配置于下方的铰链片7a的背面侧端部形成有朝向背面方向开放的缺口状的线缆连结凹部6。如后述那样,该线缆连结凹部6的顶面呈球面形状,以便形成为球形的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嵌合,如图2所示,在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中心部形成有用于防止与内线缆2的干涉的狭缝7c。

而且,如图4所示,线缆连结凹部6以对应于把手连结部10从中心越向上下方向而越成为小径的情况的方式成为小径,小径部抵接于把手连结部10的周壁,而将由把手主体7的旋转操作产生的位移高效地传递至线缆装置3。

另一方面,如图1、图2所示,以使内线缆2在外线缆1内滑动自如地插通的方式形成线缆装置3,该线缆装置3的一端与固定于车门面板(door panel)的车门闩锁(door latch)装置4连结,另一端与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在外线缆1的端部固定有连结金属件1a,并且在内线缆2的顶端固定有球形的把手连结部10。

如图5、图6所示,线缆保持壳体11从主体部11a的侧缘向罩部11b伸出而形成,如图6的(c)所示,罩部11c从铰链部11d沿箭头方向折弯而与主体部11a重合,由此能够弹性卡定于主体部11a。

在这些主体部11a和罩部11b设有突起部11e,如图6的(b)所示,当在使形成于外线缆1的连结金属件1a的嵌合槽1b嵌合于主体部11a的突起部11e状态下使罩部11b与主体部11a重合时,罩部11b的突起部11e嵌合于连结金属件1a的嵌合槽1b。在该状态下,突起部11e从表背方向嵌合于外线缆1的嵌合槽1b而构成线缆固定部9,限制了外线缆1即线缆装置3的拔出。

此外,在主体部11a形成有对像上述那样连结于线缆保持壳体11的线缆装置3的把手连结部10进行引导的引导凹部20。像后述那样,引导凹部20由以将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的状态下的把手主体7的旋转轴7b为中心并且以从该旋转轴7b至把手连结部10为止的间隔为半径的圆弧形成(参照图2),在以夹着引导凹部20的方式配置在上下的一对竖立壁21的顶端,分别突出设置有对置的檐状的止动突条21a。

因此,在本例中,如图5、图6所示,在把手连结部10载置于引导凹部20上的状态下,向表面侧的脱离被止动突条21a限制,因此即使在未连结于把手底座8的状态下,把手连结部10也会保持于规定位置而不会从引导凹部20脱离。

为了将像以上那样形成的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在线缆保持壳体11设有卡定钩22和弹性卡定片15,在把手底座8设有被卡定突起8a和卡定突部14。

如图5所示,卡定钩22从伸出片22a的顶端向后方突出,所述伸出片22a从线缆保持壳体11的前端部向上下方向突出,上述被卡定突起8a以对应于卡定钩22的方式从把手底座8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设置。

此外,能够弹性变形的脚片15a从线缆保持壳体11的后端向表面侧突出,弹性卡定片15从所述脚片15a的顶端朝向后方突出设置钩状的卡定部15b而形成,把手底座8侧的卡定突部14以能够卡定上述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部15b的方式朝向后方突出设置。

因此,如图7、图8所示,在本例中,首先,使卡定钩22卡定于被卡定突起8a,然后,当以卡定部位为旋转中心使线缆保持壳体11整体在图8中沿逆时针方向(箭头方向)旋转时,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部15b抵接于把手底座8的卡定突部14。

当从该状态使线缆保持壳体11进一步压入时,弹性卡定片15的脚片15a暂时弹性变形,卡定部15b越过卡定突部14后,伴随着脚片15a的弹性复原而卡定于卡定突部14。在卡定状态下,线缆保持壳体11的相对于把手底座8的向后方的滑动动作由于卡定钩22与把手底座8发生干涉而被限制,向前方的滑动动作即向线缆装置3从线缆固定部9被拉出的方向的滑动动作被脚片15a向卡定突部14的干涉所限制。

而且,在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的状态下,线缆保持壳体11向背面方向的移动被卡定钩22与被卡定突起8a的卡定和卡定部15b向卡定突部14的卡定所限制,通过限制这些方向的移动,线缆保持壳体11向把手底座8的连结状态被维持。

此外,在将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时,像上述那样,把手主体7保持于初始旋转位置,而且,在固定于线缆保持壳体11的状态下,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通过连接于一端侧的车门闩锁装置4的状态来决定,如图8所示,所述把手连结部10被保持于锁定对应位置。当从该状态将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时,内线缆2的把手连结部10嵌合于把手主体7的线缆连结凹部6,之后,能够将把手主体7的旋转操作力经由线缆装置3传递至车门闩锁装置4,当在连结状态下将把手主体7从初始旋转位置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操作时,能够拉伸内线缆2来进行车门闩锁装置4的闩锁解除操作。

此外,如图5、图8所示,在上述线缆保持壳体11的后端部,且在上述弹性卡定片15的稍前方处设有向上下方向突出的爬上部13,并且在把手底座8设有凹部23,所述凹部23在把手底座8连接于线缆保持壳体11的状态下与上述爬上部13嵌合。

而且,如图9所示,线缆保持壳体11的卡定部15b和把手底座8的卡定突部14的卡定面由随着向后方而逐渐向背面侧移动的倾斜面(倾斜角θ)形成,在负载有线缆保持壳体11的向背面侧的移动力的情况下,弹性卡定片15构成为向卡定解除方向弹性变形。

而且,如图5、图6所示,在线缆保持壳体11设有向表面侧开口的矩形开口17a,并且如图4所示,在把手底座8设有向背面侧突出的弹性变形脚16,在线缆保持壳体11连结于把手底座8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弹性变形脚16抵接于矩形开口的周壁(干涉突部17)。

其结果是,线缆保持壳体11的向前方的移动不仅被上述的弹性卡定片15的抗弹性变形能力所限制,还被弹性变形脚16的抗弹性变形能力所限制。

在以上的构成之下,当对线缆保持壳体11的线缆固定部9施加向前方的较大的力时,如图9的(b)所示,把手底座8的抵接于干涉突部17的弹性变形脚16弹性变形,线缆保持壳体11向前方稍微移动。伴随着线缆保持壳体11向前方的移动,线缆保持壳体11的爬上部13爬上把手底座8的凹部的壁面(爬上突部12),线缆保持壳体11以其前端部的与把手底座8的卡定部位为旋转中心在图9的(b)中顺时针旋转,弹性卡定片15向背面侧移动。

通过弹性卡定片15向背面侧的移动,该弹性卡定片15的卡定部15b以从卡定突部14的卡定面滑落的方式向卡定解除方向移动,当进一步负载有向前方的移动力时,如图9的(c)所示,弹性卡定片15的与卡定突部14的卡定被完全解除,通过进一步的负载,线缆保持壳体11完全从把手底座8脱离。

因此,在本例中,当由于车辆的碰撞事故等而使固定于车门面板的车门闩锁装置4与固定于车门装饰件的内侧把手装置之间的间隔变得比初始状态大时,连结两者的线缆装置3的外线缆1被拉伸,对线缆保持壳体11的线缆固定部9施加拉出方向的负载。

像上述那样,线缆保持壳体11通过向线缆固定部9的负载而从把手底座8脱离,之后,线缆保持壳体11作为线缆单元单独移动,不会在内线缆2负载拉伸力,因此不会对车门闩锁装置4施加闩锁解除操作力。

本申请是基于2018年1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8-014547)的申请,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外线缆;2:内线缆;3:线缆装置;4:车门闩锁装置;5:操作部;6:线缆连结凹部;7:把手主体;8:把手底座;9:线缆固定部;10:把手连结部;11:线缆保持壳体;12:爬上突部;13:爬上部;14:卡定突部;15:弹性卡定片;16:弹性变形脚;17:干涉突部。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家具铰链、家具面板和家具主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