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

文档序号:425663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3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 (Built-in handle for vehicle door ) 是由 丁海一 于 2020-04-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该嵌入式把手包括安装在车门中的壳体、安装在壳体中的把手部分、形成在把手部分的一侧上并包括转动轴的枢轴部、形成在枢轴部中的互连凹槽、安装在壳体中的驱动部分、以及安装在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该驱动部分包括一侧联接到互连凹槽并且构造成线性地移动和将动力传递到把手部分的开启构件。这里,当开启构件线性移动时,枢轴部分通过互连凹槽在转动轴上转动,从而使把手部分转动。(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t-in handle for a vehicle door. The built-in handle includes a housing installed in a vehicle door, a handle part installed in the housing, a pivot part formed on one side of the handle part and including a rotation shaft, an interconnection groove formed in the pivot part, a driving part installed in the housing, the driving part including an opening member having one side coupled to the interconnection groove and configured to linearly move and transmit power to the handle part, and a return spring installed on the rotation shaft. Here, when the opening member is linearly moved, the pivot portion is rotated on the rotation shaft through the interconnection groove, thereby rotating the handle portion.)

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相对于车门枢转而被抽出或插入的嵌入式把手。

背景技术

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是在车门板外部被插入和抽出的把手。

在日本专利注册No.2014-522926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门的传统的嵌入式把手。

在日本专利注册No.2014-522926中公开的壳体式把手结构包括把手、形成在把手的一侧上的操作构件、通过马达和齿轮转动的凸轮、以及一侧摩擦联接至凸轮而另一侧摩擦联接至操作构件从而根据凸轮的运动使操作构件运动的摇臂。当操作构件移动时,把手绕枢转装置的轴线转动。

日本专利注册No.2014-522926具有以下问题:当拉出把手时,摇臂由于摩擦力而将操作构件向前推动并且使把手转动,从而操作感不顺畅。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注册No.2014-52292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其中,在把手部分的一侧上形成有枢轴部分,并且在枢轴部分上形成有互连凹槽,使得通过互连凹槽向枢轴部分施加力可使得把手部分转动。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该嵌入式把手包括安装在车门中的壳体、安装在壳体中的把手部分、形成在把手部分的一侧上并包括转动轴的枢轴部分、形成在枢轴部分中的互连凹槽、安装在壳体中的驱动部分、以及安装在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该驱动部分包括一侧联接到互连凹槽并且构造成线性地移动和将动力传递给把手部分的开启构件。这里,当开启构件线性移动时,枢轴部分通过互连凹槽在转动轴上转动,从而使把手部分转动。

枢轴部分可以包括枢轴齿轮。嵌入式把手可以进一步包括油阻尼器,油阻尼器包括与枢轴齿轮啮合的阻尼器齿轮。在此,可以将油注入油阻尼器中,并且可以在油阻尼器中安装通过阻尼器齿轮转动的主阻尼器,并且主阻尼器和油阻尼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主阻尼器的转动方向而变化。另外,间隙可以形成为,与沿着将把手部分从壳体抽出的方向进行转动时相比,当沿着将把手部分插入壳体的方向进行转动时,间隙减小得更多。

嵌入式把手还可以包括副阻尼器,该副阻尼器在主阻尼器转动时由于惯性力而沿着与主阻尼器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在此,副阻尼器与油阻尼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为,与沿着将把手部分从壳体抽出的方向进行转动时相比,当沿着将把手部分插入壳体的方向进行转动时相比,间隙减小得更多。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嵌入式把手包括安装在车门中的壳体、安装在壳体中的把手部分、形成在把手部分的一侧上并包括转动轴的枢轴部分、以及安装在转动轴上的复位弹簧。在此,壳体形成容纳把手部分的一个端部的容纳凹槽1102。当向把手部分的该一个端部施加压力时,把手部分可以在转动轴上转动并且从壳体抽出。当去除该压力时,把手部分可以通过复位弹簧被收回到壳体中。

嵌入式把手可进一步包括当把手部分转动一定距离或更多时被推动的传感器部分以及被配置为控制车门的锁紧、解锁、打开和关闭的电动闩锁部分。这里,当传感器部分被推动时,可通过电动闩锁部分将车门打开。

嵌入式把手还可包括控制车门的锁紧、解锁、打开和关闭的手动闩锁部分或电动闩锁部分,以及一侧安装在把手部分上而另一侧安装在手动闩锁部分或电动闩锁部分上的门闩连接部分。在此,当把手部分转动一定距离或更大时,门闩连接部分可以被拉动,从而可以通过手动闩锁部分或电动闩锁部分将车门打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提供如下效果。

由于形成在把手部分的一侧上的枢轴部分,把手部分可以相对于车门以枢轴部分作为转动轴而被抽出和插入。

可以在枢轴部分中形成互连凹槽,并且可以通过驱动部分利用电力来转动把手部分,该驱动部分包括安装在互连凹槽中并且能够向枢轴部分施加力的开启构件。

在把手部分的抽出和插入过程中,使用与枢轴部分互连的油阻尼器可以增加平滑的操作感。

由于油阻尼器的阻力根据把手部分的转动方向而变化,因此当抽出把手部分时,可以通过减小阻力来快速地操作把手部分,而当插入把手部分时,可以通过增大阻力来缓慢地操作把手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的前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后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后透视图,从该嵌入式把手去除了壳体。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的后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后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后分解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壳体的前透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壳体的后透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缓冲器构件的前透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缓冲器构件的后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把手部分的前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把手部分的后透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油阻尼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传感器部分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传感器部分的后分解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驱动部分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前壳体的后透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后壳体的前透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马达部分、第一齿轮部分、第二齿轮部分和第三齿轮部分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钥匙模块的前透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钥匙模块的后分解透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抽出和拉出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驱动部分实现嵌入式把手的抽出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的拉出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手动抽出和拉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插入时门闩连接部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驱动部分抽出时门闩连接部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拉动时门闩锁连接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插入时传感器的状态的后透视图。

图33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驱动部分抽出时传感器的状态的后透视图。

图34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拉动时传感器的状态的后透视图。

图3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在被去除前壳体后被插入时驱动部分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3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在被去除前壳体后被抽出时驱动部分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37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插入时油阻尼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8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抽出时油阻尼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9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抽出时油缓冲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0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插入时油阻尼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1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嵌入式把手被插入时油阻尼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作为参考,在以下将描述的本发明的组成部件中,针对与相关技术等同的组成部件,将参考上述背景技术,并且将省略其额外的详细描述。

技术术语在本文中仅用于陈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于限制本发明。除非另有明确定义,本文所用的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

说明书中使用的“包含”的含义表明特定的属性、区域、整数、阶段、操作、元素和/或组成部件,并不旨在排除存在或附加另一特定的属性、区域、整数、阶段、操作、元素、组成部件和/或群组。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前后方向是指汽车的横向(宽度方向),横向是指汽车的前后方向(纵向),竖直方向是指汽车的竖直方向。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包括壳体1100、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把手部分1300、以及构造成将动力传递至把手部分1300的驱动部分1700。

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转动,以通过驱动部分1700被抽出或插入。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和图7详细描述每个组成部件。

<壳体>

在图8和图9中详细示出了壳体1100。

壳体1100形成为具有长方体的整体形状,其具有开口的后部。即,壳体包括前表面部分和形成为从前表面部分的周边向后突出的周边部分。

壳体1100的前表面部分形成为前板1110。

前板1110在横向上形成为纵长的。前板1110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为具有半圆形。

前板1110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中的把手部分通槽1101。把手部分通槽1101沿着前板1110的周长的形状形成。把手部分通槽1101可以形成为大于把手部分1300的周长,这将在下文描述。把手部分1300可通过把手部分通槽1101被抽出或插入。

在把手部分通槽1101的左侧形成有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02。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02可以被称为“容纳槽”。

缓冲器部件插入槽1102形成为直径大于把手部分通槽1101左侧的半圆的直径。即,在缓冲器部件插入槽1102与把手部分通槽1101之间形成一台阶部。因此,当将下文所述的缓冲器构件1200的转动引导部1230插入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02中时,该转动引导部1230相对于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02不会更多地向右移动。

前板1110在周长上包括从前板1110向外突出的多个缓冲器联接部1111和形成在缓冲器联接部1111之间的缓冲器插入槽1112。

缓冲器联接部1111沿着前板1110的周长方向形成为纵长的。

下文将描述的缓冲器构件1200的弯曲部分1221联接至缓冲器联接部1111和缓冲器插入槽1112。

多个缓冲器联接突起1113形成为在前板1110的周边与把手部分通槽1101之间向前突出。

缓冲器联接突起1113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与以上描述不同,根据车身的设计,缓冲器联接突起1113可以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形状。

缓冲器联接突起1113被插入到缓冲器构件1200的第二插入槽1223中,这将在下文描述。

钩通槽1114在前板1110的左侧的底部形成,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钩通槽1114与传感器部分安装槽1173连通,这将在下文描述。

壳体1100的周边部分包括形成为从前板1110的周边部分向后延伸的外周边部分1120和形成为从把手部分通槽1101的周边部分向后延伸的内周边部分1130。

转动轴插入槽1121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120和内周边部分1130中的每一个的左侧的顶部上,以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转动轴1340的顶部安装在转动轴插入槽1121中。

在外周边部分1120的中央部的上方形成有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该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在后方开口并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形成为比转动轴插入槽1121更靠右。

第一机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比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布置得更靠左。

在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机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的前方形成有横向向内突出的突出部。安装在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中的油阻尼器1400的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安装在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中的油阻尼器1400的第二插入突起1416设置在突出部的前部,并在插入后固定。

第一门联接部1124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120的中央部分处以向上突出。

门联接槽1124a形成在第一门联接部1124的顶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环形金属垫1126安装在门联接槽1124a中。第一门联接部1124通过门联接槽1124a固定至车门。

第二门联接部分1125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120的左侧上,以向上和向下突出。

门联接槽1125a形成在第二门联接部分1125的顶部和底部中的每一个中,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环形金属垫1126安装在门联接槽1125a中。第二门联接部1125通过门联接槽1125a固定到车辆的门上。

电源部分安装槽1127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120的中央部分的下方,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将在下文描述的驱动部分1700的电源部分1745的前部被插入电源部分安装槽1127中。

转动轴插入槽1131形成在内周边部分1130的左侧的底部处,以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转动轴插入槽1131与形成在壳体1100的左侧上方的转动轴插入槽1121共线设置。

将在下文描述的转动轴1340的底部安装在转动轴插入槽1131中。

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32形成在内周边部分1130的右侧的顶部和底部上,以从内周边部分1130向内凹入。

将在下文描述的缓冲器构件1200的保持板1240被插入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32中。

在壳体1100中形成有将内周边部分1130分为前部和后部的分隔件1140。

分隔件1140的左侧包括从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向后倾斜的倾斜部分。转动轴1340布置在形成在分隔件1140的倾斜部分的前方的空间中。

因此,当下文描述的把手部分1300绕转动轴1340转动时,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可以被插入并朝着分隔件1140转动。这里,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被朝向壳体1100的前面抽出。

当把手部分1300处于初始状态时,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基于转动轴1340与分隔件1140的前表面接触,并将其一位置固定在其上。

枢轴部分安装槽1141形成在分隔件1140的倾斜部分的顶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把手部分1300的枢轴部分1320安装在枢轴部分安装槽1141中,并且在不与分隔件1140干涉的情况下转动。

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42形成在分隔件1140的倾斜部分的底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把手部分1300的保持部分1330和门闩连接部分1600安装在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42中。随着把手部分1300转动,门闩连接部分1600穿过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42,并朝着把手部分1300的前部移动。

枢轴部分引导件1143形成在枢轴部安装槽1141的左侧上,以向后弯曲。

把手部分1300的枢轴部分1320和驱动部分1700的第三齿轮部分1770的一部分设置在枢轴部分引导件1143上方。

开启构件引导件1144形成在枢轴部分引导件1143的后面,以向上弯曲。

将在下文描述的驱动部分1700的开启构件1772设置在开启构件引导件1144的前部。因此,开启构件1772可横向滑动,而其后部被开启构件引导件1144阻挡。

在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的下方形成有油阻尼器安装部分1151。

油阻尼器安装部分1151形成为具有长方体形状。

油阻尼器安装槽1151a形成在油阻尼器安装部分1151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油阻尼器安装槽1151a与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连通。

第三油阻尼器连接槽1152形成在油阻尼器安装部1151的左侧的底部,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且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第三油阻尼器联接槽1152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共线设置,并且形成为具有与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相似或相同的形状。

第三油阻尼器联接槽1152与油阻尼器安装槽1151a连通。

将在下文描述的油阻尼器1400被插入油阻尼器安装槽1151a中。

第三齿轮引导部1153形成在油阻尼器安装部分1151的右侧下方,以具有后方开口的长方体形状。

第三齿轮引导部1153被布置成比第三油阻尼器联接槽1152更靠右。

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三齿轮部分1770的开启构件1772设置在第三齿轮引导部1153的下方。

开启构件1772可横向滑动,同时其顶部被第三齿轮引导部1153阻挡。

在分隔件1140的后面形成有将内周边部分1130的底部连接到第三齿轮引导部1153的底部的分隔件1134。

分隔件1134布置成比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42更靠右。

驱动部分安装槽1103形成在分隔件1134后面和内周边部分1130右侧的包围空间中。

驱动部分安装凸台1135形成在包围驱动部分安装槽1103的分隔件1134上和内周边部分1130右侧,以向后突出。

将在下文描述的驱动部分1700螺纹连接到驱动部分安装凸台1135。

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板1161形成在内周边部分1130的左侧的后方以向上突出。

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板1161布置在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42的后方。

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162形成在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板1161中,以具有开口的顶部并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的水平部分被固定到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162。

门闩连接部分贯通部1163形成在门闩连接部安装板1161的下方,以向后延伸。

门闩连接部分贯通槽1164形成在门闩连接部分贯通部1163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的竖直部分被固定到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64。

相应地,保持突起固定部1602可以被固定到壳体1100,从而不移动。

第一传感器部分支撑板1171和第二传感器部分支撑板1172形成在枢轴部分安装槽1141的下方,以向后突出。

第一传感器部分支撑板1171和第二传感器部分支撑板1172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且传感器部分安装槽1173形成在该间隔开的空间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和开口的顶部。

转动轴安装部1174形成在传感器部分安装槽1173下方,以在外周边部分1120下方突出。

转动轴安装部1174形成为具有圆筒状。

转动轴插入槽1175形成在转动轴安装部分1174中,以具有开口的顶部。

转动轴插入槽1175与形成在内周边部分1130左侧下方的转动轴插入槽1131共线地布置。

将在下文描述的转动轴1340的底部安装在转动轴插入槽1175中。

传感器部分插入部1176形成在转动轴插入槽1175的左侧和右侧上,以在外周边部分1120上方突出。

传感器部分插入部117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纵长的。

传感器部分插入槽1176a形成在两个传感器部分插入部1176中,以具有开口的内部和开口的后部。

保持突起1177形成在两个传感器部分插入部1176的前方,以向上突出。

电源部分安装槽1178形成在转动轴插入槽1175的后面,使得外周边部分1120的后部开口并竖直地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传感器部分1500的连接器部分1510的前部插入电源部分安装槽1178中。

在壳体1100的右侧上形成有第一钥匙模块安装部1181和第二钥匙模块安装部1182。

第一钥匙模块安装部1181形成为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从壳体1100向右突出。

第二钥匙模块安装部1182形成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纵长的圆筒形状,连接到第一钥匙模块安装部1181的左侧,并且布置在外周边部分1120内部。

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形成为使得第一钥匙模块安装部1181的后部开口,并且第二钥匙模块安装部1182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在第一钥匙模块安装部1181的右侧形成有钥匙模块紧固槽1184,钥匙模块紧固槽1184与插入在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中的钥匙模块1800螺纹联接。

钥匙筒保持部1133形成在内周边部分1130的右侧。

钥匙筒保持部1133形成为突出的,以阻挡形成在分隔件1140右侧上的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的右前方。

一减薄部形成在钥匙筒保持部1133上,从而使得安装在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中的钥匙筒1810的前部不能使用一最小部件被向前移动。因此,减小了壳体1100的重量。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部1185形成在第二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下方,以向后突出。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部1185形成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纵长的圆筒形状。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槽1186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部1185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联接槽1187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部1185的后方,以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联接槽1187沿着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部1185的上周边和下周边形成,以具有圆弧形状。

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二钥匙齿轮部分1840插入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槽1186中,然后钩挂联接并固定到第二钥匙齿轮部分联接槽1187。

<缓冲器构件>

缓冲器构件1200在图10和图11中详细示出。

缓冲器构件1200形成为具有整体板状形状。

缓冲器构件1200可以由橡胶材料形成。

缓冲器构件1200包括布置在壳体1100的前板1110的前表面上的防护板1210,以及形成在防护板1210的前部并联接至壳体1100的前板1110的联接部1220。

防护板1210形成为在横向上是纵长的。防护板1210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为具有半圆形状。即,防护板1210形成为具有与壳体1100的前板1110相似的形状。

把手部分通槽1201形成在防护板1210中,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把手部分通槽1201沿着防护板1210的周长的形状形成。把手部分通槽1201可以形成为大于把手部分1300的周长,这将在下文描述,从而把手部分1300可通过把手部分通槽1201被抽出或插入。

把手部分通槽1201与壳体1100的把手部分通槽1101连通。

联接部分1220包括从防护板1210向外延伸并向后弯曲的多个弯曲部分1221。

弯曲部分1221沿着防护板1210的周边形成为纵长的。

第一插入槽1222形成在弯曲部分1221中,以在防护板1210的周边的向内和向外方向上贯穿其中。

壳体1100的缓冲器联接部1111被插入第一插入槽1222中。

基于第一插入槽1222的弯曲部分1221的两侧被插入到壳体1100的缓冲器插入槽1112中。

多个这样的第二插入槽1223形成在联接部分1220中,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前板1110的缓冲器联接突起1113被插入第二插入槽1223中。

因此,缓冲器构件1200被牢固地联接至壳体1100。

防流入板1224形成在联接部分1220的与把手部分通槽1201邻近的内周边上,以向前突出。

防流入板1224阻断把手部分通槽1201,以防止雨水或异物流入其中。

在联接部分1220下方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分。

即,防护板1210的底部具有未形成联接部分1220的部分。

因此,防流入板1224内部收集的雨水或异物可以通过开口部分被排放到缓冲器构件1200下方。

转动引导部1230形成在缓冲器构件1200的左侧,以向后突出。

在转动引导部1230中形成有右侧开口的转动引导槽1231。

转动引导槽1231被插入到壳体1100的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02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安装在转动引导槽1231中,并且沿着转动引导槽1231的内表面转动。

保持板1240形成在缓冲器构件1200的右侧上以向后弯曲。

保持板1240形成为延伸成从缓冲器构件1200的顶部和底部向后弯曲,然后向上或向下弯曲以彼此连接。

保持板1240的顶部和底部被插入壳体1100的缓冲器构件插入槽1132中。

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与保持板1240接触。

即使当意外地插入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时,保持板1240也减小了施加到把手部分1300的冲击。

<把手部分>

把手部分1300在图12和图13中详细示出。

把手部分1300包括由用户直接握持的把手1310、形成在把手1310的左侧后方并在把手部分1300转动时成为中心轴的枢轴部分1320、以及形成在把手1310后方以便安装将在下文描述的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部分1330。

把手1310形成为具有整体板状形状。

把手1310形成为在横向上是纵长的。把手1310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为具有半圆形状。

把手1310形成为具有与缓冲器构件1200的把手部分通槽1201的形状相似或相同的形状。

推动部1311形成在把手1310的左侧的前方,以向后凹入。

推动部1311形成为具有圆形形状。

由于推动部1311,用户可以直观地知道应该推动把手1310的哪个部分以允许把手1310转动和被抽出。

握持部1312形成在把手1310的右侧的后方,以具有不平坦的形状。

握持部分1312根据手指形状形成,以允许放置用户的手指而不会滑动。

复位弹簧支撑槽1313形成在把手1310的左侧的后方,以向前凹入。

复位弹簧支撑槽1313形成在把手1310的下方。

下文将描述的复位弹簧1350的第一端1351固定到复位弹簧支撑槽1313。

枢轴部分1320包括形成在把手1310的顶部上的圆形板1321、形成为从圆形板1321的左侧向后突出的互连构件1323、以及形成在圆形板1321的左侧上以向下突出的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

圆形板1321的转动轴形成在竖直方向上。

圆形板1321形成为使得圆心比把手1310更向后定位。

在圆板1321下方形成有直径与圆板1321的直径相同的枢轴齿轮1322。

枢轴齿轮1322形成为直齿轮。

转动轴安装部分1324形成在枢轴齿轮1322上,以向下突出。

复位弹簧1350安装在转动轴安装部1324的外表面上。

复位弹簧1350设置为螺旋弹簧。

沿着把手1310的复位弹簧支撑槽1313延伸的第一端1351形成在复位弹簧1350的顶部,而沿着壳体1100的分隔件1140的左侧延伸的第二端1352形成在复位弹簧1350的底部。

因此,由于把手部分1300的转动,复位弹簧1350在复位弹簧支撑槽1313和分隔件1140之间弹性变形。

转动轴安装槽1325形成为竖直地穿过圆形板1321、枢轴齿轮1322、和转动轴安装部1324。

转动轴1340安装在转动轴安装槽1325中。

转动轴1340包括形成为具有销钉形状的转动轴本体1341和形成在转动轴本体1341顶部以允许将转动轴保持板1342插入其中的凹槽。该凹槽设置成在将转动轴1340安装到壳体1100中之后位于转动轴插入槽1121的正下方。

转动轴保持板1342包括在一侧上的开口,以装配在转动轴本体1341上。

转动轴1340从顶部向底部插入到壳体1100的转动轴插入槽1121、1131和1175中。

转动轴1340的底部被壳体1100的转动轴安装部1174阻挡。

之后,当转动轴保持板1342装配在转动轴本体1341的顶部上时,转动轴保持板1342被壳体1100的外周边部分1120的内表面保持。因此,转动轴1340不能向上移动。

互连构件1323形成为沿着圆板1321的周边部分以圆弧形状突出。

当从横向方向看时,互连构件1323的右端形成为比转动轴安装槽1325更靠左布置。

互连凹槽1323a形成在互连构件1323中,以沿着互连构件1323的周边形状竖直地贯穿其中。

因此,当下文描述的驱动部分1700的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被插入互连凹槽1323a中并向右拉动互连凹槽1323a时,枢轴部分1320可以顺时针转动。

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形成为向下突出足够远,以推动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传感器1540的顶部。

在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的右端形成有传感器推动部分倾斜表面1326a,该传感器推动部分倾斜表面1326a形成为从右侧向左侧向下倾斜。

当把手部分1300由于传感器推动部分倾斜表面1326a而转动时,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可以平稳地推动传感器1540的顶部。

保持部1330形成在把手1310的后侧的底部。

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1形成在保持部分1330的顶部以竖直贯穿其中,并且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332形成在保持部分1330的底部以具有开口的底部。

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1和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332相互连通。

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332形成为比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1更向前凹进。

因此,当下文所述的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1601被插入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1中、并且然后朝向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332的前方移动时,保持突起1601不会沿向上的方向出来。

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3形成在保持部分1330的后面,以被向上打开。

将在下文描述的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电缆1603安装在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3中。因此,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电缆1603在横向方向上不移动。

<油阻尼器>

图14中详细示出了油阻尼器1400。

油阻尼器1400包括上壳体1410、联接至上壳体1410的底部的下壳体1420、可转动地安装在上壳体1410与下壳体1420之间的主阻尼器1430、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主阻尼器1430上的副阻尼器1440。

上壳体1410形成为具有90度中心角的扇形形状。

上壳体1410安装在壳体1100中,从而弧形位于右侧的后面。

第一内部空间1413形成在上壳体1410中以具有开口的底部。

上壳体1410的周边部分包括形成在上壳体1410的顶部的外周边部分1411和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411的底部以比外周边部分1411更向内的内周边部分1412。

即,在外周边部分1411的外表面与内周边部分141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在外周边部分141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联接突起1414。

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第二插入突起1416形成在上壳体1410的顶表面上,以向上突出。

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第二插入突起1416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

第一插入突起1415形成在上壳体1410的顶表面的左侧的前部,第二插入突起1416形成在上壳体1410的右侧的后部。

轴插入槽1415a形成在第一插入突起1415中以具有开口的底部。

一凹槽形成在第二插入突起1416中以具有开口的顶部。

因此,当将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第二插入突起1416分别安装在壳体1100的第一油阻尼器联接槽1122和第二油阻尼器联接槽1123中时,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第二插入突起1416弹性变形,以易于安装。

而且,由于第一插入突起1415和第二插入突起1416位于彼此对角线方向上,因此,即使当下文所述的主阻尼器1430以第一插入突起1415的中心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时,由于第二插入突起1416,上壳体1410并不转动。

下壳体1420形成为具有与上壳体1410的形状相似或相同的整体形状。

第二内部空间1422形成在下壳体1420中以具有开口的顶部。

下壳体1420的周边部分包括外周边部分1421,该外周边部分1421安装在上壳体1410的内周边部分1412的外部并且与上壳体1410的外周边部分1411的底表面接触。

当上壳体1410和下壳体1420相联接时,上壳体1410的内周边部分1412和第一内部空间1413被包括在第二内部空间1422中。

具有高粘度的油被注入到第一内部空间1413中。

多个联接部1423形成在外周边部分1421的外表面上以向上突出。

在联接部1423中形成有联接槽1424,以在外周边部分1421的向内和向外方向上贯穿其中。

上壳体1410的联接突起1414被插入联接槽1424中。

凸台1425形成在下壳体1420的底表面上,以向下突出。

凸台1425在竖直方向上与上壳体1410的第一插入突起1415共线地形成。

凸台1425安装在壳体1100的第三油阻尼器联接槽1152中。

轴通槽1426形成在凸台1425中以竖直贯穿其中。

上壳体1410和下壳体1420插入到壳体1100的油阻尼器安装槽1151a中,并且不竖直移动。

主阻尼器1430包括安装在上壳体1410的轴插入槽1415a和下壳体1420的轴贯通槽1426中的阻尼器轴1431,并且包括在第一内部空间1413中围绕阻尼器轴1431作为转动轴线进行转动的转动部分1433。

阻尼器轴1431形成为具有销钉形状。

在阻尼器轴1431下方形成有将被钩挂联接到将在下文描述的阻尼器齿轮1460的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

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形成为平坦表面。

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的底部形成为使得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的前部和后部彼此间隔开。因此,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可以弹性变形。

阻尼器齿轮1460安装在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上。

阻尼器齿轮1460形成为与把手部分1300的枢轴齿轮1322啮合。

阻尼器轴联接槽1461形成在阻尼器齿轮1460中以竖直地贯穿其中。

阻尼器轴联接槽1461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形成为平坦表面。

阻尼器轴联接部1432联接到阻尼器轴联接槽1461。

因此,阻尼器齿轮1460不会相对于阻尼器轴1431空转。而且,当阻尼器齿轮1460转动时,阻尼器轴1431与之互连并一起转动。

转动部1433形成为具有棒状的整体形状。

转动部分1433的顶表面与上壳体1410接触,并且转动部分1433的底表面与下壳体1420接触。

转动部分1433的一侧连接至阻尼轴1431,并且转动部分1433与阻尼轴1431互连并转动。

在转动部1433的另一侧形成有其中形成有开口部的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形成为具有圆形形状。

副阻尼器1440形成为具有杆状的整体形状。

副阻尼器1440包括插入到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中的主阻尼器插入部分1441,以及形成为从主阻尼器插入部分1441向外突出的距离调节部分1442。

主阻尼器插入部1441沿着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的形状形成为圆形,并且在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内转动。

假定将连接主阻尼器1430的阻尼器轴1431的中心与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的中心的线称为线A,将连接副阻尼器1440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线称为线B,则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的开口部分的一侧形成为使得,当距离调节部分1442最大程度地逆时针转动时,线A和线B形成一直线,副阻尼器安装槽1434的开口部的另一侧形成为使得,当距离调节部分1442最大程度地顺时针转动时,线A和线B不形成一直线。

当距离调节部分1442最大程度地逆时针转动时,距离调节部分1442形成为足够长以至于几乎达到上壳体1410的内表面。

即,随着距离调节部分1442顺时针转动,距离调节部分1442和上壳体1410的内表面逐渐地彼此间隔开。

其内可安装O形环1450的空间形成在下壳体1420的凸台1425的顶部处,以向下凹入。

由于O形环1450,减少了注入第一内部空间1413中的油通过轴贯通槽1426向下壳体1420下方排出的现象的发生。

<传感器部分>

在图15和图16中详细示出了传感器部分1500。

传感器部分1500包括从外部连接信号的连接器部分1510、形成在连接器部分1510上方并钩挂联接至壳体1100的安装部分1520、以及形成为在安装部分1520上方突出的传感器安装部分1530。

连接器部分1510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的整体形状。

连接器安装槽1511形成在连接器部分1510中以具有开口的底部。

信号线缆插入到连接器安装槽1511中。

安装部分1520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板状形状。

插入槽1521形成在安装部分1520的左侧和右侧,以具有开口的左侧或右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壳体1100的传感器部分插入部1176被插入到插入槽1521中。

安装部分1520的底部基于插入槽1521被插入到壳体1100的传感器部分插入槽1176a中。

保持突起1522在插入槽1521的基础上形成在安装部1520的顶部,以向左或向右突出。

保持突起1522形成在安装部分1520的前部。

保持突起1522的外表面形成为从后向前逐渐地向内倾斜。

因此,保持突起1522可以钩挂联接到形成在壳体1100的传感器部分插入部分1176上的保持突起1177的前部。

传感器安装部1530形成为具有方柱状的整体形状。

传感器安装槽1531形成在传感器安装部分1530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传感器突出槽1532形成在传感器安装部分1530的顶部,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且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传感器突出槽1532的底部与传感器安装槽1531连通。

因此,当将传感器1540安装在传感器安装部分1530和传感器突出槽1532中时,传感器1540的一部分突出到传感器突出槽1532上方,并且可被把手部分1300的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推动。

<门闩连接部分>

在图6中详细示出了门闩连接部分1600。

保持突起1601形成在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一侧,止动件1604形成在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另一侧。

保持突起1601和止动件1604使用电缆1603连接。

保持突起1601安装在把手部分1300的保持部分1330上,止动件1604安装在锁紧或解锁车门的闩锁部分(未示出)中。在此,闩锁部分可以是手动的或电动的。

电缆1603被一管件覆盖。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形成在管件的一侧,止动件固定部分1606形成在管件的另一侧。

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包括联接到壳体1100的门闩连接部分安装槽1162的水平部分,以及安装在壳体1100的门闩连接部分通槽1164中的竖直部分。因此,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被固定到壳体1100。

止动件固定部分1606被固定到闩锁部分。

止动件复位弹簧1605安装在止动件1604与止动件固定部分1606之间。

因此,在保持突起固定部分1602和止动件固定部分1606的位置被固定时,当保持突起1601通过把手部分1300移动时,止动件1604随之移动并物理地操作闩锁部分。另外,当止动件1604由于止动件复位弹簧1605而返回到原始位置时,保持突起1601随之移动并返回到原始位置。

<驱动部分>

驱动部分1700在图17至图20中详细示出。

驱动部分1700包括前壳体1710、联接至前壳体1710的后壳体1720、安装在前壳体1710与后壳体1720之间的马达部分1740、以及与马达部分1740互连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齿轮部分1750、1760和1770。

在图18中详细示出了前壳体1710。

前壳体1710包括前部部分和形成为从前部部分的周边向后突出的周边部分1711。即,前壳体1710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后部。

多个钩联突起1711a形成在周边部分1711的外表面上以突出。

螺纹联接部分1711b形成在周边部分1711的左侧的顶部、右侧的顶部、左侧的底部和右侧的底部。

螺纹联接部分1711b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螺纹联接槽1711c形成在螺纹联接部分1711b中,以沿前后方向贯穿其中。

周边部分1711包括沿着周边部分1711的周边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后部的密封构件插入槽1711d。

安装在密封构件插入槽1711d中的密封构件7130由橡胶材料形成。

密封构件插入槽1711d未形成在将在下文描述的电源部分通槽1712d中。

前壳体1710包括形成在前壳体1710的左侧的底部上的马达分隔件1712、形成在马达分隔件1712上方的引导部分隔件1714、以及形成在前壳体1710的右侧底部上的衬套分隔件1713。

马达分隔件1712、引导部分隔件1714和衬套分隔件1713形成为向后突出。

马达分隔件1712包括从周边部分1711的底表面向上延伸的右壁,以及形成为从右壁的顶端向左延伸的上壁。

马达安装槽1712a由马达分隔件1712和周边部分1711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马达轴支撑部分1712b形成在位于马达安装槽1712a左侧的周边部分1711上,以向右突出。

下文将描述的驱动马达1741的轴与马达轴支撑部分1712b的右表面接触并由其支撑。

马达轴通槽1712c形成在马达分隔件1712的右壁上,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驱动马达1741的轴从后向前安装在马达轴通槽1712c中。

多个突起部1712e形成在马达分隔件1712的上壁上以向下突出。当下文将要描述的驱动马达1741被插入到马达安装槽1712a中时,由于突起部1712e使得容易进行固定并且减小了接触表面,因此减少了振动和噪音。

电源部分通槽1712d形成在位于马达安装槽1712a下方的周边部分1711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和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将在下文描述的马达部分1740的电源部分1745安装在电源部分通槽1712d中。

引导部分隔件1714形成为从周边部分1711的顶表面延伸至马达分隔件1712的上表面。

引导部安装槽1714a由引导部分隔件1714、马达分隔件1712的上表面、和周边部分1711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引导板1714b形成在引导部安装槽1714a的顶部和底部上以向后突出。

引导板1714b形成为在横向上是纵长的。

开启构件安装槽1714c形成在位于引导部安装槽1714a的右侧的周边部分1711上,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形成在引导部分隔件1714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形成为弯曲成弧形。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形成在引导部分隔件1714的右侧上,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和开口的右侧。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形成为弯曲成弧形。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的半径形成为大于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的半径。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的左侧与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连通。

即,在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与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衬套分隔件1713包括形成为从周边部分1711向左突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将上表面与下表面连接的左表面。

衬套插入槽1713a由衬套分隔件1713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蜗杆轴插入槽1713b形成在衬套分隔件1713的左表面上,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周边部分1711的右表面1715的顶部的后部形成为向右突出。

即,边缘空间1715a形成在右表面1715的顶部的后部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和开口的左侧。

边缘空间1715a的横截面形成为与引导部分隔件1714的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的横截面相似或相同。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5b形成在边缘空间1715a的左侧上,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和开口的左侧。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凹槽1715b的横截面形成为与引导部分隔件1714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的横截面相似或相同。

即,在边缘空间1715a与第二齿轮部安装槽1715b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第一齿轮部分安装部1716形成在前壳体1710的右侧的顶部上以向后突出。

第一齿轮部分安装部分1716形成为具有长方体形状。

第一齿轮部安装槽1716a形成在第一齿轮部安装部1716中,以向前凹入以具有开口的后部。第一齿轮部分安装槽1716a形成为具有半圆柱形状,其中转动轴线竖直布置。

第一齿轮轴安装部1716b形成在第一齿轮部分安装槽1716a的上方以向后突出。在第一齿轮轴安装部1716b上形成一凹槽,从而可以从后向前安装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一齿轮轴1751的顶部。

第一齿轮轴通槽1716c形成在第一齿轮部分安装槽1716a的底部,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17形成在前壳体1710的右侧的底部上以向后突出。

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17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第一齿轮轴安装槽1717a形成在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17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并且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第一齿轮轴安装槽1717a与第一齿轮轴通槽1716c共线地布置。

在图19中详细示出了后壳体1720。

后壳体1720包括后部部分和形成为从后部部分的周边向前突出的周边部分1721。即,后壳体1720形成为具有开口的前部。

多个钩联部分1721a形成在周边部分1721的外表面上以向前弯曲。

钩联接槽1721b形成在钩联部分1721a中,以在周边部分1721的向内和向外方向上贯穿其中。

前壳体1710的钩联接突起1711a被紧固到钩联接槽1721b。

螺纹联接部分1721b形成在周边部分1721的左侧的顶部、右侧的顶部、左侧的底部和右侧的底部。

螺纹联接部分1721c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螺纹联接槽1721d形成在螺纹联接部分1721c上,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后壳体1720的螺纹联接槽1721d与前壳体1710的螺纹联接槽1711c连通,并且螺纹联接至壳体1100的驱动部分安装凸台1135。

周边部分1721包括形成为与周边部分1721的周边间隔开并向后突出的密封构件阻挡部分1721e。

密封构件阻挡部分1721e被插入前壳体1710的密封构件插入槽1711d中。

密封构件阻挡部分1721e未形成在将在下文描述的电源部分通槽1722d中。

即,密封构件1730被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密封构件插入槽1711d与后壳体1720的密封构件阻挡部分1721e之间。

因此,防止了水或异物流入前壳体1710和后壳体1720中的现象。

后壳体1720包括形成在后壳体1720的左侧的底部上的马达分隔件1722,和形成在马达分隔件1722上方的引导部分隔件1724。

马达分隔件1722和引导部分隔件1724形成为向前突出。

马达分隔件1722包括从周边部分1721的底表面向上延伸的右壁,以及形成为从右壁的顶端向左延伸的上壁。

马达安装槽1722a由马达分隔件1722和周边部分1721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前部。

电源部分通槽1722d形成在位于马达安装槽1722a的下方的周边部分1721中,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并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电源部分通槽1722b与前壳体1710的电源部分通槽1712d连通。

多个突起1722c形成在马达分隔件1722的上壁上以向下突出。当下文将要描述的驱动马达1741被插入到马达安装槽1722a中时,由于突起部1712e使得容易进行固定并且减小了接触表面,因此减少了振动和噪音。

引导部分隔件1724形成为从周边部分1721的顶表面延伸到马达分隔件1722的上表面。

引导部安装槽1724a由引导部分隔件1724、马达分隔件1722的上表面、和周边部分1721形成,以具有开口的前部。

引导板1724b形成在引导部安装槽1724a的顶部和底部上以向前突出。

引导板1724b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是纵长的。

引导板1724b形成为与前壳体1710的引导板1714b间隔开,从而使得将在下文描述的插入板1773a被安装在两个引导板1714b和1724b之间并在横向方向上滑动。

开启构件安装槽1724c形成在位于引导部安装槽1724a的左侧的周边部分1721中,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引导螺杆安装槽1724d形成在引导部分隔件1724中,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并在横向方向上贯穿其中。

引导螺杆安装槽1724d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与前壳体1710的引导螺杆安装槽1714d对称。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4e形成在引导部分隔件1724的右侧上,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和开口的右侧。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4e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与前壳体171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对称。

即,在第二齿轮部安装槽1724e与引导螺杆安装槽1724d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周边部分1721的右表面1725的顶部的前部形成为向右突出。

即,边缘空间1725a形成在右表面1725的顶部的前部,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和开口的右侧。

边缘空间1725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与前壳体1710的边缘空间1715a对称。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5b形成在边缘空间1725a的左侧上,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和开口的左侧。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5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与前壳体171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5b对称。

即,在边缘空间1725a与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5b之间形成一台阶部。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部1726形成在后壳体1720的右侧的顶部上以向后突出。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部1726形成为具有长方体形状。

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6a形成在第二齿轮部分安装部1726中,以向后凹入以具有开口的前部。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6a形成为具有半圆柱形状,其中转动轴线横向布置。

第二齿轮部分辅助安装槽1726b形成在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6a的左侧和右侧上以向后凹入。

第二齿轮部分辅助安装槽1726b形成为具有半圆柱形状,其中转动轴线横向布置。

第二齿轮部分辅助安装槽1726b的半径形成为小于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6a的半径。

第一齿轮轴阻挡板1726c形成在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6a的上方以向前突出。

安装第一齿轮轴阻挡板1726c以阻挡前壳体1710的第一齿轮轴安装部分1716b的后部。

两个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形成在后壳体1720的右侧的底部上以向前突出。

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第一齿轮轴安装槽1727a形成在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中,以具有开口的前部并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中。

两个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形成为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形成在上方的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被设置为与前壳体1710的第一齿轮部分安装部1716的底端相接触,而形成在下方的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被设置为与前壳体1710的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相接触。

马达部分1740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齿轮部分1750、1760和1770在图20中详细示出。

马达部分1740包括驱动马达1741、安装在驱动马达1741的右轴上的第一蜗轮1742、和安装在驱动马达1741的左侧的底部上的动力源部分1745。

蜗杆轴衬套1743被安装在驱动马达1741的右轴的端部上。

蜗杆轴衬套1743的前部被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衬套插入槽1713a中,其后部被安装在形成为与衬套插入槽1713a相对的后壳体1720中,以减小驱动马达1741的振动。

马达轴磁体1744安装在驱动马达1741的左轴的端部上。

电缆从底部到顶部连接到电源部分1745。

编码器1746安装在电源部分1745上,以被布置在驱动马达1741的左轴下方。

可以使用编码器1746来感测和控制驱动马达1741的转数。

驱动马达1741被插入在前壳体1710的马达安装槽1712a和后壳体1720的马达安装槽1722a之间。

驱动马达1741的右轴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马达轴通槽1712c中,第一蜗轮1742设置在前壳体1710的马达分隔件1712的右侧上。

电源部分1745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电源部分通槽1712d与后壳体1720的电源部分通槽1722b之间。

另外,电源部分1745的前部安装在壳体1100的电源部分安装槽1127中,并在壳体1100的下方突出。

橡胶衬垫被安装在电源部分1745上方,以防止异物通过电源部分通槽1712d和1722b向内流。

第一齿轮部分1750布置在马达部分1740的右侧的前方。

第一齿轮部分1750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一齿轮轴1751、形成在第一齿轮轴1751下方并与第一蜗轮1742啮合的第一斜齿轮1752、和形成在第一齿轮轴1751上方的第二蜗轮1753。

第一斜齿轮1752和第二蜗轮1753共用第一齿轮轴1751,并且同时转动。

第一齿轮轴1751的顶端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第一齿轮轴安装部分1716b与后壳体1720的第一齿轮轴阻挡板1726c之间。

第一齿轮轴1751的底端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17和后壳体1720的第一齿轮轴分隔件1727之间。

第二齿轮部分1760设置在第二蜗轮1753的后面。

第二齿轮部分1760包括沿横向方向布置的第二齿轮轴1761、形成在第二齿轮轴1761的外表面上并与第二蜗轮1753啮合的第二斜齿轮1763、以及形成在第二齿轮轴1761内部的母螺纹部分1762。

第二齿轮轴1761的左侧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4e和后壳体172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4e之间,第二齿轮轴1761的右侧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15b与后壳体1720的第二齿轮部分安装槽1725b之间。

因此,第二齿轮轴1761被安装成不沿横向方向移动。

第三齿轮部分1770设置在第二齿轮部分1760的左侧。

第三齿轮部分1770包括与第二齿轮部分1760的母螺纹部分1762啮合的引导螺杆1771、安装在引导螺杆1771的左侧上的引导部分1773、以及形成在引导部分1773的左侧上的开启构件1772。

引导螺杆1771的右侧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边缘空间1715a与后壳体1720的边缘空间1725a之间。

当引导螺杆1771处于如图35所示的初始状态时,引导螺杆1771的右端被布置成与边缘空间1715a和1725a的右内壁间隔开。

边缘空间1715a和1725a被形成为使得,当引导螺杆1771如图36所示最大程度地向右移动时,引导螺杆1771与边缘空间1715a和1725a的右内壁不会相互干涉。

引导部分1773安装在引导螺杆1771的转动轴的左侧。

引导螺杆1771被安装成可相对于引导部分1773水平移动。

引导部分1773形成为沿着引导螺杆1771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插入板1773a形成在引导部分1773的顶部和底部上以突出。

插入板1773a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是纵长的。

保持板1774形成在引导部分1773的左侧的外表面和右侧的外表面上,以向外突出。

保持板1774形成为四边形板。

保持板1774形成为由前壳体1710的引导部安装槽1714a的左侧或右侧和后壳体1720的引导部安装槽1724a进行保持。

当引导螺杆1771处于如图35所示的初始状态时,形成在左侧的保持板1774由引导部安装槽1714a和1724a的左侧进行保持。当引导螺杆1771如图36所示最大程度地向右移动时,形成在右侧的保持板1774由引导部安装槽1714a和1724a的右侧进行保持。

由于引导部分1773,当引导螺杆1771转动时,引导部分1773不随其转动,而是沿横向方向滑动。

开启构件1772在横向上与引导螺杆1771共线地布置。

开启构件1772形成为具有圆柱状,其转动轴线布置在横向方向上。

开启构件1772被安装在前壳体1710的开启构件安装槽1714c与后壳体1720的开启构件安装槽1724c之间,并且从前壳体1710和后壳体1720向外突出。

细长槽1775形成在开启构件1772的左侧上,以具有开口的顶部和开口的底部。通过细长槽1775减轻了开启构件1772的重量。

把手部分转动槽1776形成在开启构件1772的左侧上以具有平坦的顶部。

把手部分1300的互连构件1323的底表面与把手部分转动槽1776的顶部接触。因此,开启构件1772的左侧沿着把手部分1300的互连构件1323的底表面横向滑动。

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形成在开启构件1772的左侧的端部上以向上突出。

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插入到把手部分1300的互连凹槽1323a中。

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形成为插入到互连凹槽1323a的右侧,以在初始状态下与互连凹槽1323a的内表面接触。

随后,将参考图35描述驱动部分1700的操作原理。

当驱动马达1741工作时,第一蜗轮1742转动。

当随着第一蜗轮1742的转动而使与第一蜗轮1742啮合的第一斜齿轮1752转动时,与第一斜齿轮1752共用第一齿轮轴1751的第二蜗轮1753也转动。

当随着第二蜗轮1753的转动而使与第二蜗轮1753啮合的第二斜齿轮1763转动时,与第二斜齿轮1763共用第二齿轮轴1761的母螺纹部分1762也转动。

当随着母螺纹部分1762的转动而使与母螺纹部分1762啮合的引导螺杆1771沿着母螺纹部分1762的螺纹部分移动时,引导螺杆1771在横向方向上滑动,使得第三齿轮部分1770的整体在横向方向上滑动。

<钥匙模块>

钥匙模块1800在图21和22中详细示出。

钥匙模块1800包括钥匙直接插入其中的钥匙筒1810、安装在钥匙筒1810后方的第一钥匙齿轮部分1820、以及与第一钥匙齿轮部分1820互连的第二钥匙齿轮部分1840。

钥匙筒1810包括:其前面形成有钥匙插入槽1814的钥匙插入部1811,形成为在钥匙插入部1811的后方突出的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以及形成为在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的后方突出的固定夹安装部1813。

钥匙插入部分1811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

在将钥匙筒1810安装在壳体1100的钥匙模块安装槽1183中之后,将钥匙插入槽1814设置为与把手部分通槽1101连通。

因此,在拉出把手部分1300之后,使用者可以通过把手部分1300与壳体1100之间的间隙将钥匙插入钥匙插入槽1814中并操纵钥匙筒1810。

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形成为具有方柱形状。

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和钥匙插入部1811的形成有钥匙插入槽1814的部分形成为彼此连接,并且可以在钥匙筒1810中转动。因此,当使用者将钥匙插入钥匙插入部1811中并使钥匙转动时,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也转动。

固定夹安装部1813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

在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与固定夹安装部1813之间形成有供固定夹1830插入的槽。

螺纹联接部分1815形成在钥匙筒1810的右侧上以突出。

螺纹联接槽1816形成在螺纹联接部分1815中,以允许将穿过壳体1100的钥匙模块紧固槽1184的螺钉插入其中。

因此,钥匙筒1810螺纹连接至壳体1100。

第一钥匙齿轮部分1820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钥匙齿轮轴1821和形成在第一钥匙齿轮轴1821的外表面后方的第一钥匙齿轮1822。

钥匙筒插入槽1823形成在第一钥匙齿轮轴1821中,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其中。

钥匙筒插入槽1823形成为具有方柱形状。

钥匙筒1810的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被插入钥匙筒插入槽1823中。

开口部分形成在固定夹1830的一侧上,使得第一钥匙齿轮部分1820可被插入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中,然后固定夹1830可被插入形成在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与固定夹安装部分1813之间的凹槽中。第一钥匙齿轮部分1820的后部被固定夹1830阻挡。

因此,当第一钥匙齿轮安装部1812转动时,钥匙齿轮部分1820不会空转,而是随之转动。

第二钥匙齿轮部分1840包括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的外表面的前方的第二钥匙齿轮1842、以及形成为在第二钥匙齿轮1842的前方突出的联接部分1843。

连杆插入槽1844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中以具有开口的后部。

销槽1845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的后方的左侧,以在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的内外方向上贯穿其中。销槽1845与连杆插入槽1844连通。

销安装部1846形成在第二钥匙齿轮轴1841的后方的右侧以向右突出。

在销安装部1846的左侧形成有与销槽1845共线的槽。因此,销1860穿过销槽1845左右安装,从而其右侧被销安装部1846阻挡。

将在下文描述的连杆1850安装在销1860上。

第二钥匙齿轮1842形成为与第一钥匙齿轮1822啮合。

联接部分1843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状。

分离槽1847形成在联接部分1843中,从而使其顶部和底部彼此间隔开。因此,联接部分1843可以弹性变形。

保持突起1848形成在联接部分1843的顶部和底部的前面以向外突出。

在将联接部分1843插入到壳体1100的第二钥匙齿轮部分安装槽1186中之后,当将保持突起1848插入到第二钥匙齿轮部分联接槽1187中时,联接部分1843和壳体1100被钩挂联接。

连杆185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纵长形成的连杆轴1851、在连杆轴1851的前方形成的第一端1852、和在连杆轴1851的后方形成的第二端1853。

第一端1852和第二端1853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销1860可穿过的第一端槽1852a形成在第一端1852中。

当在安装销1860之前将连杆1850的第一端1852插入连杆插入槽1844中、并且通过第一端槽1852a安装销1860时,第二钥匙齿轮部分1840与连杆1850销联接。

第二端1853连接至能够锁紧或解锁车门的闩锁部分。

<使用门闩连接部分打开门的方法>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5至27和图27至31描述使用门闩连接部分1600打开车门的方法。

图25是示出了把手部分1300被插入的初始状态的视图。

在这里,如图27所示,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1601位于门闩连接部分插入槽1333的前方。

当用于拉出把手部分1300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部分(未示出)中时,驱动部分1700由控制部分操作。

如图26所示,当驱动部分1700动作时,驱动部分1700的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沿向右方向拉动把手部分1300的互连构件1323,并且互连构件1323和包括互连构件1323在内的整个把手部分1300在转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当驱动马达1741转动一定转数或更多时,驱动马达1741停止操作,并且把手部分1300转动一定角度或更多,如图26所示,使得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与壳体1100之间的空间增加一定距离或更大。这里,使用编码器1746控制驱动马达1741的转数。

这里,如图26所示,除非拉动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1601,否则把手部分1300转动。

随后,如图27所示,当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插入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并拉动把手部分1300时,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把手部分1300可以转动,直到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到达缓冲器构件1200的转动引导槽1231的后部。

这里,由于互连凹槽1323a的形状,把手部分1300转动而不会与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相干涉。

这里,如图27所示,门闩连接部分1600的保持突起1601被顺时针拉动。因此,与门闩连接部分1600互连的闩锁部分操作,使得车门被解锁和打开。

这里,闩锁部分可以是手动的或电动的。

在韩国专利注册No.10-2059334或韩国专利注册No.10-2059335中已详细公开了一种操作电动闩锁部分的方法。

<使用传感器打开门的方法>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5至27和图32至34描述使用传感器1540打开车门的方法。

图25是示出了把手部分1300被插入的初始状态的视图。

这里,如图32所示,传感器1540偏离把手部分1300的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

当用于拉出把手部分1300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部分(未示出)中时,驱动部分1700被控制部分操作。

如图26所示,当驱动部分1700操作时,驱动部分1700的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沿向右方向拉动把手部分1300的互连构件1323,并且互连构件1323和包括互连构件1323在内的整个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当驱动马达1741转动一定转数或更多时,驱动马达1741停止操作,并且把手部分1300转动一定角度或更多,如图26所示,使得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与壳体1100之间的空间增加一定距离或更多。这里,使用编码器1746控制驱动马达1741的转数。

这里,如图33所示,除非传感器推动部推动传感器1540,否则把手部分1300转动。

随后,如图27所示,当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插入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并拉动把手部分1300时,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把手部分1300可以转动,直到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到达缓冲器构件1200的转动引导槽1231的后部。

这里,由于互连凹槽1323a的形状,把手部分1300转动而不会与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相干涉。

这里,如图34所示,传感器推动部分1326推动传感器1540的顶部,并且传感器1540发送信号到控制部分。随后,控制部分操作电动闩锁部分,使得车门被解锁和打开。

<手动抽出把手部分的方法>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3和24描述手动抽出把手部分1300的方法。

如图23所示,当插入把手部分1300的同时向后推动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时,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在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被推动直到壳体1100与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之间的空间增加一定距离或更大后,当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伸入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并拉动把手部分1300时,如图24所示,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把手部分1300可以转动,直到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到达缓冲器构件1200的转动引导槽1231的后部。

这里,由于互连凹槽1323a的形状,把手部分1300转动而不会与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相干涉。

通过拉出把手部分1300来打开车门的方法与以上描述相同。

<插入把手部分的方法>

当施加到把手部分1300的外力被去除时,把手部分1300由于复位弹簧1350的弹性恢复力而返回到初始状态。

这里,驱动部分1700的驱动马达1741沿着与抽出把手部分1300时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把手部分保持突起1777返回到初始位置。

在驱动部分1700操作以抽出把手部分1300之后,可以根据汽车的设置条件,可将驱动马达1741设置为沿相反方向驱动。

<操作油阻尼器的方法>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和图37至41描述操作油阻尼器1400的方法。

由于图37至图41以底视图示出,从上方观看时的顺时针转动在附图中被示出为逆时针转动,而从上方观看时的逆时针转动在附图中被示出为顺时针转动。

图38至图41中所示的方向A表示转动部分1433的转动方向,方向B表示副阻尼器1440的转动方向。

如图37所示,在油阻尼器1400的初始状态下,转动部分1433位于上壳体1410的前方。

副阻尼器1440在转动部分1433的半径内保持自由状态。

这里,当把手部分1300顺时针转动并收回时,与把手部分1300的枢轴齿轮1322啮合的阻尼器齿轮1460在阻尼器轴1431上逆时针转动。

因此,如图38和39所示,转动部分1433逆时针转动。

由于上壳体1410的第一内部空间1413被填充有高粘度的油,因此由转动部分1433的转动引起的惯性力被施加到副阻尼器1440。因此,副阻尼器1440顺时针转动。

当副阻尼器1440顺时针转动时,由于副阻尼器1440与上壳体141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增大,使得油容易通过其中,因此在转动期间减小了对油的阻力。

随后,当把手部分1300逆时针转动并被插入时,与把手部分1300的枢轴齿轮1322啮合的阻尼器齿轮1460在阻尼器轴1431上顺时针转动。

因此,如图40和41所示,转动部分1433顺时针转动。

由于上壳体1410的第一内部空间1413填充有高粘度的油,因此由转动部分1433的转动引起的惯性力被施加到副阻尼器1440。因此,副阻尼器1440逆时针转动。

当副阻尼器1440逆时针转动时,由于副阻尼器1440与上壳体141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减小,使得油难以容易地通过其中,因此在转动期间增大了对油的阻力。

即,当把手部分1300顺时针转动并被抽出时,对油的阻力减小,使得把手部分1300快速转动。当把手部分1300逆时针转动并被插入时,对油的阻力增加,使得把手部分1300缓慢转动。当把手部分1300缓慢地被插入时,可以防止手被卡住。

另外,由于把手部分1300通过油被顺畅地操作,因此具有高品质。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车门的嵌入式把手包括壳体1100和安装在壳体1100中的把手部分1300。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没有安装驱动部分1700。

由于驱动部分1700被形成为模块,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和使用驱动部分1700,并且通过释放壳体1100与驱动部分1700之间的螺纹联接而容易地移除驱动部分1700。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3和24描述通过手动抽出把手部分1300来打开车门的方法。

当插入把手部分1300的同时向后推动形成在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上的推动部分1311时,如图23所示,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在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被推动、直到壳体1100与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之间的空间增加一定距离或更大以后,当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伸入把手部分1300的右侧、并且拉动把手部分1300时,如图24所示,把手部分1300在转动轴1340上顺时针转动。

把手部分1300可以转动,直到把手部分1300的左侧到达缓冲器构件1200的转动引导槽1231的后部。

通过拉出把手部分1300来打开车门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以上描述类似。

尽管上文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由随附权利要求所公开的理念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5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家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