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

文档序号:1159803 发布日期:2020-09-15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 (Substrates and laminate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 是由 K.A.阿罗拉 J.L.哈蒙斯 D.R.希尔 于 2019-02-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200)以及包括所述基底或层合体的吸收制品。基底和层合体可具有三维元件(208)、着陆区域(210)、和位于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可邻近三维元件定位。着陆区域可具有第一基重,所述第一基重大于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第二基重。(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substrates and laminates (200) for absorbent articles and absorbent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ubstrates or laminates. The substrate and laminate may have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s (208), land areas (210), and regions of increased permeability (212) located intermediate at least some of the land areas and at least some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s. The region of increased permeability may be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 The land areas may have a first basis weight that is greater than a second basis weight of the areas of increased permeability.)

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包括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

背景技术

吸收制品用来容纳并吸收身体流出物(即,尿液、肠运动产物和经液)。吸收制品可采取例如尿布、卫生裤、成人失禁衣物、卫生巾和/或卫生棉条的形式。这些吸收制品通常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顶片、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以及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中间的吸收芯。吸收制品也包括至少部分地定位在顶片与吸收芯中间的采集层或第二顶片。近年来,消费者已经表现出对于具有三维元件的顶片基底和/或顶片层合体、顶片/采集层层合体、或顶片/第二顶片层合体的渴望。基底和/或层合体由于其三维构型和相对高的基重,间或可能阻碍对身体流出物的吸收性并且在使用期间具有润湿感。因此,应改善这些基底和/或层合体以更好地将身体流出物芯吸穿过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吸收制品的改善基底和/或层合体以及包括所述改善基底和/或层合体的吸收制品。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可包括三维元件,所述三维元件具有改善的纹理限定和/或至少部分地由于更少纤维断裂导致三维元件中的更多纤维。由于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中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可具有更好的身体流出物采集。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也可具有比先前的基底和/或层合体更好的干燥度与身体流出物采集的平衡。在面向穿着者的疏水性层的情况下,身体流出物的快速采集甚至更为重要。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可采用至少一层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轻度粘结(例如,诸如当产生三维元件时,施加力后粘结部能至少部分地断裂,或纤维可相对于粘结部移动)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或轻度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包括,例如,梳理成网的纤维非制造材料或连续纤维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或轻度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允许纤维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移动,从而减少纤维断裂并产生邻近三维元件的渗透性改善的区域。轻度粘结材料可具有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当将一个或多个力施加到纤维的一部分时,诸如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所述粘结部使得纤维移动出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或相对于所述粘结部移动。因此,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可允许纤维移动而不造成纤维变细或断裂或造成少量的纤维变细或断裂。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通常具有纤维与纤维粘结部并且不含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这些热风粘结部比正常(即,非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弱得多,并且更容易断裂。因此,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热风粘结部能容易地断裂并允许纤维移动而不造成纤维断裂或造成少量的纤维断裂。这一纤维移动(无论在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中或在轻度粘结非织造材料中)可允许在邻近三维元件的区域中的基重降低以提供邻近三维元件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换句话讲,这一纤维移动可允许基重在邻近三维元件的非织造材料中变化。

本公开部分地涉及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以及包括所述层合体的吸收制品。所述层合体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非织造材料,并且所述非织造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包括梳理成网的纤维或纺粘纤维或者由梳理成网的纤维或纺粘纤维构成,并且另一层包括梳理成网的纤维或纺粘纤维或者由梳理成网的纤维或纺粘纤维构成。所述层中的任一者可包括例如纳米纤维或熔喷纤维。所述层合体可具有三维元件、包括所述纤维的着陆区域、和包括所述纤维的并邻近所述三维元件形成并且定位在所述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可具有比所述着陆区域更低的基重。第一非织造材料可包括正常(即,非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并且第二非织造材料可不含正常的压延粘结部和点粘结部并且可仅包括纤维与纤维粘结部。第二非织造材料也可以为不含正常压延粘结部和点粘结部的热风粘结材料。所述层合体可包括超过两种非织造材料。本文中,包括权利要求书在内,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可以称为“第一”和“第二”,取决于哪一个首先被讨论。

本公开部分地涉及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所述基底可包括非织造材料,所述非织造材料包括纤维。所述非织造材料可包括具有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轻度粘结材料,或可包括热风粘结材料,所述热风粘结材料包括热风粘结部并且不含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所述纤维可以为纺粘纤维或梳理成网的纤维。所述非织造材料可包括三维元件、包括所述纤维并且定位在不含所述三维元件的区域中的着陆区域、和包括所述纤维并且邻近所述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定位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在着陆区域中,所述非织造材料具有根据本文中显微CT测试的第一基重。在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中,所述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二基重,根据本文中显微CT测试,所述第二基重在所述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75%至小于25%范围(或本文中其他范围)内。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并且本公开自身将更好地被理解,其中:

图1为以尿布形式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的平面图,平面展开状态,面向穿着者的表面朝向观察者;

图2为图1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的平面图,平面展开状态,面向衣服的表面朝向观察者;

图3为处于扣紧状态的图1和2的吸收制品的正面透视图;

图4是裤形式的吸收制品的正面透视图;

图5为图4的吸收制品的背面透视图;

图6为图4的吸收制品的平面图,平面展开状态,面向衣服的表面朝向观察者;

图7为沿图6的线7—7截取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

图8为沿图6的线8—8截取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

图9为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吸收芯的平面图;

图10为沿线10—10截取的图9的吸收芯的剖视图;

图11为沿线11—11截取的图10的吸收芯的剖视图;

图12为作为卫生巾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的平面图;

图13为在吸收制品的前腰区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

图14为在吸收制品的裆区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

图15为在吸收制品的后腰区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

图16为包括两种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层合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6A为包括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基底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包括三种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层合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包括两种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层合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包括两种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层合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19A为包括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基底的剖视示意图;

图20为用于本公开的层合体中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的顶视图照片;

图21为沿图20的线21—21截取的剖视图照片并且例证了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

图22为用于本公开的层合体中的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的侧视图照片;

图23为沿图22的线23—23截取的剖视图照片并且例证了热风粘结部;

图24为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层合体的底部透视图;

图25是图24的圆25的分解图;

图26为包括具有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非织造材料的本公开示例性基底的顶部透视图照片;以及

图27为不包括本公开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比较例基底的顶部透视图照片。比较例基底为包括压延粘结部的25gsm纺粘PE/PP双组分非织造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形式以提供对本文所公开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的结构、功能、制造和应用原理的总体理解。这些非限制性形式的一个或多个示例图示于附图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文所描述的以及附图所示出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层合体是非限制性示例形式,并且本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形式的范围完全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结合一个非限制性形式所示或所述的特征结构可与其它非限制性形式的特征结构组合。此类修改和变型旨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首先,将提供对示例性吸收制品的一般性描述,然后将讨论用于吸收制品或其他消费产品的基底和/或层合体。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即,单层)可形成顶片、采集层、分配层、第二顶片、芯覆盖件、其他合适的层、或除吸收制品以外的消费产品中的基底。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即,超过一层)可形成,例如,顶片层合体、顶片/采集层层合体、顶片/第二顶片层合体、外覆盖件非织造材料层合体、用于吸收制品的其他部件的另一层合体、或用于除吸收制品以外的消费产品的层合体。

吸收制品的一般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以尿布形式示出的示例性吸收制品10在图1-3中示出。图1为示例性吸收制品10的平面图,面向衣服的表面2面对观察者,处于平面展开状态(即,无弹性收缩)。图2为图1的示例性吸收制品10的平面图,平面展开状态,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朝向观察者。图3为处于扣紧形态的图1和2的吸收制品10的正面透视图。图1-3的吸收制品10仅出于例证的目的而示出,因为本公开可用于制造多种尿布,例如包括成人失禁产品、裤、或其他吸收制品诸如卫生巾和吸收垫。

吸收制品10可包括前腰区12、裆区14和后腰区16。裆区14可在前腰区12与后腰区16中间延伸。前腰区12、裆区14、和后腰区16可各自为吸收制品10的长度的1/3。吸收制品10可包含前端边18、与前端边18相对的后端边20、以及由基础结构52限定的纵向延伸的横向相对的侧边22和24。

吸收制品10可包含液体可透过的顶片26、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28以及至少部分地定位在顶片26与底片28中间的吸收芯30。吸收制品10也可包含具有或不具有弹性部件33的一对或多对阻隔腿箍32、一对或多对腿弹性部件34、一个或多个弹性腰带36、和/或一个或多个采集材料38。一种或多种采集材料38可定位在顶片26与吸收芯30中间。外覆盖件材料40诸如非织造材料可覆盖底片28的面向衣服的一侧。吸收制品10可包含位于后腰区16中的后耳片42。后耳片42可包括紧固件46并且可从吸收制品10的后腰区16延伸并且(使用紧固件46)附接到吸收制品10的前腰区12的面向衣服部分上的着陆区区域或着陆区材料44。吸收制品10也可在前腰区12中具有前耳片47。吸收制品10可具有中心侧向(或横向)轴线48和中心纵向轴线50。中心侧向轴线48垂直于中心纵向轴线50延伸。

在其他情况下,吸收制品可为具有永久性或可重复扣紧的侧缝的裤的形式。合适的可重复扣紧的接缝公开于美国专利申请公布2014/0005020和美国专利9,421,137中。参见图4-8,示出了裤形式的示例性吸收制品10。图4为吸收制品10的正面透视图。图5为吸收制品10的背面透视图。图6为吸收制品10的平面图,该吸收制品平坦放置,其中面向衣服的表面面对观察者。图4-8的具有与上文关于图1-3所述相同的附图标号的元件可为相同的元件(例如,吸收芯30)。图7为沿图6的线7—7截取的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剖视图。图8为沿图6的线8—8截取的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剖视图。图7和图8示出了前带54和后带56的示例性形式。吸收制品10可具有前腰区12、裆区14和后腰区16。区域12、14和16中的每一者可为吸收制品10的长度的1/3。吸收制品10可具有基础结构52(有时称为中心基础结构或中心片),该基础结构包括顶片26、底片28以及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片26与底片28中间的吸收芯30,以及任选的采集材料38,该采集材料类似于上文相对于图1-3所述的采集材料。吸收制品10可包含位于前腰区12中的前带54和位于后腰区16中的后带56。基础结构52可接合到前带54和后带56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或接合到带54、56的面向衣服的表面2。前带54的侧边23和25可分别接合到后带56的侧边27和29,以形成两个侧缝58。侧缝58可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合适的接缝,例如诸如邻接接缝或重叠接缝。当侧缝58永久地形成或可重复扣紧地闭合时,裤形式的吸收制品10具有两个腿部开口60和腰部开口周边62。侧缝58可使用例如粘合剂或粘结部永久地接合,或者可使用例如钩环紧固件可重复扣紧地闭合。

束带

参见图7和图8,前带54和后带56可包含前后内带层66和67以及前后外带层64和65,其具有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内带层与外带层之间的弹性体材料(例如,股线68或膜(其可为开孔的))。弹性元件68或膜可为松弛的(包括被切割的)以减小在吸收芯30上的弹性应变,或者可供选择地在整个吸收芯30上连续分布。弹性部件68在束带的任何部分中可在它们之间具有均匀的或可变的间距。弹性元件68也可预应变相同的量或不同的量。前带54和/或后带56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弹性元件自由区70,其中基础结构52与前带54和后带56重叠。在其他情况下,弹性元件68中的至少一些可在基础结构52上连续延伸。

前内带层66和后内带层67以及前外带层64和后外带层65可使用粘合剂、热粘结、压力粘结或热塑性粘结来接合。各种合适的带层构造可见于美国专利申请公布2013/0211363中。

前带端边55和后带端边57可纵向延伸到前基础结构端边19和后基础结构端边21之外(如图6所示),或者它们可为共末端的。前带侧边和后带侧边23、25、27和29可横向延伸超过基础结构侧边22和24。前带54和后带56可为从带侧边至带侧边(例如,从23至25以及从27至29的横向距离)连续的(即,具有至少一个连续的层)。另选地,前带54和后带56可为从带侧边至带侧边(例如,从23至25以及从27至29的横向距离)不连续的,使得它们为离散的。

如美国专利7,901,393所公开的,后带56的纵向长度(沿中心纵向轴线50)可大于前带54的纵向长度,并且当后带56具有比邻近或紧邻侧缝58的前带54更大的纵向长度时,这可尤其可用于增加臀部覆盖范围。

前外带层64和后外带层65可彼此分离,使得这些层是离散的,或者,这些层可为连续的,使得层从前带端边55连续地延伸至后带端边57。对于前后内带层66和67也可以如此—即它们也可以是纵向离散的或连续的。再者,前外带层64和后外带层65可为纵向连续的,而前内带层66和后内带层67为纵向离散的,使得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前后内外带层64、65、66和67之间的间隙示于图7中,并且前内带层66和后内带层67之间的间隙示于图8中。

前带54和后带56可包括狭缝、洞和/或穿孔,该狭缝、洞和/或穿孔提供增加的透气性、柔软性和衣服样的纹理。内衣样的外观可通过在侧缝58处基本上对齐腰部边缘和腿部边缘而增强(参见图4和5)。

前带54和后带56可包括图形(参见,例如图1的78)。图形可基本上围绕吸收制品10的整个圆周延伸并且可横跨侧缝58和/或横跨近侧前带接缝15和后带接缝17设置;或者,以美国专利9,498,389中所示的方式邻近缝58、15和17,以形成更近似内衣的制品。图像也可为不连续的。

另选地,可将离散的侧片连接到基础结构的侧边22和24上,而不是将带54和56附接到基础结构52以形成裤。包括离散侧片的裤的合适形式公开于美国专利6,645,190;8,747,379;8,372,052;8,361,048;6,761,711;6,817,994;8,007,485;7,862,550;6,969,377;7,497,851;6,849,067;6,893,426;6,953,452;6,840,928;8,579,876;7,682,349;7,156,833;和7,201,744。

顶片

顶片26为吸收制品10的与穿着者皮肤接触的一部分。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顶片26可接合到底片28、吸收芯30、阻隔腿箍32和/或任何其他层的部分。顶片26可为柔顺的,感觉松软的,并且对穿着者的皮肤无刺激。此外,顶片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可为液体可透过的,允许液体身体流出物容易渗过其厚度。合适的顶片可由例如连续纤维(例如,纺粘纤维)、梳理成网的纤维、棉纤维、其他天然纤维制成。顶片可包括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和压延粘结非织造材料,如下文将进一步讨论的。顶片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层,并且可以为层合体(如下文讨论的)。一些顶片为开孔的(图2,元件27)。顶片的任何部分均可涂覆有护肤组合物、抗菌剂、表面活性剂和/或其他有益剂。顶片可为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或可具有亲水性和/或疏水性部分或层。如果顶片为疏水性的,则在一些情况下可存在孔,以使得身体流出物可穿过顶片。

顶片可为下文所述的示例性层合体中的一者,或者可与例如采集材料或层、第二顶片、或者另一个层或材料组合形成层合体的一部分。

底片

底片28通常为吸收制品10接近吸收芯30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定位的那部分。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附接方法将底片28接合到吸收制品的顶片26、外覆盖件材料40、吸收芯30和/或任何其他层的部分上。底片膜28防止或至少抑制吸收芯10所吸收和容纳的身体流出物弄脏物品,诸如床单、内衣和/或衣服。底片通常为液体不可透过的,或至少基本上为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可例如为或包括薄型塑料膜,诸如热塑性膜,其具有约0.012mm至约0.051mm的厚度。其他合适的底片材料可包括透气材料,其允许蒸气从吸收制品逸出,同时仍然防止或至少抑制身体流出物透过底片。

外覆盖件材料

外覆盖件材料(有时称为底片非织造材料)40可包括接合到底片28并覆盖底片28的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外覆盖件材料40形成吸收制品10的面向衣服表面2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有效地“覆盖”底片28,使得膜不存在于面向衣服的表面2上。外覆盖件材料40可包括粘结图案、开孔和/或三维元件。外覆盖件材料可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层合体。

吸收芯

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芯”30是指具有最大吸收容量并包含吸收材料的吸收制品10的部件。参见图9-11,在一些情况下,吸收材料72可定位在芯袋或芯包裹物74内。根据具体的吸收制品,吸收材料可以是异形的或不是异形的。吸收芯30可包含芯包裹物、吸收材料72和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胶,基本上由这些元件组成,或由这些元件组成。吸收材料可包含超吸收聚合物、超吸收聚合物和透气毡的混合物、仅透气毡、和/或高内相乳液泡沫。在一些情况下,吸收材料可包含按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9%、或至多100%的超吸收聚合物。在此类情况下,吸收材料可不含透气毡,或至少大部分不含透气毡。吸收芯周边(其可以为芯包裹物的周边)可限定任何合适的形状,诸如例如矩形“T”、“Y”、“沙漏”或“狗骨”形状。具有大致“狗骨”或“沙漏”形状的吸收芯周边可沿其宽度朝向吸收制品10的裆区14渐缩。

参考图9-11,吸收芯30可具有很少或没有吸收材料72的区域,其中芯袋74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可接合到芯袋74的面向衣服的表面。这些具有很少吸收材料或不具有吸收材料的区域可被称为“通道”76。这些通道可体现任何合适的形状,并且可提供任何合适数量的通道。在其他情况下,吸收芯可以压花以产生通道的印痕。图9-11中的吸收芯仅为示例性吸收芯。具有或不具有通道的许多其他吸收芯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阻隔腿箍/腿弹性部件

参见图1和图2,例如,吸收制品10可包括一对或多对阻隔腿箍32和一对或多对腿弹性部件34。阻隔腿箍32可定位在腿弹性部件34的侧向内侧。每个阻隔腿箍32可由材料件形成,该材料件粘结到吸收制品10,从而其可从吸收制品10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向上延伸并提供在穿着者的躯干和腿部的接合处附近的改善的身体流出物的围堵。阻隔腿箍32由直接或间接地接合到顶片和/或底片的近侧边缘以及自由端边缘界定,其旨在接触穿着者的皮肤并与穿着者的皮肤形成密封。阻隔腿箍32可至少部分地在中心纵向轴线50的相对侧上的吸收制品10的前端边18和后端边20之间延伸,并且至少存在于裆区14中。阻隔腿箍32可在自由端边缘附近或在自由端边缘处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部件33(例如,弹性股线或条)。这些弹性部件33使阻隔腿箍32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腿部和躯干形成密封。腿弹性部件34至少部分地在前端边18与后端边20之间延伸。腿弹性部件34基本上使吸收制品10的靠近基础结构侧边22、24的部分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腿部形成密封。腿弹性部件34可至少在裆区14内延伸。

弹性腰带

参见图1和图2,吸收制品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腰带36。弹性腰带36可定位在面向衣服的表面2上或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上。作为示例,第一弹性腰带36可存在于前带端边18附近的前腰区12中,并且第二弹性腰带36可存在于后端边20附近的后腰区16中。弹性腰带36可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腰部密封吸收制品10,并且至少抑制身体流出物通过腰部开口周边溢出吸收制品10。在一些情况下,弹性腰带可完全围绕吸收制品的腰部开口周围。

采集材料

参见图1、图2、图7和图8,一种或多种采集材料38可至少部分地存在于顶片26与吸收芯30中间。采集材料38通常为提供对身体流出物的显著芯吸的亲水性材料。这些材料可使顶片26脱水并且将身体流出物快速移动到吸收芯30中。采集材料38可包括例如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泡沫、纤维素材料、交联的纤维素材料、气流成网纤维素非织造材料、水刺材料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些情况下,采集材料38的部分可延伸穿过顶片26的部分,顶片26的部分可延伸穿过采集材料38的部分,并且/或者顶片26可与采集材料38嵌套。通常,采集材料38可具有小于顶片26的宽度和长度的宽度和长度。采集材料可为女性衬垫上下文中的第二顶片。采集材料可具有如上文参考吸收芯30(包括压花型式)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通道。采集材料中的通道可与吸收芯30中的通道对齐或不对齐。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采集材料可包括非织造材料,并且作为第二采集材料可包括交联的纤维素材料。

在本文所讨论的层合体的情况下,采集材料可与顶片组合以形成层合体。

着陆区

参见图1和图2,吸收制品10可具有在外覆盖件材料40的面向衣服的表面2的一部分中形成的着陆区区域44。如果吸收制品10从前至后扣紧,则着陆区区域44可位于后腰区16中;或者如果吸收制品10从后至前扣紧,则着陆区区域可位于前腰区12中。在一些情况下,着陆区44可为或可包含一种或多种离散的非织造材料,该一种或多种离散的非织造材料附接到前腰区12或后腰区16中的外覆盖件材料40的一部分,这取决于吸收制品是在前面还是后面紧固。实质上,着陆区44被构造成接收紧固件46并且可包括例如被构造成与紧固件46上的多个钩咬合的多个套环,或反之亦然。

润湿指示标记/图形

参见图1,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可包括从面向衣服表面2可见的图形78和/或润湿指示标记80。图形78可印刷在着陆区40、底片28和/或其他位置上。润湿指示标记80通常被施加到底片28的面向吸收芯侧,使得它们可被吸收芯30内的身体流出物接触。在一些情况下,润湿指示标记80可形成图形78的部分。例如,润湿指示标记可出现或消失,并且在一些图形内产生/移除字符。在其他情况下,润湿指示标记80可与图形78协调(例如,相同的设计、相同的图案、相同的颜色)或不协调。

前耳片和后耳片

参见上文提及的图1和图2,吸收制品10可在胶粘尿布中具有前耳片47和/或后耳片42。在大多数胶粘尿布中,只需要一组耳片。单组耳片可包括被构造成接合着陆区或着陆区区域44的紧固件46。如果提供两组耳片,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一组耳片可具有紧固件46,而另一组耳片不具有紧固件。耳片或其部分可为弹性的或可具有弹性片。在一个示例中,弹性膜或弹性股线可定位在第一非织造材料与第二非织造材料中间。弹性膜可为开孔的或可为不开孔的。耳片可为成型的。耳片可为一体的(例如,外覆盖件材料40、底片28和/或顶片26的延伸部分),或者可为在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上、在面向衣服的表面2上或者在两个表面4、2中间附接到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52的离散部件。

传感器

再次参见图1,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包括用于监测吸收制品10内的变化的传感器系统82。传感器系统82可与吸收制品10分离或与吸收制品10成一体。吸收制品10可包括可感测与身体流出物(诸如尿液和/或BM)的侵袭相关联的吸收制品10的各种方面的传感器(例如,传感器系统82可感测温度变化、湿度、氨或脲的存在、流出物(尿液和粪便)的各种蒸气组分、穿过吸收制品的面向衣服层的湿蒸气透过情况的变化、面向衣服层的半透明度的变化、和/或透过面向衣服层的颜色变化)。另外,传感器系统82还可感测尿液的组分诸如氨或脲,以及/或者由于这些组分与吸收制品10反应而产生的副产物。传感器系统82可感测当尿液与吸收制品10的其他组分(例如,粘接剂、agm)混合时所产生的副产物。被感测的组分或副产物可按可穿过面向衣服层的蒸气形式存在。也可能期望在吸收制品中放置反应物,该反应物当与尿液或BM混合时改变状态(例如颜色、温度)或产生可测量的副产物。传感器系统82还可感测pH、压力、气味的变化,气体、血液、化学标记物或生物标记物的存在,或它们的组合。传感器系统82可在吸收制品上或吸收制品附近具有部件,该部件将信号传输到比吸收制品更远侧的接收器诸如iPhone。接收器可输出结果以向护理人员传达吸收制品10的状况。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提供接收器,相反,吸收制品10的状况可从吸收制品上的传感器视觉上或听觉上显而易见。

包装件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放置到包装件中。包装件可包含聚合物膜和/或其它材料。与吸收制品的特性相关的图形和/或标记可形成在、印刷在、定位在、和/或放置在包装件的外部部分上。每个包装件可包括多个吸收制品。吸收制品可在压缩下堆积以便减小包装件的尺寸,同时仍然为每个包装件提供足够量的吸收制品。通过在压缩下封装吸收制品,看护者可容易地处理和储存包装件,同时由于包装件的尺寸的缘故,也为制造商提供了分配方面的节省。

卫生巾

参见图12,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以是卫生巾110。卫生巾110可包括液体可透过的顶片114、液体不可透过的或液体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底片116以及吸收芯118。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116可以是或可以不是蒸气可透过的。吸收芯118可具有本文相对于吸收芯30所描述的任何或全部特征结构,并且在一些形式中,可具有第二顶片119(STS)代替上文所公开的采集材料。STS 119可包括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通道(包括压花型式)。在一些形式中,STS119中的通道可与吸收芯118中的通道对齐。卫生巾110也可包括相对于卫生巾110的纵向轴线180向外延伸的翼部120。卫生巾110也可包含侧向轴线190。翼部120可接合到顶片114、底片116和/或吸收芯118。卫生巾110还可包括前边缘122、与前边缘122纵向相对的后边缘124、第一侧边126以及与第一侧边126纵向相对的第二侧边128。纵向轴线180可从前边缘122的中点延伸至后边缘124的中点。侧向轴线190可从第一侧边128的中点延伸至第二侧边128的中点。卫生巾110还可具有如本领域中所公知的常常存在于卫生巾中的附加特征结构。

第二顶片可与顶片组合以形成本文所讨论的层合体。在其他情况下,本文所讨论的层合体可仅形成卫生巾的顶片。

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剖视图

图13至图15示出本公开范围内的吸收制品的示例性剖视图。图13为在吸收制品的前腰区12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图14为在吸收制品的裆区14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图15为在吸收制品的后腰区16内截取的示例性剖视图。在图13至图15中,外覆盖件材料为元件40,液体可透过的顶片为元件26,不透明贴片为元件84,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为元件28,吸收芯为元件30,芯袋为元件74,吸收材料为元件72,并且分配材料为元件86。分配材料86可包括交联的纤维素材料并且可为任选的。采集材料为元件88。液体可透过的顶片为元件26。阻隔腿箍为元件90。阻隔腿箍中的弹性部件为元件92。后耳片为元件42。后耳片42上的紧固件为元件46。为清楚起见,已移除各层和/或各部件之间的构造胶水和/或粘结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其他横截面构造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用于吸收制品的基底和/或层合体

本文提供了用于吸收制品或其他消费产品的基底和/或层合体。基底可包括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轻度粘结非织造材料。本文所讨论的吸收制品可包括所述基底作为例如顶片、采集材料、第二顶片、外覆盖件非织造物、和/或其他部件。本文所讨论的吸收制品可包括所述层合体作为例如顶片层合体、顶片/采集材料层合体、顶片/第二顶片层合体、顶片和其他材料层合体、外覆盖件非织造材料层合体、和/或其他部件。所述层合体可包括两种或更多种非织造材料,其中所述非织造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为热风粘结的且不含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也可用作擦拭物、清洁或除尘基底,或用于包括非织造材料的其他消费产品中。在一些情况下,所述基底和/或层合体可包括湿法成网非织造材料、气流成网非织造材料、熔喷非织造材料、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纺粘非织造材料、梳理成网非织造材料、水刺非织造材料、或它们的组合。

图16-19为本公开的层合体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示例。图16-19也例证了本公开的基底(即,单层)(基本上移除不具有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材料)。应当理解,可通过仅提供具有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单层基底而独立于所述层合体使用/制造基底(参见图16A和图19A,其分别示出来自图16和图19的仅一种非织造材料)。下文将进一步描述图16A和图19A的基底201。

层合体200可包括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本文中讨论的任何层合体也可包括至少第三非织造材料206,但仅在图17的层合体200中例证。层合体200可包括多个三维元件208。三维元件208可向上(例如,图16和图17,朝着穿着者)或向下(例如,图18和图19,远离穿着者)延伸。三维元件208可以为簇、突起、和/或凸出或凹陷的区域,并且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诸如,举例而言,卵形、圆形)、高度、宽度和/或面积。层合体200可包括着陆区域210和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着陆区域210可存在于层合体200的不含三维元件208且不含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的区域中。着陆区域210基本上为层合体的未经历三维元件形成的应变并且保持大致平面且基重不变的部分。层合体200可包括邻近三维元件208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这些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在图16-19A中以虚线例证。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基本上为第一非织造材料或第二非织造材料中的低基重(相对于所述非织造材料的剩余部分,诸如着陆部分210)区域,但它们可存在于两种或超过两种所述非织造材料中。在一些情况下,低基重区域可仅存在于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轻度粘结非织造材料中,而不存在于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中。

图16例证了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延伸穿过第一非织造材料202以在层合体200中形成三维元件208的那部分。第二非织造材料204也可以为本公开的基底。层合体200的第一表面214可包括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的部分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部分,而第二表面216可仅包括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可包括邻近三维元件208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图18例证了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的延伸穿过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层合体的第二表面216可包括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的部分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部分,而第一表面214可仅包括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包括邻近三维元件208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

图17例证了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一部分以及任选地第三非织造材料或材料206(诸如膜或非织造物),其与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嵌套以形成三维元件208。在这种情况下,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至少形成在邻近三维元件208的第二非织造材料204中,并且可能形成在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的与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类似的位置处。图19例证了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的与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嵌套以形成三维元件208的那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至少形成在邻近三维元件208的第一非织造材料202中,并且可能形成在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与第一非织造材料202类似的位置处。

图16A例证了取自图16的示例性基底201。基底201为图16的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基底201具有第一表面213和第二表面215。基底201包括三维元件208’、着陆区域210’和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邻近三维元件208’中的至少一些定位。在着陆区域210’中,所述非织造材料具有根据显微CT测试的第一基重。在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中,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二基重,所述第二基重在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75%至小于25%范围内。图16A的示例性基底201的三维元件208’可向上(如例证的)或向下延伸。本文中讨论的其他细节可应用到基底201,诸如材料选择、纤维类型、粘结方式等。

图19A例证了取自图19的示例性基底201。基底201为图19的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基底201具有第一表面213和第二表面215。基底201包括三维元件208’、着陆区域210’和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邻近三维元件208’中的至少一些定位。在着陆区域210’中,所述非织造材料具有根据显微CT测试的第一基重。在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中,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二基重,所述第二基重在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75%至小于25%范围内。图19A的示例性基底201的三维元件208’可向下(如例证的)或向上延伸。本文中讨论的其他细节可应用到基底201,诸如材料选择、纤维类型、粘结方式等。

图20例证了可作为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用于本文所述层合体中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218的顶视图照片。图21为沿图20的线21—21截取的剖视示意图。图21例证了由未粘结的纤维219环绕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220。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220基本上为非织造材料218内的高度致密化区域,本文中有时称为“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这些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通常具有均匀的大小、形状,并且相对于彼此均匀地间隔。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220可在非织造材料制造过程中用来将纤维网的纤维219中的一些接合在一起,以形成非织造材料并且向它们提供完整性。通常,这些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通过将纤维网输送通过具有多个凸点(产生粘结部)的压延辊与砧辊之间的辊隙而产生,如该领域中通常已知的。用于本公开层合体的正常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包括连续纤维非织造材料(例如,纺粘非织造材料)或可包括梳理成网的纤维非织造材料。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也可包含其他类型的纤维诸如天然纤维(例如,棉)或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共混物。

不同于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可将纤维网的纤维热风粘结以形成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方法在非织造材料中产生比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更多且更小的粘结部。通常,通过令被加热的空气或热空气穿过纤维网而产生热风粘结部。通常,通过融化纤维的交点,在纤维网的纤维223彼此接触之处形成热风粘结部。单个热风粘结部比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弱得多,因为热风粘结部各自仅在少量纤维(例如,2根纤维至5根纤维)之间形成。图22为包括多个热风粘结部224的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222的侧视图照片。图23为沿图22的线23—23截取的横截面照片。如在图23中可见,热风粘结部224出现在纤维交点的至少一些处,并且是相当多的。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可仅包括纤维与纤维粘结部,并且可不包括任何其他粘结部。用于本公开层合体的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包含连续纤维非织造材料(例如,纺粘材料)或可包含梳理成网的纤维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也可包含其他类型的纤维诸如天然纤维(例如,棉、纸浆、竹)或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共混物。

而且,不同于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可将纤维网的纤维轻度压延粘结或点粘结以形成非织造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粘结辊上的凸点可将比正常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更小的压力施加到纤维网(即,图21)。通过将更小的压力施加到纤维网,纤维网的致密化程度低于正常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并且形成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内的纤维能够比正常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内的纤维更多地在粘结部内断裂或移动。通常,正常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内的纤维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断裂,造成松散的纤维末端并降低柔软度。通过具有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可减少纤维断裂并且可实现改善的柔软度。

由于热风粘结部和/或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性质,当在这些非织造材料中产生三维元件时,这些非织造材料可允许更多的纤维移动。换句话讲,非织造材料中的热风粘结部和/或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可使得非织造材料的基重变得接近或邻近三维元件。据信这一纤维移动和/或基重变化是单个纤维之间的热风粘结部在施加所施加的应变后(即,三维元件形成)断裂所致。在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中,可注意到相同的纤维移动。在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中,由于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强度,未见相同的现象。因此,本公开的基底和/或层合体可采用至少一种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至少一种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层合体的第二材料或附加材料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或可以为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可在低温下(即,穿过非织造材料的气体处于低温下)粘结,从而在单个纤维之间产生低强度的粘结部。这可使得纤维基本上被拉出粘结部,并且允许比正常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改善的纤维移动性。

再次参照图16,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因此,当在层合体200中形成三维元件208时,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纤维可移动到三维元件208中并在邻近或接近三维元件208处留下低基重、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如上所述,据信,通过使用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可使纤维的这一从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中移动出来并且进入三维元件208的移动成为可能。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以为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可以为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当参照本文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时,应当理解,即使低基重区域仅位于非织造材料之一中,但层合体总体在该区域中仍将具有增加的渗透性。

参照图17,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或第三非织造材料可包括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如果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或第三非织造材料包括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则可在与图17中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重叠的区域中在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三非织造材料中产生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相同过程可应用于图19的第二非织造材料。

图18的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图18的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或者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材料。

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允许更快速的身体流出物采集,尤其是与三维元件组合时。消费者希望身体流出物被快速地从吸收制品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移除并且快速地被吸收制品吸收。当第一非织造材料202比第二非织造材料204更疏水时,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甚至可有助于身体流出物采集。疏水性的面向穿着者层(例如,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对于最小化回渗并对于穿着者维持清洁/干燥表面可能是所希望的,但身体流出物采集速度通常可能较慢。一般向非织造材料添加孔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有时为了柔软度、为了身体流出物能够穿过孔向上回渗的被感知度或容易性、和/或为了具有擦拭身体的纹理,希望孔上具有纹理,但仍需要吸收身体流出物的更猛烈潮涌。

大体地参照图16-19,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以为疏水性的,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可以为亲水性的。在另一种情况下,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以比第二非织造材料204更疏水,或更亲水。类似地,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可具有不同于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接触角。在其他情况下,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均可以为亲水性的,亲水性的程度相同或不同。具体地参照图17,第三非织造材料206可以比第一非织造材料202和第二非织造材料204更亲水。参照图16A和图19A,如预期用途所希望的,基底201可以为疏水性的或亲水性的。

大体地参照图16和图18,层合体200的着陆区域210可具有第一基重,并且层合体200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具有第二基重。第一基重可大于第二基重。层合体200的三维元件208可具有第三基重。第三基重可小于第一基重,但大于第二基重。在这一段落中,基重是指所有层的总基重(图16和图18的三维元件中除外,因为仅呈现了一层)。

就图16和图18的层合体200而言,第二基重可以为第一基重的小于50%至小于5%、小于45%至小于5%、小于40%至小于5%、小于35%至小于5%、小于30%至小于5%、小于25%至小于5%、小于20%至小于5%、小于15%至小于5%、小于50%至小于10%、小于45%至小于10%、小于40%至小于10%、小于35%至小于10%、小于30%至小于10%、小于25%至小于10%、小于20%至小于10%、小于15%至小于10%,具体地列举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增量。本文讨论的所有基重百分比是根据本文的显微CT测试的。

大体地参照图17和图19,层合体200的着陆区域210可具有第一基重,并且层合体200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具有第二基重。第一基重可大于第二基重。层合体200的三维元件208可具有第三基重。第三基重可与第一基重相同或基本上相同,或者可大于第二基重。这一段落中的基重是指所有层的总基重。

就图17和图19的层合体200而言,第二基重可以为第一基重和/或第三基重的小于50%至小于5%、小于45%至小于5%、小于40%至小于5%、小于35%至小于5%、小于30%至小于5%、小于25%至小于5%、小于20%至小于5%、小于15%至小于5%、小于50%至小于10%、小于45%至小于10%、小于40%至小于10%、小于35%至小于10%、小于30%至小于10%、小于25%至小于10%、小于20%至小于10%、小于15%至小于10%,具体地列举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增量。本文讨论的所有基重百分比是根据本文的显微CT测试的。

大体地参照图16-19A,具有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或212’)的非织造材料的着陆区域210或210’可具有第一基重,并且非织造材料204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可具有第二基重。第一基重可大于第二基重。第二非织造材料204的三维元件208可具有第三基重。第三基重可与第一基重相同或基本上相同,或者可大于第二基重。

就前述段落中讨论的非织造材料而言,第二基重可以为第一基重和/或第三基重的小于50%至小于5%、小于45%至小于5%、小于40%至小于5%、小于35%至小于5%、小于30%至小于5%、小于25%至小于5%、小于20%至小于5%、小于15%至小于5%、小于50%至小于10%、小于45%至小于10%、小于40%至小于10%、小于35%至小于10%、小于30%至小于10%、小于25%至小于10%、小于20%至小于10%、小于15%至小于10%,具体地列举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增量。本文讨论的所有基重百分比是根据本文的显微CT测试的。

本文公开的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可包括树脂,所述树脂包括聚烯烃、PP、PE、共聚物、聚酯、生物来源的材料、天然材料、或它们的共混物。

本文公开的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可包括双组分纤维,举例而言,诸如PP/PE、PET/PE、PET/coPET或PLA/PE。例如,双组分纤维可具有芯/壳构型、同心或偏心的芯/壳构型、海-岛构型、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双组分构型,其中纤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包含低熔点组分。

如本文所用,术语“非圆形纤维”描述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纤维,并且包括“异形纤维”和“毛细管道纤维”。此类纤维可为实心的或中空的,并且它们可为三叶形、Δ形,并且可为在它们的外表面上具有毛细管通道的纤维。毛细管通道可具有各种横截面形状,诸如“U形”、“H形”、“C形”和“V形”。纤维可为圆形、中空的、或成形的诸如三叶形、带形、毛细管道纤维(例如,4DG)。纤维可包括微纤维或纳米纤维。纤维也可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本公开的总体基底或层合体的基重可根据基底或层合体的预期目标而变。总体层合体或基底的基重可在约10gsm(克每平方米)至约120gsm、约10gsm至约100gsm、约10gsm至约100gsm、约15gsm至约75gsm、约15gsm至约65gsm、约15gsm至约50gsm、约20gsm至约40gsm的范围内,具体地列举指定范围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gsm增量。

本文讨论的层合体的多种非织造材料可具有相同的颜色或不同的颜色。在一些情况下,第一非织造材料可以为非白色的第一颜色,并且第二非织造材料可以为白色或可以为非白色的第二颜色。例如,第一非织造材料可以为白色,并且第二非织造材料可以为蓝绿色,反之亦然。又如,第一非织造材料可以为蓝绿色,并且第二非织造材料可以为蓝色,反之亦然。本文讨论的基底也可以为非白色的颜色。

层合体的多种非织造材料可具有不同的不透明度。例如,层合体的第一非织造材料可具有与层合体的第二非织造材料不同的不透明度。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可具有下述范围内的不透明度差异:在约10%至约70%,约15%至约60%,约15%至约50%,约20%至约50%的范围内,具体地列举在所指定范围内的和在其中所形成的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增量。

图24和图25例证了本公开的另一层合体300,其中第一非织造材料302的部分延伸穿过第二非织造材料304中的开口307以在层合体300中形成三维元件308。应当认识到,第二非织造材料304可代替地延伸穿过第一非织造材料302中的开口,这取决于是否希望具有面向上或面向下的三维元件308。图24为层合体300的底部透视图。图25是图24的圆25的分解图。层合体300也可包括着陆区域310和渗透性增加的区域312(与上文关于渗透性增加的区域212所描述的类似)。在图24和图25的实施例中,渗透性增加的区域312的低基重区域可出现在第一非织造材料302中。因此,举例而言,第一非织造材料302可以为热风粘结材料,诸如梳理成网的热风粘结材料。第一非织造材料302也可以为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第二非织造材料304可以为热风粘结材料或者压延粘结或点粘结材料。附加材料也可提供在层合体中。

用于生产本公开的层合体和基底的合适的示例性工艺在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7,553,532中详细描述(参见,例如,图7-10和相关公开)。

鉴于使用第一非织造材料302(其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所允许的纤维移动,三维元件的纤维可具有基本上恒定的纤维直径。由于缺少被允许的纤维移动,不使用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的三维元件中的纤维通常在三维元件中具有变细或断裂的纤维,诸如在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中。通过允许纤维移动(例如,使用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由于纤维不需要是可延伸的以在三维元件形成过程中拉伸或变细,可能存在更多类型的纤维。例如,如果纤维不能被拉出粘结部位,PE/PET纤维通常不是可延伸的并且可能在施加应变时断裂。使用热风粘结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作为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另一个优点可以是,与正常的压延粘结或点粘结非织造材料相比,具有未断裂的纤维的更完整的簇或簇中断裂的纤维更少。

粘结强度总和与纤维断裂强度总和的对比

包括含有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非织造材料的基底和/或层合体可包括接合纤维的粘结部。非织造材料可以为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粘结部可各自具有粘结强度。纤维可各自具有纤维屈服强度或断裂强度。在非织造材料的区域中的粘结强度总和可能小于在非织造材料的区域中纤维屈服强度或断裂强度总和。单个粘结部的强度可能小于单根纤维的屈服强度或断裂强度,以使得单个粘结部分离开来并且使得单根纤维能移动而非拉伸(即,屈服)或断裂。所述区域可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与渗透性增加的区域重叠。通过具有小于纤维断裂强度总和的粘结部强度总和,据信所述区域中的粘结部通常在所述区域中的纤维之前断裂,从而导致当产生三维元件时的改善的纤维移动,并且因此减少三维元件产生过程中的纤维断裂。

层合体可包括膜,所述膜与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组合。所述膜可以为第一层,而所述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可以为第二层。层合体可包括位于两层中的着陆区域和三维元件,以及位于所述热风粘结非织造材料或者包括轻度粘结的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的非织造材料中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

测试方法

在测试之前,使全部样品在保持在23℃±2℃和50%±2%相对湿度的环境中调理24小时。

纤维直径和旦尼尔测试

非织造材料样品中的纤维的直径通过使用扫描电镜(SEM)和图像分析软件来测定。选择500倍至10,000倍的放大率使得长丝被适当地放大进行测量(使得纤维的直径(“宽度”)横跨至少3-5像素)。将这些样品溅射上金或钯-金化合物以避免纤维在电子束中带电和振动。使用用于测定纤维直径的手动规程。使用鼠标器和光标工具,搜寻随机选择的纤维的边缘,并且然后横跨其宽度(即,垂直于该点的纤维方向)测量至纤维的另一个边缘。对于非圆形纤维,通过分析纤维的Z平面横截面,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横截面的面积。然后有效直径通过计算直径来计算,如发现的区域是圆环形那样。缩放校准图像分析工具提供比例缩放以获得以微米(μm)计的实际读数。因此,非织造材料的三维元件中的若干纤维是使用SEM跨非织造材料样品随机选择的。以这种方式切出并测试来自三维元件中非织造材料的至少两个样本。总共进行至少100次此类测量并且然后将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以用于统计分析。所记录的数据用来计算纤维直径的平均值、纤维直径的标准偏差和纤维直径的中值。另一有用的统计量为计算低于某个上限的纤维的种群数量。为了测定该统计量,对软件进行编程以计数结果有多少纤维直径低于上限,并且将该计数(除以总数据数量并乘以100%)按百分比报告为低于所述上限的百分比,诸如例如低于1微米直径的百分比或%-亚微米。

如果结果旨在按旦尼尔报告,则进行以下计算。

以旦尼尔计的纤维直径=横截面积(以m2计)*密度(以kg/m3计)*9000m*1000g/kg。

就圆形纤维而言,由以下公式限定横截面积:

A=π*(D/2)∧2。

对于例如聚丙烯,密度可采用910kg/m3。

给定以旦尼尔计的纤维直径,从这些关系式计算出以米(或微米)计的物理圆环形的纤维直径并且反之亦然。我们将单个圆环形纤维的所测量的直径(以微米计)表示为D。

在纤维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情况下,将纤维直径的测量测定为并且设置成等于水力直径,如上文讨论的。

纤维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从Z平面中的上述横截面图像测定。应评估靠近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非织造纤维的横截面形状。应记录靠近非织造材料的第一表面的纤维的横截面形状。应评估靠近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的非织造纤维的横截面形状。应记录靠近非织造材料的第二表面的纤维的横截面形状。

显微CT测试

显微CT测量方法计算层合体或基底样品的不同区域内的基重值,诸如三维元件、着陆区域、和邻近三维元件形成的并定位在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基重基于在显微CT仪器上获得的3D x射线样品图像的分析(合适的仪器是购自Scanco Medical AG(Switzerland)的Scanco μCT 50,或等同物)。微CT仪器为带有屏蔽柜的锥形束显微照相仪。使用免维护的x射线管作为具有可调直径焦点的光源。x射线束穿过样品,其中x射线中的一些被样品衰减。衰减程度与x射线必须穿过的材料质量相关。透射的x射线继续射到数字探测器阵列上并产生样品的2D投影图像。通过在样品旋转时收集样品的若干个单独投影图像来生成样品的3D图像,然后将其重建为单一3D图像。该仪器与运行软件的计算机连接,以控制图像采集并保存原始数据。然后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合适的图像分析软件为可从迈斯沃克公司(The Mathworks,Inc.,Natick,MA)获得的MATLAB和可从VSG基团/EFI公司(Visualization Sciences Group/FEI Company,Burlington,MA)获得的Avizo Lite,或等效物)分析3D图像,以测量层合体或基底样品内多个区域的基重。

样品制备

为了获得用于测量的样品,将干燥样品的单层平铺展开,并且模切/冲切出直径为约20mm的圆形件。如果样品为层合体的形式,则模切/冲切出直径为约20mm的包括层合体的所有层的圆形样品。层合体样品可作为完整的多层结构进行分析,或将其分离为单个基底层进行分析,只要层合体层的分离不在物理上将单个层变形或改变单个层的结构即可。

如果基底/层合体为吸收制品的层,例如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则以平面构型用胶带将吸收制品固定到刚性平坦表面。小心地从吸收制品分离单独的基底/层合体。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外科手术刀和/或低温喷雾(诸如Cyto-Freeze,Control Company,Houston TX)从附加的下面层移除基底/层合体,以避免基底/层合体的任何纵向和侧向延伸。一旦已经从吸收制品移除基底/层合体,就开始如上所述模切/冲切出样品。

如果基底/层合体呈湿擦拭物的形式,则打开新的湿擦拭物包装件并从包装件中取出整个叠堆。从叠堆中间取出一块擦拭物,将其平铺展开并允许其完全干燥,然后模切/冲切出样品以用于分析。

可从包含待分析区域的任何位置切割样品。当选择取样位置时,应注意避免折叠、褶皱或撕裂。

图像采集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书设置并校准微CT仪器。将样品置于适当夹持器中,位于两个低密度材料环之间。这将允许样品的中心部分水平放置并且在不使任何其他材料直接邻近样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情况下被扫描。应在该区域进行测量。3D图像视场在XY平面中的每一侧上为大约15mm,分辨率为大约3400像素乘3400像素,并且收集完全包括样品的z方向的足够数量的4.5微米厚切片。重建的3D图像分辨率包含4.5微米的各向同性体素。用45kVp和88-200μA的光源采集图像,无需附加的低能量滤波器。这些电流和电压设置可被优化以产生投影数据中的最大对比度,其中足够的x射线穿透样品,但是一旦优化,所有基本上类似的样品保持恒定。获得总共1500个投影图像,其具有500ms的积分时间和4个平均值。将投影图像重建成3D图像,并以16位RAW格式保存,以保留完整的检测器输出信号以用于分析。

图像处理

将3D数据集加载到图像分析软件中,并通过从3D数据集中移除围绕的夹持器和低密度安装材料,将其修剪(裁切)为分析区域的矩形棱柱3D图像。进行修剪,使得分析区域中最大量的样品保留在3D图像中,并且最大程度减小样品上方和下方的空白空间。将经修剪的3D图像从16位缩放到8位,并使用Otsu方法阈值化,所述方法计算将加权类内方差最小化的阈值水平,以分离并移除空气所致的背景信号,但保留来自样品图像内的纤维的信号。

阈值化的3D图像被取向为使得上表面尽可能地接近与XY平面平行。

由阈值化的3D图像生成基重图像。为了生成该图像,将XY平面切片中的每个体素的值与包括来自样品的信号的其他z方向切片中的所有其对应体素值相加。这将创建一个2D图像,其中每个像素现在具有等于整个样品的累积信号的值。

为了将基重图像中的原始数据值转换为实际值,生成基重校准曲线。获得与被分析的样品具有基本上类似的组成并且具有均匀的基重的基底/层合体。按照上述规程来获得校准曲线基底的至少十个重复样品。通过以下方式准确测量基重:将单层校准样品中的每一个的质量取近0.0001g并除以样品面积并转换为克/平方米(gsm),并计算平均值,精确至0.01gsm。按照上述规程,采集校准样品基底的单层的微CT图像。按照上述规程,处理显微CT图像,并生成包括原始数据值的基重图像。该样品的实际基重值为在校准样品上测量的平均基重值。接着,将两层校准样品堆叠在彼此的顶部上,并采集两层校准材料的显微CT图像。将两个层的基重原始数据图像一起生成,其实际基重值等于在校准样品上测量的平均基重值的两倍。重复叠堆单层校准基底的这一步骤,从而获取所有层的微CT图像,生成所有层的原始数据基重图像,其实际基重值等于层的数量乘以在校准样品上测量的平均基重值。获得总共至少四个不同的基重校准图像。校准样品的基重值必须包括高于和低于待分析的初始样品的基重值的值,以确保精确校准。通过对原始数据执行线性回归与四个校准样品的实际基重值来生成校准曲线。如果不重复整个校准过程,则该线性回归必须具有至少0.95的R2值。现在,该校准曲线用于将原始数据值转换为实际的基重。

显微CT基重

通过识别区域来开始进行分析。待分析的区域可以为三维元件、着陆区域、或邻近三维元件形成的并定位在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的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接下来,识别待分析的区域的边界。一旦识别出区域的边界,就在区域的内部绘制椭圆形或圆形的“感兴趣区域”(ROI)。ROI应该具有至少0.1mm2的面积,并且被选择用于测量具有代表所识别区域的基重值的区域。计算ROI内的平均基重。将该值记录为所述区域的基重,精确至0.01gsm。

实施例

在这一实施例中,将本公开的两层非织造层合体与两层比较例层合体比较。也将本公开的单层基底与单层比较例基底比较。根据本文的显微CT测试进行测量。对实施例非织造材料和比较例非织造材料的两层层合体(本文的层合体)和仅底层(本文的基底)进行测量。

本公开的实施例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一(顶)层和第二(底)层。顶层为正常压延粘结的25gsm聚乙烯/聚丙烯壳/芯双组分纺粘纤维非织造材料。底层为热风粘结的25gsm梳理成网的亲水性聚乙烯纤维非织造材料。使用0.060节距工具,以0.115英寸的啮合深度和1,000英尺每分钟的线速度,将所述层簇成在一起(参见,例如,图24)。示例性的合适工具在Turner等人的美国专利7,553,532的图7-10中例证。

比较例材料具有第一(顶)层和第二(底)层。顶层为正常压延粘结的25gsm聚乙烯/聚丙烯壳/芯双组分纺粘纤维非织造材料。底层为正常压延粘结的25gsm聚乙烯/聚丙烯壳/芯双组分亲水性纺粘纤维非织造材料。

在实施例非织造材料和比较例非织造材料两者中,顶层是相同的。

包括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本公开非织造材料的示例于图26中示出。

不包括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并且包括压延粘结的比较例材料于图27中示出。

Figure BDA0002611768580000271

组合

段落1:一种用于吸收制品的液体可透过的层合体,所述层合体包括:

第一非织造材料;

第二非织造材料,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包括热风粘结部;

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的多个部分,所述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中或穿过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以在所述层合体中形成三维元件;

着陆区域,所述着陆区域位于层合体中的不含三维元件的区域中;

其中,在着陆区域中,层合体具有根据显微CT测试的第一基重;

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邻近三维元件形成于所述层合体中并且位于所述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

其中,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具有第二基重,根据显微CT测试,所述第二基重在所述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50%至小于5%范围内。

段落2.根据段落1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在所述着陆区域中具有第三基重,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在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中具有第四基重,并且其中第三基重与第四基重基本上相同。

段落3.根据段落2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在所述着陆区域中具有第五基重,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在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中具有第六基重,并且其中根据显微CT测试,第六基重在第五基重的小于75%至小于25%的范围内。

段落4.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不含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并且仅包括纤维与纤维粘结部。

段落5.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的部分延伸穿过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以在层合体中形成三维元件,并且其中所述层合体的第一表面包括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部分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的部分。

段落6.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包括压延粘结部。

段落7.根据段落1-5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包括热风粘结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不含压延粘结部或点粘结部且仅包括纤维与纤维粘结部。

段落8.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包括连续纤维。

段落9.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具有不同于第二非织造材料的接触角。

段落10.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包括梳理成网的纤维。

段落11.根据段落1-9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包括连续纤维。

段落12.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在三维元件中具有基本上恒定的纤维直径。

段落13.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或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包括双组分纤维。

段落14.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根据显微CT测试,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的第二基重在所述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30%至小于5%范围内。

段落15.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一不透明度,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二不透明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不透明度不同于所述第二不透明度。

段落16.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一颜色,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具有第二颜色,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颜色不同于所述第二颜色。

段落17.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根据前述段落中任一段落所述的层合体;

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

吸收芯,所述吸收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层合体与所述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中间。

段落18.根据段落17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层合体形成所述吸收制品中的顶片。

段落19.根据段落17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层合体形成所述吸收制品中的顶片和采集层或第二顶片。

段落20.根据段落17-19中任一段落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制品为尿布或卫生裤,并且其中所述尿布或卫生裤包括腿箍。

段落21.根据段落17-19中的任一段落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制品为卫生巾。

段落22.一种用于吸收制品的液体可透过的层合体,所述层合体包括:

第一材料;

第二非织造材料,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包括热风粘结部;

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的多个部分,所述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材料中或穿过所述第一材料以在所述层合体中形成三维元件;

着陆区域,所述着陆区域位于层合体中的不含三维元件的区域中;

其中,在着陆区域中,层合体具有根据显微CT测试的第一基重;

渗透性增加的区域,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邻近三维元件形成于所述层合体中并且位于所述着陆区域中的至少一些与三维元件中的至少一些中间;

其中,所述渗透性增加的区域具有第二基重,根据显微CT测试,所述第二基重在所述着陆区域的第一基重的小于50%至小于5%范围内。

段落23.根据段落22所述的用于吸收制品的层合体,其中所述第一材料为膜。

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应理解为严格限于所引用的精确数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此类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

除非明确排除或换句话讲有所限制,本文中引用的所有文件,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专利公布或专利申请,均据此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对任何文献的引用不是对其相对于任何本发明所公开的或本文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现有技术的认可,或不是对其单独地或以与任何其它参考文献或多个参考文献的组合提出、建议或公开了任何此类发明的认可。此外,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献中相同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

尽管已说明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特定形式,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各种其它的变化和修改。因此有意识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包括属于本公开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5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胶囊填充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