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文档序号:1164110 发布日期:2020-09-18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Luggage compart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是由 井上秀刚 福田英一郎 于 2020-03-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无论板部件处于哪种位置状态都能容易地操作座椅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车辆用行李厢构造具备:车辆(1)的座椅;板部件(3),其能够保持为能够在座椅的后方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和沿着座椅的背面配置的收纳位置;和操作带(8),其为了改变座椅的状态而设于座椅的后部,操作带(8)具备位于处在载置位置的板部件(3)的上方的第1环部(81a)、和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板部件(3)的下方的第2环部(82a)。(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runk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hich can easily operate a seat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on of a plate member. A trunk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is provided with: a seat of a vehicle (1); a plate member (3) that can be held at a placement position at which luggage can be placed behind the seat and at a storage position along the back surface of the seat; and an operation belt (8) which is provided at the rear part of the seat for changing the state of the seat, wherein the operation belt (8) is provided with a 1 st ring part (81a) which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plate member (3) which is positioned at the loading position, and a 2 nd ring part (82a) which is positioned below the plate member (3) which is positioned at the storage position.)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车辆座椅的后部具备操作带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座椅的后部配置有使座椅的形态变化的操作带的构造,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车辆用行李厢构造为了使后座(后座椅装置20)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而在座垫22的后部22a设有座椅滑动机构21的锁定解除用操作带44。

在后座的后部配置有滑动板35,该滑动板通过左右的保持部85、86以前端部的嵌合钩111、112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承。该滑动板35在使后座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时与后座联动而在地面板33上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

操作带44从座垫22的中央后部22b朝向后方配置。在滑动板35的前侧的基端中央切缺形成有用于导出操作带44的基端凹部101。在滑动板35的下侧(后侧)所配置的地面板33的前侧的基端中央没有形成凹部。

在地面板33设有连结带82,该连结带具有用于在将地面板33及滑动板35立靠于后座的背面时与头枕24的内杆48钩挂的钩子83。

地面板33及滑动板35在不使用时通过将钩子83钩挂于内杆48而能够保持为立靠于座椅靠背23、25的各背面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05709号公报(图1及图2)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中,当使地面板33从放倒后的载置位置的状态变成立靠于后座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时,存在操作带44被夹在地面板33与后座的后表面之间的隐患。

因此,由于为了使后座滑动而需要将夹着的操作带44拉出,所以有可操作性恶化的可能。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无论板部件处于哪种位置状态都能很容易操作座椅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车辆的座椅;板部件,其能够保持为能够在所述座椅的后方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和沿着所述座椅的背面配置的收纳位置;和操作带,其为了改变所述座椅的状态而设于所述座椅的后部,所述操作带具备位于处在所述载置位置的所述板部件的上方的第1环部、和位于处在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板部件的下方的第2环部。

在此,“改变状态”并不仅限于使座椅(例如后座)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也包括使座椅靠背在前后方向上倾倒。也就是说,操作带也可以是用于使座椅靠背在前后方向上倾倒的操作部件。

另外,“位于板部件的下方”并不限定于与板部件3的最下边相比位于下方的构造,也包括出现在形成于板部件的下端部(前端部)的缺口部内的状态。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无论板部件处于哪种位置状态都能很容易操作座椅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一例的图,且是具有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局部截面的概要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板部件设为水平的载置位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板部件设为载置位置的状态时的操作带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使板部件成为载置位置的状态时的操作带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具有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局部截面的概要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将板部件设为水平的载置位置的状态时的操作带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时的操作带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3 板部件

6 后座(座椅)

8 操作带

31 罩部件

31a 缺口部

31b 底边

66a 带开口部

66b 突出部

81 第1带部件

81a 第1环部

82 第2带部件

82a 第2环部

L1 从第1环部的顶端到座椅的长度

L2 第1环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L3 从第2环部的顶端到座椅的长度

L4 第2环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L5 从座椅到缺口部的底边的距离

L6 突出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L7 突出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L8 缺口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的一个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以图1或图2所示的车辆1的行进方向为“F”、以后退方向为“B”、以铅垂上方侧为“U”、以铅垂下方侧为“D”、以左侧为“L”、以右侧为“R”来适当说明。另外,对于以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板部件3而言,以处于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时的基端侧为前侧、以顶端侧为后侧进行说明。

《车辆》

车辆1具备:设于车身后表面的后部开口1a;对后部开口1a开闭的车门(省略图示);设于车身后部的行李厢2;配置于行李厢2前侧的座椅(例如后座6);配置于行李厢2的板部件3;和支承板部件3的搁架部11。

此外,如图1所示,车辆1只要在车身后部具有行李厢2、后部开口1a、车门(省略图示)、座椅即可,其形式、类型并不特别限定。车辆1例如由小型货车、单厢式、掀背车、旅行车、轿跑式等汽车构成。另外,车辆1既可以是具有一排座椅的汽车,也可以是具有两排座椅、三排座椅等多排座椅的汽车。以下,列举小型货车式的两排座椅的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

如图1或图2所示,车辆用行李厢构造具备:后座6;具有行李厢空间21的行李厢2;配置于行李厢空间21内的板部件3;和设于后座6的操作带8。

后部开口1a是用于向行李厢2内收纳行李、或将行李厢2内的行李取出的门开口部。

此外,车门(省略图示)只要能够开闭后部开口1a即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门。车门(省略图示)例如由弹起型的铰链式门构成。

<行李厢>

行李厢2是收纳或装载行李的空间。该行李厢2形成在设于车身后端部的后部开口1a与配置于乘客厢的后端部的后座6之间。行李厢2通过使后座6沿前后方向移动而能够改变行李厢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在行李厢2内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车室内壁22,该车室内壁22具有对板部件3的行李厢板(trunk board)32进行支承的搁架部11。

如图1所示,行李厢空间21是设于后座6后方的行李厢2内的行李收纳空间。行李厢空间21在将板部件3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由板部件3上下划分成上侧行李厢空间和下侧行李厢空间。

<后座>

如图1所示,后座6(座椅)是配置于车室后部的座位。后座6具备座椅靠背61、座垫62、倾动机构63、滑动机构64、座椅连结部件65、和罩部件66。后座6配置于行李厢2的前侧,并以能够通过滑动机构64而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后座6例如由具备左右一对座椅靠背61和一个座垫62的座位构成(参照图2、6、7)。

此外,后座6也可以是一个长条座椅。另外,后座6只要位于行李厢2的前侧即可,也可以是前座。

座椅靠背61例如由能够以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倾倒的可倒式座椅靠背构成。座椅靠背61通过倾动机构63及座椅锁定机构(省略图示)能够倾斜成适当的角度并锁定。如图2所示,例如在右侧的座椅靠背61的背面上部设有后述的钩部件4。该钩部件4设置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靠近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在左右的座椅靠背61的中央侧下端部切缺形成有用于配置罩部件66的罩设置用缺口部61a。

此外,钩部件4也可以安装于左侧的座椅靠背61,另外,还可以安装于左右双方的座椅靠背61。

如图1所示,在座垫62内配置有能够沿前后方向仅在规定范围内滑动移动的滑动机构64、解除滑动机构64的锁定状态的解除杆64a及操作带8、和罩部件66。

倾动机构63是用于将座椅靠背61调整到适当的角度并保持在该角度的装置。倾动机构63设于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与座垫62的后端部之间的连结部位。此外,倾动机构63只要是通过操作倾动机构63的操作部而能够使座椅靠背61从后倾状态变成直立状态的机构即可,其构造并不特别限定。另外,也可以不具备倾动机构63。

如图1所示,通过操作解除杆64a或操作带8来利用滑动机构64使后座6沿前后方向滑动,从而能够调整后座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在滑动机构64的后端部连结有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座椅连结部件65与在滑动板31的顶端部所设的连结部件33的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因此,若座垫62沿前后方向移动,则滑动板31也经由座椅连结部件65及连结部件33沿前后方向一起联动。

滑动机构64在落座于后座6的乘员想将后座6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对位于座垫62的前端部下侧的解除杆64a进行抬起操作而能够调整后座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另外,滑动机构64在位于行李厢2后方的操作者想将后座6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对操作带8进行拉拽操作而能够将后座6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调整。

如图1所示,解除杆64a的后端部(基端部)与缆绳64b的前端部连结。该缆绳64b的后端部与操作带8的前端部(基端部)通过连结件64d而连结。因此,解除杆64a与操作带8以彼此联动的方式设置。例如,当将操作带8向后方拉动时,缆绳64b也被拉动,其结果是,解除杆64a被间接地向上方操作。

缆绳64b在座垫62内以进退自如地***鞘(sheath)部件64c内的方式配置。该鞘部件64c通过缆绳保持用托架64e而被固定于座垫62的框架部件上。

<操作带(strap)>

如图1及图3所示,操作带8是为了改变后座6的状态而设于后座6的后部的操作部件。操作带8通过第1带部件81和第2带部件82这两条由化纤构成的带状部件形成。操作带8的一部分(前端侧)从设于后座6的带开口部66a穿过并穿插至座椅内部。

在此,“改变后座6的状态”并不仅限于使后座6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也包括使座椅靠背62在前后方向上倾倒。以下,作为一个例子而对利用操作带8使后座6滑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第1带部件81具有在将板部件3设为载置位置的状态时位于板部件3的上方的第1环部81a。如图4所示,第1带部件81和第2带部件82在侧视时弯曲成大致U字形,并在使第2带部件82重叠于下方的状态下将缝合部8a缝合而连结。

如图8所示,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的颜色互不相同。另外,如图4所示,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的从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1、L3各不相同。操作带8形成为,上侧的第1带部件81较长,下侧的第2带部件82较短。另外,如图4所示,从第1环部81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1形成得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长。

如图5~图7所示,第2带部件82具有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位于板部件3的下方的第2环部82a。第2带部件82的形成为大致环状的第2环部82a的尺寸例如形成为食指等手指可以伸入的程度。

从第2环部82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3形成得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短。

如图8所示,第1环部8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等于、或者长于第2环部82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4。

第1环部81a与第2环部82a的颜色不同。第1环部81a的颜色与后座6的颜色为同系颜色。

第2环部82a与板部件3的上表面的颜色为同系颜色。

另外,后座6与板部件3的颜色不同。

座椅连结部件65是用于使后座6与滑动板31连结而使滑动板31跟随后座6移动的部件。如图6及图7所示,座椅连结部件65由具有座椅连结部65a、板部件连结部65b和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的金属制部件构成。

座椅连结部65a以座垫62的后端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垫62的后端部。

板部件连结部65b是在大致倒U字形的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中装拆自如地与滑动板31的连结部件33连结的部位。

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由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连结设于前端侧的座椅连结部65a与配置于后端侧的板部件连结部65b。

如图3所示,罩部件66是对配置于左右的座椅靠背61的中央部侧下端部的倾动机构63等进行覆盖的中央罩。在罩部件66上形成有用于穿插操作带8的带开口部66a、和在带开口部66a的下方与带开口部66a相比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66b。

带开口部66a由横长的矩形贯穿孔构成(参照图8)。

如图4所示,突出部66b是从下侧支撑操作带8的搁架状的鼓出部。突出部66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7形成得短于从第2环部82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3。如图7所示,突出部66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6形成得短于缺口部3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8。

<钩部件>

如图6及图7所示,钩部件4是用于通过供钩挂部件5钩挂而将立靠于后座6的背面的板部件3保持为立靠状态的钩挂件。除此之外,钩部件4也能作为钩挂塑料袋(也称为“带提手的垃圾袋”、“便利店购物袋”。)、带提手的包等的钩挂件来使用。钩部件4在后座6的背面设于与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钩部件4在将板部件3配置于后座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在后座6的背面设置于比立起状态的板部件3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很容易将钩挂部件5或塑料袋等钩挂。钩部件4具备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J字形的钩子41、和用于将钩子41固定在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固定框42而构成。

<钩挂部件>

钩挂部件5由能够挂在钩部件4上的挠性部件形成。钩挂部件5例如将在后视时弯折成大致U字形的线状部件的两端部设于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钩挂部件5由直接挂到钩部件4上进行钩挂的线材51形成。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固定于保持部件7,该保持部件7通过固定件72而固定于行李厢板32的下表面。

线材51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自由弯曲,由具备能够将板部件3向上拉拽的拉拽力的部件构成。线材51既可以由一条线材构成,也可以是捻合有多条线材的缆绳状,其材质等并不特别限定。

<保持部件>

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7是用于对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进行保持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托架。保持部件7由具有钩挂部件固定部71a和容纳凹部71b的保持部件主体71构成。保持部件主体71由通过多个固定件72而被固定于行李厢板32上的横长的矩形平板部件部件构成。

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是对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线材51的两侧基端部进行固定的固定部。钩挂部件固定部71a与保持部件主体71一体形成。

容纳凹部71b是容纳U字形的钩挂部件5的顶端侧部位以使其不会晃动的保持部。容纳凹部71b由通过将在俯视时弯折形成为L字形的两个突出片相对配置而能够供U字形的线材51的顶端侧部位***的大致筒状(大致C字形)的空间构成。在形成容纳凹部71b的两个突出片之间形成有能够穿插U字形的线材51的狭缝。

《板部件》

如图1及图2所示,板部件3是用于载置行李的板状部件。板部件3具备滑动板31、行李厢板32、连结部件33、和钩挂部件5(参照图6)而构成。板部件3在行李厢空间21内能够保持为图1及图2所示的能够载置行李的水平的载置位置(以下称为“载置位置”)、和图5~图7所示的立靠于后座6的背面而配置的收纳位置(以下称为“收纳位置”)。

如图1所示,配置于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将行李厢空间21上下划分成上侧的上部行李厢空间和下侧的下部行李厢空间,具有使行李厢2成为两个空间的分隔部件的功能。此外,在将板部件3沿着后座6的背面配置的收纳位置的情况下,板部件3也可以不与后座6的背面平行。

另外,板部件3当位于载置位置时在与车宽方向的带开口部66a为相同高度的位置具有板部件3的前端朝向后方凹陷而成的缺口部31a、32p(参照图3及图4)。

<滑动板>

如图1或图6所示,滑动板31是在载置位置上能够与后座6一起沿前后方向滑动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树脂制厚板状部件。滑动板31的前端部经由连结部件33及座椅连结部件65与后座6能够装拆地连结。因此,滑动板31能够在使后座6向前方向滑动时抑制在后座6与滑动板31的前端之间产生大的间隙(省略图示),并防止行李从该间隙落下。也就是说,该间隙(省略图示)因滑动板31与后座6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联动而构成为只要不使座椅靠背61倾斜就不会变化。

如图7所示,在滑动板31的下侧的左右前端部固定有用于与后座6连结的连结部件33。如图1及图2所示,滑动板31在将行李厢板32架设于左右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而配置为水平时,滑动板31的后部载置于行李厢板32的上表面。

<行李厢板>

如图1所示,行李厢板32配置于滑动板31的下侧,由能够被车室的侧面1b的搁架部11支承的俯视时呈大致四边形的树脂制厚板部件部件构成。如图6所示,行李厢板32具有连结部32a、前延伸部32b、卡合部32c、保持部32f、和缺口部32p。

在行李厢板32的下表面的后侧设有保持部件7,其固定有在将行李厢板32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立起的状态)时钩挂到钩部件4的钩子41上的钩挂部件5。行李厢板32在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被配置成将左右的连结部32a***至连结部件33的行李厢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内的状态。另外,行李厢板32在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将左右的保持部32f***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设为立起状态。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将行李厢板32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前延伸部32b通过从连结部32a进一步向前方(下侧)延伸设置并使重心的位置降低而具有使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厢板32稳定化的功能。在将板部件3水平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厢板32中,前延伸部32b与连结部32a相比朝向前方延伸而形成。该前延伸部32b在将前侧两端部的保持部32f***至凹部11b内来保持行李厢板32时配置为,与凹部11b的底面相比位于下方。在前延伸部32b的中央部形成有コ字形(凹状)的缺口部32p。

连结部32a是与固定于滑动板31上的行李厢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连结的部位。连结部32a在使后座6、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部件33及滑动板31从图1所示的载置位置的状态进一步向后侧移动时与行李厢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连结(参照图3)。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部32a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由行李厢板连结片33b保持。连结部32a在后视时呈层差状形成于从连结部32a向后侧延伸设置的前延伸部32b与位于行李厢板32的前侧两端部的保持部32f之间。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连结部32a在纵剖视时比连结部32a周围的厚度薄且形成为层差状,从而使行李厢板连结片33b能够卡合及脱离地配置。

保持部32f是在将行李厢板32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至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保持的部位。

图6所示的卡合部32c是在将行李厢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的情况下与形成于搁架部11的上表面的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来支承行李厢板32的部位。卡合部32c在将板部件3水平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厢板32中,由在行李厢板32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中央切缺形成的仰视及侧视时呈大致梯形的槽构成。

如图6及图7所示,缺口部32p是在使连结部32a与连结部件33卡合而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用于使第2带部件82的第2环部82a从缺口部32p出现在行李厢2侧的部位。这样,缺口部32p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容易从行李厢2侧对操作带8中的第2带部件82进行操作。

<连结部件>

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部件33是用于将滑动板31与行李厢板32及座椅连结部件65装拆自如地连结的部件。连结部件33由固定于滑动板31的左右前端部的左右一对金属制部件构成。如图7所示,连结部件33具有连结部件主体33a、行李厢板连结片33b、被连结部33c、和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连结部件33通过多个固定件34而被分别固定于滑动板31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端部。

连结部件主体33a通过紧固件等固定件34而被固定于滑动板31。连结部件主体33a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如图1、图3或图6所示,行李厢板连结片33b由以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后端部向行李厢板32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形成的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的突出片构成。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行李厢板连结片33b与滑动板31之间形成有供行李厢板32的连结部32a卡合的被连结部33c。行李厢板连结片33b的顶端部以向斜下方向扩展以使行李厢板32能够顺利卡合的方式弯折形成。

被连结部33c供行李厢板32的左右前端部的连结部32a装拆自如地卡合,是支承连结部32a的部位。被连结部33c由横槽形状的空间构成,该空间通过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的行李厢板连结片33b和滑动板31的下表面形成。被连结部33c具备从滑动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被连结部33c在使滑动板31向后方向滑动移动时、和如图5所示地将行李厢板32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与连结部32a连结。

如图6所示,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由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外侧前端部向后座6侧突出形成的突出片构成。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将设于座垫62的后端部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板部件连结部65b装拆自如地连结。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是将供板部件连结部65b卡合的卡合部33d1、和形成于卡合部33d1的顶端侧的卡定部33d2连续形成而构成的。

<搁架部>

如图1或图6所示,搁架部11是从下侧支承行李厢板32的支承部。搁架部11从左右的车室内壁22向行李厢2侧(车内侧)鼓出为纵剖视时的大致コ字形而形成。搁架部11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设置。在搁架部11的上表面设有设于前端部的凹部11b、和设于凹部11b的后方的凸部或凹部11a。

如图6所示,凸部或凹部11a由在将行李厢板32水平地载置于搁架部11上时供形成于行李厢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卡合的突起构成。此外,凸部或凹部11a与卡合部32c只要是彼此卡合的凹凸关系即可,也可以设为凹凸关系彼此颠倒的形状。

图6所示的凹部11b由上部开口的大致U字形的槽构成。凹部11b是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并将行李厢板32的钩挂部件5钩挂到座椅靠背61的钩部件4上时用于将行李厢板32的保持部32f***来进行保持的槽。

《车辆用行李厢构造的作用》

接着,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在板部件3的上表面载置行李时,如图1所示,将行李厢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并在行李厢板32上载置滑动板31,从而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于行李厢空间21内。

在该情况下,板部件3的行李厢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与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滑动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与后座6的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而被保持。因此,即使车辆1是在行驶过程中,板部件3也能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行李厢2内。

行李厢空间21在板部件3被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水平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由板部件3划分成上侧和下侧两个空间。此时,如图3及图8所示,操作带8通过使基端部的下侧支承于突出部66b而使第1带部件81的顶端侧载置于滑动板31上。另一方面,第2带部件82的顶端侧配置于板部件3的缺口部31a、32p内。

在该状态下,当调整后座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时,通过对解除杆64a或操作带8进行操作而能够使后座6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4所示,第1带部件81在载置位置的状态时通过载置于滑动板31上而被配置为操作者容易从行李厢2的后方侧进行拉拽操作的状态。若第1带部件81向后方进行长度L11以上的拉拽操作,则能够解除滑动机构64(参照图1)的锁定状态。进一步地,若以长度L12向后方拉拽操作第1带部件81,则能够使后座6向后方移动。

另外,如图1所示,在落座于后座6的乘员调整后座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操作解除杆64a而能够进行后座6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

在不使用板部件3的情况下或在行李厢2载置大件行李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在那种情况下,首先,使滑动板31以座椅连结部65a为中心向前方向转动,从而配置为立靠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状态。其次,使行李厢板32的连结部32a***连结部件33的被连结部33c。在该状态下,将固定于行李厢板32上的钩挂部件5钩挂到钩部件4上。

板部件3通过使行李厢板32的下端的连结部32a与被连结部33c卡合并将钩挂部件5钩挂到钩部件4上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于后座6。通过像这样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而使行李厢2成为上下方向宽敞的行李厢空间21,因此,能够收纳大件行李。

此时,如图5所示,操作带8的第1带部件81位于滑动板31与座椅靠背61之间。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9所示,第2带部件82处于从板部件3的缺口部31a、32p的位置朝向后方出现的状态。因此,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第2带部件82变成容易从行李厢2的后方侧进行拉拽操作的状态。

这样,如图1或图5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具备:车辆1的座椅(后座6);板部件3,其能够保持为能够在后座6的后方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和沿着后座6的背面配置的收纳位置;和操作带8,其为了改变后座6的状态而设于后座6的后部,操作带8具备位于处在载置位置的板部件3的上方的第1环部81a、和位于处在收纳位置的板部件3的下方的第2环部82a。

由此,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厢构造的操作带8在板部件3为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位于板部件3的上方的第1环部81a而能够从行李厢2的后方很容易改变后座6的形态。另外,操作带8在板部件3为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操作位于板部件3的下方的第2环部82a而能够从行李厢2的后方很容易改变后座6的形态。因此,操作带8通过区分在板部件3的载置位置及收纳位置的状态时所使用的带部件,无论板部件3处于哪种位置状态都能很容易操作后座6。

另外,如图4所示,操作带8的一部分从设于座椅(后座6)的带开口部66a穿过并穿插至座椅内部,板部件3当位于载置位置时,在与车宽方向的所述带开口部66a为相同高度的位置具备板部件3的前端朝向后方凹陷而成的缺口部31a,从第1环部81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1形成得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长,从第2环部82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3形成得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短。

由此,第1环部81a从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1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长。因此,在将板部件3设为载置位置的状态时,能够防止行李等从缺口部31a落下到板部件3的下侧。另外,第1环部81a由于在板部件3为载置状态时载置于板部件3上,所以很容易操作。

另外,第2环部82a从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3比从后座6到缺口部31a的底边31b的距离L5短。因此,第2环部82a能够防止在将板部件3设为收纳位置的状态时被夹在板部件3与后座6的后表面之间。因此,由于能够使板部件3的前端尽可能地靠近后座6,所以能够抑制行李从板部件3与后座6之间的间隙落下。

另外,如图7或图8所示,在座椅(后座6)上设有突出部66b,该突出部66b在带开口部66a的下方与带开口部66a相比向后方突出,突出部66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6短于缺口部3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8,操作带8的一部分从设于后座6的带开口部66a穿过并穿插至座椅内部。

由此,座椅(后座6)在带开口部66a的下方具有与带开口部66a相比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66b。因此,能够由突出部66b支撑并防止第1环部81a及第2环部82a向下方垂落。另外,由于操作后座6的操作者很容易用手指抓住第1环部81a及第2环部82a,所以能够提高操作性。

突出部66b由于车宽方向的长度L6形成得短于缺口部3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8,所以能够落入缺口部31a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在后座6上设有突出部66b,但由于能够将板部件3靠近后座6配置,所以也能抑制行李从板部件3与后座6之间的间隙落下。

另外,如图4所示,突出部66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7短于从第2环部82a的顶端到座椅(后座6)的长度L3。

由此,突出部66b由于前后方向的长度L7形成得短于从第2环部82a的顶端到后座6的长度L3,所以能够以使第2环部82a的前端附近从突出部66b向下方下降的方式配置。因此,由于第2环部82a能够配置于缺口部31a内,所以操作者能够很容易抓住第2环部82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另外,如图4所示,第1环部81a重叠配置于第2环部82a的上方。

由此,因为第1环部81a重叠配置于第2环部82a的上方,所以在板部件3为载置位置的状态时能够由操作者很好地看到第1环部81a而难以看到第2环部82a。因此,第1环部81a能够以由操作者直观地操作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8所示,第1环部8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等于、或者长于第2环部82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4。

由此,由于在第1环部81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等于、或者长于第2环部82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4,所以在从正上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1环部81a遮掩第2环部82a。因此,第1环部81a能够以由操作者直观地操作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图4及图8所示,形成第1环部81a的第1带部件81与形成第2环部82a的第2带部件82不同,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在重叠的状态下被缝合。

由此,由于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在重叠的状态下被缝合,所以能够简单地一体化。因此,由于第1带部件81及第2带部件82用一次即可完成将设于后座6内部的缆绳64b等与操作带8结合的作业,所以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如图8所示,第1环部81a与第2环部82a的颜色不同,第2环部82a与板部件3的上表面的颜色为同系颜色。

由此,由于第2环部82a与板部件3的上表面的颜色为同系颜色,所以能够从操作者一体地看到板部件3的上表面和第2环部82a。另外,由于第1环部81a与第2环部82a的颜色不同,所以能够使与板部件3及第2环部82a为不同颜色的第1环部81a很显眼。因此,能够使操作者直观地对第1环部81a进行操作。

另外,如图8所示,座椅(后座6)与板部件3的颜色不同,第1环部81a的颜色与后座6的颜色为同系颜色。

由此,由于第1环部81a的颜色与后座6的颜色为同系颜色,所以能够强调第1环部81a是后座6的相关零件,因此,能够更直观地对第1环部81a进行操作。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也涉及这些改造及变更后的发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对将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在上下一致的状态下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只要位于缺口部31a及突出部66b所处的位置即可,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偏移配置。

另外,图4所示的第2带部件82与第1带部件81分离,若以经由缺口部31a而处于滑动板31或行李厢板32的下侧的方式配置,则也可以比第1带部件81长。另外,将第1带部件81与第2带部件82进行连结的缝合部8a也可以由像订书钉那样的连结件连结。

另外,板部件3能够设为载置位置的状态和收纳位置的状态,只要具有缺口部31a、32p即可,也可以用一张板部件材形成。另外,板部件3并不限定于滑动板31或行李厢板32沿前后方向滑动,也可以不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板部件3并不限定于用树脂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利用金属或木材、或者将它们进行组合来制作。

另外,钩挂部件5及保持部件7既可以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设于多处,另外也可以设于板部件3的后端部中央部的一处,还可以适当变更其设置位置及数量。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双层可翻折行李舱盖板的支撑系统和汽车后备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