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插入装置

文档序号:1342505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传感器插入装置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 是由 清水隆次 西尾章 高下雅博 于 2019-01-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插入装置(51)具备下壳体(57)、上壳体(58)、传感器基座(54)、针保持件(67)、使针保持件(67)下降的针保持件按下部(80)、以及使针保持件(67)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具有使针保持件(67)上升的小齿轮(71)、与小齿轮(71)卡合的第一齿条(72)、以及配置于小齿轮(71)的上方的第二齿条(73)。随着上壳体(58)的下降,当第二齿条(73)到达小齿轮(71)时,小齿轮(71)通过与第二齿条(73)的卡合而使针保持件(67)上升。(The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51)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housing (57), an upper housing (58), a sensor base (54), a needle holder (67), a needle holder pressing part (80) for lowering the needle holder (67), and a needle holder lifting mechanism (74) for lifting the needle holder (67). The needle holder lifting mechanism (74) is provided with a pinion (71) for lifting the needle holder (67), a first rack (72) engaged with the pinion (71), and a second rack (73) arranged above the pinion (71). When the second rack (73) reaches the pinion (71) as the upper housing (58) descends, the pinion (71) causes the needle holder (67) to ascend by engaging with the second rack (73).)

传感器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为了进行持续血糖测定而将测定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插入患者的体内的传感器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结构如下。

即,现有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具备:具有上表面开口部的下壳体、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的外周的上壳体、配置在下壳体内并保持有传感器的传感器基座、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传感器基座的上方并保持有传感器的引导针的针保持件、以及使针保持件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

针保持件上升机构包含配置在上壳体内并在将上壳体向下方按压时被压缩的弹簧。并且,该弹簧在使针保持件下降之后释放弹簧的储能,使针保持件上升(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090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例中的课题在于,在从患者的上臂部拔出引导针时,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即,在现有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中,通过弹簧的储能释放而将引导针从患者的上臂部拔出,被拔出的引导针抵接于止动件而停止。此时,通过引导针与止动件的碰撞而产生的较大的碰撞音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在使用传感器插入装置时的不适感。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具备:下壳体,其具有上表面开口部;上壳体,其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的外周,以相对于下壳体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操作;传感器基座,其配置在下壳体内,保持取得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针保持件,其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传感器基座的上方,保持为了将传感器向人体内引导而被向人体针刺的引导针;以及针保持件上升机构,其使保持实施了向人体的针刺的引导针的针保持件上升。针保持件上升机构具有:小齿轮,其使针保持件上升;第一齿条,其设置于针保持件,与小齿轮卡合;以及第二齿条,其设置于上壳体,与小齿轮卡合。随着上壳体的下降,小齿轮通过与第二齿条的卡合而使针保持件上升。

本发明通过该结构,实现所期望的目的。

发明效果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中,在由针保持件的引导针进行了针刺之后,通过在针保持件上升机构设置的小齿轮使针保持件上升,因此不会产生由弹簧引起的冲击音,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基座及生物体信息测定器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下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分解剖视图。

图8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下壳体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9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上壳体的局部放大剖切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图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传感器基座及生物体信息测定器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7是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8是图26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A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9是图26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B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0是图26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C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3是示出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图2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5是示出图26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局部变形例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36是图35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D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与附图一起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上”、“下”是表示图11等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使用状态(向人体2安装传感器时的状态)下的“上”、“下”。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传感器插入装置1中的引导针20的穿刺方向(针刺方向、拔针方向)。

图1是示出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使用状态的图。在图1中,通过传感器插入装置1将传感器单元3与传感器基座4一起安装于人体2的一部分。然后,在传感器基座4的上表面安装测定器(生物体信息测定器的一例)5。

图2示出了传感器基座4及测定器5被安装于人体2的状态。在图2中,传感器单元3的传感器6被留置于人体2内。由此,人体2的生物体信息由传感器单元3检测,并由测定器5测定。该测定结果从测定器5传输到例如手机(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血糖值的测定作为生物体信息,例如以每隔5分钟且连续1~2周的方式测定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所谓的持续血糖测定。由此,能够掌握患者在一定期间内的血糖状态的倾向、睡觉时的血糖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如图3至图10所示,具备下壳体7、上壳体8、传感器基座4、针保持件26、以及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

下壳体7及上壳体8具有在俯视下横长的长方体形状。

下壳体7具有如图4所示的在上表面侧形成的上表面开口部9、以及图7及图8所示的为了将传感器单元3及传感器基座4向下方排出而在底面侧形成的底面排出口10。

上壳体8如图5所示那样具有下表面开口部11,并如图3所示那样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7的外周。具体而言,上壳体8、下壳体7在俯视下均具有横长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它们以将下壳体7配置于内侧的方式沿上下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上壳体8的相互对置地配置的两个长侧面12,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从上方向下方设置有从外表面侧向内表面侧呈阶梯状凹陷(凹进)的把持部13。另外,与把持部13相应地,在与下壳体7的把持部13对应的部分如图4至图6所示那样设置有供内侧突出部滑动的滑动引导部14,该内侧突出部从把持部13的外表面侧向内表面侧呈阶梯状突出。

滑动引导部14设置于下壳体7的相互对置地配置的两个长侧面15,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从上方至下方从内表面呈阶梯状突出。并且,在滑动引导部14的表面上,在上壳体8的把持部13的背面抵接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使用状态)滑动。

这样,通过在上壳体8的长侧面12设置向内表面侧凹进的把持部13,把持部13不会从上壳体8的外表面突出,而成为较小形状。因此,如图1所示,使用者在用右手保持上壳体8时容易握住。另外,由于把持部13设置于上壳体8的长侧面12的中央部,因此保持稳定,因此后述的使用状态极为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使用者,可以是患者本人,也可以是护士、护理人员等第三者。

继续对各部分的详细形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下壳体7内设置有筒状的防菌壁17。防菌壁17具有上部开口部16及底面排出口10,且以包围底面排出口10的方式,设置为从底面排出口10的周围向下壳体7的内侧突出。

如上述那样,在防菌壁17的内部的底面排出口10部分处配置有传感器基座4。并且,防菌壁17在其内部的传感器基座4的上方具有由传感器保持架18保持的针单元19。更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传感器保持架18在上表面侧保持针单元19,在下表面侧保持上述的传感器单元3。

在该状态下,在针单元19的引导针20内保持有传感器单元3的传感器6(参照图6)。并且,当通过针刺动作使引导针20下降,传感器6与引导针20一起插入人体2内之后,仅将引导针20向上方拔出。由此,在人体2内仅留置传感器6(参照图2)。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感器基座4形成有用于供引导针20在被插入的状态下上下移动的贯通孔21。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点之一,如图8所示,在防菌壁17内收纳有传感器单元3、传感器保持架18、传感器基座4、针单元19、以及引导针20。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在防菌壁17的上部开口部16,安装有以覆盖上部开口部16的方式密封的防菌片(第一防菌片)22。

另外,在下壳体7的底面23,如图7所示,以覆盖底面排出口10的方式安装有密封底面排出口10的防菌片(第二防菌片)24(参照图5)。防菌片24的面积比底面排出口10的开口部分大,与底面23粘接。这样,防菌片24构成下壳体7的底面23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防菌室25在上侧具有上部开口部16,在下侧具有底面排出口10(防菌室25的下部开口部的一例)。并且,上部开口部16被防菌片22密封,同时底面排出口10被防菌片24密封。由此,防菌壁17内的空间成为防菌室25。

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使用前的状态下,如上述那样,在防菌室25内收纳有传感器单元3、传感器保持架18、传感器基座4、针单元19、以及引导针20等。

并且,防菌壁17内的空间在被防菌片22及防菌片24密封的状态下,从外部照射电子束。由此,对配置于防菌壁17的内部的传感器单元3、传感器保持架18、传感器基座4、针单元19、及引导针20进行灭菌处理,维持灭菌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8内配置有下表面侧开口的筒状的针保持件26。针保持件26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内通过后述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参照图7)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并且,在上壳体8上,在针保持件26与把持部13之间设置有卡合臂27。

卡合臂27与在针保持件26的侧面形成的卡合孔28(参照图9)卡合。并且,在针刺动作时,若上壳体8被使用者按下而下降,则由于卡合臂27与卡合孔28的卡合,针保持件26与上壳体8一起下降。此时,小齿轮30在非旋转的状态下,与针保持件26及上壳体8一起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详细情况在后描述,在上壳体8下降时,针保持件26保持针单元19(参照图16),通过针保持件26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内下降来进行引导针20的针刺动作。另外,在针刺动作后的拔针动作中,通过针保持件26在传感器插入装置1内上升来进行引导针20的拔针。

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中,为了将插入人体2的引导针20(参照图18)从人体2拔出,设置有使针保持件26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

具体而言,如图7等所示,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具有以夹持针保持件26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小齿轮30、以及相对于小齿轮30卡合的齿条33、34。

如图5所示,使针保持件26上升的两个小齿轮30配置在上壳体8内的针保持件26与上壳体8的短侧面29之间。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上壳体8的长侧面12的内侧,沿着上壳体8的上下方向形成有轴支承槽32,该轴支承槽32将小齿轮30的轴31(参照图9)保持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小齿轮30被设置为,在图11等所示的传感器安装时,沿着轴支承槽3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

与小齿轮30卡合的齿条(第一齿条)33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上壳体8的内表面侧。齿条33在短侧面29的内表面侧配置于与小齿轮30对置的部分。并且,在针保持件26的两侧,齿条33的下部与两个小齿轮30卡合。

在针保持件26的外表面侧,在与小齿轮30对置的两侧的侧面分别沿着上下方向设置有齿条(第二齿条)34。在针保持件26的两侧的侧面,两个小齿轮30在齿条34的上部卡合。

如图7等所示,齿条33、34以彼此的卡合齿对置的方式配置。

两个小齿轮30分别以由齿条33、34从两侧夹入的方式配置,直至图18所示的针刺动作完成为止都不旋转。并且,在图18所示的针刺动作完成后,当使用者进一步向下操作上壳体8时,在针保持件26两侧的侧面,齿条33相对于针保持件26相对地下降而使小齿轮30旋转。当小齿轮30旋转时,与小齿轮30卡合的齿条34被小齿轮30驱动,使针保持件26向上方滑动。其结果是,针保持件26被两侧的小齿轮30向上方抬起(上升),从而将被针保持件26保持的引导针20从人体2拔出。

即,小齿轮30、齿条33、齿条34构成使针保持件26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根据该结构,在图14所示的针刺动作后,通过进一步向下(向人体2的针刺方向)操作上壳体8,能够在上壳体8内使针保持件26向上方滑动。

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将上壳体8向下(向人体2的针刺方向)操作这样的相同操作来实施使用了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引导针20的针刺动作和拔针动作。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性。

另外,如图7所示,在针保持件26设置有下端侧成为筒状的针保持部36。针保持部36与在下壳体7配置的针单元19对置配置。并且,通过针保持部36的下端侧与针单元19卡合,从而针保持件26保持针单元19的引导针20。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通过在上壳体8的长侧面12设置向内侧凹进的把持部13,从而使把持部13成为较小形状,使用者容易握住把持部1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8的长侧面12的未形成把持部13的位置、即长侧面12的把持部13的两侧部分,在上壳体8内分别配置有小齿轮30。这样,小齿轮30设置于远离上壳体8的把持部13的凹陷部分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把持部13向内侧适当地凹陷而设为容易握持上壳体8的较小形状。

并且,在下壳体7的短侧面的上端侧的四角设置有卡合突起37(参照图6)。另一方面,在上壳体8的短侧面的下端侧的四角设置有凹部38。

如上述那样,当将上壳体8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7时,如图10所示,下壳体7的四个卡合突起37(参照图6)与上壳体8的四个凹部38卡合。

在使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时,使用者握住图3所示的上壳体8的把持部13而拿起传感器插入装置1,在从下壳体7的底面23剥离防菌片24(参照图5)之后,将下壳体7的底面23按压于人体2。

图11示出被按压于人体2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剖视图,是图4的A面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图14~图20也是图4的A面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针保持件26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在上壳体8内,在与防菌片22的上表面对置的部分设置有针保持件26。在针保持件26设置有使上壳体8下降时与防菌室25内的针单元19卡合而进行保持的针保持部36。

针保持部36的下端侧隔着防菌片22与针单元19的上端侧对置配置。

并且,如图13所示,针保持部36的下端部形成为保持针单元19的外周的圆筒形状。并且,在针保持部36的圆筒形状的下部开口缘部形成有为了使防菌片22破裂而设置的四片刀片39。

并且,当使用者在握住把持部13的状态下,将上壳体8以规定以上的力从图11的状态向下方按下时,下壳体7的卡合突起37与上壳体8的凹部38的卡合(参照图10)脱离,上壳体8被一次性向下方按压。此时,上壳体8的把持部13被下壳体7的滑动引导部14引导而下降(参照图3)。

此时,如图9所示,上壳体8的卡合臂27在把持部13的内表面侧与针保持件26的卡合孔28卡合。因此,针保持件26与上壳体8一起下降。

在针保持件26的针保持部36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利用在下端设置的四片刀片39的前端部分捅破防菌片22,使防菌片22破裂。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8和被单元化的下壳体7内设置有防菌室25。因此,由于到实际使用时为止维持防菌室25的防菌状态,因此能够保持卫生管理状态。

另外,针单元19在其上端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圆锥部40(或者圆锥台部)。因此,由刀片39破裂的防菌片22通过针单元19的圆锥部40被压入设置于针保持部36内的防菌片保持部41内。

并且,当进一步按下上壳体8时,如图16及图17所示,针保持件26在针保持部36的内壁面(防菌片保持部41的内壁面)保持针单元19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针保持部36保持针单元19的状态下,针单元19的圆锥部40的顶部插入针保持部36的防菌片保持部41内。

因此,破裂的防菌片22由针单元19的圆锥部40压入防菌片保持部41内。并且,在该状态下,借助在针单元19的侧面设置的O型环42,将防菌片22向防菌片保持部41的内壁面按压。

其结果是,破裂的防菌片22被保持在防菌片保持部41内,因此不会妨碍传感器插入装置1的动作。

并且,在针保持件26保持有针单元19的状态下,当进一步按下上壳体8时,如图18所示,保持于传感器保持架18的传感器单元3被安装于传感器基座4的上表面侧。

此时,传感器6与引导针20一起从下壳体7的底面23向下方突出,利用引导针20进行针刺。传感器基座4通过在传感器基座4的下表面设置的粘接部43而安装于人体2。也就是说,传感器6与引导针20一起被插入人体2内。

当进行引导针20的针刺时,小齿轮30的轴31在轴支承槽32内向下移动,到达设置于下壳体7的轴支承部35。

以下,对引导针20的拔针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由小齿轮30、齿条33和齿条34构成使针保持件26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并且,在引导针20的拔针动作中,随着针刺动作完成后的上壳体8的进一步下降,小齿轮30通过与齿条33和齿条34的卡合而旋转,从而使针保持件26上升。其结果是,引导针20被从人体2拔出。

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18所示的针刺动作后,当由使用者进一步按下上壳体8时,如图18所示,小齿轮30被轴支承部35轴支承,因此不会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当上壳体8进一步向下方侧滑动时,上壳体8内部的齿条33向下方滑动。因此,与上壳体8侧的齿条33卡合的小齿轮30在针保持件26的两侧旋转。该旋转力传递到与小齿轮30卡合的下壳体7侧的齿条34。

因此,针保持件26从配置于两侧的齿条34受到向上的驱动力而被抬起,从图18的状态向图19的状态向上方侧滑动(上升)。

其结果是,被保持于针保持件26的引导针20如图19所示,被从人体2拔出而被收纳到下壳体7内。并且,传感器6被留置在人体2内。

需要说明的是,小齿轮30一边旋转,一边沿着两侧的、轴31所卡合的轴支承槽32在上壳体8内滑动。

小齿轮30抬起针保持件26的力大于上壳体8的卡合臂27与针保持件26的卡合孔28的卡合力。因此,上壳体8与针保持件26的卡合脱离,针保持件26能够在上壳体8内上升。

然后,当使用者抬起上壳体8时,如图20所示,传感器基座4通过粘接部43粘接于人体2,因此传感器基座4从防菌室25内的保持爪44分离而脱离。

其结果是,如图21所示,传感器基座4以保持有传感器单元3的状态向人体2安装,由此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具备下壳体7、上壳体8、传感器基座4、针保持件26、以及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下壳体7具有上表面开口部9。上壳体8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7的外周,以相对于下壳体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操作。传感器基座4配置在下壳体7内并保持有传感器6。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传感器基座4的上方,使保持有传感器6的引导针20的针保持件26和针保持件26上升。针保持件上升机构30A具有小齿轮30、齿条34、以及齿条33。小齿轮30使针保持件26上升。齿条34设置于针保持件26,与小齿轮30卡合。齿条33设置于上壳体8,与小齿轮30卡合。随着上壳体8的下降,小齿轮30通过与齿条33的卡合而使针保持件26上升。

因此,在由针保持件26的引导针20进行了针刺动作之后,通过上壳体8的进一步下降,能够通过设置于上壳体8内的小齿轮30使针保持件26上升。其结果是,不会产生由弹簧引起的冲击音,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具备下壳体7、上壳体8、防菌室25、防菌片22、防菌片24、以及针保持部36。下壳体7具有上表面开口部9和底面排出口10。上壳体8从上方向下方覆盖于下壳体7的外周,以相对于下壳体7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进行操作。防菌室25设置在下壳体7内,收纳有包含向人体2针刺的引导针20的针单元19和包含取得血糖值的传感器6的传感器单元3。防菌片22安装于防菌室25的上部开口部。防菌片24安装在与防菌室25的下部开口部对应的底面排出口10。针保持部36设置于在上壳体8内与防菌片22的上表面对置的部分,并在使上壳体8向下方下降时与防菌室25内的针单元19卡合。

即,由于在上壳体8和被单元化的下壳体7内设置有防菌室,因此直到实际使用时为止维持防菌室的防菌状态,其结果是,能够保持卫生管理状态。

<附记1>

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也可以如下确定。

即,第一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具备:

下壳体,其具有上表面开口部;

上壳体,其从上方覆盖于所述下壳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下壳体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进行操作;

针单元及传感器单元,它们配置在所述下壳体内;

针保持件,其在所述上壳体内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

针保持件上升机构,其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具有使保持实施了所述针刺动作的引导针的所述针保持件上升的小齿轮;

所述传感器单元的排出口,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面;

卡合机构,其配置于所述上壳体及所述针保持件,在所述上壳体下降时使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针保持件卡合;

第一齿条,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小齿轮卡合;以及

第二齿条,其设置于所述针保持件,与所述小齿轮卡合,

所述下壳体具有对所述小齿轮的轴进行轴支承的轴支承部,

在所述小齿轮向下移动而到达所述轴支承部时,所述针保持件通过所述小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的卡合而上升。

第二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一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在由所述引导针进行的向所述人体的针刺动作完成的状态下,所述小齿轮的所述轴到达所述轴支承部。

第三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在所述上壳体内具有轴支承槽,该轴支承槽沿着所述上壳体的上下方向形成,保持所述小齿轮的所述轴。

第四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三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在所述上壳体向下移动到由所述引导针进行的向所述人体的针刺动作完成的状态为止时,所述小齿轮的所述轴配置在所述轴支承槽的下端部。

第五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中任一个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上壳体为在俯视下横长的长方体形状,具有形成于所述上壳体的对置的长侧面,从上方向下方呈阶梯状凹陷的把持部、以及在与所述把持部对应的内表面侧的位置呈阶梯状突出的内侧突出部,

所述下壳体具有供所述把持部的所述内侧突出部滑动的滑动引导部,该滑动引导部设置在与所述把持部对应的部分。

第六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五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把持部在所述上壳体的长侧面,从上方向下方设置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在所述上壳体内的所述把持部的两侧部分分别配置有所述小齿轮。

第七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六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所述针保持件的两侧的侧面。

第八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五至第七发明中任一个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卡合机构具有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把持部的内侧设置的第一卡合部、以及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对置的所述针保持件的部分设置的第二卡合部。

<附记2>

本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也可以如下确定。

即,第十一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具备:

筒状的下壳体,其具有上表面开口部和底面排出口;

上壳体,其具有下表面开口部,从上方覆盖于所述下壳体的外周,以相对于所述下壳体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进行操作;

防菌室,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收纳有包含向人体针刺的引导针的针单元和包含取得所述人体的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的传感器单元;

第一防菌片,其安装于所述防菌室的上部开口部;

第二防菌片,其安装于与所述防菌室的下部开口部对应的所述底面排出口;

针保持部,其在所述上壳体内,设置在与所述第一防菌片的上表面对置的部分,在使所述上壳体向下方下降时,与所述防菌室内的所述针单元卡合。

第十二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十一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在使所述上壳体向下方下降时,所述针保持部具有使所述第一防菌片破裂的刀片。

第十三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十二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针保持部是保持所述针单元的外周的筒形状。

第十四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十三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刀片形成于所述针保持部的筒状的下部开口缘部。

第十五发明的传感器插入装置在第十二至第十四发明中任一个传感器插入装置的基础上,

所述针单元在其上端部分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圆锥部或者圆锥台部,

在由所述针保持部保持所述针单元的状态下,所述针单元的所述圆锥部或者所述圆锥台部的顶部被插入所述针保持部内。

(实施方式2)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用于将保持传感器单元53的圆盘状的传感器基座54安装于人体52(上臂部等)。

如图26所示,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插入装置1同样,使用小齿轮71和两个齿条(第一齿条72、第二齿条73),构成使针保持件67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并且,由于通过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所包含的小齿轮71使针保持件67上升,因此不会产生由弹簧引起的冲击音,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以下,使用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上”、“下”表示图31等所示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的使用状态(向人体52安装传感器时的状态)下的“上”、“下”。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的引导针78的穿刺方向(针刺方向、拔针方向)。

图22是示出传感器插入装置51的使用状态的图。在图22中,通过传感器插入装置51将传感器单元53与传感器基座54一起安装于人体(例如,上臂部等)52的一部分。然后,在传感器基座54的上表面安装测定器55(生物体信息测定器的一例)(参照图23)。

图23示出了传感器基座54及测定器55安装于人体(上臂部)52的状态。在图23中,传感器单元53所包含的传感器56被留置于人体52内。由此,人体52的生物体信息由传感器56检测,并由测定器55测定。该测定结果从测定器55传输到例如手机(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生物体信息进行血糖值的测定,例如以每隔5分钟且持续1~2周的方式测定患者的血糖值,进行所谓的持续血糖测定。由此,能够掌握患者在一定期间内的血糖状态的倾向、睡觉时的血糖状态。

如图24至图27所示,传感器插入装置51具备下壳体57、上壳体58、传感器基座54、针保持件67、以及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

如图25所示,下壳体57具有圆筒形状,在圆筒形状的上表面侧设置有上表面开口部59,在下表面侧设置有用于将传感器基座54向下方排出的底面排出口60。

如图25所示,传感器基座54为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将包含图23的传感器56的传感器单元53保持在内部。

如图25所示,上壳体58是上表面侧封闭且下表面侧开口的圆筒形状,具有下表面开口部61。并且,上壳体58以覆盖下壳体57的外周面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参照图24)。

也就是说,上壳体58与下壳体57同样地具有圆筒形状,它们以上下重叠的方式覆盖。并且,在上壳体58的外周面设置有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62。并且,在上壳体58的上表面部63设置有在使用时供使用者的手掌抵接的抵接部64。另外,在下壳体57的外周面,在与上壳体58的把持部62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圆筒形状的滑动引导部65。

因此,在使用者使用传感器插入装置51时,例如在使右手的手掌与上壳体的抵接部64抵接的状态下,例如能够使用左手的五个手指握住上壳体的把持部62。因此,能够使后述的使用状态极为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传感器插入装置51的使用者,可以是患者本人,也可以是护士、护理人员等第三者。

继续对各部分的详细形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下壳体57内配置有保持传感器56(参照图23)的传感器基座54、保持传感器基座54的基座保持件66、覆盖于基座保持件66的针保持件67。在传感器基座54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向人体52粘贴传感器基座54的皮肤胶带68。

图26及图27示出了未使用(传感器安装前)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

如图27所示,传感器基座54从基座保持件66的下侧插入。需要说明的是,图27示出了为了说明传感器基座54及基座保持件66的状态而去除了皮肤胶带68的状态。

基座保持件66的沿着外周部分以大致等角度间隔设置的三个基座卡合部69与以大致等角度间隔设置于下壳体57的中部的第一卡合爪70卡合(参照图26的A部分、图28)。在基座保持件66的外周面覆盖有针保持件67。针保持件67、基座保持件66和传感器基座54被保持于下壳体57的中部,在向患者安装时,从该中部的位置向下方滑动。

针保持件67具有大致圆盘形状,以在下壳体57内在上下方向(插入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如图26所示,在针保持件67的上表面侧,配置有构成使针保持件67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的小齿轮71、第一齿条72、第二齿条73。

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配置在下壳体57及针保持件67的中心部附近。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小齿轮71设置在圆筒形状的下壳体57及大致圆盘形状的针保持件67的中心轴的附近。

小齿轮71与从齿轮部分的左右两端延伸的轴75连结。

轴75作为小齿轮71的旋转轴而设置,其长度方向配置成与下壳体57的中心轴正交的状态。并且,轴75的两端被轴支承于在下壳体57的内表面设置的轴支承部76。因此,小齿轮71在被轴支承部76轴支承的状态下,在下壳体57的中部旋转。

在小齿轮71卡合有大致四棱柱状的第一齿条72。第一齿条72以从针保持件67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第一齿条72在图27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在齿轮部分的下侧与小齿轮71卡合。

另外,如图31所示,第一齿条72在其下部侧的内部埋入了针单元77的上部。并且,在第一齿条72的下方,保持于针单元77的引导针78从传感器基座54的下表面侧突出。

引导针78在其内部内包有用于测定生物体信息(血糖值等)的传感器56。

如图26所示,在小齿轮71中,在与第一齿条72相反的一侧且小齿轮71的上部配置有大致四棱柱状的第二齿条73。

第二齿条73的上端侧是固定于上壳体58的顶面的固定端,下端侧是具有挠性的自由端。因此,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从上壳体58的中心轴向径向外侧移动自如。另外,第二齿条73相对于小齿轮71以与第一齿条72一起从左右两侧夹入的方式配置。即,第一齿条72和第二齿条73在上壳体58下降的状态(参照图32及图33)下,以各自的卡合齿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并在其间配置小齿轮71。因此,第二齿条73在与第一齿条72相反的一侧与小齿轮71卡合。

这样,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配置在下壳体57及针保持件67的中心轴附近。因此,能够稳定地提起完成针刺动作的针保持件67。有关该拔针动作将在后文叙述。

在针保持件67,沿着其上表面的外周部,以等角度间隔的三个部位(多个部位)设置有针保持件卡合部79。并且,在上壳体58的内表面,在与针保持件卡合部79对置的部分设置有针保持件按下部80(参照图26的B部分、图29)。

即,针保持件按下部80与针保持件卡合部79卡合,因此在上壳体58下降时,将针保持件67向下方按压(滑动)。

并且,如图31所示,在下壳体57的外周上部设置有下壳体卡合部81。并且,下壳体卡合部81与在上壳体58的内周下部设置的上壳体卡合爪82卡合(参照图26的C部分、图30)。

在使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时,使用者握住上壳体58拿起传感器插入装置51,如图31所示,将下壳体57的底面排出口60按压于人体52。需要说明的是,图31~图34示出了传感器插入装置51的剖视图。

以下,进行引导针78的针刺动作。

具体而言,使用者从图31所示的状态将上壳体58向下方(人体52侧)按下。此时,若上壳体58以规定以上的力被按下,则下壳体卡合部81与上壳体卡合爪82的卡合(参照图30)脱离,上壳体58相对于下壳体57的保持被解除。因此,上壳体58被一次性向下方按压。上壳体58的把持部62(外周面)被下壳体57的滑动引导部65(外周面)引导而下降(参照图24)。

此时,如图29所示,通过上壳体58侧的针保持件按下部80将针保持件卡合部79向下方按压,从而针保持件67与上壳体58一起下降,将基座保持件66向下方按压。

由此,在基座保持件66中,外周的三个基座卡合部69从第一卡合爪70脱离,基座保持件66相对于下壳体57的保持被解除。因此,随着保持于上壳体58的针保持件67的下降,基座保持件66和传感器基座54一次性下降。

即,上壳体58侧的针保持件按下部80与针保持件67侧的针保持件卡合部79的卡合力大于基座保持件66侧的基座卡合部69与下壳体57侧的第一卡合爪70的卡合力。

由此,能够在维持上壳体58侧的针保持件按下部80与针保持件67侧的针保持件卡合部79卡合的状态下,解除基座保持件66相对于下壳体57的卡合,使基座保持件66下降。

若针保持件67下降,则固定于针保持件67的上表面的第一齿条72一边使卡合的小齿轮71逆时针旋转,一边从图31所示的状态向图32所示的状态转移。具体而言,小齿轮71一边逆时针旋转一边从第一齿条72的下端部向上端部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小齿轮71在图31所示的针刺动作前的状态下,与第一齿条72卡合,而不与第二齿条73卡合。

此时,如图32所示,引导针78从下壳体57的底面排出口60向下方突出而向人体52针刺。被引导针78引导的传感器56与引导针78一起插入人体52。

此时,如图32所示,基座保持件66通过基座卡合部69与下壳体57的第二卡合爪83卡合,由此被保持于下壳体57。另外,传感器基座54通过粘贴在下表面侧的皮肤胶带68的粘接力而安装于人体52。

此时,如图32所示,第一齿条72在其上部侧与小齿轮71卡合。在小齿轮71上,在与第一齿条72卡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第二齿条73的下端部侧下降而卡合。

即,在图32所示的针刺动作完成时,小齿轮71成为与第一齿条72及第二齿条73双方卡合的状态,从而完成后述的拔针动作的准备。

在该状态下,引导针78的针刺动作结束。

接下来,对引导针78的拔针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由小齿轮71、第一齿条72、第二齿条73构成使针保持件67上升的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并且,在引导针78的拔针动作中,随着针刺动作完成后上壳体58的进一步下降,小齿轮71通过与第一齿条72及第二齿条73的卡合而顺时针旋转,使针保持件67上升。其结果是,引导针78从人体2被拔出。

以下,对拔针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在由使用者从完成图32所示的针刺动作的状态进一步按下上壳体58时,针保持件按下部80与针保持件卡合部79的卡合被解除,上壳体58相对于针保持件67及下壳体57下降。

由此,固定于上壳体58的第二齿条73向下方移动,从下端部(自由端侧)与小齿轮71卡合,使小齿轮71顺时针旋转。该旋转力经由小齿轮71传递到第一齿条72。其结果是,如图33所示,第一齿条72上升。因此,固定有第一齿条72的针保持件67通过小齿轮71的顺时针旋转而被提起,向上方侧滑动(上升)。

其结果是,被保持于针保持件67的引导针78在将传感器56留在人体52内的状态下被从人体52拔出并被收纳在设置于基座保持件66的针收纳部84内。因此,从下壳体57的底面排出口60突出的引导针78被收纳到下壳体57内。并且,传感器56被留置在人体52内。

然后,当使用者拿起上壳体58时,如图34所示,传感器基座54通过皮肤胶带68的粘接力粘接于人体52,因此传感器基座54从基座保持件66分离而残留于人体52的表面。由此,传感器基座54与传感器56一起从下壳体57的底面排出口60排出。

以上的动作的结果是,如图34所示,传感器基座54以将传感器56插入人体52的状态安装于人体52。

由此,完成由传感器插入装置51进行的一系列的动作(针刺动作及拔针动作)。

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将上壳体58向下(向人体52的针刺方向)操作这样的相同操作来实施使用了传感器插入装置51和引导针78的针刺动作和拔针动作。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性。

此时,从人体52拔出的引导针78被收纳到设置于基座保持件66的针收纳部84内,成为被基座保持件66保护的状态。也就是说,基座保持件66成为覆盖底面排出口60的盖体,引导针78被基座保持件66覆盖。因此,使用者或他人不会与引导针78误接触,顾及了血液感染的风险。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在利用引导针78进行向人体52的针刺动作之后,利用设置在下壳体57内的小齿轮71使针保持件67上升。由此,能够避免产生由现有的拔针动作时的弹簧引起的冲击音,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如图26及图31所示,构成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的小齿轮71、第一齿条72和第二齿条73配置在圆筒形状的下壳体57的中心轴附近及针保持件67的中心轴附近。因此,针保持件67在其中心轴附近受到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的提起力,因此能够使针保持件67平衡性良好且稳定地上升。

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稳定的拔针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如图31所示,固定于上壳体58的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自由端。因此,第二齿条73下降而与小齿轮71接触时,第二齿条73的前端侧向从小齿轮71避开的方向挠曲,因此能够使第二齿条73适当地与小齿轮71卡合。

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稳定的拔针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如图26所示,在针保持件67的上表面的三个部位设置有针保持件卡合部79。并且,第一齿条7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针保持件卡合部79之间。

因此,在针刺动作时,第一齿条7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针保持件卡合部79之间,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下降。因此,以稳定状态下降的第一齿条72使小齿轮71旋转,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针刺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如图31所示,保持引导针78的针单元77在针保持件67的下表面固定于相邻的两个针保持件卡合部79之间。更具体而言,引导针78设置在第一齿条72的正下方。

因此,在针刺动作时,在以稳定的状态下降的第一齿条72的正下方,针单元77也以稳定状态下降。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稳定的针刺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针保持件67的针保持件卡合部79沿着针保持件67的外周部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在三个部位。也就是说,针保持件卡合部79以形成正三角形的方式配置。

因此,由于三个针保持件卡合部79以等角度间隔按压针保持件67,因此能够进行更稳定的针刺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中,如图26所示,上壳体58具有下表面开口的圆筒形状,在上壳体58的上表面部63形成有供使用者的手掌抵接的抵接部64。

因此,使用者在针刺动作及拔针动作中,能够使用易用力的手掌按下上壳体58,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针刺动作及拔针动作。

在此,如图35的D部分及图36所示,第二齿条73也可以以其下端侧向与小齿轮71相反的一侧、即远离小齿轮71的一侧倾斜的方式构成。

即,第二齿条73随着向下行进而以远离小齿轮71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向与小齿轮71分离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使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逐渐与小齿轮71卡合。

其结果是,由于在第二齿条73与小齿轮71之间能够实施适当的卡合,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拔针动作。

另外,也能够使在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形成的卡合齿的高度低于在第二齿条73的上方形成的卡合齿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从高度低的卡合齿与小齿轮71卡合,因此能够使第二齿条73的下端侧逐渐与小齿轮71卡合。

其结果是,与上述同样地,在第二齿条73与小齿轮71之间,能够实施适当的卡合,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拔针动作。

如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具备下壳体57、上壳体58、传感器基座54、针保持件67、以及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下壳体57具有上表面开口部59。上壳体58从上方覆盖于下壳体57的外周,以相对于下壳体滑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进行针刺动作时由使用者向下操作。传感器基座54配置在下壳体57内,并保持取得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56。针保持件67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传感器基座54的上方,并保持为了将传感器56向人体内引导而向人体针刺的引导针78。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使对实施了向人体的针刺的引导针进行保持的针保持件67上升。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具有小齿轮71、第一齿条72、以及第二齿条73。小齿轮71使针保持件67上升。第一齿条72设置于针保持件67,并与小齿轮71卡合。第二齿条73设置于上壳体58,并与小齿轮71卡合。随着上壳体58的下降,小齿轮71通过与第二齿条73的卡合而使针保持件67上升。

即,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插入装置51在由针保持件67的引导针78进行针刺之后,进一步向下操作上壳体58,从而通过针保持件上升机构74所包含的小齿轮71及第一齿条72、第二齿条73使针保持件67上升。因此,不会产生由弹簧引起的冲击音,从而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恐怖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期待作为例如用于进行持续血糖测定、将测定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插入患者的体内的传感器插入装置而有效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传感器插入装置

2 人体

3 传感器单元

4 传感器基座

5 测定器(生物体信息测定器)

6 传感器

7 下壳体

8 上壳体

9 上表面开口部

10 底面排出口(防菌室的下部开口部)

11 下表面开口部

12 长侧面

13 把持部

14 滑动引导部

15 长侧面

16 上部开口部

17 防菌壁

18 传感器保持架

19 针单元

20 引导针

21 贯通孔

22 防菌片(第一防菌片)

23 底面

24 防菌片(第二防菌片)

25 防菌室

26 针保持件

27 卡合臂

28 卡合孔

29 短侧面

30 小齿轮

30 A针保持件上升机构

31 轴

32 轴支承槽

33 齿条(第一齿条)

34 齿条(第二齿条)

35 轴支承部

36 针保持部

37 卡合突起

38 凹部

39 刀片

40 圆锥部

41 防菌片保持部

42 O型环

43 粘接部

44 保持爪

51 传感器插入装置

52 人体

53 传感器单元

54 传感器基座

55 测定器

56 传感器

57 下壳体

58 上壳体

59 上表面开口部

60 底面排出口

61 下表面开口部

62 把持部

63 上表面部

64 抵接部

65 滑动引导部

66 基座保持件

67 针保持件

68 皮肤胶带

69 基座卡合部

70 第一卡合爪

71 小齿轮

72 第一齿条

73 第二齿条

74 针保持件上升机构

75 轴

76 轴支承部

77 针单元

78 引导针

79 针保持件卡合部

80 针保持件按下部

81 下壳体卡合部

82 上壳体卡合爪

83 第二卡合爪

84 针收纳部。

3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分析体液的卡盒及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