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文档序号:1366802 发布日期:2020-08-11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Control unit support structure for straddle-type vehicle ) 是由 猪濑幸司 盐釜裕太 武田裕一 于 2018-09-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支承结构(10)是用于支承机动二轮车(12)的控制单元(100)的支承结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在支承结构(10)中,在观察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连接面(162)时,控制单元(100)配置在连接器(106)的内侧。支承结构(10)具有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被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2)的车身框架(18),并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The support structure (10) is a support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a control unit (100) of a motorcycle (12) (control unit support structure of a straddle-type vehicle). In the support structure (10), when a connection surface (162) between the control unit (100) and the connector (106) is viewed, the control unit (100) is disposed inside the connector (106). The support structure (10) has a control unit support member (104). A control unit support member (104) is attached to a body frame (18) of a motorcycle (12) and supports a control unit (100) and a connector (106).)

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与连接器连接的控制单元进行支承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68839号公开了一种跨骑式车辆,其中,作为控制单元的ECU(Engine Control 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被收纳在壳体中,并且该壳体支承于车身。控制单元通过连接于连接器,而能够通过连接于连接器的线束向被搭载在跨骑式车辆上的各种电气电子零部件供给(提供)电信号。

发明内容

一般来说,控制单元比连接器重。因此,在具有重量差的控制单元与连接器相连接的情况下,例如,若将连接器侧支承于车身,则连接于连接器的控制单元有时会因自重而振动。另外,控制单元也有可能由于线束的振动而共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控制单元的振动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本发明是一种具有控制单元和被连接于该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特征:在观察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连接器的连接面时,所述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连接器的内侧。所述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具有控制单元支承部件,该控制单元支承部件被安装于所述跨骑式车辆的车身,并支承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

第二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被配置成在从所述车身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控制单元及所述连接器重叠。

第三特征:在观察所述连接面时,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分别具有长边和短边,在沿着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的各长边的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的外侧,以与所述各长边重叠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

第四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以在观察所述连接面时,与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的各长边及各短边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的外侧。

第五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具有从下方支承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的下方支承部。

第六特征:在所述下方支承部形成有向下方凹进的凹部。由所述凹部的底部从下方支承所述控制单元。

第七特征:在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上设置有与外侧连通的排水孔。

第八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比所述连接器重,且以比所述连接面靠下方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器连接。

第九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是筒状的部件,在该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上端部设置有插入孔,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连接器能够插入于插入孔。

第十特征:所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是橡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同一部件即控制单元支承部件一体地支承作为不同部件的控制单元和连接器。据此,能够抑制控制单元和连接器的振动(共振),同时将控制单元和连接器支承于车身。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能够减轻传递给控制单元和连接器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能够在大范围内支承控制单元和连接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和连接器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和连接器在机动二轮车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和连接器的上下方向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即使在控制单元的高度和连接器的高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保持控制单元和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能够容易地将从外部浸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水等液体经由排水孔排出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由于作为重物的控制单元配置在连接器的下方,因此,能够降低机动二轮车的重心。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能够将连接控制单元和连接器而构成的组件(assembly,assy)从上方经由插入孔插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内部。据此,能够提高组件相对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组装性。另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线束从连接器的拉绕。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能够进一步减轻控制单元和连接器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拆下图1的车身罩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机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3是放大图示图2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图示图3的连接器、控制单元和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图4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示控制单元与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概念性地表示观察控制单元与连接器的连接面时的控制单元、连接器和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说明图。

图9是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控制单元支承部件的仰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

[机动二轮车12的概略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跨骑式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10(下面也称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的机动二轮车12的右侧视图。图2是表示将构成机动二轮车12的车身罩14的一部分拆下后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3是放大图示在图2中露出到外部的机动二轮车12内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按照就座于机动二轮车12的前侧车座16a或后侧车座16b的乘坐者(驾驶者、同乘者)所看到的方向,来说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机动二轮车12具有车身框架(车身)18和覆盖车身框架18的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14。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例,对应用于本田幼兽(Cub)型的机动二轮车12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也可以应用于踏板式摩托车等其他种类的跨骑式车辆。

车身框架18具有前端部的头管20、主框架22、枢轴板24和左右一对后框架26,其中,主框架22从头管20向后斜下方延伸;枢轴板24被安装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左右一对后框架26从主框架22的中途向后斜上方延伸。

在头管20上,操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28。前叉28的上部构成为转向杆30。在转向杆30上安装有车把32。在前叉28的下端安装有前轮34。在前叉28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前轮34的前挡泥板36。

在主框架22和枢轴板24上安装有包括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动力单元38。摇臂40经由未图示的枢轴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被安装在枢轴板24上。在摇臂40的后端安装有后轮42。在摇臂40的后端与后框架26之间连结有后缓冲器44。另外,在后框架26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后轮42的后挡泥板46。

后框架26从下侧支承驾驶者所就座的前侧车座16a和同乘者所就座的后侧车座16b。在前侧车座16a下方的、位于后框架26的前方且位于主框架22的后端部上方的空间中,燃料箱48支承于主框架22和后框架26。

动力单元38具有曲轴箱50、未图示的发动机和变速器、以及气缸部52,其中,曲轴箱50以沿前后方向配置的方式被安装在主框架22和枢轴板24上;未图示的发动机和变速器被收纳在曲轴箱50的内部;气缸部52从曲轴箱50的前部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气缸部52从曲轴箱50的前部朝向前方,按气缸体52a、气缸盖52b以及气缸盖罩52c的顺序连结而构成。

在气缸部52的前方的斜上方设置有进气装置54。进气装置54由空气滤清器54a、节气门体54b和进气管54c构成,其中,空气滤清器54a被安装在主框架22上;节气门体54b被连结于空气滤清器54a;进气管54c连结节气门体54b和气缸盖52b的进气口56。在进气管54c上安装有喷射器58,其中,喷射器58将从燃料箱48供给的燃料向进气口56喷射。另外,在气缸盖52b上安装有火花塞60。

在动力单元38的下方设置有排气装置62。排气装置62由排气管62a和消音器62b构成,其中,排气管62a被连结于气缸盖52b的排气口64,并在动力单元38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消音器62b被连接于排气管62a的后端,并在后轮42的右侧向后方延伸。在气缸盖52b的排气口64附近安装有废气传感器66。

车身罩14覆盖车身框架18、燃料箱48和气缸部52等。车身罩14具有前罩68、车把罩70、主框架罩72和后侧罩74。前罩68覆盖头管20等的车身框架18的前方。车把罩70在前罩68的上方覆盖车把32的左右中央部。主框架罩72以夹持着头管20的方式从头管20的后方连接于前方的前罩68,并覆盖主框架22的前方部分。后侧罩74被连接于主框架罩72的后缘部,并覆盖燃料箱48及该燃料箱48周边的零部件。

另外,在主框架罩72上一体形成有覆盖驾驶者的腿的前方的左右一对护腿板76。而且,在燃料箱48和头管20之间设置有腿跨部78,该腿跨部78在图1和图2的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被连结于主框架罩72和后侧罩74。再者,在后侧罩74上,拆装自如地设置有盖80。通过拆下盖80,能够接触到后侧罩74内侧的零部件。

驾驶者用的脚蹬支架82从曲轴箱50的底部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脚蹬支架82的端部安装着就座在前侧车座16a上的驾驶者放脚的脚蹬84。另外,在枢轴板24上设置有使机动二轮车12成为立起姿势的主支架88。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连结有制动踏板90,该制动踏板90由就座于前侧座椅16a的驾驶者用脚操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

在如上述构成的机动二轮车12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作为用于将ECU等控制单元100支承于车身框架18的支承结构来应用。下面,参照图4~图12对该支承结构10进行说明。此外,在该支承结构10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还参照图1~图3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在车身框架18的燃料箱48下方的部位,具体而言,在后框架26的前端部或主框架22的后端部的右侧部安装有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在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右侧中央部安装有用于支承控制单元100的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即,控制单元100经由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和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支承于车身框架18。此外,上述的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相对于车身框架18的安装部位(支承有控制单元100的部位)是一例,该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能够安装于车身框架18中的任意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中,如图2~图5所示,在卡缘端子形式的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连接的状态下,由同一部件即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来支承作为不同部件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双方。一般来说,控制单元100比连接器106重。因此,在控制单元100配置于下侧且连接器106配置于上侧的状态下,由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一体地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

如图2~图6所示,从连接器106的上侧部分即该连接器106的基端部(后述的连接器外壳140的基端部140a)引出有将多个电缆108集束而成的线束110。线束110被连接于机动二轮车12内的各种电气电子零部件。在此,作为电气电子零部件,例如有未图示的电池、节气门体54b、喷射器58、火花塞60、废气传感器66、被安装在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右侧后部的调节器112、和被安装在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右侧前部的电气电子零部件114。连接连接器106和上述各电气电子零部件的多根线束110由捆束带116等集中保持,或者被固定在车身框架18等上。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被连接于控制单元100的连接器106上的线束110从该连接器106向上方延伸,并在上方位置被固定在车身框架18上。

控制单元100通过与连接器106连接,而从电池经由线束110和连接器106接受电力供给,另一方面,通过经由连接器106和线束110向各电气电子零部件供给电信号,能够控制该各电气电子零部件。例如,在电气电子零部件为节气门体54b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0能够通过经由连接器106和线束110向节气门体54b供给电信号,来控制未图示的节气门阀的开度。另外,在电气电子零部件为喷射器58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0通过经由连接器106和线束110向喷射器58供给电信号,能够控制从喷射器58向进气口56的燃料喷射的时机、燃料喷射量。

接着,参照图4~图12对控制单元100、连接器106、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和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控制单元100是重量比连接器106大的电气电子零部件,如图5和图7所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单元主体部120、突出部122、板状的端子部124、环状的密封部件126和把持部128,其中,突出部122从单元主体部120的一个侧面(与连接器106相向的侧面)突出;端子部124从突出部122向外侧(连接器106侧)延伸;密封部件126配置在突出部122的外周面;把持部128从单元主体部120的另一个侧面(与连接器106相反侧的侧面)突出。

单元主体部120是收纳未图示的电子零部件的树脂制的外壳。在单元主体部120中,在对两个侧面进行连结的平面面积大的两个面、即构成后述的控制单元100的长边130a(参照图8)的两个面的每一个面上,在单元主体部120的长度方向(沿着图8的控制单元100的长边130a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两个突出部132。在设置于单元主体部120的四个突出部132的每一个突出部上设置有突起134。

如图5和图7所示,在将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嵌合(连接)时,密封部件126将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之间密封。突出部122的顶端部分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板状的端子部124缩径的锥状。板状的端子部124是树脂制的基板,在与单元主体部120的两个面平行的两个面的每一个面上,在端子部124的长度方向(沿着图8的控制单元100的长边130a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接点部136。多个接点部136与单元主体部120内的电子零部件电连接。

如图2~图7所示,连接器106具有作为树脂制的筒状部件的连接器外壳140。从连接器外壳140的基端部140a引出有构成线束110的多个电缆108。另一方面,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向径向鼓出。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在连接器外壳140上,沿着连接器106的中心轴144从顶端部140b向基端部140a形成有插入凹部142,控制单元100的单元主体部120、突出部122、密封部件126及端子部124能够插入于该插入凹部142。插入凹部142由大径部分142a和小径部分142b构成,其中,大径部分142a形成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且向外侧开口,小径部分142b沿着中心轴144从大径部分142a向基端部140a侧形成。大径部分142a具有能够插入控制单元100的单元主体部120的大小。小径部分142b具有能够插入突出部122、密封部件126以及端子部124的大小。

在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缘部形成有与单元主体部120的四个突起134对应的四个缺口部146。在插入凹部142的大径部分142a,在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内周面设置有滑块148。滑块148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机构而与设置在顶端部140b的外周面的杆150(参照图4~图8)连结。在滑块148上,与四个缺口部146对应地形成有四个引导槽151。如图7所示,四个引导槽151分别具有从顶端部140b的缘部侧向基端部140a侧稍微延伸,且在稍微延伸之后向斜向弯曲的形状。此外,在图7中,仅图示了两个引导槽151。

在该情况下,当使杆150相对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沿与中心轴144正交的方向(沿着图8的连接器106的长边152a的方向)进退时,能够经由连结机构使滑块148在大径部分142a内沿正交方向移动。此外,在图6和图7中,用双箭头图示了使杆150进退的方向。

具体而言,当从图6和图7所示的状态向正交方向拉动杆150时,能够经由连结机构使滑块148向拉动杆150的方向移动。据此,四个缺口部146与四个引导槽151的缘部侧连通。在该状态下,在将四个突起134插入到四个缺口部146,且将控制单元100插入到大径部分142a的情况下,能够将控制单元100插入至四个突起134与四个引导槽151的弯曲部分抵接的位置。

当在控制单元100的一部分插入到插入凹部142的状态下,使杆150沿正交方向返回到图6和图7的位置时,能够经由连结机构使滑块148移动到原来的位置。如上所述,四个引导槽151从弯曲部分向斜向延伸,并且四个突起134分别与引导槽151的弯曲部分抵接。因此,使滑块148返回到图7的位置的力经由四个引导槽151和四个突起134而被转换为将控制单元100向连接器外壳140的基端部140a侧(插入凹部142的里侧)牵引的力。其结果,当杆150返回到图6和图7的位置时,控制单元100被插入至图5所示的位置。通过滑块148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四个引导槽151与四个缺口部146的连通状态被切断,能够阻止与连接器106连接(嵌合)的控制单元100从该连接器106脱落。

如图5所示,在滑块148上,在连接器外壳140的基端部140a侧设置有多个突起154,该多个突起154在连接器外壳140的径向上保持被插入的控制单元100的单元主体部120。另外,在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相嵌合的情况下,仅控制单元100的把持部128露出到外部。因此,沿正交方向拉动图6和图7的杆150,使四个导向槽151和四个缺口部146连通的状态下,当从连接器106拉动把持部128时,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106上拆下控制单元100。此外,上述的杆150和滑块148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182994号),因此省略其详细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外壳140的小径部分142b(连接器外壳140的内周面),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朝向基端部140a侧,依次设置有两个保持部件156、垫片158和多个端子160,其中,两个保持部件156从连接器外壳140的径向夹持控制单元100的密封部件126(突出部122),垫片158形成有与控制单元100的突出部122的锥形部分抵接的锥部,多个端子160与多个接点部136接触。多个端子160分别延伸到连接器外壳140的基端部140a,并且连接于任一个电缆108。因此,控制单元100经由接点部136、端子160和电缆108而与搭载于机动二轮车12的电气电子零部件电连接。即,图5所示的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的嵌合状态是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连接的状态(连接状态)。

在下面的说明中,在连接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时,如图8所示,将从控制单元100观察连接器106时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连接部位称为连接面162。此外,在图8中,省略了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一部分结构,概念性地图示了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的连接状态、以及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对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支承状态。

如上所述,控制单元100被插入到插入凹部142中。因此,如图8所示,在观察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的连接面162时,以在连接器106的内侧配置控制单元100的方式连接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另外,在观察连接面162时,控制单元100具有长边130a和短边130b,并且连接器106具有长边152a和短边152b。而且,由于控制单元100的重量比连接器106大,因此,控制单元100如图4和图5所示那样以比连接面162(参照图8)靠下方的方式与连接器106连接。

如图2~图5和图8~图12所示,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是由橡胶构成的筒状的部件。即,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是内部为空洞的长方体的橡胶,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形成有与空洞部分172连通的插入孔174(参照图5、图9、图11和图12)。插入孔174是尺寸比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外周小的孔。另外,空洞部分172具有在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相连接的状态下能够收纳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侧的程度的大小。

如图5所示,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部(空洞部分172),该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周面176支承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外周。另外,如图5、图11和图12所示,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部(空洞部分172)的下侧部分形成为台阶状。该台阶部分构成为下方支承部178,该下方支承部178从下方支承控制单元100的单元主体部120和连接器106的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另外,下方支承部178的中央部形成为向下方凹进的凹部180,凹部180的底部从下方支承控制单元100的把持部128。据此,能够通过空洞部分172容易地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

如图5、图10和图12所示,在凹部180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与外侧连通的四个排水孔182。此外,排水孔182被设置成用于将浸入到控制单元支承件104的空洞部分172的水等液体排出到外侧。即,由于排水孔182只要能够将空洞部分172内的液体向外侧排出即可,因此,能够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任意位置适宜地设置任意个数的排水孔182。

另外,如图8~图10和图12所示,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上,在夹持着空洞部分172的前方和后方,沿左右方向形成有狭缝状的通孔184。

在此,在将连接状态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插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情况下,在使控制单元100的把持部128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插入孔174相向的状态下,通过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使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弹性变形。据此,插入孔174扩展,能够将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经由插入孔174插入到空洞部分172。被插入的控制单元100由下方支承部178和凹部180从下方支承。另外,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由下方支承部178从下方支承,并且由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周面176从侧方支承。其结果,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能够以在图3和图4的侧面观察时与控制单元100及连接器106重叠的状态来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

当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被插入到空洞部分172中时,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从被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推压的推压状态释放,因此,插入孔174恢复到原来的尺寸。据此,能够防止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脱落。

以如下方式配置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即,通过由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如图8所示,在观察连接面162时,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在沿着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各长边130a、152a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外侧与各长边130a、152a重叠,并且,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在沿着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各短边130b、152b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外侧与各短边130b、152b重叠。

这样,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收纳整个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侧,据此支承连接状态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将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构成为,将连接状态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整体收纳并支承于空洞部分172。

如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是金属制的部件,具有板192和两个板状的支架194,其中,板192通过多个螺栓等紧固部件190固定在车身框架18上;两个板状的支架194从板192的中央部向右方延伸。两个支架194具有能够贯插于设置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前后的通孔184的大小。另外,在两个支架194的顶端部140b上形成有上下突出的凸部196。

因此,在将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安装于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情况下,将前方的支架194插入到前方的通孔184,并且将后方的支架194插入到后方的通孔184。在该情况下,两个支架194分别通过上下的凸部196使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据此,两个通孔184沿上下方向扩展,能够使两个支架194(上下的凸部196)穿过通孔184。当上下的凸部196贯穿通孔184而向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右侧突出时,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从被上下的凸部196推压的推压状态释放,因此,通孔184恢复到原来的尺寸。其结果,在支架194分别贯穿两个通孔184的状态下,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被安装在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上。通过使上下的凸部196比通孔184更向上下方向突出,能够防止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从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脱落。

[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相对于车身框架18的安装顺序]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中,只要按照以下的顺序将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安装在车身框架18上即可。

首先,在使控制单元100的端子部124与连接器106的插入凹部142相向的状态下,将控制单元100插入到插入凹部142(参照图7)。在该情况下,预先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向与中心轴144正交的方向拉动杆150,使滑块148沿该正交方向移动,使四个引导槽151和四个缺口部146连通。在该状态下,将控制单元100的四个突起134分别嵌入到缺口部146,并将控制单元100推入插入凹部142。据此,控制单元100被插入到四个突起134与四个引导槽151的弯曲部分抵接的位置。

接着,当沿与中心轴144正交的正交方向将杆150向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推压时,滑块148沿该正交方向移动。据此,使滑块148沿正交方向移动的力经由四个引导槽151及四个突起134被转换为将控制单元100向插入凹部142的里侧牵引的力。其结果,控制单元100被进一步牵引到插入凹部142中。然后,当杆150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接触时,单元主体部120被收纳在大径部分142a中,并且突出部分122的锥形部分与垫片158抵接,接点部136和端子160相连接(参照图5)。其结果,在把持部128从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露出的状态下,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连接。

接着,对于连接状态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在使控制单元100的把持部128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插入孔174相向的状态下,将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侧插入到插入孔174(参照图5、图9、图11和图12)。插入孔174的尺寸比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外周小。因此,当将控制单元100插入到插入孔174时,通过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使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弹性变形,而使插入孔174扩展。其结果,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经由插入孔174被插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空洞部分172。

当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被插入到空洞部分172时,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从推压状态释放,而使插入孔174恢复到原来的尺寸。据此,控制单元100的单元主体部120和连接器106的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由下方支承部178从下方支承。另外,控制单元100的把持部128由凹部180从下方支承。而且,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由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周面176从侧方支承。

接着,将收纳有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外壳140的顶端部140b的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固定于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参照图2~图5、图8和图9)。首先,在使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的前方的支架194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前方的通孔184相向,并且使后方的支架194与后方的通孔184相向的状态下,将两个支架194分别插入到通孔184。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前方和后方通过形成于两个支架194的上下的凸部196而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据此,两个通孔184沿上下方向扩展,两个支架194贯插通孔184。当两个支架194各自的上下的凸部196贯穿通孔184而向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右侧突出时,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从推压状态释放,两个通孔184恢复到原来的尺寸。其结果,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以两个支架194分别贯穿通孔184的状态安装于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

此外,在从车身框架18拆下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情况下,只要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即可。另外,也可以取代上述顺序,先将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安装于电气电子零部件固定部件102,然后,将连接状态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插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插入孔174。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结构10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同一部件即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一体地支承作为不同部件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据此,能够抑制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振动(共振),同时将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支承于车身。

另外,由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在图3和图4的侧面观察时,以与控制单元100及连接器106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轻传递给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振动。

而且,如图8所示,在观察控制单元100与连接器106的连接面162时,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分别具有长边130a、152a和短边130b、152b。在沿着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各长边130a、152a的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外侧,以与各长边130a、152a重叠的方式配置有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据此,能够在大范围内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振动。

另外,如图8所示,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以在观察连接面162时与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各长边130a、152a及各短边130b、152b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外侧。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在机动二轮车12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振动。

而且,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具有从下方支承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下方支承部178。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上下方向的振动。

再者,在下方支承部178上形成有向下方凹进的凹部180,凹部180的底部从下方支承控制单元100。据此,即使在控制单元100的高度与连接器106的高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保持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

另外,由于在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上设置有与外侧连通的排水孔182,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外部浸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水等液体经由排水孔182排出到外部。

而且,控制单元100比连接器106重,且以比连接面162靠下方的方式与连接器106连接。据此,由于作为重物的控制单元100配置在连接器106的下方,因此,能够降低机动二轮车12的重心。

再者,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是筒状的部件,在该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上端部170上设置有能够插入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插入孔174。据此,能够将连接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而构成的组件(assembly;assy)从上方经由插入孔174插入到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内部。其结果,能够提高组件相对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的组装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线束110从连接器106的拉绕。

另外,由于控制单元支承部件104是橡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控制单元100和连接器106的振动。

以上,使用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添加各种变更或改良。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可知,这种添加了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可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另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而按照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而标注的,本发明并不解释为限定于标注了该附图标记的要素。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动平衡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