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膜搬移器

文档序号:1368808 发布日期:2020-08-14 浏览:3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骨膜搬移器 (Periosteum moving device ) 是由 赵劲民 花奇凯 丁毅 钟兆伟 于 2020-04-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骨膜支撑片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与所述骨膜支撑片连接,用于升降所述骨膜支撑片,所述骨膜支撑片用来支撑骨膜;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能缓慢搬移骨膜,通过缓慢搬移骨膜来使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激发,调动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改善足部的血运,促进小腿及足部溃疡的愈合,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不仅可以用于骨膜搬移技术治疗,也可以用于其缺血部位需要进行微血管网再造的地方,通过搬移骨膜来刺激血管的生长。(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eriosteum moving dev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appliances an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lifting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eriosteum supporting sheet and used for lifting the periosteum supporting sheet, and the periosteum supporting sheet is used for supporting a periosteum; the periosteum moving device can move periosteum slowly, enabl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biosynthesis functions of cells to be excited by moving the periosteum slowly, moves the self-repairing capability of an organism, improves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feet and promotes the healing of ulcers of shanks and feet.)

一种骨膜搬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膜搬移器。

背景技术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治疗至少1个月无愈合趋势的创面。根据全球估算,慢性创面的患病率约为1%~2%,在发展中国家和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偏高。目前,在中国约1亿人次的皮肤、手术切口和窦道等创面中,约3000万人次发展为体表慢性难愈性创面。慢性创面的病因构成主要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创伤、感染和烧伤、肿瘤以及下肢血管性疾病,其中代谢性疾病中糖尿病构成比例逐年增高,至2008年,国内调查慢性创面病因构成比高达33.3%,已经成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主要病因构成。因为在糖尿病人一生中,约25%患者(患病率)左右会发生不同程度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提示机体的神经和血管,尤其是微血管损伤已经到严重阶段,其中最坏的结局截肢,而治疗最终的目的是保肢,如何促进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和避免截肢一直是糖尿病足治疗的临床难题。

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及其中糖尿病足,多采用综合治疗,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创、负压吸引、皮瓣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但依然有较高的截肢率和未令人满意的愈合率。甚至2017年FDA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也只在Wagner1、2级较轻的患者进行随机前瞻性实验(RCT),尚未涉足Wagner3级以上的重度糖尿病患者。

现有技术中有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来治疗糖尿病足,其是基于伊利扎诺夫技术和张力应力法则原理进行的手术治疗,通过缓慢持续的胫骨骨牵伸使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激发,调动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改善足部的血运,促进小腿及足部溃疡的愈合。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骨搬移支架,申请号:201820431625.7,该发明创造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手术中,需要在胫骨上用钻孔的方式取一块长方形的骨块,进而采用支架支撑来将该骨块抬起,这种手术创口较大,而对于骨质较脆的中老年人或部分胫骨较细的病人来说在胫骨或骨头上打孔、搬移的手术风险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胫骨横向骨搬移装置进行手术时需要在在胫骨上打通孔,将整块骨块抬起而造成的手术过程繁琐,耗时长,对胫骨伤害大,手术风险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骨膜搬移器,用来搬移骨膜。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骨膜搬移器,包括骨膜支撑片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与所述骨膜支撑片连接,用于升降所述骨膜支撑片,所述骨膜支撑片用来支撑骨膜。

优选地,上述骨膜支撑片上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

进一步地,上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一种骨膜搬移器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在支撑装置上,支撑装置用来支撑固定所述升降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架和骨针,骨针设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上述骨针至少一根。

进一步地,上述支架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互配合连接,第一夹板设有第一半弧形孔和第一半圆形孔,第二夹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半弧形孔和与所述第一半圆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半圆形孔,第一半弧形孔、第二半弧形孔、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分别位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接触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骨膜搬移器还包括螺钉,所述第一夹板上还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夹板上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内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螺纹孔的孔径方向与所述第一半圆形孔的孔径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互配合连接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或卡合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升降杆第二端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环和第二限位凸起环,所述支撑装置设于第一限位凸起环和第二限位凸起环上。

优选地,上述骨膜支撑片上还设有导向孔。

进一步地,上述导向孔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不仅可以用于骨膜搬移技术治疗,也可以用于其缺血部位需要进行微血管网再造的地方,通过搬移骨膜来刺激血管的生长;此外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比胫骨横向骨搬移器更小,不需要再胫骨上打大量的孔来进行搬移胫骨骨块,对骨头和骨膜的损害更低,更适合用于进行微创手术,适用性更强。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手术切口小且不会形成小皮瓣,从而避免了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

2、器械固定骨针由原来的4根减少到2根。

3、搬移骨膜,不用进行截骨从而避免了术区骨折的风险。

4、器械小,改善了患者佩戴的舒适性。

5、手术操作简便,装置置入时间短,减少了患者麻醉时间,降低了相关麻醉风险。

6、操作更为简便,便于低年资医师学习操作、便于下级医院开展,从而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骨膜搬移器的主视图。

图2是升降杆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配合的爆炸图。

图4是骨膜支撑片的三维图。

附图标记:1骨膜支撑片、10第一螺纹孔、11第一内螺纹、12导向孔、2升降杆、20外螺纹、21第一限位凸起环、22第二限位凸起环、3支架、31第一夹板、32第二夹板、33第一半弧形孔、34第二半弧形孔、35第一半圆形孔、36第二半圆形孔、37第一通孔、38第二螺纹孔、39第二内螺纹、4骨针、5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的具体实验条件和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通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骨膜搬移器,包括骨膜支撑片1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与所述骨膜支撑片1连接,骨膜支撑片1上设有第一螺纹孔10,第一螺纹孔10内设有第一内螺纹11,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2,所述升降杆2一端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11相配合的外螺纹20,升降装置用于升降所述骨膜支撑片1,做手术时,将骨膜支撑片1放入骨膜与骨头之间,升降装置将骨膜支撑片1升起,骨膜支撑片1支撑骨膜移动,慢慢远离骨头,进而能使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激发,调动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改善足部的血运,促进小腿及足部溃疡的愈合。

为了使骨膜搬移器能稳定持续的支撑固定住所述升降装置和骨膜支撑片1,所述一种骨膜搬移器加入了支撑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在支撑装置上,支撑装置包括支架3和骨针4,骨针4设在所述支架3上,骨针4为两根(骨针4也可以为一根,增强其稳定性,故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根骨针4),所述支架3包括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所述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相互配合连接,第一夹板31设有第一半弧形孔33和第一半圆形孔,第二夹板3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半弧形孔34和与所述第一半圆形孔相对应的第二半圆形孔,第一半弧形孔33、第二半弧形孔34、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半圆形孔分别位于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接触面上,第一半弧形孔33和第二半弧形孔34配合连接用来夹紧所述骨针4,为了防止升降杆2在转动的过程中在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上上下移动,升降杆2第二端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环21和第二限位凸起环22,所述支撑装置即第一夹板31中第一半圆形孔和第二夹板32中的第二半圆形孔配合形成一个圆形孔,该圆形孔处于第一限位凸起环21和第二限位凸起环22之间,防止升降杆2在支撑装置上上下左右晃动。为了能方便转动所述升降杆2,第二限位凸起环22外围形状设为六角形,以便能更好抓住所述升降杆2来转动升降杆2。

骨膜支撑片1上还设有导向孔12,上述骨针4穿过导向孔12,使得骨膜支撑片1在搬移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偏转,使其能沿着骨针4方向移动。

为了能使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能紧密连接,使其能夹紧所述骨针4,所述一种骨膜搬移器还包括螺钉5,所述第一夹板31上还设有第一通孔37,第二夹板32上设有第二螺纹孔38,第二螺纹孔38内设有第二内螺纹39,所述螺钉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7与所述第二内螺纹39连接,旋紧螺钉5便能使得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紧密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通孔37和第二螺纹孔38的孔径方向与所述第一半圆形孔的孔径方向垂直。

工作原理:

首先在皮肤上切个口,将骨膜支撑片1放入骨膜下面(骨膜与骨头之间的位置),接着用升降杆2连接骨膜支撑片1上的螺纹孔,接着将骨针4从骨膜支撑片1上的导向孔12打入骨头,导向孔12能使得骨膜支撑片1沿着骨针4方向移动,最后组装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固定在骨针4上,同时也限定升降杆2轴向移动,使得升降杆2只能在支撑装置上转动,当升降杆2正向转动或反向,便会带动骨膜支撑片1向上或向下移动,进而实现上下搬移骨膜,根据需要转动不同的角度来控制搬移的距离,通过缓慢搬移骨膜来使细胞的增殖和生物合成功能受到激发,调动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改善足部的血运,促进小腿及足部溃疡的愈合,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不仅可以用于骨膜搬移技术治疗,也可以用于其缺血部位需要进行微血管网再造的地方,通过搬移骨膜来刺激血管的生长;此外本发明的一种骨膜搬移器比胫骨横向骨搬移器更小,不需要在胫骨上打大量的孔来进行搬移胫骨,对骨头和骨膜的损害更低,更适合用于进行微创手术,适用性更强,这一点是传统的技术方案和医生都没有也不可能想得到的,是基于发明人对胫骨横搬治疗创面愈合原理重大发现基础之上的一项创新。

无论从胫骨横向骨搬移的理论的起源还是现在通行的治疗方法都是针对骨片的搬移,并且Ilizarov医学中心的诺维科夫教授认为,横向骨搬移促进血管再生是人为造成骨折,促使机体反应而产生效果,这种效果由骨科医生的手来控制,这也是胫骨横向骨搬移的手术依据。骨搬移能起到的原因还包括骨内压降低、骨髓内血管痉挛得到缓解等因素;详见:北京骨延长骨搬移治疗中心首席主任医师曲龙的论文《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可见传统的理论记载都强调的是胫骨的骨折,也就是要搬移胫骨骨片,从而起到增长血管网,降低骨内压的作用,这给发明人的发明造成了认知上相反的教导。因此发明人的发明是克服了以往的技术偏见,完成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传统的手术过程中要先切开胫骨之上的大面积皮肤使胫骨裸露,然后在胫骨上沿长方形骨块用电钻打孔,用骨针在长方形骨块上打两个孔用骨针固定,再在骨块两边用骨针固定支架,最后抬起骨块。整个手术过程耗时长,过程繁琐,对胫骨的伤害大,手术风险大,由于伤口多患者更容易感染,对患者的骨质要求高,部分骨质不好的患者根本无法完成这个手术。

实施例1:基于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调查了骨搬移和骨膜搬移对糖尿病足治疗作用的效果。

骨搬移和骨膜搬移方式典型病例对照

患者A,男,58岁,因外伤致右足破溃并发感染。诊断:1、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足坏疽并感染(wagner4级、TEXAS3D)2、风湿性心脏病3、心律失常房颤4、右眼翼状胬肉。予以右足创面切开引流、清创、抗感染、创面护理等对症治疗。创面无明显好转,持续加重,并继发左足第二趾坏疽,第二跖骨外露。后于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侧胫骨横向骨搬移+右足清创术。术后调节骨搬移外架,每日1mm,分3次调节,调节28天后门诊拆除骨搬移外架。术后创面逐渐好转,相继出现新鲜肉芽覆盖,包裹外露跖骨,软组织肉芽填充,皮肤再生覆盖创面,最终痊愈。骨搬移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约14周。

患者B,男,62岁,左足第五趾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坏疽、破溃、感染。诊断:1、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足坏疽并感染(wagner4级、TEXAS3D)2、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3、双髋关节置换术后。予以创面清创、抗感染、创面护理等对症治疗。创面无明显好转,并进行性恶化,第五跖骨外露。后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骨膜及软组织牵张+左足清创术。术后创面常规护理换药并调节骨膜及软组织牵张器,每日0.8mm,分4次调节,调节28天后门诊拆除。术后创面逐渐改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新鲜肉芽生长并覆盖包裹外露跖骨,软组织肉芽填充,皮肤再生覆盖创面,最终痊愈。骨膜及软组织牵张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约13周。

患者A罹患2型糖尿病,患者B罹患2型糖尿病及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均可并发足部血运减弱,局部抵抗力降低,导致创面无法愈合,且均有骨外露。这类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常选择皮瓣覆盖创面。但是这类患者局部抵抗力差、血管条件差、血运差,皮瓣坏死率极高,最终不得不走向截肢的结局。并且部分患者截肢后残端创面依然不愈合,不得不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截肢。花奇凯教授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了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案,并在全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其有效性已得到临床及相关基础实验的验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来自于发明人的重大发现,即骨膜及软组组牵张可以起到骨搬移相同的效应,并用于治疗相同疾病。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及其团队设计了骨膜及软组组牵张器。该牵张器在保证相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相较于骨搬移有诸多优势:1、手术切口由原来的5cm缩小到1.5cm,且不会形成小皮瓣,从而避免了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2、器械固定骨针由原来的4根减少到2根。3、不用进行截骨从而避免了术区骨折的风险。4、器械大小(长×高×宽)由原来的20×10cm缩小到5×5cm,大大改善了患者佩戴的舒适性。5、手术操作简便,装置置入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5分钟,减少了患者麻醉时间,降低了相关麻醉风险。6、操作更为简便,便于低年资医师学习操作、便于下级医院开展,从而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推广,惠及广大慢创患者,具有不可估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社会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简单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骨盆前后环一体外固定支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