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

文档序号:1409956 发布日期:2020-03-06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马达 (Motor with a stator having a stator core ) 是由 奥畑佳久 梶田国博 小长谷美香 伊东阳介 于 2018-07-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逆变器收纳部位于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与轴向垂直的规定方向上位于定子收纳部的一侧。壳体具有在转子和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和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是单一部件。周壁部具有:第1冷却流路;以及分隔壁部,其将定子收纳部与逆变器收纳部隔开。第1冷却流路沿周向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在沿规定方向观察时,第1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电容部重叠的部分。(In one aspec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 inverter housing portion is located radially outward of the stator housing portion and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stator housing portion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al direction. The housing has a cylindrical peripheral wall portion surrounding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radially outward of the rotor and the stator, and is a single member. The peripheral wall portion has: a 1 st cooling flow path; and a partition wall portion that partitions the stator housing portion from the inverter housing portion. The 1 st cooling flow path extends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is provided at least partially in the partition wall portion. When viewed in the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the 1 st cooling channel has a portion overlapping the inverter portion and a portion overlapping the capacitor por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在壳体收纳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而被一体化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转子、定子以及逆变器装置在壳体内配置在中心轴线上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42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上述那样的马达中,期望能够高效地对定子和逆变器装置进行冷却。特别是,在逆变器装置包含逆变器部和电容部的情况下,期望能够高效地对定子、逆变器部以及电容部进行冷却。作为对定子、逆变器部以及电容部进行冷却的方法,考虑在壳体上设置供制冷剂流动的冷却流路。但是,仅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冷却流路,有时无法充分得到对定子、逆变器部以及电容部的冷却效率。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逆变器部以及电容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其中,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马达轴,该马达轴沿着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逆变器部,其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电容部,其与所述逆变器部电连接;以及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定子的定子收纳部以及收纳所述逆变器部和所述电容部的逆变器收纳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径向外侧,并且在与轴向垂直的规定方向上位于所述定子收纳部的一侧,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筒状的周壁部,并且是单一部件,所述周壁部具有:第1冷却流路;以及分隔壁部,其将所述定子收纳部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隔开,所述第1冷却流路沿周向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在沿所述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的部分具有与所述逆变器部重叠的部分和与所述电容部重叠的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逆变器部以及电容部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所示的Z轴方向是将正的一侧作为上侧并将负的一侧作为下侧的铅垂方向Z。Y轴方向是与沿各图所示的一个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是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Y轴方向称为“轴向Y”。另外,将轴向Y的正的一侧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Y的负的一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各图所示的X轴方向是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另外,将宽度方向X的正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一侧”,将宽度方向X的负的一侧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铅垂方向Z相当于规定方向。

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θ”。另外,在周向θ上,在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观察时,将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图中示出周向θ的箭头所前进的一侧的相反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铅垂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壳体10、盖部11、罩部件12、传感器罩13、转子20、定子30、逆变器单元50、连接器部18以及旋转检测部70,其中,该转子20具有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的马达轴21。

如图2所示,壳体10收纳转子20、定子30、旋转检测部70以及逆变器单元50。壳体10是单一部件。壳体10例如通过砂型铸造而制作。壳体10具有周壁部10b、底壁部10a、轴承保持部10c以及方筒部10e。

周壁部10b呈在转子20和定子3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和定子30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10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周壁部10b在轴向一侧开口。周壁部10b具有对定子30和逆变器单元50进行冷却的冷却部60。

底壁部10a设置于周壁部10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底壁部10a封闭周壁部10b的轴向另一侧。底壁部10a具有沿轴向Y贯通底壁部10a的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收纳部10g在沿轴向Y观察时例如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由底壁部10a和周壁部10b构成定子收纳部14。即,壳体10具有有底筒状的定子收纳部14,该定子收纳部14具有周壁部10b和底壁部10a。

轴承保持部10c呈从底壁部10a的轴向一侧的面的传感器收纳部10g的周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0c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如图1至图4所示,方筒部10e呈从周壁部10b向上侧延伸的方筒状。方筒部10e向上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方筒部10e例如呈正方形筒状。如图2所示,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另一侧的壁部与底壁部10a的上端部相连。方筒部10e具有贯通孔10f,该贯通孔10f沿轴向Y贯通构成方筒部10e的壁部中的轴向一侧的壁部。贯通孔10f的下端部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相连。由方筒部10e和周壁部10b构成逆变器收纳部15。即,壳体10具有逆变器收纳部15。

逆变器收纳部15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收纳部15在与轴向Y垂直的铅垂方向Z上位于定子收纳部14的上侧。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被分隔壁部10d在铅垂方向Z上隔开。分隔壁部10d是周壁部10b的上侧的部分。即,周壁部10b具有将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收纳部15隔开的分隔壁部10d。

如图3所示,在与轴向Y和铅垂方向Z双方垂直的宽度方向X上,越远离中心轴线J,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越大。即,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在宽度方向X的位置与中心轴线J相同的中央部分最小,随着从中央部分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远离而变大。

图2所示的盖部11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盖部11固定于方筒部10e的上端部。盖部11封闭方筒部10e的上侧的开口。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盖部11的图示。如图1和图2所示,罩部件12呈板面与轴向Y垂直的板状。罩部件12固定于周壁部10b和方筒部10e的轴向一侧的面。罩部件12封闭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和贯通孔10f。

如图2所示,罩部件12具有沿轴向Y贯通罩部件12的输出轴孔12a。输出轴孔12a例如呈穿过中心轴线J的圆形状。罩部件12具有从罩部件12的轴向另一侧的面的输出轴孔12a的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轴承保持部12b。轴承保持部12b在比后述的转子铁芯22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对马达轴21进行支承。

传感器罩13固定于底壁部10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传感器罩13覆盖并封闭传感器收纳部10g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覆盖旋转检测部70。

转子20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磁铁23、第1端板24以及第2端板25。马达轴21的轴向两侧的部分分别被轴承支承为旋转自如。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从周壁部10b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朝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12a,比罩部件12更向轴向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于传感器收纳部10g。

转子铁芯22固定于马达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转子铁芯22,并沿轴向Y贯通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呈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在与转子铁芯22接触的状态下沿轴向Y夹着转子铁芯22。第1端板24和第2端板25从轴向两侧按压***于转子铁芯22的孔部的磁铁23。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和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多个线圈32。定子铁芯3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31的外周面固定于周壁部10b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转子铁芯22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

逆变器单元50对向定子30提供的电力进行控制。逆变器单元50具有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即,马达1具有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逆变器部51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逆变器部51具有第1电路板51a和第2电路板51b。第1电路板51a和第2电路板51b呈板面与铅垂方向Z垂直的板状。第2电路板51b配置为与第1电路板51a的上侧分离。第1电路板51a与第2电路板51b电连接。在第1电路板51a上经由连接器端子53连接有线圈线32a。由此,逆变器部51与定子30电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电容部52呈在宽度方向X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电容部52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电容部52配置于逆变器部51的轴向另一侧。即,在逆变器收纳部15中,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沿轴向Y排列配置。电容部52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如图2所示,电容部52固定于分隔壁部10d的上表面。电容部52与分隔壁部10d接触。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8设置于方筒部10e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器部18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从与连接器部18连接的外部电源向逆变器单元50提供电源。

旋转检测部70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70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可变磁阻)型旋转变压器。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70被收纳于传感器收纳部10g。即,旋转检测部70配置于底壁部10a。旋转检测部70具有被检测部71和传感器部72。

被检测部71呈沿周向θ延伸的环状。被检测部71嵌合固定于马达轴21。被检测部71是磁性体制的。传感器部72呈包围被检测部7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传感器部72嵌合于传感器收纳部10g。传感器部72被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支承。即,传感器罩13从轴向另一侧对旋转检测部70进行支承。传感器部72沿周向θ具有多个线圈。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马达1还具有使旋转检测部70与逆变器部51电连接的传感器配线。传感器配线的一端与被检测部71连接。传感器配线从被检测部71穿过底壁部10a的内部和贯通孔而被引绕至逆变器收纳部15内,该贯通孔沿径向贯通分隔壁部10d。传感器配线的另一端例如与第1电路板51a连接。

使被检测部71与马达轴21一起进行旋转,从而在传感器部72的线圈中产生与被检测部71的周向位置对应的感应电压。传感器部72通过检测感应电压来检测被检测部71的旋转。由此,旋转检测部70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而检测转子20的旋转。经由传感器配线向逆变器部51发送旋转检测部70所检测的转子20的旋转信息。

如图5所示,冷却部60具有连接流路部63以及作为多个冷却流路的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即,周壁部10b具有连接流路部63以及作为多个冷却流路的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冷却流路61相当于第2冷却流路。下游侧冷却流路62相当于第1冷却流路。另外,在图5中,将冷却部60的内部空间示出为立体形状。

多个冷却流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沿轴向Y排列。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是在轴向Y上相邻的2个冷却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冷却流路61是在轴向Y上相邻的2个冷却流路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一个冷却流路。下游侧冷却流路62是在轴向Y上相邻的2个冷却流路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的另一个冷却流路。

制冷剂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流动。制冷剂只要是能够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的流体,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还可以是气体。

上游侧冷却流路61沿周向θ延伸。上游侧冷却流路61具有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流入部61b以及流入口61c。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呈沿周向θ延伸且沿轴向Y加宽的圆弧状。如图3所示,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从周壁部10b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穿过周壁部10b的下端部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并延伸至周壁部10b的上端部。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中心角φ大于180°。由此,上游侧冷却流路61呈中心角大于180°的圆弧状。

流入部61b与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相连。更详细而言,流入部61b与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相连。流入部61b从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如图5所示,流入部61b的轴向Y的尺寸与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轴向Y的尺寸相同。流入部6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比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径向尺寸大。如图3所示,流入部61b的上端部位于比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流入部61b是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流入口61c设置于流入部61b。即,流入口61c位于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流入口61c从流入部61b的轴向Y和铅垂方向Z的中央部分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流入口61c供制冷剂流入。流入口61c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如图3所示,流入管16与流入口61c连结。流入管16***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入管16从壳体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

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因此,利用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流动的制冷剂能够对被分隔壁部10d隔开的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被收纳于定子收纳部14的定子30和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的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上侧部分和流入部61b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51重叠的部分。由此,上游侧冷却流路61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部分之中,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上侧部分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与逆变器部51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因此,与多层流路沿径向排列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结构。另外,容易减小分隔壁部10d的径向尺寸,容易使马达1小型化。

在本说明书中,“某流路在某部分处为单层流路”包含在某部分处仅设置某1个连续的流路。例如,即使是整体连续的相同流路,当在某部分处设置有不连续的2个部分的情况下,也是在某部分处设置有多层流路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部分仅为连续的一个部分。

如图4所示,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因此,更容易利用上游侧冷却流路61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是指,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一侧的部分与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之间的宽度方向X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相当于圆弧状的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外径。

如图5所示,下游侧冷却流路62配置于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轴向另一侧。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形状与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形状相同。下游侧冷却流路62具有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流出部62b以及流出口62c。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形状与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形状相同。

流出部62b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相连。更详细而言,流出部62b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相连。流出部62b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流出部62b的轴向Y的尺寸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轴向Y的尺寸相同。流出部62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比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径向尺寸大。流出部62b的上端部位于比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流出部62b的形状与流入部61b的形状相同。流出部62b是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流出口62c设置于流出部62b。即,流出口62c位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流出口62c从流出部62b的轴向Y和铅垂方向Z的中央部分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制冷剂从流出口62c流出。流出口62c的与宽度方向X垂直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状。流出口62c的形状与流入口61c的形状相同。流入口61c和流出口62c在铅垂方向Z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流入口61c和流出口62c在轴向Y上隔开间隔配置。

图1所示的流出管17与流出口62c连结。流出管17***于孔部,该孔部设置于壳体10。流出管17从壳体10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铅垂方向Z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在轴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2所示,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因此,利用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流动的制冷剂,能够对被分隔壁部10d隔开的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被收纳于定子收纳部14的定子30和被收纳于逆变器收纳部15的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上侧部分和流出部62b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51重叠的部分和与电容部52重叠的部分。因此,利用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流动的制冷剂,能够对定子30、逆变器部51以及电容部52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利用1个下游侧冷却流路62同时对3个部分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减少冷却流路的数量并且高效地进行冷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30、逆变器部51以及电容部52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1。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部52与分隔壁部10d接触。因此,电容部52的热容易沿着分隔壁部10d向下游侧冷却流路62内的制冷剂释放。因此,更容易通过下游侧冷却流路62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并且在定子收纳部14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为单层流路。即,设置在定子收纳部14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部分仅为连续的1个部分。另外,设置在定子收纳部14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部分仅为连续的1个部分。因此,相比于多层流路沿径向排列设置的情况,能够简化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结构。另外,容易减小分隔壁部10d的径向尺寸,容易使马达1小型化。

如图4所示,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2电路板51b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和电容部5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比第1电路板51a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大。因此,更容易利用下游侧冷却流路62对逆变器部51和电容部52进行冷却。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是指,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一侧的部分与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之间的宽度方向X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相当于圆弧状的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外径。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例如与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宽度方向X的最大尺寸相同。

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轴向Y的尺寸彼此相同。即,多个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彼此相同。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径向尺寸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径向尺寸彼此相同。即,多个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彼此相同。

另外,各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和径向尺寸的比较例如包含各流路主体部彼此的比较。即,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轴向Y的尺寸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轴向Y的尺寸彼此相同。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的径向尺寸与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的径向尺寸彼此相同。

如图6所示,在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处,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i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h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L1比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靠近逆变器部51,从而更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10i包含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和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部分10h包含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

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j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0k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0i的径向尺寸L1和部分10h的径向尺寸L3比部分10k的径向尺寸L2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比定子收纳部14更接近逆变器收纳部15,更容易对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另外,容易使尺寸L2较大,因此容易增大周壁部10b中的与定子铁芯31接触的部分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使周壁部10b的对定子铁芯31进行保持的强度较大。如上所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满足L1<L3<L2的关系。

另外,上述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只要至少在各尺寸的最小值彼此之间成立即可。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周向θ的位置而使尺寸L1和尺寸L2不同,但在将尺寸L1的最小值和尺寸L2的最小值与尺寸L3比较时,只要满足上述L1<L3<L2的关系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尺寸L1、尺寸L2和尺寸L3的大小关系在分隔壁部10d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满足L1<L3<L2的关系。

如图5所示,连接流路部63将在轴向Y上相邻的冷却流路彼此相连。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流路部63使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相连。更详细而言,连接流路部63使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

由此,上游侧冷却流路61内的制冷剂经由连接流路部63流入下游侧冷却流路62内。更详细而言,从流入管16经由流入口61c流入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制冷剂从流入部61b经由上游侧流路主体部61a和连接流路部63流入下游侧冷却流路62。即,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流动,并且经由连接流路部63流入下游侧冷却流路62。在连接流路部63内流动的制冷剂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流动。

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内流动的制冷剂依次经由下游侧流路主体部62a、流出部62b以及流出口62c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流动。这样,在沿轴向Y相邻的冷却流路彼此中,制冷剂流动的周向θ的朝向相互相反。下游侧冷却流路62内的制冷剂从流出口62c经由流出管17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多个冷却流路,因此能够增加在冷却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由此,更容易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另外,多个冷却流路被连接流路部63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分别各设置1个流入口61c和流出口62c而使制冷剂在多个冷却流路中流动,使结构简便。另外,使沿周向θ延伸的冷却流路在轴向Y上排列并分别相连,因此例如相比于使沿轴向Y延伸的冷却流路在周向θ上排列并分别相连的情况,更容易制作各冷却流路和连接流路部63。

另外,通过使多个冷却流路沿轴向Y排列配置,能够减小各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而减小各冷却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并且能够确保多个冷却流路整体的轴向Y的尺寸。由此,使在各冷却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较大,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另外,能够确保多个冷却流路整体的轴向Y的尺寸,因此能够在比较宽的范围对定子收纳部14和逆变器收纳部15进行冷却,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另外,能够使各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流动在各冷却流路内停滞。由此,能够抑制各冷却流路内的制冷剂的流速根据周向θ的位置而变化,容易使制冷剂的冷却程度在周向θ上均匀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提高冷却流路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马达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流路部63使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相连。因此,能够抑制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产生制冷剂滞留的部分。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冷剂的流动在各冷却流路内停滞,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流路设置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这两者,流入口61c和流出口62c分别位于各冷却流路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即,分别在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在周向θ的相同侧的端部设置有流入口61c或流出口62c。因此,能够将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设置于壳体10的同一侧面,容易将使制冷剂循环的泵等与马达1连接。另外,相比于冷却流路的数量较多的情况,通过使冷却流路的数量为2个,能够容易地制作多个冷却流路。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上游侧冷却流路61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逆变器部51重叠的部分,并且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10d的部分具有与电容部52重叠的部分。而且,从流入口61c流入的制冷剂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中流动之前先流过上游侧冷却流路61。因此,能够利用从流入口61c流入的温度较低的制冷剂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由此,更容易冷却逆变器部51。逆变器部51的发热特别容易变大,因此通过容易对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能够更适当地对马达1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冷却流路呈中心角φ大于180°的圆弧状。因此,冷却流路容易包围定子30的周围,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彼此相同。因此,容易制作多个冷却流路。另外,容易使各冷却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相同。由此,在各冷却流路内容易使制冷剂的流速相同,从而容易使各冷却流路的冷却程度均匀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轴向Y的尺寸彼此相同。因此,容易制作上游侧冷却流路61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从而容易使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冷却程度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冷却程度相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彼此相同。因此,容易制作多个冷却流路。另外,容易使各冷却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相同。由此,在各冷却流路内更容易使制冷剂的流速相同,从而更容易使各冷却流路的冷却程度均匀化。

如图5所示,连接流路部63沿轴向Y延伸。连接流路部6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轴向Y上位于相同的位置。连接流路部6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轴向Y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比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即,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径向尺寸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径向尺寸)大。因此,容易使连接流路部63的流路截面积比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流路截面积大。由此,在制冷剂从连接流路部63流向下游侧冷却流路62时,流路截面积变小,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的流速。由此,在下游侧冷却流路62内容易增大制冷剂的流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冷却效率。另外,能够降低从上游侧冷却流路61流入连接流路部63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如图5所示,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比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即,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轴向Y的尺寸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轴向Y的尺寸)小。由此,能够抑制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流动在连接流路部63内停滞。

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根据周向θ的位置而不同。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在连接流路部63的周向θ的中央部分最大,随着从中央部分向周向θ的两侧远离而变小。连接流路部63的周向θ的中央部分和连接流路部63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带有圆角。

如图3所示,连接流路部63设置于分隔壁部10d。因此,即使是在连接流路部63中流动的制冷剂也能够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连接流路部63的流路截面积比上游侧冷却流路61的流路截面积和下游侧冷却流路62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加在连接流路部6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从而更容易对定子30和逆变器部5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流路部63设置于分隔壁部10d中的靠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这里,如上所述,在宽度方向X上,越远离中心轴线J,分隔壁部10d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越大。因此,分隔壁部10d中的靠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比分隔壁部10d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的铅垂方向Z的尺寸大。因此,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连接流路部63的径向尺寸比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大的情况下,也容易将连接流路部63设置于分隔壁部10d。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砂型铸造来制作壳体10时,由具有冷却部60的形状的砂型部分而成型出冷却部60。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用于排出成型冷却部60的砂型的多个排出孔部19。在通过砂型铸造制造了壳体10之后,从排出孔部19排出成型冷却部60的砂型。排出孔部19与冷却部60相连。排出孔部19供栓体80压入。利用栓体80封闭排出孔部19,从而能够抑制冷却部60内的制冷剂向壳体10的外部泄漏。

(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壳体110中,在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处,位于冷却流路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比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6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4小。由此,容易使冷却流路接近电容部52,从而更容易对电容部52进行冷却。

在本变形例中,部分110i包含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上游侧冷却流路161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和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下游侧冷却流路162与逆变器部51的径向之间的部分。部分110h包含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下游侧冷却流路162与电容部52的径向之间的部分。在本变形例中,电容部52所接触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位于比设置有逆变器部51的分隔壁部110d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定子收纳部14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k的径向尺寸比分隔壁部110d中的位于冷却流路与逆变器收纳部15的径向之间的部分110j的径向尺寸小。即,部分110k的径向尺寸L5比部分110i的径向尺寸L4和部分110h的径向尺寸L6小。由此,能够使冷却流路比逆变器收纳部15更接近定子收纳部14,从而更容易对定子收纳部14进行冷却。这样,尺寸L4、尺寸L5和尺寸L6满足L5<L6<L4的关系。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冷却流路也可以呈中心角φ为180°以下的圆弧状。只要设置有作为第1冷却流路的下游侧冷却流路,则对冷却流路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作为第2冷却流路的上游侧冷却流路。冷却流路也可以仅设置有作为第1冷却流路的下游侧冷却流路。多个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也可以相互不同。多个冷却流路的轴向Y的尺寸也可以相互不同。多个冷却流路的形状也可以相互不同。冷却流路中的设置于分隔壁部的部分在沿铅垂方向Z观察时可以不与逆变器部重叠,也可以不与电容部重叠。

连接流路部只要使在轴向Y上相邻的冷却流路彼此相连,则没有特别限定。连接流路部的径向尺寸可以与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相同,也可以比冷却流路的径向尺寸小。连接流路部也可以使冷却流路的周向θ的中间部彼此相连。连接流路部也可以设置于周壁部中的分隔壁部以外的部分。也可以设置多个连接流路部。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流路部。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例如搭载于车辆。另外,上述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本申请基于2017年7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特愿2017-147109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该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标号说明

1:马达;10、110:壳体;10b:周壁部;10d、110d:分隔壁部;14:定子收纳部;15:逆变器收纳部;20:转子;21:马达轴;30:定子;51:逆变器部;52:电容部;61、161:上游侧冷却流路(第2冷却流路);61c:流入口;62、162:下游侧冷却流路(第1冷却流路);62c:流出口;63:连接流路部;J:中心轴线;Y:轴向;Z:铅垂方向(规定方向);θ:周向。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旋转电机及使用该旋转电机的门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