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

文档序号:1819422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 (From heat dissipat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motor ) 是由 王显正 于 2021-07-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外壳、定子、转子、线圈、转轴、端盖、一号冷却管、二号冷却管、扇叶和循环泵;本发明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在循环泵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循环管内部冷却液的流动,使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使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new energy automobile accessories,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self-radiat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 moto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stator, a rotor, a coil, a rotating shaft, an end cover, a first cooling pipe, a second cooling pipe, fan blades and a circulating pump, wherein the first cooling pipe is arranged on the shell;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e first cooling pipe and the second cooling pip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utside the shell and the end cover, under the work of the circulating pump, the cooling liquid in the first cooling pipe and the second cooling pipe circularly flows, and the heat on the second cooling pipe is rapidly transferred 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ork of the fan.)

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

背景技术

汽车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的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动机也称(俗称马达),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电动汽车电动机可分为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直流两用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包括步进、测速、伺服、自整角等)、开关磁阻电动机及信号电动机等多种;电动汽车电机(将直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将交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两大类。在电动汽车上已应用的和有应用前景的有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异步)电动机、永磁无刷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等;汽车行驶的特点是频繁地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在低速或爬坡时需要高转矩,在高速行驶时需要低转矩。电动机的转速范围应能满足汽车从零到最大行驶速度的要求,即要求电动机具有高的比功率和功率密度。

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传统电机通过仅通过风扇散热不能覆盖到电机的所有部位,进而造成电机的散热效果差而导致的电机的损坏和故障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外壳、定子部分、转子部分、转轴、端盖、一号冷却管、二号冷却管、扇叶和循环泵;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定子部分;所述定子部分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所述转子部分;所述转子部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外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外部均匀间隔设置有所述一号冷却管;所述一号冷却管与所述外壳表面接触;所述一号冷却管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循环泵;所述循环泵通过支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一端口与所述一号冷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端盖的一侧面设置有所述二号冷却管;所述二号冷却管与所述端盖接触;所述二号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另一端口连通;所述二号冷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号冷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端盖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扇叶;所述扇叶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一号冷却管与所述二号冷却管内部充有冷却液。

工作时,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在循环泵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由于一号冷却管与外壳接触,进而能够将外壳外壳上的热量吸收到一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中,随着冷却液的循环,进而进入到二号冷却管内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的流动,进而使得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进而使得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进而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风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电机在长时间工作时,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能快速的散发到电机的外部,进而保证电机工作温度正常,进而防止电机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损坏和故障。

优选的,所述外壳和所述端盖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均卡接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截面为半圆弧形;所述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的外壁与所述凹槽侧壁接触。

工作时,由于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统称为冷却管)的截面为圆形,若端盖和外壳的表面保持平整,则在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表面接触时,则使得接触面积较小,进而使得外壳和端盖上的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较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功能较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上开设截面为圆弧形的凹槽,进而安装冷却管时,将冷却管安装进凹槽内部,进而使得冷却管表面与凹槽的内壁充分接触,进而增加了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外壳和端盖上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功能,进而防止电机内部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的损坏;由于在外壳和端盖上设置有凹槽,且凹槽分布外壳的一周和端盖的整个侧面上,进而当冷却管放置进凹槽内部时,进而限制了冷却管的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凹槽与冷却管之间的尺寸,进而使得冷却管与凹槽之间实现紧配合,进而实现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在冷却管的安装过程中,主需要将冷却管卡进凹槽内即可,进而使得冷却管的安装简便易行。

优选的,所述二号冷却管的管径小于一号冷却管;所述二号冷却管的一端插接与所述二号冷却管内部;所述二号冷却管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循环泵的一端口内部;所述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防漏挡片;所述防漏挡片与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漏挡片为柔性材质制得。

工作时,由于一号冷却管与二号冷却管在使用时需要连通,但是二号冷却管设置在端盖的一侧,且端盖需要能够拆卸,若一号冷却管与二号冷却管之间为固定的连接方式,则会造成端盖拆卸的不方便,进而造成电机的维修和维护的不方便;因此在泵方案中,通过将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分开设置,且将二号冷却管的外径设置成小于一号冷却管的内径,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能插进一号冷却管内部,进而在安装时,通过只需要将二号冷却管插入到一号冷却管内部,即可实现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的连通,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安装的方便,同时将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分开设置,进而在进行端盖拆卸时,将二号冷却管从一号冷却管中拔出与端盖一同取下,进而方便了端盖的拆卸,进而方便了电机后期的维修和维护;由于冷却管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因此在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连接处设置有防漏挡片,当二号冷却管插入到一号管道内部时,进而将防漏挡片顶开,由于循环泵的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部冷却液产生压力,进而使得二号冷却却液中的防漏挡片开启,进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循环,当需要拆卸时,由于循环泵停止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部的防漏挡片关闭,在二号冷却管拔出时一号冷却管内部的防漏挡片不受到挤压,进而恢复关闭状态,进而防止内部的冷却液流出,进而实现端盖的拆卸时内部冷却液不流出。

优选的,所述端盖的一侧面设置有导流圈;所述导流圈与所述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圈设置于端盖的边缘位置;所述导流圈上端设置有喷淋头;所述喷淋头与所述导流圈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圈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与所述导流圈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泵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头连通。

工作时,通过在导流圈内部冲入冷却液,在通过抽水泵将冷却液转移到喷淋头内部,最后通过喷淋头将冷却液喷撒到端盖和二号冷却管上,由于二号冷却管呈弯曲的圆弧状分布,进而使得端盖上部喷淋头喷出的冷却液,沿着二号冷却管的走向流动,进而增加了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的接触时间,进而使得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接触更充分,进而使得冷却液能更充分的吸收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设置有喷头将冷却液喷洒在二号冷却管的表面,在扇叶的转动下,进而加速了二号冷却管外部的冷却液的气化,由于冷却液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与扇叶之间区域的温度降低,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外的温差增大,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外两侧的热传导效率增加,进而加快了二号冷却管内部冷却液温度的降低,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

优选的,所述导流圈的上端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导流孔。

工作时,由于在端盖与扇叶之间设置有导流圈,进而使得扇叶与端盖之间圆周方向的间隙减小,进而使得扇叶靠近端盖一侧的进风面积减小,进而使得扇叶的一侧的进风量减少,进而使得气流带走的热量的速度降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效果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流圈的上侧壁上开设导流孔,进而增加了扇叶靠近端盖一侧的进风面积,进而增加了扇叶的进风量,进而增加了气流带走热量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扇热效果;同时由于在导流圈上导流孔位于扇叶进风一侧,进而在扇叶转动时,空气通过导流孔从导流圈的外侧流向内侧,进而在喷淋头的水喷出时,与导流孔中流入的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处的水更好的与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头喷出的水均匀的分散在空气中,进而使得喷淋头喷出的水更好的与二号冷却管接触,进而能够更均匀的吸收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扇叶与所述转轴通过键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扇叶的一端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弹簧的一端所述转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扇叶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扇叶另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凸起;所述端盖靠近所述扇叶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档杆;所述档杆的一端与所述扇叶设置所述凸起的一侧面抵触。

工作时,由于二号冷却管安装在端盖上后,还是存在一部分的二号冷却管凸起,进而在端盖靠近扇叶的一侧形成沟壑状结构,同时由于导流孔与端盖的表面齐平,进而在扇叶吹风的过程中,通过导流孔流进端盖和扇叶之间的气流,受到凸起的二号冷却管的阻挡,进而导致二号冷却管靠近中心的位置难以与气流接触,进而造成二号冷却管中部位置散热较慢,进而导致电机散热效果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转轴的转动下,进而带动扇叶转动,进而带动扇叶一侧的凸起沿着转轴转动,由于扇叶设置有凸起的一侧与档杆一端抵触,进而当凸起转动时,凸起与档杆的端部滑动,同时由于扇叶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进而在扇叶的过程中,扇叶在转轴的轴向上往复移动,进而带动扇叶与二号冷却管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进而带动扇叶与二号冷却管之间的空气流动的更紊乱,进而使得扇叶和二号冷却管之间的空气能更均匀的与二号冷却管接触,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能够更快度的传递到空气中,进一步的增加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端盖的一侧面设置有发电部件;所述发电部件通过安装板与所述档杆固定连接;所述发电部件与所述循环泵和所述抽水泵均电性连接。

工作时,由于在本方案中所述的电机中,使用了循环泵和抽水泵,由于两者均为微型的用电装置,进而所使用的电源与电机所使用的电源并不相同,因此为了使得电机能正常工作,则需要外接电源,进而导致电机使用的不便捷;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端盖的一侧设置发电部件,进而通过电机工作时,转动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部件工作,进而为循环泵和抽水泵供电,进而省去了外接电源造成的不便,进而提高了电机使用的便捷性;同时由于是通过电机转轴的转动带动发电部件,因此在电机停止工作时,发电部件则不能继续为循环泵和抽水泵提供电源,进而在电机停止工作时循环泵和抽水泵也停止工作,进而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也使省去了循环泵和抽水泵的单独控制,使得电机的使用更便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在循环泵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由于一号冷却管与外壳接触,进而能够将外壳外壳上的热量吸收到一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中,随着冷却液的循环,进而进入到二号冷却管内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液的流动,进而能够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进而使得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进而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风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电机在长时间工作时,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能快速的散发到电机的外部,进而保证电机工作温度正常,进而防止电机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损坏和故障。

2.本发明中由于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统称为冷却管)的截面为圆形,若端盖和外壳的表面保持平整,则在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表面接触时,则使得接触面积较小,进而使得外壳和端盖上的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较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功能较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和端盖上开设截面为圆弧形的凹槽,进而安装冷却管时,将冷却管安装进凹槽内部,进而使得冷却管表面与凹槽的内壁充分接触,进而增加了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外壳和端盖上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功能,进而防止电机内部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的损坏;由于在外壳和端盖上设置有凹槽,且凹槽分布外壳的一周和端盖的整个侧面上,进而当冷却管放置进凹槽内部时,进而限制了冷却管的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凹槽与冷却管之间的尺寸,进而使得冷却管与凹槽之间实现紧配合,进而实现冷却管与端盖和外壳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在冷却管的安装过程中,主需要将冷却管卡进凹槽内即可,进而使得冷却管的安装简便易行。

3.本发明中由于一号冷却管与二号冷却管在使用时需要连通,但是二号冷却管设置在端盖的一侧,且端盖需要能够拆卸,若一号冷却管与二号冷却管之间为固定的连接方式,则会造成端盖拆卸的不方便,进而造成电机的维修和维护的不方便;因此在泵方案中,通过将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分开设置,且将二号冷却管的外径设置成小于一号冷却管的内径,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能插进一号冷却管内部,进而在安装时,通过只需要将二号冷却管插入到一号冷却管内部,即可实现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的连通,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安装的方便,同时将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分开设置,进而在进行端盖拆卸时,将二号冷却管从一号冷却管中拔出与端盖一同取下,进而方便了端盖的拆卸,进而方便了电机后期的维修和维护;由于冷却管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因此在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连接处设置有防漏挡片,当二号冷却管插入到一号管道内部时,进而将防漏挡片顶开,由于循环泵的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部冷却液产生压力,进而使得二号冷却却液中的防漏挡片开启,进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循环,当需要拆卸时,由于循环泵停止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部的防漏挡片关闭,在二号冷却管拔出时一号冷却管内部的防漏挡片不受到挤压,进而恢复关闭状态,进而防止内部的冷却液流出,进而实现端盖的拆卸时内部冷却液不流出。

4.本发明中通过在导流圈内部冲入冷却液,在通过抽水泵将冷却液转移到喷淋头内部,最后通过喷淋头将冷却液喷撒到端盖和二号冷却管上,由于二号冷却管呈弯曲的圆弧状分布,进而使得端盖上部喷淋头喷出的冷却液,沿着二号冷却管的走向流动,进而增加了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的接触时间,进而使得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接触更充分,进而使得冷却液能更充分的吸收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设置有喷头将冷却液喷洒在二号冷却管的表面,在扇叶的转动下,进而加速了二号冷却管外部的冷却液的气化,由于冷却液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与扇叶之间区域的温度降低,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外的温差增大,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内外两侧的热传导效率增加,进而加快了二号冷却管内部冷却液温度的降低,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

5.本发明中由于在端盖与扇叶之间设置有导流圈,进而使得扇叶与端盖之间圆周方向的间隙减小,进而使得扇叶靠近端盖一侧的进风面积减小,进而使得扇叶的一侧的进风量减少,进而使得气流带走的热量的速度降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效果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流圈的上侧壁上开设导流孔,进而增加了扇叶靠近端盖一侧的进风面积,进而增加了扇叶的进风量,进而增加了气流带走热量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扇热效果;同时由于在导流圈上导流孔位于扇叶进风一侧,进而在扇叶转动时,空气通过导流孔从导流圈的外侧流向内侧,进而在喷淋头的水喷出时,与导流孔中流入的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处的水更好的与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头喷出的水均匀的分散在空气中,进而使得喷淋头喷出的水更好的与二号冷却管接触,进而能够更均匀的吸收二号冷却管上的热量,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电机的第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电机的第二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电机的爆炸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电机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电机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扇叶和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一号冷却管和外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二号冷却管和端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一号冷却管和二号冷却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外壳1、定子部分2、转子部分21、转轴3、端盖4、一号冷却管5、二号冷却管6、扇叶7、循环泵8、凹槽9、防漏挡片10、导流圈11、喷淋头12、抽水泵13、导流孔14、弹簧15、凸起16、档杆17、发电部件1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自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机,包括外壳1、定子部分2、转子部分21、转轴3、端盖4、一号冷却管5、二号冷却管6、扇叶7和循环泵8;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定子部分2;所述定子部分2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所述转子部分21;所述转子部分21与所述转轴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转轴3;所述转轴3与所述外壳1转动连接;所述外壳1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端盖4;所述端盖4与所述外壳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的外部均匀间隔设置有所述一号冷却管5;所述一号冷却管5与所述外壳1表面接触;所述一号冷却管5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循环泵8;所述循环泵8通过支架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8一端口与所述一号冷却管5的一端连通;所述端盖4的一侧面设置有所述二号冷却管6;所述二号冷却管6与所述端盖4接触;所述二号冷却管6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8的另一端口连通;所述二号冷却管6的另一端与所述一号冷却管5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端盖4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扇叶7;所述扇叶7与所述转轴3连接;所述一号冷却管5与所述二号冷却管6内部充有冷却液。

工作时,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1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1和端盖4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在循环泵8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由于一号冷却管5与外壳1接触,进而能够将外壳1外壳1上的热量吸收到一号冷却管5内部的冷却液中,随着冷却液的循环,进而进入到二号冷却管6内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6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内部的冷却液的流动,进而能够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进而使得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进而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风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电机在长时间工作时,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能快速的散发到电机的外部,进而保证电机工作温度正常,进而防止电机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损坏和故障。

如图2、图3、图4、图7和图9所示,所述外壳1和所述端盖4上均开设有凹槽9;所述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均卡接于所述凹槽9内;所述凹槽9截面为半圆弧形;所述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的外壁与所述凹槽9侧壁接触。

工作时,由于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统称为冷却管)的截面为圆形,若端盖4和外壳1的表面保持平整,则在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表面接触时,则使得接触面积较小,进而使得外壳1和端盖4上的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较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功能较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1和端盖4上开设截面为圆弧形的凹槽9,进而安装冷却管时,将冷却管安装进凹槽9内部,进而使得冷却管表面与凹槽9的内壁充分接触,进而增加了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外壳1和端盖4上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功能,进而防止电机内部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的损坏;由于在外壳1和端盖4上设置有凹槽9,且凹槽9分布外壳1的一周和端盖4的整个侧面上,进而当冷却管放置进凹槽9内部时,进而限制了冷却管的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凹槽9与冷却管之间的尺寸,进而使得冷却管与凹槽9之间实现紧配合,进而实现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在冷却管的安装过程中,主需要将冷却管卡进凹槽9内即可,进而使得冷却管的安装简便易行。

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10所示,所述二号冷却管6的管径小于一号冷却管5;所述二号冷却管6的一端插接与所述二号冷却管6内部;所述二号冷却管6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循环泵8的一端口内部;所述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防漏挡片10;所述防漏挡片10与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漏挡片10为柔性材质制得。

工作时,由于一号冷却管5与二号冷却管6在使用时需要连通,但是二号冷却管6设置在端盖4的一侧,且端盖4需要能够拆卸,若一号冷却管5与二号冷却管6之间为固定的连接方式,则会造成端盖4拆卸的不方便,进而造成电机的维修和维护的不方便;因此在泵方案中,通过将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分开设置,且将二号冷却管6的外径设置成小于一号冷却管5的内径,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能插进一号冷却管5内部,进而在安装时,通过只需要将二号冷却管6插入到一号冷却管5内部,即可实现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的连通,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安装的方便,同时将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分开设置,进而在进行端盖4拆卸时,将二号冷却管6从一号冷却管5中拔出与端盖4一同取下,进而方便了端盖4的拆卸,进而方便了电机后期的维修和维护;由于冷却管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因此在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连接处设置有防漏挡片10,当二号冷却管6插入到一号管道内部时,进而将防漏挡片10顶开,由于循环泵8的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内部冷却液产生压力,进而使得二号冷却却液中的防漏挡片10开启,进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循环,当需要拆卸时,由于循环泵8停止工作,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内部的防漏挡片10关闭,在二号冷却管6拔出时一号冷却管5内部的防漏挡片10不受到挤压,进而恢复关闭状态,进而防止内部的冷却液流出,进而实现端盖4的拆卸时内部冷却液不流出。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9所示,所述端盖4的一侧面设置有导流圈11;所述导流圈11与所述端盖4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圈11设置于端盖4的边缘位置;所述导流圈11上端设置有喷淋头12;所述喷淋头12与所述导流圈11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圈11的下端内侧设置有抽水泵13;所述抽水泵13与所述导流圈11固定连接;所述抽水泵13通过管道与所述喷淋头12连通。

工作时,通过在导流圈11内部冲入冷却液,在通过抽水泵13将冷却液转移到喷淋头12内部,最后通过喷淋头12将冷却液喷撒到端盖4和二号冷却管6上,由于二号冷却管6呈弯曲的圆弧状分布,进而使得端盖4上部喷淋头12喷出的冷却液,沿着二号冷却管6的走向流动,进而增加了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6的接触时间,进而使得冷却液与二号冷却管6接触更充分,进而使得冷却液能更充分的吸收二号冷却管6上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设置有喷头将冷却液喷洒在二号冷却管6的表面,在扇叶7的转动下,进而加速了二号冷却管6外部的冷却液的气化,由于冷却液在蒸发的过程中吸热,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与扇叶7之间区域的温度降低,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内外的温差增大,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内外两侧的热传导效率增加,进而加快了二号冷却管6内部冷却液温度的降低,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9所示,所述导流圈11的上端侧壁上均匀开设有导流孔14。

工作时,由于在端盖4与扇叶7之间设置有导流圈11,进而使得扇叶7与端盖4之间圆周方向的间隙减小,进而使得扇叶7靠近端盖4一侧的进风面积减小,进而使得扇叶7的一侧的进风量减少,进而使得气流带走的热量的速度降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效果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导流圈11的上侧壁上开设导流孔14,进而增加了扇叶7靠近端盖4一侧的进风面积,进而增加了扇叶7的进风量,进而增加了气流带走热量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扇热效果;同时由于在导流圈11上导流孔14位于扇叶7进风一侧,进而在扇叶7转动时,空气通过导流孔14从导流圈11的外侧流向内侧,进而在喷淋头12的水喷出时,与导流孔14中流入的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处的水更好的与空气接触,进而使得喷淋头12喷出的水均匀的分散在空气中,进而使得喷淋头12喷出的水更好的与二号冷却管6接触,进而能够更均匀的吸收二号冷却管6上的热量,进一步的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扇叶7与所述转轴3通过键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扇叶7的一端设置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套设于所述转轴3上;所述弹簧15的一端所述转轴3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5的另一端与所述扇叶7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扇叶7另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凸起16;所述端盖4靠近所述扇叶7的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档杆17;所述档杆17的一端与所述扇叶7设置所述凸起16的一侧面抵触。

工作时,由于二号冷却管6安装在端盖4上后,还是存在一部分的二号冷却管6凸起16,进而在端盖4靠近扇叶7的一侧形成沟壑状结构,同时由于导流孔14与端盖4的表面齐平,进而在扇叶7吹风的过程中,通过导流孔14流进端盖4和扇叶7之间的气流,受到凸起16的二号冷却管6的阻挡,进而导致二号冷却管6靠近中心的位置难以与气流接触,进而造成二号冷却管6中部位置散热较慢,进而导致电机散热效果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转轴3的转动下,进而带动扇叶7转动,进而带动扇叶7一侧的凸起16沿着转轴3转动,由于扇叶7设置有凸起16的一侧与档杆17一端抵触,进而当凸起16转动时,凸起16与档杆17的端部滑动,同时由于扇叶7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15,进而在扇叶7的过程中,扇叶7在转轴3的轴向上往复移动,进而带动扇叶7与二号冷却管6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进而带动扇叶7与二号冷却管6之间的空气流动的更紊乱,进而使得扇叶7和二号冷却管6之间的空气能更均匀的与二号冷却管6接触,进而使得二号冷却管6上的热量能够更快度的传递到空气中,进一步的增加了电机的散热效果。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端盖4的一侧面设置有发电部件18;所述发电部件18通过安装板与所述档杆17固定连接;所述发电部件18与所述循环泵8和所述抽水泵13均电性连接。

工作时,由于在本方案中所述的电机中,使用了循环泵8和抽水泵13,由于两者均为微型的用电装置,进而所使用的电源与电机所使用的电源并不相同,因此为了使得电机能正常工作,则需要外接电源,进而导致电机使用的不便捷;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端盖4的一侧设置发电部件18,进而通过电机工作时,转动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部件18工作,进而为循环泵8和抽水泵13供电,进而省去了外接电源造成的不便,进而提高了电机使用的便捷性;同时由于是通过电机转轴3的转动带动发电部件18,因此在电机停止工作时,发电部件18则不能继续为循环泵8和抽水泵13提供电源,进而在电机停止工作时循环泵8和抽水泵13也停止工作,进而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也使省去了循环泵8和抽水泵13的单独控制,使得电机的使用更便捷。

工作时,电机将电能转换成动能,但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电机线圈的电阻等,常常会将部分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同时由于电机的外壳1一般相对是密封的,若仅仅依靠电机部件自身进行散热而不采用强制的散热时,随着电机的长时间使用,则会使得电机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的器件因温度过高而造成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故障和损坏,现有的技术中一般只在电机的一端设置风扇进行散热,由于风扇的作用区域较小,进而会出现距离风扇较近的位置散热良好,距离风扇较远的区域的散热则较差,进而导致在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的方式电机进行较短时间工作时,能够满足电机散热的需求,但是在电机进行长时间且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风扇进行散热依旧会导致电机的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电机内部器件的热损伤,进而造成电机的损坏和故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1和端盖4的外部分别设置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在循环泵8的工作下,进而使得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内部的冷却液循环流动,由于一号冷却管5与外壳1接触,进而能够将外壳1外壳1上的热量吸收到一号冷却管5内部的冷却液中,随着冷却液的循环,进而进入到二号冷却管6内部,在通过风扇的工作,进而将二号冷却管6上的热量快速的传递到环境中,由于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内部的冷却液的流动,进而能够将整个电机各个位置散发的热量在被吸收进冷却液后,能传递到靠近风扇的位置,进而使得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均能通过风扇的工作传递到电机外部的环境中,进而使得风扇的作用区域扩散至整个电机的各个区域,进而提高了风扇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进而保证电机在长时间工作时,电机上各处产生的热量能快速的散发到电机的外部,进而保证电机工作温度正常,进而防止电机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损坏和故障;由于一号冷却管5和二号冷却管6(统称为冷却管)的截面为圆形,若端盖4和外壳1的表面保持平整,则在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表面接触时,则使得接触面积较小,进而使得外壳1和端盖4上的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较低,进而导致电机的散热功能较差,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壳1和端盖4上开设截面为圆弧形的凹槽9,进而安装冷却管时,将冷却管安装进凹槽9内部,进而使得冷却管表面与凹槽9的内壁充分接触,进而增加了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外壳1和端盖4上热量向冷却管上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散热功能,进而防止电机内部的温度过高导致电机的损坏;由于在外壳1和端盖4上设置有凹槽9,且凹槽9分布外壳1的一周和端盖4的整个侧面上,进而当冷却管放置进凹槽9内部时,进而限制了冷却管的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凹槽9与冷却管之间的尺寸,进而使得冷却管与凹槽9之间实现紧配合,进而实现冷却管与端盖4和外壳1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在冷却管的安装过程中,主需要将冷却管卡进凹槽9内即可,进而使得冷却管的安装简便易行。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油烟机上用交流电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