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杆装置

文档序号:1411459 发布日期:2020-03-10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换挡杆装置 (Shift lever device ) 是由 松本明夫 高比良智弘 久保田克志 佐藤幸广 袴田匠 于 2019-08-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挡杆装置,具备在上端部形成有操作部(把手)并在下端部形成有轴支承部的换挡杆(3)、和具有保持换挡杆3的轴支承部的保持部的选挡杆(4)。选挡杆(4)还具有换挡方向侧壁部(43)和卡合部(44),该换挡方向侧壁部(43)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的方式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设为一对,该卡合部(44)配设于换挡方向侧壁部(43),并与换挡杆(3)卡合。(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hift lever device,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shift lever (3) having an operating part (handle) formed at the upper end part and a shaft support part formed at the lower end part, and a shift lever (4) having a holding part for holding the shaft support part of the shift lever (3). The shift lever (4) further comprises a shift direction side wall portion (43) and an engagement portion (44), the shift direction side wall portion (43) being disposed in a pair with a space therebetween in the shift direction (Y) of the shift lever (3), and the engagement portion (44) being disposed on the shift direction side wall portion (43) and engaging with the shift lever (3).)

换挡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挡杆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由驾驶员操作换挡杆使之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摆动来进行变速的换挡杆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这种换挡杆装置,具备在上端部形成有操作部并在下端部形成有轴支承部的换挡杆、和具有保持换挡杆的轴支承部的保持部的选挡杆。在这样的换挡杆装置中,在换挡杆的轴向的中间部设有连结片,并在选挡杆的侧壁部分设有与连结片卡合的连结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0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构造的换挡杆装置中,选挡杆的侧壁部分相对于换挡杆而配置于选挡方向的一方侧,为了增加连结片与连结孔的卡合面积并且提高选挡杆的强度,有时增厚上述侧壁部分的厚度。若增厚上述侧壁部分的厚度,则相应地选挡杆在选挡方向上的厚度增加,从而有换挡杆装置整体也变得大型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选挡杆在选挡方向上的厚度的增加,从而实现换挡杆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换挡杆装置具备:换挡杆,其在上端部形成有操作部,并在下端部形成有轴支承部;以及选挡杆,其具有保持换挡杆的轴支承部的保持部。选挡杆还具有:换挡方向侧壁部,其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的方式在换挡杆的换挡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设为一对;以及卡合部,其配设于换挡方向侧壁部,并与换挡杆卡合。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换挡杆装置,能够抑制选挡杆在选挡方向上的厚度的增加,从而能够实现换挡杆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使换挡杆摆动至换挡操作位置的状态的换挡杆及选挡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使换挡杆摆动至选挡操作位置的状态的换挡杆及选挡杆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2的相反侧观察的换挡杆及选挡杆的立体图。

图5是选挡杆板的俯视图。

图6是选挡杆板的侧视图。

图中:

1—换挡杆装置,3—换挡杆,4—选挡杆,10—保持部,11—轴支承部,33—卡合凹部,40—选挡杆主体,42—选挡杆板,43—换挡方向侧壁部,44—卡合部,44a—第一卡合部,44b—第二卡合部,45—第一板部,46—第二板部,47—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附图中,箭头X示出换挡杆的选挡方向(车辆左右方向),箭头Y示出换挡杆的换挡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箭头Z示出换挡杆的轴向(车辆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换挡杆装置1具备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未图示)的主体壳体2、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摆动地支撑于主体壳体2的换挡杆3以及选挡杆4。换挡杆3具有形成于上端部的操作部(把手)(未图示)、和形成于下端部的轴支承部(球状部)11。在换挡杆3的内部,从换挡杆3的上端侧起依次收纳有推杆12、定位销13、辅助杆14以及杆弹簧15,并在换挡杆3的下端安装有杆弹簧限位器16。另一方面,选挡杆4具有保持换挡杆3的轴支承部11的保持部10(参照图5)。

换挡杆3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在选挡方向(车辆左右方向)X上摆动地支撑于主体壳体2,并且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在换挡方向(车辆前后方向)Y上摆动地支撑于主体壳体2。另一方面,选挡杆4仅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在换挡方向(车辆前后方向)Y上摆动地支撑于主体壳体2。

在选挡方向X上例如设定有A(自动)模式和M(手动)模式。A模式中的换挡方向Y的操作位置(换挡操作位置)例如设定有P(驻车挡)位置、R(倒车挡)位置、N(空挡)位置、以及D(驾驶挡)位置。并且,在M模式中的换挡方向Y的操作位置(选挡操作位置)例如设定有升挡位置和降挡位置。

在主体壳体2的上部安装有显示换挡杆3的操作位置的指示器5,并在指示器5形成有与换挡杆3的操作位置对应的选择槽孔6。

在主体壳体2的下部形成有轴承部20,经由轴承套环21在轴承部20轴支承有选挡杆4的支撑轴22。并且,经由定位销23在主体壳体2的下部组装有块体(基座托架)24。

如图2至图6所示,换挡杆3具备筒状的杆管(杆主体)30和具有供杆管30插通的插通孔31的杆支架32。杆管30由金属制成,杆支架32由合成树脂制成。此外,杆支架32可以通过模制成形来成形(杆树脂模制件),也可以先成形,之后压入杆管30。

选挡杆4具有合成树脂制的选挡杆主体40。在合成树脂制的选挡杆主体40镶嵌成形有与未图示的电缆连结的金属制的电缆引脚41和下述的金属制的选挡杆板42。此外,电缆引脚41及选挡杆板42也可以通过镶嵌成形以外的方法来固定(或者内置)于选挡杆主体40。并且,也可以一体成形电缆引脚41和选挡杆板42,但对此未图示。

选挡杆主体40还具有换挡方向侧壁部43和卡合部(卡合凸部)44,该换挡方向侧壁部43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10的方式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设为一对,该卡合部44配设于换挡方向侧壁部43,并与换挡杆3卡合。

换挡方向侧壁部43具有配设于换挡操作位置的第一换挡方向侧壁部43a、和配设于选挡操作位置的第二换挡方向侧壁部43b。

第一换挡方向侧壁部43a、43a间的间隔D1a(参照图5)与杆支架32在换挡方向Y上的宽度W(参照图2)大致相等,以便在换挡操作位置,换挡杆3及选挡杆4一同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并且,第二换挡方向侧壁部43b、43b间的间隔D2a(参照图5)比杆支架32在换挡方向Y上的宽度W(参照图3)大,以便在选挡操作位置,仅换挡杆3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即,在换挡方向Y上的第一换挡方向侧壁部43a、43a间的间隔D1a比在换挡方向Y上的第二换挡方向侧壁部43b、43b间的间隔D2a小(参照图5)。

卡合部44具有第一卡合部44a和第二卡合部44b,该第一卡合部44a在换挡操作位置处与换挡杆3卡合,该第二卡合部44b在相对于换挡操作位置在换挡杆3的选挡方向X上移动后的选挡操作位置处与换挡杆3卡合。即,在第一换挡方向侧壁部43a形成有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凸部)44a,并在第二换挡方向侧壁部43b形成有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凸部)44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换挡方向Y上的第一卡合部44a、44a间的间隔D1b与在换挡方向Y上的第二卡合部44b、44b间的间隔D2b大致相等(参照图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部44a和第二卡合部44b中,换挡杆3在轴向Z上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部44a位于比第二卡合部44b高的位置(参照图2及图3)。

另一方面,换挡杆3具有卡合凹部33,该卡合凹部33形成于换挡杆3的杆支架32的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与换挡方向侧壁部43对置的部位,并与卡合部44卡合。

卡合凹部33具有第一卡合凹部33a和第二卡合凹部33b,该第一卡合凹部33a在换挡操作位置处与选挡杆4的第一卡合部44a卡合,该第二卡合凹部33b在选挡操作位置处与选挡杆4的第二卡合部44b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卡合凹部33a和第二卡合凹部33b中,换挡杆3在轴向Z上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卡合凹部33a位于比第二卡合凹部33b高的位置(参照图2及图3)。

为了避免与卡合部44(第一卡合部44a及第二卡合部44b)干涉,这样的换挡杆3相对于选挡杆4的保持部10从斜上方***地安装。

如图5及图6所示,选挡杆4具有形成有第一卡合部44a及第二卡合部44b的选挡杆主体40、和内置于选挡杆主体40的加强用的选挡杆板42。

选挡杆板42具有加强第一卡合部44a的第一板部(折返部)45和加强第二卡合部44b的第二板部46。选挡杆板42还具有连接部47从而形成为U字状,该连接部47沿换挡杆3的选挡方向X延伸配置,并连接第一板部45与第二板部46。

并且,形成为U字状的U字状部分48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10的方式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设有一对。上述一对U字状部分48、48(第二板部46、46)彼此通过沿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延伸配置的连结部49连结。

如图2所示,在A模式时(使换挡杆3摆动至换挡操作位置的状态下),选挡杆4的第一卡合部44a与换挡杆3的第一卡合凹部33a卡合。因此,选挡杆4的第一卡合部44a成为限位器(防脱件),抑制换挡杆3向上方向移动而从选挡杆4的保持部10脱离的情况。而且,若在使换挡杆3摆动至换挡操作位置的状态下使换挡杆3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则换挡杆3及选挡杆4一同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

如图3所示,在M模式时(使换挡杆3摆动至选挡操作位置的状态下),选挡杆4的第二卡合部44b与换挡杆3的第二卡合凹部33b卡合。因此,选挡杆4的第二卡合部44b成为限位器(防脱件),抑制换挡杆3向上方向移动而从选挡杆4的保持部10脱离的情况。而且,若在使换挡杆3摆动至选挡操作位置的状态下使换挡杆3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则仅换挡杆3在换挡方向Y上摆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换挡杆装置1具备:换挡杆3,其在上端部形成有操作部(把手),且在下端部形成有轴支承部11;以及选挡杆4,其具有保持换挡杆3的轴支承部11的保持部10。选挡杆4还具有:换挡方向侧壁部43,其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10的方式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设为一对;以及卡合部44,其配设于换挡方向侧壁部43,并与换挡杆3卡合。

在选挡杆4中,以在中间隔着保持部10的方式在换挡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配设有一对换挡方向侧壁部43、43,并且,在换挡方向侧壁部43配设有与换挡杆3卡合的卡合部44。通过像这样构成选挡杆4,不需要增大选挡杆4的厚度(在选挡方向X上的宽度),从而能够实现换挡杆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2)换挡杆3具有卡合凹部33,该卡合凹部33形成于换挡杆3的在换挡杆3的换挡方向Y上与换挡方向侧壁部43对置的部位,并与卡合部44卡合。

通过像这样构成换挡杆3,也不需要增大换挡杆3的厚度(在选挡方向X上的宽度),从而能够实现换挡杆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

(3)卡合部44具有:第一卡合部44a,其在换挡操作位置处与换挡杆3卡合;以及第二卡合部44b,其在相对于换挡操作位置在换挡杆3的选挡方向X上移动了的选挡操作位置处与换挡杆3卡合。

通过像这样构成卡合部44,能够抑制换挡杆3在轴向Z(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换挡杆3的轴支承部11从选挡杆4的保持部10脱离。

(4)选挡杆4构成为具有形成有第一卡合部44a及第二卡合部44b的选挡杆主体40、和内置于选挡杆主体40的加强用的选挡杆板42。选挡杆板42具有加强第一卡合部44a的第一板部45、和加强第二卡合部44b的第二板部46。选挡杆板42还具有连接部47从而形成为U字状,该连接部47沿换挡杆3的选挡方向X延伸配置,并连接第一板部45和第二板部46。

通过像这样构成选挡杆4,能够实现选挡杆4(选挡杆主体40)的强度的提高。

然而,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发明的换挡杆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其它的实施方式。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换挡杆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