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搭载装置

文档序号:1474638 发布日期:2020-02-25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搭载装置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aterial mounting apparatus ) 是由 大塚雄史 于 2019-03-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搭载装置,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抽出部,从装置本体可抽出地设置,并且具有搭载记录材的搭载区域;以及引导部,设于抽出部,所述引导部对搭载于搭载区域的记录材的位置进行引导,引导部包括:引导面,对记录材的端部进行引导;钩挂部,钩挂于抽出部,并规定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抽出部的位置;以及解除部,通过用户从引导面侧进行操作,从而解除钩挂部相对于抽出部的钩挂。(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aterial loading apparatus, which can reduce the space for changing the position of a guiding part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the user can not operate the guiding part from the inside of a drawing part.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es: an apparatus body that forms an image on a recording material; an extraction part which is provided in an extractable manner from the device body and has a carrying area for carrying the recording material; and a guide portion provided in the extraction portion, the guide portion guiding a position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mounted on the mounting area, the guide portion including: a guide surface that guides an end portion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a hook portion that is hooked to the extraction portion and that defines a position of the hook portion relative to the extraction portion; and a releasing section configured to release the hooking section from being hooked to the drawer section by a user operation from the guide surface side.)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搭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供纸托盘(tray),其具有:一对侧栏(side fence),抵接于所装载的纸张前端侧的侧端,限制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以及一对第二限制构件,抵接于纸张后端侧的侧端,限制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侧栏是根据所装载的纸张的宽度可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地设置,第二限制构件是可装卸地设置,且具有多个安装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548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时,有时会在从装置本体抽出而搭载记录材的抽出部,设置对搭载记录材的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并且,例如在切换所搭载的记录材的尺寸的情况等下,用户(user)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是必要的。此处,若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则必须取得较大的空间来用于进行对变更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抽出部,从所述装置本体可抽出地设置,并且具有搭载记录材的搭载区域;以及引导部,设于所述抽出部,所述引导部对搭载于所述搭载区域的记录材的位置进行引导,所述引导部包括:引导面,对记录材的端部进行引导;钩挂部,钩挂于所述抽出部,并规定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位置;以及解除部,通过用户从所述引导面侧进行操作,从而解除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钩挂。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引导部较抽出所述抽出部的抽出方向上的所述搭载区域而设于上游侧,所述解除部较所述抽出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面而设于上游侧。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引导面具有切口,所述解除部是设置在较所述抽出方向上的所述引导面为上游侧,并且与所述切口对置。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切口是形成于所述引导面的贯穿孔。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引导部具有由所述抽出部予以支撑的下表面、及设于所述下表面的凹部,所述抽出部具有凸部,所述凸部是设于对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下表面进行支撑的支撑面,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凹部,并且对搭载于所述搭载区域的记录材进行支撑,所述引导部的所述下表面较支撑于所述凸部的记录材而位于上下方向的下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钩挂部钩挂于所述抽出部,所述钩挂部对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钩挂部包括:施力部,对所述钩挂部进行施力;以及倾斜部,设于所述钩挂部的下侧端部,并且通过随着朝上下方向的上侧前进的所述施力部而朝所施力的方向倾斜。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引导部具有位置标记体,所述位置标记体是设于较所述引导面远离用户的位置,且在所述位置标记体的上表面形成有表示设置有所述引导部的位置的标记,所述上表面较所述引导面的上端而位于上下方向的下侧。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片材构件,贴附于所述引导部;以及贴附部,沿着所述引导面而设,且贴附有所述片材构件,并且将所述片材构件保持于从搭载于所述搭载区域的记录材隔开的位置。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抽出部,从所述装置本体可抽出地设置,并且具有搭载记录材的搭载区域;以及引导部,设于所述抽出部,所述引导部对搭载于所述搭载区域的记录材的位置进行引导,所述引导部包括:钩挂部,钩挂于所述抽出部,并规定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位置;以及解除部,设于由抓住所述引导部的用户的手指所按压的位置,伴随用户的按压,解除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钩挂。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记录材搭载装置,其包括:抽出部,从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的装置本体可抽出地设置,并且具有搭载记录材的搭载区域;以及引导部,设于所述抽出部,所述引导部对搭载于所述搭载区域的记录材的位置进行引导,所述引导部包括:引导面,对记录材的端部进行引导;钩挂部,钩挂于所述抽出部,并规定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位置;以及解除部,通过用户从所述引导面侧进行操作,从而解除所述钩挂部相对于所述抽出部的钩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较抽出方向上的引导面而设于上游侧的结构中,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即使不抽出整个抽出部,也能够进行解除部的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可抑制用户的手指脱离切口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可抑制记录材进入引导部下侧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可抑制上下方向的引导部的位置发生偏离而记录材进入引导部下侧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通过从上侧按入引导部,能够实现引导部的固定。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可容易看到形成在位置标记体上表面的标记。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可抑制片材构件与记录材发生摩擦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与用户无法从抽出部的内部进行引导部的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进行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纸张收容部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纸张收容部中的后侧抑制构件的周边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定位部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后侧抑制构件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纸张搭载面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后侧抑制构件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图。

图8(a)至图8(c)是用于说明组装后侧抑制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9(a)至图9(c)是用于说明拆卸后侧抑制构件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后端抑制构件的图。

图11(a)至图11(c)是用于说明后端抑制构件的组装动作的图。

图12(a)至图12(d)是用于说明组装后侧抑制构件的动作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0:框体

100:纸张收容部

200:后侧抑制构件

300:后侧抑制构件

213:第1开口部

214:第2开口部

250:操作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1>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图。

首先,一边参照图1,一边对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对纸张P等记录材(片材)形成图像。图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纸张收容部100,收容纸张P;图像形成部13,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排出辊15,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予以排出;本体控制部16,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及框体20,在内部设有纸张收容部100或图像形成部13等。另外,纸张收容部100是抽出部及记录材搭载装置的一例。而且,框体20是装置本体的一例。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简称作“上下方向”。而且,有时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中的上侧简称作“上侧”,将上下方向中的下侧简称作“下侧”。而且,有时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简称作“宽度方向”。而且,有时将图1中的纸面右侧简称作“右侧”,将纸面左侧简称作“左侧”。而且,有时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纸面的纵深方向简称作“纵深方向”。而且,有时将图1中的纸面跟前侧简称作“跟前侧”,将纸面里侧简称作“里侧”。

纸张收容部100分别收容尺寸或种类不同的纸张P。图示例中,纸张收容部100设有多个。各个纸张收容部100可朝纵深方向跟前侧抽出。而且,纸张收容部100是在由用户等抽出的状态下进行纸张P的补充作业。

图像形成部13在从纸张收容部100搬送而来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图示例中的图像形成部13是通过将附着于感光体的墨粉转印至纸张P而形成像的电子照相方式,而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另外,图像形成部13形成图像的方式并无特别限定,也可通过将油墨喷出至纸张P上而形成像的喷墨(inkjet)方式等来形成图像。

排出辊15将由图像形成部13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予以排出。图示例中的排出辊15包含辊对,伴随所述辊对分别旋转,将纸张P从图像形成装置1予以排出。

本体控制部16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所设的各构成构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框体20在内部收容纸张收容部100、图像形成部13、排出辊15及本体控制部16等。另外,收容在框体20内部的纸张收容部100是以允许从框体20抽出及按入框体20内(参照后述的图2的箭头A1及A2)的方式,而由框体20予以支撑。

此处,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伴随从本体控制部16输出指示信号,从纸张收容部100逐张地送出纸张P。然后,由图像形成部13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后,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从排出辊15予以排出。

<纸张收容部100>

图2是表示纸张收容部100的结构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2,一边对纸张收容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对于图2所示的纸张收容部100中所收容的纸张P,是从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朝向左侧来搬送纸张。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宽度方向上的从右侧朝向左侧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称作“搬送方向”,将搬送方向上的纸张P的前端简称作“前端”,将搬送方向上的纸张P的后端简称作“后端”。

纸张收容部100从框体20被抽出至纵深方向跟前侧(参照箭头A1)。而且,从框体20抽出的状态的纸张收容部100通过按入纵深方向里侧(参照箭头A2)而***框体20内。而且,纸张收容部100可设为下述状态,即,并非从框体20抽出整个纸张收容部100,而是由框体20保持纸张收容部100的一部分,并且抽出纸张收容部100的另一部分。另外,将纸张收容部100朝纵深方向跟前侧抽出的方向(参照箭头A1)为抽出方向的一例。

纸张收容部100具有:收容本体110,收容纸张P;导引部(guide)130,由框体20予以支撑;把手150,成为抽出收容本体110时等由用户抓住的部分;滑动抑制构件170,抑制被收容于收容本体110中的纸张P的后端;以及前侧抑制构件190及后侧抑制构件200,抑制纸张P中的沿着搬送方向的侧面。另外,后侧抑制构件200为引导部的一例。

收容本体110是上侧开放的箱状构件。收容本体110具有支撑纸张P的底部111。所述底部111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成为搭载纸张P的搭载区域112。另外,搭载区域112是由滑动抑制构件170、前侧抑制构件190及后侧抑制构件200所包围的区域。若作进一步说明,则搭载区域112的左侧及跟前侧端部的位置被固定,搭载区域112的右侧端部的位置由滑动抑制构件170来规定,搭载区域112的里侧端部由前侧抑制构件190及后侧抑制构件200来规定。

导引部130是设于收容本体110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沿纵深方向延伸的部分。各导引部130是沿着设于框体20且顺着纵深方向的轨道(rail)(未图示)而移动。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各导引部130是在被轨道包夹上下方向的状态下,沿纵深方向滑动移动。

把手150是设于纸张收容部100的跟前侧侧面。若作进一步说明,则把手150是设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跟前侧的用户可操作的位置。

滑动抑制构件170是在收容本体110的底部111沿宽度方向滑动。而且,滑动抑制构件170是沿着搭载区域112的右侧即纸张P的后端而设。所述滑动抑制构件170具有碰抵至纸张P后端的碰抵面171。滑动抑制构件17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是由用户根据搭载于收容本体110中的纸张P的尺寸来调整。

前侧抑制构件190是在收容本体110的底部111沿纵深方向滑动。而且,前侧抑制构件190是设在搭载区域112的里侧且纸张P的前端侧。所述前侧抑制构件190具有碰抵至纸张P的里侧侧面的多个碰抵凸条(rib)191。另外,碰抵凸条191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前侧抑制构件190的纵深方向的位置是由用户根据搭载于收容本体110的纸张P的尺寸来调整。

后侧抑制构件200是在收容本体110的底部111可沿纵深方向位移地设置。后侧抑制构件200可相对于收容本体110而装卸。而且,详细将后述,但后侧抑制构件200是在收容本体110的底部111配置于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部位中的任一处。而且,后侧抑制构件200是设在搭载区域112的里侧且纸张P的后端侧。所述后侧抑制构件200具有碰抵至纸张P的里侧侧面的导引面211。后侧抑制构件200的纵深方向的位置是由用户根据搭载于收容本体110中的纸张P的尺寸来调整。另外,后侧抑制构件200是设在无须从框体20抽出整个收容本体110,用户便能够看到的位置。

此处,在图示例中,前侧抑制构件190及后侧抑制构件200是设于搭载区域112的里侧,另一方面,不设在搭载区域112的跟前侧。这是为了以伴随将收容本体110按入框体20内的动作而抑制纸张P移动的贡献率高的位置为优先。即,前侧抑制构件190及后侧抑制构件200是设在下述位置,即,对伴随将收容本体110按入框体20内而跟收容本体110一同移动的纸张P朝里侧偏离的情况进行抑制的位置。

而且,所谓收容本体110的内部,是指通过从框体20抽出收容本体110而露出的收容本体110内的空间。所述收容本体110的内部也可理解为在收容本体110中装载纸张P的空间。若从其他观点理解,所谓收容本体110的内部,可理解为搭载区域112的上侧空间。

<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位置周边结构>

图3是表示纸张收容部100中的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周边结构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3,一边对纸张收容部100中的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纸张收容部100在较搭载区域112为里侧,具有规定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位置的定位部113。此处,定位部113具有设于底部111的下定位部114、及从底部111朝上侧突出地设置的上定位部115。详细将后述,但下定位部114及上定位部115分别在纵深方向上的多个部位中的任一处对后侧抑制构件200进行定位。

<定位部113>

图4是表示定位部113的详细结构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4,一边对定位部11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对下定位部114进行说明后,对上定位部115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图示的下定位部114是从底部111朝向下侧凹陷的平坦区域。图示例的下定位部114从上侧观察为大致长方形状,以长边方向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向而设。下定位部114具有供后侧抑制构件200的结构的一部分分别***的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第3定位部121及杆(lever)用开口123。而且,下定位部114具有支撑纸张P的支撑凸条125。

第1定位部117包含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孔。图示例的第1定位部117沿纵深方向排列形成有四个大致圆形的贯穿孔。

第2定位部119包含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长孔。图示例的第2定位部119沿纵深方向排列形成有四个长边方向沿着宽度方向的椭圆形状的贯穿孔。另外,第2定位部119为允许***至第2定位部119内的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一部分(后述的第2定位突起219)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尺寸。借此,例如即使在后侧抑制构件200存在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也可抑制不能安装后侧抑制构件200的情况。

第3定位部121包含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长孔。图示例的第3定位部121沿纵深方向排列形成有四个长边方向沿着宽度方向的长方形状的贯穿孔。另外,第3定位部121为允许***的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一部分(后述的第3定位突起221)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尺寸。

杆用开口123为大致长方形状的贯穿孔。图示例的杆用开口123是以长边方向沿着纵深方向的方式而形成。

支撑凸条125是设于下定位部114的凸部,沿纵深方向连续地延伸。图示例的支撑凸条125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

另外,图示例中,在下定位部114中的宽度方向两端,配置有第1定位部117及第2定位部119,在第1定位部117及第2定位部119之间,配置有第3定位部121。而且,在第1定位部117及第3定位部121之间,配置有杆用开口123。

而且,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各自具有的贯穿孔在纵深方向上的位置是一致地配置。并且,通过将后侧抑制构件200固定至构成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的贯穿孔中的、纵深方向上的位置一致的贯穿孔的组合,从而进行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定位。

接下来,对上定位部115进行说明。上定位部115具有:支撑面127,为沿着底部111的方向的平面;以及定位突起129,设于支撑面127。此处,定位突起129是从支撑面127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是沿宽度方向连续延伸而形成。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定位突起129是从上侧观察为大致椭圆形状的凸部。通过将后侧抑制构件200固定至定位突起129,从而进行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定位。

<后侧抑制构件200>

图5(a)及图5(b)是表示后侧抑制构件200的详细结构的图。具体而言,图5(a)是后侧抑制构件200的立体图,图5(b)是从图5(a)中的箭头Vb观察的图,即,从纵深方向上的里侧朝向跟前侧观察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5(a)及图5(b),一边对后侧抑制构件20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a)及图5(b)所示,后侧抑制构件200具有作为板状构件的导引部本体210、作为板状构件并且以从导引部本体210弯曲的方向而设的导引部定位部230、及供用户操作的操作杆250。

此处,对导引部本体210进行说明。导引部本体210具有:导引面211,朝向纵深方向跟前侧且引导纸张P;以及作为贯穿孔的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设于导引面211。而且,导引部本体210具有:导引部上端215,为导引部本体210的上端部;以及导引部下端216,为导引部本体210的下端部。另外,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为切口的一例。而且,导引部下端216为引导部下表面的一例。而且,导引面211为引导面的一例。

而且,导引部本体210具有:作为突起的第1定位突起217、第2定位突起219及第3定位突起221,从导引部下端216朝向下侧突出;以及作为凹部的支撑凸条容纳部223,从导引部下端216朝向上侧凹陷。而且,导引部本体210具有:贴附部225,为较导引面211朝里侧凹陷的面;以及弹簧凸条226,从导引部本体210中的与导引面211为相反侧的背面212(参照图5(b))朝里侧突出地设置。

而且,导引部本体210具有:密封(seal)构件227,贴附于贴附部225;螺旋弹簧228,对操作杆250赋予弹性力;以及支撑轴229,包含螺栓(bolt)等,可旋转地支撑操作杆250的一端(后述的第1端251)。另外,螺旋弹簧228为施力部的一例。而且,密封构件227为片材构件的一例。

此处,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是在导引面211上沿宽度方向隔开地设置。图示例中,由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夹着的部分为贴附部225。而且,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分别为大致长方形状,且各自以能够***用户的手指(例如用户的第1指及第2指)的尺寸而形成。另外,通过使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的外周被导引面211包围,例如使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的上侧不开放等,从而抑制用户的手指脱离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

而且,第1定位突起217、第2定位突起219及第3定位突起221各自设在与设于下定位部114的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对置的位置。而且,支撑凸条容纳部223是设在与设于定位部113的支撑凸条125对置的位置。并且,通过第1定位突起217、第2定位突起219及第3定位突起221各自分别***至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从而成为导引部本体210由下定位部114予以定位的状态。在所述经定位的导引部本体210中,成为在支撑凸条容纳部223内配置有支撑凸条125的状态。

而且,密封构件227包含树脂薄膜等,表面形成后侧抑制构件200的操作方法等的图像。另外,所述密封构件227是较导引面211而配置于里侧,设在从搭载于搭载区域112的纸张P隔离的位置,抑制纸张P与密封构件227的摩擦。

而且,螺旋弹簧228被压缩地设在操作杆250与弹簧凸条226之间,对于操作杆250,朝以支撑轴229为中心而向一方向(参照图中的箭头A3)旋转的方向赋予力。若作进一步说明,则螺旋弹簧228朝向第2开口部214侧对操作杆250施力。

接下来,对导引部定位部230进行说明。导引部定位部230具有:定位面231,朝向上下方向的上侧,且形成与导引面211正交的方向;作为贯穿孔的定位孔233,形成于定位面231;位置引导显示235,排列形成于定位孔233;以及里侧端237,为导引部定位部230中的里侧端部。另外,导引部定位部230为位置标记体的一例。而且,定位面231为上表面的一例。而且,位置引导显示235为标记的一例。

另外,详细将后述,但导引部定位部230的定位面231是较导引部本体210位于里侧且较导引部上端215位于下侧(详细将后述)。而且,导引部本体210在导引部上端215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里侧,具有从上侧观察为大致长方形状的切口218。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与切口218对应的位置,设有导引部定位部230。

而且,定位孔233包含沿纵深方向排列的多个长孔。图示例的定位孔233分别为长边方向朝向宽度方向的椭圆形状的贯穿孔。并且,通过将定位突起129***至定位孔233中的任一个长孔,从而成为导引部定位部230受到定位的状态。

而且,位置引导显示235在与定位孔233的长孔分别对应的位置,具有表示后侧抑制构件200的设置位置的字符串等。在图示的位置引导显示235中,当将定位突起129***至各长孔时,显示应搭载于搭载区域112中的纸张P的尺寸。

接下来,对操作杆250进行说明。操作杆25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杆本体255。所述杆本体255是以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而设,具有位于上侧的第1端251与位于下侧的第2端253。而且,操作杆250具有:锥形(taper)部257,设于杆本体255的第2端253;以及切口259,较锥形部257而设于第1端251侧。另外,操作杆250为钩挂部的一例。而且,杆本体255为解除部的一例。而且,锥形部257为倾斜部的一例。

此处,锥形部257是以从杆本体255中的右侧面256突出的方向而形成。若作进一步说明,则锥形部257朝下述方向倾斜,即,随着沿杆本体255的长边方向而从第2端253侧朝第1端251侧前进,而朝宽度方向右侧前进。另外,所述锥形部257作为引导操作杆250的诱入形状发挥功能。

而且,切口259是作为从杆本体255中的右侧面256凹陷的凹部而形成。所述切口259是以可在内部配置底部111的支撑端124(参照后述的图8(a))的尺寸而形成。

此处,如图5(a)所示,操作杆250具有较导引部本体210的贴附部225而配置在里侧,并且较贴附部225朝右侧突出的部分。借此,当由用户将手指***第2开口部214内时,成为用户触碰到操作杆250的位置关系。而且,操作杆250的至少一部分穿过第2开口部214而被看到。

另外,操作杆250较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面211而设在里侧,由此,从搭载于搭载区域112的纸张P隔开。若作进一步说明,则操作杆250不会较导引面211而突出至纸张P侧,借此,可抑制操作杆250与纸张P的接触。

另外,后侧抑制构件200相对于下定位部114及上定位部115而受到定位,由此,成为导引部本体210中的导引部上端215侧与导引部下端216侧被固定的状态。借此,即使在用户对操作杆250进行操作等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导引部本体210的位置发生偏离。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因导引部本体210的位置发生偏离而导致搭载于搭载区域112的纸张P的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也得到抑制。

<纸张搭载面116>

图6是用于说明纸张搭载面116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6,一边对纸张搭载面116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搭载于纸张收容部100的搭载区域112(参照图2)中的纸张P是由支撑凸条125的顶部予以支撑。因此,连结支撑凸条125的顶部而形成的面成为装载纸张P的假想面即纸张搭载面116。所述纸张搭载面116是与搭载于搭载区域112的纸张P中的位于最下侧的纸张P的下侧纸面一致。

此外,如图6所示,纸张搭载面116是较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下端216而位于上侧。换言之,纸张搭载面116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与导引部下端216跟下定位部114接触的部分不同的位置。

此处,在与图示例不同的结构,即,未设置支撑凸条125,而导引部下端216跟下定位部114接触的部分与纸张搭载面116一致的结构中,有时纸张P会进入导引部本体210下侧。此处,当随着将收容本体110按入框体20内,而与收容本体110一同移动的纸张P在朝里侧偏离的方向上受力时,纸张P更容易进入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下端216的下侧。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般设置支撑凸条125,纸张搭载面116较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下端216而位于上侧,由此,纸张P朝向导引部下端216下侧的进入得到抑制。

<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上下方向位置>

图7是用于说明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图。另外,假设图7中所装载的纸张P是在纸张收容部100中装载得最高的状态。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一边对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装载得最高的纸张P的高度比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上端215低。借此,例如在将收容本体110按入框体20内时,可抑制纸张P超过导引部上端215而纸张P飞出的情况。

而且,导引部定位部230的定位面231较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上端215而位于下侧。借此,例如与在跟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上端215相同的位置设置定位面231的情况(参照图中的虚线)相比,用户容易看到定位面231。而且,例如在用户想要观察定位孔233中的位于最里侧的贯穿孔或导引部定位部230的里侧端237等的情况下,与在跟导引部上端215相同的位置设置定位面231的情况(参照图中的虚线)相比,可使抽出收容本体110的量较小。借此,用于进行对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位置进行变更的作业(例如拆卸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作业)的空间得以降低。另外,图示例中,通过在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上端215设有切口218,从而与未设置切口218的情况相比,定位面231的可视性提高。

<组装动作>

图8(a)至图8(c)是用于说明组装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的图。另外,图8(a)至图8(c)是从纵深方向上的里侧观察跟前侧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8(a)至图8(c),一边对组装后端抑制构件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a)所示,后端抑制构件200是由用户予以保持,对准下定位部113而放下(参照图中的箭头A5)。具体而言,将第1定位突起217、第2定位突起219及第3定位突起221***至构成与搭载于搭载区域112的纸张P的尺寸对应的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的贯穿孔内。另外,此时用户保持后端抑制构件200的部分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既可通过在将手指***后侧抑制构件200的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的状态下捏住贴附部225来保持后侧抑制构件200,也可保持其他部分,例如抓住导引部本体210的导引部上端215。

继而,如图8(b)所示,当操作杆250的第2端253进入杆用开口123内时,锥形部257碰抵至支撑端124。借此,操作杆250以支撑轴229为中心而旋转(参照箭头A4)。即,操作杆250的诱入形状即锥形部257与底部111接触,操作杆250的第2端253朝宽度方向左侧移动。

继而,如图8(c)所示,后端抑制构件200进一步下降,由此,操作杆250的锥形部257较支撑端124而处于下侧后,即,锥形部257脱离支撑端124后,借助螺旋弹簧228的弹性力,操作杆250以支撑轴229为中心而旋转(参照箭头A3),从而返回原本的位置。而且,当后端抑制构件200进一步下降时,支撑端124进入操作杆250的切口259内。此时,螺旋弹簧228对操作杆250进行施力,由此成为操作杆250的旋转运动受到限制的状态。

而且,在图8(c)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后端抑制构件200被赋予有朝上侧移动的力,即,操作杆250朝上侧移动的力,由于支撑端124进入切口259内,或者,由于锥形部257进入支撑端124之下,因此操作杆250朝向上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即使后端抑制构件200被赋予有朝宽度方向或者纵深方向移动的力,因第1定位突起217、第2定位突起219及第3定位突起221各自被分别***至第1定位部117、第2定位部119及第3定位部121,从而后端抑制构件200的移动受到限制。通过这些,后端抑制构件200成为被固定(锁定(lock))的状态。

另外,如根据图8(a)至图8(c)等可理解的,后端抑制构件200在组装时,成为操作杆250的第2端253位于第1定位突起217与第2定位突起219之间的结构。因此,与并非如此的结构(操作杆250的第2端253不位于第1定位突起217与第2定位突起219之间的结构)相比,例如第1定位突起217与第2定位突起219中的其中任一者未完全***第1定位部117或第2定位部119便被组装,或者,在组装后,第1定位突起217与第2定位突起219中的其中任一者脱离第1定位部117或第2定位部119的情况得到抑制。

<拆卸动作>

图9(a)至图9(c)是用于说明拆卸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的图。另外,图9(a)至图9(c)是从与图8(a)至图8(c)相反的方向,即,从纵深方向上的跟前侧朝向里侧观察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9(a)至图9(c),一边对拆卸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9(a)所示,用户将手指(未图示)放入所组装的后端抑制构件200的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中。例如用户将第1指及第2指分别放入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中。

继而,如图9(b)所示,用户利用放入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中的第1指及第2指来捏住贴附部225,由此来保持后侧抑制构件200。此时,通过放入第2开口部214中的第2指来按下操作杆250(参照图中的箭头A6),操作杆250以支撑轴229为中心而旋转(参照箭头A4)。借此,尽管在图9(b)中省略图示,但成为进入切口259内的支撑端124位于切口259外,锥形部257从支撑端124之下脱出的状态,从而允许操作杆250朝向上侧的移动。

继而,如图9(c)所示,在用户将第1指及第2指放入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中的状态下,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在第2指按着操作杆250的状态下,提起后侧抑制构件200(参照图中的箭头A7)。借此,成为后侧抑制构件200被拆卸的状态。

这样,图示例中,在可从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导引面211侧进行操作的位置,设有拆卸用的操作部即操作杆250。并且,在对位于收容本体110里侧的后侧抑制构件200进行拆卸时,即使不从框体20中取出整个后侧抑制构件200,也可变更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位置。

而且,图示例中,伴随抓住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来对操作杆250进行操作,即,朝与抓住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相同的方向捏住,由此来进行后侧抑制构件200的锁定解除。若作进一步说明,则用户通过将第1指及第2指放入第1开口部213及第2开口部214中而抓住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与朝上侧提起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动作这两个动作,来解除后侧抑制构件200的固定。另外,在组装后侧抑制构件200的情况下,用户拿着后侧抑制构件200的任何部分皆可。

<其他实施方式>

<后端抑制构件300>

图10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后端抑制构件300的图。

图11(a)至图11(c)是用于说明后端抑制构件300的组装动作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0以及图11(a)至图11(c),一边对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后端抑制构件30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所述说明中,对后端抑制构件200具有操作杆2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可从引导纸张P的导引面211侧进行操作的位置设置用于解除锁定的操作部的结构,则并无特别限定。

例如,也可如图10所示的后端抑制构件300那样构成。后端抑制构件300具有:导引部本体310,为板状构件;导引部定位部330,为板状构件,并且以从导引部本体310弯曲的方向而设;以及固定构件350,由用户进行操作。

导引部本体310具有:导引面311,朝向纵深方向跟前侧,且对纸张P进行引导;切口313,设于导引面311;以及导引部下端316,为导引部本体310的下端部。而且,导引部本体310具有从导引部下端316朝向下侧突出的、作为突起的第1定位突起317及第2定位突起319。进而,导引部本体310具有支撑部320,所述支撑部320是设于导引面311的右侧,且可旋转地支撑固定构件350。

而且,导引部定位部330具有:定位面331,形成与导引面311正交的方向;以及作为贯穿孔的定位孔333,形成于定位面331。此处,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在所述后端抑制构件200中,作为定位孔233(参照图5(a)),对应于纸张P的每种尺寸而各设有一个贯穿孔。另一方面,在后端抑制构件300中,如图10中作为第1定位孔333A至第4定位孔333D所示,针对纸张P的每种尺寸而设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贯穿孔。若作进一步说明,则两个贯穿孔中的一个为大致圆形的贯穿孔,另一个为长边方向沿着宽度方向的椭圆形状的贯穿孔。而且,第1定位孔333A至第4定位孔333D根据纸张尺寸,纵深方向及宽度方向上的贯穿孔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位于最里侧的第1定位孔333A是较第2定位孔333B至第4定位孔333D而设于宽度方向右侧。

而且,固定构件350具有:旋转轴351;爪构件355,设于旋转轴351的一端351A;平板状的操作部353,设于旋转轴351的另一端351B;扭簧360(参照后述的图12(a)),卷绕于旋转轴351的外周而设;以及支撑构件359(参照图12(a)),设于旋转轴351,且支撑扭簧360的一端。

固定构件350是以由支撑部320所支撑的旋转轴351为中心而旋转(参照图中的箭头A10及A11)。并且,通过固定构件350的旋转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在后端抑制构件300被固定于纸张收容部100的状态与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之间切换。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图10、图11(b)及图11(c)所示的固定构件350是成为被固定于纸张收容部100的状态的角度,图11(a)所示的固定构件350是成为对纸张收容部100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的角度。而且,通过使图11(b)所示的固定构件350朝图中的箭头A10的方向旋转,从而成为图11(a)所示的对纸张收容部100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

此处,如图10所示,爪构件355是从旋转轴351的外周面突出地设置。而且,如后述的图12(a)至图12(d)所示,爪构件355在爪构件355的前端具有锥形部357。所述锥形部357朝下述方向倾斜,即,随着从旋转轴351的一端351A侧朝另一端351B(参照图10)侧前进,沿着固定构件350的旋转方向上的图中箭头A11而前进。

<定位部413>

如图11(a)所示,收容本体110在较搭载区域112为里侧,具有规定后端抑制构件300的位置的定位部413。所述定位部413具有设于底部111的下定位部414、及从底部111朝上侧突出地设置的上定位部415。

下定位部414具有***第1定位突起317及第2定位突起319的贯穿孔(未图示)。所述贯穿孔针对纸张P的每种尺寸而设有多组。而且,下定位部414形成供爪构件355***的开口423(参照图12(a))。另外,在开口423中,形成有***爪构件355时爪构件355的锥形部357所碰抵的碰抵部426。另外,碰抵部426具有朝下述方向倾斜的锥形面426A,即,随着朝下侧前进,而朝纵深方向跟前侧前进。

上定位部415具有:支撑面427,为沿着底部111的方向的平面;以及定位突起429,设于支撑面427。定位突起429是从支撑面427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沿宽度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通过将后侧抑制构件300的定位孔333固定至定位突起429,从而进行后侧抑制构件300的定位。

<固定构件350的旋转>

此外,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对定位部413进行了定位的后端抑制构件300中,用户通过使固定构件350旋转,从而在后端抑制构件300被固定于收容本体110的状态、与固定被解除的状态之间切换。而且,固定构件350由扭簧360(参照图12(a))向朝一方向旋转的方向(图中的箭头A11)施力。

并且,如图11(a)所示,当用户操作固定构件350的操作部353,操作部353较导引面311而配置于跟前侧时,成为对纸张收容部100的固定被解除的状态。另外,此时,固定构件350的爪构件355不与底部411咬合,在开口423内允许上下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当用户未保持固定构件350的操作部353时,借助扭簧360的弹性力,操作部353较导引面311而配置于里侧。在所述配置中,后端抑制构件300为被固定于纸张收容部100的状态。另外,此时,固定构件350的爪构件355成为在开口423内与底部411咬合的状态,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后端抑制构件300的位置>

接下来,对后端抑制构件300被固定的位置进行说明。图示的后端抑制构件300不仅根据纸张P的尺寸来变更纵深方向上的位置,也变更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1(b)所示,在搭载区域112中搭载尺寸最小的纸张P的情况下,将定位突起429***至导引部定位部330中位于最里侧的第1定位孔333A中。另一方面,如图11(c)所示,在搭载区域112中搭载尺寸最大的纸张P的情况,将定位突起429***至导引部定位部330中位于最跟前侧的第4定位孔333D中。并且,如上所述,第1定位孔333A是较第4定位孔333D而设于宽度方向右侧。借此,图11(b)所示的后端抑制构件300的位置与图11(c)相比,是在纵深方向上为跟前侧且左侧的位置。

<组装动作>

图12(a)至图12(d)是用于说明组装后侧抑制构件300的动作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2(a)至图12(d),一边对组装后端抑制构件3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2(a)所示,后端抑制构件300是由用户予以保持,对准定位部413而放下(参照图中的箭头A12)。此时,将导引部本体310的第1定位突起317及第2定位突起319***至下定位部414的贯穿孔(未图示)内。

继而,如图12(b)所示,当旋转轴351的一端351A进入开口423内时,设于爪构件355的锥形部357碰抵至碰抵部426。

继而,如图12(c)所示,将后端抑制构件300进一步放下(参照图中的箭头A12),由此,锥形部357被碰抵部426按压,固定构件350以旋转轴351为中心而旋转(参照图中的箭头A10)。

继而,如图12(d)所示,在锥形部357较碰抵部426而成为下侧后,即,在锥形部357脱离碰抵部426后,借助扭簧360的弹性力,固定构件350以旋转轴351为中心而旋转(参照箭头A11),从而返回原本的位置。若作进一步说明,则爪构件355进入碰抵部426的下侧。

此处,在图12(d)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后端抑制构件300被赋予有朝上侧移动的力,由于爪构件355进入碰抵部426的下侧,因此后端抑制构件300朝向上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而且,即使后端抑制构件300被赋予有朝宽度方向或者纵深方向移动的力,因导引部本体310的第1定位突起317及第2定位突起319被***至下定位部414的贯穿孔(未图示),从而后端抑制构件300的移动受到限制。通过这些,后端抑制构件300成为被固定(锁定)的状态。

另外,尽管省略详细说明,但在拆卸后端抑制构件300时,从图12(d)所示的状态开始,用户操作固定构件350的操作部353,使固定构件350旋转(参照图10的箭头A10),由此成为图12(c)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当使后端抑制构件300朝上侧移动时,成为后端抑制构件300被拆卸的状态(参照图12(a))。

<变形例>

此外,所述说明中,对将后侧抑制构件200及后端抑制构件300设于搭载区域112里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无须从框体20抽出整个收容本体110,用户便可变更安装位置的位置设置后侧抑制构件200及后端抑制构件300,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将后侧抑制构件200及后端抑制构件300设于搭载区域112的跟前侧、前端侧或者后端侧。而且,也可将多个后侧抑制构件200及后端抑制构件300设于搭载区域112的里侧、跟前侧、前端侧及后端侧等。

而且,所述说明中,对支撑凸条125沿纵深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支撑凸条125也可朝其他方向延伸,还可包含各自隔开的多个突起。

而且,所述说明中,对操作杆250钩挂于下定位部114的杆用开口123,即,使操作杆250相对于底部111而固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将操作杆250固定于收容本体110,则钩挂操作杆250的位置也可为收容本体110的侧面等其他部分。而且,也可通过将操作杆250钩挂于收容本体110上所设的其他构件而固定操作杆250。

另外,所述中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当然也可将这些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彼此组合而构成。

而且,本揭示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揭示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态来实施。

3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高质量连续自动折页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