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文档序号:1479674 发布日期:2020-02-28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Stretching type elastic buffering sole and shoe with same ) 是由 许景贤 于 2019-11-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其包括鞋中底及鞋大底,其中,所述鞋中底设置在所述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所述鞋中底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所述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该鞋底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有利于脚部在行走时感觉舒适。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鞋子,它包括上述鞋底,它有利于在人行走时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retching elastic buffer sole, which comprises a midsole and an outsole, wherein the midsole is arranged above the upper bottom surface of the outsole, the edge of the midsol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outsole, an elastic groove is formed at the rear edge part of the midsole, the elastic groove can be stretched by external force or reset by the elasticity of the elastic groove, the sole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ground to the foot, and the foot can feel comfortable when walking.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a shoe, which comprises the sole and i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ground to the foot when a person walks.)

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和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步行,在长距离步行时,由于地面不断地对脚部冲击,所以人会感觉到脚部疲劳不适;附图14和附图15展示了现时技术普遍采用的鞋底结构,该鞋底的鞋大底形成有网格状凸起墙,该鞋底的鞋中底封盖着这些网格状凸起墙,该网格状凸起墙主要作用是减少材料和减轻重量,所以现时技术的鞋底结构未能对脚部提供有效的缓冲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首先提供一种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它能有效地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包括鞋中底及鞋大底,其中,所述鞋中底设置在所述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所述鞋中底的边缘与所述鞋大底固定连接,所述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所述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

优选地,所述弹性槽包括第一槽壁及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形成小于90°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弹性槽的数量设为两道,两道弹性槽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弹性槽包括第一直槽壁及第二直槽壁,所述第一直槽壁与所述第二直槽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直槽壁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二直槽壁的下端部连接形成弧壁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槽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前部对应脚前掌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挡墙,所述弹性挡墙包括第一墙壁及第二墙壁,所述第一墙壁与所述第二墙壁形成45°至90°的夹角,每条弹性挡墙都沿内外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内侧中部对应足弓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足弓支撑墙,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包括第三墙壁及第四墙壁,所述第三墙壁与所述第四墙壁形成45°至90°的夹角,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沿内外方向排列,所述弹性足弓支撑墙由内至外逐渐变小。

优选地,所述鞋中底的前边缘部设有所述弹性槽。

优选地,所述弹性槽首尾相接形成环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鞋子,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拉伸式弹性缓冲鞋底,所述鞋大底或所述鞋中底连接有鞋帮,所述鞋帮与鞋中底围成了鞋子的穿着腔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一)本发明的鞋中底设置在鞋大底的上底面上方,鞋中底的边缘与鞋大底固定连接,鞋中底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弹性槽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通过这样设置,在人行走的过程中,当脚跟踩在鞋中底的后部时,弹性槽由人体的重力作用而弹性拉伸,弹性槽弹性拉伸的过程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有利于脚部在行走时感觉舒适。(二)上述鞋子由于设置了上述鞋底,所以上述鞋子有利于在人行走时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鞋底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依据图2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依据图2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依据图2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依据图1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依据图1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受到脚跟的压力时弹性变形的示意图。

图9为依据图1的第七、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B-B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七种实施例在人行走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D处放大图。

图13为图10的C-C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现时技术的鞋底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现时技术的鞋底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1-鞋中底;2-鞋大底;101-弹性槽;1011-第一槽壁;1012-第二槽壁;1013-第一直槽壁;1014-第二直槽壁;1015-弧壁部;102-弹性挡墙;1021-第一墙壁;1022-第二墙壁;103-弹性足弓支撑墙;1031-第三墙壁;1032-第四墙壁;2-鞋大底;201-上底面;3-鞋帮;97-脚前掌;98-足弓;99-脚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鞋底,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鞋中底1及鞋大底2,鞋中底1设置在鞋大底2的上底面201上方,鞋中底1的边缘与鞋大底2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鞋中底1的边缘可以设置为与鞋大底2扣合连接之后再粘合,这样的连接方式牢靠。如图1所示,鞋中底1的后边缘部形成有弹性槽101,弹性槽101能够被外力拉伸或由其自身弹性而复位。

以下简要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正常状态下,人行走的时候,都是脚跟99先着地,如图8所示,当鞋中底1的后部受到脚跟99的压力时,弹性槽101由于人体重力作用而弹性拉伸,如图8所示,弹性槽101张开了,同时,鞋中底1与脚跟99接触的部位一定程度地塌下,对于弹性槽101的作用,形象来说就像设置了水平放置的拉伸弹簧。脚跟99与地面的接触过程可以理解为两个物体的碰撞过程,根据动量定理,在脚跟99的动量变化为一定值的时候,脚跟99受到地面的冲击力与冲击力的作用时间成反比,弹性槽101正是增长了脚跟99与地面的碰撞时间,所以该冲击力变小了;而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则是脚跟99的动能部分转化为弹性槽101的弹性势能,所以本实施方式能有效减小地面对脚部的冲击力。另一方面,这样设置也有利于可以将弹性槽101围着的鞋中底1部分区域的刚性设置得较高,有利于将弹性变形集中在弹性槽101上,而刚性较高的弹性槽101围着的鞋中底1部分区域有利于鞋底对脚跟99的支撑稳定性。当脚跟99抬起时,弹性槽101则由自身弹性而复位。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弹性槽101包括第一槽壁1011及第二槽壁1012,第一槽壁1011与第二槽壁1012形成小于90°的夹角,从图2来看,弹性槽101形似字母“V”,第一槽壁1011与第二槽壁1012的夹角不宜大于或等于90°,最好设置在60°以内,这样形状的弹性槽101可提供较大的弹性拉伸幅度,在鞋中底1后部受压力时,更有利于将更多的脚跟99动能转化为弹性槽101的弹性势能,即有利于增强缓冲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弹性槽101的数量设为两道,两道弹性槽101并排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总的弹性拉伸幅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弹性槽101包括第一直槽壁1013及第二直槽壁1014,第一直槽壁1013与第二直槽壁1014平行设置,第一直槽壁1013的下端部与第二直槽壁1014的下端部连接形成弧壁部1015,从图4上看,此时弹性槽101形似大写字母“U”;由于第一直槽壁1013与第二直槽壁1014平行设置,有利于具有该形状弹性槽101的鞋中底1的注塑模具加工容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弹性槽101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形,由于此形状的弹性槽101曲折角度比较平缓,在弹性槽101被弹性拉伸时,弹性槽101的应力较为分散,有利于避免弹性槽101因应力集中而导致其材料疲劳撕裂的情况出现。

上述弹性槽101的截面的几种形状都可以设置为类似图3那样的两道并排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至图10所示,鞋中底1的前部对应脚前掌97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挡墙102,弹性挡墙102包括第一墙壁1021及第二墙壁1022,第一墙壁1021与第二墙壁1022形成45°至90°的夹角,第一墙壁1021与第二墙壁1022的夹角不宜太小,最好是80°至90°,避免在非行走状态下,对脚前掌97造成不适,在从图10上看,弹性挡墙102形似倒置的字母“V”,每条挡墙102都沿内外方向设置;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人行走的过程中,当脚前掌97着地时,脚前掌97会将弹性挡墙102一定程度地压扁或推侧倾,于是弹性挡墙102能起到缓冲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脚前掌97在鞋内打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3所示,鞋中底1的内侧中部对应足弓98位置形成有至少三条向上凸起的弹性足弓支撑墙103,弹性足弓支撑墙103包括第三墙壁1031及第四墙壁1032,第三墙壁1031与第四墙壁1032形成45°至90°的夹角,该夹角的取值也是考虑到足弓98部位肌肉的触感,弹性足弓支撑墙103沿内外方向排列,弹性足弓支撑墙103由内至外逐渐变小,即它们的长度、宽度及高度都逐渐变小,且弹性足弓支撑墙103最好都是呈弧形的,该弧形的凹侧朝内,目的是使各弹性足弓支撑墙103趋近足弓98的凹陷形状,通过这样设置,使本实施方式能有利于对足弓98提供弹性支撑,有利于避免人们长期长距离行走而导致扁平足,也有利于支撑扁平足弓的肌腱和有益于扁平足矫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同时也在鞋中底1的前边缘部设有弹性槽101,相似地,在人行走的过程中,当脚前掌97着地时,此处的弹性槽101也能提供缓冲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弹性槽101首尾相接形成环状,该环状可以为圆环,也可以为具有圆角的方形环状,通过这样设置,在人行走过程中,当脚跟99着地时,呈环状的弹性槽101围着的区域更容易下陷弹性变形缓冲,但是对于整个脚掌来说,会有一些突兀的触感。

上述附图中的鞋底都是对应左脚的,而对于右脚鞋底,由于只是左右对称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鞋子,它包括上述的鞋底,鞋大底2或鞋中底1连接有鞋帮3,鞋帮3与鞋中底1围成了鞋子的穿着腔体,由于该鞋子设置了上述鞋底,所以具有上述鞋底的有益效果。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穿孔透气鞋底及其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