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

文档序号:148067 发布日期:2021-10-26 浏览:4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 (Latex glove packaging production line ) 是由 何子褔 杜武仕 于 2021-08-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对折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对折组件和第三对折组件,手套经所述第一对折组件对折后经所述翻转组件翻转呈水平状态,然后所述第二对折组件对手套第二次对折,所述第三对折组件对手套第三次对折并将手套推入对折后的塑膜上下层之间;还包括对所述塑膜进行对折的第四对折组件以及将推入手套后的双层塑膜进行热封装的封装组件以及对封装后的塑膜进行切断成装有手套的包装袋的切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对折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以及两第一对折带,两第一对折带的一端并排水平设置、另一端竖直设置并相互靠拢。本发明能够对乳胶手套进行高效率的塑膜包装。(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atex glove packaging production lin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folding assembly, a turnover assembly, a second folding assembly and a third folding assembly, wherein the first folding assembly, the turnover assembly, the second folding assembly and the third folding assembly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the glove packaging bag further comprises a fourth folding assembly for folding the plastic film in half, a packaging assembly for performing heat sealing on the double-layer plastic film pushed into the glove, and a cutting assembly for cutting the packaged plastic film into the packaging bag provided with the glove; wherein, first pair of subassembly of rolling over includes first conveyer belt and two first pair of bands of rolling over, and the one end of two first pair of bands of rolling over is horizontal setting side by side, the vertical setting of the other end and draw close each other. The invention can carry out high-efficiency plastic film packaging on the latex gloves.)

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106184908A提供了一种手套包装机械装置,包括包装纸供应部、包装纸印刷部、包装纸预折边部、裹背手套放置部、裁切部、排气部、直角转弯部、横折部和纵折部,所述包装纸供应部连接于包装纸印刷部,包装纸印刷部连接于包装纸预折边部,包装纸预折边部连接于裹背手套放置部,裹背手套放置部连接于裁切部,裁切部连接于排气部,排气部连接于直角转弯部,直角转弯部连接于横折部,横折部连接于纵折部。该发明的优越效果在于:包装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包装生产效率高。

上述发明用于对手套进行包装纸包装,这种包装机械不适用用于对手套进行塑膜包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包装机械不适合对手套进行塑膜包装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对折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对折组件和第三对折组件,手套经所述第一对折组件对折后经所述翻转组件翻转呈水平状态,然后所述第二对折组件对手套第二次对折,所述第三对折组件对手套第三次对折并将手套推入对折后的塑膜上下层之间;还包括对所述塑膜进行对折的第四对折组件以及将推入手套后的双层塑膜进行热封装的封装组件以及对封装后的塑膜进行切断成装有手套的包装袋的切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对折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以及两第一对折带,两第一对折带的一端并排水平设置、另一端竖直设置并相互靠拢。

上述实施例中,对手套进行了三次对折将手套的体积减少,在对折过程中还同时将手套中的气体排出,进一步减少手套的体积,使得最终包装尺寸得以减小;设置的第四对折组件对塑膜进行折叠使得塑膜呈上下两层结构,然后通过第三对折组件将手套推入双层塑膜之间,然后对塑膜进行封装和切断即得包装好的手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带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转板,生产线还包括与每一所述翻转板对应的用于装载手套的旋转料盘,所述旋转料盘上方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手套转移到所述翻转板上的吸盘,其中所述翻转板朝向所述第一输送带上翻转以使所述翻转板上的手套落到所述第一输送带上;所述旋转料盘上设置有两个卡槽,每一所述卡槽内放置有一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置有能从所述限位槽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滑杆,手套放在定位板上并位于所有滑杆之间,所述翻转板下方设置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上滑动连接有一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固定连接有一竖直顶板,所述卡槽内开设有供所述顶板穿过的通框且所述顶板穿过所述通框后与所述定位板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组件包括两翻转带,手套经第一次对折后以竖直状态进入两所述翻转带之间且随两所述翻转带移动翻转呈水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对折组件包括与两所述翻转带水平的一端相近的第二输送带以及一对竖向设置的第二对折带,所述第二对折组件还包括用于将经过翻转的手套向下对折并推入两所述第二对折带之间的插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对折组件包括水平伸缩设置的推板以及将双层塑膜撑开的撑开件,所述推板伸缩时将经第二次对折的手套推动并穿过所述撑开件后推入双层塑膜之间;所述撑开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位于双层塑膜上下的一对压辊以及一对浮动辊,所述撑开件包括框体以及与所述框体上下两端固定连接的支撑板和压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对折组件包括用于卷绕塑膜的放卷辊,塑膜经放卷后压盖在一对折板上,所述对折板倾斜设置且其上设置有一上窄下宽的对折部,其中所述对折部下端中段向上的凸起,塑膜向下离开所述对折板后两侧靠拢并穿过设置在所述对折板下方的一对折向辊。

进一步地,所述封装组件包括位于双层塑膜供手套推入的一侧上下方的上加热块和下加热块,所述封装组件还包括底板,双层塑膜经过所述上加热块和所述下加热块后进入到所述底板上方,所述底板一端的表面设置有耐热硅胶,所述耐热硅胶的正上方升降设置有加热板以及与所述加热板的下板面固定连接的封合板,所述封合板的下板面设置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内设置有耐高温海绵。

进一步地,所述切断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耐热硅胶一端的一对切断刀以及位于所述一对切断刀两侧的第一托板;所述切断组件和所述封装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供双层塑膜穿过的一对牵引辊,两所述牵引辊与所述耐热硅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托板;

其中,所述一对切断刀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伸缩刀和位于下方的固定刀或位于上方的第二伸缩刀和位于下方的第三伸缩刀或位于上方的切辊和位于下方的底辊。

进一步地,生产线还包括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耐热硅胶的一端相近的斜置输送槽,所述输送槽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切断刀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所述切断刀切断后所得物长度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折组件、所述翻转组件、所述第二对折组件、所述第三对折组件、所述第四对折组件、所述封装组件以及所述切断组件中的驱动方式包括伺服驱动、气缸驱动、步进驱动中的一种。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对手套进行多次对折同时进行排气,使得手套的体积减小而最终减小塑膜包装的尺寸,还能方便地对塑膜包装再次进行包装并减小最终包装的体积,有利于运输和储存同时降低塑膜使用量;

2、采用双层塑膜进行包装,在装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折叠,将塑膜折叠和手套折叠结合起来节约了操作步骤,使得包装生产线的整体性能更佳,进一步提高了手套包装的效率;

3、对塑膜进行对折,使得封装时只需进行三边封装,封装的效率得以提高,同时还能使得生产线的能耗得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五;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六;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七;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八;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九;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十;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十一;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十二;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十三;

上述附图中:

手套1、塑膜2、包装袋3、第一输送带4、第一对折带5、第一驱动辊6、第二驱动辊7、翻转板8、旋转料盘9、吸盘10、卡槽11、定位板12、限位槽13、滑杆14、第一电机15、转动杆16、升降柱17、滑动板18、顶板19、通框20、电动推杆21、安装架22、第二电机23、第一螺杆24、升降槽25、第二螺杆26、第三电机27、第三驱动辊28、第四驱动辊29、翻转带30、第二输送带31、第二对折带32、插板33、气缸34、撑开件35、推板36、压辊37、浮动辊38、框体39、支撑板40、压板41、放卷辊42、对折板43、张紧辊44、转向辊45、对折部46、折向辊47、上加热块48、下加热块49、底板50、耐热硅胶51、加热板52、封合板53、耐高温海绵54、压条55、安装座56、导向杆57、切断刀58、第一托板59、牵引辊60、第二托板61、第一伸缩刀62、固定刀63、第二伸缩刀64、第三伸缩刀65、切辊66、底辊67、切刀68、输送槽69、安装板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乳胶手套包装生产线,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对折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对折组件和第三对折组件,手套1经第一对折组件对折后经翻转组件翻转呈水平状态,然后第二对折组件对手套1第二次对折,第三对折组件对手套1第三次对折并将手套1推入对折后的塑膜2上下层之间;

生产线还包括对塑膜2进行对折的第四对折组件以及将推入手套1后的双层塑膜2进行热封装的封装组件以及对封装后的塑膜2进行切断成装有手套1的包装袋3的切断组件;其中,第一对折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4以及两第一对折带5,两第一对折带5的一端并排水平设置、另一端竖直设置并相互靠拢,其中,在第一次对折和翻转过程中还伴随有将手套1中的气体排出的过程;

为了确保手套1中气体顺利排出,手套1设置五个指头的一端朝向手套1输送的方向设置,在输送的过程中完成对气体的挤出。

上述实施例中,对手套1进行了三次对折将手套1的体积减少,在对折过程中还同时将手套1中的气体排出,进一步减少手套1的体积,使得最终包装尺寸得以减小;设置的第四对折组件对塑膜2进行折叠使得塑膜2呈上下两层结构,然后通过第三对折组件将手套1推入双层塑膜2之间,然后对塑膜2进行封装和切断即得包装好的手套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产线对手套1进行多次对折同时进行排气,使得手套1的体积减小而最终减小塑膜2包装的尺寸,还能方便地对塑膜2包装再次进行包装并减小最终包装的体积,有利于运输和储存同时降低塑膜2使用量;

本实施例采用双层塑膜2进行包装,在装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折叠,将塑膜2折叠和手套1折叠结合起来节约了操作步骤,使得包装生产线的整体性能更佳,进一步提高了手套1包装的效率;本实施例还对塑膜2进行对折以形成双层塑膜2结构,使得封装时只需进行三边封装,封装的效率得以提高,同时还能使得生产线的能耗得以降低。

如图1、4所示,手套1经第一输送带4后进入两第一对折带5之间进行对折,两第一对折带5的一端共同绕装在一水平设置的第一驱动辊6上、另一端分别绕装在两竖直设置的第二驱动辊7上,手套1经第一输送带4传递到两第一对折带5上,两第一对折带5远离第一输送带4的一端逐渐向中间靠拢,最终将手套1对折并夹持在两者之间,实现了对手套1的第一次对折,特别地,在进行第一次对折的过程中,随手套1两侧的靠近(手套1的两侧随两第一对折带5逐渐向上卷起而靠近),手套1内的气体被从内部向外挤出,达到排气的目的,其中第一输送带4的手套1设置五个手指一端需要朝向第一对折带5设置,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对折过程中将气体挤出手套1。

如图1、2所示,为了方便手套1转移到第一输送带4上,第一输送带4两侧分别设置有翻转板8,生产线还包括与每一翻转板8对应的用于装载手套1的旋转料盘9,旋转料盘9上方还设置有用于将手套1转移到翻转板8上的吸盘10,其中翻转板8朝向第一输送带4上翻转以使翻转板8上的手套1落到第一输送带4上;

特别地,设置的翻转板8、旋转料盘9以及吸盘10至少为两组(即至少为四个以上),位于生产线前端的一吸盘10将手套1转移到翻转板8上,翻转板8翻转到第一输送带4上,手套1随第一输送带4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位于生产线后端的一吸盘10及翻转板8则将另一手套1翻转并重叠在前一手套1上,使得第一输送带4上的手套1为一双,最终使得完成包装后的手套1也为一双,特别地,这样能够使得手套1以一双为单位进行包装,同时一组中的两个吸盘10交替工作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翻转板8而使得吸盘10直接将手套1转移到第一输送带4上。

如图1、2、3所示,旋转料盘9上设置有两个卡槽11,每一卡槽11内放置有一定位板12,定位板12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槽13,限位槽13内设置有能从限位槽13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滑杆14,手套1放在定位板12上并位于所有滑杆14之间。设置的若干滑杆14在定位板12上的位置随它们在限位槽13上的滑动而改变,使得所有滑杆14围成的形状变大或变小,这样能够适应对不同大小的手套1进行定位放置,即将手套1卡在滑杆14之间;进一步地,为了对滑杆14进行定位,还可以在卡槽11内设置与限位槽13对应的螺纹槽,滑杆14相对限位槽13的位置调整好后旋转滑杆14使得滑杆14与下方的螺纹槽连接即使得滑杆14得以固定,而在定位板12升降时,滑杆14则还为定位板12提供了滑动导向,使得定位板12以及其上的手套1升降更稳定,这样保证了在吸盘10吸取时能手套1不容易发生位移,其中,设置的旋转料盘9下方安装有第一电机15以及第一电机15驱动的转动杆16,转动杆16与旋转料盘9固定连接,这样设置使得旋转料盘9上的两个卡槽11能够交替位于吸盘10的工作范围内,吸盘10对一个卡槽11内的定位板12上的手套1进行操作时,另一个卡槽11内的定位板12可以进行装载手套1的工作,吸盘10转移完成一个定位板12上的手套1后第一电机15转动使得另一定位板12旋转到吸盘10工作范围继续进行,使得吸盘10受手套1装载的影响更小,避免因装载手套1而导致吸盘10长时间停止工作,其中,设置的第一电机15固定安装在一安装板70上,其中安装板70固定设置,且转动杆16与安装板70转动连接,这样使得第一电机15可以顺利驱动转动杆16转动,从而带动旋转料盘9转动;

为了使得吸盘10的工作效率更高,翻转板8下方设置有升降柱17,升降柱17上滑动连接有一滑动板18,滑动板18固定连接有一竖直顶板19,卡槽11内开设有供顶板19穿过的通框20且顶板19穿过通框20后与定位板12相抵,升降柱17带动滑动板18上下移动,通过顶板19将定位板12顶起,随吸盘10的转移手套1层叠的厚度减小,但是顶板19使得定位板12的高度可以随手套1层叠厚度减小而抬高,从而使得最上的手套1始终位于同一高度以供吸盘10在同一位置对手套1进行吸附,然后提升较小高度后转移到翻转板8上方再释放即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转移到第一输送带4上去),具体地,吸盘10还连接有驱动其上下的电动推杆21,且电动推杆21的上端与一安装架22滑动连接,安装架22上还固定安装有驱动电动推杆21以及吸盘10在顶板19上方到翻转板8上方(或第一输送带4上方)之间横移的第二电机23以及第一螺杆24;

具体地,在旋转料盘9转动前,升降柱17先将顶板19向下降低使得定位板12回到卡槽11内,继续降低使得顶板19脱离旋转料盘9(即退出通框20);

进一步地,升降柱17的一侧凹陷设置有升降槽25,升降槽25内固定安装有一竖直设置的第二螺杆26,第二螺杆26与一第三电机27连接且第二螺杆26还与滑动板18螺纹连接,其中滑动板18水平设置且还与升降槽25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三电机27运行时驱动第二螺杆26转动,第二螺杆26带动滑动板18升降因此使得顶板19将定位板12顶高或降低,从而使得位于最上层的手套1位置得以稳定。

如图1、4、5所示,翻转组件包括两翻转带30,手套1经第一次对折后以竖直状态进入两翻转带30之间且随两翻转带30移动翻转呈水平状态。具体地,两翻转带30的一端分别套设在两第三驱动辊28上、另一端分别套设在两第四驱动辊29上,其中第三驱动辊28竖直设置并与第二驱动辊7相近,第四驱动辊29水平设置,这样使得两翻转带30一端竖直、另一端水平,手套1经第一次折叠后离开两第一折叠带后进入两翻转带30的竖直端之间,在两翻转带30的带动下翻转呈水平状态,同时在翻转过程中也如第一次折叠过程中一样受两翻转带30的挤压,使得手套1中的气体进一步被挤出,同时还能避免气体重新进入到手套1内。

如图1、2、5所示,第二对折组件包括与两翻转带30水平的一端相近的第二输送带31以及一对竖向设置的第二对折带32,第二对折组件还包括用于将经过翻转的手套1向下对折并推入两第二对折带32之间的插板33。具体地,插板33竖直设置且其与一气缸34的活塞连接,气缸34驱动即可驱动插板33上下移动,设置的第二输送带31用于承接从两翻转带30离开的手套1,即经第一次折叠并翻转后的手套1一端夹在两翻转带30之间、另一端靠在第二输送带31上时,插板33向下将手套1推入两第二对折带32之间,在两第二对折带32的带动下手套1进行第二次对折并继续向下移动,然后进行第三次折叠。

第三对折组件包括水平伸缩设置的推板36以及将双层塑膜2撑开的撑开件35,推板36伸缩时将经第二次对折的手套1推动并穿过撑开件35后推入双层塑膜2之间,即离开两第二对折带32的手套1上端被两第二对折带32夹持,此时推板36朝双层塑膜2撑开处移动并与手套1中段接触,推板36继续以及将手套1从两第二对折带32之间拉出并穿过撑开件35进入双层塑膜2之间,完成第三次对折并实现手套1的装袋;

撑开件3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位于双层塑膜2上下的一对压辊37以及一对浮动辊38,两压辊37和两浮动辊38在撑开件35两侧将双层塑膜2夹在撑开件35上,撑开件35包括框体39以及与框体39上下两端固定连接的支撑板40和压板41,其中框体39即供推板36穿过,设置的支撑板40和压板41则分别对双层塑膜2的上层和下层进行撑开,防止在此处的双层塑膜2上下层贴合导致手套1无法正常装入。

如图1、5、6、7、8所示,第四对折组件用于将单层的塑膜2折叠成双层塑膜2,第四对折组件包括用于卷绕塑膜2的放卷辊42,塑膜2经放卷后压盖在一对折板43上,在对折板43和放卷辊42之间还设置有若干张紧辊44和转向辊45,张紧辊44和转向辊45用于将放卷的单层塑膜2进行张紧并使之平稳过渡到对折板43上,其中对折板43倾斜设置且其上设置有一上窄下宽的对折部46,其中对折部46下端中段向上的凸起,塑膜2向下离开对折板43后两侧靠拢并穿过设置在对折板43下方的一对折向辊47。经放卷的单层塑膜2经过张紧辊44、第一转向辊45后覆盖在对折板43上,对折板43上设置的上窄下宽的结构使得单层塑膜2远离第一转向辊45的一端向上隆起,然后向下脱离对折板43后单层塑膜2的两侧可以相互靠近,然后向下离开对折板43并穿入两折向辊47之间,穿过两折向辊47后塑膜2呈双层并转向成水平方向。

如图1、8、9、10所示,进一步地,封装组件包括位于双层塑膜2供手套1推入的一侧上下方的上加热块48和下加热块49,装入手套1后的双层塑膜2被撑开的一侧在穿过上加热块48和下加热块49之间的过程中被加热而实现热封合,

为了对手套1两端的双层塑膜2进行热封合,封装组件还包括底板50,双层塑膜2经过上加热块48和下加热块49后进入到底板50上方,底板50一端的表面设置有耐热硅胶51,手套1连同双层塑膜2进入底板50后覆盖在耐热硅胶51上,耐热硅胶51的正上方还升降设置有加热板52以及与加热板52的下板面固定连接的封合板53,加热板52将封合板53加热,然后封合板53随加热板52一同下移并与双层塑膜2接触,从而对手套1两端的双层塑膜2进行热封合,为了避免加热对双层塑膜2中间以及双层塑膜2内的手套1造成不良影响,封合板53的下板面设置有凹陷槽,凹陷槽内设置有耐高温海绵54,耐高温海绵54隔在双层塑膜2和加热封合板53之间,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也配合下方的耐热硅胶51对中间的双层塑膜2进行挤压,以使得在两端进行热封合的同时双层塑膜2中间的空气能被挤出(具体地,在挤压时气体从靠近上加热块48的一端被挤出)。

如图9、10所示,具体地,其中的封合板53的下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三个压条55,三个压条55即可对双层塑膜2进行两端封装,特别地,只设置一个压条55或两个压条55也可以实现两端封装,但是设置的三个压条55可以再次对两端进行热压,加强封装强度,也可以将第三个压条55设置为不加热而仅进行重压,同样也能使得封装强度加强;

进一步地,在底板50上还固定安装有安装座56,安装座56上固定安装有对加热板52进行竖直导向的导向杆57,以确保加热板52和封合板53的运行稳定。

如图9、11、12、13所示,进一步地,切断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50远离耐热硅胶51一端的一对切断刀58以及位于一对切断刀58两侧的第一托板59,两第一托板59使得双层塑膜2在切断刀58两侧平稳地过度;切断组件和封装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供双层塑膜2穿过的一对牵引辊60,两牵引辊60与耐热硅胶5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托板61,其中牵引辊60用于驱动封装后的双层塑膜2向切断刀58方向移动,第二托板61用于使得双层塑膜2平稳地向牵引辊60方向移动;

其中,一对切断刀58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伸缩刀62和位于下方的固定刀63或位于上方的第二伸缩刀64和位于下方的第三伸缩刀65或位于上方的切辊66和位于下方的底辊67;

具体地,切断刀58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包括固定设置在底板50上的固定刀63以及位于固定刀63上方的第一伸缩刀62,双层塑膜2从两者之间穿过,然后第一伸缩到向下移动即可配合固定刀63将双层塑膜2切断;

第二种包括设置在底板50上方的第二伸缩刀64以及设置在底板50上并位于第二伸缩刀64下方的第三伸缩刀65,双层塑膜2从两者之间穿过,然后第二伸缩刀64向下移动、第三伸缩刀65向上移动共同将双层塑膜2切断;

第三种包括设置在底板50上的底辊67以及位于底辊67上方的切辊66,双层塑膜2从两者之间穿过而被切断,具体地,切辊66的辊面上设置有切刀68,当切辊66转动一周切刀68正好与底辊67辊面接触,即将双层塑膜2切断。

如图9所示,为了使得切断后的双层塑膜2(即包装袋3)顺利离开底板50,生产线还包括与底板50远离耐热硅胶51的一端相近的斜置输送槽69,输送槽69靠近底板50的一端与切断刀58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切断刀58切断后所得物(即包装袋3)长度的二分之一,这样切断后的双层塑膜2因重力作用会朝输送槽69一侧倾斜,然后掉落到输送槽69内,最后离开生产线。

如图1~13所示,为了驱动的速度以及驱动的稳定,第一对折组件、翻转组件、第二对折组件、第三对折组件、第四对折组件、封装组件以及切断组件中的驱动方式包括伺服驱动、气缸驱动、步进驱动中的一种,具体地,如第一输送带4、第二输送带31、第一对折带5、第二对折带32可以采用伺服驱动,插板33和推板36可以采用气缸驱动或步进驱动,加热板52可以采用步进驱动、伺服驱动或气缸驱动等。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有全自动功能的干混砂浆生产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