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

文档序号:1503850 发布日期:2020-02-07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光学成像镜头 (Optical imaging lens ) 是由 张加欣 陈雁斌 陈白娜 于 2019-11-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及第七透镜。本发明透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并在符合(EFL+ALT)/D67≦4.800的限制之下,达到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的同时有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功效。(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optical imaging lens which sequentially comprises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 fifth lens, a sixth lens and a seventh lens from an object side to an image side. The invention achieves the effects of shortening the length of the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and 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good imaging quality by controlling the concave-convex curved surface arrangement of each lens and meeting the limit that (EFL &#43; ALT)/D67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4.800.)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不断演进,除了要求镜头轻薄短小,改善镜头的像差及色差等成像质量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因应需求,在光学成像镜头中增加光学透镜的片数会使得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增大,不利手机及数字相机的薄型化。

因此,提供轻薄短小且成像质量良好的光学成像镜头一直都是设计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小的光圈值有利于增进光通量,大的视场角也渐为市场趋势,如何降低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以追求镜头轻薄短小以外能设计出具有小的光圈值以及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也是研发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减少光圈值及/或扩大视场角。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七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及一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为了便于表示本发明所指的参数,在本说明书及图式定义:T1代表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二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三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3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四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4代表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五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5代表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56代表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六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6代表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67代表第六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七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7代表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7F代表第七透镜至滤光片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TF代表滤光片在光轴上的厚度、GFP代表滤光片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f1代表第一透镜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镜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镜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镜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镜的焦距、f6代表第六透镜的焦距、f7代表第七透镜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代表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代表第七透镜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代表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代表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代表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5代表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代表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7代表第七透镜的阿贝数、E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焦距、TL代表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第七透镜之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长度,即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ALT代表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总和(即T1、T2、T3、T4、T5、T6、T7之和)、AAG代表第一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二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二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三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三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四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四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五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六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及第六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七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的总和,即第一透镜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总和(即G12、G23、G34、G45、G56、G67之和)、B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即第七透镜之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即G7F、TTF、GFP之和)、HFOV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ImgH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Fno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D67代表第六透镜之物侧面至第七透镜之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依据本发明的一面向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并且满足:

(EFL+ALT)/D67≦4.800条件式(1)。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面向所提供的一光学成像镜头,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并且满足条件式(1)。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前述参数,满足下列至少一条件式:

(T5+G56+T6)/T1≦2.500条件式(2);

EFL/(T1+G12+T2)≧4.500条件式(3);

(T3+AAG)/T4≧5.500条件式(4);

(T3+T4)/T6≦1.800条件式(5);

AAG/(G12+G23+G34)≧2.800条件式(6);

(T1+T5)/G34≦3.800条件式(7);

(G12+T6)/(G23+G45)≦2.500条件式(8);

(T3+T4+AAG)/BFL≦4.800条件式(9);

(EFL+T5)/AAG≧1.800条件式(10);

(T4+G45+T5)/T2≦5.000条件式(11);

TTL/(T1+T5+T6+T7)≦3.800条件式(12);

ALT/(T1+G45)≦4.100条件式(13);

(G34+T6)/(G12+T5)≧2.500条件式(14);

TL/(G34+T4+G45+G56)≦5.000条件式(15);

(T2+T7)/G45≦5.000条件式(16);

EFL/BFL≧4.500条件式(17);

T6/(G12+T5)≧1.500条件式(18);及/或

AAG/(T1+T2)≦4.000条件式(19)。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条件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不等数量施用于本发明之实施态样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前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它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选用各种材质或其它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它实施例当中。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可维持成像质量,如:畸变像差较低之良好光学性能,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并提升热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范例一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4是范例二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5是范例三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5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5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5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5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6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6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62A、62B统列出以上十四个实施例的各参数及(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值的比较表格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2,3,4,5,6,7,8,9,10,12,12,13,14光学成像镜头;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211,212平行光线;STO光圈;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TF滤光片;IMA成像面;110,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物侧面;120,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像侧面;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轴区域;Z2,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圆周区域;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OB光学边界;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EL延伸线;Z3中继区域;M,R相交点。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乃提供有图式。此些图式乃为本发明揭露内容之一部分,其主要系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之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之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本说明书和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的用语「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凹面」和「凸面」应基于本说明书中列出的定义来解释。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组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数据表(lens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乃是一定焦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设置七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及一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透过设计透镜之面形特征及参数数值范围,而可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时,同时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减少光圈值及/或扩大视场角。

在此设计的前述镜片之特性主要是考虑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特性、系统长度、光圈值及/或视场角,举例来说:使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与第三透镜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及第七透镜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之面形搭配具有正屈光率的第一透镜或第四透镜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之面形,可有效达到修正光学系统纵向球差、场曲像差、降低畸变像差、缩小光圈值及扩大视场角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除了藉由面形及屈光率的设计以外,当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EFL+ALT)/D67≦4.800时,能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长度,而较佳的范围为3.100≦(EFL+ALT)/D67≦4.800。

为了达成缩短透镜系统长度,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适当地调整透镜间的空气间隙或是透镜厚度,但又必须同时考虑制作的难易程度及须确保成像质量,因此若满足以下至少一条件式之数值限定,能有较佳的配置:(T5+G56+T6)/T1≦2.500、EFL/(T1+G12+T2)≧4.500、(T3+AAG)/T4≧5.500、(T3+T4)/T6≦1.800、AAG/(G12+G23+G34)≧2.800、(T1+T5)/G34≦3.800、(G12+T6)/(G23+G45)≦2.500、(T3+T4+AAG)/BFL≦4.800、(EFL+T5)/AAG≧1.800、(T4+G45+T5)/T2≦5.000、TTL/(T1+T5+T6+T7)≦3.800、ALT/(T1+G45)≦4.100、(G34+T6)/(G12+T5)≧2.500、TL/(G34+T4+G45+G56)≦5.000、(T2+T7)/G45≦5.000、EFL/BFL≧4.500、T6/(G12+T5)≧1.500及AAG/(T1+T2)≦4.000。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1.300≦(T5+G56+T6)/T1≦2.500、4.500≦EFL/(T1+G12+T2)≦6.100、5.500≦(T3+AAG)/T4≦11.000、0.600≦(T3+T4)/T6≦1.800、2.800≦AAG/(G12+G23+G34)≦4.000、1.800≦(T1+T5)/G34≦3.800、0.800≦(G12+T6)/(G23+G45)≦2.500、2.300≦(T3+T4+AAG)/BFL≦4.800、1.800≦(EFL+T5)/AAG≦2.900、2.800≦(T4+G45+T5)/T2≦5.000、2.200≦TTL/(T1+T5+T6+T7)≦3.800、2.600≦ALT/(T1+G45)≦4.100、2.500≦(G34+T6)/(G12+T5)≦4.100、3.400≦TL/(G34+T4+G45+G56)≦5.000、1.400≦(T2+T7)/G45≦5.000、4.500≦EFL/BFL≦7.100、1.500≦T6/(G12+T5)≦2.800及1.700≦AAG/(T1+T2)≦4.000之至少一者。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的条件式时,能较佳地使本发明的成像质量提升镜头、视场角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系统长度缩短、光圈值缩小及/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实施例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它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或其它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以及制造上良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材质设计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可为玻璃、塑料、树脂等各种透明材质制作之透镜。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它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增加视场角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stop)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一滤光片TF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IMA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TF为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且设于第七透镜L7与成像面IMA之间,滤光片TF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例如过滤掉红外光波段,可使得红外光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IMA上。

光学成像镜头1之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在此示例性地以塑料材质所构成,然不限于此,亦可为其它透明材质制作,如:玻璃、树脂。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且形成细部结构如下: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物侧面L1A1的光轴区域L1A1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1A1P为凸面。像侧面L1A2的光轴区域L1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1A2P为凹面。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L1A1与像侧面L1A2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2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2A2。物侧面L2A1的光轴区域L2A1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像侧面L2A2的光轴区域L2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2A2P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与像侧面L2A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3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3A2。物侧面L3A1的光轴区域L3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3A1P为凸面。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3A2P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与像侧面L3A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4A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4A2。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4A1P为凹面。像侧面L4A2的光轴区域L4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与像侧面L4A2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5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5A2。物侧面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5A1P为凹面。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5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与像侧面L5A2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6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6A2。物侧面L6A1的光轴区域L6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6A1P为凹面。像侧面L6A2的光轴区域L6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6A2P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与像侧面L6A2皆为非球面。

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7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7A2。物侧面L7A1的光轴区域L7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7A1P为凸面。像侧面L7A2的光轴区域L7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7A2P为凸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与像侧面L7A2皆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系设计各透镜L1、L2、L3、L4、L5、L6、L7、滤光片TF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IMA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隙,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使任两相对的透镜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之空气间隙。

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8。关于各条件式(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L1A1及像侧面L1A2、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及像侧面L2A2、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及像侧面L3A2、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及像侧面L4A2、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及像侧面L5A2、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及像侧面L6A2及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及像侧面L7A2,共十四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Figure BDA0002273408790000111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R表示透镜表面近光轴处之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a2i为第2i阶非球面系数。各个非球面之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9。

图7的(a)绘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纵向球差,纵轴为视场。图7的(b)绘示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图7的(c)绘示本实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场曲像差,纵轴为像高。图7的(d)绘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百分比,纵轴为像高。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于的成像点附近,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6~0.03mm,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4~0.02mm内,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4~0.14mm内,而畸变像差维持于0~4%内。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2.149度,提供1.600的Fno及5.670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

参考图10至图13,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二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仅标示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而省略相同凹凸配置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且以下每个实施例亦仅标示透镜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省略相同处的标号,并不再赘述。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2。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11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0.02mm以内。从图11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11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8mm内。图11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和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3.102度,提供1.600的Fno及5.690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

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三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L7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三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6。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15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6~0.03mm以内。从图15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4mm内。从图15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12~0.06mm内。图15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5%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3.129度,提供1.600的Fno及5.549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四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0。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19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2mm以内。从图19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19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6~0.07mm内。图19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及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2.472度,提供1.600的Fno及5.862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2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五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五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及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4。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23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15mm以内。从图23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mm内。从图23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12mm内。图23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5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2.183度,提供1.600的Fno及5.916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六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8。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2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0.025mm以内。从图2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2mm内。从图2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9mm内。图2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6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及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3.133度,提供1.600的Fno及5.674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七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2。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A。

从图31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25mm以内。从图31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2mm内。从图31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08mm内。图31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7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4.000度,提供1.600的Fno及5.586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八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6。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35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2mm以内。从图35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35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6~0.05mm内。图35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8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4.009度,提供1.600的Fno及5.657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38至图41,其中图3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3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九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0。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39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3mm以内。从图39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39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10mm内。图39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9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及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3.902度,提供1.600的Fno及5.566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42至图45,其中图4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4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十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4。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43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25mm以内。从图43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43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06mm内。图43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0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及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4.251度,提供1.600的Fno及5.611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46至图49,其中图4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4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十一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8。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4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10~0.08mm以内。从图4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4mm内。从图4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14mm内。图4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1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5%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2.802度,提供1.600的Fno及5.682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50至图53,其中图5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5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5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十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及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52。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51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5~0.045mm以内。从图51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05mm内。从图51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5~0.25mm内。图51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2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4.202度,提供1.600的Fno及5.528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另请一并参考图54至图57,其中图5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5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5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十三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56。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55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5~0.02mm以内。从图55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从图55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8~0.08mm内。图55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3.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弧矢、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及畸变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3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3.534度,提供1.600的Fno及5.686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

另请一并参考图58至图61,其中图5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6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6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如图5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十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L7A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后焦距、物侧面L7A1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的圆周区域L7A1P为凹面。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60。关于(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请参考图62B。

从图59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0.02mm以内。从图59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4~0.02mm内。从图59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8~0.14mm内。图59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4.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纵向球差较小。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4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将半视角(HFOV)扩大至45.069度,提供1.600的Fno及5.514mm的系统长度,同时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半视角较大且系统长度较短。

图62A、62B统列出以上十四个实施例的(EFL+ALT)/D67、(T5+G56+T6)/T1、EFL/(T1+G12+T2)、(T3+AAG)/T4、(T3+T4)/T6、AAG/(G12+G23+G34)、(T1+T5)/G34、(G12+T6)/(G23+G45)、(T3+T4+AAG)/BFL、(EFL+T5)/AAG、(T4+G45+T5)/T2、TTL/(T1+T5+T6+T7)、ALT/(T1+G45)、(G34+T6)/(G12+T5)、TL/(G34+T4+G45+G56)、(T2+T7)/G45、EFL/BFL、T6/(G12+T5)及AAG/(T1+T2)之值,以及各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中,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及/或条件式(2)~(19)之至少任一。其次,此处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属本发明据以实施之范畴。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场曲像差、畸变像差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透镜的设计与相互搭配,能产生优异的成像质量。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它组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此外,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8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摄像光学镜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