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升的承载装置、轨道车辆、敞车

文档序号:1529176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可提升的承载装置、轨道车辆、敞车 (Liftable bearing device, rail vehicle and gondola car ) 是由 弗朗茨·布卢姆 霍斯特·弗斯尔 于 2019-08-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升的承载装置,用于以装载物来装载轨道车辆,具有:承载框架,其具有纵梁,纵梁以朝向彼此的内侧彼此面向延伸并且纵梁彼此连接,承载框架在纵梁长度一部分上具有用于装载物的在横向于纵梁的最大宽度范围内能够行驶的第一支撑件;用于升降装置的容纳部位;用于将承载装置直接放置在集散站地面上的撑立面;其中,设有用于装载物的第二支撑件,其被布置在第一支撑装置的臂上或臂之间;臂在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件的可行驶宽度之外布置在枢转支承件上;臂的长度选择为,使得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件在臂的第一枢转位置中通过第二支撑件以可行驶的方式延长,并且第二支撑件在臂的第二枢转位置中相对于承载框架的第一支撑件被提升。(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liftable carriage for loading a rail vehicle with a load, comprising: a carrying frame having longitudinal beams which extend facing each other with their inner sides facing each other and which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carrying frame having, over a part of the length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s, a first support for loads which is travelable in the maximum width transversely to the longitudinal beams; a receiving portion for the lifting device; the supporting surface is used for directly placing the bearing device on the ground of the terminal; wherein a second support for the load is provided, arranged on or between the arms of the first support means; the arm is arranged on the pivot support outside the width of travel of the first support for the load; the length of the arm is selected such that the first support for the load is extended in a drivable manner in the first pivoted position of the arm by the second support and the second support is lifted in the second pivoted position of the arm relative to the first support of the carrying frame.)

可提升的承载装置、轨道车辆、敞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特征的可提升的承载装置,以及具有这种承载装置的轨道车辆,特别是敞车。

背景技术

从WO 2016/141399 A1中可以得到所属类型的承载装置。

利用这种承载装置可以以各种形式运载装载物,装载物本身不必是直接可起吊的,因为承载装置本身是可起吊的。装载物例如可以是车辆(例如,半拖车,牵引机,拖拉机,公共汽车)或非移动装载物(例如,集装箱)。

在本公开中,“容纳位置”被理解为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的如下位置,在该位置中进行承载装置的装载或卸载。在容纳位置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基本上水平定向,并且因此在以装载物装载之后,装载物也基本水平地定向。“装载位置”被理解为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的如下位置,在该位置中装载物在装载过程结束之后与承载装置一起位于轨道车辆上。在装载位置中,车辆可以根据支撑件的构造而水平或倾斜定向。

在所属类型的承载装置中,要求保护第一支撑装置的纵梁之间的装载空间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所属类型的承载装置和具有这样的承载装置的轨道车辆,特别是敞车,对于它们而言,提供了扩大的装载空间。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承载装置和具有这种承载装置的轨道车辆,特别是敞车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定义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首先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升降装置以装载物装载轨道车辆的可提升的承载装置。承载装置具有承载框架,该承载框架又具有至少两个纵梁,所述纵梁以彼此面对的内侧彼此面向地延伸并且所述纵梁相互连接。承载框架的纵梁可以是至少局部平坦和/或成型地构造,例如具有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轮廓。

承载框架至少在所述至少两个纵梁的长度的一部分上具有用于装载物的在横向于所述至少两个纵梁的最大宽度范围内可行驶的第一支撑件。纵梁可以经由可行驶的第一支撑件彼此连接。可行驶的第一支撑件可布置在纵梁的在竖直方向上处于下部的端部上。

承载框架还具有用于升降装置的至少一个容纳部位,特别是容纳斗。容纳斗优选被构造用于所谓的“吊具”的夹持边缘,所述“吊具”可以安装在起重机或所谓的“正面吊运机”上。特别优选地,容纳斗布置在承载框架的处于上部的端部区域中。

因为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装置具有臂并且在所述臂处或所述臂之间布置有用于装载物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所以枢转轴线与第二支撑件的距离可基本上独立于第二支撑件的尺寸来选择,第一支撑装置可相对于承载框架的纵梁围绕该枢转轴线枢转。此外由此可以影响在枢转期间由第二支撑件描述的路径。臂可以至少部分地基本笔直延伸。臂可以至少部分平坦和/或成型地构造,例如具有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轮廓。第二支撑件可以以一定角度布置在臂处。由此例如可以针对臂的特定枢转位置来确定第二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的定向。

由于臂在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件的可行驶宽度之外布置在枢转支承件上,因此通过第一支撑件的宽度基本上能实现的在承载框架的纵梁之间的连续净宽度不会被臂减小。

承载框架的纵梁可以彼此间隔开,使得承载装置可以很容易地被装载以车辆(例如半挂车,牵引机,拖拉机,公共汽车)或不能行驶的装载物(例如集装箱)。优选地,承载框架的两个纵侧之间的均一的(沿着纵向延伸的)净宽度,即例如第一支撑件的可能的可行驶宽度,至少约2600mm。外部宽度,即承载框架的纵梁的外侧的距离,可以是例如约3000mm。

通过选择臂的长度使得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件在臂的第一枢转位置中以可行驶的方式通过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延长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在臂的第二枢转位置中相对于承载框架的第一支撑件升高,可以得到承载装置的装载的不同可行方式。特别地,可以得到装载第一支撑件和/或第二支撑件的不同可行方式。例如,可以在第一支撑件上装载(支撑)装载物,而不必用装载物装载第二支撑件。也可能的是,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上都装载(支撑)装载物。在臂的第一枢转位置中,第一支撑件的行驶可以经过第二支撑件进行。第二支撑件可以在臂的第一枢转位置中基本上水平地(平整地)连接到第一支撑件上。

由于第二支撑件可在第一枢转位置和第二枢转位置之间枢转,因此能够实现将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形成的行驶轨道适配于预定轮廓,例如铁路敞车的撑立面或车斗。

规定,承载装置具有撑立面,以用于在集散站地面上直接放置承载装置。由此对于承载装置的放置和可能行驶不需要固定的承载结构,该承载结构可作为每个集散站中的特殊配件被提供。

尤其优选地规定,当承载装置下降到轨道车辆上时,特别是当下降到敞车的车斗中时,臂可以通过所述下降而枢转到第二枢转位置中。第一支撑装置的一部分(例如第二支撑件)在下降时贴靠在轨道车辆上(例如贴靠在轨道车辆的集装箱销钉上)。在继续下降时该贴靠保持存在,这导致臂相对于支撑装置的承载框架的上述枢转。

能够有利的是,臂布置在纵梁的内部或外侧的外部。

通过在纵梁内侧之外布置臂,可以获得臂的构造和布置的在结构上简单的解决方案,在该解决方案中,通过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所能实现的在承载框架的纵梁之间的均一的净宽度(w)不会被臂减小。臂可以在此基本上完全布置在纵梁的外侧之外。

即使在纵梁内部布置臂时也可以实现的是,通过第一支撑件的宽度所能实现的在承载框架的纵梁之间的均一的净宽度也不会被臂减小。例如,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承载框架的纵梁在上端部区域中(在纵梁的背离第一支撑件的端部的区域中)向外(远离第一支撑件指向)具有弯部。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臂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承载框架的纵梁的内部和/或上方。

能够有利的是,臂的枢转支承件在纵梁的背离第一支撑件的端部区域上布置在纵梁上。枢转支承件能够布置在纵梁的在竖直方向上处于上部的端部区域上。通过臂的枢转支承件的这种布置,第二支撑件距第一支撑件的水平距离可以在第一支撑装置枢转时被增大。如果承载装置在一起使用承载装置与铁路敞车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敞车的车斗内,那么能够规定,通过在纵梁的上端部区域上布置臂的枢转支承件,枢转支承件以及可能还有该臂位于车斗外。由此可以最佳地利用车斗内的可用位置。

能够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件被构造成承载面的形式或者多个支柱的形式。在以多个支柱为形式构造第二支撑件时能够规定,被支撑的装载物,例如车辆的轮胎,部分地突出到支柱之间。

能够有利的是,承载装置具有用于锁定臂的可枢转性的装置。这种锁定可以通过臂在纵梁上的可拆卸固定(例如通过螺栓)来完成。臂的固定可以在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一枢转位置中进行。在第一支撑装置锁定在第一枢转位置中时,通过第二支撑件进行的第一支撑件的可行驶延长可独立于承载装置的撑立面而确定。由此例如在与铁路敞车一起使用时,承载装置可以用作类似于铁路平车的平坦装载面。当然,承载装置也可用于铁路平车。

能够有利的是,承载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装置和用于装载物的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可以彼此独立地装载有装载物。在此能够规定,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件可以布置在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侧端部上,并且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可以布置在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侧端部上(与第一端侧端部相对)。

在此能够有利的是,第二支撑装置相对于承载框架被可枢转地支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装置可相对于承载框架的第一支撑件被可枢转地支承。支承第二支撑装置的枢转支承件在此可布置在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侧端部上。

在此能够有利的是,第一支撑件在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枢转位置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以可行驶的方式基本水平地延长。因此第三支撑件可以基本上平整地连接到第一支撑件上。在此能够规定,第三支撑件在第一枢转位置中(可能除了斜坡状的突出部之外)与承载框架的纵梁基本上齐平地结束。在使用具有铁路敞车的承载装置时,因此能够例如可行的是,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与承载框架的第一支撑件一起可以基本上完全布置在敞车的车斗内。

在此还能够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可以在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二枢转位置中相对于承载框架的第一支撑件以倾斜角度布置。由此能够实现将由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形成的行驶轨道适配于预定轮廓,例如铁路敞车的撑立面或车斗。

对于第二支撑装置能够有利的是,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被构造成承载面的形式和/或多个支柱的形式。在以多个支柱为形式构造第三支撑件时能够规定,被支撑的装载物,例如车辆的轮胎,部分地突出到支柱之间。

对于第二支撑装置能够有利的是,第三支撑件被设计成长度可变。由此能够实现将第三支撑件的长度适配于装载物。第三支撑件可以在长度减小状态和至少一个长度增加状态之间是长度可变的。在此能够规定,第三支撑件在长度减小状态下的第一枢转位置中(可选地除了斜坡状的突出部之外)与承载框架的纵梁基本上齐平地结束。

在此能够有利的是,第三支撑件通过至少一个推出部件是长度可变的。侧向突出的突出部能够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部件上。在缩回位置中,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部件可以基本上完全(必要时除了突出的突出部之外)被收放在第三支撑件的基部中。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三支撑件具有两个彼此嵌套的可伸缩伸展的推出部件。能够规定,推出部件可以锁定在至少一个推动位置中。

附图说明

借助于附图讨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示:

图1a-e是在第一配置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等距视图、俯视图、第一和第二侧视图以及主视图,

图2a-e是在第二配置中的根据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的等距视图、俯视图、第一和第二侧视图以及后视图,

图3a-c、3d是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的装载过程的序列以及在装载过程完成之后的侧视图,在此是以两个牵引机形式的装载物,

图4a-c、4d是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的装载过程的序列以及在装载过程完成之后的侧视图,在此是以半挂车形式的装载物,

图5a-b是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的装载过程的序列,在此是以运输工具形式的装载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在第一配置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1的一个实施例的等距视图,该承载装置用于通过未示出的升降装置借助于容纳斗5以装载物3来装载轨道车辆2。所示配置对应于容纳位置。

承载装置1具有承载框架8,承载框架具有两个纵梁4,所述纵梁以彼此面对的内侧彼此面向地延伸并且所述纵梁相互连接。

承载框架8在纵梁4的在竖直方向上处于下部的端部上在两个纵梁4的长度的一部分上具有用于装载物3的第一支撑件16,该第一支撑件在横向于两个纵梁4的最大宽度范围内可行驶。

还设置了用于装载物3的第一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在承载框架8上具有被可枢转地支承的臂12,在所述臂之间布置有用于装载物3的第二支撑件17。

臂12在用于装载物3的第一支撑件16的可行驶宽度之外布置在枢转支承件13上。在本实施例中,枢转支承件13部分地位于纵梁4的成型区段内并且部分地位于纵梁4的外侧上。

臂12的长度选择为,使得用于装载物的第一支撑件16在图1a-e所示的臂12的第一枢转位置中通过第二支撑件17以可行驶的方式被延长。第二支撑件17基本上平整地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6的第一端侧端部上。具有第三支撑件18的第二支撑装置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6的第二端侧端部处。第三支撑件在第一枢转位置中被示出,在第一枢转位置中第三支撑件基本上平坦地连接到第一支撑件16上。

如所示,第二支撑件17通过朝向第一支撑件16方向的延长部17’能够延长。这允许第二支撑件17的支撑面的延长,特别是在第一支撑装置的图2所示的第二枢转位置中。这对于运输具有两个以上车桥的车辆非常有用。

对于第二支撑装置,有利的是,第三支撑件18如所示被构造成长度可变。由此能够将第三支撑件18的长度适配于装载物3。第三支撑件18在此在长度减小状态(参见图1d)和长度增加状态(参见图1a-c)之间是长度可变的。长度可变性在所示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彼此嵌套的可伸缩伸展的推出部件18’、18”实现。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支撑件17、18以承载面的形式构造。与所示不同,它们也可以构造成多个支柱的形式。

在图1b的俯视图中,可以看出,承载装置1具有连续的净宽度W,净宽度不受臂12的限制(见图1e),从而可以得到连续可行驶的行驶轨道。

图1c的第一侧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支撑装置分别处于其第一枢转位置中。在该状态下,例如承载装置1经过撑立面6可以直接直立地位于集散站地面7上,并且可以从两侧行驶。

在该实施例中,臂12的枢转支承件13位于纵梁4的在竖直方向上处于上部的端部区域中。

在图1d的第二侧视图中,第二支撑装置位于长度减小状态中,该状态通过推出部件18’、18”基本上完全移入而产生。除了斜坡状的突出部之外,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基本上与纵梁4的端侧端部齐平地结束。

在图1e的主视图中,可以再次看到的是,承载装置1具有连续的净宽度W,净宽度不受臂12的限制,从而可以得到连续可行驶的行驶轨道。在本实施例中,臂12部分地位于纵梁4的成型区段内并且部分地完全位于纵梁4的外侧上。

图2a示出了在第二配置中的根据图1的承载装置1的所述实施例的等距视图,在该第二配置中,第一和第二支撑装置均处于第二枢转位置中。该第二配置对应于承载装置1的如下状态,该状态可以自身通过利用升降装置将承载装置1置入被构造为敞车的轨道车辆2的车斗9中而产生。所示配置对应于装载位置。

第二支撑件17相对于承载框架8的第一支撑件16升高。

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被布置成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6倾斜,并且基于通过推出部件18’、18”进行的延长而伸出超过纵梁4的端侧端部。

可见的是,在该配置中,与图1中所示的配置相比,臂12处于升高位置。在该配置中,可以看到用于未示出的螺栓的开口14以及用于臂12的容纳部15,它们用于将臂12可拆卸地锁定到纵梁4上。

图2c的第一侧视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支撑装置分别处于其第二枢转位置中。由于这里第二支撑装置处于长度增加状态中(该长度增加状态由推出部件18’、18”的基本完全移出而得到),因此通过置入被构造为敞车的轨道车辆2的车斗9中而导致第三支撑件18从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枢转位置枢转到第二枢转位置中。

在图2d的第二侧视图中,第二支撑装置位于长度减小状态中,该状态是由于推出部件18’、18”基本上完全移入而产生。由于在此通过置入被构造为敞车的轨道车辆2的车斗9中不导致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的枢转,因此第三支撑件保持在第一枢转位置中。

图3a-c示出了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2的装载过程的序列,在此是以两个牵引机为形式的装载物。以两个牵引机形式的装载物在此以轮子停放在第一支撑件16、第二支撑件17和通过推出部件18’、18”被延长的第三支撑件18上。

图3a示出了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中,承载装置1正在通过未示出的升降装置向着敞车的方向下降(或被从该敞车抬出),其中,在承载装置1和敞车之间不存在接触(或不再有接触)。第二支撑装置处于长度增加状态中。第一支撑装置的臂12处于其第一枢转位置中。敞车具有突出的销20,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表面10和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承面11、11”在承载装置1进一步下降之后与该突出的销接触,如图3b所示。

图3c以剖视图(在敞车内沿着敞车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剖面)示出了置入敞车车斗9中的承载装置1。通过使销20与第一和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承面10、11接触并进行下降,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撑件17和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已经枢转到其第二枢转位置中。如图所示,第二支撑件17(除了其指向承载装置1内部空间中的延长部17’之外)完全处于车斗9的外部和上方,由此,所示的装载物3可以使用车斗9外部的空间来支撑。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在倾斜于水平线延伸的定向上部分地位于车斗9外并且部分地位于车斗9内。第一支撑件16完全位于车斗9内。所示配置对应于装载位置。

图3d示出了图3c的状态,但不是在剖视图中,而是在侧视图中。可以看出,仅第二支撑件17(除了其指向支撑装置1内部空间中的延长部17’)和第三支撑件18的一部分从承载装置1突出超过通过敞车侧壁高度所给定的装载边缘。在臂12的第二枢转位置中,在承载装置1下降到车斗9中时,该承载装置基本上完全位于车斗9的装载边缘上方。

图4a-c示出了类似于图3a视图的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2的装载过程的序列,在此是以半挂车形式的装载物3,区别在于,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三支撑件18处于长度减小状态。不会发生第二支撑装置的贴靠面11在敞车的销20上的贴靠。由此在承载装置1下降到车斗9中时,第二支撑装置保持在第一枢转位置中(参见图4c和4d)。第二支撑件17的延长部17’不必在这种类型的装载物3中使用。所示配置对应于装载位置。

图4c可见的是,通过使用臂12,可以选择第二支撑件17和枢转支承件13之间的距离(枢转支承件限定第二支撑件17的枢转运动的枢转轴线),使得在用于装载物3的整个净宽度W和长度上基本上可以使用纵梁4之间的装载空间,并且具体而言既在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一枢转位置中又第二枢转位置中使用。

图4d示出了图4c的状态,但不是在剖视图中,而是在侧视图中。可以看出,从承载装置1仅第二支撑件17突出超过由敞车侧壁高度所给定的装载边缘。由于第二支撑装置没有枢转,因此第三支撑件18与第一支撑件16一起完全布置在车斗9中。在臂12的第二枢转位置中,在承载装置1下降到车斗9中时,该承载装置基本上完全位于车斗9的装载边缘上方。

图5a和5b示出了以敞车形式的轨道车辆2的利用承载装置1的装载过程的序列,装载物3以运输工具的形式放置在该承载装置上。产生了以具有基本平坦装载面的平车方式的装载。

承载装置1能够可选地如图所示在装载有装载物3的状态中或在未被装载状态中通过未示出的升降装置提升到轨道车辆2上。

在该应用中,臂12通过螺栓和开口14可拆卸地固定在纵梁4的容纳部15上(对此参见图2c)。

在装载之前,承载装置1可以直接停放在集散站地面7上,并且(通过驾驶运输工具)装载有以运输工具形式的可行驶装载物3。

与图3a和4a相反,承载装置1相对于敞车车斗9在纵向上偏移一偏移量,使得在继续下降时造成敞车的销20支撑在承载框架8的支承面23上,所述支承面布置在承载框架8的面向第二支撑件17的端侧端部上(参见图5b)。

固定的第一支撑装置以第二支承面21与敞车的销20贴靠。第二支承面21根据承载装置1在纵向上相对于敞车的偏移而布置在第一支撑装置上,这必要时可以使用进一步的延长部的情况下来进行。

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中,在该状态中提升过程完成并且承载装置1支撑在敞车上,具有支承面23’、23”的承载框架8另外支撑在车斗9上方的敞车中间支撑件22上。

装载有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1的敞车可以在图5所示的平车应用中在其整个长度上被连续地驶进,在以下意义上,即,例如多个运输工具可以彼此相继地开到敞车上。如果将多个敞车组合在一起形成火车,则如果可行驶的每个敞车都装载有根据本发明的承载装置1,则运输工具可以从敞车驶进到敞车。

当然,也可以将不能够自驶进的装载物3(例如集装箱)提升到承载装置1上。

附图标记列表:

1 承载装置

2 轨道车辆

3 装载物

4 纵梁

5 容纳斗

6 承载装置的撑立面

7 集散站地面

8 承载框架

9 敞车的车斗

10 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承面

11、11’ 第二支撑装置的支承面

12 臂

13 臂的枢转支承件

14 用于螺栓的开口

15 用于臂的容纳部

16 第一支撑件

17 第二支撑件

17’ 第二支撑件的延长部

18 第三支撑件

18’ 第三支撑件的第一推出部件

18” 第三支撑件的第二推出部件

19 牵引车辆

20 敞车的销

21 第一支撑装置的第二支承面

22 敞车的中间支撑件

23、23’、23” 承载框架的支承面

W 连续净宽度

3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集钢轨装运与货物吊装为一体的电传动重型轨道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