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

文档序号:1539308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无纺布 (Non-woven fabric ) 是由 衣笠由彦 濑户吉彦 谷口正洋 于 2018-07-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无纺布10是在一面侧,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向该一面侧突出的多个纵隆起部11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一方向Y上延伸,且在与一方向Y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另一方向X上相隔地排列,在上述一面侧的另一方向X上延伸的横隆起部21以将纵隆起部11相连的方式配置,构成纵隆起部1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横隆起部2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The nonwoven fabric 10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a plurality of longitudinal ridges 11 protruding toward one surface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nonwoven fabric on the one surface, the longitudinal ridges 11 extending in one direction Y on the one surface in a plan view and being arranged at intervals in another direction X on the one surface in a plan view different from the one direction Y, the lateral ridges 21 extending in the other direction X on the one surface being arranged so as to connect the longitudinal ridges 11, and the orientation direction of the fibers constituting the longitudinal ridges 11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orientation direction of the fibers constituting the lateral ridges 21.)

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

背景技术

在经期卫生棉或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多数情况下使用无纺布。已知有针对该无纺布使其具有各种功能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长丝被正交取向的层叠无纺布、与长丝被随机地排列的随机无纺布的复合无纺布。正交层叠无纺布是长丝在一方向上排列且延伸的第1及第2无纺布以长丝的排列方向相互正交的方式层叠而成的。在复合无纺布中,就获得柔软的缓冲性的观点而言,第1突出部的纤维密度被设为低于第2突出部的纤维密度。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将两面设为凹凸以提高缓冲性等的无纺布。具体而言,记载有将相互朝相反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经由环状的壁部在俯视观察时交叉的不同方向上分别交替地配置而成的凹凸构造。在该无纺布中,就液体吸入性、及柔软的缓冲性等观点而言,壁部是在由第1方向及第2方向所定义的面方向的实质上任一部位中,均具有沿将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连结的方向的纤维取向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正面片材是将无纺布设为波形形状,且在波形形状的谷部内,设置有多个将该凹部的两侧的山部彼此相连的连结部。更具体而言,山部是在侧部具有倾斜面。连结部将该倾斜面彼此连结。关于连结部,就形状复原性的观点而言,在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凹部间,在长度方向上错开位置地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554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1367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1-958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和相对于该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且在所述一面侧,在所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向该一面侧突出的多个纵***部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一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在所述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延伸的横***部以将所述纵***部相连的方式配置,构成所述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所述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和相对于该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在所述相反面侧,具有多个凸条部,该多个凸条部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所述无纺布具有由多个该凸条部所夹着的凹条部,且该凹条部在所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凸条部是多个凸部呈山脊状地连成排而成的,且以在俯视观察下将宽度较细的部分及较粗的部分交替地相连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及优点当可适当参照附图,并根据下述记载而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附图代用照片,且是从无纺布的一面侧Z1拍摄所得的照片。

图2的(A)是对应于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沿A-A线部分的局部剖视图,(B)是在纵***部之间横***部的高度均等的情况下的与对应于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沿A-A线部分对应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沿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沿C-C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沿D-D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化例,(A)是表示将与图1对应的平面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局部俯视图的附图代用照片,(B)是表示与图2对应的(A)的沿E-E线的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附图代用照片,且是从无纺布的相反面侧Z2拍摄所得的照片。

图8是图7所示的无纺布的沿E-E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无纺布的沿F-F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无纺布的沿G-G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图7所示的无纺布的沿H-H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相对于从相反面侧Z2观察时的凸条部的壁部的厚度方向上的表观厚度为一半位置处的凸条部的轮廓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优选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A)是表示支持体母材的俯视图,(B)是表示支持体公材的俯视图,(C)图是表示在支持体公材上配置纤维网,并将支持体母材从纤维网上压入至支持体公材的步骤的剖视图。

图14的(A)是表示将支持体公材***至支持体母材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其中,省略纤维网的图示),(B)是上述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支持体母材卸除,并从被赋形的纤维网的上方吹送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熔合的步骤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使用芯的树脂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的树脂成分为聚乙烯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的图表。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一例的抛弃式尿布的局部切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压缩变形量较大的无纺布。

存在为了制作质感良好的无纺布而赋予柔软的缓冲性的方法,作为该方法,可列举增加纤维量(单位面积重量)而获得厚度。但是,就柔软性或可挠性的观点而言,纤维量的增加存在限度,纤维量的过度的增加反而会损害质感。

相对于此,在上述专利文献中记载的设为凹凸的无纺布中,即便纤维量较少也能具有厚度,与先前的平坦的无纺布相比,质感提高。但是,要求进一步的质感的提高。

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为了获得强度及质感的两种特性,必须将无纺布构成为3层,尽管为此种结构,也要求提高质感。

专利文献2、3的发明是要实现柔软的缓冲性的发明,但关于质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若无纺布的压缩变形量变大,则能有助于缓冲性或质感的改善。

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压缩变形量较大。

以下,一边参照图1~5,一边对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可应用于下述例如抛弃式尿布或经期卫生棉等吸收性物品、擦拭片等。在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优选为用作正面片材,另外,可将任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而使用。以下,考虑将附图所示的无纺布10的一面侧Z1朝向肌肤面而使用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具有热塑性纤维。其是由热塑性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相互在交点熔合而成,且具有被赋形为与先前的片状无纺布不同的形状的厚度。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无纺布10(10A)具有一面Z1及相对于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Z2的正面及背面。无纺布10A是在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侧Z1,在无纺布10A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多个纵***部11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Z1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一面侧Z1的一方向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Z1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且,横***部21以在一面侧Z1的另一方向上延伸且将纵***部11、11间相连的方式而配置。“将纵***部11、11间相连”是指隔着纵***部11而相邻的横***部21彼此呈直线状地排列。具体而言是指横***部21的宽度中心线与隔着纵***部11而相邻的另一横***部21的宽度中心线的偏差为横***部21的宽度的范围,例如为5mm以内。由纵***部11及横***部21包围的部分成为从一面侧Z1朝相反面侧Z2凹陷的谷部14。

无纺布10A的一面侧Z1中的一方向及无纺布10A的一面侧Z1中的另一方向例如如图1所示为一面侧Z1的一方向(Y方向)、及与其交叉的另一方向(X方向)。优选为一面侧Z1中的一方向与另一方向正交,更优选为无纺布10A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下,将一面Z1中的一方向设为Y方向,将另一方向设为X方向而进行说明。

纵***部11是沿一方向(Y方向)具有相等的高度。所谓相等是指在使用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显微镜VHX900观察无纺布剖面,对无纺布剖面的高度进行测定时,高度相对于测定平均值落在0.9倍~1.1倍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高度相等」全部为该定义。

更具体而言,纵***部11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划分为顶部区域11T及壁部11W,顶部区域11T在一方向(Y方向)上以相等的高度延伸。顶部区域11T形成一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壁部11W从顶部区域11T朝向相反面侧Z2而在厚度方向上延伸。在纵***部11的内部,具有在一方向(Y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12。

横***部21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划分为顶部区域21T及壁部21W。顶部区域21T位于一面侧Z1,壁部21W从顶部区域21T朝向相反面侧Z2而在厚度方向上延伸。横***部21具有内部空间22。横***部21的内部空间22与纵***部11的内部空间12成为在相反面侧Z2相互连通的状态。

进而,构成纵***部1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横***部2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具体而言,构成顶部区域11T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顶部区域21T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是指按照下述[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所获得的两者的纤维取向在从上表面观察时以5°以上的差异相交。在纤维取向变为与***部平行的情况下,针对该各***部,利用分度器测定从上表面观察时的***部的宽度中心线的角度。

[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

将无纺布切割出2cm×2cm的正方形作为试样,并从一面侧Z1进行观察。优选为使用例如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SEM观察中,优选为事先通过推荐的方法对试样进行蒸镀处理。以50倍的倍率将纵***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纵***部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下述(式1)而求出的。

纵***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2/(纤维数N1+纤维数N2)}×100 (式1)

测定任意3个部位的纤维取向度,并取平均数。在纤维取向度的平均数超过50%时,判定为该区域的纤维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将该方向设为取向方向。数值越大则表示纤维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越牢固地取向。

在测定处在横***部的纤维取向度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以50倍的倍率将横***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上述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并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横***部的以纵***部延伸的方向为基准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上述(式1)而求出。

为了判定横***部的纤维是否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并非如上述方法那样描绘与纵***部平行的正方形,而是以成为与横***部平行的方式描绘正方形。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3)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4)进行计数。通过该方法,并基于下述(式2)而求出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在超过50%时,判定为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

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4/(纤维数N3+纤维数N4)}×100 (式2)

如上所述,由于纵***部11的顶部区域11T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横***部21的顶部区域21T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故而在从某一方向抚摸无纺布10A的情况下,存在具有接近或沿抚摸的方向的纤维取向的外表面。因此,能感受到抚摸时的触感更平滑的质感,能实现质感的提高。

另外,在对无纺布10A从一面侧Z1通过肌肤面(未图标)施加负荷的情况下,一面侧Z1与肌肤面的接触成为基于纵***部11的线状接触,故而能通过纵***部11的整体而牢固地支承负荷。而且,通过与纵***部11相连的横***部21,能抑制纵***部11向另一方向(X方向)的变形,因此无纺布10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不易产生变形(垮塌),而易于保持形状。因此,无纺布10的厚度易于保持,与通常的凹凸无纺布相比,厚度易于增加。即,在压缩时变形量较大,易获得缓冲感。另外,通过不同的取向方向,而负荷易分散,不易朝相同的方向倾倒。即,易于相对于压缩方向垂直地施加负荷,在接触时变形量较大,进而易于获得缓冲感。

另一方面,优选为在无纺布10A的相反面侧Z2,多个凸条部31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Z2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另外,优选为夹在相邻的凸条部31、31的凹条部36在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上延伸。优选为在该一方向上延伸的凸条部31与凹状部36交替地配置有多个而形成条纹状的凹凸面。优选为在凸条部31的内部,具有在上述一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32,且优选为凹条部36相当于上述一面侧Z1的纵***部11的内部空间12。例如,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是指Y方向,相反面侧Z2的另一方向是指X方向。如此,优选为上述一面侧Z1的一方向与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一致。以下,针对相反面侧Z2,也将一方向设为Y方向,将另一方向设为X方向而进行说明。

凸条部31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划分为顶部区域31T及壁部31W。壁部31W是与壁部11W共通。顶部区域31T是指厚度方向上部侧(相反面侧Z2)、即比无纺布10的厚度的中央靠上部侧(相反面侧Z2)的部分。优选为在该顶部区域31T,多个凸部34呈山脊状地连成排而配置。具体而言,优选为凸条部31是在延伸方向上的凸部34、34间,配置有从相反面侧Z2朝一面侧Z1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35,在顶部区域31T将凸部34与凹部35交替地呈山脊状地连成排地配置而形成凹凸构造。在无纺布10A的厚度方向上,各凸部34的高度h1相等,另外,各凹部35的高度h2大致相等,且低于高度h1。高度h1、h2是以顶部区域11T的一面侧Z1的面作为基准面的高度。较低是指高度h2小于高度h1的0.9倍。该凸部34优选为中空。

如此,在将具有配置于凸条部31的顶部区域31T的上述凹凸构造的相反面侧Z2配置于肌肤抵接面侧,而将无纺布10A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的情况下,凹凸构造的凸部34相对于肌肤面为点接触的状态,故而透气性优异。另外,通过凸条部31为将多个凸部34呈山脊状地连成排的具有起伏的形状,而与在两侧具备凹状部的凹凸形状相辅相成地,能感受到松软的蓬松的质感,具有适度的弹力感,而缓冲性优异。就该观点而言,凸部34优选为如上所述那样为中空,由此能使压缩变形量变大。

进而,优选为凸条部31是将宽度较细的部分与较粗的部分交替地相连而配置。

在无纺布10A的一面侧Z1,上述横***部21将纵***部11在与纵***部11延伸的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X方向)上相连,因此施加于纵***部11的负荷不会集中于纵***部11地施加。因此,抑制了纵***部11向X方向的变形,易于保持纵***部11的厚度。另外,通过横***部21在一面侧Z1的另一方向上将纵***部11相连,能够使力均匀地分散至两个方向。由此,能够使负荷分散至四个方向,因此更易于保持厚度。进而,即便一个横***部21的耐负荷性较低,也能通过将纵***部11相连地配置而承受较大的负荷。即,无纺布10A中,通过抑制变形,而不会在低负荷下容易地压塌(形状保持性较高),能够兼顾低负荷下的适度的弹力性与接触时的缓冲性,因此质感变佳。

另外,无纺布10A是相对于一面侧Z1的横***部21,配置构成相反面侧Z2的凸条部31的凹部35(图3~5),如此则即便从一面侧Z1按压,横***部21也不易压塌,而优选。即,纵***部11是在相反面侧Z2的凸条部31的具有高度h1的凸部34与接地面相接,但横***部21是在相反面侧Z2的凸条部31的具有高度h2的凹部35被设为如吊床那样,而能抑制因接地面而引起的变形。

关于横***部21,就上述抑制变形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将纵***部11、11间在一面侧Z1的另一方向(X方向)上相连,且在一面侧Z1的一方向(Y方向)、即纵***部11延伸的方向上相隔地排列配置有多个。

无纺布10A优选为通过纵***部11及横***部21,而在一面侧Z1具有格子状的凹凸面。此处所谓的“格子状”是指纵***部与横***部形成俯视观察下具备格子点及边的形状,并不限于正方格子,还包含三角格子、六角格子等各种格子形状。在一面侧Z1中的X方向、Y方向正交的情况下,当从一面侧Z1观察时,包含纵***部11及横***部21的***部配置为正交格子状。以下,在称为***部的情况下,意指纵***部11及横***部21的两者。由于***部为格子状,故而在对无纺布10A从一面侧Z1施加负荷的情况下,施加于纵***部11的负荷被分散至横***部21。

进而,在无纺布10A中,优选为构成一面侧Z1的纵***部1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及构成一面侧Z1的横***部2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朝向各个***部延伸的方向。即,优选为构成纵***部1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朝向一面侧Z1的Y方向(一方向),构成横***部2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朝向一面侧Z1的X方向(另一方向)。本说明书中的“朝向”是指按照上述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所获得的取向方向与***部延伸的方向小于5°。

若各***部具有如上所述那样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则能进而提高上述无纺布10A的形状保持性、弹力性、缓冲性等。即,在对纵***部11施加负荷,而纵***部11将要压塌时,该负荷分散至横***部21的构成纤维的取向方向,通过横***部21而抑制纵***部11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变形。以此方式,抑制了纵***部11的宽度方向的过度变形,而维持纵***部11的厚度,无纺布10A的形状保持性、弹力性、缓冲性等进而提高。

如上所述,无纺布10A通过具有在一面侧Z1具备上述纵***部11及横***部12的结构,从而具有适度的弹力感且柔软的缓冲性优异。另外,无纺布10A保持先前不存在的松软的蓬松度而质感良好。该特性可通过具有相反面侧Z1的凸条部31及凹状部36的构成而进一步提高。

(压缩变形量的测定方法)

无纺布10A的上述特性可通过以下的测定而进行评估。即,利用加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KES-FB3(商品名),除了将端子的速度设定为0.1mm/s以外,全部在通常模式下进行最大5.0kPa的压缩特性评估。然后,将在0.15kPa至2.5kPa下变形的量设为无纺布10A的“压缩变形量”。基于“压缩变形量”,判定弹力性、缓冲性。该数值越大则表示越不易因较小的负荷而在压缩方向上压塌,同样适度地具有弹力性。另外,数值越大则表示越易在2.5kPa的负荷之间压塌,若数值较大,则接触时较大地变形,因此易感受到缓冲性。

另外,在***部延伸的方向上被纤维取向的纵***部11及横***部21由于各个***部的顶部区域11T、21T中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故而如上所述那样具有提高质感的作用。在确认质感时人除了按压的动作以外,还进行抚摸的动作。此时,通过存在具有沿抚摸的方向的取向的外表面,而能实现更平滑的质感。通过如此具有利用向***部延伸的方向的纤维取向而发挥的平滑性、及纵***部11的厚度方向的缓冲感,而实现了先前没有的触感。

另外,在无纺布10A中,由于形状保持性或缓冲感较高,故而空间较宽,在注入尿等液体时,尿能高效率地向吸收体转移,由于该原因,故而进而液体扩散也分散而变窄。

液体的扩散的测定方法是使用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制造的merries tape S尺寸,将表面材及次层通过冷喷涂而剥离,并载置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将经着色的40mL的人工尿注入4秒,放置10分钟,并将该步骤反复进行共4次。然后,在表面材的上载置OHP(overhead projector,高架式投影机)片材,并包围残留有着色的部分。测定所包围的面积,将其值设为液体扩散。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人工尿是使用针对具有尿素1.940质量%、氯化钠0.795质量%、硫酸镁0.110质量%、氯化钙0.062质量%、硫酸钾0.197质量%、红色2号(染料)0.010质量%、水(约96.88质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约0.07质量%)的组成的混合物将表面张力调整为53±1mN/m(23℃)所得的。

进而,在无纺布10A中,优选为如图2(A)所示,例如,在将无纺布10A的相反面侧Z2放置于平面S上时,纵***部11的高度H1与横***部21的高度H2不同。更优选为纵***部11的高度H1高于横***部21的高度H2。此时,横***部21也可在纵***部11、11间,沿X方向而高度变化。例如,优选为横***部21配置为以将纵***部11、11间朝相反面侧Z2方向凹陷的方式弯曲为凹状的状态。换言之,优选为将横***部21沿Y方向切割而成的剖面形状呈具有厚度的倒U字形,形成如所谓的马鞍那样的形状。该情况下的横***部21的高度是如图2的(A)般弯曲为凹状的部分的最低的部分(或曲率变为最大的部分)的高度。或者,如图2的(B)所示,横***部21也可在纵***部11、11间变为均等的高度。平面S是指将无纺布10的相反面侧Z2放置于平面的面。

通过使纵***部11的高度H1高于横***部21的高度H2,而在从相反面侧Z2观察无纺布10的情况下,在凸条部31间在相当于横***部21的部分配置凹部35,因此在相反面侧Z2,空间变宽。由此,在将无纺布10A用作擦拭片而要利用相反面侧Z2捕获污物的情况下,与在凸条部31配置凹陷部分对应地,捕获空间变宽,污物的捕获量增加而能提高污物的捕获效果。

另外,通过使纵***部11的高度H1高于横***部21的高度H2,在将一面侧Z1设为肌肤面而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时,即便液体残留也因接触在肌肤的部位仅为高度H1的部分,故而就液体残留的观点及透气性的观点而言,对肌肤更温和。

通过横***部21如上述那样具有凹陷的结构,而在相反面侧Z2,凹部35的两端部具有如能够保持凹部形状般的强度。其原因在于,在对纵***部11施加负荷时,负荷首先施加于距其最近的横***部21的凹部35的两端部,由于具有能够保持凹部形状的强度,故而能够承受来从纵***部11的负荷。由此,易于保持形状,且能保持适度的弹力性。另外,由于易于保持形状,故而横***部21的内部空间得以保持,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时,液体扩散变少。另外,液体沿凹部35流动,而提高吸收。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6,一边在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化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A相同的构成零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无纺布10(10B)在上述无纺布10A中,横***部21配置于与纵***部11相等的高度。除横***部21的高度以外,为与上述无纺布10A相同的结构。该无纺布10B是在一面侧Z1,横***部21的高度较高,因此存在于相反面侧Z2的横***部21的内部空间变宽,随之液体扩散进而变少。另外,具有污物的捕获效果也较高的特征。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11,一边在以下对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A相同的构成零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7~11所示,无纺布10(10C)具有一面Z1、及相对于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Z2的正面及背面。

无纺布10C是在正面及背面中的相反面侧Z2,多个凸条部31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Z2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另外,夹在相邻的凸条部31、31的凹条部36是在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上延伸。在该一方向上延伸的凸条部31与凹状部36交替地配置有多个,而形成与上述无纺布10A相同的条纹状的凹凸面。在凸条部31的内部,具有在上述一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32。内部空间32是相对于一方向而言高度较高的部分与较低的部分交替地重复存在。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相反面侧Z2的一方向是指Y方向,相反面侧Z2的另一方向是指X方向。另外,Y方向及X方向优选为正交,更优选为无纺布10C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将一方向设为Y方向,将另一方向设为X方向而进行说明。

在无纺布10C中,与上述无纺布10A同样地,凸条部31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划分为顶部区域31T与壁部31W。顶部区域31T是凸部34与凹部35交替地呈山脊状地连成排地配置,而形成凹凸构造,且发挥与上述无纺布10A相同的效果。凸部34优选为中空,由此能够增大压缩变形量。

如图12所示,凸条部31优选为宽度较细的部分37与较粗的部分38交替地相连地配置。凸条部31的宽度是指从自相反面侧Z2观察时的凸条部31的壁部31W的上表面观察时,至厚度的中央为止由壁部31W所夹的最粗的位置处所测定出的宽度。在所测定出的宽度中,将凸条部31的最细的部分37设为宽度Q1,将凸条部31的最粗的部分38设为宽度Q2。

凸条部31的较细的部分37及较粗的部分38是通过交替地存在纤维密度较低且柔软的较粗的部分、与纤维密度较高且变细的耐压缩的较细的部分,而形成柔软性及在低负荷下不易压塌的两个要素。

在此种无纺布10C中,当利用手指抚摸无纺布10C的相反面侧Z2时,接触在宽度较细的部分37与宽度较粗的部分38交替地相连配置的凸条部31,由此能够感受到柔软的质感。该宽度较细的部分37及宽度较粗的部分38优选为分别对应于上述凹部35及凸部34。

进而,在第2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C中,在一面侧Z1,优选为在一面侧Z1配置有多个纵***部11及横***部21。优选为纵***部11形成为无纺布10C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H1为固定的凸条,且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Z1的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与一面侧Z1的一方向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Z1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而配置。优选为该纵***部11在其内部具有在上述一方向上延伸的内部空间12,且内部空间12相当于凹条部36。

无纺布10C是与无纺布10A同样地,优选为构成纵***部1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横***部21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且优选为朝向各个***部延伸的方向。

无纺布10C优选为一面侧Z1的结构与上述无纺布10A相同,例如,优选为通过纵***部11及横***部21,而在一面侧Z1具有格子状的凹凸面。在对此种无纺布10C从相反面侧Z2施加负荷的情况下,凸条部31因由横***部21形成的宽度较细的部分37的影响而在低负荷时不易压塌,具有适度的弹力性。另外,在从配置有凸条部31的相反面侧Z2施加负荷,而凸条部31将要压塌时,由于不易向相同的方向倾倒,故而具有适度的弹力性及缓冲性,因此质感变佳。另外,在该情况下的凸条部31中,凹部35是通过将作为相邻部位的凹状部36彼此相连的横***部21而支承底部(图8及9)。因此,凸条部31是在凹部35中,与无横***部21的凸部34相比,厚度容易保留。由此,在从相反面侧Z2按压无纺布10C时,感受到凸部34的柔软的缓冲感,并且能进而感受到凹部35的松软的质感。

如上所述,无纺布10C是通过具有在相反面侧Z2具备上述凸条部31及凹状部36的结构,而与无纺布10A同样地,具有适度的弹力感,且柔软的缓冲性优异,且质感良好。该特性是通过具有一面侧Z1的纵***部11及横***部21的结构而进一步提高。

在无纺布10A~10C中,优选为构成从相反面侧Z2俯视观察下的凸条部31的宽度方向的轮廓的两条线分别为具有多个弧的曲线。更具体而言,曲线是将弧的凸部的朝向交替地改变为相反方向,且将弧连成排而成的平滑的连续的线。

在上述构成的无纺布10中,由于凸条部31的侧部为具有弧的曲线,故而接触无纺布10的相反面侧Z2时的触感能感受为较直线更柔软。因此,能感受到质感良好。

在无纺布10A~10C中,优选为在凸条部31的侧部具有绒毛。

绒毛是纤维未熔合,且纤维的一端从凸条部31伸出至外部的状态。因纤维未熔合,故在将无纺布压缩而感受缓冲性时,能获得被纤维包裹的触感。因绒毛存在于***部或凸部的侧部,故能提高如被柔软地包裹那样的触感。

上述构成的无纺布10即便在按压力的吸收时也能保持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蓬松度)及松软的柔软性。即,较深的下陷是在无纺布10的限定的范围产生,无纺布10整体的立体构造得以保持。进而,由于在凸条部31的侧部具有绒毛,故而在按压的手指的周围能获得如被具有厚度的无纺布包裹那样的感觉。普遍认为不仅手指的指腹而且在周围也能感受到质感(日本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学会论文志Vol.9、No.2、2004,基于指尖的接触面积及反作用力的同时控制的柔软弹性物体的提出)。因此,可认为因整体被包裹的触感而进而感受到优选的质感。

如此,通过在凸条部31的侧部具有绒毛,而在利用手指按压无纺布10时,手指的周围能感受到绒毛的柔软性,而感受到质感优异。

另外,具有上述绒毛的无纺布10由于绒毛缠绕污物,故而污物的捕获效果变高。

无纺布10是纵***部11与谷部14、横***部21与谷部14、凸条部31与凹条部36、纵***部11与横***部21等相互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熔合而无接缝地一体化。如此,无纺布10通过将各部位相连地支承而成为蓬松且具有厚度。无纺布10的厚度并非指如纵***部11、凸条部31或横***部21那样的局部的厚度,而是指无纺布整体的被赋形后的形状的表观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纺布10中,在除各部位彼此的连接部分以外的各部位中,也在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的交点熔合。在无纺布10中也可具有不熔合的交点。另外,无纺布10也可包含除热塑性纤维以外的纤维,且包含热塑性纤维在与其以外的纤维的交点熔合的情形。

无纺布10是通过厚度方向的立体构造,而不使纤维量增加地具备对于赋予缓冲性而言充分的厚度(蓬松度)。因此,无纺布10与仅增加纤维量而保持厚度的无纺布相比,更具有柔软性,在使无纺布弯曲时变得无阻力而容易弯曲。进而,通过上述纤维的取向而质感更优异。

关于无纺布10,就使柔软性及缓冲性优异的观点而言,表观厚度及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以下的范围。

关于无纺布的表观厚度,就确保缓冲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另外,表观厚度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的情况下,就便携性等优异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9mm以下,进而优选为8mm以下。

具有上述表观厚度的无纺布10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0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g/m2以下。另外,单位面积重量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就保证无纺布的质地的观点而言,优选为8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5g/m2以上。

<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割为10cm×10cm。在无法取10cm×10cm的大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切割为较大的面积。使用雷射厚度计(OMRO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ZS-LD80),测定50Pa的负荷时的厚度。测定三个部位,并将平均值设为厚度。

适用该测定方法,能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测定纵***部11的高度H1、横***部21的高度H2、以及凸条部31中的凸部34的高度h1及凹部35的高度h2。另外,上述相反面侧Z2的凸条部31的宽度较细的部分37的宽度Q1及宽度较粗的部分38的宽度Q2可在从相反面侧Z2的俯视观察下,适用上述测定方法而进行测定。

<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割为10cm×10cm。在无法取10cm×10cm的情况下,尽可能切割为较大的面积。使用天平,测定重量,并除以无纺布的面积,将其值设为单位面积重量。

在从市售的吸收性物品等取出测定对象的无纺布的情况下,使用冷喷涂等冷却方法使被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接着剂固化,仔细地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剥离并进行测定。此时,接着剂是使用有机溶剂而去除。该方法在本说明书中的其他无纺布的测定中全部相同。

进而,通过在一面侧Z1开口有由纵***部11及横***部21包围的空间,而能够使进行按压的人的身体、例如手指的肌肤表面局部地进入至该空间。由此,在从一面侧Z1按压无纺布10时,感受到顶部区域11T的下陷的缓冲性,并且在上述空间的部分能获得更蓬松的触感,而优选。进而,在外观上也通过开口而产生立体感,在心理上也看上去质感良好。另外,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时,开口使透气性的程度提高,而赋予舒适感。进而,通过保持空间而形成空气的通道,透气性实际上良好,能抑制闷湿。

优选为与一面侧Z1的顶部区域11T相比,相反面侧Z2的顶部区域31T的纤维量较少。由此,在供接触的正面,纤维较多,能感受到平滑的质感。另一方面,通过在不供接触的背面配置能保持形状的最低限度的纤维,能进而增多向正面的纤维。另外,通过减少背面的纤维,而在用作片材的正面片材时,纤维不会妨碍吸收,而有效率地吸收液体。另外,也能提高透气性。

接下来,参照图13~15在以下对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将无纺布化的前的纤维网110赋形,使用图13的(A)所示的支持体公材120及图13的(B)所示的支持体母材130。此时,支持体公材120是在一方向及与其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突起121。另一方面,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在一方向上连续。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与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具有如能够不相互干涉地可动***那样的形态(也对照地参照图14的(A))。

如图13的(C)所示,在支持体公材120的上载置纤维网110,从纤维网110的上利用支持体母材130抑制而将其夹住从而进行赋形。

支持体公材120是对应于无纺布10的要赋形为由纵***部11、11及横***部21、21包围的谷部14的位置而具有多个突起121。突起121、121间被设为与要赋形为一面侧Z1的纵***部11的顶部区域11T的位置对应的支持体凹部122。由此,支持体公材120具有凹凸形状,突起121与支持体凹部122在俯视不同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支持体凹部122的支持体底部123成为供热风穿过的构造,例如配置有多个孔(未图示)。例如,作为制造无纺布10的支持体,加工方向及与加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相当于无纺布10的Y方向及X方向。但是,“不同的方向”根据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凹凸构造而不同,并不限定于Y方向及X方向。为了更有效地吹送热风,也可在相当于支持体凹部122的支持体公材120开孔。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高度成为决定无纺布10的厚度的要因,因此突起121的高度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进而优选为7mm以上。若为该下限以上,则能够制作出进而具有缓冲感的无纺布10。突起121可为角柱,也可为圆柱。在俯视的情况下,在图中相对于无纺布10的加工方向(MD方向),描绘为四边形状,但也可为菱形。就进一步使纤维进入至支持体阳模120,保持无纺布10的形状,易于形成无纺布10的厚度的观点而言,突起121的形状优选为角柱,且从上表面观察时的形状为正方形。就完成的无纺布10易于保持形状的观点而言,俯视观察下的一个突起121的上表面的面积优选为3mm2以上。另外,关于相邻的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彼此,俯视观察下隔开2mm以上能确保供有效地压入纤维的空间,故而优选。

支持体母材130具有对应于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凹部122且俯视观察下在一方向上连续的突起131。突起131、131间被设为对应于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且在上述一方向上连续的支持体凹部132。由此,支持体母材130具有凹凸形状,且交替地配置有突起131及支持体凹部132。支持体凹部132的支持体底部133是供热风穿过的结构,例如配置有多个孔。突起131、131间的距离被设为比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宽度更宽。该距离是以如下方式适当设定,即,能够利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及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将纤维网110夹住,而将纤维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壁部优选地赋形。关于支持体母材130的被压入的突起131的长度,由于必须***至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彼此之间,故而优选为具有1mm以上的长度。另外,关于支持体母材130的被压入的突起131的相邻的间距,由于需要供将纤维压入跨过支持体公材120的一个突起121的长度的空间,故而优选为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俯视观察下的上表面的一边长度加上1mm以上所得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突起121的上表面的一边的长度在突起121的上表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设为其直径或长径的长度。

首先,在上述制造方法中,将熔合的前的纤维网110以成为特定厚度的方式从梳棉机(未图示)供给至将纤维网赋形的装置。

接下来,如图13的(C)所示,在支持体公材120上,配置包含热塑性纤维的纤维网110,从纤维网110上,将支持体母材130压入至支持体公材120。此时,将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至支持体母材130的支持体凹部132。另外,将支持体母材130的突起131***至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凹部122。由此,纤维在厚度方向及平面方向上取向。另外,支持体母材130不进入至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121间的支持体凹部122中的与支持体母构件130的支持体凹部132对应的部分。但是,由于纤维网110夹在支持体母材130的两端的突起131,故而位于支持体凹部122的纤维被伸长而纤维的取向改变。通常的在突起131延伸的一方向上取向的纤维是支持体凹部122内的纤维被拉伸而取向改变。此处能制作从上表面观察时取向改变的无纺布的纤维网110。

如图14的(B)所示,将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至支持体母材130的支持体凹部132。由此,相当于上述包围区域的底部的纤维层被赋形。另外,在支持体凹部122的底部与突起131的顶部之间,纤维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由于突起131阻碍热风,故而在形成的纤维层中熔合较少,而实现平滑的纤维层。由此,相当于一面侧Z1的纵***部11的顶部区域11T的纤维层被赋形。

接下来,将***在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母材130卸除,如图15所示,吹送温度为能够使纤维网110的各纤维适度地熔合的热风W,而使纤维彼此进一步熔合。在该情况下,对纤维网110,从成为无纺布10中的相反面的侧吹送热风W。关于此时的热风W的温度,若考虑用于此种制品的通常的纤维材料,则优选为相对于构成纤维网11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出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高出5℃以上且50℃以下。

热风W的风速也取决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高度,优选为2m/s以上,更优选为3m/s以上。由此,能够使向纤维的热传递变得充分而使纤维彼此熔合,使凹凸形状的固定变得充分。另外,热风W的风速优选为100m/s以下,更优选为80m/s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向纤维过度的热传递,而使无纺布10的质感变得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减小支持体母材的表面粗糙度,能够不使未熔合的纤维相互缠绕地在热风W的吹送步骤中将支持体母材130卸除。即,能够在制作纤维网之后,将支持体公材120***至支持体母材130,并直接将支持体母材130卸除,通过上述热风W而进行处理。由此,成为更简便的加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造时受到热风的面为相反面侧Z2,但也可从一面侧Z1吹送热风,一面侧Z1的纤维彼此的熔合点变多。

作为热塑性纤维,可无特别限制地采用通常被用作无纺布的素材。例如,也可为包含单一的树脂成分的纤维、或包含多种树脂成分的复合纤维等。作为复合纤维,例如存在芯鞘型、并列型等。

在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例如鞘为低熔点成分且芯为高熔点成分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的情况下,对纤维网110吹送的热风的温度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小于高熔点成分的熔点。更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进而优选为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以上的温度。另外,就适度的弹力性及形状保持性的观点而言,在芯鞘型复合纤维的中,作为高熔点成分的芯越多则弹力性越高。因此,以剖面面积比计,芯成分越大则越优选。作为鞘为低熔点成分且芯为高熔点成分的芯鞘型复合纤维的具体例,可列举鞘为聚乙烯(PE)且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另外,在芯鞘型复合纤维中,通过使鞘的树脂成分较芯的树脂成分在玻璃转移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以下,称为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例如,芯的树脂成分为PET,鞘的树脂成分为PE),减小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质量比,能够提高无纺布的厚度的回复性。作为此种情况的要因,可认为如下那样。已知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的松弛弹性模数较低。另外,也已知若松弛弹性模数较低,则对于变形难以回复。因此,可认为通过尽可能减少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能对无纺布赋予更高的厚度回复性。

在该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纤维总量中的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PE等)的比率优选为以质量比计小于纤维总量中的玻璃转移温度较高的树脂成分(PET等)的比率。具体而言,纤维总量中的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比率以质量比计,优选为4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下。通过减小低玻璃转移温度树脂成分的比率,能提高无纺布的厚度的回复性。另外,就无纺布的制造上的观点而言,上述比率以质量比计,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

该情况根据图16所示的图表也可知。在图16中,表示改变芯的树脂成分(PET)及鞘的树脂成分(PE)的比率的情况下的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测定方法是根据下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的评估方法]所示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无纺布是利用图6所示的无纺布进行计测。关于除纤维以外的条件,可利用实施例2的条件进行制作。关于所制作的各无纺布的表观厚度,“芯比30”为6.0mm,“芯比50”为6.9mm,“芯比70”为6.6mm,“芯比90”为6.0mm。玻璃转移温度较低的PE即鞘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越小(芯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越大),则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越高。尤其是,若鞘的树脂成分的比率变为小于50质量%(芯的树脂成分的比率超过50质量%),则压缩1日后的恢复率变为70%以上,而优选。

所获得的无纺布10的图15中的下侧的面为一面侧Z1,其相反侧的面成为相反面侧Z2。即,无纺布10中的一面侧Z1是配置有支持体公材120的一侧,相反面侧Z2是被吹送热风W的一侧。因此,因热风W的吹送量的差异,而与一面侧Z1的顶部区域11T相比,相反面侧Z2的顶部区域31T的纤维彼此的熔合点较多。进而,因热量的差异,而与相反面侧Z2的顶部区域31T的表面相比,一面侧Z1的顶部区域11T的表面粗涩感较少而肌肤触感良好。另外,能够通过距热风W的距离而获得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以夹着纤维网110的状态将支持体公材120***至支持体母材130,而相反面侧Z2的顶部区域31T的纤维被拉伸而更靠向支持体公材120。因此,与在支持体公材120的支持体凹部122的底部被赋形的一面侧Z1的顶部区域11T相比,在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的顶部被赋形的相反面侧Z2的顶部区域31T的纤维量变少。

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无纺布10(10A~10C)可用作例如经期卫生棉或抛弃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等。在用作正面片材的情况下,可将任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而使用。但是,就纤维的取向方向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将一面侧Z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而使用。另一方面,就能获得柔软的质感,且能进而确保透气性的观点而言,更优选为将相反面侧Z2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而使用。

接下来,以下,一边参照图17,一边对作为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作正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而应用于尿布200的吸收性本体204的例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尿布是片型婴幼儿用抛弃式尿布,且以将展开为平面的状态的尿布稍微弯曲而从内侧(肌肤抵接面侧)观察时的状态表示。

如图17所示,用于本发明的尿布200的吸收性本体204具有以下的基本结构。即,具有:液体透过性正面片材201,其配置于肌肤抵接面侧;液体难透过性背面片材202,其配置于非肌肤抵接面侧;及吸收体203,其介于正面片材201与背面片材202之间,且具有液体保持性。

正面片材201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背面片材202具有在展开状态下其两侧缘在长度方向中央部C向内侧内缩的形状,可包含1片片材,也可包含多片片材。在本例中,设置有侧部片材205所形成的防侧漏褶皱20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未严格地图标各构件的配置关是或交界,只要设为此种尿布的通常的形态则其构造并无特别限定。

上述尿布200表示为片型,且在背侧R的翼部设置有黏扣带207。将黏扣带207贴附于设置在腹侧F的翼部的带贴附部(未图示),能够将尿布穿着固定。此时,将尿布中央部C平缓地朝内侧弯折,以吸收体203沿从臀部至下腹部的方式穿着。通过将无纺布10用作正面片材201,而肌肤触感松软且能够表现柔软的良好质感。

吸收性本体204的形状是具有在穿着时经由穿着者的***部分从下腹部侧向臀部侧配置的长度方向及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的纵长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在吸收性本体204的俯视观察下,将相对地具有长度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上述长度方向代表性为在穿着状态下与人体的前后方向一致。

正面片材201包含上述本发明的无纺布10,且优选为亲水性无纺布。作为亲水性无纺布,可优选地使用其纤维为聚丙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与聚乙烯的复合纤维等,且实施有亲水化处理的纤维。

上述背面片材202及吸收体203可使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3-147784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14-005565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内容。

作为尿布200的正面片材201,本发明的无纺布10通过将纵***部11或横***部21的纤维取向朝向各***部延伸的方向,而成为质感优异。

本发明的无纺布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优选地用作成人用或婴幼儿用抛弃式尿布、经期卫生棉、卫生护垫、吸尿垫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进而,也可用作介于卫生用品或尿布等的正面片材与吸收体之间的次层、及吸收体的被覆片材(包芯片材)等。进而,可用于清扫用擦拭片。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而揭示以下的无纺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种无纺布,其具有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和相对于该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

其中,

在上述一面侧,在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向该一面侧突出的多个纵***部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一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

在上述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延伸的横***部以将上述纵***部相连的方式配置,

构成上述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上述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

<2>

如<1>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相反面侧,具有多个凸条部,该多个凸条部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

具有由多个该凸条部所夹着的凹条部,且该凹条部在上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

<3>

如<2>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凸条部是多个凸部呈山脊状地连成排而成的。

<4>

如<2>或<3>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凸条部以在俯视观察下将宽度较细的部分及较粗的部分交替地相连的方式配置。

<5>

如<1>至<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相反面侧,

具有多个凸条部,该多个凸条部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

具有由多个该凸条部所夹着的凹条部,且该凹条部在上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

上述凸条部是多个凸部呈山脊状地连成排而成,且以在俯视观察下将宽度较细的部分及较粗的部分交替地相连的方式配置。

<6>

一种无纺布,其具有无纺布的正面及背面中的一面和相对于该一面为相反侧的相反面,其中,

在上述相反面侧,

具有多个凸条部,该多个凸条部在俯视观察下的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相反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

具有由多个该凸条部所夹着的凹条部,且该凹条部在上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

上述凸条部是多个凸部呈山脊状地连成排而成,且以在俯视观察下将宽度较细的部分及较粗的部分交替地相连的方式配置。

<7>

如<6>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一面侧,

在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向该一面侧突出的多个纵***部配置为,在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一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该一面侧的一方向不同的俯视观察下的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

<8>

如<6>或<7>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一面侧的另一方向上延伸的横***部以将上述纵***部相连的方式配置。

<9>

如<6>至<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构成上述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

<10>

如<1>至<5>及<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是指按照下述[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所获得的两者的取向方向存在5°以上的差异。

[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

将无纺布切割出2cm×2cm的正方形来作为试样,并从一面侧Z1进行观察。优选为使用例如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SEM观察中,优选为事先通过推荐的方法对试样进行蒸镀处理。以50倍的倍率将纵***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并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纵***部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下述(式1)而求出的。

纵***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2/(纤维数N1+纤维数N2)}×100 (式1)

测定任意3个部位的纤维取向度,并取平均数。在纤维取向度的平均数超过50%时,判定为该区域的纤维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并将该方向设为取向方向。数值越大则表示纤维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越牢固地取向。

在测定处在横***部的纤维取向度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以50倍的倍率将横***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上述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并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横***部的以纵***部延伸的方向作为基准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上述(式1)而求出的。

为了判定横***部的纤维是否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并非如上述方法那样描绘与纵***部平行的正方形,而是以成为与横***部平行的方式描绘正方形。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3)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4)进行计数。通过该方法,并基于下述(式2)而求出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在超过50%时判定为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

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4/(纤维数N3+纤维数N4)}×100 (式2)

<11>

如<1>至<5>及<8>至<10>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多个上述横***部以在上述一面侧的一方向上相隔地排列的方式配置。

<12>

如<11>的无纺布,其中,通过上述纵***部及上述横***部而在上述一面侧具有格子状的凹凸面。

<13>

如<1>至<5>及<8>至<12>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上述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及构成上述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朝向各个***部延伸的方向。

<14>

如<13>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朝向是指按照下述[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所获得的纤维取向度为50%以上。

[纤维取向度的测定方法]

将无纺布切割出2cm×2cm的正方形来作为试样,并从一面侧Z1进行观察。优选为使用例如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SEM使用例如JCM-6100Plus(日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在SEM观察中,优选为事先通过推荐的方法对试样进行蒸镀处理。以50倍的倍率将纵***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并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纵***部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下述(式1)而求出的。

纵***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2/(纤维数N1+纤维数N2)}×100 (式1)

测定任意3个部位的纤维取向度,并取平均数。在纤维取向度的平均数超过50%时,判定为该区域的纤维是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将该方向设为取向方向。数值越大则表示纤维在与纵***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越牢固地取向。

在测定处在横***部的纤维取向度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以50倍的倍率将横***部的中心放大,并示于观察画面的中央。接下来,以成为与上述纵***部平行的方式,描绘以画面的中心作为对角线的交点的边长为500μm的正方形,并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1)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纵***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2)进行计数。横***部的以纵***部延伸的方向作为基准的纤维取向度是基于上述(式1)而求出的。

为了判定横***部的纤维是否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并非如上述方法那样描绘与纵***部平行的正方形,而是以成为与横***部平行的方式描绘正方形。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平行的两侧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3)进行计数。另外,同样地对通过与横***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地相交的两边的纤维数目(设为纤维数N4)进行计数。通过该方法,并基于下述(式2)而求出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在超过50%时判定为在与横***部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取向。

沿横***部的纤维取向度(%)

={纤维数N4/(纤维数N3+纤维数N4)}×100 (式2)

<15>

如<1>至<5>及<8>至<1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纵***部的高度与上述横***部的高度不同。

<16>

如<1>至<5>及<8>至<15>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纵***部的高度高于上述横***部的高度。

<17>

如<1>至<5>及<8>至<16>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横***部朝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弯曲。

<18>

如<1>至<5>及<8>至<17>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横***部弯曲为凹状。

<19>

如<1>至<5>及<8>至<18>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横***部配置为以将上述纵***部之间朝相反面侧方向凹陷的方式弯曲的状态。

<20>

如<2>至<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构成从上述相反面侧俯视观察下的上述凸条部的宽度方向的轮廓的两条线分别为具有多个弧的曲线。

<21>

如<2>至<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凸条部的侧部具有绒毛。

<22>

如<2>至<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具有上述绒毛是指纤维不熔合且纤维的一端从上述凸条部伸出至外部的状态。

<23>

如<3>至<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多个凸部呈山脊状地连成排是指在上述多个凸部之间配置有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

<24>

如<2>及<4>至<9>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一面侧的一方向与上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一致。

<25>

如<1>至<2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1.5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另外,优选为9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

<26>

如<1>至<24>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3mm以上且8mm以下。

<27>

如<1>至<26>中任一项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且100g/m2以下,优选为60g/m2以下,更优选为40g/m2以下,另外,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

<28>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如<1>至<27>中任一项的上述无纺布。

<29>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如<1>至<27>中任一项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一面侧朝向肌肤抵接面的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30>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如<1>至<27>中任一项的上述无纺布以上述一面侧朝向非肌肤抵接面的方式用作正面片材。

<31>

如<28>至<30>中任一项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一面侧的一方向或上述相反面侧的一方向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一致。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而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由此而限定地进行解释。需要说明的是,下述表中的“-”意指不存在属于项目的值等。

(实施例1)

使用纤度1.8dtex的芯鞘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5:5(质量比))热塑性纤维,制作纤维网。将纤维网配置于支持体公材120上,如图13所示那样,从纤维网110上,将支持体母材130压入至支持体公材120而进行赋形处理。继而,将支持体母材130卸除,通过热风W的吹送而进行熔合处理,从而制作图1所示的无纺布。此时,作为支持体公材120,使用将突起121的高度设为8mm,且为角柱形状,且从上表面观察时为2mm×2mm的正方形。将角柱的间距在MD方向、CD方向分别设为5mm。作为支持体母材130,使用具有宽度2mm的直线状的突起131的金属制的支持体母材,并压入至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1间。支持体母材130的相邻的突起121、121间是以5mm间距配置,支持体公材120与支持体母材130被压入时的供纤维进入的空间是单侧为0.5mm,将支持体公材120的突起120的两侧合起来有1mm。将其作为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利用热风的吹送处理是以温度160℃、风速6m/s、及吹送时间6s的条件进行。

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是纤度1.8dtex。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具有纵***部及横***部,且纵***部延伸的方向与横***部延伸的方向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如根据表1所示的取向度可知那样,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及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分别为纵***部及横***部延伸的方向,且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实施例2)

通过将与实施例1相同的纤维网调换MD、CD方向地放置于公材而制作图6所示的无纺布。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相同。将其作为实施例2的无纺布试样。

(实施例3)

制作将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正反调换的图7所示的无纺布,并将该无纺布作为实施例3的无纺布试样。因此,在一面侧Z1,与实施例1同样地,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及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分别为纵***部及横***部延伸的方向,且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实施例4)

除了使用纤维直径3.2dtex的芯鞘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聚乙烯(PE)(鞘)=7:3(质量比))热塑性纤维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造方法,制作实施例4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1)

使用纤度1.8dtex的热塑性纤维,依据日本专利特开2012-13679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制造方法,制作该公报的图1所示的无纺布,并将该无纺布作为比较例1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2)

使用纤维直径1.8dtex的热塑性纤维,通过热风制造方法,制作不进行凹凸赋形的平坦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2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3)

将被用作merries pants L尺寸(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制造)的表面材的平坦的无纺布剥离,作为比较例3的无纺布试样。

(比较例4)

将被用作merries M尺寸(花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制造)的表面材的凹凸无纺布剥离,作为比较例4的无纺布试样。

针对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求出各***部的纤维取向度(取向方向)、横***部的高度H2、凸条部的较细的部分的宽度Q1及较粗的部分的宽度Q2、压缩能WC、压缩回复性RC、压缩变形量、及质感。各测定项目的测定是基于上述(压缩变形量的测定方法)、及下述测定方法进行。关于纤维取向度,无***是记录从上表面观察时的任意部位所测定出的值。进而,针对上述实施例,也评估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

[缓冲性(压缩能WC)及形状保持性(压缩恢复率RC)的评估方法]

缓冲性及形状保持性的评估法是使用上述KES压缩试验机。测定是在22℃且65%RH(relative humidity,相对湿度)环境下进行。KES压缩试验机是在通常模式下进行最大5.0kPa的压缩特性评估,读取至最大压力5.0kPa为止的压缩能WC值及压缩恢复率RC值。作为测定值,测定无纺布内的3点并求出其平均值,并且将该操作进行3次,并将其平均值设为WC值及RC值。

上述WC值是表示每单位面积的压缩所必需的能量,且WC值越大则越易被压缩,缓冲感越高。进而,即便为相同程度的WC,也压缩变形量越大则越具有适度的弹力性,感受到越大的缓冲感,质感越好。

上述RC值是将回复的能量相对于压缩时的能量的比率进行%显示的值,且RC值越大则对于压缩的回复性越高。

[质感的评估方法]

由从事无纺布的质感研究开发的研究员3人(20岁~30岁),将比较例3的平坦无纺布设为3分,将比较例4的凹凸无纺布设为4分,以10分假定迄今为止接触过的布或无纺布中质感最佳,并进行10个等级的评估,取评估值的平均数,将小数点以下第一位四舍五入而以整数进行汇总。假定接触尿布的表面材,以惯用手接触放置于平面的样品的表面。直接目视进行评估。

[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的评估方法]

将无纺布与厚度0.7mm的垫片(washer)一起利用两片压克力板夹住,并从其上载置砝码(20kg)而施加负荷,将无纺布压缩至厚度0.7mm。在该状态下放置1日后,将砝码及压克力板从无纺布卸除,在10分钟后测定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根据该测定值、及事先测定的压缩前的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求出无纺布的厚度的恢复率,而评估无纺布的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

[表1]

Figure BDA0002331607790000321

如表1所示,比较例1具有与实施例1~4相同的凹凸,但纤维取向为相同的方向,压缩变形量是纵***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与横***部的纤维的取向方向不同的实施例1~4更优异。比较例2具有与实施例相等以上的表观厚度,但形状为平坦,因此压缩变形量是实施例1~4更优异。比较例3是与实施例相同程度地使纤维量较少,但实施例1~4具有厚度。另外,压缩变形量是实施例1~4更大。比较例4是与实施例同样地具有凹凸,但取向方向相同,因此压缩变形量是实施例1~4更大。

如以上般,在实施例1~4中,由于在纵***部与横***部中取向不同,故而压缩变形量较多,由于适度的弹力性及缓冲感而感受到质感良好。另外,已确认液体扩散也较少。

进而,在实施例1~4的中,已知减小作为鞘树脂的PE(玻璃转移成分的温度低于作为芯树脂的PET)的质量比的实施例4的压缩1日后的回复性优异,且即便在在包装等中将无纺布压塌之后,厚度的回复性也较高。

已对本发明与其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一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本发明人未作特别指定,则在说明的任何细节中均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且认为可在不违反随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示的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广泛地进行解释。

本案是主张基于2017年8月31日在日本提出专利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7-168002的优先权,其是以参照的形式将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而引入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0 无纺布

10A 无纺布

10B 无纺布

10C 无纺布

11 纵***部

11T 顶部区域

11W 壁部

12 内部空间

14 谷部

21 横***部

21T 顶部区域

21W 壁部

22 内部空间

31 凸条部

31T 顶部区域

31W 壁部

32 内部空间

34 凸部

35 凹部

36 凹条部

37 较细的部分

38 较粗的部分

110 纤维网

120 支持体公材

121 突起

122 支持体凹部

123 支持体底部

130 支持体母材

131 突起

132 支持体凹部

133 支持体底部

200 尿布

201 正面片材

202 背面片材

203 吸收体

204 吸收性本体

205 侧部片材

206 防侧漏褶皱

207 黏扣带

F 腹侧

H1 纵***部的高度

H2 横***部的高度

h1 凸部的高度

h2 凹部的高度

Q1 较细的部分的宽度

Q2 较粗的部分的宽度

R 背侧

S 平面

X 方向

Y 方向

Z1 一面侧

Z2 相反面侧。

4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增强纸、制造增强纸的方法以及包含增强纸的制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