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157843 发布日期:2021-10-29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及其应用 (Adult dendroctonus valens plant-derived attractant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任利利 骆有庆 武海卫 李莎琳 陶静 宗世祥 王传珍 于 2021-07-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生物引诱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的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其活性成分由质量比为(2-3):1的α-蒎烯和乙醇,或者,由α-蒎烯和乙醇进一步和3-蒈烯、β-蒎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其具有制作成本低、生产操作简单、诱捕效果显著的特点,可以有效的监测长林小蠹的发生,大幅度降低长林小蠹种群密度,降低成本、遏制该入侵生物的蔓延和传播。(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ological attractants,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plant-derived attractant for adult ips longstanding beetles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he adult dendroctonus valens plant attractant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active components in percentage by mass (2-3): 1 or further comprises one or more of 3-carene and beta-pinene. The metho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manufacturing cost, simple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remarkable trapping effect, can effectively monit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bark beetle, greatly reduc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bark beetle, reduce the cost and inhibit the spread and propagation of the invasive organisms.)

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引诱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是一种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幼虫钻蛀危害。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小蠹亚科(Scolytinae)切梢小蠹族(Tomicini)林小蠹属(Hylurgus Latreille),英文名为red-haired pine bark beetle。

该虫传播广泛,在世界范围的寄主树种超过20种,主要以松属(Pinus spp.)植物为主,其他寄主还包括冷杉属(Abies spp.),落叶松属(Larix spp.),云杉属(Picea spp.)和黄杉属(Pseudotsuga spp.)的部分树种。

长林小蠹属树皮类小蠹类,通常侵染新伐木、伐桩、衰弱木,健康树也可受危害,是次期性害虫中的先锋种;钻蛀坑道于树干基部、根颈和根部。长林小蠹在一般1年2~3代,世代重叠使其在全年多数时间均能传播与危害。

目前没有对该虫有效的防治方法。鉴于该虫成虫期长,且在根基部和根部隐蔽危害的特性,开发研究高效、无毒、无污染的信息素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和诱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解决长林小蠹危害根部,不易发现、调查难度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林小蠹引诱剂及应用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林小蠹成虫植物源引诱剂,其活性成分由质量比为(2-3):1的α-蒎烯和乙醇,或者,由α-蒎烯和乙醇进一步和3-蒈烯、β-蒎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不同昆虫对于相同植物源引诱剂的趋避反应不同,即便科属相近的昆虫,仍有其各自的特异性,在研发时并无法简单套用对其他已知近似科属昆虫有效的引诱剂,来实现高效引诱目标昆虫的目的。

本发明针对对林木具有重大危害的长林小蠹,根据其在不同条件下,对于寄主不同部位组织的行为选择等习性研究,最终经反复摸索,确定出可有效引诱该昆虫成虫的方案。实现了对该虫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意义重大。

本发明中,当所述活性成分由α-蒎烯、乙醇和3-蒈烯组成时,三者的质量比为(1-2):1:1。

优选,当所述活性成分由α-蒎烯、乙醇和3-蒈烯组成时,三者的质量比为1:1:1。

本发明中,当所述活性成分由α-蒎烯、乙醇和β-蒎烯组成时,三者的质量比为(1-2):1:1。

优选,当所述活性成分由α-蒎烯、乙醇和β-蒎烯组成时,三者的质量比为1:1:1。

若改变各组分配比则综合效果不佳,采用本发明的上述配比时,效果更加理想。

其中,本发明经研究发现,在α-蒎烯和乙醇的基础上,额外添加特定比例的β-蒎烯或3-蒈烯,制备方便并可使林间引诱效果更加稳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植物源引诱剂在监测和/或诱杀长林小蠹成虫中的应用,所述应用方式为:将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装入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中,将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悬挂于漏斗型诱捕器上。

本发明中,所述漏斗型诱捕器下方设置收集杯,所述收集杯的杯底放置有浸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聚酯纤维网。

本发明改变了传统昆虫诱捕器的收集方式,避免了昆虫逃逸,且不在收集杯中直接放入杀虫液体,避免了因诱捕虫体易腐烂而产生的不易计数和鉴定等问题。

所述的应用中,所述收集杯距地面0.2~0.3m。

所述的应用中,诱捕器的设置间隔为50~100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长林小蠹引诱剂及应用方法,具有制作成本低、生产操作简单、诱捕效果显著的特点,可以有效的监测长林小蠹的发生,大幅度降低长林小蠹种群密度,降低成本、遏制该入侵生物的蔓延和传播。根据本发明,因其主要组分接近于长林小蠹的寄主,所以可提供一种简便、高效、无公害的引诱剂,用于诱捕长林小蠹的成虫。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中林间长林小蠹引诱剂的使用方法。其中,A为诱捕器布设照片。B为诱捕器收集杯底俯视照片,其中含有浸有农药的聚酯纤维网。

图2为实施例2中不同时间段内不同诱芯类型每诱捕器平均诱捕量统计图。

图3为实施例3中不同诱芯在不同条件下每日挥发量变化。其中A1,B1,C1,D1为实施例1中的各配方于室内的每日挥发量;其余(A2、A3、B2、B3、C2、C3、D2、D3)为实施例1中的每个配方的两个平行实验于室外的每日挥发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的给出仅是为了起到说明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即便是同科不同属的小蠹在生理习性上也均具有其特异性,无法预知不同小蠹对物质的趋避性,故本发明首先对长林小蠹的习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在自然光和避光2种条件下,于养虫笼内,两两放入如下实验组:(1)黑松枝条或根条、(2)插有枝条/根条的湿花泥、(3)插有枝条/根条的干花泥、(4)湿花泥和(5)干花泥,每组接入10~25头长林小蠹成虫,每组试验放置12小时左右,观察成虫行为。

结果显示,长林小蠹具有假死性,避光。成虫对于湿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均钻入湿花泥内部,对于裸露的黑松枝条或根条、干花泥以及插有枝条/根条的干花泥均不具有选择。同时,成虫对黑松枝的气味有较强的趋性,在插有枝条/根条的湿花泥中,成虫均向着枝条/根条插入花泥的切口方向蛀入;一定时间后,成虫会“排队”钻蛀进入枝条/根条皮下。由此确定了长林小蠹的可能的趋向性,进而研究获得了本发明方案。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化学物质单体(分析纯)采购厂家如表1所示。

表1植物源引诱剂复配用单体产品信息

实施例1植物源引诱剂(诱芯)的配置

将各活性成分的单体稀释于乙醇溶液中,按照下表2所示的配比复配。

表2植物源引诱剂配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使用实施例1中的各配方进行引诱实验。

将不同配方的长林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放入低密度聚乙烯缓释瓶中。将含有引诱剂的缓释瓶悬挂于漏斗型诱捕器上。将浸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聚酯纤维网放置于诱捕器收集杯底,诱捕器悬挂于长林小蠹可能分布松林内;诱捕器最底部距地面0.2~0.3m,如图1所示。图中,A为诱捕器布设照片。B为诱捕器收集杯底俯视照片,其中含有浸有农药的聚酯纤维网。

实施区域为烟台市牟平区,长林小蠹发生的沿海防护林,寄主树种为黑松。含A、B、C、D四种诱芯的诱捕器各十个悬挂于黑松林中,每诱捕器间隔50~100m。

记录每一次诱捕到的长林小蠹成虫及其他林业害虫种类和数量。根据统计,仅4月18-20日两天内,40个诱捕器共诱集长林小蠹成虫12273头。具体结果见图2,不同时间段内不同诱芯类型每诱捕器平均诱捕量(单位,头)统计图。图中,Period 1:4月18~20日;Period 2:4月21~29日;Period 3:4月30日~5月7日;Period 4:5月8日至17日。Type 1代表配方A,Type 2代表配方B,Type 3代表配方C,Type 4代表配方D。

从图2中可知,各配方的引诱效果均满足诱杀防治改虫,配方C和D在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1中的各配方释放效果进行检测。

具体将各配方每样品25g放置入缓释瓶中,进行有序释放。每个配方分为三组,一组置于室内(A1、B1、C1、D1),两组作为平行实验置于室外(A2、A3、B2、B3、C2、C3、D2、D3),设置方式参见实施例2。每组3个诱捕器。从3月29日起连续观察43日,测定期内,室内平均温度为25.5±1.2℃;室外平均温度为21.4±3.8℃,以记录的当日平均气温计算。各个配方挥发量如表3和图3所示。这一结果受到温度影响大,推测上述引诱剂的持效期为1.5~2个月。配方C和D的日挥发量较高,在诱捕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表3不同诱芯在不同条件下日平均挥发量

对比例1

本发明使用动态顶空法收集黑松枝条和主干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象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发现挥发性萜烯类物质中挥发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物质单体还包括:柠檬烯单体,β-水芹烯单体,故以这2种主要挥发性萜烯类物质进行长林小蠹引诱效果的实验。

具体实验方法为:将柠檬烯单体,β-水芹烯单体分别以高(1/2mg/mg)、中(10-1mg/mg)、低(10-3mg/mg)浓度溶解于乙醇,进行行为学选择测定。使用自制十臂嗅觉仪器,将待测物质单体取1微升放入带有滤芯的枪头中,给10臂均匀通气。每臂随机放入一头长林小蠹成虫。盖上透明玻璃盖板,记录15分钟内长林小蠹的运动轨迹。实验结果为长林小蠹对于柠檬烯单体和β-水芹烯单体无趋性行为学反应。说明并无法简单依据长林小蠹寄生树种的主要挥发物显而易见地确定其引诱剂。

实验例1

本实验例使用实施例2中的各配方和诱捕法方法进行有无毒虫网的对比引诱实验。于2021年6月5日开始观察10天,实验组1为实施例2中的配方A,实验组2为实施例2中的配方B,实验组3为实施例2中的配方C,实验组4为实施例2中的配方D。每组实验设置两个对比小组,小组1采用实施例2中放置浸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聚酯纤维网(毒虫网)的诱捕方法,小组2与小组1的区别仅在于不放置毒虫网。每个小组含3个诱捕器。

结果如表4所示。放置毒网对于更有效的收集诱集来的小蠹,防止逃逸,有一定的作用。

表4有无毒虫网的对比引诱实验结果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抗旱稻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