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

文档序号:1588580 发布日期:2020-02-04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空调器 (Air conditioner ) 是由 易正清 翟富兴 马列 于 2019-11-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风机组件,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及换热风道;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轮、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传动件,所述第二电机和第一电机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电机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第一电机具有第一驱动轴,所述风轮设在第一驱动轴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换热风道内,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通过传动件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通过传动件驱动第一电机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绕第二驱动轴转动。如此,使风轮送风形成螺旋式,从而可扩大风轮和空调器的送风范围,提升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ir conditione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fan assembly, wherein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an air outlet and a heat exchange air duct; the fan assembly comprises a wind wheel, a first motor, a second motor and a transmission piece, the second motor and the first motor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the first motor is rotatably arranged in the heat exchange air duct, the first moto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driving shaft, and the wind wheel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driving shaft; the second motor is fixed in the heat transfer wind channel, the second motor has the second drive shaft, the second drive shaft passes through the driving medium and is connected with first motor, the axis of second drive shaft is the contained angle setting with the axis of first drive shaft, the second motor is used for rotating through the first motor of driving medium drive, so that first drive shaft rotates around the second drive shaft. Therefore, the wind wheel supplies air to form a spiral type, so that the air supply range of the wind wheel and the air conditioner can be enlarged, and the air supply speed and the air supply distance are increased.)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多采用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作为空气驱动部件,这样能够使得换热后的空气能较为顺畅地抵达室内。但是,以上空调器存在送风距离不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送风距离不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及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换热风道;以及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风轮、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偏心传动件,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一电机在所述换热风道的出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远离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具有第一驱动轴,所述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和所述第一电机的靠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均与所述偏心传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偏心传动件为偏心轮,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靠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端活动配合连接;所述偏心轮上设有偏心孔,所述偏心孔的中心线与偏心轮的中心线之间设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驱动轴安装在所述偏心孔内,以驱动所述偏心轮转动。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风机壳,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风机壳内;

所述风机壳的朝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侧面设有驱动孔,所述偏心轮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驱动孔内;或者,

所述风机壳的朝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侧面凸设有驱动凸部,所述偏心轮上还设有与所述偏心孔间隔设置的传动孔,所述驱动凸部可活动地设于所述传动孔内。

可选地,所述驱动孔内周壁上凸设有多个防卡凸部,多个所述防卡凸部沿所述驱动孔的中心线的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偏心传动件为曲柄、或连杆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的安装座和球形关节轴承,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球形关节轴承包括外圈和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外圈的内圈,所述外圈固定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一驱动轴套设于所述内圈内,以使所述第一电机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风机组件的风机壳上,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内圈与所述第一驱动轴之间,且所述轴套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驱动轴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缓冲件、压盖和限位件,所述缓冲件上设有安装过孔,所述外圈安装在所述安装过孔内;所述限位件上设有限位过孔,所述压盖的一侧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底部设有连接过孔,所述压盖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缓冲件安装于所述容置腔,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第一驱动轴依次穿过所述限位过孔和所述连接过孔。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网罩,所述出风网罩具有出风通孔,所述出风通孔内限定有第一环形出风区和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外的第二环形出风区,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设有沿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导风条,所述第二环形出风区设有沿所述第二环形出风区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导风条。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条呈曲线条状;

所述第二导风条呈直线条状;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条呈曲线条状,且第二导风条的弯曲方向与第一导风条的弯曲方向不同。

可选地,所述风轮为轴流风轮,所述风轮对应所述出风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条的弯曲方向与所述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与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与所述第二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之和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15,且小于或等于0.75。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内侧设有支撑挡板,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条的内端均连接于所述支撑挡板;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出风网罩内;

所述第一导风条向远离所述风轮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条向远离所述风轮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支撑挡板向远离所述风轮的方向凸出;或者,

所述第一导风条向靠近所述风轮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条向靠近所述风轮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支撑挡板向靠近所述风轮的方向凹陷。

可选地,所述支撑挡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导风条的外端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外环直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5。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风条的数量不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风条的数量均为奇数;和/或,

所述第一导风条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风条的数量均不能被所述风轮的叶片数量整除。

如此,空调器工作时,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驱动轴驱动风轮绕其转动轴线转动;同时,第二电机通过偏心传动件驱动第一电机转动,由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可使第一驱动轴绕第二驱动轴(的轴线)转动,进而可带动风轮绕第二驱动轴(的轴线)转动。由此,在空调器工作时,不但可使风轮可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还可以使风轮实现绕第二驱动轴(的轴线)转动,从而使风轮送风形成螺旋式,从而可扩大风轮和空调器的送风范围,提升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风机组件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风机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风机壳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的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的球形关节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的限位件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限位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6中的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6中的偏心轮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偏心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6中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6中的电机座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的电机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5中风机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风机组件的俯视图;

图21为风机组件沿图20中Ⅰ-Ⅰ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图4中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出风网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的出风网罩的主视图;

图26为出风网罩沿图25中Ⅱ-Ⅱ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空调器另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9131946000005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具体的,所述空调器可以为空调室内机(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竖挂式空调室内机等),也可以是一体机(如移动空调器、或窗机等),甚至可以是空调室外机,等等;下文以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和风机组件20。

其中,所述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出风口及连通进风口11与出风口的换热风道13。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1处进入换热风道13内,并在换热风道13内换热后经出风口送入室内。可选地,所述壳体10包括前壳14和与前壳14配合连接的后壳15,所述进风口11设在所述后壳15上,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前壳14上。

其中,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换热风道13内,所述风机组件20用于驱动空气流动。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换热器30,所述换热器30设于换热风道13内,以用于与进入换热风道13内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改变室内空气的温度,实现空调器100制热或制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换热器30设于进风口11处,所述风机组件20设于换热器30的出风侧。

进一步地,如图5-21所示,并着重参阅图5、6、及19-21,所述风机组件20包括风轮21、第一电机22、第二电机23和传动件。所述第一电机22可转动地设于换热风道13内,所述第一电机22具有第一驱动轴221,所述风轮21设在第一驱动轴221上。所述第二电机23固定在换热风道13内,且所述第二电机23和第一电机22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机23具有第二驱动轴231,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轴231通过传动件与第一电机22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3用于通过传动件驱动第一电机22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

如图19和21所示,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电机22通过第一驱动轴221驱动风轮21(绕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即风轮21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即旋转);同时,第二电机23通过传动件驱动第一电机22转动,由于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可使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进而可带动风轮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由此,在空调器100工作时,不但可使风轮21可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还可以使风轮21实现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从而使风轮21送风形成螺旋式,从而可扩大送风范围,提升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舒适度。

其中,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形成旋转轨迹,所述旋转轨迹为圆锥面或圆台面。

具体的,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第二电机23和第一电机22在换热风道13的出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轴221设于第一电机22的远离第二电机23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轴231和第一电机22的靠近第二电机23的一端均与传动件连接,以便于第二电机23驱动第一转动。

具体的,所述传动件为偏心传动件,如此,以便于第二电机23驱动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

即是说,在本实施中,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第二电机23和第一电机22在所述换热风道13的出风方向上呈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机22的远离第二电机23的一端具有第一驱动轴221,所述风轮21设于第一驱动轴221;所述第二电机23具有第二驱动轴231,所述第二驱动轴231和第一电机22的靠近第二电机23的一端均与偏心传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

如此,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电机22通过第一驱动轴221驱动风轮21绕其转动轴线转动;同时,第二电机23通过偏心传动件驱动第一电机22转动,由于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可使第一驱动轴2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进而可带动风轮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由此,在空调器100工作时,不但可使风轮21可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还可以使风轮21实现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从而使风轮21送风形成螺旋式,从而可扩大风轮21和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提升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舒适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在换热风道13内形成支撑结构,以用于支撑第一电极转动和用于固定第二电极;也可以使风机组件20自身具有支撑部件,以提高风机组件20的独立性,以便于安装风机组件20。在本发明的以下说明中,以风机组件20自身具有支撑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固定于换热风道13内的安装座25,所述第一电机22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25上,以使第一电机22可转动地设于换热风道13内;所述第二电机23固定安装在安装座25上,以使第二电机23固定于换热风道13内。

进一步地,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偏心传动件为偏心轮24,所述偏心轮24与所述第一电机22的靠近所述第二电机23的一端活动配合连接;所述偏心轮24上设有偏心孔241,所述偏心孔241的中心线与偏心轮24的中心线之间设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驱动轴231安装在偏心孔241内,以驱动偏心轮24转动,以使偏心轮24带动第一电机22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

如此,通过将偏心传动件设置为偏心轮24,一方面可便于第二电机23驱动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另一方面可便于简化偏心传动件的结构,以便于简化偏心传动件与第一电机22之间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风机壳26,所述第一电机22固定安装在所述风机壳26内。具体的,所述风机壳26内限定有与第一电机22的外形适配的风机装配腔,所述第一电机22适配安装在该风机装配腔内;所述风机壳26上还设有与风机装配腔连通的轴过孔(图未标),所述第一驱动轴221通过该轴过孔伸出风机壳26外。

如此,可避免直接在第一电机22上成形安装结构或与偏心轮24等部件的配合结构,以简化第一电机22的生产过程。

可选地,所述风机壳26上还设有与风机装配腔连通的散热通孔2611,以至少可实现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风机壳26包括一端开口的壳本体261和设于所述壳本体261开口处的盖体262,所述轴过孔设于壳本体261的底部。可选地,所述散热通孔2611设于壳本体261上。

进一步地,如图5、6、及19-21所示,所述偏心轮24与风机壳26活动配合连接。具体的,所述偏心轮24与风机壳26上设有活动配合结构,以使偏心轮24与风机壳26活动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风机壳26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侧面设有驱动孔2621,所述偏心轮24可活动地设于驱动孔2621内,以在偏心轮24转动时使偏心轮24的周面与驱动孔2621的周壁滚动抵接。具体的,所述偏心轮24可以在驱动孔2621内转动,且可以360度转动。如此,所述偏心轮24在转动过程中,偏心轮24的外周面可与驱动孔2621的周壁不断滚动抵接,以驱动第二电机23转动,以使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孔2621为圆形孔或类圆孔,以提高第二电机23转动的均匀性。

可选地,所述偏心轮24的直径小于驱动孔2621的直径。以便于偏心轮24与驱动孔2621的周壁滚动接触。

可选地,如图14和15所示,所述偏心轮24的远离风轮21的侧面上凸设有偏心凸部,所述偏心孔241设于该偏心凸部内,以增强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孔2621内周壁上凸设有多个防卡凸部2623,多个所述防卡凸部2623沿驱动孔2621的中心线的周向间隔分布。如此,可减小偏心轮24在转动时与驱动孔2621之间的转动阻力,从而可防止卡壳。

具体的,所述防卡凸部2623沿驱动孔2621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当然,所述防卡凸部2623也可设置为球形凸部或半球形凸部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孔2621设于盖体262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侧面。具体的,所述盖体262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侧面上凸设有环板,所述环板内侧形成该驱动孔2621。

可以理解,可以对第一电机22与第二电机23之间的距离、驱动孔2621的直径和深度、以及偏心轮24的直径和厚度等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设计,以不仅保证偏心轮24可活动地设于驱动孔2621内,以使偏心轮24转动时保证偏心轮24的周面与驱动孔2621的周壁不断滚动抵接;还可防止偏心轮24脱离驱动孔2621。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孔2621也可直接设置在第一电机22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端面上。

需要提出的是,还可通过其他结构形式来实现所述偏心轮24与第一电机22的靠近第二电机23的一端活动配合连接。

如,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可使所述风机壳26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侧面凸设有驱动凸部2622,所述偏心轮24上还设有与偏心孔241间隔设置的传动孔242,所述驱动凸部2622可活动地设于传动孔242内,以在偏心轮24转动时使传动孔242的周壁与驱动凸部2622滚动抵接。具体的,所述驱动凸部2622可以在传动孔242内转动,且可以360度转动。如此,所述偏心轮24在转动过程中,传动孔242随偏心轮24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传动孔242的周壁可与驱动凸部2622不断滚动抵接,以驱动第二电机23转动,以使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传动孔242的中心线靠近偏心轮24的中心线设置,或者,所述传动孔242的中心线与偏心轮24的中心线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凸部2622也可直接设置在第一电机22的朝向第二电机23的端面上。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偏心传动件也可设置为曲柄、或连杆组件等,其具体连接关系和结构根据本发明以上公开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得到,在此不必详述。

进一步地,如图19和21所示,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R小于或等于30度。可以理解,若该夹角过大,则会使风轮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的转动幅度过大,则不仅会对风轮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的避让设计要求过高,还会对风轮21、及支撑风轮21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的支撑结构的结构强度、质量等要求过高。如此,通过使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R小于或等于30度,可扩大送风范围,满足用户的舒适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与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R小于或等于15度。

进一步地,如图10和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球形关节轴承27,所述球形关节轴承27固定于换热风道13内,且套设在第一驱动轴221上。

具体的,如图10和22所示,所述球形关节轴承27包括外圈271和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外圈271的内圈272,所述外圈271固定于安装座25(以使所述球形关节轴承27固定于换热风道13内),所述第一驱动轴221套设于内圈272内,以使所述第一电机22和第一驱动轴221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25。如此,可便于第一驱动轴221相对安装座25绕第一驱动轴221的轴线转动,以减小安装座25对第一驱动轴221的磨损,从而提高第一电机22工作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6、21和22所示,所述安装座25包括底板251和设于底板251上的第一支撑部252和第二支撑部253,所述底板251固定设于换热风道13内,所述第一支撑部252和第二支撑部253相对设置,所述外圈271安装在第一支撑部252,所述电机壳设于两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二电机23固定于第二支撑部253。

具体的,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设于换热风道13内的横向支撑架40,所述横向支撑架4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壳体10的两侧壁上,所述底板251安装在该横向支撑架40上。可选地,所述底板251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该横向支撑架40上。

进一步地,如图6和16所示,第一支撑部252的上端设有卡合槽2521,卡合槽2521为弧形槽,球形关节轴承27(的外圈271)卡设在卡合槽2521内。卡合槽2521可以对球形关节轴承27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球形关节轴承27在风轮21工作过程中从第一支撑部252上脱落,从而可提高风轮21工作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具体的,所述外圈271向靠近风轮21的方向凸设有第一环套2711。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52呈板状,所述第一支撑部252的上端收卡合孔,所述卡合孔的周缘向远离风轮21的方向折弯延伸形成卡合翻边,所述卡合翻边的内侧形成卡合槽2521。

进一步地,如图6、13和21、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轴套28,所述轴套2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风机壳26上,所述轴套28套设于内圈272与第一驱动轴221之间,且所述轴套28的内壁面与第一驱动轴221的外周面间隔设置。具体的,所述轴套28的一端固定在壳本体261的底部。

如此,可通过轴套28实现第一电机22与安装座25可转动连接,从而可避免影响第一驱动轴221绕其自身轴线的转动,从而可提高第一电机22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轴套28的一端凸设有连接环53凸281,所述连接环53凸281(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在风机壳26上。可选地,所述连接环53凸281呈板状。

进一步地,所述轴套28与所述第一驱动轴221之间还可设置轴承,以增强风机组件2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6、9、21和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缓冲件291,所述缓冲件291上设有安装过孔,所述外圈271安装在所述安装过孔内。由此可以减小球形关节轴承27和风机组件20工作过程中的振动,提高风机组件20工作的可靠性。可选地,所述缓冲件291为橡胶垫。

具体的,如图6、8、11、12、21和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压盖292和限位件293,所述压盖292的一侧设有容置腔2921,所述容置腔2921的底部设有连接过孔(图未标),所述限位件293上设有限位过孔2931,所述压盖292安装在所述安装座25上,所述缓冲件291安装于所述容置腔2921,所述限位件293设于所述缓冲件291与安装座25之间,所述第一驱动轴221和轴套28依次穿过所述限位过孔2931和所述连接过孔,且所述第一驱动轴221穿过连接过孔而与风轮21连接。如此,一方面可将缓冲件291限位于外圈271上,另一方面也可对球形轴承关节进行限位,以提高第一电极绕第二驱动轴231转动的稳定性。同时,还可起到防尘作用,等等。

可选地,所述卡合翻边远离风轮21的一侧设有止抵翻边,所述限位件293安装在卡合槽2521内,并与止抵翻边抵接。

可选地,所述压盖292通过螺纹紧固件或卡接结构与安装座25连接。

可选地,压盖292的一侧还朝远离风轮21的方向设有插凸2922,所述第一支撑部252上还设有插孔2522,所述插凸2922插设于插孔2522内。

进一步地,如图6、17、18、21和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电机座294,所述第二电机23通过电机座294安装在第二支撑部253上。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部253的上端设有安装槽2531,所述电机座294朝向风轮21的侧面设有连接凸部2941,所述连接凸部2941上设有通孔,所述电机座294安装在第二支撑部253上,且连接凸部2941设于安装槽2531内;所述第二电机23安装在电机座294上,且第二驱动轴231设于连接凸部2941上的通孔内。

可选地,所述偏心凸部设于所述连接凸部2941上的通孔内,以增强偏心轮24与第二驱动轴23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253呈板状,所述第二支撑部253上设有第一缺口2532。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安装座25还包括连接部254,所述连接部254连接第一支撑部252和第二支撑部253。具体的,所述连接部254设有两个,所述底板251、两个连接部254、第一支撑部252和第二支撑部253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以安装电机壳等部件。可选地,所述连接部254与底板251之间具有第二缺口(图未标)。可选地,所述连接部254为板状。

具体的,所述风轮21包括轮毂和设于轮毂上的扇叶。

进一步地,如图1-4和23-26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网罩50,所述出风网罩50具有出风通孔(图未标),所述出风通孔内限定有第一环形出风区(图未标)和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外的第二环形出风区(图未标),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设有沿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导风条51,所述第二环形出风区设有沿所述第二环形出风区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导风条52。

可以理解,在第一环形出风区,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条51之间形成有小风道,流动的空气经过该小风道后会提升风速,在第一环形出风区设置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导风条51,可形成多个小风道,从而可提高第一环形出风区的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

同理,在第二环形出风区,相邻的两个第二导风条52之间形成有小风道,流动的空气经过该小风道后会提升风速,在第二环形出风区设置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导风条52,可形成多个小风道,从而可提高第二环形出风区的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

而通过对第一导风条51和第二导风条52进行设计可改变两环形出风区的出风情况,从而可实现空调器100的出风多样性。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风轮21设于所述出风网罩50内。

进一步地,如图23-26所示,所述第一导风条51呈曲线条状。如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条51之间的小风道的形状也被限制为曲线状,这样可在第一环形出风区形成多个曲线状的小风道,如此,经过第一环形出风区的流动空气可形成螺旋气流,从而可增大送风速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

具体的,所述第一导风条51可沿顺指针方向弯曲,也可沿逆时针方向弯曲。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弯曲方向与风轮21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更容易形成螺旋气流,从而可进一步增大送风速度、送风距离和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23-26所示,所述第二导风条52呈直线条状,如此,相邻的两个第二导风条52之间的小风道的形状也被限制为直线状,这样可在第二环形出风区形成多个直线状的小风道;如此,经过第二环形出风区的流动空气不会对风机组件20送出的螺旋气流造成过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经过第二环形出风区的流动空气可形成另一螺旋气流,进而可使得经过出风网罩50的流动空气可形成具有内、外双层且具有速度差的双螺旋气流,从而具有陀螺效应的该双螺旋气流较普通平直气流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直进性,且在运动过程中耗散更少,从而实现远距离送风、送冷/热,若搭配风向调整机构可有效解决大空间用户局部控温难题,提升用户体验感受。

当然,也可使所述第二导风条52呈曲线条状,且第二导风条52的弯曲方向与第一导风条51的弯曲方向不同。如此,相邻的两个第二导风条52之间的小风道的形状也被限制为曲线状,这样可在第二环形出风区形成多个曲线状的小风道;如此经过第二环形出风区的流动空气可形成另一螺旋气流,进而可使得经过出风网罩50的流动空气可形成具有内、外双层且具有速度差的双螺旋气流,从而具有陀螺效应的该双螺旋气流较普通平直气流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直进性,且在运动过程中耗散更少,从而实现远距离送风、送冷/热,若搭配风向调整机构可有效解决大空间用户局部控温难题,提升用户体验感受。

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第一导风条51呈直线条状,所述第二导风条52呈曲线条状,也可达到类似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5所示,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L1与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L1与第二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L2之和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15,且小于或等于0.75,即0.15≤L1/(L1+L2)≤0.75。如此,可保证第一环形出风区和第二环形出风区均能够具有足够的径向宽度,以能够具有足够的送风范围。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L1大于第二环形出风区的径向宽度L2。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导风条51和第二导风条52设于同一平面内,以简化出风网罩50的结构;也可以使第一导风条51和第二导风条52设于非同一平面,以实现聚风或散风。以下以第一导风条51和第二导风条52设于非同一平面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如图24-26所示,所述出风通孔内还设有连接环53和设于连接环53内的支撑挡板54,所述支撑挡板54与连接环53之间形成第一环形出风区,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支撑挡板54和连接环53;所述连接环53与出风通孔的周壁之间限定出第二环形出风区,所述第二导风条52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于连接环53与出风通孔的周壁。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内端连接于支撑挡板54,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外端连接于连接环53;所述第二导风条52的内端连接于连接环53,所述第二导风条52的外端连接于出风通孔的周壁。

可选地,所述支撑挡板54、第一导风条51、连接环53、第二导风条52以及出风通孔的周壁一体设置。如此,可节约相应组装过程,还可提高出风网罩5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4-26所示,所述第一导风条51向远离风轮21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条52向远离风轮21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支撑挡板54向远离风轮21的方向凸出。如此,可实现扩散送风,从而可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

具体的,如图26所示,所述支撑挡板54的外侧面与第二导风条52的外端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3,所述第一距离L3与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外环直径D的比值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即0<L3/D≤2.5。如此,可避免出风网罩50的送风过于扩散,过于扩散不利于螺旋气流。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所述第一导风条51向靠近所述风轮21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条52向靠近所述风轮21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支撑挡板54向靠近所述风轮21的方向凹陷。如此,可实现聚拢送风,从而可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强度和送风距离。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支撑挡板54的外侧面与第二导风条52的外端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3,所述第一距离L3与第一环形出风区的外环直径D的比值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即0<L3/D≤2.5。如此,可避免出风网罩50的送风过于聚拢,过于聚拢不利于螺旋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不相等。如此,可实现降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均为奇数。如此,可减少/减弱倍频噪音,从而可降低空调器100的送风噪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均不能被风轮21的叶片数量整除。如此,可实现降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均为奇数,且所述第一导风条51的数量与第二导风条52的数量均不能被风轮21的叶片数量整除。如此,可以减少/减弱倍频噪音,可以降低空调器100的送风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3和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接水盘60,所述接水盘60设于换热器30的下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空调器100至少具有以下功能:

1)在空调器100工作时,不但可使风轮21可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还可以使风轮21实现绕第二驱动轴231(的轴线)转动,从而使风轮21送风形成螺旋式,即使得风轮21送出螺旋气流。

2)风轮21送出的螺旋气流在经过出风网罩50时,可形成具有内、外双层且具有速度差的双螺旋气流,从而可扩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范围,提升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满足用户的舒适度;进而可实现远距离送风、送冷/热,若搭配风向调整机构可有效解决大空间用户局部控温难题,提升用户体验感受。

3)还可实现降噪,以实现低噪音送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3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