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1591413 发布日期:2020-01-07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esticide sterilization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陈诺 唐彩乐 张建 王培丹 于 2019-10-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括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在特定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大田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可减少施药次数,能有效降低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施药成本;同时抗性风险低,为现有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病害群体的治理提供新的选择。(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esticides, and discloses a pesticide sterilization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The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comprises shenqinmycin and isopyrazam. The effectiv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he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namely the shenqinmycin and the isopyrazam, show good synergistic effect in a specific range,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a single agent,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 frequency can be reduced, and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 cost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rop pest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meanwhile, the resistance risk is low, and a new choice is provi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groups with drug resistance of the existing bactericide.)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性危害又称为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的一种侵染性病害,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病原物一般都是寄生物真菌。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很多,占全部植物病害的70%~80%以上,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属广泛分布病害,不仅在田间产生危害,还由于其潜伏侵染特性,危害果实,可使产量降低、果实失去商品价值,损失很大,严重影响果业生产安全。

吡唑萘菌胺(英文名:isopyrazam,分子式C20H23F2N3O)是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具有超强的保护、治疗活性,广泛用于预防谷物类作物、瓜菜类作物、果树类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吡唑萘菌胺机理独特、作用新颖,与其它常用的化合物无显著的交互抗性。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因作用靶标单一,极易诱导病害的高度抗性,连续使用有可能导致化合物的失效。

农药的复配是规避病虫害产品抗性的科学方案,将新化合物与其它成分复配,可以有效解决抗性的发生。此外,不同的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因此,如何选择复配的农药组分是同时解决抗性的发生和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协同增效作用的农药杀菌组合物,使得杀菌活性成分能够协同提高彼此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农药杀菌组合物在作物抗病方面的应用以及制备相关农药剂型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包括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也可以是由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组成。

其中,申嗪霉素(英文通用名为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的分子式为C13H8N202,化学名称为吩嗪-1-羧酸;吡唑萘菌胺(英文通用名为isopyrazam)的分子式为C20H23F2N3O,化学名称为3-(二氟甲基)-1-甲基-N-[1,2,3,4-四氢-9-(1-甲基乙基)-1,4-亚甲基萘-5-基]-1H-吡唑-4-甲酰胺。

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株M18的发酵产物,主要成分是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无公害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对大多数真菌病害具有优异的预防效果。申嗪霉素已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推广试验,对大田作物病害、瓜菜类病害、果树病害等具有理想的的田间防效。

两种有效成分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的作用机理不同,化学结构不同,两者复配,经本发明试验表明,在合理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活性成分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其中,作为优选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的质量比为50:1~1:50,优选为20:1~1:20,更优选为10:1~1:10。在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中,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的质量比为1:50、1:20、1:10、1:5、1:1、5:1、10:1、20:1或50:1。

本发明对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组合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以水稻纹枯病、番茄疫病、辣椒炭疽病为试验对象,结果显示,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后,相比单剂而言,对水稻纹枯病、番茄疫病、辣椒炭疽病的防效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1:10~10:1范围内增效作用尤其明显。相应的大田防效试验也表现出比单剂明显较高的防效。因此,本发明提供了所述农药杀菌组合物在防治作物真菌病害中应用以及在制备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的农药制剂中的应用。

其中,所述作物真菌病害为大田作物病害、蔬菜作物病害或果树作物病害。所述大田作物病害包括但不限于水稻病害、小麦病害、玉米病害,所述蔬菜作物病害包括但不限于番茄病害、黄瓜病害、辣椒病害,所述果树作物病害包括但不限于苹果病害、葡萄病害。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作物真菌病害为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玉米根腐病、苹果叶斑病、葡萄霜霉病、苹果黑星病、辣椒枯萎病、黄瓜白粉病、番茄疫病和辣椒炭疽病。

依据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作物病害的农药制剂,包括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和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

其中,所述杀菌组合物占整个农药制剂总重的1%~9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领域所公知的方法,通过选择辅料,制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何剂型,优选剂型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种衣剂、水乳剂、微乳剂、乳油、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

所述助剂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适用于农药制剂的助剂,本发明优选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展着剂、稳定剂、增稠剂、防冻剂、崩解剂、粘合剂、消泡剂、成膜剂、着色剂、填料和溶剂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在特定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大田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可减少施药次数,能有效降低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施药成本;同时抗性风险低,为现有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病害群体的治理提供新的选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以下就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由田间采集,经室内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5-2006》,采用蚕豆叶片法。选用感病蚕豆盆栽,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保湿处理,置于培养皿中。用丙酮溶解原药,用0.1%的吐温80水稀释,配制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先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后,用接种器将直径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处理接种30片叶,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病斑直径的长、宽(mm),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斑直径-药剂处理病斑直径)×10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表1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244339450000041

Figure BDA0002244339450000051

由上表可以明显得知,在本发明配比范围内,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尤其在10: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

实施例2: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番茄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番茄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由田间采集,经室内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平皿法)。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放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5ml药液分别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待培养基降到适合温度时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个浓度五个重复。以不含药剂有效成份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4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将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盖上皿盖。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4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表2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番茄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sub>50</sub>(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 2.79 100.00 / /
吡唑萘菌胺 0.66 422.73 / /
申嗪霉素50:吡唑萘菌胺1 2.01 138.81 106.33 130.55
申嗪霉素20:吡唑萘菌胺1 1.66 168.07 115.37 145.68
申嗪霉素10:吡唑萘菌胺1 1.03 270.87 129.34 209.43
申嗪霉素5:吡唑萘菌胺1 0.81 344.44 153.79 223.97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1 0.67 416.42 261.36 159.33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5 0.23 1213.04 368.94 328.79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10 0.18 1550.00 393.39 394.01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20 0.32 871.88 407.36 214.03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50 0.39 715.38 416.40 171.80

由上表可以明显得知,在本发明配比范围内,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番茄疫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尤其在10: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

实施例3: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由田间采集,经室内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方法、统计方法同生物测定实施例2。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表3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sub>50</sub>(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申嗪霉素 3.54 100.00 / /
吡唑萘菌胺 0.81 437.04 / /
申嗪霉素50:吡唑萘菌胺1 2.58 137.21 106.61 128.70
申嗪霉素20:吡唑萘菌胺1 1.56 226.92 116.05 195.54
申嗪霉素10:吡唑萘菌胺1 0.93 380.65 130.64 291.37
申嗪霉素5:吡唑萘菌胺1 0.76 465.79 156.17 298.25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1 0.55 643.64 268.52 239.70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5 0.39 907.69 380.86 238.32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10 0.23 1539.13 406.40 378.73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20 0.39 907.69 420.99 215.61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50 0.57 621.05 430.43 144.29

由上表可以明显得知,在本发明配比范围内,申嗪霉素和吡唑萘菌胺复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尤其在10: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

实施例4: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悬浮剂

申嗪霉素50%,吡唑萘菌胺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木素磺酸钠15%,黄原胶3%,硅油5%,丙三醇8%,其余水补足至100%。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和增稠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砂磨机中处理,再送入均质混合器中,经剪切搅拌均匀,制得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小麦纹枯病。将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3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294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6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防治效果分别为95.8%。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300克/公顷、10克/公顷以相同方法处理,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1.3%、83.7%。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5:6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

申嗪霉素60%,吡唑萘菌胺2%,拉开粉0.5%,十二烷基硫酸钠2%,白炭黑5%,凹凸棒土补足至100%。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粹后即得6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苹果叶斑病。将6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4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387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3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1.6%。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400克/公顷、15克/公顷以同样方法施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6.1%、87.9%。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苹果叶斑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6:4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种衣剂

申嗪霉素40%,吡唑萘菌胺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8%,木素磺酸钠10%,黄原胶3%,羧甲基纤维素钠3%,丙三醇8%,聚乙烯吡咯烷酮2%,酸性大红0.5%,其余水补足至100%。将活性成分、分散剂和增稠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砂磨机中处理,再送入均质混合器中,经剪切搅拌均匀,调节PH值,制得4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种衣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玉米根腐病。将4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种衣剂按每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5克的比例拌种(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14克/100千克种子,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克/100千克种子),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1.2%。1%申嗪霉素种衣剂、30%吡唑萘菌胺种衣剂分别每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5克、2克的比例拌种,药后的防效分别为67.6%、76.8%。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7:1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乳剂

申嗪霉素10%,吡唑萘菌胺1%,N-甲基吡咯烷酮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农乳600#5%,水补足至100%。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将1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乳剂按有效成分15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136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4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7.7%。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150克/公顷、2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施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65.9%、76.2%。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8: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微乳剂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1%,N-甲基吡咯烷酮10%,异丙醇10%,农乳500#5%,农乳1601#5%,水补足至100%。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将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微乳剂按有效成分1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为50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为5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8.2%。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60克/公顷、6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施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6.1%、85.5%。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9:2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乳油

申嗪霉素2%,吡唑萘菌胺20%,N-甲基吡咯烷酮8%,农乳1601#5%,农乳500#5%,农乳1601#5%,农乳500#5%,二甲苯补足至100%。将活性成分、乳化剂和助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2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将22%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乳油按有效成分15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14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36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7.8%。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20克/公顷、15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使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1.1%、78.5%。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10:2.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乳剂

申嗪霉素0.1%,吡唑萘菌胺2%,N-甲基吡咯烷酮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农乳600#3%,水补足至100%。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水混合制得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2.1%申嗪霉素·吡唑吡唑萘菌胺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苹果黑星病。将2.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乳剂按有效成分2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10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90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2.8%。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15克/公顷、2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施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0.2%、87.3%。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11:3.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颗粒剂

申嗪霉素0.1%,吡唑萘菌胺3%,淀粉3%,木质部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铵0.5%,用炉渣补足100%。将活性成分、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喷雾造粒,用炉渣吸附,干燥即得3.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颗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辣椒枯萎病。将3.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颗粒剂按有效成分3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10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290克/公顷)撒施于植株根部,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防治效果分别为91.2%。5%申嗪霉素颗粒剂、10%吡唑萘菌胺颗粒剂分别按15克/公顷、3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处理,药后的防效分别为68.3%、75.1%。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辣椒枯萎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实施例12: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分散粒剂

申嗪霉素1%,吡唑萘菌胺50%,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1%,硅酸铝镁3%,白炭黑3%,海藻酸钠1%,膨润土补足100%。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添加10~30%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制得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51%申嗪霉素·吡唑萘菌胺水分散粒剂按200克/公顷(申嗪霉素的有效剂量约为4克/公顷,吡唑萘菌胺的有效剂量约为196克/公顷)加水稀释喷雾,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药后的防治效果为95.1%。1%申嗪霉素悬浮剂、30%吡唑萘菌胺悬浮剂分别按5克/公顷、200克/公顷以同样方法施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65.2%、86.2%。申嗪霉素与吡唑萘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用量低于单剂的用量,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的防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含有氟苯醚酰胺和克菌丹的杀菌剂组合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