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及再定位咬合板

文档序号:1606722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及再定位咬合板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repositioning bite plate for treating recoverable anterior displac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c and repositioning bite plate ) 是由 张智玲 刘浩 李瑞欣 陈春霞 严颖彬 于 2019-11-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3D打印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患者下颌髁突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2)拍摄患者的颅颌面,得到患者锥形束CT数据;(3)重建出患者上下颌骨部分,根据患者眶耳平面将患者头位摆正;(4)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选取骨组织CT值、牙齿及颌面区域,对患者的颌面数据进行三维重建;(5)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6)去除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7)将颌面三维模型导入3D打印机配套软件;(8)设计牙合垫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9)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完成牙合垫制作。咬合板的内侧形成的凸起,使得下牙被咬合板的下颌凸起阻挡而不能后退,使得患者的下颌保持前伸状态,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3D printed occlusal plate for treating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c displacement,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recording and fixing the position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of the patient; (2) shooting the craniomaxillofacial surface of a patient to obtain the CT data of the patient cone beam; (3) reconstruc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parts of the patient, and righting the head of the patient according to the orbital-ear plane of the patient; (4) selecting a bone tissue CT value, a tooth and a maxillofacial region from three-dimensional drawing software, and per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n maxillofacial data of a patient; (5) reconstructing a patient jaw fac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n three-dimensional drawing software; (6) removing an interference part of the jaw fac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7) importing the jaw fac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nto the matched software of the 3D printer; (8) designing an upper jaw part and a lower jaw part of the occlusal pad; (9) and printing by using a 3D printer to finish the manufacture of the occlusal pad. The protrusion form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bite plate prevents the lower teeth from receding due to the protrusion of the mandible of the bite plate, so that the mandible of the patient is kept in a protrusive state to treat the reversible an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c.)

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 及再定位咬合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口腔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及再定位咬合板。

背景技术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病,是指牙尖交错位时,关节盘向前移位超过其正常位置(关节盘后带后缘位于髁突横嵴顶之上方或略后方)。根据张口时盘-髁关系是否能恢复正常,将ADD分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前移位,即在开口过程中,关节盘可以向后反跳恢复正常的盘-髁位置关系者称为可复性盘前移位;髁突向前下滑动后,关节盘不能向后反跳仍处于前移位状态者称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患者可出现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区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异常,当发生ADD时,特别是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影响颌骨发育,若不及时治疗,则易造成下颌后缩或偏斜,引起继发性牙颌面畸形。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治疗以保守治疗方式为主,通常选择治疗教育、药物、理疗、咬合板或采用关节腔灌洗、关节镜下复位、开放性手术等外科方法。目前,保守治疗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佩戴下颌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nterior repositioning splint,ARS),可即刻消除弹响和绞锁症状,磁共振成像(MRI)也证实关节盘可以得到良好的复位。

现有的咬合板的模型是根据大部分患者的情况进行的广谱性设计,咬合设计单一,医生在具体操作时,咬合板治疗存在治疗程序复杂,制作不精准,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多次调磨咬合板,患者复诊次数多等问题;并且,由于咬合设计单一,导致咬合板不能完全解决各种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临床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快速的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备出个体化的模型或假体,因其具有个体化,制备出的模型及假体吻合性高,预后效果好,无需反复调整。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咬合板设计单一,治疗过程的程序复杂,制作不精准的问题的咬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治疗程序简便、咬合板设计多样化、咬合板精准度高、预后效果较好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正常张口让患者下颌前伸并闭口,找到下颌前伸且与牙齿有接触的状态下,下颌髁突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2)利用锥形束CT拍摄患者的所述步骤(1)中下颌髁突位置下的颅颌面,得到患者锥形束CT数据;

(3)将所述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三维绘制软件中,重建出患者上下颌骨部分,根据患者眶耳平面将患者头位摆正;

(4)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至三维绘制软件中,在所述三维绘制软件中选取CT数据中的骨组织CT值、牙齿及颌面区域,对患者的颌面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5)根据步骤(4)中的选中区域,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

(6)去除所述步骤(5)中重建的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

(7)将重建的患者颌面三维模型导入3D打印机配套软件;

(8)在所述3D打印机配套软件中,根据导入的所述重建的患者颌面三维模型对咬合板进行设计,设计咬合板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使上牙列与上颌骨牙列部分匹配,下牙列与下颌骨牙列部分匹配,以形成设计好的咬合板;

(9)将所述步骤(8)设计好的咬合板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完成咬合板制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下颌髁突位置的确定是在患者张口时,双侧或单侧下颌关节出现弹响声并达开口度最大后,下颌前伸并闭口至上下牙切缘或牙尖有点状接触的位置,再次张口闭口往复该下颌前伸位置,双侧或单侧的下颌关节不出现弹响声后,若仍出现则需继续前伸调整下颌位置直至下颌关节响声消失,即确定了下颌髁突位置,并使用咬合蜡对该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中,在去除所述重建的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根据下牙列的情况对下方上牙列底面做模糊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8)中,设计上颌部分时,上牙列形成包裹牙体的带套孔的咬合板结构,所述咬合板的套孔内底面与上牙列完全一致,且该咬合板的外侧底面为与下牙列有效咬合的底面;设计下颌部分时,下颌前牙舌侧区域形成具有阻挡下前牙后退的凸起,且该凸起与下前牙舌侧面紧密贴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8)中设计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时,保留至少2对连续的对称的磨牙,且两侧磨牙通过中间与上颌形状吻合的连接板连接,形成由连接板连接的咬合板;或在设计时,保留全部的上牙列牙齿,形成全牙列的咬合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中,去除重建的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后,将上颌及下颌的三维模型分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9)中,将分别设计完成的所述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组合,形成完整的咬合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所述制作方法制作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包括与上牙列吻合的至少2对连续对称性磨牙的牙齿咬合套,两侧牙齿咬合套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咬合套内对应设置牙齿放置孔,所述连接板设置在内外两侧,且内侧的所述连接板及外侧的连接板的形状与上颌或上牙列顶部内外两侧一致,所述牙齿咬合套的内侧底面形状与上牙列牙齿底面一致,牙齿咬合套外侧底面与下牙列有效咬合,每个所述牙齿咬合套相互贯通,所述咬合板的内侧一面形成有朝向下牙的凸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与下颌牙弓前牙区形态相配合,所述凸起的唇侧面及顶部的形状与下前牙舌侧面及咬合面相贴合,以用于阻挡下颌牙列及颌骨后退而使患者在佩戴时下颌保持前伸状态,所述凸起自中间至两侧的厚度逐渐减小,且该凸起的两侧末端逐渐降低直至与所述咬合板的底部相平,当佩戴咬合板时,所述凸起的下缘不越过下前牙舌侧隆突,且该凸起不进入下前牙舌侧倒凹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的长度为20mm-80mm,所述凸起的高度为2mm-1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牙齿咬合套的底面厚度为1.5mm-5mm,侧面和/或连接板的厚度为1.5mm-5mm,此种设置可以保证上下颌的有效分离,又可减少侧面的材料损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咬合板包括2对连续对称性的磨牙咬合套,具体为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两对连续对称性的磨牙咬合套,此种设置在保证最少的咬合套设置前提性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侧连接板在牙列基部向上颌内部或上部吻合1.5-5mm,外侧连接板在牙列基部上上颌上部吻合1.5-5mm,以保证套合时咬合板的稳定性。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咬合板的内侧形成的凸起,使得下牙被咬合板的下颌凸起阻挡而不能后退,患者在佩戴时下前牙舌侧面与咬合板凸起紧密贴合,并使得患者的下颌保持前伸状态,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2.对患者的下颌前伸状态下拍摄锥形束CT数据,根据每个患者的CT数据设计咬合板,使得咬合板具有个体性,并且不需要多次扫描患者的颌面数据,使得咬合板的吻合性高、针对性强,无需医生反复调试,使用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全部牙列再定位咬合板前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带全部牙列再定位咬合板前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带全部牙列再定位咬合板上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带全部牙列再定位咬合板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带部分牙列再定位咬合板下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带部分牙列再定位咬合板侧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再定位咬合板在三维绘制软件中的上颌部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再定位咬合板在三维绘制软件中的下颌部分示意图。

图中:

1、牙齿咬合套 2、凸起 3、外侧连接板

4、放置孔 5、内侧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决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正常张口让患者下颌前伸并闭口,找到下颌前伸且与牙齿有接触的状态下,下颌髁突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其中,下颌髁突位置的确定是在患者张口时,双侧或单侧下颌关节出现弹响声并达开口度最大后,下颌前伸并闭口至上下牙切缘或牙尖有点状接触的位置,再次张口闭口往复该下颌前伸位置,双侧或单侧的下颌关节不出现弹响声后,若仍出现则需继续前伸调整下颌位置直至下颌关节响声消失,即确定了下颌髁突位置,并使用咬合蜡对该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2)利用锥形束CT拍摄患者的步骤(1)中下颌髁突位置下的颅颌面(锥形束CT应用DICOM3.0格式,层厚设置为0.125-0.5mm,拍摄范围从眶上缘到下颌下缘),得到患者锥形束CT(CT的数据格式为DICOM)数据;

(3)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三维绘制软件(例如magics)中,重建出患者上下颌骨部分,根据患者眶耳平面将患者头位摆正;

(4)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至三维绘制软件中,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选取CT数据中的骨组织CT值、牙齿及颌面区域,对患者的颌面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5)根据步骤(4)中的选中区域,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

(6)去除步骤(5)中重建的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将上颌及下颌的三维模型分开,根据下牙列的情况对下方上牙列底面做模糊处理;

(7)将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导入3D打印机配套软件;

(8)设计咬合板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使上牙列与上颌骨牙列部分匹配,下牙列与下颌骨牙列部分匹配,其中,设计上颌部分时,上牙列形成包裹牙体的带套孔的咬合板结构,咬合板的套孔内底面与上牙列完全一致,且该咬合板的外侧底面为与下牙列有效咬合的底面;设计下颌部分时,下颌前牙舌侧区域形成具有阻挡下前牙后退的凸起2,且该凸起2与下前牙舌侧面紧密贴合;

(9)将分别设计完成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组合,形成完整的咬合板,使用与打印所用材料相匹配的3D打印机将完整的咬合板打印出来,完成咬合板制作。

进一步地说,在步骤(8)中设计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时,保留至少2对连续的对称的磨牙,且两侧磨牙通过中间与上颌形状吻合的连接板连接,形成由连接板连接的咬合板。或在设计时,保留全部的上牙列牙齿,形成全牙列的咬合板(咬合板的内外侧的侧面上部都吻合到牙列上部,咬合板的外侧底面为与下牙列有效咬合的底面,根据上述吻合程度可以保证有效的套接)。

进一步地说,3D打印机使用的材料为生物相容性材料,且该打印机的打印精度高于50μm,使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可以增加咬合板的美观程度。

实施例2

本发明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咬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正常张口让患者下颌前伸并闭口,找到下颌前伸且与牙齿有接触的状态下,下颌髁突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其中,下颌髁突位置的确定是在患者下颌前伸状态下,双侧或单侧下颌关节出现弹响声并达最大后,下颌前伸并闭口至上下前牙切缘相对的位置,再次张口闭口往复该下颌前伸位置,双侧或单侧的下颌关节不出现弹响声后,若仍出现则需继续前伸调整下颌位置直至下颌关节响声消失,即确定下颌髁突位置,并使用咬合蜡对该位置记录并固定位置;

(2)利用锥形束CT拍摄患者的步骤(1)中下颌髁突位置下的颅颌面(锥形束CT应用DICOM3.0格式,层厚设置为0.125-0.5mm,拍摄范围从眶上缘到下颌下缘),得到患者锥形束CT(格式为DICOM)数据;

(3)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三维绘制软件(例如magics)中,重建出患者上下颌骨部分,根据患者眶耳平面将患者头位摆正;

(4)将患者锥形束CT数据导入至三维绘制软件中,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选取CT数据中的骨组织CT值、牙齿及颌面区域,对患者的颌面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5)根据步骤(4)中的选中区域,在三维绘制软件中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

(6)去除步骤(5)中重建的颌面三维模型的干扰部分,将颌面的三维模型根据下牙列的情况对下方上牙列底面做模糊处理;

(7)将重建患者颌面三维模型导入3D打印机配套软件;

(8)设计咬合板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使上牙列与上颌骨牙列部分匹配,下牙列与下颌骨牙列部分匹配,其中,设计上颌部分时,上牙列形成包裹牙体的带套孔的咬合板结构,咬合板的套孔内底面与上牙列完全一致,且该咬合板的外侧底面为与下牙列有效咬合的底面;设计下颌部分时,下颌前牙舌侧区域形成具有阻挡下前牙后退的凸起2,且该凸起2与下前牙舌侧面紧密贴合;

(9)将设计完成的咬合板,使用与所用打印材料相匹配的3D打印机咬合板打印出来,完成咬合板制作。

进一步地说,在步骤(8)中设计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时,保留2对连续的对称的磨牙,且两侧磨牙通过中间与上颌形状吻合的连接板连接,形成由连接板连接的咬合板;或在设计时,保留全部的上牙列牙齿,形成全牙列的咬合板。

进一步地说,3D打印机使用的材料为生物相容性材料,且该打印机的打印精度高于50μm,使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可以增加咬合板的美观程度。

在重建患者的颌面三维模型后,直接对患者的上颌部分及下颌部分进行设计,更加简化了颌面的设计步骤。

实施例3

附图仅为一种结构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好的结合附图及临床实践得到符合临床需要的结构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包括与上牙列吻合的2对连续对称性磨牙的牙齿咬合套1,两侧牙齿咬合套1通过连接板连接,咬合套内对应设置牙齿放置孔4,连接板设置在内外两侧,且内侧的连接板及外侧的连接板的形状与上颌或上牙列顶部内外两侧一致,牙齿咬合套1的内侧底面形状与上牙列牙齿底面一致,牙齿咬合套1外侧底面与下牙列有效咬合,每个牙齿咬合套1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说,上述咬合板的内侧一面形成有朝向下牙的凸起2,凸起2的形状与下颌牙弓前牙区形态相配合,凸起2的唇侧面及顶部的形状与下前牙舌侧面及咬合面相贴合,以用于阻挡下颌牙列及颌骨后退而使患者在佩戴时下颌保持前伸状态,凸起2自中间至两侧的厚度逐渐减小,且该凸起2的两侧末端逐渐降低直至与咬合板的底部相平,当佩戴咬合板时,凸起2的下缘不越过下前牙舌侧隆突,且该凸起2不进入下前牙舌侧倒凹区。

进一步地说,凸起2的长度为20mm-80mm(自一侧第二前磨牙的中线至另一侧第二前磨牙的中线),凸起2的高度为2mm-10mm。

进一步地说,凸起2与咬合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说,牙齿咬合套1的底面厚度为1.5mm-5mm,侧面和/或连接板的厚度为1.5mm-5mm,此种设置可以保证上下颌的有效分离,又可减少侧面的材料损耗。

进一步地说,咬合板包括2对连续对称性的磨牙咬合套,具体为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两对连续对称性的磨牙咬合套,此种设置在保证最少的咬合套设置前提性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说,咬合板包括一个自一侧第二前磨牙中线至另一侧第二前磨牙中线的凸起2,符合该区域牙体舌侧及咬合面形态,此种设置保证下颌牙列及颌骨前伸位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说,咬合板的外侧的侧面上部向上颌延伸2-5mm,内侧的侧面上部向上颌内侧延伸2-8mm,此种设置可以进一步保证咬合板套合后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说,内侧连接板5在牙列基部向上颌内部或上部吻合1.5-5mm,外侧连接板3在牙列基部上上颌上部吻合1.5-5mm,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套合时的稳定性。内侧连接板5及外侧连接板3与咬合套一体连接或内侧连接板5与外侧连接板3与咬合套组合连接。

进一步地说,咬合板内侧靠近牙齿或上颌皮肤处设置增加摩擦力的小颗粒。通过设置小颗粒有效增强咬合板与牙齿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强套合后咬合板的稳定性。小颗粒黏贴到咬合板内表面上,本实施例中可使用颗粒喷涂枪喷涂粘粘到咬合板内表面上,此种方式简单便捷,但其黏贴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黏贴方法。

上述咬合板由透明或半透明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增加制成的咬合板的美观程度,咬合板的材料精度高于50μm。

实施例4

附图仅为一种结构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好的结合附图及临床实践得到符合临床需要的结构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再定位咬合板,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在设计时,保留全部的上牙列牙齿,形成全牙列的咬合板。

上述再定位咬合板包括与上牙列全部牙齿吻合的牙齿咬合套1,咬合套1内设置对应牙齿的放置孔44,牙齿咬合套1的内侧底面形状与上牙列牙齿底面一致,牙齿咬合套1的外侧底面与下牙列有效咬合,各牙齿咬合套1相互贯通连接。

进一步地说,对各牙齿咬合套1的外侧底面进行敦化处理,使咬合套外侧底面满足下牙列左右移动时的有效咬合。

进一步地说,上述咬合板的内侧一面形成有朝向下牙的凸起2,凸起2的形状与下颌牙弓前牙区形态相配合,凸起2的唇侧面及顶部的形状与下前牙舌侧面及咬合面相贴合,以用于阻挡下颌牙列及颌骨后退而使患者在佩戴时下颌保持前伸状态,凸起2自中间至两侧的厚度逐渐减小,且该凸起2的两侧末端逐渐降低直至与咬合板的底部相平,当佩戴咬合板时,凸起2的下缘不越过下前牙舌侧隆突,且该凸起2不进入下前牙舌侧倒凹区。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建筑模型快速成型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