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

文档序号:1618000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自动二轮车 (Automatic two-wheel vehicle ) 是由 川隅慎司 井上勇人 堀内哲 中村拓郎 于 2018-05-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能够通过智能钥匙解锁能够拆装的收纳部的自动二轮车。锁定装置(150)具备:连接机构(130),其与使上部箱(73)形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140)连结,并且具备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和箱侧连接部件(130B),能够连结这些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和箱侧连接部件(130B);致动器(142),其经由线缆(148)与连接机构(130)连接;ECU(152),其控制致动器(142)的工作;以及解锁开关(132),其在解锁上部箱(73)时被操作。ECU(152)当输入有来自解锁开关(132)的解锁信号和来自智能钥匙(155)的认证信号时,使致动器(142)工作,经由线缆(148)以及连接机构(130)来解除锁定机构(140)的锁定状态。(Provided is a motorcycle wherein a detachable storage section can be unlocked by a smart key. A lock device (150) is provided with: a coupling mechanism (130) that is coupled to a lock mechanism (140) that locks the upper tank (73), that is provided with a vehicle-body-side coupling member (130A) and a tank-side coupling member (130B), and that is capable of coupling the vehicle-body-side coupling member (130A) and the tank-side coupling member (130B); an actuator (142)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ion mechanism (130) via a cable (148); an ECU (152) that controls the operation of the actuator (142); and an unlocking switch (132) that is operated when the upper box (73) is unlocked. When an unlock signal from an unlock switch (132) and an authentication signal from a smart key (155) are input, an ECU (152) activates an actuator (142) and releases the locked state of a lock mechanism (140) via a cable (148) and a connection mechanism (130).)

自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一种具备遥控式行李箱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91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鞍乘型车辆中搭载有能够通过智能钥匙解锁的行李箱,但例如即使收纳部能够相对于车体拆装,为了提高使用便利性,也希望不使用发动机钥匙而能够通过智能钥匙解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智能钥匙解锁可拆装的收纳部的自动二轮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6月2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126916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其在车体的一部分72设置有能够拆装的收纳部73,所述自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设置有用于利用智能钥匙155解锁所述收纳部73的装置150,所述装置150具备:连接机构130,其与使所述收纳部73形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140连结,并且具备位于所述车体的一部分72侧的部件130A和位于所述收纳部73侧的部件130B,且这两个部件130A、130B能够连结;致动器142,其经由线缆148与所述连接机构130连接;控制部152,其控制所述致动器142的工作;以及解锁操作部132,其在解锁所述收纳部73时***作,所述控制部152在输入有来自所述解锁操作部132的解锁信号和来自所述智能钥匙155的认证信号时使所述致动器142工作,借助于所述线缆148和所述连接机构130来解除所述锁定机构140的锁定状态。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致动器142在比覆盖车体侧部的侧罩56靠车宽方向内侧处配置在比框架部件26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框架部件26被配置于所述侧罩56的车宽方向内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车体的一部分是设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载物架72,在所述后载物架72的下部设置有覆盖所述线缆148的线缆罩124,在所述后载物架72的下方设置有后中心罩57,所述线缆罩124的前端部与所述后中心罩57连接,所述线缆148穿过所述线缆罩124的前端部内,布置在所述线缆罩124内和所述后中心罩57内。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线缆罩124的前端部具备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底壁124j和从所述底壁124j的周缘立起的周壁124k,在所述底壁124j具备:线缆贯插孔124m,其供所述线缆148穿过;筒部124r,其从所述线缆贯插孔124m的边缘向下方延伸;以及开口部124n,其开设于所述线缆贯插孔124m的后方,所述筒部124r被***在形成于所述后中心罩57的筒部贯插孔57a中。

发明效果

本发明设置有用于利用智能钥匙解锁收纳部的装置,装置具备:连接机构,其与使收纳部形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连结,并且具备位于车体的一部分侧的部件和位于收纳部侧的部件,这两个部件能够连结;致动器,其经由线缆与连接机构连接;控制部,其控制致动器的工作;以及解锁操作部,其在解锁收纳部时***作,控制部当输入有来自解锁操作部的解锁信号和来自智能钥匙的认证信号时,使致动器工作,经由线缆和连接机构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因此,乘员无需使用发动机钥匙,通过携带智能钥匙并按压解锁操作部,而能够解锁能够拆装的收纳部。由此,能够使收纳部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在上述发明中,致动器在比覆盖车体侧部的侧罩靠车宽方向内侧处,配置在比配置于侧罩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框架部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侧罩和后框架或安装于后框架的部件来保护致动器,能够防止对致动器的恶作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车体的一部分是设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载物架,在后载物架的下部设置有覆盖线缆的线缆罩,在后载物架的下方设置有后中心罩,线缆罩的前端部与后中心罩连接,线缆穿过线缆罩的前端部内,布置在线缆罩内和后中心罩内,因此能够利用后载物架下方的后中心罩内来布置线缆,能够提高美观性,并且能够使线缆更短。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线缆罩的前端部具备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底壁和从底壁的周缘立起的周壁,在底壁具备:线缆贯插孔,其供线缆穿过;筒部,其从线缆贯插孔的边缘向下方延伸;以及开口部,其开设于线缆贯插孔的后方,筒部***在形成于后中心罩的筒部贯插孔中,因此,通过将线缆罩的筒部***到后中心罩的筒部贯插孔中,在线缆罩与后中心罩的配合部处,能够用筒部覆盖线缆,能够防止对线缆进行恶作剧。此外,由于开口部形成于底壁的低处部分,因此能够从开口部排出线缆罩内的水分等,能够防止线缆的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上部箱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对上部箱解锁的解锁装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线缆罩的说明图,图5(A)是线缆罩的俯视图,图5(B)是线缆罩的左视图。

图6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示出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10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0是以下这样的速可达形式的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前轮13,其借助前叉12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部;以及后轮16,其借助动力单元20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后轮16由动力单元20驱动。

车架11具备前立管21、下框架22、左右一对底框架23、左右一对上框架24以及左右一对后框架26。

前立管21配置在车架11的前端部,将前叉12支承为能够转向。下框架22从前立管21向下方延伸,下端部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横管29连接。左右的底框架23在从下框架22的下部左右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然后向后斜上方延伸。左右的下框架2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分别配置在后面详述的左右的脚踏板54的下方。在左右的底框架23的前部下部安装有底横管29的两端部。

左右的上框架24从下框架22的中途的左右向后斜下方延伸,进而向下斜后方屈曲,并分别与左右的底框架23连接。左右的后框架26从左右的上框架24的屈曲部向后斜上方延伸,支承收纳箱(未图示)。在收纳箱的上部安装有供驾驶员及同乘者就座的双人座椅28。

左右的底框架23的后端部连接在左右的后框架26的中途。

前叉12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立管21的转向杆31,在转向杆31的上端部安装有把手33。此外,在前叉12的下端部,借助车轴35支承有前轮13。

动力单元20借助枢轴(未图示)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并具备构成前部的水冷式的发动机41和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41的后部的无级变速器42。在无级变速器42的后端部设置有输出轴,在该输出轴安装有后轮16。动力单元20的上部设置有构成发动机41的进气装置的空气滤清器43。

在无级变速器42的后端部与车架11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缓冲单元44。

在车架11的下部安装有侧支架46,在动力单元20的底部安装有主支架47。

车架11被车体罩50覆盖。车体罩50具有前罩51、左右一对腿部护罩52、中心罩53、左右一对脚踏板54、左右一对侧罩56、后中心罩57以及底罩58。

前罩51覆盖车架11的前部的前方和前叉12的前方及两侧方。在前罩51配置有前照灯61。左右的腿部护罩52从前罩51的两侧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从前方覆盖驾驶员的腿部。中心罩53配置在前叉12的后方,覆盖左右的腿部护罩52之间,并且延伸到双人座椅28的下方。左右的脚踏板54是驾驶员放脚的部分,从左右的腿部护罩52各自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侧罩56覆盖双人座椅28的两侧部的下方。后中心罩57连接左右的侧罩56的后端部。底罩58覆盖车体下部。

前轮13被前挡泥板64从上方覆盖,后轮16被后挡泥板65从上方覆盖。

在左右的侧罩56的上方,以包围双人座椅28的两侧部及后部的方式,配置有供同乘者抓握的扶手杆71。在扶手杆71的后部安装有后载物架72,在后载物架72安装有物品收纳用的上部箱73。

上部箱7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后载物架72,并具备:箱主体74;以及盖75,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箱主体74的上部。上部箱73的盖75能够被锁定,在从锁定状态解锁时,携带了智能钥匙的驾驶员或同乘者进行按压设置于后载物架72的下部的开关的操作。在后中心罩57的下方配置有尾灯76。

图2是示出上部箱73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上部箱7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后载物架72。在上部箱73的箱主体74的后表面设置有:箱主体74所具备的卡合部;以及卡合解除按钮121,其通过手动解除与盖75具备的被卡合部的卡合。此外,在箱主体74的后表面,在卡合解除按钮121的周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有U字形状的提手122。提手122是当从后载物架72拆下上部箱73时手持的部分,在图示状态下,提手122处于沿着箱主体74的后表面配置的收纳状态。此外,在使用提手122的情况下,使提手122从沿着后表面的状态摆动,形成相对于后表面立起的状态。

上部箱73的盖75能够利用未图示的锁定机构锁定。即,能够锁定以使得即使按压上述的卡合解除按钮121,盖75也打不开。锁定机构设置在上部箱73内,用于解除(解锁)锁定机构的锁定的致动器被设置在车体侧。

在后载物架72的下表面安装有:线缆罩124,其覆盖设置于上述锁定机构与致动器之间的线缆;以及连接部罩131,其设置有用于解锁锁定机构的解锁开关132。

连接部罩131安装于线缆罩124的后端部,构成连接线缆的端部与锁定机构的连接机构130的一部分。

图3是示出自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剖视图。

在左右的后框架26的后部,前后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各自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135、136,在左右的后框架26的立起部135、136的上端部安装有扶手杆71。此外,在扶手杆71的后部,通过多个螺钉138安装有后载物架72。

在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6的立起部135、136,借助安装支架141安装有致动器142。这样,能够利用支承扶手杆71的立起部135、136来安装致动器142,无需特别设置致动器支承部件,能够削减成本。

在上部箱73内设置有借助于致动器142的动力而被机械解锁的锁定机构140。由箱主体74的卡合部和盖75的被卡合部构成的卡合机构145与锁定机构140连接。盖75借助摆动轴147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箱主体74的前端部。

线缆148的一端与致动器142连接,连接机构130跨箱主体74、后载物架72及线缆罩124地设置,连接机构130对线缆148的另一端与锁定机构140进行连接。

连接机构130构成为包括: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其设置于线缆罩124及连接部罩131;以及箱侧连接部件130B,其设置于上部箱73。

伴随着上部箱73相对于后载物架72的拆装,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与箱侧连接部件130B能够进行机械连接及解除连接。

线缆罩124与车体侧的后中心罩57连接。

线缆148和从解锁开关132(参照图2)向车体侧延伸的线束149被布置在线缆罩124内、线缆罩124与后中心罩57相连接的连接部内、以及后中心罩57内。

对于上述的线缆罩124与后中心罩57相连接的连接结构,通过图6进行说明。

如以上所示,车体的一部分是设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载物架72,在后载物架72的下部设置有覆盖线缆148的线缆罩124,在后载物架72的下方设置有后中心罩57。线缆罩124的前端部与后中心罩57连接,线缆148穿过线缆罩124的前端部内且布置在线缆罩124内和后中心罩57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后载物架72的下方的后中心罩57内来布置线缆148,能够提高美观性,并且使线缆148更短。

图4是示出解锁上部箱73的解锁装置150的框图。

在自动二轮车的车体侧设置有用于驱动致动器142的致动器驱动部151。

致动器驱动部151具备:致动器142;控制致动器142的驱动的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152;以及收发器153,其根据来自ECU152的指令,对外部进行收发。

在上部箱73设置有锁定机构140及卡合机构145。锁定机构140具备进行锁定以使得卡合机构145不能解除卡合的卡合锁定部140a。卡合机构145具备卡合解除按钮121。

在上部箱73、后载物架72及线缆罩124设置有连接机构130。在构成连接机构130的连接部罩131(参照图2)设置有解锁开关132。解锁开关132构成致动器驱动部151的一部分。

自动二轮车10的乘员(驾驶员或同乘者)携带用于解锁上部箱73的智能钥匙155。智能钥匙155与致动器驱动部151的收发器153进行通信。

上述的致动器驱动部151、锁定机构140、连接机构130及智能钥匙155构成解锁装置150。

接下来说明以上所述的解锁装置150对上部箱73的解锁动作。

当由携带智能钥匙155的驾驶员或同乘者按下后载物架72的下方的解锁开关132时,解锁信号被从解锁开关132经由线束149输入到ECU152。

此处,ECU152根据解锁信号而指示收发器153向智能钥匙155发送请求信号,该请求信号请求发送认证用ID代码。

接收到请求信号的智能钥匙155向收发器153发送认证用ID代码。从收发器153输入有智能钥匙侧ID代码(认证信号)的ECU152对存储器内存储的ECU侧ID代码与智能钥匙侧ID代码进行比较。

在这些ID代码一致从而认证通过的情况下,ECU152向未图示的致动器驱动部发送致动器驱动信号,使致动器142进行驱动。

其结果是,通过由致动器142牵拉线缆148(详细而言是内部线148b(参照图3)),借助连接机构130,锁定机构140的卡合锁定部140a进行工作,卡合机构145能够解除卡合。此时,ECU152通过使车体具备的指示器、灯具类、例如尾灯进行闪烁等显示,通知乘员上部箱73能够解锁。

在该状态下,如果乘员按压上部箱73的卡合解除按钮121,则能够打开上部箱73的盖75(参照图2)。

如以上的图3及图4所示,自动二轮车10(参照图1)在作为车体的一部分的后载物架72设置有作为能够拆装的收纳部的上部箱73。此外,在自动二轮车10设置有作为用于利用智能钥匙155解锁上部箱73的装置的解锁装置150。解锁装置150具备:连接机构130,其与使上部箱73形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140连结,并且具备作为位于后载物架72侧的部件的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和作为位于上部箱73侧的部件的箱侧连接部件130B,这两个部件(车体侧连接部件130A及箱侧连接部件130B)能够连结;致动器142,其经由线缆148与连接机构130连接;ECU152,其为控制致动器142的工作的控制部;以及解锁开关132,其为在解锁上部箱73时***作的解锁操作部。ECU152当输入有来自解锁开关132的解锁信号和来自智能钥匙155的认证信号时,使致动器142工作,经由线缆148以及连接机构130来解除锁定机构140的锁定状态。

根据该结构,乘员不使用发动机钥匙,通过携带智能钥匙155并按压解锁开关132,而能够解锁能够拆装的上部箱73。由此,能够提高上部箱73的使用便利性。

图5是示出线缆罩124的说明图。图5(A)是线缆罩124的俯视图,图5(B)是线缆罩124的左视图。

如图5(A)所示,线缆罩124构成为包括:前后延伸部124a,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车体侧连接部124b,其为了与车体侧连接而一体地设置于前后延伸部124a的前端部。

前后延伸部124a是具备底壁124c和从底壁124c的两侧缘部立起的左右一对侧壁124d、124d的横截面为U字形状的部分。在前后延伸部124a的后端部设置有一对前端侧凸起部124e、124e,安装于后载物架72(参照图2)的下表面的螺钉被拧入一对前端侧凸起部124e、124e。在前后延伸部124a的中间部具备纵肋124f、124g、124h,纵肋124f、124g、124h以从左右的侧壁124d、124d中的任意一方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底壁124c。通过在前后延伸部124a上与左右的侧壁124d、124d一起设置纵肋124f、124g、124h,能够提高刚性。

车体侧连接部124b具备底壁124j和从底壁124j的周缘立起的周壁124k。

底壁124j具备:贯通圆孔124m,其被开设成贯通底壁124j的中央部;以及贯通长孔124n,其以贯通底壁124j的方式开设在贯通圆孔124m的后方。贯通长孔124n以沿着贯通圆孔124m的边缘的方式弯曲。在周壁124k的前端部设置有后端侧凸起部124p,安装于后载物架72的下表面的螺钉被拧入后端侧凸起部124p。

如图5(B)所示,车体侧连接部124b的底壁124j形成在比前后延伸部124a的底壁124c低的位置,前高后低地倾斜。周壁124k与前后延伸部124a的底壁124c及左右的侧壁124d一体地连接。

此外,车体侧连接部124b具备从底壁124j的贯通圆孔124m的边缘向上方及下方分别呈筒状地立起的上筒部124q及下筒部124r。

下筒部124r在前侧形成有切口124s。

图6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在车体侧的后中心罩57开设有贯通孔57a,在贯通孔57a的边缘嵌入有橡胶制的套环161。

线缆罩124的车体侧连接部124b的下筒部124r***在开设于套环161的贯插孔161a中。

线缆148及线束149至少布置在后中心罩57内、线缆罩124的车体侧连接部124b内(下筒部124r、贯通圆孔124m、上筒部124q各自的内侧)及线缆罩124的前后延伸部124a内。

在线缆罩124的底壁124j上,在底壁124j中也低的部分形成有贯通长孔124n,因此流到底壁124j的雨水等被从贯通长孔124n排出。此外,通过设置上筒部124q,能够防止雨水等从底壁124j溢出到贯通圆孔124m。

此外,在下筒部124r的前部形成有切口124s,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屈曲的线缆148或线束149的曲率半径,使线缆148及线束149容易穿过车体侧连接部124b。

如以上的图5(A)、(B)及图6所示,线缆罩124的前端部具备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底壁124j和从底壁124j的周缘立起的周壁124k。在底壁124j具备:贯通圆孔124m,其为供线缆148穿过的线缆贯插孔;下筒部124r,其为从贯通圆孔124m的边缘向下方延伸的筒部;以及贯通长孔124n,其为开设于贯通圆孔124m的后方的开口部。下筒部124r***至作为形成于后中心罩57的筒部贯插孔的贯通孔57a中。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线缆罩124的下筒部124r***后中心罩57的贯通孔57a中,在线缆罩124与后中心罩57的配合部处,能够用下筒部124r覆盖线缆148,能够使防盗效果提高。此外,由于贯通长孔124n形成于底壁124j的低处部分,因此能够从贯通长孔124n排出缆罩124内的水分等,能够使线缆148的误动作防止效果提高。

图7是示出自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自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俯视图。在图7中,从车体后部拆下了侧罩56(参照图1)。此外,在图8中,从车体后部拆下了左右的侧罩56(参照图1)、扶手杆71、后载物架72及上部箱73。

如图7所示,致动器142配置在比一侧(左侧)的后框架26及设置于后框架26的立起部135、136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致动器142具备由电动马达等构成的驱动源142a和被驱动源142a以支承轴142b为中心摆动驱动的臂部142c。

在臂部142c的末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有线连结部件142d。

安装支架141在后部设置有固定线缆148的线缆固定部141a。

线缆148构成为包括外线缆148a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在外线缆148a内的内部线148b。外线缆148a的一端部固定于安装支架141的线缆固定部141a。内部线148b的一端部与致动器142的线连结部件142d连结。

在尾灯76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罩安装部76a、76a,在一对罩安装部76a、76a安装有配置在致动器14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罩56的后部。

如图8所示,在俯视观察时,致动器142沿着后框架26和双人座椅28的侧面配置。致动器142具备图8所示的罩部件142e,其从上方及侧方覆盖图7所示的臂部142c以及从臂部142c到线缆固定部141a的内部线148b。

罩部件142e是提高以下防盗效果的部件:通过从双人座椅28与侧罩56之间的间隙***异物,并钩住臂部142c或内部线148b,而解锁上部箱73。

如以上的图1、图7及图8所示,致动器142在比覆盖车体侧部的侧罩56靠车宽方向内侧处,配置在比作为配置于侧罩5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框架部件的后框架26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侧罩56和后框架26或安装于后框架26的部件(例如立起部135、136)保护致动器142,能够防止对致动器142的恶作剧。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形和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自动二轮车10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自动二轮车以外的所还包括的鞍乘型车辆。另外,所谓鞍乘型车辆,包括骑跨车体而乘车的全体车辆,不仅有自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是包括分类为ATV(越野行驶车辆)的三轮车辆及四轮车辆的车辆。

标号说明

10:自动二轮车;

26:后框架(框架部件);

56:侧罩;

57:后中心罩;

57a:贯通孔(筒部贯插孔);

72:后载物架(车体的一部分);

73:上部箱(收纳部);

124:线缆罩;

124j:底壁;

124k:周壁;

124m:贯通圆孔(线缆贯插孔);

124n:贯通长孔(开口部);

124r:下筒部(筒部);

130:连接机构;

130A:车体侧连接部件(车体的一部分侧的部件);

130B:箱侧连接部件(收纳部侧的部件);

132:解锁开关(解锁操作部);

140:锁定机构;

142:致动器;

148:线缆;

150:解锁装置(用于解锁收纳部的装置);

152:ECU(控制部);

155:智能钥匙。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中心轮结构的自平衡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