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

文档序号:1656745 发布日期:2019-12-27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 (CO for mounting on vehicle us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s power2Separation system ) 是由 杉山宏石 于 2019-05-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能够将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的排气中的CO_2以比排气高的浓度分离的CO_2分离系统。本公开的CO_2分离系统在(A)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正在行驶时,进行如下的第1模式:经由第1CO_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CO_2分离装置的CO_2供给侧导入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行驶风从车辆的外部经由第1CO_2透过侧导入流路而向第1CO_2分离装置的CO_2透过侧导入空气,由此,以第1CO_2分离装置的CO_2供给侧与CO_2透过侧的CO_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第1CO_2分离装置的CO_2透过膜使排气中的CO_2从第1CO_2分离装置的CO_2供给侧向CO_2透过侧透过。(Provided is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 in exhaust gas of a vehicle us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s power 2 CO separated a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than exhaust gas 2 A separation system. CO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2 The separation system performs the following mode 1 when (a)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s operating and the vehicle is running: via the 1 st CO 2 The supply side leads into the flow path to the CO 2 CO of separation plant 2 Supply-side lead-in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Generated exhaust gas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1 st CO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vehicle by the traveling wind 2 Introducing the flow path to the 1 st CO through the side 2 CO of separation plant 2 Introducing air through the side to thereby form 1CO 2 CO of separation plant 2 Supply side with CO 2 CO at the permeate side 2 Using the difference of partial pressures of (1) CO as a driving force 2 CO of separation plant 2 CO in exhaust gas is permeated through membrane 2 From 1 st CO 2 CO of separation plant 2 Supply side direction CO 2 The transmission side is penetrated.)

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在具有内燃机的车辆的排气中包含NOx、CO及CH等成分。这些成分通常由用于净化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的排气净化催化剂变换为 N2、CO2及H2O等并向车辆的外部排出。

在向车辆的外部排出的气体中,CO2被认为具有温室效应,要求削减其排出量。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从内燃机的排气流捕捉CO2,例如直到在车辆的燃料补给中在回收站处排出为止的期间,暂时性地压缩CO2而提高其密度。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利用膜分离器从排气分离水及CO2,通过将CO2变换为烃燃料(碳氢燃料)来减少车辆的CO2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10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5-5024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从减少车辆的CO2排出的观点来看,在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中,要求将排气中的CO2高效地分离并回收。

另外,一般来说,很多车辆往来的车道周边的大气被认为与其它场所的大气相比CO2的浓度高。因而,若能够也削减车道周边的大气中的CO2,则能够进一步减轻对环境的负荷。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将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中的排气中的CO2及车道周边的大气中的CO2高效地分离的CO2分离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了通过以下的手段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方案1>

一种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其中,具有:

内燃机;

第1CO2分离装置,其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

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其将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排气向所述第 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及

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其从所述车辆的外部向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空气,

所述CO2分离系统在(A)所述内燃机正在工作且所述车辆正在行驶时,进行如下的第1模式:

经由所述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行驶风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经由所述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空气,由此,以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所述排气中的CO2从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的CO2分离系统,

还具有将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的第1减压装置,

所述CO2分离系统在(B)所述内燃机正在工作且所述车辆停止时,进行如下的第2模式:

经由所述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所述第1减压装置将所述第 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所述排气中的CO2从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方案3>

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CO2分离系统,还具有:

第2CO2分离装置,其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

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其从所述车辆的外部向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及

第2减压装置,其将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

所述CO2分离系统在(C)所述内燃机停止时,进行如下的第3模式:

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经由所述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且利用所述第2减压装置将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所述空气中的CO2从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方案4>

根据方案1所述的CO2分离系统,还具有:

第1减压装置,其将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

第2CO2分离装置,其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

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其从所述车辆的外部向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及

第2减压装置,其将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

所述CO2分离系统在(B)所述内燃机正在工作且所述车辆停止时,进行如下的第2模式:

经由所述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从所述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所述第1减压装置将所述第 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所述排气中的CO2从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所述CO2分离系统在(C)所述内燃机停止时,进行如下的第3模式:

从所述车辆的外部经由所述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且利用所述第2减压装置将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所述空气中的CO2从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方案5>

根据方案4所述的CO2分离系统,

所述第1CO2分离装置与所述第2CO2分离装置是同一装置,

所述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与所述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是同一流路,

并且,所述第1减压装置与所述第2减压装置是同一装置。

<方案6>

根据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CO2分离系统,

所述车辆还具有电动马达、由此切换所述内燃机及所述电动马达中的至少一方来用作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中的排气中的CO2高效地分离的CO2分离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正在进行第1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正在进行第2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正在进行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能够进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图5是能够进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又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而实施。

《CO2分离系统》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是用于搭载于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源的车辆的CO2分离系统。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具有内燃机、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的第1CO2分离装置、将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的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及从车辆的外部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空气的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在(A)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正在行驶时,进行如下的第1模式:

经由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行驶风从车辆的外部经由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空气,由此,以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第 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排气中的CO2从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行驶风”意味着在车辆正在行驶时在车辆与车辆的外部之间相对地产生的空气流。

由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分离的CO2例如也能够被等离子体分解并作为C及O2而排出。

而且,也能够回收分离的CO2并作为用于合成烃的原料。合成的烃能够作为内燃机使用的燃料而再利用。作为从CO2合成烃的方法,例如使用将排气中的水电解而生成的H2来合成烃的方法、将CO2与反应器一起向水中导入并通过人工光合成来合成烃的方法。

<第1模式>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在(A)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正在行驶时,进行上述的第1模式。

图1是正在进行第1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虽然在图1中未明确示出,但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正在行驶。

在图1中,从内燃机100排出后的排气如箭头所示,经由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导入。另外,车辆的外部200的空气如箭头所示,以行驶风为动力,经由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透过侧312供给。由此,在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存在排气,且在CO2透过侧312存在空气。

排气中的CO2的分压比空气中的CO2的分压高,另外,根据伯努利的定理,由于通过行驶风而在CO2透过侧的CO2的静压下降,所以在第1CO2分离置310的CO2供给侧和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上产生差。

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排气10中的CO2如箭头所示,经由CO2透过膜313而从CO2供给侧311向CO2透过侧312透过。

向CO2透过侧312透过的CO2如箭头所示,经由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而与空气一起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排出。另外,导入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的排气的剩余成分如箭头所示,经由第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1并非旨在将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限定于具有第 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及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的方案。

这样,在第1模式下,通过利用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能够在CO2透过侧将CO2更高效地分离。

<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能够根据车辆的状态而进一步进行以下的第2 模式及第3模式。

(第2模式)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也可以在(B)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处于停止时,进行第2模式。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进行第2模式的情况下,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还具有第1减压装置。

在第2模式下,经由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 CO2供给侧导入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且利用第1减压装置将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 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排气中的CO2从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图2是正在进行第2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虽然在图2中未明确示出,但内燃机正在工作,且车辆停止。

在图2中,从内燃机100排出后的排气如箭头所示,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导入。另外,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透过侧312被第1减压装置510减压。由此,在CO2供给侧311与CO2透过侧312之间产生CO2的分压的差。

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排气中的CO2如箭头所示,经由CO2透过膜 313而从CO2供给侧311向CO2透过侧312透过。

由于CO2透过侧312被配置于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的第1减压装置510减压,所以透过CO2透过侧312的CO2如箭头所示,经由第 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高效地排出。另外,导入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的排气的剩余成分如箭头所示,经由第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 的外部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图2并非旨在将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限定于具有第 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及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的方案。另外,图2并非旨在将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限定于利用第1减压装置510来提供用于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排出CO2的动力的方案。

这样,在第2模式下,通过利用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能够在CO2透过侧将CO2更高效地分离。

通过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除了第1模式之外还进行第2模式,能够将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中的排气中的CO2更高效地分离。

(第3模式)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还能够在(C)内燃机处于停止时进行第3模式。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进行第3模式的情况下,还具有具备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的第2CO2分离装置、从车辆的外部向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的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及将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的第2减压装置。

在第3模式下,从车辆的外部经由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空气,且利用第2减压装置将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由此,以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 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为驱动力,利用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膜使空气中的CO2从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向CO2透过侧选择性地透过。

图3是正在进行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一部分的一例的示意图。虽然在图3中未明确示出,但内燃机处于停止。车辆可以正在行驶也可以处于停止。

在图3中,从车辆的外部200导入的空气如箭头所示,经由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供给侧321导入。另外,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透过侧322被第2减压装置520减压。由此,在CO2供给侧321与CO2透过侧322之间产生CO2的分压的差。

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空气中的CO2经由CO2透过膜323而从CO2供给侧321向CO2透过侧322透过。

由于CO2透过侧322被配置于第2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45的第2减压装置520减压,所以透过CO2透过侧322的CO2如箭头所示,经由第 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45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外部高效地排出。另外,导入CO2供给侧321的空气的剩余成分如箭头所示,经由第2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35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外部排出。

另外,图3并非旨在将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限定于具有第2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35及第2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45的方案。另外,图3并非旨在将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限定于利用第2减压装置520来提供用于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外部排出CO2的动力的方案。

这样,在第3模式下,通过利用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能够在CO2透过侧将CO2更高效地分离。

另外,通过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除了第1模式之外还进行第3模式,不仅是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中的排气中的CO2,也能够将车道周边的大气中的CO2分离。

<车辆>

搭载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车辆是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车辆。搭载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车辆也可以是还具有电动马达由此切换内燃机及电动马达中的至少一方来作为动力使用的混合动力车辆。

在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搭载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情况下,在车辆的内燃机处于停止且车辆正在利用电动马达行驶时,也能够进行第3模式,能够将车道周边的大气中的CO2更高效地分离。在该情况下,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和CO2透过侧的CO2的分压的差也可以在第2减压装置对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的减压的基础上或取代于此而根据伯努利的定理利用行驶风在CO2透过侧使CO2的静压下降来产生。

<CO2分离装置>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具有第1CO2分离装置。第1CO2分离装置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

第1CO2分离装置具有的CO2透过膜只要能够使排气中的CO2选择性地透过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从在第1及第2模式下使用CO2透过膜用于从排气分离CO2的观点来看,该CO2透过膜优选是沸石膜或硅胶膜等。这是因为,这些透过膜的机械耐久性高。

另外,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进行第3模式的情况下,本公开的 CO2分离系统具有第2CO2分离装置。第2CO2分离装置具有将CO2供给侧与CO2透过侧隔开的CO2透过膜。

第2CO2分离装置具有的CO2透过膜只要能够使空气中的CO2选择性地透过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从在第3模式下使用CO2透过膜用于从空气分离CO2的观点来看,该CO2透过膜优选使用高分子膜等即使在分压差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率地分离的膜。

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进行第1~第3模式的情况下,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使用的第1CO2分离装置与在第3模式下使用的第2CO2分离装置可以利用单独装置或同一装置。在该情况下,CO2分离装置具有的CO2透过膜使用能够使排气及空气中的CO2选择性地透过的膜。

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使用的第1CO2分离装置与在第3模式下使用的第2CO2分离装置是单独装置的情况下,关于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使用的第1CO2分离装置,能够利用适合使排气中的CO2透过的CO2透过膜,关于在第3模式下使用的第2CO2分离装置,能够利用适合使空气中的CO2透过的CO2透过膜。因而,能够通过将用于CO2的透过的CO2透过膜与模式配合而切换CO2透过膜,能够高效地进行CO2分离。

另外,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使用的第1CO2分离装置与在第3模式下使用的第2CO2分离装置是同一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缩小搭载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所需的空间,能够实现搭载有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车辆的省空间化。

<流路>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具有将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的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及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的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

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只要能够将从内燃机产生的排气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即可,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例如可以具有将内燃机与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连通的配管的形态。

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只要能够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向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导入即可,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例如可以具有将车辆的外部与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连通的配管的形态。

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中进行第3模式的情况下,CO2分离系统具有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向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的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

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只要能够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向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即可,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例如可以具有将车辆的外部与第2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连通的配管的形态。

在第1模式及第2模式下使用的第1CO2分离装置与在第3模式下使用的第2CO2分离装置是同一装置的情况下,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与第 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可以是同一流路。

在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与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是同一流路的情况下,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例如可以具有在CO2分离装置侧的相反侧分支的配管构造。可以具有分支的配管的一方使内燃机与CO2分离装置连通且另一方的配管使车辆的外部与CO2分离装置连通的构造。

而且,也可以具有在分支的配管中的将车辆的外部与CO2分离装置连通的配管设置阀等切换装置且能够根据模式来切换向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导入的气体的构造。

<减压装置>

在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中进行第2及第3模式的情况下,CO2分离系统分别具有第1及第2减压装置。减压装置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作为减压装置,例如可举出减压泵。

减压装置在进行第2及第3模式时用于将CO2分离装置的CO2透过侧减压。另外,减压装置能够作为用于将透过CO2透过侧的CO2向CO2分离装置的外部排出的动力来使用。

第1减压装置与第2减压装置可以是同一装置或单独装置。

《结构例》

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例如可以具有如以下所示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结构并非对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方案进行限定。

<结构例1>

图4是能够进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在图4中,CO2分离系统具有内燃机100、第1CO2分离装置310、第 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第2CO2分离装置320、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及减压装置500。

在此,第1CO2分离装置310具有将CO2供给侧311与CO2透过侧312 隔开的CO2透过膜313。另外,第2CO2分离装置320具有将CO2供给侧 321与CO2透过侧322隔开的CO2透过膜323。

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将内燃机100与第1CO2分离装置的CO2供给侧311连通。另外,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将车辆的外部200 与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透过侧312连通。另外,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将车辆的外部200与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供给侧321 连通。

在此,在图4中,CO2分离系统还在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的第1CO2分离装置310侧的相反侧设置有能够调节来自车辆的外部200的空气的导入量的阀801。另外,在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的第2CO2分离装置320侧的相反侧设置有能够调节来自车辆的外部200的空气的导入量的阀802。

另外,在图4中,CO2分离系统还具有排气净化用催化剂装置600、第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第2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35、第2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45及CO2贮存装置700。

在图4的CO2分离系统中进行了第1模式的情况下,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如以下这样发挥功能。

从内燃机100产生的排气通过排气净化用催化剂装置600后,经由第 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导入。另外,阀801处于打开,车辆的外部200的空气例如通过行驶风而向车辆内取入,经由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 的CO2透过侧312供给。

由此,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导入排气,且向CO2透过侧312导入空气,在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与CO2透过侧312之间产生CO2的分压。

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排气中的CO2经由CO2透过膜313而从CO2供给侧311向CO2透过侧312透过。

透过CO2透过侧312的CO2经由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而与空气一起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排出,在CO2贮存装置700中贮存。

在使用图4的系统进行了第2模式的情况下,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如以下这样发挥功能。

从内燃机100产生的排气通过排气净化用催化剂装置600后,经由第 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而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导入。在此,阀801处于关闭。

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透过侧312被减压装置500减压。由此,在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与CO2透过侧312之间产生 CO2的分压。

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排气中的CO2经由CO2透过膜313而从CO2供给侧311向CO2透过侧312透过。

透过CO2透过侧312的CO2经由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而与空气一起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外部排出,在CO2贮存装置700中贮存。

在使用图4的CO2分离系统进行了第3模式的情况下,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如以下这样发挥功能。

在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的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相反侧设置的阀802处于打开,由此,从车辆的外部200经由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30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供给侧321导入空气。另外,第 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透过侧322被减压装置500减压。

由此,在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CO2供给侧321与CO2透过侧322 之间的CO2的分压产生差。以该分压的差为驱动力,空气的CO2经由CO2透过膜323而从CO2供给侧321向CO2透过侧322透过。透过CO2透过侧322的CO2经由第2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45而向第2CO2分离装置320的外部排出,在CO2贮存装置700中贮存。

<结构例2>

图5是能够进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的本公开的CO2分离系统的另一例的概略图。

图5的CO2分离系统具有第1CO2分离装置与第2CO2分离装置是同一装置且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与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是同一流路且第1减压装置与第2减压装置是同一装置的结构。

在图5中,CO2分离系统具有内燃机100、第1CO2分离装置310、第 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及减压装置500。

在此,第1CO2分离装置310具有将CO2供给侧311与CO2透过侧312 隔开的CO2透过膜323。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将内燃机100与第 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连通,且将车辆的外部200与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连通。另外,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 将车辆的外部200与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透过侧312连通。

而且,在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410的车辆的外部200侧及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420的车辆的外部200侧分别设置有阀801及阀802。通过这两个阀的开闭,能够将车辆的外部200的空气切换地向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CO2供给侧311及CO2透过侧312导入。

另外,在图5中,CO2分离系统还具有排气净化用催化剂装置600、第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415、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及CO2贮存装置700。在此,减压装置500设置于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425的第1CO2分离装置310的相反侧。

图5的CO2分离系统与图4的CO2分离系统同样,能够根据内燃机是正在工作还是处于停止及车辆是否正在行驶而通过阀801及阀802的开闭来进行第1模式、第2模式及第3模式。

标号说明

100 内燃机

200 车辆的外部

310 第1CO2分离装置

311 CO2供给侧

312 CO2透过侧

313 CO2透过膜

320 第2CO2分离装置

321 CO2供给侧

322 CO2透过侧

323 CO2透过膜

410 第1CO2供给侧导入流路

415 第1CO2供给侧排出流路

420 第1CO2透过侧导入流路

425 第1CO2透过侧排出流路

430 第2CO2供给侧导入流路

435 第2CO2供给侧排出流路

445 第2CO2透过侧排出流路

500 减压装置

510 第1减压装置

520 第2减压装置

600 排气净化用催化剂装置

700 CO2贮存装置

801 阀

802 阀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机动车尾气处理、降噪的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