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

文档序号:166092 发布日期:2021-10-29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移动空调 (Mobile air conditioner ) 是由 刘发申 卢绍章 于 2020-04-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移动机体,所述移动机体包括第一载冷剂系统,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包括蓄能装置、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液泵装置,所述第一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固定机体,所述固定机体包括:第二载冷剂系统和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装置和第二液泵装置,在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对接后,所述第二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剂系统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温度。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空调,固定机体可为移动机体可靠蓄能,操作方便,且移动机体的体积小,移动轻便。(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bile air conditioner, which comprises: the system comprises a mobile machine body, a first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a first liquid pump device, wherein the mobile machine body comprises a first secondary refrigerant system, the first secondary refrigerant system comprises an energy storage device,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the first liquid pump device, and secondary refrigerant can circularly flow between th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device through the first liquid pump device; a stationary body, the stationary body comprising: a second coolant system and a refrigerant system, the second coolant system comprising: and after the second secondary refrigerant system is in butt joint with the first secondary refrigerant system, the second hydraulic pump device can enable secondary refrigerant to circularly flow between th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the refrigerant system is used for adjust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mobile air conditioner, the fixed machine body can reliably store energy for the mobile machine body,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the size of the mobile machine body is small, and the mobile machine body is light and convenient to move.)

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一些移动空调,移动空调的体积较大,移动笨重,且在降低环境温度过程中,伴随热量排出,通常采用排风管将热量排出到室外,因此受排风管的限制,致使移动空调的移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固定机体可为移动机体可靠蓄能,操作方便,且移动机体的体积小,移动轻便,可移动范围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包括:移动机体,所述移动机体包括第一载冷剂系统,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包括蓄能装置、第一换热装置和第一液泵装置,所述第一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固定机体,所述固定机体包括:第二载冷剂系统和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装置和第二液泵装置,在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对接后,所述第二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制冷剂系统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移动机体可以在需要蓄能时,移动回固定机体蓄能,且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的移动耗能,且无需在移动机体上设置排风管,有利于增大移动机体的移动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液泵装置相连,在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对接后,所述第二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串联在所述制冷剂系统上,制冷剂在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制冷剂系统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可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为板式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回气口中的其中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机壳;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所述第二换热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内,所述机壳具有与所述第二放置空间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壁,在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对接时,所述第一侧壁正对所述移动机体,所述进风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进风口间隔开设置,在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与所述第一载冷剂系统对接时,所述凸起部适于与所述移动机体抵接以使得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移动机体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置空间具有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具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制冷剂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放置空间内,所述风机用于驱动气流由所述第二放置空间流向所述第一放置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用于给所述移动机体的蓄电装置供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和所述制冷剂系统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具有第一充电对接装置,所述蓄电装置具有第二充电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充电装置和所述第二充电对接装置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可切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第一对接头,所述移动机体还包括第二对接头,所述第一对接头和所述第二对接头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可切换,当所述第一对接头和所述第二对接头处于对接状态时,所述第二液泵装置可使载冷剂在所述蓄能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第一对接头和所述第一充电对接装置位于所述固定机体的同一侧壁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底盘,所述第二载冷剂系统和制冷剂系统设在所述底盘的上方以由所述底盘支撑,所述充电装置设在所述底盘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底壁形成有底部敞开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上设有缺口,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本体和导电模块,所述充电本体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导电模块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本体相连,所述导电模块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缺口伸出所述安装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体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封盖所述安装腔的敞开端。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移动空调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移动空调的对接系统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载冷剂系统和蓄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载冷剂系统和蓄能装置的载冷剂循环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机体的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机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图8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盘和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移动空调100;

移动机体1;

第一载冷剂系统11;蓄能装置111;箱体1111;第二换热器1112;进液端1113;出液端1114;

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一液泵装置113;进液端1131;出液端1132;单向截止阀114;进液端1141;出液端1142;第一气液分离器115;

第一载冷剂流路1a;第一三通装置1b;第一分流口1b1;第二分流口1b2;第三分流口1b3;第二三通装置1c;第四分流口1c1;第五分流口1c2;第六分流口1c3;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2;

显示屏13;

移动底座14;

风道组件15;

蓄电装置16;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

固定机体2;

第二载冷剂系统21;第二换热装置211;第一流路2111;第二流路2112;第二液泵装置212;第二气液分离器213;第二载冷剂流路2a;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14;

制冷剂系统22;压缩机221;排气口2211;回气口2212;第一换热器222;节流装置223;过滤器224;

机壳23;第一放置空间231;第二放置空间232;进风口233;出风口234;第一侧壁235;凸起部236;

隔板24;风机25;

充电装置26;充电本体261;导电模块262;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

底盘27;安装腔271;缺口272;

底板28;

蓄能对接装置3;第一对接头31;第二对接头32;第一支架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可以包括移动机体1和固定机体2。

参照图3所示,移动机体1包括第一载冷剂系统11,第一载冷剂系统11包括蓄能装置111、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一液泵装置113,其中,蓄能装置111用于储存能量(热量或冷量),第一液泵装置113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111与第一换热装置112之间循环流动。

参照图3所示,固定机体2包括第二载冷剂系统21和制冷剂系统22,第二载冷剂系统21包括:第二换热装置211和第二液泵装置212,在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后,第二液泵装置21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111与第二换热装置211之间循环流动,制冷剂系统22用于调节第二换热装置211的温度。其中,固定机体2可以放置在比较闲置的空间,例如固定机体2可单面靠墙防止或者放置在某一独立的工作空间内。

例如,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的对接,可以通过蓄能对接装置3来实现,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蓄能对接装置3可以包括设置在移动机体1上的第二对接头32和设置在固定机体2上的第一对接头31,其中,第一对接头31可以为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中的一个,第二对接头32可以为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中的另一个,对接公头和对接母头可以实现机械对接,从而使得载冷剂可以在第二换热装置211和蓄能装置111之间循环。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外接管路等来实现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的对接。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机体2作为充能装置以向移动机体1充能,具体而言,当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移动机体1上的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时,制冷剂系统22可将能量(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第二换热装置211,在第二液泵装置212的作用下,载冷剂可将第二换热装置211上的能量传递给蓄能装置111以向蓄能装置111充能,固定机体2对移动机体1的充能可靠,且操作方便;当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移动机体1上的第一载冷剂系统11分离时,蓄能装置111可将能量传递给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一换热装置112可与室内环境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

由此,移动机体1可以在需要蓄能时,移动回固定机体2蓄能,且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2,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111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1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1的移动耗能,且无需在移动机体1上设置排风管,有利于增大移动机体1的移动范围。

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移动机体1可以在需要蓄能时,移动回固定机体2蓄能,且在蓄能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2,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111所积蓄的能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1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有利于减少移动机体1的移动耗能,且无需在移动机体1上设置排风管,有利于增大移动机体1的移动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换热装置211包括第一流路2111和第二流路2112,第一流路2111与第二液泵装置212相连,在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后,第二液泵装置21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111与第一流路2111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流路2112串联在制冷剂系统22上,制冷剂在第二流路2112和制冷剂系统22之间循环流动,第二流路2112与第一流路2111可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流路2112与第一流路2111之间的换热,便于将制冷剂系统22上能量传递到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且第一流路2111和第二流路2112之间不连通,制冷剂系统22内的制冷剂一直在一个封闭的流路内循环,制冷剂系统22工作的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换热装置211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流路2111和第二流路2112位于第二换热装置211的外壳内,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流路2111和第二流路2112之间的换热效率,且板式换热器还具有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和占地面积小的优点,有利于实现固定机体2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制冷剂系统22包括:压缩机221、第一换热器222和节流装置223,压缩机221具有排气口2211和回气口2212,第一换热器22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2211和回气口2212中的其中一个相连,第二流路2112的第一端与回气口2212和排气口2211中的另一个相连,节流装置223串联在第二流路211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热器222的第二端之间。由此,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系统22对第二流路2112的温度的调节能力。

其中,制冷剂系统22可以为单冷系统或者热泵系统。当制冷剂系统22为热泵系统时,制冷剂系统22还可以包括四通阀。“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的概念、其他构成以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下面仅以制冷剂系统22为单冷系统为例,简要介绍制冷剂系统22的构成和工作过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制冷剂系统22为热泵系统的构成和工作过程。

如图3所示,制冷剂系统22为单冷系统,第一换热器22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2211相连,第二流路2112的第一端与回气口2212相连,节流装置223串联在第二流路2112的第二端和第一换热器222的第二端之间。当制冷剂系统22工作时,制冷剂依次循环流经压缩机221、第一换热器222、节流装置223、第二流路2112,以实现制冷循环,此时,第一换热器222为冷凝器并与环境交换热量实现放热,第二流路2112与第一流路2111换热以向第一流路2111放冷,当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移动机体1上的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时,第一液泵装置113关闭,以使得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不导通,第二液泵装置21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111与第一流路2111之间循环流动以使得蓄能装置111蓄冷。

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移动机体1包括蓄能装置111、第一换热装置112、第一液泵装置113、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2和风道组件15,第一液泵装置113用于使第一换热装置112与蓄能装置111之间循环流通载冷剂,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2用于检测蓄能装置111内的蓄能介质的温度,风道组件15向第一换热装置112送风以增强第一换热装置112的换热能力。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固定机体2包括第二换热装置211、第二液泵装置212、压缩机221、第一换热器222、节流装置223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14,第二换热装置211内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流路2111和第二流路2112,第一换热器222接通在压缩机221的排气口2211与节流装置223之间,第二换热装置211的第二流路2112接通在压缩机221的回气口2212与节流装置223之间,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14用于检测第二换热装置211的温度。移动机体1和固定机体2可对接,且在对接后,第二液泵装置212可使第二换热装置211的第一流路21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循环流通载冷剂。

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第一换热装置112和第一液泵装置113串接于第一载冷剂流路1a,第二换热装置211和第二液泵装置212串接于第二载冷剂流路2a,蓄能装置111包括箱体1111和第二换热器1112,第二换热器1112的本体位于箱体1111内且可与填充在箱体1111内的蓄能介质换热,第二换热器1112的两个接口端分别伸出到箱体1111外且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载冷剂流路1a的一端和第二载冷剂流路2a的一端通过第一三通装置1b接通至第一端,第一载冷剂流路1a的另一端和第二载冷剂流路2a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三通装置1c接通至第二端。由此,移动空调100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且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流通的载冷剂、与第一换热装置112与蓄能装置111之间流通的载冷剂相同、即共用载冷剂。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机体1还可以包括串接于第一载冷剂流路1a的单向截止阀114,在放冷循环时,可以将单向截止阀114打开,以实现放冷循环。在不需要放冷循环时,可以将单向截止阀114关闭,以保证蓄冰循环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载冷剂流路1a上还可以串接第一气液分离器115,从而提高放冷循环的可靠性,第二载冷剂流路2a上还可以串接第二气液分离器213,从而提高放冷循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蓄冰循环的可靠性;制冷剂系统22上还串接有过滤器224,过滤器224用于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从而保证制冷循环的顺利进行。

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载冷剂系统11包括两个第二对接头32,第二载冷剂系统21包括两个第一对接头31,通过两个第二对接头32和两个第一对接头31一一对应地对接和分离,可实现第二换热装置211的第一流路2111的与蓄能装置111的对接和分离,在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对接完成后,通过第二换热装置211的能量传递,在第二液泵装置212的驱动下,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112和第一流路2111之间循环,第二换热器1112释放能量传至箱体1111内的蓄能介质,促使蓄能介质降温,其中,第二换热装置211的能量来源于制冷剂系统22。

具体地,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二换热器1112具有进液端1113和出液端1114,第一三通装置1b具有第一分流口1b1、第二分流口1b2和第三分流口1b3,第一三通装置1b竖直设置,第一三通装置1b的下端的第一分流口1b1与第二换热器1112的进液端1113相连,第一三通装置1b的上端的第二分流口1b2和第三分流口1b3呈“Y”型分流,第二分流口1b2连接其中一个第二对接头32,第一液泵装置113具有进液端1131和出液端1132(如图3所示),第三分流口1b3与第一液泵装置113的出液端1132相连,由此,便于第一三通装置1b的设置,有利于减少第一三通装置1b的空间占用。

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二三通装置1c竖直设置,第一三通装置1b具有第四分流口1c1、第五分流口1c2和第六分流口1c3,第二三通装置1c竖直设置,第二三通装置1c下端的第四分流口1c1直接与第二换热器1112的出液端1114相连,第二三通装置1c的上端的第五分流口1c2和第六分流口1c3呈“Y”型分流,第五分流口1c2连接另一个第二对接头32,单向截止阀114具有进液端1141和出液端1142(参照图3所示),第六分流口1c3与单向截止阀114的进液端114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均具有阀芯,在非对接状态,第一对接头31的阀芯关闭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第二对接头32的阀芯关闭第二对接头32的对接口。

当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对接时,若移动空调100的控制装置无指令开启放冷循环,此时第一载冷剂系统11的单向截止阀114和第一液泵装置113不工作,第二载冷剂系统21形成完全循环系统,当制冷剂系统22工作时,第二液泵装置212同步开启工作,当移动空调100的控制装置指令开启放冷循环时,此时可实现边蓄冷边制冷送风的模式。

当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分离后,第一对接头31的阀芯关闭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第二对接头32的阀芯关闭第二对接头32的对接口,移动机体1待机工作,当移动机体1收到放冷循环的制冷时,移动机体1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送风。

可以理解的是,在放冷循环的过程中,箱体1111内的冰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水,吸收来自第一换热器222路的热量,从而使第一换热器222降温。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还可以具有其他组成部件,例如图1所示,移动机体1还可以包括可人机交互显示的显示屏13和可自动行走的移动底座14。

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控制方法对移动空调100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包括:在移动机体1和固定机体2处于对接状态,移动空调100可进入蓄冰循环,在每次蓄冰循环中,第二液泵装置212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也就是说,可以持续或者间歇利用第二液泵装置212,将第二换热装置211的冷量向蓄能装置111传递,使蓄能装置111中的蓄能介质降温蓄冰。

如图4所示,在每次蓄冰循环中,当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14检测的温度T1大于第一设定温度值T01时,压缩机221持续工作或间歇工作,第一设定温度值T01大于流通在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的载冷剂的凝固点,也就是说,在载冷剂处于未凝结的状态时,可以持续或者间歇利用压缩机221对第二换热装置211降温,以使第二换热装置211可以具有冷量向蓄能装置111传递,从而保证蓄冰循环的顺利进行。

如图4所示,在每次蓄冰循环中,当第一温度检测装置214检测的温度T1小于等于第一设定温度值T01时,压缩机221停止工作,不再使第二换热装置211降温。由此,可以避免第二换热装置211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值T01,造成载冷剂凝结,无法在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循环流通的问题,从而保证蓄冰循环可以正常进行。

当第二温度检测装置12检测的温度T2大于第二设定温度值T02时,移动空调100进入一次蓄冰循环,第二设定温度值T02小于蓄能装置111内的蓄能介质的凝固点,也就是说,在判断蓄能介质未完全结冰时,可以进入一次蓄冰循环,以保证蓄冰循环的启用符合蓄冰条件,避免在蓄能介质已经完全结冰时,仍启动蓄冰循环,造成压缩机221和第二液泵装置212的工作浪费。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值T01小于第二设定温度值T02,从而说明载冷剂的循环可以使得蓄能介质可靠结冰。

由此,移动机体1可以在需要蓄冰时,移动回固定机体2蓄冰,且在蓄冰完成后可以离开固定机体2,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蓄能装置111所积蓄的冷量释放出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使得移动机体1的结构小巧、运动轻便,并且可保证蓄冰循环的顺利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定温度值T01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流通在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的载冷剂的具体材料匹配设定,第二设定温度值T02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蓄能装置111内的蓄能介质的具体材料匹配设定,例如当蓄能装置111内的蓄能介质为水,且流通在第二换热装置211与蓄能装置111之间的载冷剂为乙二醇时,第一设定温度值T01可以为:-10℃±2℃(例如-12℃、-11℃、-10℃、-9℃、-8℃等等),第二设定温度值T02可以为:-5℃±2℃(例如-7℃、-6℃、-5℃、-4℃、-3℃等等)。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固定机体2关于结构排布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9所示,固定机体2还包括:机壳23和隔板24,隔板24设在机壳23内以形成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放置空间231和第二放置空间232,第二换热装置211设在第一放置空间231内,第一换热器222和压缩机221位于第二放置空间232内,机壳23具有与第二放置空间232连通的进风口233和出风口234。其中,第一放置空间231位于第二放置空间232的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222和压缩机221的重量比较大,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22和压缩机221放置在第二放置空间232内,从而有利于优化固定机体2的重心,提高固定机体2结构的稳定性,且便于制冷剂系统22的走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机壳23具有第一侧壁235,在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时,第一侧壁235正对移动机体1,进风口233设在第一侧壁235上。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进风口233设在第一侧壁235上,有利增大固定机体2的进风面积,有利于保证固定机体2的工作效率。

例如,机壳23的第一侧壁235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在第一侧壁235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侧壁235,多个通孔限定出进风口233。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进风口233也可以设在机壳23的除第一侧壁235的其他侧壁上。

在发明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第一侧壁235上设有凸起部236,凸起部236与进风口233间隔开设置,在第二载冷剂系统21与第一载冷剂系统11对接时,换言之,在固定机体2与移动机体1对接时,凸起部236适于与移动机体1抵接以使得进风口233与移动机体1间隔开。例如,凸起部236可位于进风口233的上方,由此,可避免在固定机体2与移动机体1对接时,固定机体2与移动机体1之间的距离过近,从而防止移动机体1封堵进风口233。

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8所示,第一侧壁235的部分向外凸起以形成凸起部236,凸起部236限定出与机壳2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容纳腔,上述的固定机体2的第一对接头31设在容纳腔内。从而凸起部236既起到容纳第一对接头31的作用,又起到了防止移动机体1封堵进风口233的作用,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凸起部236也可以仅是形成在第一侧壁235上的凸起部,不具备容纳第一对接头31的作用。

可选地,参照图8和图9所示,第二放置空间232具有进风口233,第一放置空间231具有出风口234;制冷剂系统22还包括风机25,风机25位于第一放置空间231内,风机25用于驱动气流由第二放置空间232流向第一放置空间231。例如,风机25可以为离心风机,风机25的进风端朝下且与第二放置空间232连通,风机25的出风端与出风口234正对。可以理解的是,当风机25工作时,气流从进风口233流向第二放置空间232,并在第二放置空间232内与第一换热器222换热,接着流向第一放置空间231内,最后通过出风口234排出,由此,在蓄冰循环时,可使得由进风口233进入的冷风在下,由出风口234排出的热风在上,有利于提高第一换热器222的换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蓄能装置111的蓄冰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固定机体2还包括:充电装置26,充电装置26用于给移动机体1的蓄电装置16供电。由此,可以使得移动机体1在移动工作时可以不连接电源线,从而可使得移动机体1的移动不受电源线的控制,有利于增大移动机体1的移动范围。其中,当移动机体1工作时,移动机体1的蓄电装置16可以向第一液泵装置113供电以驱动第一液泵装置113运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12所示,充电装置26位于第二载冷剂系统21和制冷剂系统22的下方。例如,第二载冷剂系统21的第二换热装置211、第二液泵装置212和第二气液分离器213以及制冷剂系统22的压缩机221、第一换热器222、节流装置223和过滤器224均位于充电装置26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充电装置26的质量较大,通过将充电装置26设在第二载冷剂系统21和制冷剂系统22的下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固定机体2的重心,提高固定机体2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8所示,充电装置26具有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蓄电装置16具有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第一充电装置263和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可切换。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充电装置263与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处于对接状态时,充电装置26向蓄电装置16充电;当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与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处于断开状态时,也就是说,当第一充电装置263与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分离时,充电装置26停止向蓄电装置16充电,结构简单,且充断电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8所示,固定机体2还包括第一对接头31,移动机体1还包括第二对接头32,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在对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可切换,当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处于对接状态时,第二液泵装置212可使载冷剂在蓄能装置111与第二换热装置211之间循环流动(参照图3),第一对接头31和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位于固定机体2的同一侧壁上。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对接头31和充电装置26的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均位于第一侧壁235上。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第一对接头31和充电装置26的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位于固定机体2的同一侧壁上,当移动机体1与固定机体2的对接时,在实现第一对接头31和第二对接头32的对接的同时,还可实现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与第二充电对接装置161的对接,便于向移动机体1的蓄能装置111充能,且便于向移动机体1的蓄电装置充电。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对接头31和充电装置26的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也可以位于固定机体2的不同侧壁上。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二对接头32可以包括:第一支架321、升降装置和第二接头部,第一支架321具有盛放腔,盛放腔的顶侧和底侧均敞开,盛放腔的内侧壁上设有卡槽,升降装置设在卡槽内,升降装置在卡槽内可上下移动,第二接头部设在升降装置上,第二对接头31具有对接口,在升降装置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升降装置带动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对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接头部可以随着升降装置同步上下移动,在升降装置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升降装置带动第二接头部与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对接。由此,通过利用升降装置可以实现第二接头部与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的对接,由此不再需要手动对接第二对接头32的第二接头部和第一对接头31的对接口,从而可以解放人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对接的精确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示,固定机体2还包括:底盘27,第二载冷剂系统21和制冷剂系统22设在底盘27的上方以由底盘27支撑,充电装置26设在底盘27内。可以理解的是,底盘27为共用的安装结构,既起到安装充电装置26的作用,又起到支撑第二载冷剂系统21和制冷剂系统22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固定机体2的重心,另一方面有利于使得固定机体2内的部件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小固定机体2的空间占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底盘27的底壁形成有底部敞开的安装腔271,安装腔271的侧壁上设有缺口272,充电装置26包括充电本体261和导电模块262,充电本体261位于安装腔271内,导电模块262的一端与充电本体261相连,导电模块262的另一端穿过缺口272伸出安装腔271。其中,如图12所示,充电装置26的第一充电对接装置263设在导电模块262的另一端上。由此,可使得底盘27对充电装置26的固定可靠,且便于充电装置26向蓄电装置16充电,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固定机体2还包括底板28,底板28封盖安装腔271的敞开端。例如,底板28与底盘27可通过卡接或螺纹紧固件相连以封盖安装腔271的敞开端。由此,有利于提高对充电装置26的固定效果,保证对充电装置26的可靠固定,同时,有利于减少外界杂物例如灰尘等对充电装置26的影响,有利于保证充电装置26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移动空调的固定机体及移动空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