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楼板

文档序号:1684161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3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叠合楼板 (Laminated floor slab ) 是由 霍建鹏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于 2019-09-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叠合楼板,连接于竖向构件,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板,所述预制板包括板本体和预设于所述板本体内的第一钢筋;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钢筋部分连接于所述板本体,另一部分伸出于所述板本体外;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设于所述预制板和所述竖向构件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钢筋紧固于所述竖向构件和所述预制板。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叠合楼板的混凝土开裂,提高叠合楼板的结构强度。(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mposite floor slab,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vertical component, and comprises: the prefabricated plate comprises a plate body and a first steel bar which is preset in the plate body; the second steel bars are at least partially positioned right above the first steel bars, the second steel bars are partially connected to the plate body, and the other parts of the second steel bars extend out of the plate body; and the cast-in-place layer is arranged above the precast slabs and the vertical members so as to fasten the second steel bars to the vertical members and the precast slabs.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can avoid the concrete cracking of the composite floor slab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floor slab.)

一种叠合楼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用叠合楼板中,为了避免预制板板端的伸出钢筋(胡子筋)与墙体或者梁体内的预留钢筋发生干扰以及预制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通常做法是取消预制板板端的伸出钢筋,而是设置附加钢筋,最后通过后浇混凝土层形成叠合楼板。然而,这种方式中,当叠合楼板承受竖向重力时,预制板内预留的受力钢筋与附加钢筋之间需要通过混凝土错位间接传力,导致该处混凝土易开裂,结构强度不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楼板,旨在避免混凝土开裂,提高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叠合楼板,连接于竖向构件,所述叠合楼板包括:

预制板,所述预制板包括板本体和预设于所述板本体内的第一钢筋;

第二钢筋,所述第二钢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钢筋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钢筋部分连接于所述板本体,另一部分伸出于所述板本体外;以及

现浇层,所述现浇层设于所述预制板和所述竖向构件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钢筋紧固于所述竖向构件和所述预制板。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的边缘凹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钢筋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外,所述现浇层填设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为条形槽或楔形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板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每一所述安装槽均设有所述第二钢筋。

可选地,定义所述安装槽的深度为H1,所述板本体的厚度为H2,则满足关系:H1≤0.5H2、且H2-H1≥30mm。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二钢筋位于所述安装槽内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钢筋位于所述安装槽外的长度为L2,所述第二钢筋的外径为D,则满足关系:L1≥15D、L2≥15D。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凹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一钢筋显露于所述连通口,并能与所述第二钢筋相贴合。

可选地,所述连通口的横截面形状为上宽下窄的类锥形口。

可选地,所述现浇层为混凝土层。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叠合楼板,主要用于与竖向构件连接。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先是在预制板的板本体内预设第一钢筋,而后将第二钢筋部分连接于板本体,另一部分伸出于所述板本体外,用于连接竖向构件,并使第二钢筋位于第一钢筋的正上方,最后通过在预制板和竖向构件的上方设置现浇层,从而使第二钢筋紧固于竖向构件和预制板,形成叠合楼板。该叠合楼板结构,由于第二钢筋位于第一钢筋的正上方,因此在承受竖向重力时,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之间可直接传导力,不必通过混凝土错位进行受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混凝土开裂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叠合楼板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叠合楼板与竖向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叠合楼板连接竖向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叠合楼板 200 竖向构件
10 预制板 11 板本体
111 安装槽 12 第一钢筋
20 第二钢筋 30 现浇层
112 连通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且/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提出一种叠合楼板100,连接于竖向构件200。其中,竖向构件200可以是墙体,或者梁体等等,在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楼板100在工厂部分预制加工完成后,再运输到现场与竖向构件200进行连接和现场浇筑形成建筑结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叠合楼板100包括:

预制板10,所述预制板10包括板本体11和预设于所述板本体11内的第一钢筋12;

第二钢筋20,所述第二钢筋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钢筋12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钢筋20部分连接于所述板本体11,另一部分伸出于所述板本体11外;以及

现浇层30,所述现浇层30设于所述预制板10和所述竖向构件200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二钢筋20紧固于所述竖向构件200和所述预制板10。

在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板10预先在预制构件制造工厂预制加工完成,而后运输到现场进行装配施工。通常,在工厂预制时,将第一钢筋12预埋于板本体11内,以提高板本体11的结构强度,大幅提高预制板10的承重能力,同时避免工厂生产时板本体周边出筋,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

具体地,第一钢筋12与第二钢筋20可以采用相同规格的钢筋,并且,第一钢筋12和第二钢筋20数量相同,并可设置多个,第一钢筋12与第二钢筋20一一对应设置,由此,当预制板10在承受重力负荷时,可由多个第一钢筋12和第二钢筋20共同进行支撑承载,使得叠合楼板30的结构更加稳定。

第二钢筋20的向外伸出的部分具体可以是搭接于竖向构件200中预埋的钢筋(如梁箍筋),由此形成钢筋网,之后通过现浇层30浇筑,覆盖并锚固第二钢筋20、竖向构件200的预埋钢筋形成的钢筋网;或者位于竖向构件200中预埋的钢筋(如梁箍筋)之间,其后通过现浇层30实现二者稳定连接。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现浇层30为混凝土层,在施工时通过在现场进行浇筑混凝土层,由此当混凝土层凝固后,使得第二钢筋20的部分与板本体11锚固,另一部分(即向外伸出的部分)则与竖向构件200进行锚固,从而通过现浇层30和锚固的第二钢筋20使叠合楼板100整体与竖向构件200固定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先是在预制板10的板本体11内预设第一钢筋12,而后将第二钢筋20部分连接于板本体11,另一部分(即向外伸出的部分)连接于竖向构件200,并使第二钢筋20位于第一钢筋12的正上方,最后通过在预制板10和竖向构件200的上方设置现浇层30,从而使第二钢筋20紧固于竖向构件200和预制板10,形成叠合楼板100。该叠合楼板100结构,由于第二钢筋20位于第一钢筋12的正上方,因此在承受竖向重力时,第一钢筋12和第二钢筋20之间可直接正传导力,不必通过混凝土错位进行受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混凝土开裂的风险,大大提高了叠合楼板100的结构强度。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板本体11的边缘凹设有安装槽111,所述第二钢筋20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111内,另一部分(即向外伸出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111外,所述现浇层30填设于所述安装槽111。其中,安装槽111可在板本体11加工过程中,利用模具模制成型,并且安装槽111设于第一钢筋12的正上方,以便于第二钢筋20的安放。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钢筋20位于板本体11的部分能够容纳于安装槽111内,之后浇筑混凝土层,使混凝土填充于安装槽111,从而待混凝土凝固后,将第二钢筋20锚固于安装槽111内,由此通过设置安装槽111,增大了现浇层30,即混凝土层与板本体11接触和凝固的面积,使得第二钢筋20与板本体11连接更加稳定,结构强度更好。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的内壁设有凹凸结构(未图示)。可以理解地,在安装槽111内壁设置的凹凸结构,可以是一些凸起或者凹坑,由此增加安装槽111内壁的粗糙度,因此,当安装槽111内填充混凝土层时,能增加混凝土层与安装槽111内壁之间的粘着力,使得混凝土层在凝固后更加牢靠。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为条形槽或楔形槽。条形槽或者楔形槽的设计,一方面,结构较为简单,便于设计对应的模具进行加工,从而可以提高预制板10预制加工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条形槽和楔形槽的内部不会形成死角,从而可确保混凝土层密实的填充于安装槽111内,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凝固后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槽111也可以是椭圆形槽、半圆形槽等,如此也能使混凝土层充分密实的填充于安装槽111。

进一步地,本申请安装槽111的槽口呈扩口设置,如此设置,使得安装槽111的槽口相对槽底较宽,因此在对安装槽111内进行填充混凝土时,能够方便的使混凝土注入安装槽111内进行凝固。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槽111沿所述板本体11的宽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每一所述安装槽111均设有所述第二钢筋20。多个安装槽111的设置,使得连接板本体11时,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多个第二钢筋20连接板本体11和竖向构件200,因此在工厂预制时不需要预留胡子筋,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与竖向构件200连接时,与竖向构件200内预留钢筋相互干扰的现象,同时,多个安装槽111配合多个第二钢筋20将预制板10与竖向构件200连接,大大增加了叠合楼板100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结合参照图4、图5,本申请叠合楼板100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安装槽111的深度为H1,所述板本体11的厚度为H2,则满足关系:H1≤0.5H2、且H2-H1≥30mm,即,安装槽111的深度应当不大于板本体11厚度的一半,并且确保板本体11的边缘在设置安装槽111后的厚度仍不低于30mm,如此设置,可以确保板本体11的边缘在设置安装槽111后仍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保证叠合楼板100与竖向构件200连接后稳定受力,符合建筑学设计。

本申请叠合楼板100的另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钢筋20位于所述安装槽111内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钢筋20位于所述安装槽111外的长度为L2,所述第二钢筋20的外径为D,则满足关系:L1≥15D、L2≥15D。如此设置,符合建筑学设计,使得第二钢筋20与预制板10部分和竖向构件200部分均具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在承受重力负荷时能够保持稳定、牢靠,确保了叠合楼板100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6、图7,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111的底部凹设有连通口112,所述第一钢筋12显露于所述连通口112,并能与所述第二钢筋20相贴合。实际应用中,第一钢筋12预埋在板本体11后,可利用模具在安装槽111的槽底凹陷形成连通口112,使得第一钢筋12由连通口112显露出来,而后再安放第二钢筋20时,可将第二钢筋20对应安放于安装槽111凹陷形成连通口112的位置处,由此使得第一钢筋12与第二钢筋20能够相互接触贴合。如此设置,当安装槽111内浇筑混凝土后,第一钢筋12与第二钢筋20能够锚固结合为一体,因此当叠合楼板100承受竖向重力时,能够由上下设置的第一钢筋12和第二钢筋20共同承载支撑和受力,而不需要通过混凝土进行间接传递受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叠合楼板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便于第二钢筋20与第一钢筋12接触后贴合于一体,参照图7,本申请中,所述连通口112的横截面形状为上宽下窄的类锥形口。如此,使得第二钢筋20部分能够容纳于连通口112内,并且能被连通口112的侧壁进行止挡限位,从而使第二钢筋20安放于安装槽111后不会轻易晃动,由此更加便于现场浇筑混凝土,有利于提高生产施工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应用于钢结构煤棚的吊装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