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管箱及换热器

文档序号:1685314 发布日期:2020-01-03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集管箱及换热器 (Header and heat exchanger ) 是由 董军启 范学彬 高建华 于 2018-06-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一种集管箱及换热器。其中,集管箱包括主体件和连接所述主体件的固定板;所述主体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固定板的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固定板的另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二腔室;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表面,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所述第一管部和/或第二管部包括主体部,部分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板一侧凹陷形成凹部,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二管部的轴向延伸。(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header case and heat exchanger. The header box comprises a main body part and a fixing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body part; the main body piece comprises a first pipe part and a second pipe part which are adjacently arranged, a first cavity is formed by the first pipe part and one part of the fixing plate in an enclosing mode, and a second cavity is formed by the second pipe part and the other part of the fixing plate in an enclosing mode; the fix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hole, the mounting hole penetrates through the upper surface and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fixing plate, and the mounting hol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cavity or the second cavity; the first pipe part and/or the second pipe part comprise a main body part, part of the main body part is sunken towards one side of the fixing plate to form a concave part, and the concave part extend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first pipe part and the second pipe part.)

集管箱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集管箱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采用CO2等作为冷媒的换热器,由于CO2制冷系统压力高,对换热器也提出了很高的耐压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管箱,包括主体件和连接所述主体件的固定板;

所述主体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固定板的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二管部和所述固定板的另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二腔室;

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固定板的上下表面,所述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管部和/或第二管部包括主体部,部分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板一侧凹陷形成凹部,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二管部的轴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集管箱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通孔,所述连接部的端面抵接所述固定板。

可选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连接部端面的一侧壁面沿背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连接部的端面,能够使得相邻两个所述通孔间形成连接臂,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连接所述固定板。

可选的,所述固定板对应设置有插接所述连接臂的插孔,所述连接臂的头端穿过所述插孔并铆接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可选的,所述集管箱还包括隔板,所述主体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插接所述隔板的隔板槽,所述固定板对应设置有容纳所述隔板端部的容纳槽,以封堵所述第一、二腔室;所述隔板具有抵接所述主体件的内壁的配合部。

可选的,所述主体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端盖以封堵所述第一、二腔室;

所述端盖具有向主体件一侧凸出的装配部及环设于所述装配部外沿的平坦部,所述装配部包括外侧壁和底壁,所述装配部的外侧壁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壁以及固定板紧配或焊接。

可选的,所述主体件包括第一外侧壁和第二外侧壁,所述固定板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所述固定板的端面向所述主体件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包边,所述包边包覆所述第一、二外侧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芯体及位于所述芯体一端的第一集管箱及另一端的第二集管箱;其中,所述第一集管箱为如上所述的集管箱;所述芯体包括散热件和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扁平管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集管箱包括主体件和固定板;所述第二集管箱的主体件包括第三、四管部,所述第三管部和所述第二集管箱的固定板的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三腔室,所述第四管部和所述第二集管箱的固定板的另一部分围设形成第四腔室;所述固定板开设有插接所述扁平管的安装孔;

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通过部分所述扁平管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通过另一部分所述扁平管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二集管箱的主体件的至少一端插接有隔板以封堵所述第三、四腔室。

可选的,所述第二集管箱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集管箱一端的转接部,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

所述第一转接件具有至少两个向主体件一侧凸出的装配部及环设于所述装配部外沿的平坦部,所述装配部包括外侧壁和底壁,所述装配部的外侧壁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壁以及固定板紧配或焊接;

其中,两个连通所述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的所述装配部的底壁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转接件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二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接件朝向所述第二转接件的一侧设置有卡勾,以勾扣所述第二转接件。

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室,所述芯体部分或全部容纳于所述腔室;

所述壳体设置有褶皱结构,所述褶皱结构沿所述扁平管的堆叠方向延伸;

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集流管,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二集流管。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集管箱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件和固定板。通过将主体件设置为包括多个相邻的管部,并将管部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为向所述固定板所在的一侧凹陷以形成凹部,以利于提高集管箱的强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至图20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主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一管部的侧视图;

图6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一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二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10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二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一管部、第二管部以及固定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各结构安装完成示意图;

图15A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端盖和主体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隔板和主体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结构的安装完成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主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转接部和主体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扁平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100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比如CO2制冷系统。

请参照图1,并在必要时结合图2至图20。该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管箱1、第二集管箱2、芯体3及壳体4。所述壳体4内部具有密封的腔室,所述芯体3的部分或全部容纳于所述腔室。所述芯体3包括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扁平管30。扁平管30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的所述腔室内(可结合图2)。

在沿扁平管30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所述壳体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03与第二端405。所述第一集管箱1设置于壳体4的第一端403,第二集管箱2设置于壳体4的第二端405。

所述第一集管箱1包括主体件11和连接所述主体件的固定板10。所述主体件1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所述第一管部111包括主体部1111,所述第二管部112同样包括主体部1111,所述主体部1111邻近所述固定板10的一侧敞开(可结合图3)。

部分主体部1111向所述固定板10一侧凹陷形成凹部1110,所述凹部1110沿所述第一、二管部111、112的轴向延伸。该凹部1110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主体件1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管部111和第二管部112轴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0。所述第一管部111和所述固定板10的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一腔室15,所述第二管部112和所述固定板10的另一部分围设形成第二腔室16。

所述固定板10设置有两排安装孔101,其中一排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5,另一排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6(可结合图3至图9)。所述安装孔101贯穿所述固定板10的上下表面。为便于描述,将连通第一腔室15的安装孔101视为第一组插孔12,连通第二腔室16的安装孔101视为第二组插孔13。所述扁平管30插接于第一组插孔12以与第一腔室15连通,所述扁平管30插接于第二组插孔13以与第二腔室16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0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宽度方向W大致相同。当然,由于加工导致的微小偏差,应当理解也在此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所述集管箱1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管部111和所述第二管部112的连接部115。所述连接部115的端面抵接所述固定板10。所述连接部115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5和所述第二腔室16的通孔116。可选的,通孔116靠近所述连接部115端面的一侧壁面沿背离所述主体部1111的方向延伸并贯通连接部115的端面(可结合图7至图14),相应地,使得相邻两个所述通孔116间形成连接臂117,至少部分所述连接臂117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0。当然,通孔116也可不贯通连接部115的端面(可结合图3至图5)。通孔116的截面可呈矩形、圆形、半圆形等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第一管部111的两侧设置有自所述主体部1111向下延伸的第一内侧壁1113和第一外侧壁1114。所述第二管部112的两侧设置有自所述主体部1111向下延伸的第二内侧壁1123和第二外侧壁1124。其中,第一内侧壁1113与第二内侧壁1123贴合焊接,形成连接部115。并且第一内侧壁1113设置有第一孔1131,第二内侧壁1123设置有与第一孔1131对应的第二孔1231。第一孔1131和第二孔1231对应连通,形成通孔116,以使第一腔室15与第二腔室16连通(可结合图3、图4、和图5)。

其中,第一孔1131可贯通所述第一内侧壁1113的端面,也可不贯通所述第一内侧壁1113的端面。第二孔1231可贯通第二内侧壁1123的端面,也可不贯通所述第二内侧壁1123的端面。可选的,所述第一、二侧边1113、1123及第一、二外侧壁1114、1124大致呈平直板状,以利于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1131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孔1131贯通所述第一内侧壁1113的端面。则相邻两个所述通孔1131间形成第一连接臂113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臂1132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0。比如,所述第一连接臂1132的端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连接臂1132的端面可直接焊接于固定板10的表面(可结合图7至图9)。当然,也可在固定板10上设置有插孔105,相应地,第一连接臂1132向下延伸出头端1133,以插接于插槽105(可结合图10至图14)。可选的,第一连接臂1132通过铆接的方式设置于固定板10。

相应的,所述第二孔1231贯通所述第二内侧壁1123的端面。所述第二孔1231贯通所述侧壁1123的端面。所述第二孔1231的两侧形成第二连接臂1232。所述第二连接臂1232连接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0。所述第二连接臂1232与固定板10的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连接臂1132与固定板10之间的设置方式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则在此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内侧壁1113与第二内侧壁1123贴合焊接,可理解为所述第一连接臂1132和第二连接臂1232对应贴合焊接,形成连接臂117。并且,对于其他结构形式的连接臂而言,固定板同样可设置与连接臂相匹配的插槽。而连接臂也同样可通过铆接的方式设置于固定板。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1131的截面还可圆形(可结合图4)、呈半圆形等其他形状。所述第二孔1231的截面也可呈圆形、半圆形等其他形状。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宽度方向W,所述固定板10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两个所述固定板10的端面向所述主体件11所在的一侧延伸形成包边103。所述包边103包覆所述第一、二外侧壁1114、1124,有利于增加主体件11与固定板10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集管箱的焊接强度。

进一步的,沿所述主体件11延伸的方向,主体件11的两端均密封。

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件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隔板17(可结合图16和图17)。具体的,所述主体件11的一端设置有插接所述隔板17的隔板槽171,所述固定板10对应设置有容纳所述隔板17端部的容纳槽172。隔板17插接于隔板槽171及容纳槽172中,以封堵第一、二管部111、112的端部。其中,容纳槽172的长度大于隔板槽171的长度。隔板17具有宽度不相同的两端。具体安装时,宽度相对较小的一端穿过容纳槽172而插接于隔板槽171,而宽度相对较大的一端插接于容纳槽172。所述隔板17具有抵接所述主体件11内壁的配合部173,以密封第一、二腔室15、16,进一步的还可控制隔板的***深度。相应地,所述主体件11的另一端及固定板10同样设置有对应的隔板槽171及容纳槽172,以设置隔板17,具体可参照第一管部111中一端设置隔板17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件11的端部设置有端盖18(可结合图15A和图15B)。所述端盖18包括平坦部182和向主体件11的一侧凸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装配部181,即所述平坦部182环设于所述装配部181的外沿。所述平坦部182具有背离主体件11的第一表面1822,以及邻近主体件11一侧的第二表面1821。所述装配部181包括外侧壁和底壁,所述装配部181的外侧壁与所述主体部1111的内壁以及固定板10紧配或焊接,而所述平坦部182的第二表面1821与固定板10的端壁及主体件11的端壁相贴合。所述装配部181的截断面形状可根据主体部1111的形状进行设置。

当然,所述主体件11的一端设置隔板,另一端设置端盖也是可以的。另外,所述主体件11的端部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密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结构与第一集管箱1的基本相同。第二集管箱2包括主体件21和固定板20(可结合图2和图18)。所述主体件21包括第三、四管部211、212。不同的是,所述第三、四管部211、212的连接部215并未设置通孔,即内侧壁213、223并未设置通孔,以使第二集管箱2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三、四腔室25、26。相应的,上述连通第一腔室15的扁平管30,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腔室25。连通第二腔室16的扁平管30,其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腔室26。

沿所述第二集管箱2的长度方向,第二集管箱2具有相对的两端,其中的一端密封,另一端用于导入第一换热介质或导出第一换热介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件21的一端设置有端盖28。该端盖28可与上述端盖18大致相同。第二集管箱2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接部29,所述转接件29包括第一转接件291和第二转接件292(可结合图2和图19)。第一转接件291的远离主体件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接件292。所述第一转接件291和第二转接件292可焊接设置。所述第一转接件291的结构与端盖18大致相同。第一转接件291具有多个装配部2912。所述装配部2912的外沿环设有平坦部2911。不同的是,位于外侧的两个装配部2912的端部开设有第一通孔2915。相应地,所述第二转接件292与位于外侧的两个装配部2912相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第二通孔2921,形成两组相对应的第二通孔2921和装配部2912,以向第三导入或导出第一换热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装配部2912。并且本申请对于装配部2912的个数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所述第二集管箱2包括依次穿过其中一组第二通孔2921和第一通孔2915而进入第三腔室25的转接管53,以及依次穿过另一组第二通孔2921和第一通孔2915而进入第四腔室26的转接管63,以向第三腔室25和第四腔室26中的一个导入第一换热介质,而从第三腔室25和第四腔室26中的另一个中导出第一换热介质。

所述第一转接件291的朝向所述第二转接件292的一侧设置有卡勾2913,以在将第二转接件292安装在第一转接件291时,能够勾扣住第二转接件292,有利于第二转接件292的固定。

另外,转接管53外还设置有管路连接件50。转接管63外还设置有管路连接件60(可结合图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管部111、第二管部112、第三管部211以及第四管部212可以采用通过板件冲压而成。

进一步,所述安装孔101的边沿向远离所述主体件11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106(可结合图3和图6),以增大扁平管30与第一集管箱1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换热器的焊接强度。

进一步,所述扁平管30的端部设置缩口部301(可结合图3和图20)。该缩口部301包括侧壁3012和定位面3011。该缩口部301插接于安装孔101内,侧壁3012与安装孔101的内壁贴合,定位面3011抵接于翻边106的端面,以便于扁平管30的安装定位,降低扁平管和集管箱的装配难道。缩口部301可通过缩口工装进行缩口加工而得。该缩口部301的高度h可根据扁平管30所需***安装孔101的深度进行设置。

相应地,所述第二集管箱的固定板20也可设置有翻边。所述扁平管连通第二集管箱的一端也可设置缩口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所述扁平管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扁平管可以是微通道扁管。则沿扁平管30的宽度方向排布多个微通道302,并且微通道302沿扁平管30的长度方向延伸(可结合图20),以与端部的集管箱连通。采用微通道扁管可更好的增加扁平管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若所述扁平管为多个时,所述多个扁平管可以间隔平行设置。此外,所述扁平管的每层可以为一个扁平管,也可为多个扁平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本申请对扁平管的种类、个数及设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也可仅有一端设有集管箱。其中,集管箱的设置情况具体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述壳体的两端中仅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壳体的另一端可直接设置一个集流管以与所述腔室连通。

进一步,所述壳体外侧壁设置有连通壳体内的所述腔室的第一集流管7和第二集流管(未示出),以收集或分配第二换热介质。具体地,所述第一集流管7设置于所述壳体4靠近第一端403的外侧壁处,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于所述壳体4靠近第二端405的外侧壁处。

所述第一集流管7、第二集流管与壳体4为相互独立部件。所述第一集流管7靠近所述壳体4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开孔71。相应地,所述壳体4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7的一侧设置有与开孔71连通的开口部431,以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壳体内的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集流管靠近所述壳体4的一侧开设有开孔(未示出),而所述壳体4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侧同样开设有连通该开孔的开口部(未示出),以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壳体内的所述腔室。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7、第二集流管与壳体4也可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集流管7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外接管72,以向第一集流管7流入或从第一集流管7流出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端密封,另一端设置有第四外接管82,对应自第二集流管流出或向第二集流管流入第二换热介质。比如,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可自第四外接管82进入第二集流管,而后进入壳体内的所述腔室并通过扁平管与第一换热介质换热,之后流入第一集流管7,并最终由第三外接管72流出。

所述第一集流管7和第二集流管在所述壳体4外呈对角设置。以便第二换热介质与第一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所述芯体3还包括散热件39,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散热件39与扁平管30间隔设置于壳体内的所述腔室。散热件39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所述散热件39可以是换热翅片,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等。其中,所述散热件39可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扁平管上,也可通过端部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板,或者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于集管箱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壳体4可仅包括侧壁,所述设置于两端的集管箱1、2的底板与壳体4共同形成密封的腔室。当然,所述壳体也可包括能够与集管箱的底板紧密贴合的端壁,以形成所述腔室,则所述端壁应开设有供扁平管穿过的孔。对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中只有一端设置有集管箱的情况,壳体同样可采用类似设置。

所述壳体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包括多个拼接的侧壁也可分为至少两个独立的部分。若所述壳体由至少两个侧壁拼接而成时,拼接处两侧的两侧壁存在重合的部分,以保证焊接面积,增加壳体的强度。

进一步的,沿所述第一端403向第二端405的方向,所述壳体4设置有多个褶皱结构45(可结合图2),以释放换热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并可增强壳体的强度。所述褶皱结构45沿所述扁平管30堆叠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多个褶皱结构45大致均匀分布。当然,所述多个褶皱也可不均匀分布。

所述褶皱结构45可以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凸起,以使褶皱结构45的端部抵接扁平管30的侧边,以利于扁平管的定位(可结合图2)。当然褶皱结构也可向壳体的外侧凸起。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所述褶皱结构45的个数也可仅为一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也可不包括壳体,则流经扁平管的第一换热介质则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管箱1的连接部115设置有使得第一腔室15和第二腔室16连通的通孔116。而第二集管箱2的连接部215并未设置通孔,第三腔室25和第四腔室26相互独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00,可实现第二换热介质的两流程流动。比如,第二换热介质可自转接管53进入第三腔室25,经一部分扁平管30进入第一腔室15,再经通孔116进入第二腔室16,进而经另一部分扁平管30流入第四腔室26,最后经转接管63流出换热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汽车散热器水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