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

文档序号:1690780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 (Polishing agent for plastic and method for forming uniform rough surface on plastic surface ) 是由 胡军 李平 王卫国 缪培凯 吕国强 杨波 凌云剑 伍松 符饶生 于 2019-08-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丁酮50~70份、异丙醇8~20份、乙酸乙酯5~10份。与传统的手工或机械打磨方式相比,该打磨剂可打磨到制件的死角部位,保证打磨均匀性和打磨效率,且打磨程度可调,可应用于一定材质的3C产品如手机后盖等塑料装饰件的涂装前处理过程,满足无尘涂装要求,并保证薄涂时的涂装质量。(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olishing agent for plastics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uniform rough surface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stics,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in parts by weight: 50-70 parts of butanone, 8-20 parts of isopropanol and 5-10 parts of ethyl acetat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nual or mechanical polishing mode, the polishing agent can polish dead angle positions of workpieces, ensures polishing uniformity and polishing efficiency, is adjustable in polishing degree, can be applied to the coating pretreatment process of plastic decorating parts such as mobile phone rear covers and the like of 3C products made of certain materials, meets the dust-free coating requirement, and ensures coating quality in thin coating.)

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塑料表面进行涂装可以将塑料质轻、易成型、价格低廉等特性与涂层的导电导磁、可焊接性或装饰性相结合,扩展塑料的应用领域。为提高涂层与塑料基材的结合力,最传统的方法是用砂纸进行手工打磨,该方法易产生大量灰尘,工艺繁琐,处理效率低下,用打磨机进行机械打磨的方式虽然在打磨效率上有所改进,但难以打磨到死角部位,且需要外接电源,使用不便。

对于3C产品等对外观要求较高的制品,手工或机械打磨均难以保证打磨均匀性,在薄涂施工比如漆膜厚度20μm以下时会影响漆膜平整性,降低产品良率,此外在冬季打磨容易产生静电,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影响涂装质量。

发明内容

传统的手工或机械方法在对塑料进行打磨时往往因打磨不均匀而影响后续涂装质量,同时该方式易产生大量灰尘,对异型件难以打磨到死角部位,使用不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及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塑料用打磨剂,按重量份计,包括组分:丁酮50~70份、异丙醇8~20份、乙酸乙酯5~10份。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包括:

将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按重量比为(50~70):(8~20):(5~10)混合均匀,配置成打磨剂,然后涂布于素材表面,一段时间后去除所述打磨剂,在素材表面形成粗糙面;

其中,所述素材材质包括PC、ABS、PMMA、PVC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

优选的,所述打磨剂涂布于素材表面20~120s后去除。

优选的,所述打磨剂的涂布方式为淋涂。

优选的,淋涂前,将素材倾斜30°~60°放置。

优选的,去除所述打磨剂的方法为气压吹干。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塑料件涂装方法,包括步骤:

采用上述方面所述的方法在塑料件表面形成粗糙面,然后进行涂装。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能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用一定配比的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制成打磨剂,能在PC、ABS、PMMA、PVC这类素材表面形成细微、均匀的粗糙面,且打磨程度可调,与传统的手工或机械打磨方式相比,该打磨剂可打磨到制件的死角部位,保证打磨均匀性和打磨效率,可应用于相应材质的3C产品如手机后盖等塑料装饰件的涂装前处理过程,满足无尘涂装要求,并保证薄涂时的涂装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2及对比例1-2打磨后的素材表面形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塑料用打磨剂,包括按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丁酮50~70份、异丙醇8~20份、乙酸乙酯5~10份。其中,丁酮作为强溶剂,用于咬伤素材,乙酸乙酯和异丙醇起调节作用,能有效避免塑料表面被过度咬伤。发明人经实验发现,采用上述组分搭配,能在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这类素材表面形成细微、均匀的粗糙面。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素材类型的不同在上述范围内适当调整各组分的配比或调整打磨剂在素材表面的停留时间,来获得一定粗糙度的打磨面,比如PC、ABS或其共混物更易被咬伤,因此在应用于薄涂施工时,可以取较低的丁酮添加量,或者减少打磨时间,对于较难被咬伤的PMMA素材,处理方法则刚好相反。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的配比为7:2:1,在PC/ABS素材表面的打磨时间为30s,在PMMA素材表面的打磨时间为80s,所形成的粗糙面均可适用于喷涂膜厚10~15μm的薄涂施工,均能获得较好的漆膜外观。

与传统的手工或机械打磨方式相比,使用前述的打磨剂不仅可打磨到素材的死角部位,保证打磨均匀性和打磨效率,还便于调控打磨程度,从而满足薄涂需求。基于上述优点,该打磨剂可应用于相应材质的3C产品如手机后盖等塑料装饰件的涂装前处理过程,满足无尘涂装要求,并保证薄涂时的涂装质量。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在塑料表面形成均匀粗糙面的方法,包括:将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按重量比为(50~70):(8~20):(5~10)混合均匀,配置成打磨剂,然后涂布于素材表面,一段时间后去除打磨剂,在素材表面形成粗糙面;其中的素材材质选自PC、ABS、PMMA、PVC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本方法中,有关打磨剂的组成选择可参照前述关于打磨剂的实施例,此处未重复论述。

涂布方式可以是公知的喷涂、淋涂等,采用淋涂工艺时,优选使素材倾斜30°~60°放置,以使塑料表面快速被打磨剂浸润。根据素材及后续涂漆工艺的不同,打磨剂在塑料表面的停留时间也略有不同,一般而言,将打磨剂涂布于上述各类素材表面20~120s即可形成均匀的粗糙面,打磨效率高。当然,素材表面粗糙度随着丁酮用量的增加及打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对于同一打磨剂,要在不同的素材表面获得类似的表面粗糙度,打磨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对此,前述关于打磨剂的实施例亦有记载。

在形成粗糙面后,可以采用气压吹干或烘干的方式去除打磨剂,优选采用气压吹干的方式,其操作简单便捷,吹干后即可进入后续涂装工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塑料件涂装方法,包括步骤:采用上述方面所述的方法在塑料件表面形成粗糙面,然后进行涂装。本发明对涂装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喷涂、淋涂等工艺。

实施例1

按重量比丁酮:异丙醇:乙酸乙酯=7:2:1配制打磨剂;

取PC/ABS片材,倾斜45°放置,淋涂所配制的打磨剂,使片材表面充分润湿,30s后,用喷枪气压吹干。

实施例2

打磨剂配方同实施例1;

取PMMA片材,倾斜45°放置,淋涂所配制的打磨剂,使片材表面充分润湿,80s后,用喷枪气压吹干。

对比例1

将PC/ABS片材用酒精擦拭干净并固定,用打磨机打磨,打磨砂纸1000目,打磨时间50s。

对比例2

将PMMA片材用酒精擦拭干净并固定,用打磨机打磨,打磨砂纸800目,打磨时间60s。

采用Dino-Lite光学显微镜观察经实施例1-2及对比例1-2打磨后的素材表面形貌,分别如图1a-1d所示。实施例1(图1a)和实施例2(图1b)均能形成细致的锚结构,而对比例1(图1c)和对比例2(图1d)的机械打磨方式虽然能得到看似均匀的粗糙面,但为不均匀的沟壑结构。

为评价打磨后素材表面的平整度,采用日本新东科学株式会社的便携式静摩擦系数测试仪(型号为94i-Ⅱ)测试其摩擦系数,摩擦系数越小表明表面越平整,测试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较之于传统的机械打磨,实施例1和2能形成更为平整的粗糙面。

表1

测试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对比例1 对比例2
粗糙面摩擦系数 0.265 0.217 0.355 0.379
薄涂后漆膜外观 平整 平整 凹凸不平 凹凸不平
薄涂后漆膜附着力 5B 5B 3B 2B

进一步在上述打磨后的素材表面喷涂同一底漆,漆膜厚度为10~15μm,观察漆膜外观并测试附着力,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附着力按GB/T9286-1998测试,用田岛(TAJIMA)LB39H刀片,刀锋角度为30°,在测试样本表面划11×11个约2mm×2mm小网格,每一条划线应深及涂层的底层;用毛刷将测试区域的碎片刷干净,用NICHIBAN CT405胶带,牢牢粘住被测试小网格,并用橡皮擦用力挤压胶带,赶走胶带与涂层之间的气泡,以加大胶带与被测区域的接触面积及力度;用手抓住胶带一端,在60°方向,0.5s~1s内扯下胶纸,试验后再用5倍放大镜检查涂层的脱落情况,记录测试结果。

附着力评价标准如下:切割边缘完全平滑,无一格脱落为5B;在切***叉处有少许涂层脱落,但受影响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小于5%为4B;在切***叉处有少许涂层脱落,但受影响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5%小于15%为3B;涂层沿切割边缘部分或全部大碎片脱落,受影响切割面积明显大于15%,但不能大于35%为2B;涂层沿切割边缘部分或全部大碎片脱落,受影响切割面积明显大于35%,但不能大于65%为1B;涂层剥落的程度超过1B等级,为0B。

可见,实施例1-2可以在喷涂膜厚10~15μm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漆膜外观,而对比例1-2薄涂后漆膜凹凸不平,需要将漆膜厚度增加到40~50μm时才能遮盖打磨面。此外,实施例1-2漆膜附着力可达5B,而对比例1为3B,对比例2为2B,均明显不及实施例1和2。这可能是因为实施例1和2能在素材表面形成细致的锚结构,利于涂层渗透进去起到机械锚定作用,而对比例1和2只能形成大小不一的沟壑结构,不能形成大量均匀的物理连接点。

以上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进行的多种等同替代或简单变型方式,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利用生物质材料制备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