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动力工具

文档序号:1700211 发布日期:2019-12-13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手持式动力工具 (Hand-held power tool ) 是由 郑悦 张士松 钟红风 孙益民 于 2019-06-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相对所述机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模式选择件,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钻孔模式;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手持动力工具处于夹头调节模式;当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所述模式选择件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运动;当操作者握持所述手柄部时,所述操作者能够以握持所述手柄部的手同时操作所述模式选择件。本申请手持式动力工具中,当操作者握持手柄部时,操作者能够以握持手柄部的手同时操作模式选择件,如此,当操作者工作过程中,可以实现单手操作与控制手持式动力工具,并实现对应的模式切换功能,方便且灵活度高。(a hand-held power tool includes a mode selector member movable relative to a housing between a first position and a second position, the hand-held power tool being in a drill mode when the mode selector member is in the first position; when the mode selector is in the second position, the hand-held power tool is in a chuck adjustment mode; when the mode selection piece moves from the first position to the second position, the mode selection piece moves in the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first end; when an operator grips the handle portion, the operator can simultaneously operate the mode selector with a hand gripping the handle portion. In this application hand-held type power tool, when the operator grips handle portion, the operator can select the piece with the hand concurrent operation mode who grips handle portion, so, in operator&#39;s working process, can realize one-hand operation and control hand-held type power tool to realize the mode switching function that corresponds, convenient and flexibility ratio is high.)

手持式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手持式动力工具,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自动夹紧或松开工具头的手持式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手持式动力工具,例如电钻用于对工件(如木板或水泥板等)进行钻孔或螺丝批用于松开或拧紧螺钉,其驱动轴上安装有用于夹持工具头的夹头。根据手持式动力工具功能的不同可选用不同规格、类型的工具头(如用于拧螺钉的批头、可在木板上钻孔的扁钻、可用于在水泥板上钻孔的冲击钻头以及在钢板上钻孔的麻花钻等),在更换工具头时,首先需要将夹头打开以释放原本夹紧于夹头的工具头,然后***新工具头后再将其锁紧于夹头内。夹头通常包括与电动工具主轴连接的夹头芯体,活动地设置于夹头芯体且可沿夹头芯体轴向移动的多个夹爪,套设于夹头芯体外侧并与夹爪螺纹连接的调整件(如螺母套)。调整件外连接有模式调节操作件,通常状况下,用户可以手动旋转模式调节操作件,使调整件与静止的输出轴以及夹头芯体发生相对转动,调整件的转动促使与其螺纹配合的夹爪相对于夹头芯体沿夹头芯体轴线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的夹槽往复移动,从而实现工作部件的夹紧或者放松。为满足工作需求,夹头对工具头的夹紧力往往较高,手动操作不紧比较费力且很难满足夹紧力的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模式切换过程中,操作者需要一只手握持手柄部,并通过握持的手执行启动控制,在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时还需要另一只手进行调整件旋转,特别是在需要对工件进行拿放等动作时,操作者将不停地切换各种动作,操作非常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单手操作的手持式动力工具。

一种手持式动力工具,包括:

马达,具有能够输出旋转动力的马达轴;

机壳,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部以及收容马达的主体部;

夹头组件,包括本体、相对于本体活动设置的多个夹爪、以及与所述多个夹爪螺纹连接的调整件,所述夹头组件远离所述马达的一端为所述夹头组件的第一端;

传动机构,具有能够将所述马达的动力输出的驱动轴,以及

模式选择机构,用于可操作地使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至少在钻孔模式和夹头调节模式之间切换;当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钻孔模式时,所述驱动轴驱动所述本体、所述夹爪以及所述调整件一起旋转;当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所述调整件与所述本体其中之一能够由所述马达驱动相对于两者之另一旋转,以使所述多个夹爪相对所述本体运动以进行合拢或者张开;

所述模式选择机构包括相对所述机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模式选择件,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钻孔模式;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手持动力工具处于夹头调节模式;当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所述模式选择件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方向运动;当操作者握持所述手柄部时,所述操作者能够以握持所述手柄部的手同时操作所述模式选择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是沿所述马达轴轴向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模式选择件弹性抵接的模式复位元件,所述模式选择件用于可操作地克服所述模式复位元件的作用力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能够在所述模式复位元件的弹性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与所述主体部呈角度设置,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开关扳机,所述模式选择件紧邻所述开关扳机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件与所述夹爪至少部分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机构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支架,所述模式选择件枢转地设置于所述支架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架在初始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转动,当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模式选择件相对于机壳锁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件和所述主体部之一设置有卡块,二者之另一设置有卡槽,当所述模式选择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配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能够在所述模式选择件的作用下沿所述马达轴轴向运动的连接件和锁止元件,所述锁止元件不可转动地相对于所述机壳设置;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锁止元件将所述本体相对所述机壳锁定,所述连接件能够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调整件以使所述调整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

当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本体分离,所述连接件断开所述马达轴与所述调整件之间的动力传递,所述本体由所述马达轴驱动从而带动所述调整件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时,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元件在所述模式选择件的作用下同步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锁止元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模式选择件的运动方向同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输出行星轮系,所述输出行星轮系包括输出太阳轮、与所述输出太阳轮啮合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输出行星轮以及与所述输出行星轮配接的输出齿圈;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输出齿圈无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驱动轴通过所述输出行星轮带动本体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输出齿圈断开连接,所述输出齿圈在所述行星轮的驱动下旋转,所述连接件在旋转方向传动连接于所述输出齿圈和所述调整件之间以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调整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输出齿圈远离所述马达的一侧且与所述调整件无相对转动地连接;

当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时,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锁止元件沿所述马达轴轴向向靠近所述马达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连接件在旋转方向与所述输出齿圈啮合,同时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输出齿圈脱开并将所述本体相对于所述机壳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扳机能够在使所述马达断电的起始位置和以及使所述马达启动的终点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手持式动力工具还包括互锁单元;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互锁单元能够与所述开关扳机抵接,从而阻止所述开关扳机运动至终点位置;

当所述开关扳机运动至终点位置时,所述互锁单元能够与所述模式选择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模式选择件运动至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扳机的运动行程还包括位于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且以预定速度输出的预定位置;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互锁单元能够在预定位置与所述开关扳机抵接,从而阻止所述开关扳机运动至越过所述预定位置;当所述开关扳机位于预定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时,所述互锁单元与所述模式选择件抵接,从而阻止所述模式选择件运动至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的转速与所述扳机开关距离起始位置的行程呈比例设置,且所述扳机开关距离起始位置的行程越大,所述马达的转速越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至少一级变速行星轮系,所述变速行星轮系包括能够在第一变速位置和第二变速位置移动的变速齿圈;

当位于第一变速位置时,所述传动机构能够以第一传动比输出;

当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时,所述传动机构能够以大于所述第一传动比的第二传动比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变速齿圈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能够带动所述变速齿圈运动至第一变速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与所述变速齿圈连接以带动所述变速齿圈在第一、第二变速位置运动的速度选择件以及位于所述机壳和所述速度选择件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

当所述模式选择件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带动所述变速齿圈由第一变速位置运动至第二变速位置时,所述速度选择件在所述模式选择件的作用下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力运动,并当所述模式选择件回复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通过所述速度选择件带动所述变速齿圈回复至第一变速位置。

本申请手持式动力工具中,当操作者握持手柄部时,操作者能够以握持手柄部的手同时操作模式选择件,如此,当操作者工作过程中,可以实现单手操作与控制手持式动力工具,并实现对应的模式切换功能,方便且灵活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传动机构以及夹头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螺丝批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的剖视图,且夹爪处于夹紧状态;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的剖视图,且夹爪处于松开状态;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的剖视图,且螺丝批处于低速状态;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的剖视图,且螺丝批处于高速状态;

图7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夹头调节模式夹爪处于打开状态时模式选择件与滑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与图8对应状态下切换环的打开触发件触发马达换向开关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钻孔模式下螺丝批处于低速状态时模式选择件与滑槽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与图10对应状态下切换环的位置与马达换向开关位置之间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夹头调节模式夹爪处于锁紧状态时模式选择件与滑槽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为与图12对应状态下切换环的锁紧触发件触发马达换向开关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带有换挡钢丝的第二内齿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齿轮箱壳体、换挡钢丝、模式选择件以及切换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以及与模式选择件连接的滑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切换环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钻孔模式下螺丝批处于低速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钻孔模式下螺丝批处于高速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与图8对应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与图12对应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输出齿圈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二推杆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本体锁以及与其连接的第一推杆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和夹头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时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的剖视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2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螺丝批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的中间状态部分剖视图;

图2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螺丝批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的中间状态部分剖视图;

图3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31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2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5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且扳机开关位于终点位置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的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螺丝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模式选择件位于第二位置,第一抵接部抵接第一限位臂,第一限位臂适于带动限位机构按预设方向进行枢转;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螺丝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当模式选择件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时,模式选择件继续推动互锁单元转动,第二限位臂将于开关扳机抵接;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螺丝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开关扳机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终点位置,第一限位臂与模式选择件抵接;

图43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低速位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44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低速位时的顶部剖视图;

图4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高速位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4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钻孔模式高速位时的顶部剖视图;

图4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由钻孔模式高速位向夹头调节模式切换时中间状态的轴向剖视图;

图4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由钻孔模式高速位向夹头调节模式切换时中间状态的顶部剖视图;

图4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轴向剖视图;

图5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顶部剖视图;

图5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的速度选择件与模式选择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2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的速度选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3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螺丝批的拨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手持式动力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手持式动力工具为螺丝批,根据动力源的不同,可分为气动螺丝批、液动螺丝批和电动螺丝批,电动螺丝批里也有直流和交流之分,本发明优选以直流电动螺丝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参见图1-图6,直流电动螺丝批10包括机壳、提供旋转动力的马达12、用于供电的电池18,传动机构以及夹头组件,夹头组件包括夹头壳体1104以及至少部分位于夹头壳体1104内的输出装置15。

机壳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部以及用于收容马达的主体部。其中,手柄部与主体部呈角度设置,且手柄部包括用于形成握持手柄的手柄壳体1102,主体部包括与手柄壳体1102固定连接且可用于支撑和覆盖马达12的主壳体1101。具体地,主壳体1101由夹头壳体1104(前壳体)与后壳体1103对接形成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筒状结构。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101和手柄壳体1102呈钝角K设置,优选地,角度K在100度到130度之间,这样握持手柄操作时会比较舒适。主壳体1101具有位于后方(本发明中的提到的前、后方向以手持式动力工具在图4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为参照标准,也即从后向前方向为由马达至输出装置15的方向)的后端面以及位于前方的前端面,主壳体1101从后端面至前端面依次收容有马达12、传动机构以及至少部分输出装置15,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夹头壳体1104和后壳体1103之间为固定连接,也即电动工具的夹头壳体始终是不转动的,这样,当电动工具在工作时,在夹头伸入狭小的空间时不用担心夹头壳体与狭小空间的外壁接触,使得夹头的可接近性好。优选地,手柄壳体1102与后壳体1103均由half壳体组成,且后壳体1103的half壳体与手柄壳体1102的half壳体一体成型,夹头壳体1104为筒状壳体(参见图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夹头壳体1104也可由两个half壳体组成,或夹头壳体1104、后壳体110以及手柄壳体1102位于同一侧的half壳体一体成型以形成组成机壳的两个对称的half壳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夹头壳体1104还可以设置为成相对于后壳体1103可转动,如电动工具在工时,夹头壳体1104随输出装置15一起转动。

在手柄壳体1102的上部靠近主壳体1101的部分设有按钮开关19,电池18固定在手柄壳体1101部分的后部。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该电池18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锂离子电池是基于锂离子脱出-其纳入反应的可充电电池的总称,依据正极材料的不同,其可构成许多体系,如“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等。当然,电池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电池,如镍镉、镍氢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电池类型。

传动机构包括至少一级变速行星轮系,变速行星轮系包括能够在第一变速位置和第二变速位置移动的变速齿圈。当位于第一变速位置时,传动机构能够以第一传动比输出;当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时,传动机构能够以大于第一传动比的第二传动比输出。

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具体为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其具有能够将马达12的动力输出的驱动轴,从而将马达12的马达轴输出的旋转运动经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减速后传递至输出装置15,并由输出装置15进一步带动工具头旋转以使工具头按照所需要的速度输出。

继续参见图1-图6,马达12具有能够输出旋转动力的马达轴。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马达12为电机,电机通过机壳内的定位筋(图中未示出)以及螺钉17等固定于后壳体1103内,电机具有自后壳体1103向前延伸的电机轴121,电机轴121伸入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内,并经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减速后输出。

优选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为二级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靠近电机的第一级行星轮系131、靠近输出装置15的第二级行星轮系132。第一级行星轮系131包括固定于电机轴121上的第一太阳轮1310、与第一太阳轮1310啮合且设置于第一太阳轮1310外周的第一行星轮1311,与第一行星轮1311啮合的第一内齿圈1312以及用于支撑第一行星轮1311的第一行星架1313,第二级行星轮系132包括固定设置于第一行星架1313上的第二太阳轮1320、与第二太阳轮1320啮合的第二行星轮1321、与第二行星轮1321啮合的第二内齿圈1322以及用于支撑第二行星轮1321的第二行星架1323。

输出装置15包括输出轴150,输出轴150包括本体151、设置于本体151并相对于输出轴150的轴线呈一定角度的夹槽153以及用于收容工具头的收容孔,输出装置15还包括设置于夹槽内并围绕收容孔设置以夹持工具头的夹爪以及套设于本体151外周的调整件。调整件其中,定义夹头组件15远离马达12的一端为第一端。

优选地,调整件件包括螺母套154,螺母套154的内周壁上设有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夹爪152面向内螺纹的侧面上设有外螺纹1521,当螺母套154相对于夹爪152转动时,内螺纹与外螺纹1521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夹爪152进行打开或闭合的动作。优选地,螺母套154可转动但不可轴向移动的设置于本体151。优选地,本体151上外周上设有环槽1511,螺母套154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环槽(图中未标示)内,且环槽能够限制螺母套154轴向移动。请参见图7,本体151包括分别位于环槽两端的第一凸缘1512和第二凸缘1513,其中第一凸缘1512能够与螺母套154靠近工具头所在一端抵接,以限制螺母套154朝向工具头所在的一端移动(也即向前方移动),第二凸缘1513能够对螺母套154靠近电机12所在一端进行轴向限位,以防止螺母套154向靠近电机的方向移动(也即向后方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当夹爪152对工具头夹紧或邻近夹紧时,螺母套154旋转时受到来自夹爪152(夹爪螺纹)的作用力会加大,螺母套154具有轴向向后移动的趋势,也即螺母套154会使得第二凸缘1513承受较大的向后的轴向作用力,为此,螺母套154和第二凸缘1513之间设有端面轴承155以及垫片156,优选地,垫片156为耐磨的金属垫片。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安装,螺母套154由两个半圆的半螺母套拼接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母套154的设置方式还可以3个或三个以上的半螺母套组成。可以理解地,为使得两个半螺母套可有效的固定在一起,两个半螺母套的外侧套设有螺母套筒157。本实施例中,收容孔的直径设置不小于10mm,优选地,收容孔的直径在10mm至13mm之间。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调整件的结构还可以为其它形式,如调整件设有螺纹的部分位于夹爪所围设的区域内,夹爪上设有内螺纹,调整件设有与内螺纹配接的外螺纹。

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内齿圈1322(即相当于本实施例中的变速齿圈)相对于机壳能够沿电机输出轴121在靠近电机的第一变速位置(见图6)和远离电机的第二变速位置(见图5)之间移动。当第二内齿圈1322位于第一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可转动的设置于机壳,且第二内齿圈1322与第一行星架1313和第二行星轮1321同时啮合,因此,第一行星架1313、第二行星轮1321、第二内齿圈1322一起转动,第二级行星轮系132无减速输出,也即第二行星架1323与第一行星架1313转速相同,第二行星架1323输出高速。当第二内齿圈1322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周向不可转动的固定于后壳体110,且第二内齿圈1322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行星架1313脱开啮合但第二内齿圈1322仍与第二行星轮1321啮合,以使第二行星架1323相对于第一行星架1313呈预设的减速传动比输出,第二行星架1323输出低速。

参见图1和图5,第一行星架1313包括用于安装第一行星轮1311的第一销轴(图中未标示)、第一行星架本体1314以及设置于第一盘状本体1314背离第一销轴所在面的第一行星架输出轴1315。本实施例中,螺丝批还包括位于第一级行星轮系131和第二级行星轮系132的外侧用于封装第一、第二级行星轮系131、132的齿轮箱壳体,优选地,齿轮箱壳体包括用于隔离电机和第一级行星轮系131的齿轮箱后端盖1121、周向围设于第一级行星轮系131和第二级行星轮系132外侧的齿轮箱套筒1122以及位于第二行级星轮系132和输出装置15之间的前端盖1123,前端盖1123中部沿轴向设有向输出装置15内部延伸的空心支撑套1124(见图1或图3),第二行星架1323的驱动轴1325可转动的设置于支撑套1124内并延伸至输出装置15内部,因此,空心支撑套1124可以很好的对第二行星架1323的驱动轴1325进行支撑,使第二级行星架1323的输出更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行星架1323的驱动轴1325的外壁和支撑套1324内壁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二旋转支撑件1327,如滚针轴承或含油轴承等。优选地,为了实现对输出装置15更好的支撑,上述本体151可转动的支撑于支撑套1324的外侧,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套1324和本体15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旋转支撑件1328。为了实现对输出装置15和第二行星架1323进行支撑的同时不增加手持动力工具的轴向长度以方便握持和操作,支撑套1324用于对第二行星架1323支撑的部分和支撑套1324用于对输出装置15支撑的部分至少部分轴向重叠或第二旋转支撑件1327和第三旋转支撑件1328至少部分轴向重叠。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后端盖靠近传动机构的一的侧面至所述输出轴150远离马达的一侧面的距离L1不大于80mm,本实施例中,整机长度不大145mm,也即主壳体1101尾端至主壳体的首端长度L2不大于145mm。本实施例中,若夹头壳体1104(前壳体)与后壳体1103固定连接,为了实现对输出装置15的进一步支撑,也即实现对本体151的进一步支撑,本体151和夹头壳体1104(前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旋转支撑件16以实现对本体体151的支撑,优选地,第一旋转支撑件16为支撑轴承,输出装置15在第一旋转支撑件16和第三旋转支撑件1328的作用下,使得输出轴150工作时输出更加稳定、工作精度更高。所述第一旋转支撑件16具有靠近调整件的内侧端、以及远离调整件的外侧端,且外侧端与主壳体1101的首端平齐。

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输出行星轮系,输出行星轮系可转动的固定于本体151上的输出行星轮1581、位于输出行星轮1581外侧且与输出行星轮1581啮合的输出齿圈1582,驱动轴1325上设有与输出行星轮1581啮合的输出太阳轮1583。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对输出装置15进行加工制造,本体151包括第一本体1501a以及与第一本体1501a转动连接的第二本体151b,为了满足第一本体1501a和第二本体151b之间的扭矩传递时的强度需求,优选地,第一本体1501a和第二本体151b其中之一向另一本体延伸形成与另一本体至少部分轴向重叠的延伸部151c,并通过第一本体1501a和第二本体151b的重叠部分周向抵接进行扭矩传递,第一本体1501a和第二本体151b通过压装的方式固定连接。第一本体1501a位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和输出行星轮1581之间。

参见图1和图4,为了进一步缩短手持式动力工具的轴向长度,夹槽153在输出轴150轴线上的投影与输出行星轮在输出轴150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也即夹槽153至少部分位于延伸部151c上。优选地,夹槽153在输出轴150轴线上的投影与第一本体1501a在输出轴150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轴向重叠,也即夹槽153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本体1501a上,以提供夹爪153在打开时向马达方向运动的空间。换句话说,参见图3和图4,夹爪152沿夹槽运动能够在使夹爪152闭合的前端位置和夹爪152完全打开的后端位置之间运动,当夹爪152运动至后端位置时,夹爪152在轴向上的投影与输出行星轮1581在轴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更为优选地,为了尽可能缩短本体151的轴向长度以缩短动力工具的轴向长度,当夹爪152运动至后端位置时,本体151靠近前端盖的端面到前端盖的距离为L3(图中未标示),夹爪靠近前端盖的部分到前端盖的距离为L4(图中未标示),且L3≤L4,换句话说,为了尽可能缩短本体的轴向长度以缩短动力工具的轴向长度,当夹爪152运动至后端位置(也即使夹爪完全打开的位置时)夹爪152的后端部分比本体的后端部分在轴向更靠后或夹爪152的后端部分与本体的后端部分在轴向上齐平。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输出装置15还包括固定于本体151上的输出销轴1584,输出行星轮1581可转动的设置于输出销轴1584。优选地,为方便输出装置15的组装,输出销轴1584可选择性的固定于第一本体1501a或第二本体151b,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输出销轴1584靠近第一本体1501a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本体1501a,输出销轴1584靠近第二本体151b的一端与第二本体151b间隔设置,也即输出销轴1584靠近第二本体151b的一端处于悬空状态,其并未固定于第二本体151b。为降低输出行星轮1581的端部与第一本体1501a或第二本体151b之间的摩擦,输出行星轮1581与第一本体1501a和151b之间设有垫片1337(参见图1和图7),优选地,该垫片1337为金属垫片。需要说明的是,输出销轴1584也可固定在第二本体1335上,或输出销轴1584一端固定在第一本体1501a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本体体151b上。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出装置15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螺丝批还包括模式选择机构,模式选择机构用于可操作地使螺丝批至少在钻孔模式(以下简称drill模式)以及夹头调节模式(以下简称auto chuck模式)之间切换,当螺丝批处于drill模式时,马达12的动力通过驱动轴带动本体151、夹爪152、调整件以及工具头(螺丝批头)一起旋转以执行工作;当螺丝批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螺母套154与本体151其中之一能够由马达12驱动相对于两者之另一旋转,以使多个夹爪152相对本体151运动,以进行合拢或者张开动作,优选地,本体151以及位于本体151内的夹爪152不转动,螺母套154相对于夹爪152转动,以使夹爪152进行合拢或者张开动作。

输出太阳轮1583位于伸出空心支撑套1124外侧的第二行星架驱动轴1325上,并与设置于本体151上的输出行星轮1581啮合,以将第二级行星轮系132的转动传递至输出装置15。本实施例中,输出齿圈1332具有沿轴向靠近电机的第一工作位置以及远离电机的第二工作位置,参见图4-图5,当螺丝批处于drill模式时,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输出齿圈1582不可转动的相对于机壳固定,也即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不能够转动,且输出齿圈1582与输出行星轮1581啮合。因此,输出太阳轮1583将转动传递给输出行星轮1581,输出行星轮1581在固定的输出齿圈1582的作用下带动本体151、夹爪以及位于本体151内的工具头旋转。

参见图3-图4,当螺丝批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输出齿圈1582仍然与第三行星轮1331啮合,但可相对于机壳转动,也即当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输出行星轮1581将转动传递给输出齿圈1582,使得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转动。在第二工作位置时,输出齿圈1582同时能够将转动传递至螺母套154以使螺母套154相对于夹爪152转动,使得夹爪152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打开或闭合动作。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auto chuck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输出行星轮1581将转动传递至输出齿圈1582并通过输出齿圈1582进一步将转动传递至螺母套154以使螺母套154相对于此时不转动的本体151(夹爪152)转动,使得夹爪152根据需要进行打开或闭合动作。优选地,本实施例通过将本体151选择性的锁定于机壳以实现螺母套154能够相对于本体151以及设置在本体151内的夹爪152转动,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本体1501a选择性的锁定于机壳以实现本体151相对于机壳固定。

参见图1,为实现auto chuck模式下第一本体1501a相对于机壳固定,模式选择机构包括用于固定第一本体1501a的锁止元件,锁止元件始终周向不可转动的固定于机壳,但能够相对于机壳进行轴向移动以在第一锁位置和第二锁位置之间切换,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锁止元件通过沿轴向移动以实现锁止元件在第一锁位置和第二锁位置之间切换,且第一锁位置靠近第一本体1501a,第二锁位置远离第一本体1501a。参见图3和图4,当螺丝批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锁止元件位于第一锁位置,锁止元件将第一本体1501a周向不可转动地锁定于机壳。参见图4-图5,当处于drill模式时,锁止元件位于第二锁位置,锁止元件解除对第一本体1501a的周向锁定,输出行星轮1581能够带动本体151以及位于本体151内的夹爪152一起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由于drill模式时,输出齿圈1582在相对于机壳不可转动的第一工作位置,因此,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将输出齿圈1582在第一工作位置时固定于机壳的结构,如内齿圈锁,本实施例为了简化螺丝批内部的结构,锁止元件还能够用于对输出齿圈1582进行周向固定,也即本实施例中,锁止元件同时起内齿圈锁的作用,也即锁止元件包括用于锁定本体的本体锁134以及用于锁定输出齿圈1582的内齿圈锁181。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锁止元件结构以及锁止元件如何在drill模式以及autochuck模式下分别起到本体锁134的作用以及内齿圈锁(图中未标号)作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4-图5,drill模式时,锁止元件位于第二锁位置时,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此时,锁止元件(本体锁134)解除对第一本体1501a的周向锁定,且同时与输出齿圈1582连接并将输出齿圈1582不可转动的固定于机壳,以使输出行星轮1581能够带动本体151以及夹爪152进行旋转,也即本体锁134与第一本体1501a分离,内齿圈锁与输出齿圈1582连接。优选地,内齿圈锁包括设置于锁止元件内壁的通槽1340,输出齿圈1582上设有与通槽1340配合的齿圈锁齿1582a,本体锁134的上述通槽1340以及位于输出齿圈1582端部的齿圈锁齿1582a实现输出齿圈1582的周向固定,也即输出齿圈1582的齿圈锁齿1582a***到对应的轴向通槽1340内以实现输出齿圈的固定。此时,输出太阳轮1583将扭矩传递至第三行星轮1331,且在输出齿圈1582的作用下,输出行星轮1581围绕输出太阳轮1583公转以带动本体151以及夹爪152转动,并通过夹爪152带动工具头进行工作。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锁和以及与本体锁配接的第四锁定件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当螺丝批通过模式选择机构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此时锁止元件由第二锁位置向靠近第一本体1501a方向移动(向后移动)至第一锁位置以实现对第一本体1501a的锁定,同时输出齿圈1582由第一工作位置向远离第一本体1501a且靠近螺母套154的方向(向前)移动至第二工作位置以实现与内齿圈锁分开并与螺母套154旋转连接。优选地,第一本体1501a上设有与本体锁134配接的第一锁定件,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件为设置于第一本体1501a上的锁块1510,本体锁134上设有与第一锁定件配接的第二锁定件,优选地第二锁定件为上述通槽1340,也即锁止元件(本体锁134)通过通槽1340与锁块1510配接实现对第一本体1501a的锁定。因此,在auto chuck模式下,锁止元件位于第一锁位置时,输出齿圈1582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此时,锁止元件将本体151、夹爪152周向锁定,输出齿圈1582带动螺母套154相对于夹爪152转动。

参见图1和图6,本实施例中,在auto chuck模式下,为了保证在夹爪152对工具头夹紧后或夹爪152已经松开后,夹爪152不再继续夹紧或继续打开,也即螺母套154不再继续对夹爪152施加扭力,上述输出齿圈1582和螺母套154之间设有用于在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使输出齿圈1582和螺母套154之间断开扭矩传递的离合机构20。离合机构20包括能够与输出齿圈1582转动连接的第一离合件21,以及与螺母套154转动连接的且可相对于螺母套154轴向移动的第二离合件22以及,其中,当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二离合件22轴向向前移动,第一离合件21与第二离合件22脱开,输出齿圈1582不再将扭矩传递至螺母套154。优选地,第一离合件21为套设于本体151外周的的卡环,其中,卡环靠近输出齿圈1582的一端设有与输出齿圈1582的内齿配合的以实现扭矩传递的啮合齿211,卡环靠近第二离合件22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离合件22进行扭矩传递的离合动端齿212。第二离合件22上设有与离合动端齿212配合作用的离合静端齿222,且第二离合件22的前端设有离合弹性件23,以使当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也即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22之间的扭力增大到预定值时,第二离合件22压缩离合弹性件23,以使离合动端齿212和离合静端齿222间脱开连接。在第二离合件22与第一离合件21脱开后,第二离合件22在离合弹性件23的作用下向后运动,也即自动复位并推动第二离合件22至离合动端齿212和离合静端齿222啮合的位置。因此,当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离合机构20进行反复的自动脱扣动作。

参见图1,离合动端齿212以及离合静端齿222包括导向斜面(图中未标示),通过导向斜面使得第二离合件22能够压缩离合弹性件23以使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22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当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导向斜面同样会使得第一离合件21也具有向靠近电机方向运动的趋势,也即第一离合件21会受到一个向后运动的轴向力,为防止第一离合件21向后运动以抵压输出齿圈1582(需要说明的是,当输出齿圈1582受到来自第一离合件的在脱扣时的轴向力时,也即受到离合力时,输出齿圈1582同样会给带动其运动的模式选择机构一个轴向力,如给带动输出齿圈1582运动的操作件一个轴向力,这样操作件将会受力),螺丝批10还包括一个与第一离合件21轴向抵接的轴向抵接件。优选地,轴向抵接件为设置于本体151上的第三凸缘1514(参见图7)。

由以上电动螺丝批在drill模式和auto chuck模式时的工作原理的描述可知,当处于夹头调节模式时,本体151相对于机壳固定设置,离合件21、22能够将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调整件从而使所述调整件能够相对于本体转动,并当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之间传递的旋转力达到预定值时(也即夹头夹紧或打开到位后),上述离合件21、22中的至少一个克服离合弹性件23的作用力进行运动以使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22断开连接,从而断开传动机构和调整件在旋转方向的连接;当处于钻孔模式时,离合件21、22无法将马达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调整件,且本体151在旋转方向连接至马达并带动夹爪152和调整件转动以带动工具头执行工作。因此,电动螺丝批无论是在drill模式还是auto chuck模式,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22之间始终在离合弹性件23的作用下啮合,只有当夹爪完全打开或闭合后,第二离合件22才会克服离合弹性件23的作用力并与第一离合件分离。因此,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之间的啮合程度以及脱扣力主要受离合弹性件23的影响,离合“脱扣”力的大小比较恒定,也即使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分离的预定旋转力的大小比较稳定。

以下将结合图8-图23对本实施例中的模式选择机构的操作件30以及与操作件30相关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介绍。通过上述对auto chuck模式下离合机构20的“脱扣”原理的描述可知,在离合弹性件23作用下,离合静端齿222与离合动端齿212反复进行啮合和脱开动作,会产生较大噪音,且尤其在转速较高时,该声音会非常刺耳。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模式选择机构中供操作件30运动的滑槽的设置,使得螺丝批只有在低速模式下才能够处于autochuck模式。参见图8-图13,滑槽具有供操作件在drill工作模式下的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之间切换的第一滑槽311,且操作件30在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滑动时,操作件30能够带动上述的第二内齿圈1322相应在第一变速位置和第二变速位置之间移动。此外,滑槽还包括用于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的第二滑槽312,第二滑槽312与第一滑槽311中对应的低速位置相连接,使得操作件30只有在低速位置时才能沿第二滑槽312运动以进行从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优选地,第二滑槽312为两段,分别设置于第一滑槽311的两侧以分别实现auto chuck模式下夹爪152的夹紧的夹紧槽3121和夹爪松开的打开槽3122。优选地,第一滑槽311在机壳上沿电机轴121的轴向延伸,第二滑槽32分布于第一滑槽311两侧且大致与第一滑槽311垂直。因此,滑槽大致呈位于壳体上的“T”型槽结构。

参见图14-图16,本实施例中,在drill模式下,操作件30通过机壳内的连接组件带动第二内齿圈1322在第一变速位置和第二变速位置之间移动,优选地,连接组件包括圆弧形换挡钢丝41以及连接换挡钢丝41和操作件30且可在操作件30带动下轴向移动的滑动件42,换挡钢丝41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位于第二内齿圈1322的环槽1326内以通过换挡钢丝41带动第二内齿圈1322移动,为了使滑动件42能够在机壳内沿着预定的路径运动,齿轮箱壳体上设有供滑动件42轴向移动的滑轨1125。优选地,滑动件42设置于换挡钢丝41的两自由端中间,换挡钢丝41于滑动件42和自由端中间位置枢接于齿轮箱壳体。本实施例中,操作件30与滑动件42之间可相对转动,也即操作件30能够相对于滑动件42转动以使螺丝批从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优选地,滑动件42沿圆周方向设置弧形槽421,操作件30的前端设有与弧形槽配合的导向块300,当操作件30在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之间切换时,导向块300通过弧形槽421带动滑动件42轴向移动;当操作件在低速位置转动时,也即操作件30在低速位置沿第二滑槽运动,导向块300能够在弧形槽421内转动以使操作件30相对于滑动件42转动。

优选地,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套设在齿轮箱壳体外侧且能够通过操作件30驱动转动的切换环43、导引件(图中未标示)、推杆组件45以及上述既能够锁定本体151又能够锁定输出齿圈1582的锁止元件,优选地,切换环43上设有开槽431,使得操作件30能够沿开槽431进行轴向移动以实现在drill模式下在高速位置和低速位置之间切换;当操作件30在低速位置沿第二滑槽运动时,也即操作件30进行周向转动时,操作件30在转动的过程中周向抵接切换环43以使切换环43一起转动,切换环43上设有第一导向槽4321以及第二导向槽4322。推杆组件45包括与锁止元件连接的第一推杆组件451以及与输出齿圈1582连接的第二推杆组件452,优选地,导引件为切换销轴,切换销轴包括连接第一推杆组件451和第一导向槽4321的第一切换销轴4514以及连接第二推杆组件452以及第一导向槽4322的第二切换销轴4524。

参见图8-图11和图18-图21,当操作件30由图10所示的位置切换至图8所示的位置时,也即由drill模式低速状态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下夹爪152打开状态,切换环43在操作件30的作用下随操作件30一起按图11中的箭头L方向旋转,切换环43上的第一导向槽4321通过第一切换销轴4514和第一推杆组件451带动锁止元件轴向向后移动,同时切换环43上的第二导向槽4322通过第二切换销轴4524和第二推杆组件452带动输出齿圈1582进行轴向向前移动,以实现本体151的固定以及输出齿圈1582与螺母套154旋转连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切换环43还设有打开触发件433和锁紧触发件434,在输出齿圈1582以及锁止元件运动到预定的位置后,打开触发件433触发马达换向开关435以使电机按预定的方向带动螺母套154旋转进行夹爪152的打开动作。参见图10-图12和图19-图21,当操作件30由图10所示的位置切换至图12所示的位置时,也即由drill模式低速状态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下夹爪152闭合状态,切换环43在转动到位后通过与其连接的锁紧触发件434触发马达换向开关435以使电机按预定的方向带动螺母套154旋转进行夹爪152的闭合动作,其原理与上述夹爪152打开时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23,优选地,第一推杆组件451包括与第一切换销轴4514连接的第一连杆4513并通过第一连杆4513与锁止元件连接以带动锁止元件轴向前后移动。优选地,第一推杆组件451还包括第一自对位元件4510,其中第一自对位元件4510包括与第一切换销轴4514连接的第一推杆4511、设置于第一推杆4511前端且位于第一推杆4511和第一连杆4513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4512。当第一切换销轴4514向前运动时,其能够通过第一推杆4511以及位于第一推杆4511前端的第一弹性元件4512推动第一连杆4513向前运动。优选地,第一连杆4513于第一弹性元件4512的前方径向延伸有第一抵挡件4518(见图1),第一弹性元件4512抵接在第一抵挡件4518上。第一连杆4513上设有轴向延伸的连杆缺槽4515(参见图20),第一切换销轴4514穿过连杆缺槽4515,以使第一切换销轴4514在第一导向槽4321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连杆4513向后运动并在第一切换销轴4514向前运动时给第一切换销轴4514提供运动的空间。第二推杆组件452包括与第二切换销轴4524连接的第二连杆4523,并通过第二连杆4523与输出齿圈1582连接以带动输出齿圈1582轴向前后移动。

参见图22,优选地,第二推杆组件452还包括第二自对位元件4520,其中第二自对位元件4520包括与第二切换销轴4524连接的第一推杆4511、设置于第二推杆4521前端且位于第二推杆4521和第二连杆4523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4522。当第二切换销轴4524向前运动时,其能够通过第二推杆4521以及位于第二推杆4521前端的第二弹性元件4522推动第二连杆4523向前运动。第二连杆4523于第二弹性元件4522的前方径向延伸有第二抵挡件4528(见图1),第二弹性元件4522抵接在第二抵挡件4528上。第二连杆4523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连杆缺槽4525(见图1),第二切换销轴穿过第二连杆缺槽4525,以使第二切换销轴4524在第二导向槽4322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二连杆4523向后运动并在第二切换销轴4524向前运动时给第二切换销轴4524提供运动的空间。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推杆组件451设置第一自对位元件4510能够使得锁止元件向前运动与输出齿圈1582啮合出现“顶齿”现象时,在输出齿圈1582转动一定角度后,通过第一自对位元件4510使得锁止元件与输出齿圈1582顺利啮合到位。可以理解地,通过将第二推杆组件452设置第二自对位元件4520能够使得行输出齿圈1582向前运动与第一离合件21的啮合齿211啮合过程中出现“顶齿”现象时,在输出齿圈1582转动一定角度后,通过第二自对位元件4520使得输出齿圈1582顺利与啮合齿211啮合到位。

参见18-图21,其中图18和19为drill模式下切换环43与切换销轴所对应关系的状态图,且其中图18中螺丝批处于高速状态,图19中螺丝批处于低速状态,图20和图21为autochuck模式下切换环43与切换销轴所对应关系的状态图,也即图19为与图10所对应的状态图,图20为与图8所对应的状态图,图21为与图12所对应的状态图。当操作件30由图10切换至图8时,切换环43则由图19所示状态按照图19中箭头B方向转动至图20所示状态时,此时,第一导向槽4321通过第一切换销轴4514带动第一推杆4511向前运动,当第一推杆4511向前运动时,第一推杆4511压缩第一弹性元件4512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4512抵压第一连杆4513以通过第一连杆4513带动锁止元件向前运动,同时第二导向槽4322通过第二切换销轴4524带动第二推杆4521向后运动,第二推杆4521或第二切换销轴4524带动第二连杆4523向后运动。当切换环43由图19所示状态按照图19中箭头F方向转动至图21所示状态时,第一导向槽4321通过第一切换销轴4514带动第一推杆4511向前运动,当第一推杆4511向前运动时,第一推杆4511压缩第一弹性元件4512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4512抵压第一连杆4513以通过第一连杆4513带动锁止元件向前运动。参见图20,优选地,齿轮箱壳体的外侧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126,第一推杆4511、第一弹性元件4512位于第一凹槽1126内以使其能够沿着第一凹槽1126进行轴向运动,第一连杆4513位于第一凹槽1126内且盖设于第一推杆4511和第一弹性元件4512的上方。齿轮箱壳体的外侧还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1127,第二推杆4521、第二弹性元件4522位于第二凹槽1126内以使其能够沿着第二凹槽1127进行轴向运动,第二连杆4523位于第二凹槽1127内且盖设于第二推杆4521和第二弹性元件4522的上方。优选地,第一推杆组件451以及第二推杆组件452至少为两组。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将第一切换销轴4514直接与第一连杆4513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切换销轴4514的轴向运动直接带动第一连杆4513进行轴向运动。但相比较上述的第一切换销轴4514与第一自对位元件4510连接,在第一切换销轴4514向前运动时,通过第一推杆4511抵接第一弹性元件4512并进一步通过第一弹性元件4512来推动第一连杆4513向前运动的方式,上述方式在操作件30操作到位后,若锁止元件上的开槽1340没有与第一本体1501a上的锁块1510啮合到位,也即出“顶齿”现象,因为第一弹性元件4512的存在,本体151在转动后,受压缩的第一弹性元件1322会继续推动第一连杆4513以使锁止元件的开槽1340再次与第一本体1501a上的锁块1510啮合。

图24-图26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螺丝批10',本实施例揭示了另一种方式实现在auto chuck模式下,本体151'通过本体锁134'旋转固定,同时输出齿圈1582'带动螺母套154'转动;在drill模式下,本体锁134'解除对本体151'固定,同时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固定,本体151'在马达的驱动下带动夹爪152'转动以实现带动工具头的转动,且在模式切换时不需要将输出齿圈1582'进行轴向移动,这样输出齿圈1582'可以稳定的固定于壳体内,使螺丝批10'的输出更稳定。

本实施例中操作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操作件包括drill模式下速度调节的速度操作件(图中未标出),且模式选择机构包括模式选择件301'、切换环43'、用于锁定本体的本体锁134'、第三切换销轴4534'、第三推杆组件453'、连接件182'以及内齿圈锁181'。

具体地,同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是本体锁134'始终周向不可转动的固定于机壳,但能够相对于机壳进行轴向移动以在第一锁位置和第二锁位置之间切换,本体锁134'通过沿轴向移动以实现本体锁134'在第一锁位置和第二锁位置之间切换,且第一锁位置靠近第一本体1501a',第二锁位置远离第一本体1501a'。当螺丝批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本体锁134'位于第一锁位置时,本体锁134'将本体151'周向不可转动的锁定于机壳,当处于drill模式时,本体锁134'位于第二锁位置时,本体锁134'解除对第一本体1501a'的周向锁定,输出行星轮1581'能够带动本体151'以及夹持有工具头的夹爪152'一起转动。

优选地,模式选择件301'为套设于机壳外侧的旋转环,切换环43'与模式选择件301'转动连接,切换环43'设有第三导向槽432',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切换环43'与模式选择件301'还可以一体成型,也即导向槽432'设置于切换环43'的内壁,导向槽432'用于通过第三切换销轴4534'带动第三推杆组件453'实现轴向运动。第三推杆组件453'的一端通过第三切换销轴4534'可活动的设置于第三导向槽432'内,另一端与连接件182'相连用于带动连接件182'轴向移动。连接件182'可在靠近内齿圈锁181'的第一切换位置和远离内齿圈锁181'的第二切换位置之间移动,连接件182'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与输出齿圈1582'旋转连接。内齿圈锁181'周向不可转动的相对于机壳固定,当连接件182'在第一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与内齿圈锁181'旋转连接并通过内齿圈锁181'限制输出齿圈1582'的转动,也即此时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周向固定;当连接件182'在第二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与内齿圈锁181'轴向分离,输出齿圈1582'能够带动连接件182'一起转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模式选择件301'使第三推杆组件453'带动连接件182'运动的同时,本体锁134'也能够运动到相应的位置,优选地,本体锁134'与连接件182'轴向抵接且本体锁134'在远离输出齿圈1582'的一端和机壳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弹性元件135'。当连接件182'轴向运动后,连接件182'不再轴向抵接本体锁134',本体锁134'在第三弹性元件135'的作用下可轴向移动,当连接件182'反向运动后,连接件182'通过克服第三弹性元件135'的作用力推动本体锁134'回到对应的位置。

以下将结合附图24-图26进一步介绍螺丝批10'在drill模式和auto chuck模式之间切换的原理。

参见图25,当螺丝批处于drill模式时,本体锁134'位于远离第一本体1501a'的第二锁位置,本体锁134'与第一本体1501a'轴向分离,也即本体锁134'未锁定第一本体1501a',从而本体151'可转动的设置于机壳内;同时,连接件182'位于靠近内齿圈锁181'的第一切换位置,连接件182'通过位于其外周上的锁定齿1821'(见图24)与内齿圈锁181'的内周壁上的齿圈固定齿1811'啮合,输出齿圈1582'不可转动的固定于机壳,因此,在该模式下输出行星轮1581'带动本体151'以及夹爪152'转动,并进一步带动位于夹爪152'内的工具头进行工作。

当旋转模式选择件301'至auto chuck模式时,也即螺丝批10'由图25所示状态切换至图26所示状态时,模式选择件301'带动切换环43'转动,第三推杆组件453'在切换环43'的第三导向槽432'的作用下带动连接件182'向远离内齿圈锁181'方向移动,也即连接件182'由第一切换位置向前运动至第二切换位置,连接件182'其外周上的锁定齿1821'与内齿圈锁181'的内周壁上的内齿圈固定齿1811'脱开,输出齿圈1582'可带动连接件182'一起相对机壳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件182'由第一切换位置向前运动至第二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同时与螺母套154'旋转连接,因此,输出齿圈1582'的转动能够带动螺母套154'转动。由于连接件182'与本体锁134'轴向抵接,因而,当连接件182'由第一切换位置向前移动至第二切换位置时,本体锁134'在第三弹性元件135'作用下由远离第一本体1501a'的第一锁位置运动至靠近第一本体1501a'的第二锁位置,本体锁134'通过位于其内周壁的行星架锁齿(图中未标示)与第一本体1501a'上的锁块1510'啮合以实现对第一本体1501a'的锁定。因此,该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能够通过连接件182'相对于固定的第一本体1501a'和夹爪152'转动,从而实现夹爪152'的打开或闭合动作。

继续旋转模式选择件301'时,螺丝批由auto chuck模式切换至drill模式时,模式选择件301'带动切换环43'转动,切换环43'的转动使得第三推杆组件453'克服第三弹性元件135'的弹性力,以带动连接件182'以及第连接件182'抵接的本体锁134'一起向后运动,从而螺丝批回复至上述drill模式状态。优选地,为使连接件182'由第二切换位置向后移动至第一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外周的锁定齿1821'能够顺利的与内齿圈锁181'的内齿圈固定齿1811'啮合,内齿圈锁181'的后侧设有第四弹性元件(图中未标示),以使连接件182'的外周的锁定齿1821'与内齿圈锁181'的内齿圈固定齿1811'出现“顶齿”时,使得连接件182'通过内齿圈锁181'压缩第四弹性元件进行转动,并在转动后齿圈锁181'啮合到位。

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当夹爪152锁紧或打开后断开输出齿圈1582'与螺母套154'之间扭矩传递的离合机构20',离合机构20'包括能够在连接件182'向前移动后与连接件182'转动连接的第一离合件21',以及与螺母套154'转动连接的第二离合件22',第一离合件21'和其前端的机壳之间设有离合弹性件23'。当夹爪152'锁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一离合件21'克服离合弹性件23'的弹性力向前移动从而断开第一离合件21'和第二离合件22'之间的扭矩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输出齿圈1582'在模式切换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轴向移动,也即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马达轴轴向相对固定,模式选择件301'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带动连接件182'运动,从而使得夹头调节模式下连接件182'在旋转方向上连接输出齿圈1582'和离合件,且钻孔模式下连接件182'在旋转方向上断开所述输出齿圈1582'和上述离合件21'、22'之间的连接。由于输出齿圈1582'的内周齿需要与输出行星轮1581'外圈齿啮合,通常情况来讲,输出齿圈1582'的内周齿与输出行星轮1581'的外圈齿之间的啮合间隙越小则传动越稳定,但当输出齿圈1582'需要进行轴向移动时,啮合间隙必须增大,不然输出齿圈的轴向移动将受阻或比较困难,这就使得传动稳定性较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连接件182'进行轴向移动,避免了因输出齿圈1582'轴向移动造成的传动稳定性差的问题。

图27-图30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螺丝批10"的部分剖视图,本实施例揭示了另一种方式实现在auto chuck模式下本体151"通过本体锁134"旋转固定,同时输出齿圈1582"带动螺母套154"转动以及在drill模式下本体锁134"解除对本体151"的固定,同时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固定,本体151"在马达的驱动下带动夹爪152"转动以实现带动工具头的转动。

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机构包括模式选择件301"、设有导向槽(图中未示出)的切换环(图中未示出)、导向件、连接件182"、本体锁134"以及内齿圈锁。优选地,模式选择件301"为套设于机壳或夹头壳体外侧的旋转环,导向件包括用于带动连接件182"轴向移动的第三切换销轴4534",导向槽包括用于供第三切换销轴4534"运动的第三导向槽43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切换环与模式选择件301"一体成型,也即模式选择件301"的内周面上设有导向槽。第三切换销轴4534"的一端可活动的设置于第三导向槽内432",另一端与连接件182"相连以带动连接件182"轴向移动。本体锁134"可在靠近第一本体1501a"的第一锁位置和远离第一本体1501a"的第二锁位置之间移动但周向不可转动的相对于机壳固定。同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182"始终与输出齿圈1582"旋转连接,内齿圈锁181"不可转动的固定于机壳,连接件182"通过轴向移动以实现与内齿圈锁181"啮合或分开从而分别实现输出齿圈1582"的周向固定或周向可旋转,也即连接件182'可在靠近内齿圈锁181"的第一切换位置和远离内齿圈锁181"的第二切换位置之间移动,连接件182"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始终与输出齿圈1582"旋转连接。内齿圈锁181"周向不可转动的相对于机壳固定,当连接件182"在第一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与内齿圈锁181'旋转连接并通过内齿圈锁181"限制输出齿圈1582"的转动,也即此时输出齿圈1582"相对于机壳周向固定;当连接件182"在第二切换位置时,连接件182"与内齿圈锁181'轴向分离,输出齿圈1582"能够带动连接件182"一起转动,同时连接件182"与螺母套154"旋转连接。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主要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本体锁134"的结构以及运动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切换销轴还包括与本体锁134"连接用于带动本体锁134"进行径向运动的第四切换销轴4516",导向槽还包括供第四切换销轴4516"的一端运动的第四导向槽(图中未示出)。第四切换销轴4516"的另一端与本体锁134"连接用于带动本体锁134"进行径向运动,以使本体锁134"能够实现对第一本体1501a"的锁定和解锁,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四切换销轴4516"与本体锁134"一体成型。参见图27,当螺丝批10"位于drill模式时,本体锁134"与第一本体1501a"径向分离,同时内齿圈锁181"通过连接件182"与输出齿圈1582"旋转连接,且连接件182"与螺母套154"分离,因此,在该模式下,本体151"的转动能够带动夹爪152"以及位于夹爪152"内的工具头一起旋转。参见图29,当螺丝批10"位于autochuck模式时,本体锁134"与第一本体1501a"径向啮合以使本体151"相对于机壳旋转固定,同时内齿圈锁181"通过连接件182"与输出齿圈1582"分离,且连接件182"与螺母套154"旋转连接,因此,在该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能够带动连接件182"以及螺母套154"一起相对于本体151"内的夹爪152"转动从而使得夹爪进行打开或闭合动作。

参见图28-图29,当螺丝批10"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连接件182"在移动的过程中首先与内齿圈锁181"断开连接,随着连接件182"继续移动,连接件182"与螺母套154"连接,且此时本体锁134"与本体151a"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当夹爪152"在打开或锁紧后,离合机构20"断开输出齿圈1582"与螺母套154"之间的连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离合动端齿212"固定连接于连接件182"上,离合静端齿212"固定于螺母套154",连接件182"与机壳之间设置有离合弹性件23"。参见图30,当autochuck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通过连接件182"带动螺母套154"使得夹爪152"夹紧或完全打开后,连接件182"抵压离合弹性件23",离合动端齿212"与离合静端齿222"分离。优选地,为使得在“脱扣”时,连接件182"的运动不会导致与连接件182"连接的第三切换销轴4534"以及模式选择件301"的运动,连接件182"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离合槽182a",以使得在“脱扣”时连接件182"能够相对于第三切换销轴4534"进行运动。需要说明的是,由对本实施例中螺丝批10"在drill模式切换和auto chuck模式的工作原理以及drill模式切换到auto chuck模式的切换原理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离合机构20"的第一离合件(图中未标示)和第二离合件(图中未标示)并非始终啮合,其与背景技术中描述的离合机构基本相同,只有在auto chuck模式下,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之间才啮合(也即离合动端齿212"与离合静端齿222"才啮合)。

第四实施方式

图31-图4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动螺丝批10a的示意图,螺丝批10a包括机壳、马达12a、用于供电的电池18,传动机构以及夹头组件,夹头组件包括夹头壳体(前壳体)1104a以及至少部分位于夹头壳体1104a内的输出装置15a。具体而言,机壳包括呈水平方向延伸的后壳体1103a以及与后壳体1103a固定连接的用于形成握持手柄的手柄壳体1102a,夹头壳体1104a(前壳体)与后壳体1103a对接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壳体,主壳体形成至少收容部分输出装置15a的收容腔。

马达12a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输出装置15a包括输出轴150a,输出轴150a上设有用于收容工具头的收容孔1500a。传动机构位于马达12a和输出装置15a之间以将马达12a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出装置15a。模式选择机构用于将螺丝批10a至少在钻孔模式或夹头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参见图31-图36所示,输出轴150a包括本体151a、围绕收容孔1500a设置用以夹持工具头的夹爪152a以及设置于本体151a上用以容置所述夹爪152a的夹槽153a,输出装置15a还包括输出行星轮1581a、位于输出行星轮1581a外侧的输出齿圈1582a以及设于本体151a外侧能够相对于本体151a和夹爪152a转动以锁紧或打开夹爪152a的调整件,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调整件包括螺母套154a,螺母套154a的内周壁上设有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夹爪152a面向内螺纹的侧面上设有外螺纹1521a,当螺母套154a相对于夹爪152a转动时,内螺纹与外螺纹1521a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夹爪152a进行打开或闭合的动作。传动机构设有用于带动输出行星轮1581a转动的输出太阳轮1583a。

模式选择机构包括在模式选择件301a的作用下沿马达轴轴向运动能够连接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的连接件420a以及能够选择性地阻止输出齿圈1582a或本体151a转动的锁止元件130a,锁止元件130a相对于机壳不可转动地设置,其中,当处于钻孔模式时,锁止元件130a与本体151a分离,并与输出齿圈1582a连接以阻止输出齿圈1582a周向转动,且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之间的动力在连接件420a的作用下断开传递,从而本体151a和夹爪152a能够在马达12a的驱动下旋转以带动工具头执行工作;当螺丝批10a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时,锁止元件130a与本体151a连接并与输出齿圈1582a脱离以阻止本体151a周向转动并解除对输出齿圈1582a的周向限定,且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在连接件420a的作用下连接,从而输出齿圈1582a能够在马达12a的作用下带动调整件相对于本体151a以及夹爪152a转动以实现夹爪152a的打开或闭合。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的锁止元件130a既包括用于锁定本体151a的本体锁又包括用于锁定输出齿圈1582a的内齿圈锁,换句话说,用于锁定本体151a的本体锁与用于锁定输出齿圈1582a的内齿圈锁不可分离地连接或一体成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件420a使得autochuck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旋转方向上连接,但在drill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在旋转方向上断开连接,而非通过轴向移动输出齿圈1582a来实现。

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与锁止元件130a连接用于推动锁止元件130a运动以实现锁止元件130a选择性地锁定本体151a或输出齿圈1582a的第一推杆组件451a以及连接第一推杆组件451a和连接件420a的第四推杆组件454a,因此,第四推杆组件454a能够在第一推杆组件451a的作用下带动连接件420a运动。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锁止元件130a通过沿轴向移动以实现锁止元件130a在第一锁位置和第二锁位置之间切换,连接件420a通过轴向移动实现在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断开位置之间切换。

以下将结合图31、图37-图39进一步讲述第一推杆组件451a如何带动第四推杆组件454a以及与第四推杆组件454a连接的连接件420a进行运动。第四推杆组件454a包括第四连杆4541a,第一推杆组件451a包括第一连杆4513a,第一连杆4513a的一端与模式连接件302a相连,另一端与锁止元件130a相连,当螺丝批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也即第一连杆4513a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后运动,此时第一连杆4513a带动锁止元件130a轴向向后运动。为使得第一连杆4513a能够带动第四连杆4541a轴向向后运动,并且第一连杆4513a(也即锁止元件130a)的运动行程与第四连杆4541a(也即连接件420a)的运动行程可以不相同或不同步,第一连杆4513a或第四连杆4541a之一设有轴向延伸的连杆导槽4510a,第一连杆4513a或第四连杆4541a之另一设有位于连杆导槽4510a内的连杆导向件4542a,本实施例中,连杆导槽4510a设置于第一连杆4513a,连杆导向件4542a位于第四连杆4541a。当第一连杆4513a带动锁止元件130a轴向向后运动一定距离后,此时锁止元件130a与输出齿圈1582a脱开连接,继续向后运动连杆导向件4542a与连杆导槽4512a抵接,因此,第一连杆4513a不仅带动锁止元件130a轴向向后运动,同时还带动第四连杆4514a轴向向后运动,此时,锁止元件130a与本体151a在旋转方向连接,本体151a被锁定,同时连接件420a轴向向后移动后与输出齿圈1582a连接,螺丝批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

当螺丝批由auto chuck切换至drill模式时,第一连杆4513a在外力作用下带动锁止元件130a沿轴向向前进行移动。为使得第一连杆4513a能够带动第四连杆4541a轴向向前移动,第一推杆组件451a和第四连杆4541a之间还设有推杆弹性件480a,其中,第一推杆组件451a首先带动锁止元件130a轴向向前移动,且第一推杆组件451a的向前运动使得推杆弹性件480a压缩,并在推杆弹性件480a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推杆弹性件480a推动第四连杆4541a向前移动。通过在第一推杆组件451a和第四连杆4541a之间设置推杆弹性件480a,除了能够在第一连杆4513a轴向向前运动时,推杆弹性件480a能够推动第四连杆4541a轴向向前,推杆弹性件480a的设置还能在螺丝批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若连接件420a在轴向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与输出齿圈1582a在啮合过程中出现“顶齿”时,“顶齿”现象得到及时消除。

参见图32-图33,当处于drill模式时,连接件420a位于输出齿圈1582a远离马达12的一侧且与调整件无相对转动地连接,锁止元件130a位于第二锁位置,锁止元件130a通过轴向移动解除对本体151a的周向锁定并对输出齿圈1582a进行周向锁定,同时连接件420a断开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之间的连接,输出行星轮1581a能够带动本体151a以及位于本体151a内的夹爪152a一起转动。

当手持式动力工具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时,连接件420a以及锁止元件130a沿马达轴轴向向靠近马达12a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连接件420a在旋转方向与输出齿圈1582a啮合,同时锁止元件130a与输出齿圈1582a脱开并将本体151a相对于机壳固定。

参见图34和图35,当螺丝批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锁止元件130a位于第一锁位置,连接件420a位于第一连接件位置,锁止元件130a将本体151a周向不可转动地锁定于机壳,同时连接件420a将输出齿圈1582a与调整件进行连接。

螺丝批10a还包括位于调整件和输出齿圈1582a之间用以在auto chuck模式下且夹爪152a打开或闭合后用以断开输出齿圈1582a和调整件之间扭矩传递的离合机构20a,离合机构20a包括能够与输出齿圈1582a转动连接的第一离合件21a,以及与调整件转动连接且可相对于调整件轴向移动的第二离合件22a,以及离合弹性件23a,本实施例中,离合弹性件23a位于第二离合件22a和夹头壳体1104a(前壳体)之间,当夹爪152a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二离合件22a压缩离合弹性件23a,第二离合件22a轴向向前移动,第一离合件21a与第二离合件22a脱开,输出齿圈1582a不再将扭矩传递至调整件(螺母套154a)。优选地,第一离合件21a为套设于本体151a外周的卡环,卡环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离合齿槽211a,连接件420a上设有与齿槽211a配合的连接齿牙421a,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0a与第一离合件21a常啮合,也即连接齿牙421a始终位于离合齿槽211a内,并通过连接齿牙421a在离合齿槽211a内轴向后移动,也即轴向向靠近输出齿圈1582a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将第一离合件21a与输出齿圈1582a的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离合结构20a还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如离合弹性件23a位于第一离合件21a和壳体11a之间,当夹爪152a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一离合件22a压缩离合弹性件23a,第一离合件轴向移动,第一离合件21a与第二离合件22a脱开,输出齿圈1582a不再将扭矩传递至螺母套154a。

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相对机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模式选择件301a,当模式选择件301a处于第一位置时,手持式动力工具10a处于钻孔模式;当模式选择件301a处于第二位置时,手持动力工具10a处于夹头调节模式;当模式选择件301a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模式选择件301a向远离第一端(输出轴150a沿轴向具有设有收容孔1500a的一端)的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301a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是沿马达轴轴向的运动,即模式选择件301a沿主壳体1101的前后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模式选择件301a和第一推杆组件451a连接以将模式选择件301a的运动传递至第一推杆组件451a,本实施例中,当操作者握持手柄部时,操作者能够以握持手柄部的手同时操作模式选择件301a。具体地,为了方便操作者在单手握持手柄壳体1102a的时候方便进行模式切换,模式选择件301a邻近所述手柄壳体1102a设置从而使操作者能够单手同时进行握持手柄和控制模式选择件301a线性运动。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当螺丝批切换至autochuck模式时,模式选择件301a在手指的按压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优选地,上述输出轴150a沿轴向具有设有收容孔1500a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且第一方向为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也即,模式选择件301a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由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运动到位后的第二位置,因此,当模式选择件301a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后,螺丝批处于autochuck模式。另外,本实施例的中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与模式选择件301a弹性抵接的模式复位元件303a,模式复位元件303a位于模式选择件301a和机壳之间。模式选择件301a用于可操作地克服第一弹性元件303a的作用力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能够在第一弹性元件303a的弹性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

当模式选择件301a沿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二位置后,模式复位元件303a通过模式选择件301a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弹性蓄能状态,也即当模式复位元件303a为拉簧时,模式复位元件303a在外力作用下拉伸,当模式复位元件303a为压簧时,模式复位元件303a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当外力释放后,模式选择件301a在模式复位元件303a作用下运动至初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当螺丝批10a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本实施例中的锁止元件130a以及连接件420a均沿第一方向运动,其与模式选择件301a的运动方向一致(即连接件420a和锁止元件130a的运动方向与模式选择件301a的运动方向同向),该设置方式使得模式选择件301a通过简单的联动机构(如上述的第一推杆组件451a和第四推杆组件454a)即可带动锁止元件130a和连接件420a进行运动,相比较当锁止元件130a或连接件420a与模式选择件301a运动方向不一致时,联动机构不需要进行运动方向的切换,联动机构结构简单。

本实施例中,螺丝批还包括用于对马达12进行供电或断电的控制的开关扳机304a以及根据开关扳机304a的运动控制马达12运动的第一控制组件。开关扳机304a的运动行程包括马达12处于断电状态的起始位置、马达12处于启动状态的终点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位于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控制马达12以预定速度输出的预定位置。

为了方便在操作开关扳机304a时实现对马达12速度的控制,随着开关扳机304a运动的行程的大小不同,第一控制组件使得马达12的转速也不同。即马达12的转速与扳机开关304a距离起始位置的行程呈比例设置,且扳机开关304a距离起始位置的行程越大,马达的转速越高。与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301a的运动方式基本相同,为了方便操作者在单手握持手柄的时候方便进行控制开关扳机304a,开关扳机304a邻近所述手柄壳体设置从而使操作者能够单手同时进行握持手柄和控制开关扳机304a进行运动,开关扳机304a的运动优选为线性运动,开关扳机304a具有使马达与供电电源断开连接的开关初始位置以及使马达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终点位置,且开关扳机304a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行程越大,也即操作位置距离输出位置的距离越远,马达的转速越高。

进一步地,模式选择件301a紧邻开关扳机304a设置,从而使操作者能够单手同时进行握持手柄和可选择地控制模式选择件301a与开关扳机304a中一者的线性运动。

由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可知,当螺丝批处于autochuck模式时,若马达的速度较高容易造成“脱扣”声音刺耳、操作环境差的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需要限制开关扳机304a的运动的行程,以避免开关扳机304运动的行程较大导致马达转速较高。参见图32-图35,本实施例中,螺丝批还包括互锁单元305a,所述互锁单元305a枢转的设置于机壳,且能够在模式选择件301a的带动下按预设枢转方向进行枢转运动。

互锁单元305a包括第一限位臂3051a和第二限位臂3052a,参见图35,当所述模式选择件301a按图中箭头F1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模式选择件301a迫使第一限位臂3051带动互锁单元305a枢转,第二限位臂3052a的自由端运动至开关扳机304a的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的预定位置,当开关扳机由初始位置向终点位置运动时,互锁单元305a能够在预定位置与开关扳机304抵接,以限制开关扳机304a运动的行程防止其越过预定位置,从而控制马达12的转速。为了防止在drill模式且马达转速较高时,操作者误操作模式选择件301a,当开关扳机304a运动至位于预定位置和终点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后,若操作模式选择件301a,当模式选择件301a通过第一限位臂3051a带动互锁单元305枢转时,第二限位臂3052a与开关扳机抵接,从而阻止模式选择件301a运动至第二位置,模式选择件301a无法运动至第二位置。本实施例中,互锁单元305a和第一连杆4513a之间还设有模式连接件302a,优选地,模式连接件302a为弹性钢丝。

参见图31-35所示,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301a上设有导引第一限位臂3051a的自由端运动的模式切换槽3011a,当模式选择件301a沿第一方向进行运动时,第一限位臂3051a的自由端在模式切换槽3011a的作用下运动按预设路径运动,互锁单元305a按预设的方向进行枢转,第二限位臂3052a枢转至终点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从而开关扳机304a无法从初始位置运动至终点位置;参见图35a,当drill模式下,开关扳机304a从初始位置切换至终点位置后,第二限位臂3052a的自由端在预设的旋转方向上能够与开关扳机304a抵接,也即第二限位臂3052a的自由端无法越过终点位置枢转至终点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因此,互锁单元305a无法沿预设的方向枢转至第一限定位置,因此,此时的模式选择件无法进行操作。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互锁单元305a的设置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结构,参见图40-图42所示,互锁单元305a'枢转的设置于机壳,且能够在模式选择件301a'的带动下按预设枢转方向进行枢转运动。互锁单元305a'包括第一限位臂3051a'和第二限位臂3052a',当所述模式选择件301a'由图40切换至图41的位置,也即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模式选择件301a'迫使第一限位臂3051a'带动互锁单元305a'枢转至第一限定位置,第二限位臂3052a'的自由端运动至开关初始位置和开关终点位置之间的预定位置以限制开关扳机304a'运动的行程。参见图42,当开关扳机304a'运动至终点位置后,第二限位臂3052a'在预设枢转方向上与行程开关抵接,模式选择件301a'无法运动至第二位置。模式选择件301a'上设有与第一限位臂3051a'抵接的第一抵接部3011a',参见图40-图41,当模式选择件301a'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抵接部3011a'抵接第一限位臂3051a',第一限位臂3051a'带动互锁单元305a'按预设方向进行枢转。开关扳机304a'上设有能够与第二限位臂3052a'抵接的第二抵接部3041a',当开关扳机304a'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二抵接部3041a'与第二限位臂3052a'抵接,第二限位臂3052a'带动互锁单元305a'枢转,从而第一限位臂3051a'的自由端运动至初始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模式选择件301a'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抵接部3011a'与第一限位臂3051a'抵接,模式选择件301a'无法运动至第二位置,也即模式选择件301a'无法将螺丝批切换至autochuck模式。另外,本实施例中,模式连接件302a'与模式选择件301a'直接连接,也即模式连接件302a'并非通过限位机构305a'与模式选择件301a'进行连接。

与上述第一是实施的传动机构设置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为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a,其中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a优选为二级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靠近电机的第一级行星轮系131a、靠近输出装置15a的第二级行星轮系132a。第一级行星轮系131a包括固定于马达轴121a上的第一太阳轮1310a、与第一太阳轮1310a啮合且设置于第一太阳轮1310a外周的第一行星轮1311a,与第一行星轮1311a啮合的第一内齿圈1312a以及用于支撑第一行星轮1311a的第一行星架1313a,第二级行星轮系132a包括固定设置于第一行星架1313a上的第二太阳轮1320a、与第二太阳轮1320a啮合的第二行星轮1321a、与第二行星轮1321a啮合的第二内齿圈1322a以及用于支撑第二行星轮1321a的第二行星架1323a。第二内齿圈1322a(即相当于本实施例中的变速齿圈)相对于机壳能够沿马达轴121a在靠近电机的第一变速位置和远离马达的第二变速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内齿圈1322a位于第一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a可转动的设置于机壳,且第二内齿圈1322a与第一行星架1313a和第二行星轮1321a同时啮合,因此,第一行星架1313a、第二行星轮1321a、第二内齿圈1322a一起转动,第二级行星轮系132a无减速输出,也即第二行星架1323a与第一行星架1313a转速相同,第二行星架1323a输出高速。当第二内齿圈1322a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a周向不可转动的固定于后壳体110a,且第二内齿圈1322a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行星架1313a脱开啮合但第二内齿圈1322a仍与第二行星轮1321a啮合,以使第二行星架1323a相对于第一行星架1313a呈预设的减速传动比输出,第二行星架1323a输出低速。同时,当模式选择件301a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能够带动第二内齿圈1322a(即变速齿圈)运动至第一变速位置。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301a设有开关触发件(图中未示出),当模式选择件301a运动至第二位置后,开关触发件被触发,马达的供电电路导通,马达12带动调整件相对于本体151a转动以实现夹爪的打开或闭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autochuck模式时,输出轴150的转速较低,通过设置“T”槽结构,使得autochuck模式时第二行星架输出低速。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autochuck模式时,输出轴150的转速较低,螺丝批10a还包括位置传感器24a以及第二控制组件,位置传感器24a用于检测第二内齿圈1322a的位置,并将第二内齿圈1322a的位置信号传递给第二控制组件,第二控制组件根据第二内齿圈1322a的位置控制电机的转速以使输出轴15a在autochuck模式时始终能够处于autochuck低速模式输出,也即以低于预设的速度进行输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autochuk低速模式并非某一特定的值,只要输出轴15a的速度低于预设的转速值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模式选择件301a通过第一推杆组件451a和第四推杆组件454a分别带动锁止元件130a和连接件420a进行运动,且在模式切换时,锁止元件130a和连接件420a的运动行程不一致,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锁止元件130a和连接件420a的运动行程还可以设置成一致的,也即锁止元件130a和连接件420a可以由同一连杆带动同步进行运动。

第五实施方式

图43-图53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螺丝批10b的示意图,螺丝批10b包括机壳、马达12b、用于供电的电池、传动机构以及夹头组件,夹头组件包括夹头壳体(前壳体)1104b以及至少部分位于夹头壳体1104b内的输出装置15b。具体而言,机壳包括呈水平方向延伸的后壳体1103b以及与后壳体1103b固定连接的用于形成握持手柄的手柄壳体1102b,夹头壳体1104b(前壳体)与后壳体1103b对接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壳体,主壳体形成至少收容部分输出装置15b的收容腔。

马达12b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输出旋转动力。输出装置15b包括输出轴150b,输出轴150b上设有用于收容工具头的收容孔1500b。传动机构位于马达12b和输出装置15b之间以将马达12b的旋转动力传递至输出装置15b。模式选择机构用于将螺丝批10b至少在钻孔模式或夹头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参见图43-图44所示,输出轴150b包括本体151b、围绕收容孔1500b设置用以夹持工具头的夹爪(图未示)以及设置于本体151b上用以容置所述夹爪的夹槽153b,输出装置15a还包括输出行星轮1581b、位于输出行星轮1581b外侧的输出齿圈1582b以及设于本体151b外侧能够相对于本体151b和夹爪转动以锁紧或打开夹爪的调整件,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调整件包括螺母套154b,螺母套154b的内周壁上设有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夹爪面向内螺纹的侧面上设有外螺纹,当螺母套154b相对于夹爪转动时,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夹爪进行打开或闭合的动作。传动机构设有用于带动输出行星轮1581b转动的输出太阳轮1583b。

参见图43-图50所示,模式选择机构包括在模式选择件301b的作用下沿马达轴轴向运动能够连接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的连接件420b以及能够选择性地阻止输出齿圈1582b或本体151b转动的锁止元件130b。锁止元件130b相对于机壳不可转动地设置。其中,当处于钻孔模式时(参图43-图46),锁止元件130b与本体151b分离,并与输出齿圈1582b连接以阻止输出齿圈1582b周向转动,且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之间的动力在连接件420b的作用下断开传递,从而本体151b和夹爪能够在马达12b的驱动下旋转以带动工具头执行工作;当螺丝批10b由钻孔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时(参图47-图50),锁止元件130b与本体151b连接并与输出齿圈1582b脱离以阻止本体151b周向转动并解除对输出齿圈1582b的周向限定,且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在连接件420b的作用下连接,从而输出齿圈1582b能够在马达12b的作用下带动调整件相对于本体151b以及夹爪转动以实现夹爪的打开或闭合。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的锁止元件130b既包括用于锁定本体151b的本体锁又包括用于锁定输出齿圈1582b的内齿圈锁,换句话说,用于锁定本体151b的本体锁与用于锁定输出齿圈1582b的内齿圈锁不可分离地连接或一体成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件420b使得autochuck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旋转方向上连接,但在drill模式下,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在旋转方向上断开连接,而非通过轴向移动输出齿圈1582b来实现。

请参看图51,模式选择机构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机壳的支架140、第一推杆组件451b及模式连接件302b。支架140包括沿马达轴轴向延伸的第一滑动段1401及与第一滑动段1401垂直设置的第二滑动段1403。模式连接件302b位于第二滑动段1403与第一推杆组件451b之间,并与第一推杆组件451b联动,以将模式选择件301b的运动传递至第一推杆组件451b,实现手持式动力工具的模式切换。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支架140的第二滑动段1403呈背向第一滑动段1401的U字型,第一推杆组件451b配接于第二滑动段1403的开口端,模式连接件302b为开口朝向第一推杆组件451b的U字型弹性钢丝,并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推杆组件451b联动锁止元件130b及连接件420b。

第一推杆组件451b包括第一连杆4513b及用于为第一连杆4513b,第一连杆4513b的一端模式连接件302b相连,另一端共同与锁止元件130b及连接件420b连接,以带动锁止元件130b及连接件402b同步轴向前后移动。

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请参看图43-图46,当螺丝批10b处于drill模式下,锁止元件130b与本体151b上的啮合齿(图中未标示)脱开啮合,并与输出齿圈1582b的啮合齿部分(图中未标示)进行啮合,输出齿圈1582b相对于机壳固定;同时,连接件420b与输出齿圈1582b脱开啮合。

请参看图47-图48,当螺丝批10b由drill模式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过程中,锁止元件130b以及连接件420b在第一连杆4513b的作用下轴向向后移动,锁止元件130b与输出齿圈1582b脱开连接后,继续移动与本体151b上的啮合齿啮合,相应地,连接件420b与输出齿圈1582b的啮合齿部分进行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锁止元件130b还未脱开输出齿圈1582b时,连接件420b与输出齿圈1582b啮合出现马达12b堵转现象,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接件420b和输出齿圈1582b之间的轴向间距d1大于等于输出齿圈1582b的轴向长度L1。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0b和输出齿圈1582b之间的轴向间距d1大于等于输出齿圈1582a的轴向长度L1在一种实施例中理解为,连接件420b靠近输出齿圈1582b的侧面至锁止元件130b靠近输出齿圈1582b的侧面之间的距离为d1,输出齿圈1582b轴向上两个侧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图中未标示),d1大于等于L1。其中,d1大于等于L1是为了避免锁止元件130b还未脱开输出齿圈1582b时,连接件420b与输出齿圈1582b啮合出现马达12b堵转现象,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件420b和输出齿圈1582b之间的轴向间距d1大于等于输出齿圈1582a的轴向长度L1还可以理解成,连接件420d和锁止元件130d之间的轴向间距使得输出齿圈1582d的啮合齿不会同时与连接件420d上的啮合齿以及锁止元件130d的啮合齿同时啮合。

请参看图49-图50,当螺丝批10a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时,锁止元件130a与输出齿圈1582a的啮合齿脱开啮合并与本体151a上的啮合齿进行啮合,本体151a在旋转方向上被锁定,同时连接件420a既连接输出齿圈1582a又连接第一离合件21a,从而调整件能够相对于本体转动以实现夹爪的打开或闭合。

请重新参看图43-图50螺丝批10b还包括位于调整件和输出齿圈1582b之间用以在auto chuck模式下且夹爪打开或闭合后用以断开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之间扭矩传递的离合机构20b,离合机构20b包括能够与输出齿圈1582b转动连接的第一离合件21b,以及与调整件转动连接且可相对于调整件轴向移动的第二离合件22b,以及离合弹性件23b。本实施例中,离合弹性件23b位于第二离合件22b和夹头壳体1104b(前壳体)之间,当夹爪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二离合件22b压缩离合弹性件23b,第二离合件22b轴向向前移动,第一离合件21b与第二离合件22b脱开,输出齿圈1582b不再将扭矩传递至调整件(螺母套154a)。优选地,第一离合件21b为套设于本体151b外周的卡环,卡环上设有轴向延伸的离合齿槽(图未示,具体可参图31),连接件420b上设有与离合齿槽配合的连接齿牙(图未示,具体可参图31)。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0b与第一离合件21b常啮合,也即连接齿牙始终位于离合齿槽内,并通过连接齿牙在离合齿槽内轴向后移动,也即轴向向靠近输出齿圈1582b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将第一离合件21b与输出齿圈1582b的连接。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离合结构20b还可以为其他设置方式,如离合弹性件23b位于第一离合件21b和壳体11b之间,当夹爪夹紧或完全打开后,第一离合件21b压缩离合弹性件23a,第一离合件21b轴向移动,第一离合件21b与第二离合件22b脱开,输出齿圈1582b不再将扭矩传递至螺母套154b。

请参看图43-图50,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相对机壳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模式选择件301b,当模式选择件301b处于第一位置时,手持式动力工具10b处于钻孔模式;当模式选择件301b处于第二位置时,手持动力工具10b处于夹头调节模式;当模式选择件301b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模式选择件301b向远离第一端(输出轴150b沿轴向具有设有收容孔1500b的一端)的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中,模式选择件301b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是沿马达轴轴向的运动,即模式选择件301b沿主壳体1101的前后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请一并参看图51,模式选择件301b枢转于第一滑动段1401未连接第二滑动段1403的一端,并外露于手柄部外且所述模式选择件紧邻设置于手柄部的用于控制马达12b的开关扳机设置,以能够相对于支架140在初始位置与第一位置之间转动。具体地,模式选择件301b和主体部之一设置有卡块3010,二者之另一设置有卡槽(图未示)。

请继续参看图43-图50,当模式选择件301b位于初始位置时,卡块3010与卡槽配接,模式选择件301b相对于机壳锁定,而无法相对支架140枢转,避免模式选择件301b因意外触碰被轻易启动。当模式选择件301b由初始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时,卡块3010脱离卡槽的限制,此时模式选择件301b可在外力作用下被正常启动,以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实现可操作地使手持式动力工具至少在钻孔模式和夹头调节模式之间切换。

模式选择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弹性件(图未示),第一复位弹性件可形变地连接于支架140与机壳之间,用于当手持式动力工具由drill模式切换到autochuck模式时,第一复位弹性件储能;而当手持式动力工具由auto chuck模式切换到drill模式时,第一复位弹性件释放能量,驱动模式选择件301b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而完成手持式动力工具drill模式的切换。

具体地,模式选择件301b在外力作用下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运动时,第一滑动段1401及第二滑动段1403被同步且同向联动(即向后运动),以驱动第一连杆4513b带动锁止元件130b及连接件420b轴向向后运动。此时,第一复位弹性件储能,锁止元件130b与本体151b在旋转方向连接,本体151b被锁定,同时连接件420b轴向向后移动后与输出齿圈1582b连接,螺丝批切换至auto chuck模式。

当外力消失时,第一复位弹性件释放能量,支架140在弹性力作用下由后向前运动,驱动模式选择件301b在弹性力作用下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运动时,并带动第一连杆4513b带动锁止元件130b及连接件420b轴向向前运动。此时,连接件420b位于输出齿圈1582b远离马达12b的一侧且与调整件无相对转动地连接,锁止元件130b位于第二锁位置,锁止元件130b通过轴向移动解除对本体151b的周向锁定并对输出齿圈1582b进行周向锁定,同时连接件420b断开输出齿圈1582b和调整件之间的连接,输出行星轮1581b能够带动本体151b以及位于本体151b内的夹爪一起转动。

传动机构位于马达12b和输出装置15b之间,传动机构包括可轴移动的变速齿圈以使传动机构输出至少两种不同的第一传动比和第二传动比,手持式动力工具至少具有与第一传动比对应的低速位及与第二传动比对应的高速位。

与上述第一是实施的传动机构设置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为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b,其中行星齿轮减速机构13b优选为二级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包括靠近电机的第一级行星轮系、靠近输出装置15b的第二级行星轮系。第一级行星轮系131b包括固定于马达轴121b上的第一太阳轮1310b、与第一太阳轮1310b啮合且设置于第一太阳轮1310b外周的第一行星轮1311b,与第一行星轮1311b啮合的第一内齿圈1312b以及用于支撑第一行星轮1311b的第一行星架1313b,第二级行星轮系132b包括固定设置于第一行星架1313b上的第二太阳轮1320b、与第二太阳轮1320b啮合的第二行星轮1321b、与第二行星轮1321b啮合的第二内齿圈1322b以及用于支撑第二行星轮1321b的第二行星架1323b。第二内齿圈1322b(即相当于本实施例中的变速齿圈)相对于机壳能够沿121b在靠近电机的第一变速位置和远离马达的第二变速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内齿圈1322b位于第一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b可转动的设置于机壳,且第二内齿圈1322b与第一行星架1313b和第二行星轮1321b同时啮合,因此,第一行星架1313b、第二行星轮1321b、第二内齿圈1322b一起转动,第二级行星轮系132b无减速输出,也即第二行星架1323b与第一行星架1313b转速相同,第二行星架1323b输出高速。当第二内齿圈1322b位于第二变速位置时,第二内齿圈1322b周向不可转动的固定于后壳体110b,且第二内齿圈1322b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行星架1313b脱开啮合但第二内齿圈1322b仍与第二行星轮1321b啮合,以使第二行星架1323b相对于第一行星架1313b呈预设的减速传动比输出,第二行星架1323b输出低速。同时,当模式选择件301b由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能够带动第二内齿圈1322b(即变速齿圈)运动至第一变速位置。

请参看图51-图53,本实施例揭示了模式选择件301b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即手持式动力工具由钻头模式切换至夹头调节模式),模式选择件301b能够联动第二内齿圈1322b同步切换至第二变速位置(即低速位置);且同时当模式选择件301b回复至第一位置时,速度选择件1450在第二复位弹性件1451的弹性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内齿圈1322b回复至第一变速位置(即高速位置)。如此,保证在drill模式时,高低速的切换不受影响;当处于auto chuck模式时,强制使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低速运转状态,而且当回复到drill模式时,不影响原始高低速档位。

具体地,手持式动力工具还包括与变速齿圈(即本实施例中第二齿圈1322b)连接以带动变速齿圈在第一、第二变速位置运动的速度选择件1450、位于机壳和速度选择件1450之间的第二复位弹性件1451(请参看图45)、主切换件1452以及辅助切换件1453。

速度选择件1450活动配接于机壳上,并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机壳沿马达轴的轴向运动。主切换件1452相对机壳绕一轴线可转动,并传动连接于速度选择件1450与变速齿圈之间,用于响应速度选择件1450的移动将手持式动力工具至少在低速位与高速位之间切换。辅助切换件1453的一端与速度选择件145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杆4513b可分离地抵接,以实现在auto chuck模式强制使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低速运转状态,而且当回复到drill模式时,不影响原始高低速档位。

速度选择件1450包括拨钮本体14501及拨钮14502,拨钮本体14501大体呈方形板状,其沿速度选择件1450的移动方向布置两个装配位14503,主切换件1452与辅助切换件1453沿速度选择件1450由高速位移动至低速位的方向依次配接装配位14503内。拨钮14502包括钮体14502a及凸设于钮体14502a面向拨钮本体14501表面的凸起14502b,凸起14502b卡嵌于主切换件14502所在的装配位14503内。当拨扭14502从后向前移动时,通过凸起14502b抵住主切换件14502来移动拨扭本体14501,移动到位后,凸起14502b依然可限位主切换件14502,以防止其错误移动,且拨钮14502在移动到位后能够通过与机壳卡接等方式相对于机壳固定以完成动力工具的速度切换。

第二弹性元件1451设置于拨扭本体14501与机壳(具体指齿轮箱壳体)之间,用于为速度选择件1450提供由低速位回位至高速位移动的回复力。

主切换件1452包括分别位于自身与机壳枢接点两侧的第一自由端14521与第二自由端14522。第一自由端14521与速度选择件1450连接,第二自由端14522与变速齿圈连接;且第一自由端14521与第二自由端14522在外力作用下绕枢接点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具体地,第一自由端14521大体呈弧形结构,其卡嵌于其中一个装配位14503内。第二自由端14522由第一自由端14521的末端以相向的方式弯折形成,并勾设于变速齿圈上,以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变速齿圈于第一变速位置与第二变速位置之间切换。

辅助切换件1453包括分别位于自身与机壳枢接点两侧的第三自由端14531与第四自由端14532。第三自由端14531与速度选择件1450连接,第四自由端14532与第一连杆4513b可分离地抵接;且第三自由端14531与第四自由端14532在外力作用下绕枢接点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具体地,第三自由端14531大体呈弧形结构,其卡嵌于其中一个装配位14503内。第四自由端14532由第三自由端14531的末端以相背离的方式弯折形成,并位于第一连杆4513b沿马达轴轴向移动的移动路径上。

优选地,主切换件1452与辅助切换件145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枢接于机壳上,即主切换件1452中第一自由端14521与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三自由端14531位于枢接点相同的一侧,主切换件1452中第二自由端14522与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位于枢接点相同的另一侧。

请参看图43-图46,当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drill低速档时,速度选择件1450位于前部,主切换件1452中第一自由端14521及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三自由端14531均位于各自枢接点靠近第一连杆4513b的一侧,而主切换件1452中第二自由端14522及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均位于各自枢接点远离第一连杆4513b的一侧。此时,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与第一连杆4513b的末端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当手持式动力工具由drill低速档切换到auto chuck模式时,按压模式选择件301b,带动第一连杆4513b向后移动至与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抵接,使得速度选择件1450无法在外力作用下由低速位切换至高速位,保证auto chuck模式下,始终保持原始低速档。

当松开模式选择件301b时,手持式动力工具由auto chuck模式通过第一复位弹性件回复到drill的模式,第一连杆4513b的末端向远离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的方向复位,并与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此时,可通过操作速度选择件1450驱动主切换件1452带动变速齿圈于高低速档位之间自由切换。

请参看图47-图48,当由drill的高速档向auto chuck模式切换时,速度选择件1450位于后部,主切换件1452中第一自由端14521及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三自由端14531均位于各自枢接点远离第一连杆4513b的一侧,而主切换件1452中第二自由端14522及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均位于各自枢接点靠近第一连杆4513b的一侧。由于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位于第一连杆4513b由前向后运动的移动路径上,按压模式选择件301b时,带动第一连杆4513b向后移动,第一连杆4513b将抵住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向后移动,辅助切换件1453中第四自由端14532通过枢转从而带动速度选择件1450向前移动,进而迫使主切换件1452将变速齿圈由第一变速位置(高速位)移动至第二变速位置(低速位),保证auto chuck模式下,始终保持低速档。

松开模式选择件301b时,手持式动力工具由auto chuck模式通过第一复位弹性件回复到drill的模式,脱离第一连杆4513b抵接的速度选择件1450在第二复位弹性件1451作用下回复到高速状态,从而不改变drill状态下的原始高速档位。

通过上述方案的设计,可保证在drill时高低速的切换不受影响,当处于autochuck模式时,强制使手持式动力工具处于低速运转状态,而且当回复到drill模式时,不影响原始高低速档位。

从上述对不同实施例的描述来看,本发明中离合机构与所述夹爪沿驱动轴的轴向至少部分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当夹爪进行合拢或张开时,夹爪能够在沿驱动轴轴向远离马达的前端位置(如图5)和靠近马达的后端位置(如图4)之间移动,本本发明所说的沿驱动轴轴向与夹爪的重叠或部分重叠,指的是在前端位置或后端位置中任意一位置的重叠。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精髓的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7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高空作业的具有碎屑清洁功能的钻孔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