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

文档序号:1785535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跨骑型车辆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是由 清水孝彦 石井翼 下村信之 于 2018-01-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在将水冷式内燃机、散热器及燃料箱支承于车身架的跨骑型车辆中,对在燃料箱(37)内挥发的燃料进行捕捉的碳罐(40)配置于散热器(38)的在侧面观察时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由此能够提高碳罐的冷却效果。(In a straddle-type vehicle in which a wate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 radiator, and a fuel tank are supported by a vehicle body frame, a canister (40) for trapping fuel that evaporates in a fuel tank (37) is disposed in front of a radiator (38) in the vehicl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when viewed from the side. Thereby,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canister can be improved.)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为了避免在内燃机中产生的热量的影响而将碳罐配置在内燃机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且为了避免散热器的热量影响到碳罐而将燃料箱配置在夹在与散热器之间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55506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由于碳罐配置在燃料箱的后方而行驶风很难接触到碳罐,很难说碳罐的冷却效果优良。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碳罐冷却效果的跨骑型车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将水冷式内燃机、散热器及燃料箱支承在车身架上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的第1特征在于,对在所述燃料箱内挥发的燃料进行捕捉的碳罐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

另外,本发明在第1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第2特征在于,具有圆筒状外观形状的所述碳罐以使其中心轴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在第1或第2特征的构成的基础上,第3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

本发明在第1~第3特征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第4特征在于,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燃料箱配置在所述散热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所述碳罐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车宽方向一侧。

本发明在第1~第4特征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第5特征在于,作为车身罩的一部分的一对侧罩中的一个侧罩以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碳罐夹在该一个侧罩与所述燃料箱之间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在第1~第5特征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第6特征在于,前罩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碳罐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在该前罩设有通风窗,该通风窗包括朝向所述碳罐的方向而向后下方倾斜的多个叶片部和在这些叶片部的下方配置的狭缝。

本发明在第1~第6特征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第7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以使其前表面面向所述碳罐侧的方式而以朝向前上方倾斜的姿态支承于所述车身架。

此外,本发明在第1~第7特征中任一构成的基础上,第8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架包括:头管,其将转向手柄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下伸车架,其从该头管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下部框架,其与该下伸车架的下部相连并向后方延伸,所述碳罐支承在从下方支承左右一对脚踏部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中的一个框架上,其中,该左右一对脚踏部为了载置驾驶人的腿部而形成在车身罩上,该碳罐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上方且在所述一个所述支承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由于碳罐在侧面观察时位于散热器的前方,因此能够防止在车辆行驶时来自散热器的热量影响到碳罐,能够提高碳罐的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通过使具有圆筒状外观形状的碳罐的中心轴线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从而能够避免跨骑型车辆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使碳罐紧凑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内燃机在侧面观察时位于散热器的后方,因此来自内燃机的热量不会影响到碳罐,能够进一步提高碳罐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由于碳罐配置在位于散热器前方的燃料箱的一侧,因此燃料箱的侧壁发挥导风板的功能,行驶风容易向碳罐的周围汇集,碳罐的冷却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碳罐位于燃料箱与侧罩之间,由散热器具有的散热风扇吸入的空气在碳罐的周围流动,碳罐的冷却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通过形成于碳罐前方的前罩上的通风窗,行驶风容易与碳罐接触,碳罐的冷却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7特征,散热器以使前表面面向碳罐侧的方式朝向前上方倾斜,因此由散热风扇吸入行驶风在碳罐的周围流通而不停滞,碳罐的冷却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特征,由于碳罐以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下部框架的上方且配置在支承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支承在从下方支承脚踏部的支承框架上,因此不需要为用于支承碳罐的专用框架,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使碳罐的支承构造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以将侧罩拆下的状态示出燃料箱附近的纵剖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碳罐附近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省略前罩的状态下的图2的4方向主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前罩的主视图。(第1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2…转向手柄

13…头管

14…下伸车架

16…下部框架

31…脚踏部

33…车身罩

37…燃料箱

38…散热器

38a…散热器的前表面

40…碳罐

43…侧罩

44…前罩

44a、44b…叶片部

45…支承框架

55、56…通风窗

57、58…狭缝

C…碳罐的中心轴线

E…内燃机

F…车身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及前后是指从乘坐在二轮摩托车上的驾驶人来看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中,作为跨骑型车辆的踏板型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架F包括:头管13,其将对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前叉11以及与该前叉11连结的转向手柄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下伸车架14,其从该头管13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主框架15,其从该下伸车架14的上部左右分开并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部框架16,其与所述下伸车架14的下部相连且向后方延伸,并使后端部与所述主框架15的下端部相连;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7,其与所述主框架15的中间部相连且向后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后部框架18,其连结在所述下部框架16的后端部与所述座椅框架17之间且向后上方延伸,所述下部框架16与所述后部框架18一体成形。

产生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动力单元P借助连杆机构20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在所述车身架F中的所述后部框架18的前端部设置的托架19上。所述动力单元P由在所述后轮WR的前方配置的水冷式内燃机E和将该内燃机E的输出向所述后轮WR传递的传动装置M构成,传动装置M收纳在与内燃机E的内燃机主体22相连且向后轮WR的左侧方延伸的传动箱25内,在该传动箱25的后部与所述车身架F的后部之间设置后减震器单元26。

所述内燃机E中的内燃机主体22为前倾至大致水平的姿态,构成该内燃机主体22的一部分的气缸盖的上部侧壁与进气系统27连接,该进气系统27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P的所述传动箱25,在上游端具有在该传动箱25的上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28,所述气缸盖的下部侧壁与排气系统29连接,该排气系统29在下游端具有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配置的排气***30。

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及所述车身架F由车身罩33覆盖,该车身罩33具有承载驾驶人脚部的左右一对脚踏部31和在该脚踏部31之间向上方***的地板通道部32,该车身罩33安装在车身架F上。另外,在所述地板通道部32的后方且在所述车身罩33上配置有驾驶人用座椅35和在该驾驶人用座椅35的后方配置的乘坐人座椅36。

结合图2,在所述动力单元P的前方,燃料箱37以由所述车身架F的所述下伸车架14及所述下部框架16支承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侧面观察时,在所述燃料箱37与所述动力单元P之间配置散热器38,对在所述燃料箱37内挥发的燃料进行捕捉的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即,所述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所述动力单元P的内燃机E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燃料箱37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

而且,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37的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燃料箱37的车宽方向左侧。

所述散热器38在其背面设有散热风扇39,具有使该散热器38的前表面38a面向所述碳罐40的姿态即向前上方倾斜的姿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动力单元P中的所述内燃机E与所述燃料箱37之间。该散热器38的上部由在所述主框架15的后部设置的第1支撑杆41支承,所述散热器38的下部由在所述托架19设置的第2支撑杆42支承。

然而,所述脚踏部31分别形成在构成所述车身罩33的一部分的左右一对侧罩43上,这些侧罩43中的一个侧罩(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左侧的侧罩43)以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所述碳罐40的方式配置。即,车宽方向左侧的侧罩43以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碳罐40夹在该侧罩43与所述燃料箱37之间的方式配置。

然而,左右一对所述脚踏部31从其下方分别由支承框架45支承,这些支承框架45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支承于在所述下部框架16的前部设置的支承支撑杆46,所述支承框架45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由在所述后部框架18的前端部设置的支承板47支承。

所述碳罐40具有使两端闭合的圆筒状外观形状,以其中心轴线C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该碳罐40的长尺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以卷绕在该碳罐40上的方式安装有橡胶制的带部48。在这些带部48的周向的一个部位一体设有安装突部48a,在所述支承框架45上设置的安装板49穿插在所述安装突部48a中,由此所述碳罐40弹性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45。

由所述支承框架45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6的上方且在车宽方向左侧的所述支承框架45的车宽方向内侧。

空气管50及排放管51从所述碳罐40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延伸出来,所述空气管50为了在大气中开放而朝向上方延伸,所述排放管51向下方延伸。另外,注入管52及净化管53从所述碳罐40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延伸出来,所述注入管52为了对来自所述燃料箱37的挥发燃料进行引导而朝向所述燃料箱37的上部延伸,所述净化管53朝向所述内燃机E的所述进气系统27而向后方延伸。

结合图4及图5,构成所述车身罩33的一部分的前罩44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37及所述碳罐4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在该前罩4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第1通风窗55,在所述前罩44的车宽方向两侧上部分别设置第2通风窗56。

所述第1通风窗55包括:多个叶片部44a,其向后下方倾斜并沿上下方向排列,与所述前罩44一体地相连;以及狭缝57,其以在上述叶片部44a的下方配置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前罩44上,所述第2通风窗56包括:多个叶片部44b,其向后下方倾斜且沿上下方向排列,与所述前罩44一体地相连;以及狭缝58,其以在上述叶片部44b的下方配置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前罩44上。

第1通风窗55的所述叶片部44a向后下方倾斜,从而能够使行驶风流向所述碳罐40,另外,左右一对所述第2通风窗56中的车宽方向左侧的第2通风窗56具有的所述叶片部44b朝向所述碳罐40侧而向后下方倾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对在燃料箱37内挥发的燃料进行捕捉的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散热器3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能够防止在二轮摩托车行驶时来自散热器38的热量影响到碳罐40,提高碳罐40的冷却效果。

另外,具有圆筒状外观形状的碳罐40将其中心轴线C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因此能够避免二轮摩托车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使碳罐40紧凑配置。

另外,内燃机E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因此来自所述内燃机E热量不会影响到碳罐4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碳罐40的冷却效果。

另外,所述燃料箱37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37的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因此所述燃料箱37的侧壁发挥导风板的功能,行驶风容易向碳罐40的周围汇集,所述碳罐40的冷却性提高。

另外,车宽方向左侧的侧罩43以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碳罐40夹在该侧罩43与所述燃料箱37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所述碳罐40位于所述燃料箱37与所述侧罩43之间,由所述散热器38具有的散热风扇39吸入的空气在所述碳罐40的周围流动,所述碳罐40的冷却性提高。

另外,前罩44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碳罐4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在该前罩4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第1通风窗55,该第1通风窗55包括朝向所述碳罐40的方向而向后下方倾斜的多个叶片部44a和在上述叶片部44a的下方配置的狭缝57,在所述前罩44的车宽方向左侧上部设有第2通风窗56,该第2通风窗56包括朝向所述碳罐40的方向而向后下方倾斜的多个叶片部44b和在上述叶片部44b的下方配置的狭缝58,因此行驶风容易接触到碳罐40,碳罐40的冷却性提高。

另外,散热器38以使其前表面38a面向所述碳罐40侧的方式而以向前上方倾斜的姿态支承于车身架F,因此由散热风扇39吸入的行驶风在碳罐40的周围无停滞地流通,使碳罐40的冷却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车身罩33上形成的左右一对脚踏部31由左右一对支承框架45从下方支承,所述碳罐40支承在该左右一对支承框架45中的一个支承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社幅方向左侧的支承框架45)上,该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下部框架16的上方且在所述一个所述支承框架45的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不需要用于支承所述碳罐40的专用框架,能够避免部件数量增加并使所述碳罐40的支承构造紧凑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情况下进行多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二轮摩托车,而且能够广泛应用于包含三轮摩托车在内的跨骑型车辆。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将水冷式内燃机(E)、散热器(38)及燃料箱(37)支承在车身架(F)上,该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对在所述燃料箱(37)内挥发的燃料进行捕捉的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并且,所述散热器(38)以使其前表面(38a)面向所述碳罐(40)侧的方式而以朝向前上方倾斜的姿态支承于所述车身架(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圆筒状外观形状的所述碳罐(40)以使其中心轴线(C)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E)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观察时,所述燃料箱(37)配置在所述散热器(38)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所述碳罐(40)配置在所述燃料箱(37)的车宽方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作为车身罩(33)的一部分的一对侧罩(43)中的一个侧罩以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碳罐(40)夹在该一个侧罩与所述燃料箱(37)之间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前罩(44)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碳罐(4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在所述前罩(44)设有通风窗(55、56),该通风窗(55、56)包括朝向所述碳罐(40)的方向而向后下方倾斜的多个叶片部(44a、44b)和在这些叶片部(44a、44b)的下方配置的狭缝(57、58)。

7.(删除)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架(F)包括:头管(13),其将转向手柄(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下伸车架(14),其从该头管(13)向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下部框架(16),其与该下伸车架(14)的下部相连并向后方延伸,所述碳罐(40)支承在从下方支承左右一对脚踏部(31)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45)中的一个支承框架上,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脚踏部(31)为了载置驾驶人的脚部而形成在车身罩(33)上,该碳罐(40)在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所述下部框架(16)的上方且在所述一个所述支承框架(45)的车宽方向内侧。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船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