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阀注浆的工艺

文档序号:185050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袖阀注浆的工艺 (Sleeve valve grouting process ) 是由 徐小诗 牛新平 翁训龙 刘如诺 边强 何文龙 温元灶 于 2021-07-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袖阀注浆的工艺,其特征是,a)原地形钻孔取样,得出所要施工区域的地质、作业条件的勘探图;b)根据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计算注浆参数;c)根据注浆参数及勘探图中的地基土构成进行分层,并选择合理的注浆层先后顺序;d)通过试验确定不同配比套壳料强度增长龄期;f)根据注浆压力,确定套壳料配比;g)对应套壳料强度适时开始注浆。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分层注浆顺序,所设定的注浆参数适应现场环境,施工质量高,总注浆行程为现有总注浆行程一半,节省了近一半的工作量,且每次注浆压力以及注浆量相同,操作工只要知道每次注浆起点深度和终点深度,无需再通过勘探图调整注浆参数,以此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对操作工技术水平要求降低。(A technology for grouting sleeve valves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rising the following steps of a) drilling and sampling original terrain to obtain an exploration map of geology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a to-be-constructed area; b) calculating grouting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layer; c) layering according to the grouting parameters and the foundation soil composition in the exploration map, and selecting a reasonable grouting layer sequence; d) the strength growth age of the shell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is determined through tests; f) determining the shell material ratio according to the grouting pressure; g) and (5) grouting at the right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asing material.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rough a reasonable layered grouting sequence, the set grouting parameters are adapted to the field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s high, the total grouting stroke is half of the existing total grouting stroke, nearly half of workload is saved, the grouting pressure and the grouting amount are the same each time, an operator only needs to know the starting point depth and the end point depth of each grouting, and the grouting parameters do not need to be adjusted through an exploration map, so that the labor intensity of the operator is reduced, and the requirement on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operator is lowered.)

袖阀注浆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尤其属于注浆工序。

背景技术

袖阀注浆是处理地基、尤其是大型建筑地基(如机场等)的常用方法,在原地形钻孔取样,得出所要施工区域的地质、作业条件的勘探图,如图1所示,自然状态下地基的渗透系数随深度增大,应由下往上注浆,但现在存在人工填埋而形成的人造地,如图1所示,在离表面18米深的地下,具有较为明显的三层,各土层的渗透系数指标见表1。

表1

按传统工艺(如图2所示,):采用直径110mm钻头泥浆护壁钻进成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孔深至底界以下20cm,袖阀管直径50mm,袖阀管外露地表30cm。地基顶层1.5米为空浆段、下部16.5米为统一的注浆段,由下往上,以0.33米的升程从下逐渐上升,上层3.2米为杂填土层,注浆压力为0.3Mpa;中间4.8米为淤泥层,注浆压力为1.0Mpa;下层10米为砂质黏性土,注浆压力为2Mpa;在表面钻多个注浆孔,相邻两孔的间距一般为1.4米(即注浆桩体直径1.4m),注浆一般可分3次,套壳料满足自然养生3天的条件下,分三次进行注浆,每次注浆均由注浆段底高程由下往上到注浆段顶高程(空浆段底高程),每次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小于24小时。第一次注浆为设计总注浆量的50%,第二次注浆为设计总注浆量的30%,第三次注浆为设计总注浆量的20%,注浆压力:开环压力为1MPa,注浆压力为0.3~2MPa。即如图2所示,设计每米注浆的水泥用量240kg,第4天对地基注浆段底高程由下往上进行第一次注浆,注浆管升程是0.33米,直到注浆段顶高程(空浆段底高程),每米(深度)注浆的水泥用量120kg;第5天对地基设计注浆段底高程由下往上直至注浆段顶高程(空浆段底高程)进行第二次注浆,每米注浆的水泥用量72kg,注浆管上抬,操作流程同第一次注浆。第6天对地基注浆段底高程由下往上直至注浆段顶高程(空浆段底高程)进行第三次注浆,每米注浆的水泥用量48kg,注浆管上抬,操作流程同第一、二次注浆。

套壳料的作用是在袖阀管周围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层,注浆时浆液在袖阀管有出浆孔的部位挤碎套壳料,而上部和下部的套壳料仍具有一定强度,可以阻止浆液的上下流动,这样浆液就只能在一定范围横向流动。注浆管的作用是通过一定压力将浆液压入岩土层内部,当浆液通过注浆管进入袖阀管出浆孔的位置,在压力作用下,包裹在出浆孔外围的橡皮帽被顶起。随着浆液的聚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浆孔外围的橡皮帽彻底胀开,套壳料被挤碎,浆液通过被挤碎的套壳料的缝隙中挤压到地层中,形成劈裂注浆。所以套壳料浇筑强度的好坏是保证注浆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要求既能在一定的压力下,压开填料进行横向注浆,又能在高压注浆时,阻止浆液沿孔壁或管壁流出地表。套壳料要求力学强度满足注浆要求,即要防止串浆又要兼顾开环。单孔套壳料浇注量:Q=Kπ×(钻孔半径R2-袖阀管外半径r2)×注浆段高度,钻孔半径R为110mm,袖阀管外半径r为50mm,注浆段高度取18m(包含1.5m空浆段),K为损失系数,一般为1.2~2.0,该工程取1.3。现有袖阀注浆套壳料配比缺点:套壳料配比是一固定值,其配比为水泥:黏土:水=1:1.5:1.88。

在按传统工艺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淤泥层水泥用量不足,标贯试验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淤泥层部位取芯发现淤泥依然呈现流塑-软塑状态,科研人员初步认为是注浆压力不够、注浆量不足所致。但是,再次试验时加大注浆压力、注浆量后出现地基上抬过大从而引发造成地下管线变形、地表开裂冒浆等一系列问题。

在寻找原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如图1所示的施工环境下(自然养生)的套壳料配比强度试验得出表2

表2

发现所设计的注浆工艺未注意到套壳与注浆压力之间有偏差,由于所选定的套壳料配比未与地基主要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袖阀注浆、施工特点、注浆参数、施工环境等因素相结合,袖阀注浆套壳料配比与施工工艺不符也是导致注浆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如上述工艺第三天当套壳料强度达到0.5Mpa时(套壳料强度龄期三天),对地基设计注浆段底高程由下往上直至注浆段顶高程进行第一次注浆时,由于首先注浆的是下层10米的砂质黏性土,注浆压力为2Mpa,而此时套壳料强度只有0.5Mpa,强度不足,水泥浆在袖阀管出浆孔的部位挤碎套壳料后,套壳料强度无法阻止浆液的向上下流动,同样在淤泥层的注浆压力为1.0Mpa时,无法阻止浆液的向上下流动,导致浆液沿孔壁或袖阀管壁流出地表,形成串浆。

综上可知上述注浆方法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注浆顺序都为注浆段底高程从下到上直至注浆段顶高程,注浆顺序未随地基情况进行调整,导致地基土体开裂,水泥浆通过土体裂缝流出地表形成冒浆现象;

(2)注浆量统一,注浆压力不准确。未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导致淤泥层注浆量不足,注浆成品检测不合格,杂填土层注浆量超量导致地基剧烈上抬。

(3)套壳料配比单一,未进行套壳料强度试验,导致施工时未按套壳料强度的实际情况进行注浆进度调整,一旦套壳料强度不足无法阻止浆液的向上流动,导致浆液沿孔壁或袖阀管壁流出地表,形成串浆;若套壳料强度太高,水泥浆液无法顺利挤碎套壳料并通过被挤碎的套壳料的缝隙中挤压到地层中形成劈裂注浆。

(4)所设定的注浆参数无法适应现场地质环境,每次注浆压力以及注浆量需要根据不同地层地质变化而变化,对操作工的劳动专注度与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施工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注浆工艺中对现场地质环境不注重,注浆顺序的设定与注浆压力等注浆参数不关联,不重视套壳料适时强度对注浆施工质量的影响,而导致注浆施工质量不佳的缺点,通过根据套壳料适时强度选择合理的分层注浆顺序,所设定的注浆参数适应现场地质环境,提供一种更能保证施工质量、进度有序地展开的袖阀注浆工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袖阀注浆的工艺,其特征是,a)原地形钻孔取样,得出所要施工区域的地质、作业条件的勘探图;b)根据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计算注浆参数;c)根据注浆参数及勘探图中的地基土构成进行分层,并选择合理的注浆层先后顺序;d)通过试验确定不同配比套壳料强度增长龄期;f)根据注浆压力,确定套壳料配比;g)对应套壳料强度适时开始注浆。

本发明在得到勘探图后由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对地基土构成制定合理的注浆层先后顺序和注浆参数,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下而上进行注浆。本发明通过现场确定不同配比套壳料强度增长龄期;根据注浆压力,确定套壳料配比;对应套壳料强度适时开始注浆。以现场的环境对套壳料强度的影响实现精准注浆,以保证注浆质量。

所述的根据地质、作业条件进行分层是以取样体确定不同深度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注浆层设计,选择注浆顺序的依据以注浆压力为主,注浆量为辅。

当上层地基的计算注浆压力小于下层时,先由上层开始注浆,使上层浆体形成加固土体的网络或骨架,再进行下层注浆可有效防止因下层注浆压力过大致使上层地基上抬甚至开裂引起冒浆,当上下层地基计算注浆压力相同时,由下往上注浆。

所述的注浆压力与加固土层的深度、土层的密实度、浆液黏度、注浆速度和注浆量等因素有关,在保证地层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偏向于较高的注浆压力,实际注浆压力比计算注浆压力大,二者的差不大于0.02Mpa,初步确定最小的注浆压力采用被动土压力理论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γz为土体重度,KN/m3

为土体内摩擦角;

C为土体的凝聚力,kPa;

h为加固土层的厚度,m。

确定注浆量:根据注浆压力和地质情况通过公式

式中:Q为注浆量,m3

V为土体体积,m3

dg为土颗粒相对密度;

e0为初始孔隙比;

ω0为土的天然含水量;

ωp为土的塑限含水量;

∫为加压系数,取1.20。

一种袖阀注浆的工艺,根据以下的实际情况:在要注浆的地基深度中,其勘探图显示地基具有三层,上层为杂填土层,中间为淤泥层,下层为砂质黏性土,进行设计,其注浆工艺为:先计算注浆参数

注浆压力公式:

注浆量公式:

在现场环境下进行试验,确定不同配比套壳料强度增长龄期,以注浆压力选择合适的套壳料;确定注浆顺序,第一次注浆:对第1层杂填土、第2层淤泥层由下往上进行第一次注浆,开环压力大于套壳料当天的强度,待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将注浆压力恢复到计算值,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完成最上层封顶注浆,一天内完成,第1层注浆量完全注完;暂停注浆1天,待最上层封顶稳定;第二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第3层砂质黏性土由下往上注浆,开环压力大于套壳料当天的强度,在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注浆压力控制在第3层砂质黏性土注浆压力的计算值,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注浆高度抬高至淤泥层顶高程时,停止注浆,一天内完成,注浆量为第3层的全部注浆量;暂停注浆1天,套壳料强度增加到设定的注浆压力之上时,第三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层由下往上进行第三次注浆,完成第2层淤泥层所有注浆量的注浆。

通过计算得出第一次注浆:第1层杂填土层、第2层淤泥层的注浆压力为0.1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第二次注浆:第2层淤泥层、第3层砂质黏性土的注浆压力为0.7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第三次注浆:第2层淤泥层:注浆压力为1.0Mpa注浆水泥量为219kg/m,选择套壳料,水泥:黏土:水=1:1.2:2.3,在自然养生情况下其1、3、5、7天的强度分别为0.25Mpa、0.5Mpa、0.78Mpa、1.09Mpa,第1天开始第一次注浆:对第1层杂填土、第2层淤泥层由下往上进行,开环压力大于0.25Mpa,待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将注浆压力调整为0.1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完成最上层封顶注浆,一天内完成;暂停注浆3天,待最上层封顶稳定;第5天第二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第3层为砂质黏性土由下往上注浆,开环压力大于0.78Mpa,在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注浆压力控制在0.7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注浆高度抬高至淤泥层顶高程时,停止注浆,一天内完成;暂停注浆1天,套壳料强度增加到设定的注浆压力之上时,第7天第三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层由下往上进行第三次注浆,注浆压力为1.0Mpa,注浆水泥量219kg/m,完成第2层淤泥层所有注浆量的注浆。

对淤泥第一次注浆采取较小的计算注浆压力,目的在于利用水泥浆与流塑状态的淤泥里的水体形成化学反应形成固化。

对淤泥第二次注浆采取较大的计算注浆压力,目的在于利用水泥浆填充固化的流塑状态淤泥(逐渐形成软塑状态,土体强度增长,抵抗注浆压应力能力增强,淤泥土在水泥浆的作用下呈现收缩性)以及软塑状态淤泥的空腔部位。

对淤泥第三次注浆采取尽可能大且低于适时套壳料强度的注浆压力,目的在于此时水泥浆填充固化的流塑状态淤泥与软塑状态淤泥逐渐呈现出硬塑状态(硬塑状态淤泥土体强度较软塑状态增长,抵抗注浆压应力能力更强,土体整体饱和性更强),采取加压对土层采取劈裂注浆。

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合理的分层注浆顺序,所设定的注浆参数适应现场环境,施工质量高。本发明总注浆行程为现有总注浆行程一半,节省了近一半的工作量,且每次注浆压力以及注浆量相同,操作工只要知道每次注浆起点深度和终点深度,无需再通过勘探图调整注浆参数,以此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对操作工技术水平要求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要注浆区域的地质勘探图

图2为传统的注浆工艺设计

图3本发明的工艺设计第一次注浆

图4本发明的工艺设计第二次注浆

图5本发明的工艺设计第三次注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视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理解本发明。

一种袖阀注浆的工艺,a)原地形钻孔取样,得出所要施工区域的地质、作业条件的勘探图;b)根据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计算注浆参数;c)根据注浆参数及勘探图中的地基土构成进行分层,并选择合理的注浆层先后顺序;d)通过试验确定不同配比套壳料强度增长龄期;f)根据注浆压力,确定套壳料配比;g)对应套壳料强度适时开始注浆。

所述的根据地质、作业条件进行分层是以取样体确定不同深度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注浆层设计,选择注浆顺序的依据以注浆压力为主,注浆量为辅。一般由注浆压力小的地基层开始注浆。

当上层地基的计算注浆压力小于下层时先由上层开始注浆,使上层浆体形成加固土体的网络或骨架,再进行下层注浆可有效防止因下层注浆压力过大致使上层地基上抬甚至开裂引起冒浆,当上下层地基计算注浆压力相同时,由下往上注浆。

所述的注浆压力与加固土层的深度、土层的密实度、浆液黏度、注浆速度和注浆量等因素有关,在保证地层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偏向于较高的注浆压力,初步确定最小的注浆压力采用被动土压力理论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γz为土体重度,KN/m3

为土体内摩擦角;

C为土体的凝聚力,kPa;

h为加固土层的厚度,m。

确定注浆量:根据注浆压力和地质情况通过公式

式中:Q为注浆量,m3

V为土体体积,m3

dg为土颗粒相对密度;

e0为初始孔隙比;

ω0为土的天然含水量;

ωp为土的塑限含水量;

∫为加压系数,取1.20。

一种袖阀注浆的工艺,其勘探图如图1所示,做详勘报告见表3

表3试验段详勘报告

根据以下的实际情况:在要注浆的地基深度中,其勘探图显示地基具有三层,上层3.2米为杂填土层,中间4.8米为淤泥层,下层10米为砂质黏性土,本发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顶层1.5米为空浆段,采用直径110mm钻头泥浆护壁钻进成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孔深至底界以下20cm,袖阀管直径50mm,袖阀管外露地表30cm。其注浆工艺为:

首先计算注浆压力:注浆压力与加固土层的深度、土层的密实度、浆液黏度、注浆速度和注浆量等因素有关。若注浆压力偏小,无法达到劈裂效果;若注浆压力偏大,会产生被加固土体不均匀造成周边袖阀管收到挤压引发串浆,甚至有可能导致地基结构的破坏引发地基上抬、开裂、冒浆现象。在保证地层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偏向于较高的注浆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浆液的可注性和浆液的结石强度,考虑到水泥浆在注浆管里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损耗,实际注浆压力比计算注浆压力大,二者的差不大于0.02Mpa,最小的注浆压力采用被动土压力理论公式计算:

注浆压力公式:

式中:γz为土体重度,KN/m3

为土体内摩擦角;

C为土体的凝聚力,kPa;

h为加固土层的厚度,m。

表4试验段主要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表

根据上表,杂填土层的物理指标取γz=18.5KN/m3

故:

因此,本区域杂填土层(层底深度3.2米)劈裂注浆压力P选择为0.17MPa。根据表4,淤泥层的物理指标取γz=16.5KN/m3,h=8.0m,c=7.3kPa,故:

因此,本区域淤泥层(层底深度8.0米)劈裂注浆压力P选择为0.17MPa。根据上表,砂质黏性土的物理指标取γz=19.3KN/m3,h=18.0m,c=21.5kPa,故:

本区域砂质黏性土层(层底深度18米)劈裂注浆压力P选择为0.77MPa。

注浆量计算

在无当地工程经验的情况下,注浆量采用式(2)计算:

式中:Q为注浆量,m3

V为土体体积,m3

dg为土颗粒相对密度;

e0为初始孔隙比;

ω0为土的天然含水量;

ωp为土的塑限含水量;

∫为加压系数,取1.20。

按注浆桩体直径1.4m计算,代入公式,淤泥的物理指标取,dg=2.70,e0=1.521,ω0=58.5%,ωP=36.0%,∫=1.20。

故:

因此,本区域淤泥层每延米注浆量0.435m3,对应水灰比1.0时,水泥用量为329kg/m。

同理,按注浆桩体直径1.4m计算,代入上式,砂质黏性土的物理指标取,dg=2.66,e0=0.787,ω0=27.9%,ωP=25.3%,∫=1.20。

故:

因此,本区域砂质黏性土层每延米注浆量0.072m3,对应水灰比1.0时,水泥用量为54.4kg/m,取整,设计为55kg/m。

同上,按注浆桩体直径1.4m计算,代入上式,杂填土的物理指标取,

dg=2.70,e0=0.913,ω0=30.2%,ωP=27.4%,∫=1.20。

故:

因此,本区域杂填土层每延米注浆量0.073m3,对应水灰比1.0时,水泥用量为55.1kg/m,取整,设计为55kg/m。

进行套壳料的强度试验,以确定注浆时间,套壳料的强度采用电脑全自动恒压力抗折抗压试验机来测试结果分析

水泥:黏土:水=1:1:2.3,三组,养生时间:1天3天5天7天

水泥:黏土:水=1:1.2:2.3,三组,养生时间:1天3天5天7天

水泥:黏土:水=1:0.8:2.3,三组,养生时间:1天3天5天7天

水泥:黏土:水=1:1.5:2.3,三组,养生时间:1天3天5天7天

水泥:黏土:水=1:1.5:1.88,三组,养生时间:1天3天5天7天

分别测试不同配合比下的套壳料的强度,结果见表5

表5不同配合比的套壳料强度

从表5中可以看出:相同水灰比的套壳料,膨润土的含量越多,强度越大;同一个配合比的套壳料,自然养生下的套壳料的强度比标准养生的强度稍微小一些。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选择套壳料:水泥:黏土:水=1:1.2:2.3,在自然养生情况下其1、3、5、7天的强度分别为0.25Mpa、0.5Mpa、0.78Mpa、1.09Mpa,注浆工艺设计:顶层1.5米为空浆段,第1天开始第一次注浆:对第1层杂填土(空浆段以下部分)和第2层淤泥层,层底深度8.00米,由下往上进行,开环压力大于0.25Mpa,待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将注浆压力调整为0.1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为杂填土层的总量,即一次性完成杂填土层的注浆),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完成最上层封顶注浆,一天内完成;由于砂质黏性土的计算注浆压力为0.762MPa,为了使套壳料强度达到注浆压力,暂停注浆3天,待最上层封顶稳定,砂质黏性土的套壳料强度满足计算的注浆压力;第5天进行第二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第3层为砂质黏性土由下往上注浆,开环压力大于0.78Mpa(由于此时套壳料强度0.78Mpa),在注浆区域的套壳料被挤碎后注浆压力控制在0.77Mpa,注浆水泥量为55kg/m(为砂质黏性土层的总量,即一次性完成砂质黏性土层的注浆),注浆压力、注浆量不变化,直到注浆高度抬高至淤泥层顶高程时,停止注浆,一天内完成;同样第7天套壳料强度达到1.09Mpa时,在第7天第三次注浆:对第2层淤泥层由下往上进行第三次注浆,注浆压力为1.0Mpa,注浆水泥量219kg/m,完成第2层淤泥层所有注浆量的注浆。

本发明依据注浆压力选择适应该压力套壳强度进行注浆,解决了目前存在的串浆问题,同时由于本发明第一次注浆对上层进行注浆,致使上层的地基的强度随的时间的延续增强,见下表

表6上层的地基的强度

第二次注浆时,上层的杂填土层的强度经过四天的自然养生,强度已达12Mpa,所以对淤泥第二次注浆压力达0.77Mpa时,不会产生冒浆现象。

对淤泥第三次注浆压力的确定:由于淤泥层已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压力进行两次注浆,无法使用公式进行注浆压力计算,而越大的注浆压力对淤泥层处理效果越有利,故采取尽可能大且低于适时套壳料强度的注浆压力,目的在于此时水泥浆填充固化的流塑状态淤泥与软塑状态淤泥逐渐呈现出硬塑状态(硬塑状态淤泥土体强度较软塑状态增长,抵抗注浆压应力能力更强,土体整体饱和性更强),采取加压对土层采取劈裂注浆。

第三次注浆时,上层的杂填土层的强度经过六天的自然养生,强度已达15Mpa,所以对淤泥第三次注浆压力达1Mpa时,不会产生冒浆现象。

本发明虽然也是分三次完成整体注浆,但是对于注浆量较少的杂填土、砂质黏性土层,一次性完成所有注浆量,而对注浆量较大,渗透系数较小的淤泥层(淤泥:深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态),通过三次注浆压力递增的注浆。本发明的总注浆行程为6.5+14.8+4.8=26.1m,而现有工艺的总注浆行程为16.5+16.5+16.5=49.5m,节省了近一半的工作量,且每次注浆压力以及注浆量相同,操作工只要知道每次注浆起点深度和终点深度,无需再通过勘探图调整注浆参数,以此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对操作工技术水平要求降低。

对淤泥第一次注浆采取较小的注浆压力,目的在于利用水泥浆与流塑状态的淤泥里的水体形成化学反应形成固化。

对淤泥第二次注浆采取较大的注浆压力,目的在于利用水泥浆填充固化的流塑状态淤泥(逐渐形成软塑状态,土体强度增长,抵抗注浆压应力能力增强,淤泥土在水泥浆的作用下呈现收缩性)以及软塑状态淤泥的空腔部位。

对淤泥第三次注浆采取最大的注浆压力,目的在于此时水泥浆填充固化的流塑状态淤泥与软塑状态淤泥逐渐呈现出硬塑状态(硬塑状态淤泥土体强度较软塑状态增长,抵抗注浆压应力能力更强,土体整体饱和性更强),采取加压对土层采取劈裂注浆。

本发明运用到正式施工阶段,累计完成原地表标贯40点、完成成品9113孔,共计87932.10米,依据设计要求累计完成第三方检测标贯185点,(检测中心标贯检测)完成情况统计见表7:

表7(检测中心标贯检测)已完成情况统计

注浆质量检验采用标贯试验标准:检验时间宜在注浆完成28天以后,检测孔布置在4个注浆孔中间位置,要求淤泥层处理后最小值不小于5击,其他地层处理后最小值大于原地基最小值2击以上(含2击),检测数量不小于5孔。注浆检测数量为注浆孔数量的2%。

现场原地表标贯:杂填土层、砂质粘性土平均击数在8击,软塑状淤泥层平均击数只有1击,流塑状淤泥层平均击数则为0击。

本发明进行地基处理后第三方检测标贯:杂填土层、砂质粘性土平均击数达到18击,软塑状淤泥层平均击数为7击,流塑状淤泥层平均击数满足6击。

其余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进与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深层槽薄层混凝土浇筑装置及浇筑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