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文档序号:1858617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ontrol method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是由 罗建文 毛守博 卢大海 何建奇 于 2020-04-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空调系统。本发明旨在解决空调机组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时室内机的制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吸气口与第一换向装置及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气管两端与第二换向装置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一节流装置调节流入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流量。控制方法包括: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当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或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根据预设条件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由此,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化霜时,能保证室内机制热效果。(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air conditioners, in particular to a control method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invention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heating effect of an indoor unit is poor when an outdoor heat exchanger of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is defrosted. The air suction port of the compressor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and the second reversing device; two ends of the air pipe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second reversing device and the indoor unit; one end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group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group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door unit through a liquid pipe; one end of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group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group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door unit through a liquid pipe; the first throttling device adjusts the flow of the refrigerant flowing into the first reversing device. The control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determining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when the working mode is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group defrosting mode or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group defrosting mode, adjusting the opening degree of the first throttling device according to a preset condition. Therefore, when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group or the second heat exchanger group defrosts, the heating effect of the indoor unit can be ensured.)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机组在化霜运行时,一般是通过四通阀换向,切换成制冷运行模式,将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通过冷凝器冷凝散出的热量融化霜层。所以,在化霜期间,由于室内热交换器是蒸发器,会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下降,带给用户不舒适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多在普通多联机的基础上将室外换热器设置为多个,并从压缩机的排气口引出一根高温管并通过电控阀连接到外侧冷凝器管路上,制热运行过程中如需除霜,可在制热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室外机中的一台换热器继续按照制热模式作为蒸发器使用,另外一台换热器做为冷凝器进行除霜。

但是因为冷凝器中为高压液体,所以流经除霜用冷媒的冷媒流量相对较多,自然继续流经室内热交换器进行制热的冷媒就会相对较少,从而影响除霜过程中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机组存在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时室内机的制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向装置、第二换向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组、第二热交换器组、气管、液管、室内机以及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所述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以及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与所述排气口之间,且用于调节流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流量;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气管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制冷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气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制热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当所述工作模式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根据预设条件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之间,所述根据预设条件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具体包括:确定目标冷凝压力;确定获取流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的实时压力;比较所述冷凝压力与所述实时压力的大小,并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排气口处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排气口的冷媒压力,所述确定目标冷凝压力,具体包括:确定获取所述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所述排气压力,确定所述目标冷凝压力。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具体包括:当所述实时压力小于所述冷凝压力时,增大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否则,判断所述实时压力是否大于所述冷凝压力;当所述实时压力大于所述冷凝压力时,减小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否则保持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和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第三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第四节流装置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三节流装置之间;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关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打开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当所述工作模式为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关闭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所述第四节流装置;当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关闭所述第四节流装置,打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以及所述第三节流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向装置、第二换向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组、第二热交换器组、气管、液管、室内机、第一节流装置以及控制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同时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以及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所述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以及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用过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液管与所述室内机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与所述排气口之间,且用于调节流入所述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流量;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与所述第二换向装置被配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制冷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气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制热时,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气管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通信连接。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第一换向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排气口处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且用于检测所述排气口的冷媒压力。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以及第四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第三节流装置设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第四节流装置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所述第三节流装置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低压气管,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室内机包括阀盒以及与所述阀盒连接的室内热交换器,所述气管、所述液管以及所述低压气管与所述阀盒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向装置、第二换向装置、第一热交换器组、第二热交换器组、气管、液管、室内机以及第一节流装置;压缩机的排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以及第二换向装置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以及第二换向装置连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换向装置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与室内机连通;第一节流装置设于第一换向装置与排气口之间,且用于调节流入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流量;第一换向装置与第二换向装置被配置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气管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气管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制冷时,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气管与吸气口连通;制热时,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气管与排气口连通;控制方法包括: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当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或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根据预设条件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

本方案中,通过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使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化霜时,在满足化霜需求的同时能够增加流向室内机的冷媒,进而提高室内机的制热效率,保证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具体来说,通过第一换向装置和第二换向装置,能够实现冷媒的流向调节,即:

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气管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

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气管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

制冷时,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排气口连通,气管与吸气口连通;

制热时,第一热交换器组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与吸气口连通,气管与排气口连通。

本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当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或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此时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流入室内机中,部分冷媒流入除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根据预设条件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以在除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要求的前提下,增大流入室内机的冷媒流量,以能够在化霜时使室内机保持制热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冷媒聚集,保证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获取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的实时压力,即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的冷媒的压力,根据实时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比较来调整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使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需求,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过低,导致化霜效率过低,或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过高,导致室内机的制热效率过低。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获得压缩机的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能够使冷媒的分配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在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关闭第二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同理,在工作模式为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关闭第三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系统,控制器通过调节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使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化霜时,在满足化霜需求的同时能够增加流向室内机的冷媒,进而提高室内机的制热效率,保证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获取第一换向装置的冷媒的实时压力,即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的冷媒的压力,控制器根据实时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比较来调整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使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需求,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过低,导致化霜效率过低,或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或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过高,导致室内机的制热效率过低。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控制器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获得压缩机的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能够使冷媒的分配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在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控制器关闭第二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同理,在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控制器关闭第三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压缩机;

20、第一换向装置,21、第一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23、第一电控阀,24、第二电控阀,25、第三电控阀,26、第四电控阀;

30、第二换向装置;

40、第一热交换器组;

50、第二热交换器组;

60、气管;

70、液管;

81、室内热交换器;

90、第一节流装置;

100、第一压力传感器;

110、第二压力传感器;

120、第二节流装置;

130、第三节流装置;

140、第四节流装置;

15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压缩机和气管通过第一四通阀连接,但是这种连接关系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可以将第一四通阀替换为三个电控阀,三个电控阀的一端相互连通,三个电控阀的另一端分别与压缩机的排气口、压缩机的吸气口以及气管连通。

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双管制空调机组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发明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三管制空调机组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为解决现有空调机组存在的室外换热器化霜时室内机的制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参照图3,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第一热交换器组40、第二热交换器组50、气管60、液管70、室内机(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一节流装置90;压缩机10的排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20以及第二换向装置30连通,压缩机10的吸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20以及第二换向装置30连通;气管6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换向装置30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40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70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70与室内机连通;第一节流装置90设于第一换向装置20与排气口之间,且用于调节流入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流量;第一换向装置20与第二换向装置30被配置为: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气管6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排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吸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气管6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排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吸气口连通;制冷时,第一热交换器组4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排气口连通,气管60与吸气口连通;制热时,第一热交换器组4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吸气口连通,气管60与排气口连通;返回参照图1,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2,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

步骤S104,当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或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根据预设条件调节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通过调节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使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化霜时,在除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要求的前提下,增大流入室内机的冷媒流量,以能够在化霜时使室内机保持制热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冷媒聚集,保证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00,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设于第一节流装置90与第一换向装置20之间,根据预设条件调节第一节流装置90,具体包括:确定目标冷凝压力;确定获取流入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的实时压力;比较冷凝压力与实时压力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调节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

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获取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的实时压力,即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的冷媒的压力,根据实时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比较来调整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能够使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需求,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过低,导致化霜效率过低,或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过高,导致室内机的制热效率过低。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于排气口处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10,第二压力传感器110用于检测排气口的冷媒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具体包括:确定获取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例如,根据排气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确定目标冷凝压力,或根据排气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之间的拟合公式确定目标冷凝压力等,其中,排气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表或拟合公式可通过试验确定,并且对于不同的冷媒该对应关系表或拟合公式不尽相同。

通过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110,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110获得压缩机10的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能够使冷媒的分配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20、第三节流装置13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第二节流装置120设于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液管70之间;第三节流装置130设于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液管70之间;第四节流装置14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第二节流装置120之间,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第三节流装置130之间。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二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当工作模式为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时,关闭第三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当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关闭第四节流装置,打开第二节流装置以及第三节流装置。

在工作模式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时,关闭第二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同理,在工作模式为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时,关闭第三节流装置,打开第四节流装置,这样,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无法流动。

下面参照图2,对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控制过程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202,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

步骤S204,判断工作模式是否为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生成第一判断结果;

当第一判断结果为是时,执行步骤S206,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

否则,当第一判断结果为否时,步骤S208,判断工作模式是否为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生成第二判断结果;

当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时,执行步骤S210,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

否则,当第二判断结果为否时,执行步骤S212,关闭第四节流装置140,打开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

当步骤S206或步骤S210被执行后,执行步骤S214,获取压缩机10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

步骤S216,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

步骤S218,获取流入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的实时压力;

步骤S220,判断目标冷凝压力是否大于实时压力,生成第三判断结果;

当第三判断结果为是,执行步骤S224,减小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

当第三判断结果为否,执行步骤S222,判断目标冷凝压力是否小于实时压力,生成第四判断结果;

当第四判断结果为是时,执行步骤S226,增大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并重新执行步骤S220,直至第四判断结果为否。

步骤S228,持续判断空调运行模式是否变化,直至判断结果为是,重新开始执行步骤S202。

本方案中,首先执行步骤S202,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随后通过执行步骤S204和步骤S208,判断是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属于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第二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中的哪一种。

当第一判断结果为是,此时空调系统系处于第一热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此时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这样,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50,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无法流动。

当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此时空调系统处于第二交换器组除霜模式,此时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这样,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无法流动。

当步骤S206或步骤S210被执行后,执行步骤S214,获取压缩机10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步骤S216,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

具体来说,预先通过实验确定排气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对应关系,获取排气压力后,根据排气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冷凝压力。

步骤S218,获取流向第一换向装置20的实时压力;

步骤S220,判断目标冷凝压力是否大于实时压力,生成第三判断结果;

当第三判断结果为是,执行步骤S224,减小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

当第三判断结果为否,执行步骤S222,判断目标冷凝压力是否小于实时压力,生成第四判断结果;

当第四判断结果为是时,执行步骤S226,增大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

当步骤S224或步骤S226被执行后,重新执行步骤S220.直至第四判断结果为否。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根据实时压力与冷凝压力的大小关系,增大或减小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进而能够使实时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对应。

其中,室内机的制热效率,即室内热交换器81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3至图6,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第一换向装置20、第二换向装置30、第一热交换器组40、第二热交换器组50、气管60、液管70、室内机(图中未示出)、第一节流装置90以及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压缩机10的排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20以及第二换向装置30连通,压缩机10的吸气口同时与第一换向装置20以及第二换向装置30连通;气管6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换向装置30以及室内机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40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用过液管70与室内机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的一端与第一换向装置20连通,另一端通过液管70与室内机连通;第一节流装置90设于第一换向装置20与排气口之间,且用于调节流入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流量;第一换向装置20与第二换向装置30被配置为: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气管6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排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吸气口连通;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气管6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排气口连通,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吸气口连通;制冷时,第一热交换器组4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排气口连通,气管60与吸气口连通;制热时,第一热交换器组40以及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吸气口连通,气管60与排气口连通;控制器与第一节流装置90通信连接。

用过上述设置方式,本方案中,控制器通过调节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使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化霜时,在满足化霜需求的同时能够增加流向室内机的冷媒,进而提高室内机的制热效率,保证室内机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设于第一节流装置90与第一换向装置20之间,第一压力传感器10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获取第一换向装置20的冷媒的实时压力,即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的冷媒的压力,控制器根据实时压力与目标冷凝压力的比较来调整第一节流装置90的开度,能够使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达到化霜需求,防止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过低,导致化霜效率过低,或化霜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或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过高,导致室内机的制热效率过低。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于排气口处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10,第二压力传感器11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且用于检测排气口的冷媒压力。

通过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110,控制器能够通过第二压力传感器110获得压缩机10的排气口处的排气压力,根据排气压力确定目标冷凝压力,能够使冷媒的分配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均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第二节流装置120、第三节流装置130以及第四节流装置140;第二节流装置120设于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液管70之间;第三节流装置130设于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液管70之间;第四节流装置14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与第二节流装置120之间,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与第三节流装置130之间。

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控制器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这样,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50,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无法流动。

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控制器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这样,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组的冷媒经第四节流阀直接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的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无法流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换向装置20包括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第一四通阀21的D接管以及第二四通阀22的D接管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S接管和第二四通阀22的S接管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连通,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与第一热交换器组40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与第二热交换器组50连通。此外,第一四通阀21的E接管、第二四通阀22的E接管堵死或通过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毛细管的方式实现截断。

第二换向装置30为调节四通阀,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连通,调节四通阀的E接管与气管60连通。此外,调节四通阀的C接管堵死或通过与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毛细管的方式实现截断。

参照图3,在制冷时,第一四通阀21、第二四通阀22以及调节四通阀掉电,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关闭,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和D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和D接管连通,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室内机的节流装置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在室内热交换器81内吸收热量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最后经气管60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照图4,在制热时,第一四通阀21、第二四通阀22以及调节四通阀上电,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关闭,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并经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气液两相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最终经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照图5,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第一四通阀21掉电,第二四通阀22和调节四通阀上电,第二节流装置120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打开至设定开度,此时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和D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三节流装置130;另一部分经第一四通阀21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放热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流向第四节流装置140,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第三节流装置13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并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终经第二四通阀22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还需指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在经第三节流装置13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均产生压降,通过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能够防止因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无法流动的情况。

参照图6,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第二四通阀22掉电,第一四通阀21和调节四通阀上电,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三节流装置130关闭,第四节流装置140打开至设定开度,此时第一四通阀21的C接管和S接管连通,第二四通阀22的C接管和D接管连通,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20;另一部分经第二四通阀22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50,并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放热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流向第四节流装置140,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终经第一四通阀21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还需指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在经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均产生压降,通过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第四节流装置140,能够防止因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冷媒压力较低导致冷媒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无法流动的情况。

进一步地,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串联有气液分离器150,以能够分离流向吸气口的液体,防止液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组40包括一个热交换器。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组40包括多个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设置,且每个热交换器对应设置有电控阀,以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对应数量的热交换器,控制方便,能够满足多种需求。

可替换地,多个热交换器也可串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组50包括一个热交换器。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器组50包括多个热交换器。

进一步地,多个热交换器并联设置,且每个热交换器对应设置有电控阀,以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对应数量的热交换器,控制方便,能够满足多种需求。

可替换地,多个热交换器也可串联设置。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7至图10,对上述空调系统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换向装置20包括第一电控阀23、第二电控阀24、第三电控阀25以及第四电控阀26。

第一电控阀23连接在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40之间,第二电控阀24连接在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第一热交换器组40之间,第三电控阀25连接在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组50之间,第四电控阀26连接在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第二热交换器组50之间。

参照图7(图中箭头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制冷时,第一电控阀23和第三电控阀25导通,第二电控阀24和第四电控阀26断开,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关闭。调节电控阀掉电,调节四通阀的S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第一电控阀23和第三电控阀25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并经室内机的节流装置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在室内热交换器81内吸收热量后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最后经气管60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照图8(图中箭头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在制热时,第一电控阀23和第三电控阀25断开,第二电控阀24和第四电控阀26导通,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关闭。调节四通阀上电,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并经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三节流装置13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气液两相冷媒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和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最终经第二电控阀24和第四电控阀26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照图9(图中箭头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除霜时,第二电控阀24和第三电控阀25断开,第一电控阀23和第四电控阀26导通,第二节流装置120关闭,第三节流装置13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四节流装置140打开至设定开度。调节四通阀上电,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三节流装置130;另一部分经第一电控阀23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组40,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放热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流向第四节流装置140,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第三节流装置13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并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终经第四电控阀26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参照图10(图中箭头方向即为冷媒流向),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除霜时,第一电控阀23和第四电控阀26断开,第二电控阀24和第三电控阀25导通,第二节流装置120打开至设定开度,第三节流装置130关闭,第四节流装置140打开至设定开度。调节四通阀上电,调节四通阀的D接管和E接管连通。

经压缩机10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经调节四通阀以及气管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中,并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经液管70流向第二节流装置120;另一部分经第三电控阀25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组50,并在第二热交换器组50内放热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最后流向第四节流装置140,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120和第四节流装置140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冷媒,并在第一热交换器组40内吸热后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终经第二电控阀24回流至压缩机10的吸气口,完成循环。

其中,第一电控阀23、第二电控阀24、第三电控阀25以及第四电控阀26为电磁阀和电控截止阀中的之一或组合。

尽管上文列举了第一电控阀23、第二电控阀24、第三电控阀25以及第四电控阀26的各种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在能够实现管路通断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阀结构。

其中,第一节流装置90、第二节流装置120、第三节流装置130以及第四节流装置140中的一个或多个为电子膨胀阀或其他开度可控的阀门。

尽管上文列举了第一节流装置90、第二节流装置120、第三节流装置130以及第四节流装置140的各种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在能够实现管路通断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阀结构。例如,在定频系统或者较为简单的系统中,第四节流装置140还可替换为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空调系统还包括:低压气管(图中未示出),与吸气口连通;室内机包括阀盒以及与阀盒连接的室内热交换器81,气管60、液管70以及低压气管与阀盒连通。

本方案中,本方案中,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81以及阀盒,通过设置阀盒以及低压气管,能够实现空调系统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

阀盒能够调节冷媒的通路和冷媒的流向,进而能够使室内热交换器81制冷或制热。由于低压气管和阀盒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对阀盒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还需指出,通过上述实施例2至实施例4,空调系统实现了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和三管制多联机系统的统一,既便于生产,又便于维护维修。

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服务器、客户端中的一些或者全部部件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装置程序(例如,PC程序和PC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PC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于数据模型伴生的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