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样容器及帽

文档序号:1865649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3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试样容器及帽 (Sample container and cap ) 是由 千田刚 小池洋毅 于 2020-03-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样本容器(100)能够抑制试样容器产生漏液。本试样容器(100)具备: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且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弹性部(12),设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并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The sample container (100)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suppress the occurrence of leakage in a sample container. The sample container (100) is provided with: a container body (20) having an opening (21); a cap (10) configured to plug the opening (21) of the container body (20) and formed with a slit (111) through which the pipette (30) can pass. The cap (10) comprises: a slit forming section (11) in which a slit (111) is formed; and an elastic part (12) which is arranged to surround the slit forming part (11), supports the slit forming part (11), and enables the slit forming part (11) to move through elastic deformation.)

试样容器及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容器及帽。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试样容器900,其具备:容器主体902,具有开口901;帽903,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902的开口901,并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905通过的狭缝(切槽孔)904。该专利文献1的试样容器900构成为,介由帽903的狭缝904将吸移管905插入试样容器900并吸移试样,在吸移后将吸移管905从狭缝904拔除从而使狭缝904闭合,试样容器900被阻塞。此外,狭缝904设于帽903的中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1807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试样容器900中,插入用于吸移试样的吸移管905的狭缝904设于帽903的中央,因此在吸移管905插入偏离帽903的中央的位置的情况下,狭缝904变形成歪斜状。该情况下,在从狭缝904拔除了吸移管905时,存在狭缝904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狭缝得不到完全阻塞的不良情况。该情况下,存在试样容器900可能产生漏液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抑制试样容器产生漏液。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具备: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且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其中,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另外,“围住”指的是,不仅包括连续设置的,也包括断续设置的。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切槽孔)(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和弹性变形所引起的恢复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于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被完全阻塞,因此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并且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7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4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帽(10)包括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与狭缝形成部(1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抑制在吸移管(30)插入了狭缝(111)的情况下狭缝(111)偏斜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的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

如图4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采用上述方案的话,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帽(10)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如图12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还具备配置于容器主体(20)并覆盖帽(10)的帽盖(40),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如图12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帽盖(40)还包括与周壁部(41)连接的顶部(42),顶部(42)设有比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小的开口(43)。采用上述方案的话,即使有液体漏到狭缝(111)外,也能抑制液体漏到帽盖(40)外,因此能进一步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如图15所示,在上述具备帽盖的技术方案中,优选为,还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并且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部突出;其中,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1)的筒状部(80)。采用上述方案的话,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部一侧移动,从而能轻松地介由筒状部将试样导入狭缝(111)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能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是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的用于试样容器(100)的帽(10),其具备: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切槽孔)(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得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及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完全阻塞,因此能提供一种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的帽(10)。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并且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的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7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4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包括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与狭缝形成部(1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抑制在吸移管(30)插入了狭缝(111)的情况下狭缝(111)偏斜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的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

如图4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采用上述方案的话,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发明效果

能抑制试样容器产生漏液。

附图说明

图1为试样容器的一例的示图;

图2为试样容器的狭缝形成部的俯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测定装置的框图;

图4为试样容器的侧视图;

图5为用于说明向试样容器插入吸移管的第1例的图;

图6为用于说明向试样容器插入吸移管的第2例的图;

图7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1例的俯视图;

图8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2例的俯视图;

图9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3例的俯视图;

图10为在试样容器的帽设置了突起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使吸移管插入图10的帽时的动作例的图;

图12为在试样容器安装了帽盖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3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吸水部的情况的第1例的侧视图;

图14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吸水部的情况的第2例的侧视图;

图15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活塞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6为以往的试样容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试样容器的结构)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试样容器100是用于存放试样的容器。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由测定装置测定的试样。试样来源于生物体,比如是尿、血液、细胞等。此外,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液体作为试样。在试样容器100中也可以存放粉末作为试样。

如图1所示,测定装置的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然后,吸移管30吸移试样容器100内的试样。由此,试样被吸进测定装置并进行测定。

试样容器100具备帽10和容器主体20。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此外,帽10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此外,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和弹性部12。在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

即,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变形。此外,如图2所示,弹性部12即使在吸移管30没有插入帽10的中心的情况下也使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移动。

狭缝111比如在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十字形状。狭缝形成部11比如由硅胶(silicon)等橡胶材料形成。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情况下缝隙闭合密封试样容器100。

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此外,弹性部12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弹性部12比如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弹性部12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支撑狭缝形成部11使狭缝111位于帽10的中心。

如上所述,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得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和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完全阻塞,因此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测定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3,对测定存放于试样容器100的试样的测定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测定装置200比如测定作为试样的尿样本。如图3所示,测定装置200具备控制部210、测定部220、分装部230。在分装部230设有从试样容器100吸移试样的吸移管30。

控制部210控制测定装置200的各部。控制部210控制测定装置200对试样的测定处理。控制部210比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部以及存储器等存储部。此外,控制部210基于程序执行测定处理。控制部210将测定结果发送至与测定装置200连接的分析装置240。

分析装置240分析由测定装置200测定的试样的成分的信息。由分析装置240分析的尿样本中的成分比如是尿中有形成分。尿中有形成分比如是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异形细胞、白细胞凝集。分析装置240比如可以由通用计算机构成。

测定部220测定从试样容器100由分装部230分装的试样。测定部220比如包括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根据流式细胞术法对试样进行光学测定。测定部220对在池中流动的试样照射光,并且检测来自试样的光并进行测定。此外,测定部220对向试样添加试剂调整而成的调整试样进行测定。

分装部230从试样容器100吸移尿样本并分装至测定部220。试样容器100的吸移管30可以由2根管一体设置而成。比如,吸移管30可以由用于吸移的管和用于搅拌的管这2根一体设置而成。

如图4所示,试样容器100在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设有帽10。帽10密封容器主体20并且设有供吸移管30插入的狭缝111。即,帽10为抑制橡胶残渣的产生,不通过穿刺使吸移管插入,而介由狭缝111使吸移管30插入。

帽10由橡胶材料形成。比如,帽10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由弹性纤维(elastomer)、EPDM(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rubber)等硅胶等橡胶材料以外的橡胶材料、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通过2次成型形成为一体物。帽10包括:容器抵接部13,插入容器主体20并紧贴容器内壁;弹性部12,与容器抵接部13的下部连接;狭缝形成部11,与弹性部12连接。在容器抵接部13的上部设有开口131。此外,在容器抵接部13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容器抵接部13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

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此外,弹性部12的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由此,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比如,弹性部12的厚度为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1.5倍以下。此外,优选弹性部12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8倍以上1/1.5倍以下。比如,弹性部12的厚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2.5倍左右。此外,弹性部12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3倍左右。

另外,弹性部12可以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由此,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和狭缝形成部11。由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由此,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力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作用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即,设有狭缝111的部分是朝向下方的凸形状,因此狭缝111向闭合的方向位移因此有效地抑制漏液。

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由此,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参照图5,对吸移管30插入帽10的中心附近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吸移管30介由狭缝111插入容器主体20内。这时,狭缝111的端面与吸移管30抵接,因此摩擦力起作用。由此,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底部方向移动而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如图5(B)所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向上方移动并从狭缝111拔出。这时,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上方向移动而向上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如图5(C)所示,吸移管30从狭缝111完全拔除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通过弹性部12的弹力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由此,狭缝111返回至密封状态。

参照图6,对吸移管30插入偏离帽10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吸移管30介由狭缝111插入容器主体20内。这时,狭缝111的端面与吸移管30抵接,因此摩擦力起作用。由此,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底部方向移动而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方向移动。此外,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向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如图6(B)所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向上方移动并从狭缝111拔出。这时,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上方向移动而向上方向移动。此外,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向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如图6(C)所示,吸移管30从狭缝111完全拔除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通过弹性部12的弹力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由此,狭缝111返回至密封状态。

如图7所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由此,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比如,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由此,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此外,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由此,能在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1的情况下使狭缝111均衡地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比如,如图7所示,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圆形。另外,狭缝形成部11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比如,如图8所示,狭缝形成部11可以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此外,如图9所示,与狭缝形成部11连接的弹性部12可以不连续。

如图10所示例,帽10为了从吸移管30的外表面除去试样可设有突起112。

具体而言,帽10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由此,如图11所示,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如图11(A)所示,插入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被向下方按压,因此数个突起112打开。由此,不阻碍吸移管30的移动。

如图11(B)所示,在拔除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被向上方推起,因此数个突起112相互闭合。由此,数个突起112紧贴吸移管30,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表面的试样被除去。此外,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表面的试样进一步地也在狭缝111的端部被除去。

如图12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设有覆盖帽10的帽盖40。

具体而言,帽盖40以覆盖帽10的方式配置于容器主体20。此外,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由此,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帽盖40比如由聚乙烯(polyethylene)等树脂材料形成。

帽盖40包括与周壁部41连接的顶部42。顶部42设有比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小的开口43。由此,即使有液体漏到狭缝111外,也能抑制液体漏到帽盖40外,因此能进一步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如图13所示例,试样容器为了从吸移管30的外表面除去试样可设有吸水部50。

吸水部50设于帽10的狭缝形成部11及弹性部12的上侧。此外,吸水部50设于帽10的容器抵接部13的内侧。此外,吸水部50具有内径比吸移管30的外径细的贯通孔51。此外,吸水部50由吸水性素材形成。

考虑到吸移管30偏离帽10的中心插入的情况,吸水部50在贯通孔51的上部形成有锥形。具体而言,在贯通孔51的上部形成有以朝向上方拓宽的方式形成的锥形。此外,在吸水部50和帽10的容器抵接部13的内壁之间设有缝隙。

吸水部50比如由聚氨酯(polyurethane)等发泡性素材形成。优选为,吸水部50由具有细微的连续气孔结构的类型的聚氨酯海绵(polyurethane sponge)形成。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有效地吸收并保留附着在吸移管30外表面的试样。

如图14所示,吸水部50可以与帽10分离开配置。比如,吸水部50可以相对于帽10设于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

如图15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设有活塞60和活塞杆61。

具体而言,试样容器100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并且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部突出。此外,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1的筒状部80。由此,能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部一侧移动,从而轻松地介由筒状部80将试样导入狭缝111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能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帽盖70的啮合部71和筒状部80的啮合部81啮合,从而使筒状部80固定于容器主体20。此外,当将筒状部80安装至帽盖70的情况下,筒状部80的前端为插入狭缝111的状态。此外,在将筒状部80从帽盖70卸下的情况下,筒状部80从狭缝111拔除,狭缝11a闭合,容器主体20密封。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上均为示例,不应视为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而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编号说明

10:帽、11:狭缝形成部、12:弹性部、20:容器主体、21:开口、30:吸移管、40:帽盖、41:周壁部、42:顶部、43:开口、60:活塞、61:活塞杆、62:切槽、100:试样容器、111:狭缝、112:突起。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制粉设备的监视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