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

文档序号:1883056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 (Nose landing gear assembly for aircraft ) 是由 M·S·卡拉皮迪恩 H·李 于 2021-05-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用于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一种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包括前支架第一端和前支架第二端的前支架。该前支架第一端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高翼飞机的机头起落架舱。该组件还包括后支架,该后支架包括后支架第一端和后支架第二端。该后支架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后支架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第一端和致动器第二端。致动器第二端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致动器第一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A nose landing gear assembly for an aircraft. A nose landing gear assembly includes an oil strut, a forward bracket including a forward bracket first end and a forward bracket second end. The forward carrier first end is pivotably coupled to a nose landing gear bay of the high wing aircraft about a first pivot axis. The assembly also includes a rear bracket including a rear bracket first end and a rear bracket second end. The rear carrier first end is pivotably coupled to the nose landing gear bay about a second pivot axis, and the rear carrier second end is pivotably coupled to the oleo strut. The actuator includes an actuator first end and an actuator second end. The actuator second end is coupled to the nose landing gear bay and the actuator first end is coupled to the forward bracket. An actuator is configured to move the nose landing gear assembly between a retracted position and an extended position.)

用于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领域总体上涉及用于飞机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容纳在体积减小的起落架舱中的紧凑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的机头着陆起落架以及其收起机构配置基于飞机的类型被高度改进,并在多种操作条件下有效运行,诸如滑行、制动、起飞/着陆以及缩回/伸展。商用客机通常包括乘客区和在乘客区下方的行李区。在一些已知飞机上的行李区还包括着陆起落架舱,该着陆起落架舱在飞行期间容纳着陆起落架。然而,在仅用于货物运输的飞机中,将货物区地板定位在尽可能非常接近飞机的底部,以使最大量的货物能够存储。在这样的配置中,用于存储着陆起落架的可用体积被减小,并且货物区的体积受到在飞行期间容纳着陆起落架所需的空间量的限制。

本章节旨在向读者介绍可能与本公开的各种方面有关的领域的各种方面,下面对此进行描述和/或要求保护。相信该讨论有助于向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以促进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种方面。相应地,应该理解的是,应从这些角度来阅读这些陈述,而不是作为对现有技术的承认。

发明内容

在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限定机头起落架舱的用于高翼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该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包括前支架第一端和前支架第二端的前支架。前支架第一端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还包括后支架,该后支架包括后支架第一端和后支架第二端。后支架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后支架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第一端和致动器第二端。致动器第二端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致动器第一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飞机。该飞机包括货物舱,该货物舱包含货物舱地板,机头起落架舱定位在货物舱地板下面;以及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选择性地定位在机头起落架舱内。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包括前支架第一端和前支架第二端的前支架。前支架第一端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还包括后支架,该后支架包括后支架第一端和后支架第二端。后支架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后支架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第一端和致动器第二端。致动器第二端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致动器第一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在又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组装用于高翼飞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的方法。高翼飞机限定机头起落架舱,其中机头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前支架、后支架以及致动器。该方法包括将前支架的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该方法还包括:将后支架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将致动器的第一端耦接机头起落架舱;将致动器的第二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示例性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的示例性飞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示例性飞机的起落架舱中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5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前视图。

图6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后视图。

图7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仰视图。

图9A-9F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从伸展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0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侧视图。

图11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2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前视图。

图13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后视图。

图14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俯视图。

图15是图2中所图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仰视图。

图16是示例性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前立体视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右侧视图,并且左侧视图是右侧视图的镜像图像。

图18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前视图。

图19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后视图。

图20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俯视图。

图21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伸展位置的仰视图。

图22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前立体视图。

图23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右侧视图,并且左侧视图是右侧视图的镜像视图。

图24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前视图。

图25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后视图。

图26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俯视图。

图27是图16中所示出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处于缩回位置的仰视图。

贯穿附图的几个视图,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对应的零件。尽管各种示例的特定特征在一些附图中示出并没有在其他一些附图中示出,但是这仅是为了方便,可以结合任何其他附图的任何特征来参考和/或要求保护任何附图的任何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涉及用于飞机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容纳在体积减小的起落架舱中的紧凑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更具体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包括前支架第一端和前支架第二端的前支架。前支架第一端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高翼飞机的机头起落架舱。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组件还包括具有后支架第一端和后支架第二端的后支架。后支架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后支架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第一端和致动器第二端。致动器第二端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致动器第一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

本文所描述的组件和方法促进将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折叠到更紧凑的配置中,以便允许在减小体积的机头起落架舱中存储。通常,本文所描述的机头起落架组件用于不具有乘客室和扩大的货物舱的货物飞机使用。在这种飞机中,货物舱地板定位在尽可能极为接近飞机的底部,以使最大量的货物能够存储。如此,用于存储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的可用体积被减小。本文所描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允许缩回配置占用当其处于伸展配置时所要求的仅小百分比的空间,因此能够存储在相对较小的机头起落架舱体积中。作为结果,货物舱被制成大于已知的货物飞机的货物舱,以使更大体积的货物能够运输。

图1是飞机100的示意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飞机100是高翼货运飞机,其包括货物舱102和货物舱地板104。此外,机头起落架舱106定位在货物舱地板下面并且选择性地在其中容纳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图2是定位在机头起落架舱106中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的示意图。飞机100的配置在货物舱地板104下方给出有限的体积以将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收起。如本文所描述的,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包括折叠机构,该折叠机构允许将支撑耳轴被放置成非常极为接近彼此,从而允许更加紧凑的机头起落架舱106。具体地,如图2所示,机头起落架舱106包括第一侧面板107、第二侧面板109、在侧面板107和侧面板109之间伸展的前面板111以及在侧面板107和侧面板109之间伸展的后面板113。面板107、面板109、面板111和面板113限定内部体积,在飞行期间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存储在该内部体积中。

图3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侧视图,图4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立体视图,以及图5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前视图。图6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后视图,图7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俯视图。图8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的仰视图。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包括具有前支架第一端112和前支架第二端114的前支架110。前支架第一端112绕第一枢转轴线116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具体地,前支架110在第一枢转轴线116处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的侧面板107和侧面板109。机头起落架组件108还包括具有后支架第一端120和后支架第二端124的后支架118。后支架第一端120绕第二枢转轴线122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具体地,后支架118在第二枢转轴线122处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的侧面板107和侧面板109。如图5最佳所示,第一枢转轴线116在机头起落架舱106内定位高于第二枢转轴线122,使得第一枢转轴线116和第二枢转轴线122以在大约1.50英寸至大约3.50英寸之间的距离D1竖直地偏移。更具体地,第一枢转轴线116和第二枢转轴线122以大约2.50英寸的距离D1竖直地偏移。这样相对小的偏移距离使机头起落架组件108能够折叠到较小体积的机头起落架舱106中。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还包括具有致动器第一端128和致动器第二端130的致动器126。更具体地,致动器包括具有第二端130的外圆筒132和具有第一端128的内圆筒134。内圆筒134可伸缩地耦接至外圆筒132,以增加/减少端128和端130之间的距离。致动器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110并且致动器第二端130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如本文所描述的,致动器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如图3和图5最佳所示,机头起落架组件108还包括可枢转地耦接至后支架第二端124的油压撑杆136。减震撑杆138可伸缩地耦接至油压撑杆136,并且轮组件140耦接至减震撑杆138的远侧端142。减震撑杆138被配置为当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配置时缩回到油压撑杆136中。另外,减震撑杆138被配置为当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处于扩张配置时从油压撑杆136伸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一对下连杆144耦接在油压撑杆136和前支架110之间。更具体地,下连杆144包括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136的下连杆第一端146以及可枢转地耦接至前支架第二端144的下连杆第二端148。下连杆144使机头起落架组件108能够收缩成较小的体积,以装配在机头起落架舱106的可用体积里面。

如图4和图5最佳所示,前支架110包括前支架第一支腿150、前支架第二支腿152以及前支架横梁154,该前支架横梁154耦接到支腿150和支腿152并在支腿150和支腿152之间伸展。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支腿150和152相对于彼此倾斜地定向,使得前支架110的宽度从前支架第一端112到前支架第二端114逐渐变窄。前支架横梁154定位在前支架第一端112和前支架第二端114之间的大约中途位置,并且致动器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横梁154。在操作中,致动器126拉动前支架110以促进机头起落架组件108从伸展位置过渡到缩回位置。具体地,致动器126拉动前支架横梁154以引起前支架第二端114朝向致动器第二端130移动。

类似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后支架118包括后支架第一支腿156、后支架第二支腿158以及耦接至支腿156和158并在支腿156和158之间伸展的后支架横梁16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支腿156和158相对于彼此倾斜地定向,使得后支架118的宽度从后支架第一端120到后支架第二端124逐渐变窄。后支架横梁160定位在支架第一端120和后支架第二端之间的大约中途位置。在这种配置中,致动器外圆筒132在后支架第一支腿156的第一端120和后支架第二支腿158的第一端120之间伸展并与它们隔开。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起落架组件108还包括一对侧连杆162,该侧连杆162耦接至前支架110和后支架118并在前支架110和后支架118之间。每个侧连杆162包括侧连杆第一端164,所述侧连杆第一端164耦接至前支架110并定位在前支架横梁154和前支架第二端114之间。每个侧连杆162还包括侧连杆第二端166,所述侧连杆第二端166耦接至后支架118并定位在后支架横梁160和后支架第二端124之间。

如图3和图5最佳所示,前支架110大于后支架118。更具体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前支架110的支腿150和支腿152长于后支架118的支腿156和支腿158。另外,前支架110的支腿150和支腿152的第一端112类似于后支架118的支腿156和支腿158的第一端120被隔开相距一段距离。然而,后支架118的支腿156和支腿158的第二端124比前支架110的支腿150和支腿152的第二端114更靠近彼此定位。然而,后支架118的支腿150和支腿152比前支架110的支腿150和支腿152相对于彼此更倾斜地定向。这样,后支架118的支腿156和158比前部支架110的腿部150和152相对于彼此更加倾斜地定向。如图3所示,当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时,后支架118与油压撑杆136和减震撑杆138对准,后支架118、油压撑杆136和减震撑杆138全部相对于垂直于地表面的竖直平面倾斜地定向。另外,处于伸展位置时,侧连杆162基本上平行于外圆筒132和内圆筒134定向。

图9A-9F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从伸展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的立体视图。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致动器126的内圆筒134缩回到外圆筒132中,这引起前支架110的第一端112绕第一枢转轴线116枢转并且使前支架110的第二端114朝向机头起落架舱106向后并向上移动。随着前支架110的第二端114向后移动时,侧连杆162也向后并向上推动后支架118的第二端124。此外,随着前支架110的第二端114向后移动,下连杆144相对于前支架110枢转。具体地,前支架110的第二端114向后推动下连杆144的第二端148。此外,随着后支架118的第二端124向后移动时,油压撑杆136的顶端相对于第二端124枢转,并且下连杆144开始使油压撑杆136、减震压撑杆138和车轮140朝向机头起落架舱106升高。

图10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位置的侧视图,图11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位置的立体视图,以及图12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位置的前视图。图13是处于缩回位置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的后视图,图14是处于缩回位置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的俯视图,以及图15是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位置的仰视图。

如图10最佳所示,当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缩回位置时,后支架118的第一端120、侧连杆162的第一端164和下连杆144的第一端146基本上全部竖直对准。此外,当处于缩回位置时,前支架110、后支架118、油压撑杆136、致动器126、侧连杆162和下连杆144在竖直方向至少部分地重叠。另外,在缩回位置,致动器126基本上是水平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在伸展位置限定大约80.0英寸(含有)和大约84.0英寸(含有)之间的第一竖直高度H1(如图3所示)。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在伸展位置限定大约80.0英寸的第一竖直高度H1。类似地,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缩回位置限定大约28.0英寸(含有)和大约32.0英寸(含有)之间的第二竖直高度H2(如图10所示)。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伸展位置限定大约30.0英寸的第一第二竖直高度H2。如此,第一竖直高度H1大于第二竖直高度H2。具体地,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竖直高度H2在第一竖直高度H1的大约34%(含有)至大约38%(含有)之间。更具体地,第二竖直高度H2大约是第一竖直高度H1的36.5%。同处于伸展位置的机头起落架组件108相比,处于缩回位置的机头起落架组件108的相对较小的压缩高度允许机头着陆组件108装配在较小体积的机头起落架舱106内,以在飞机100中允许最大量的货物体积

类似地,如图3最佳所示,当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时,第一枢转轴线116定位在第三高度H3,第三高度H3在地表面之上大约75.0英寸(含有)至大约81.0英寸(含有)之间。更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枢转轴线116定位成地表面之上大约78.0英寸的第三高度H3。第一枢转轴线116和地表面之间的相对较小的地间隙允许较大的货物舱102。

此外,如图1所示,起落架舱包括前端103和后端105。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端103包括在大约33.0英寸(含有)和大约36.0英寸(含有)之间的高度H4。更具体地,前端103包括大约34.5.0英寸的高度H4。类似地,后端105包括在大约36.0英寸(含有)和大约40.0英寸(含有)之间的高度H5。更具体地,后端105包括大约38.0英寸的高度H5。在这样的配置中,机头起落架舱106包括在70,000立方英寸(含有)和大约75,000立方英寸(含有)之间的体积。更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头起落架舱106包括大约72,626立方英寸的体积。相对较小体积的机头起落架舱106要求机头起落架组件108充分地折叠以装配在机头起落架舱106内。如本文所描述的,飞机100在货物舱地板104下方提供有限的体积以存储机头起落架组件108,从而以允许大体积货物舱102。

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涉及用于飞机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容纳在体积减小的机舱中的紧凑的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更具体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组件包括油压撑杆、包括前支架第一端和前支架第二端的前支架。前支架第一端绕第一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高翼飞机的机头起落架舱。机头安装的着陆起落架组件还包括具有后支架第一端和后支架第二端的后支架。后支架第一端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后支架第二端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致动器包括致动器第一端和致动器第二端。致动器第二端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并且致动器第一端耦接至前支架。致动器被配置为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在缩回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移动。

本文所述的组件和方法促进将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折叠到更紧凑的配置中,以便允许在减小体积的机头起落架舱中存储。通常,本文所描述的机头起落架组件用于不具有乘客室和扩大的货物舱的货物飞机使用。在这种飞机中,货物舱地板定位尽可能极为接近飞机的底部,以使最大量的货物能够存储。这样,用于存储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的可用体积被减小。本文所描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允许缩回配置占用当其处于伸展配置时所要求的仅小百分比的空间,因此能够存储在相对较小的机头起落架舱体积中。作为结果,货物舱被制成大于已知的货物飞机的货物舱,以使更大体积的货物能够运输。

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特定实施例,而是,系统的部件和/或方法的步骤可以独立地和与本文所描述的其他部件和/或步骤分开地利用。

尽管各种示例的特定特征在一些附图中示出并没有在其他一些附图中示出,但是这仅是为了方便。根据本公开的原理,可以结合任何其他附图的任何特征来参考和/或要求保护任何附图的任何特征。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以单数形式叙述并且单词“一种(a)”或“一个(an)”在之前的元件或步骤应被理解为不排除多个元件或步骤,除非明确地叙述了这种排除。此外,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或“示例性实施例”的引用无意被解释为排除也合并在所述特征的附加实施例的存在。

进一步,本公开包括根据以下条款的实施例:

条款1.一种用于高机翼飞机100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限定机头起落架舱106,该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包含:

油压撑杆136;

前支架110,其包含前支架第一端112和前支架第二端114,前支架第一端112绕第一枢转轴线116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

后支架118,其包含后支架第一端120和后支架第二端124,后支架第一端120绕第二枢转轴线122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并且后支架第二端124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136;以及

致动器126,其包含致动器第一端128和致动器第二端130,致动器第二端130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并且致动器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110,其中致动器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所述前支架包含前支架第一支腿150、前支架第二支腿152以及在其之间伸展的前支架横梁154,其中致动器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横梁154。

条款3.根据条款2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前支架第二支腿152相对于前支架第一支腿150倾斜地定向。

条款4.根据条款2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前支架横梁154定位在前支架第一端112和前支架第二端114之间的大约中途位置。

条款5.根据条款2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后支架118包含后支架第一支腿156、后支架第二支腿158以及在其之间伸展的后支架横梁160。

条款6.根据条款5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进一步包含在前支架110和后支架118之间耦接的一对侧连杆162。

条款7.根据条款6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所述一对侧连杆中的每个侧连杆162包含侧连杆第一端162,所述侧连杆第一端162在前支架横梁154和前支架第二端114支架之间耦接至前支架114,并且其中所述侧连杆中的每个侧连杆162包含侧连杆第二端166,所述侧连杆第二端166在后支架横梁160和后支架第二端124支架之间耦接至后支架118。

条款8.根据条款5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致动器126在后支架第一支腿156和后支架第二支腿158之间伸展。

条款9.根据条款1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第一枢转轴线116和第二枢转轴线122以大约1.50英寸和3.50英寸的距离竖直地偏移。

条款10.根据条款1所述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中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伸展位置限定第一竖直高度以及在缩回位置限定第二竖直高度,其中第二竖直高度大约是第一竖直高度的34%至38%。

条款11.一种飞机100,其包含:

货物舱102,其包含货物舱地板104;

机头起落架舱106,其在货物舱地板104下面定位;以及

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其选择性地定位在机头起落架舱106内,该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包含:

油压撑杆136;

前支架110,其包含前支架第一端112和前支架第二端114,前支架第一端112绕第一枢转轴线116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

后支架118,其包含后支架第一端120和后支架第二端124,后支架第一端120绕第二枢转轴线122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并且后支架第二端124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136;以及

致动器126,其包含致动器第一端128和致动器第二端130,致动器第二端130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并且致动器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110,其中致动器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6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条款12.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前支架110包括从前支架第一端112到前支架第二端114逐渐的前支架宽度,并且其中,后支架118包括从后支架第一端120到后支架第二端124逐渐的后支架宽度。

条款13.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当处于缩回位置时,前支架110、后支架118、油压撑杆136和致动器126在竖直方向至少部分地重叠。

条款14.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当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处于伸展位置时,所述第一枢转轴线116定位成在地表面之上75.0英寸至81.0英寸。

条款15.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机头起落架舱106包含33.0英寸至36.0英寸的高度。

条款16.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伸展位置限定第一竖直高度以及在缩回位置限定第二竖直高度,其中第二竖直高度大约是第一竖直高度的34%至38%。

条款17.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中:

前支架110包含前支架第一支腿150、前支架第二支腿152以及在其之间伸展的前支架横梁154,其中致动器的第一端128耦接至前支架横梁154;以及

其中后支架118包含后支架第一支腿156、后支架第二支腿158以及在其之间伸展的后支架横梁160。

条款18.根据条款11所述的飞机100,其进一步包含在前支架110和后支架118之间耦接的一对侧连杆162。

条款19.一种组装用于限定机头起落架舱106的高翼飞机100的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的方法,其中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包括油压撑杆136、前支架110、后支架118以及致动器126,该方法包含:

将前支架110的第一端112绕第一枢转轴线116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

将后支架118的第一端120绕第二枢转轴线122可枢转地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

将后支架118的第二端124可枢转地耦接至油压撑杆136;

将致动器126的第一端128耦接至机头起落架舱106;以及

将致动器126的第二端130耦接至前支架110,其中致动器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机头着陆起落架组件108在缩回位置(含有)和伸展位置(含有)之间移动。

条款20.根据条款1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在前支架110和后支架118之间耦接一对侧连杆162;以及

在前支架110的第二端114和油压撑杆136之间耦接一对下连杆144。

LULIT–来自19-0896-US-NP[2]的带注释的权利要求(感谢您的描述):

1.一种折叠组件100,其可在压缩配置138和伸展配置136之间移动,所述折叠组件100包含:

第一旋转连杆102,其包含第一端104和第二端106,其中所述第一端104可枢转地耦接至结构元件/框架114;

第二旋转连杆108,其包含第一端110和第二端112,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可枢转地耦接至结构元件/框架114;

第一连接连杆116,其可枢转地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之间耦接;

第二连接连杆122,其包含第一端124和第二端134,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一端124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以及

支撑连杆126,其包含第一端128和第二端130,其中所述第一端126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并且所述支撑连杆第二端130被配置为耦接至待移动的部件132,其中所述支撑连杆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所述部件132在压缩位置20(含有)和展开位置12(含有)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在所述伸展配置136中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连杆1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在所述伸展配置136中平行于所述支撑连杆12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连杆116在伸展配置136中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中的至少一个倾斜地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在所述支撑连杆126的大约中点140处耦接至所述支撑连杆1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连杆第二端120比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更靠近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二端112的耦接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第一连接连杆第一端118在第一枢转点142处耦接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其比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更靠近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一端124和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之间限定第一距离,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和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基本上类似于所述第二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在其之间限定第三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和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的第四距离基本上类似于所述第三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在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与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的第五距离基本上类似于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在所述第一枢转点142和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之间限定的第六距离基本上类似于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和所述第五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组件100,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二端112限定一距离,所述距离基本上类似于在所述支撑连杆第一端128和所述支撑连杆的中点140之间限定的距离。

14.一种组装在压缩配置138和伸展配置136之间可移动的折叠组件10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

将第一旋转连杆102的第一端104可枢转地耦接至结构元件/框架114;

将第二旋转连杆108的第一端110可枢转地耦接至结构构件/框架114;

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102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108之间可枢转地耦接第一连接连杆116;

将第二连接连杆122的第一端124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

将支撑连杆126的第一端128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二端112;以及

将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支撑连杆126,其中支撑连杆第二端130被配置为耦接至待移动的部件132,使得所述支撑连杆126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使所述部件132在缩回位置20(含有)和展开位置12(含有)之间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在所述伸展配置136中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连杆116,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在所述伸展配置136中平行于所述支撑连杆126。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在所述支撑连杆126的大约中点140处耦接至所述支撑连杆126。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连杆第二端120比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更靠近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二端112的耦接所述第二旋转连杆108,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连杆第一端118在第一枢转点142处耦接所述第一旋转连杆102,所述第一枢转点142比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更靠近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一端124和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之间限定第一距离,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二端106和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基本上类似于所述第二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在其之间限定第三距离;

其中在所述第一旋转连杆第一端104和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第四距离;

其中在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和所述第一枢转点142之间限定第五距离;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一枢转点142和所述第二连接连杆第二端134之间限定第六距离,所述第三距离、所述第四距离、所述第五距离和所述第六距离基本上全部类似于彼此。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一端110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杆第二端112限定一距离,所述距离基本上类似于在所述支撑连杆第一端128和所述支撑连杆126的中点140之间限定的距离。

该书面说明书使用包括最佳模式的示例来公开本发明,并且还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发明,包括制造和使用任何设备或系统以及执行任何合并的方法。本发明的可专利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并且可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其他示例。如果这样的其他示例具有与权利要求的字面语言没有不同的结构元件,或者如果包括与权利要求的字面语言没有实质性差异的等效结构元件,则意图将这些其他示例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4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基于制动轮与地面间可用的制动力的交通工具制动杆行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