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连接组装体

文档序号:1894796 发布日期:2021-11-26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板连接组装体 (Board connection assembly ) 是由 林秀炫 崔炳镇 于 2020-07-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板连接组装体,其包括:第一框架,其上部和下部具备规定的角度;及第二框架,其形成有与上述上部相对的第一支承部和与上述下部相对的第二支承部,在上述上部与上述第一支承部之间固定有任一个对象体,在上述下部与上述第二支承部之间固定有另一个对象体,由此彼此不同的对象体以上述上部和上述下部构成的角度被固定。(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here is provided a board connection assembly including: a first frame having an upper portion and a lower portion with a predetermined angle; and a second frame having a first support portion facing the upper portion and a second support portion facing the lower portion, wherein one of the objects is fixed between the upper portion and the first support portion, and the other object is fixed between the lower portion and the second support portion, and thereby object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re fixed at an angle formed by the upper portion and the lower portion.)

板连接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连接组装体。

背景技术

在儿童用或兴趣用等积木玩具领域的情况下,近年来为了与智能手机或智能TV等能够直观地激发儿童的兴趣的媒体竞争而积极引发儿童的兴趣及关注,除了简单的积木的组装之外,为了使完成的组装体同时还能够执行电气性、机械性动作,对能够进行电气性、机械性动作的各种形态的积木正在进行研发。

特别地,在利用能够同时执行这样的电气性、机械性动作的积木而组装机器人的情况下,能够对包括在机器人中的执行电气性、机械性动作的电路及机器构件等进行学习,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

为了构建移动的组装机器人,会将多个结构相互组装。具体地,将用于安装马达等必要的驱动单元的板、构建机器人的形状的板等多个板相互连接。此时,为了将多个板相互连接而使用连接架。

以往,连接架只能将板垂直地连接。即,在‘L'字状的连接架的一面连接一个板,在另一面连接另一板,由此将两个板组装,因此存在只能垂直地组装的缺点。即,需要根据成品机器人的形状而以各种角度连接及组装多个板的支架。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各种角度连接及组装多个板的板连接组装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板连接组装体,其包括:第一框架,其上部和下部具备规定的角度;及第二框架,其形成有与上述上部相对的第一支承部和与上述下部相对的第二支承部,在上述上部与上述第一支承部之间固定有任一个对象体,在上述下部与上述第二支承部之间固定有另一个对象体,由此使彼此不同的对象体以由上述上部和上述下部构成的角度进行固定。

另外,在上述上部及上述下部突出形成有固定部,上述第一支承部及上述第二支承部在与上述固定部相对的位置处突出形成有加压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框架的侧面形成有阴刻或阳刻形态的排列部,在上述第二框架的侧面形成有与形成于上述第一框架的排列部结合的阴刻或阳刻形态的结合部。

另外,上述第一框架包括供联接部件贯通联接的联接口,上述第二框架包括供贯通上述第一框架的上述联接部件联接的联接孔。

另外,根据上述联接部件插入到上述联接口及上述联接孔的深度而调节上述固定部和上述加压部的分开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角度连接及组装多个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板连接组装体分解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板连接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图。

图3及图4是表示图1的第一框架的图。

图5及图6是表示图1的第二框架的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排列部及结合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8是表示对第一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的图。

图9是表示对第一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的图。

图10及图11是表示图9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板连接组装体的图。

图13及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框架的图。

图15及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框架的图。

图17是表示对第二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的图。

图18是表示对第二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这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在判断为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导致本发明的要旨不清楚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并且,后述的用语是考虑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用语,其可根据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等而不同。因此,应根据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而对其进行定义。

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根据权利要求书而决定,下面的实施例仅为用于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效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手段。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板连接组装体1分解的状态的图,图2是将图1的板连接组装体1结合的状态的图,图3及图4是表示图1的第一框架10的图,图5及图6是表示图1的第二框架20的图,图7是表示图1的排列部16及结合部25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图。

参照图1至图7,板连接组装体1包括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通过联接部件而联接。

图1是表示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和联接部件分解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通过联接部件而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联接的状态的图。参照图2,对象体2以插入到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之间的形态被固定。具体地,通过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通过联接部件而被紧贴的力,对象体2固定到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之间。作为一例,对象体2可以为板。即,可以为板形态的支架。

可根据固定于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之间的对象体2的厚度而调节将联接部件插入到联接口13及联接孔24的深度。

首先,参照图3及图4,第一框架10包括上部11、下部12、联接口13、联接槽14、突出部15、倾斜面15a、排列部16及固定部17。

第一框架10中上部11与下部12构成规定的角度。如图1所示,第一框架10中上部11和下部12向内侧折弯而形成。即,上部11和下部12中,上部11的内侧面和下部12的内侧面向彼此相对的方向折弯而形成。上部11和下部12可构成角度a。作为一例,角度a可以为45度。

联接部件贯通联接口13而实现联接。作为一例,联接口13可以形成于第一框架10的中心部。即,联接口13可以形成于上部11和下部12的中心。因此,在将对象体2联接到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的状态下,避免重量中心晃动。

联接槽14可以是在第一框架10的外侧面沿着联接口13的周围而形成的槽。例如,在联接部件为螺栓的情况下,通过联接槽14可以避免螺栓头向第一框架10的外侧突出。

突出部15可以从第一框架10的内侧面突出而形成。作为一例,突出部15可以形成在上部11与下部12之间的形成有联接口13的部分。

此时,在突出部15与上部11之间可以形成有倾斜面15a。按照上部11的倾斜的角度插入的对象体2的端部会接触到倾斜面15a。即,所插入的对象体2的端部可以被支承于倾斜面15a。

排列部16对排列进行引导,以在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联接时可以联接成规定位置。即,排列部16结合到形成于第二框架20的结合部25,从而可以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排列而联接。

排列部16在第一框架10的侧面能够以阴刻或阳刻的形态形成。在图1至图6中排列部16形成为阴刻形态,因此可形成为槽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框架20的结合部25能够以阳刻的形态突出而形成。

相反地,在图7中排列部16形成为阳刻的形态,因此可以形成为突出的形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框架20的结合部25能够以阴刻的形态形成为槽形状。

图1至图6中以排列部16形成为阴刻,结合部25形成为阳刻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图8之后的附图中以排列部16形成为阳刻,结合部25形成为阴刻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固定部17从上部11的内侧面和下部12的内侧面突出而形成。具体地,形成于上部11的内侧面的固定部17对插入上部11的内侧面与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2之间的对象体2加压而增加固定力。

同样地,形成于下部12的内侧面的固定部17对插入下部12的内侧面与第二框架20的第二支承部23之间的对象体2加压而增加固定力。

另外,从上部11的内侧面突出一部分区域而形成的固定部17对对象体2加压,从而具有弹力的对象体2可在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的内侧面与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2之间的分开距离内弯曲,由此可与其他对象体2灵活地联接。

在此,参照图5及图6,第二框架20包括前面部21、第一支承部22、第二支承部23、联接孔24、结合部25、加压部26及槽部27。

前面部21是与第一框架10的突出部15相接的部分。

第一支承部22可以是从前面部21的上侧以规定角度向外侧方向折弯的部分,第二支承部23可以是从前面部21的上侧以规定角度向外侧方向折弯的部分。

在联接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时,第一支承部22可与上部11的内侧面相对,第二支承部23可与下部12的内侧面相对地配置。

因此,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可以以与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和下部12折弯的角度对应的方式折弯。即,上部11与下部12之间的角度为a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可以构成角度a。

在第一支承部22和上部11以规定间隔分开而相对的间隙内可插入任一个对象体2,在第二支承部23和下部12以规定间隔分开而相对的间隙内可插入另一个对象体2。因此,可通过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固定彼此不同的对象体2。因此,可按照与由上部11和下部12构成的角度对应的角度固定彼此不同的对象体2。

贯通第一框架10的联接口13的联接部件可插入到联接孔24而实现联接。联接孔24可形成于前面部21。作为一例,联接孔24可形成于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的中心部。

另外,可根据联接部件插入到联接口13及联接孔24的深度而调节固定部17与加压部26的分开距离。即,可根据固定于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20之间的对象体2的厚度而调节联接部件插入到联接口13及联接孔24的深度。

结合部25对排列进行引导,以联接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时联接到规定位置。即,结合部25可与形成于第一框架10的排列部16结合,从而将第一框架10和第二框架20排列而联接。

结合部25可形成为阴刻或阳刻的形态,形成为与排列部16相反的形态,由此彼此实现联接。

加压部26可从第一支承部22及第二支承部23突出而形成。加压部26可在与第一框架10的突出部15相对的位置处突出形成。

插入到上表面与第一支承部22之间的对象体2可通过加压部26和突出部15而被加压并固定,插入到下表面与第二支承部23之间的对象体2可通过加压部26和突出部15而被加压并固定。

槽部27可以是在第二框架20的外侧面沿着联接孔24的周围而形成的槽。例如,在联接部件为螺栓的情况下,通过槽部27可避免螺栓的端部向第二框架20的外侧突出。

图8是表示对第一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图,图9是表示对第一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图。

参照图8及图9,关于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和下部12的角度可变形为各种角度。

首先,在图1的情况下,上部11和下部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a(例如,45度),在图7的情况下,上部11和下部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b(例如,90度),在图8的情况下,上部11和下部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c(例如,135度),在图9的情况下,上部11和下部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d(例如,180度)。

此时,可以以与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和下部12构成的角度对应的角度形成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例如,可以以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与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2构成平行,第一框架10的下部12与第二框架20的第二支承部23构成平行的方式形成。

这样,可根据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和下部12构成的角度、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构成的角度而决定固定于板连接组装体1的彼此不同的板之间的角度。

例如,如图9所示,固定于上部11和下部12构成角度c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彼此不同的板可以以彼此之间构成角度c的方式被固定。

图10及图11是表示图9的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20的图。

图10及图11是表示上部11和下部12形成为平面,第一支承部22和第二支承部23形成为平面的情况的图。在这样的情况下,彼此不同的板以180度的角度被固定。

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需另外形成倾斜面15a。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图,图13及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框架10的图,图15及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框架20的图。

参照图12至图16,可对板连接组装体1'的宽度或长度进行变更,可拉长或缩短。作为一例,图12至图16的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宽度更宽(即,一侧端与另一侧端之间的长度)。

下面,仅对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区别点进行说明。

第一框架10还可包括弹性槽115。弹性槽115可以是沿着第一框架10的外侧面中心线而形成,且以一侧和另一侧具备弹力的方式形成的槽。

在形成较宽的宽度的情况下,在上部111及下部112可形成多个固定部118。作为一例,两个固定部118可在上部111彼此分开而形成,两个固定部118可在下部112彼此分开而形成。

同样地,在第一支承部212和第二支承部213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框架20的加压部216。作为一例,两个加压部216可在第一支承部212彼此分开而形成,两个加压部216可在第二支承部213彼此分开而形成。

图17是表示对第二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图,图18是表示对第二实施例将角度变形的板连接组装体1'的图。

参照图17及图18,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1和下部112的角度可变形为各种角度。

在图12的情况下,上部111和下部1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b(例如,90度),在图17的情况下,上部111和下部1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c(例如,135度),在图18的情况下,上部111和下部112的角度可形成为角度d(例如,180度)。

这样,可根据第一框架10的上部111和下部112构成的角度、第二框架20的第一支承部212和第二支承部213构成的角度而决定固定于板连接组装体1'的彼此不同的对象体2之间的角度。

以上的详细的说明对本发明进行了例示。另外,上述的内容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可在各种不同的组合、变更及环境下使用。即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发明的概念的范围、与上述公开内容均等的范围及/或本领域的技术或知识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或修改。上述的实施例对用于体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优选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可进行本发明的具体的适用领域及用途中所要求的各种变更。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的发明的具体说明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另外,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包括其他的实施方式。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公差补偿装置的多部件调节元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