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文档序号:1895686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Ecological proliferation method of pearl shells on remote sea island ) 是由 黄星美 王雨 陈明强 于刚 马振华 温为庚 赵旺 邓正华 孟祥君 于 2021-07-1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该方法能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通过控制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cological multiplication method of a pearl oyster on an island of a remote sea,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rranging the proliferation net cages in the sea area adjacent to the island reef;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steps of carrying out graded feeding and management on the pearl shells in different size periods, feeding one or more of tropical sea cucumbers, phytophagous fishes and omnivorous fishes in the culture process, optimizing the culture mode of the pearl shells by utiliz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algae, the shells, the fishes and the sea cucumbers on aquatic animals and plants with different nutrition levels, and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shells in the proliferation process. The method can isolate the entrance of large fishes,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attachment organisms on the surfaces of the shellfish, and optimize the culture mode of the pearl shells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shellfish in the proliferation process by control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quatic animals and plants at different nutrition levels and carrying out graded feeding and management on the pearl shells at different size periods.)

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网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珠母贝、合浦珠母贝、企鹅珍珠贝等为南海主要珍珠贝种类,主要以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又称白蝶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珠母贝属,是世界范围内用来培育海水有核珍珠的四种重要珍珠母贝之一,主要用于培育粒径大、珠层厚、光泽度好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南洋珠”,由大珠母贝培育的“南洋珠”占世界海水珍珠总产值的46%。早在1970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蒙钊美和曹家录两位前辈,首次获得大珠母贝人工苗种繁育的成功,继而又在1981年获得大珠母贝育珠的成功,打破了国内不能生产大型海水珍珠的历史,也正因此突出贡献在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在1985年后,国内近海海域养殖的大珠母贝幼贝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1987年后大珠母贝幼贝养殖出现大规模死亡,基本过不了壳高5cm这个关口。

大珠母贝的养殖和育珠环境条件,比其他小型珍珠贝类的养殖环境条件要求高得多,它不但处于高温地带,而且海水比重(盐度)要求高,水质要求清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污水、废水的排放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的排放,致使海洋养殖环境发生了变化,水质变坏,污染严重,近岸养殖港湾变小,水变浅,混浊度增高,而近岸良好的港湾变成差港湾,给大珠母贝养殖业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近岸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较丰富,受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藻类繁殖加快,藤壶、牡蛎、珊瑚虫、海鞘、苔藓虫、穿孔海绵、海藻等附着生物的生长更快,而这些生物大量地附着在贝笼及珍珠贝的壳口处,堵塞水流,减少了珍珠贝的摄食,同时又与珍珠贝争夺食料,影响其生长发育。穿孔海绵等则把贝壳大面积穿透,使壳面布满小孔洞,壳质变成疏松而受损;牡蛎、海鞘、藤壶等,还会附着在珍珠贝的壳顶附近,使其不能开壳,造成死亡;同时浮泥多的养殖海区,引发黑心肝病(俗称“黑壳病”,亦称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感染率非常高,而且多毛虫类的危害方式是钻穿珍珠贝的贝壳,使其闭壳肌和壳体分离,或引起闭壳肌和外套膜腐烂而导致死亡。由此可见,养殖的大珠母贝出现的寄生虫流行病较严重,对海水珍珠养殖产业带来了难题。目前,我国大珠母贝养殖的过程中,不仅有寄生虫病造成珍珠贝的死亡,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外套膜萎缩病,而且这种病不但在港湾内养殖的大、小贝出现患病,即使在外海收集回来的成贝养殖也会很快被感染。一经感染外套膜萎缩病的贝,死亡达99%以上。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大珠母贝本身极高的经济价值,驱使渔民对野生大珠母贝大肆捕捞,致使自然资源量锐减,大珠母贝自然资源也步入一贝难求的境遇。

国内相关单位也相继开展了大量探索、尝试和试验以试图寻找出路,比如调整大珠母贝幼贝养殖笼具和吊养水深、由近海养殖转移至陆基池塘或室内养殖和引进国外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等,但就目前来看,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内大珠母贝养殖业发展缓慢。

美济岛远离陆源污染,由于岛礁建设形成独特的上升流系统加上潟湖内适宜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目前发现的适合大珠母贝规模化增养殖的海域。但是,美济岛地处南沙,水流较为复杂;附着生物不同于近岸沿海,以大型藻类为主;此外,水域内存在鹦鹉鱼、鲀类等肉食性鱼类,可摄食贝类,直接利用现有的筏式养殖难以实现大珠母贝的养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该方法能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通过控制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所述增殖网箱按以下设置:包括网箱,沿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设有第一浮绳,所述第一浮绳上设有浮筒,所述网箱周围设有主锚,所述主锚一端通过主锚绳固定在所述第一浮绳上,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底部下方还设有副锚,所述副锚一端通过副锚绳固定于所述网箱底部,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处还设有第二浮绳,所述第二浮绳上设有贝类养殖机构;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为幼贝驯养机构、幼贝养殖机构、中贝养殖机构或大贝养殖机构。

优选的,所述岛礁邻近海域的水深为15~30m。

优选的,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包括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

所述植食性鱼类或所述杂食性鱼类包括:鲻鱼(鲻形目)、梭鱼(鲈形目)、蓝带蓝子鱼(鲈形目)、褐蓝子鱼(鲈形目)、长鳍蓝子鱼(鲈形目)和星蓝子鱼(鲈形目)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增殖网箱中:

本发明由浮筒提供给增殖网箱漂浮于海水中所需的浮力;主锚通过主锚绳与主浮绳相连,将主锚投放到海底,通过主锚的固定维持隔离网箱口(即增殖网箱口)的固定形态;增殖网箱底部下方连接有副锚,通过副锚维持网箱底部的固定形态,防止网箱随海流出现大的波动。

优选的,所述主锚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网箱的周围。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装置一般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主锚通过主锚绳一侧固定在第一浮绳上对网箱进行固定,副锚一侧通过副锚绳固定网箱底部,沿网箱口设置一圈浮筒保持网箱浮力。

优选的,所述网箱为柱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以防止大型肉食性鱼类进入网箱中捕食养殖贝类。

因自然海区存在鹦嘴鱼类、魨类等牙齿锋利的肉食性鱼类,此类鱼可咬碎贝壳并摄食贝肉,威胁大珠母贝增殖,本发明通过设置网径为5~10cm的远海岛礁增殖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大型敌害生物的捕食。

优选的,所述柱形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其它多边形。

优选的,所述网箱具有中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位于该中上层空间内,在所述网箱的下层空间内设有海参养殖机构。

本发明在网箱的底层(下层空间)养殖玉足海参,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

本发明在远海岛礁养殖网箱的底部(下层空间)投放热带海参如玉足海参、糙刺参等,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通过热带海参控制网箱附着藻类生长的同时进行热带海参增殖,提高海区利用率,降低养殖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本发明装置通过在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底部设置海参养殖机构进行热带海参的增殖,不仅能够控制网箱上附着藻类的生长量,还能提高网箱养殖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海参养殖机构包括骨架、网袋和连接浮绳,所述网袋包裹于所述骨架的外部,所述骨架通过所述连接浮绳吊设于所述网箱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海参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2*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可单层或多层),外层由孔径为1~1.5cm孔径的网袋包裹金属支架,通过连接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

优选的,具有多个所述第二浮绳,所述多个第二浮绳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在网箱开口处布设相互平行的第二浮绳,该浮绳可为珍珠贝、海参等吊养提供固定位点。

优选的,所述第二浮绳与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交汇处分别设有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浮绳的固定滑轮与用于进行所述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深度调节的活动滑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浮绳上还设有浮球。

平行设置的第二浮绳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用于移动平行的第二浮绳与放置贝类养殖机构)与活动滑轮(用于调节贝类养殖机构的深度),浮绳上可以间隔绑定有浮球,浮球为浮绳及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吊养笼具提供浮力。此外,不同类型的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养殖吊笼固定在平行的第二浮绳上,第二浮绳上也可设置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浮球用于分辨不同生长时期的珍珠贝或养殖物种,还可以通过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吊笼的浮绳长度控制吊养深度。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装置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主锚通过主锚绳一侧固定在第一浮绳上对网箱进行固定,副锚一侧通过副锚绳固定网箱底部;沿网箱口设置一圈浮筒保持网箱浮力;网箱口设置平行的第二浮绳,平行的第二浮绳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用于移动平行的第二浮绳与放置贝类养殖机构)与活动滑轮(用于调节贝类养殖机构深度),不同类型的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可以固定在平行的第二浮绳上,第二浮绳上可设置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浮球用于分辨不同生长时期的珍珠贝或养殖物种,通过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上的浮绳长度控制吊养深度。并针对不同大小珍珠贝设置不同种类的贝类养殖机构。

优选的,所述副锚为小型鱼礁,所述小型鱼礁为带有镂空的方形结构。

本发明的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中的小型鱼礁,在固定增殖网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聚集鱼群效果;孔径5~10cm网箱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植食性及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以网箱上的附着藻类喂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其代谢产物还能增加养殖区域内浮游生物及海洋藻类的种类,为珍珠贝或海参增殖提供丰富的饵料。

贝壳表面有大量生物附着,影响大珠母贝的生长活动,附着生物不同于近岸的穿孔海绵、藤壶、石灰虫、牡蛎等,而是红藻类、硅藻类和海绵类,其中红藻类占绝大部分,通过副锚设置的小型鱼礁吸引鱼群,利用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控制大珠母贝表面的主要附着生物,以此达到生态养殖目的。

因此,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中的藻类通过小型人工鱼礁(以尺寸:50*50*50cm,中部镂空,材质水泥为佳)聚集鱼群,或在网箱中投喂植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利用其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

优选的,所述副锚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网箱的底部下方。

优选的,所述幼贝驯养机构至少包括具有方形空间的网袋、支撑架和连接浮绳,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网袋的周边,二者均位于所述网箱内,所述连接浮绳的一端连接在网箱上,另外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幼贝驯养机构包括:将聚丙烯编织网制成边长为30-50cm的方形网袋,四周由支撑架进行支撑,为幼贝提供生活空间,外侧边缘用浮绳固定在网箱上的浮绳固定孔中,网袋的孔径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

优选的,所述幼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第一养殖网、连接浮绳和片笼,所述第一养殖网包裹在所述骨架外部,所述片笼间隔设置于所述骨架内,所述骨架通过所述连接浮绳吊养于所述网箱内。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幼贝(壳高5mm左右)养殖机构:由长*高为0.4*1m金属材料网袋支撑架构成基本骨架,外层包被筛网,形成网袋吊笼即片笼,放入长*宽*高为1*0.4*1m吊笼(即包裹有第一养殖网的骨架),片笼间隔10~30cm用卡扣固定,吊笼浮绳(即连接浮绳)一侧固定于吊笼顶端的固定孔中,另一侧固定至养殖网箱口的第二浮绳上,通过浮绳调节吊养高度。

即所述幼贝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1*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外层由孔径为0.5~1.5cm孔径的网包裹金属支架,每隔10~30cm将养殖片笼(长*高:0.4*1m)放入至吊笼中,用卡扣进行金属板的固定,通过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

优选的,所述中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第二养殖网、镂空分隔板、镂空活动金属板和连接浮绳,所述第二养殖网包裹在所述骨架的外部,所述镂空分隔板位于所述骨架的中部并将所述骨架内部分为上、下层空间,所述镂空活动金属板间隔设置在所述骨架内部的上、下层空间内,所述骨架通过所述连接浮绳吊设在所述网箱内。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中贝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2*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内部由镂空金属板划分成上、下两层,每层用镂空活动金属板按照10-30cm的间隔进行空间划分,将镂空活动金属板用卡扣进行固定,通过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

优选的,所述大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第三养殖网、分隔柱和连接浮绳,所述第三养殖网包裹于所述骨架的外部,所述分隔柱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骨架内,所述骨架通过所述连接浮绳吊设于所述网箱内。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大贝养殖机构由长*宽为2*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网的孔径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吊笼(即外部包裹有第三养殖网的骨架)浮绳(即连接浮绳)一侧固定于吊笼顶端的固定孔中,另一侧固定至养殖网箱口的第二浮绳上,通过浮绳调节吊养高度。

本发明通过利用杂食性鱼类能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生长,贝类表面附着物在幼贝、中贝时期对贝类的生长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在骨架外侧包被一层养殖网,能够进一步控制贝类附着物的生长,进一步优化珍珠贝增殖条件。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增殖网箱的设置:增殖网箱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其横截面优选为方形或圆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以防止大型肉食性鱼类进入网箱中捕食养殖贝类;网箱口由第一浮绳贯穿,第一浮绳固定在浮筒上,由浮筒提供给增殖网箱漂浮于海水中所需的浮力;主锚通过主锚绳与第一浮绳相连,将主锚投放到海底,通过主锚的固定维持隔离网箱口的固定形态;增殖网箱底部连接有副锚,通过副锚维持网箱底部的固定形态,防止网箱随海流出现大的波动。在网箱内布设相互平行的第二浮绳,该浮绳可为珍珠贝吊养提供固定位点,平行的第二浮绳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用于移动平行浮绳与放置吊笼)与活动滑轮(用于调节吊网深度),浮绳上间隔绑定有浮球,浮球为浮绳及吊养笼具提供浮力。

优选的,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依次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即将不同大小的贝类根据需求置于相应的贝类养殖机构中,然后将贝类养殖机构设于增殖网箱中进行分级养殖和管理。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的驯养时:珍珠贝幼贝附着基采用聚丙烯编织网制成,将聚丙烯编织网制成边长为30cm的方形网片,四周由支撑架进行支撑,为幼贝提供生活空间,网袋的孔径应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在投放之前对贝类进行与远海条件相同的盐度、温度等环境指标进行驯养,带其对远海各指标适应后,进行网箱养殖投放。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幼贝投放时:大珠母贝幼贝(壳高5mm左右)在远海岛礁的增殖在网袋中进行,网袋由筛网制成,网袋横截面呈方形或圆形,网袋内部有一网袋支撑架起支撑网袋的作用,网笼中以间隔10~15cm的距离放置养殖片笼,为大珠母贝幼贝提供生活空间,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对其生长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幼贝养殖管理时:网孔径应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幼贝养殖装置的包裹支撑架的筛网能够有效的隔绝天敌等生物的进入,在养殖片笼外部增加养殖装置,与植食性及杂食性生物达到双重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效果,并且有效减少贝类表面的附着物,减小附着物对幼贝生长的影响,通过定期观察幼贝生长情况进行吊养高度调节或养殖吊笼的更换。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贝、大贝养殖管理时:大贝通过养殖装置投放后,定期进行存活率及贝类表面附着物情况的监测,当其表明附着物过多时,可在网箱中增加杂食性生物的投放,充分减少贝类表面附着物对珍珠贝增殖过程中的影响,同时定期监测其生长情况,通过生长情况及时调节网箱间隔空隙大小。

优选的,还进一步包括海参投放与海参养殖管理。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海参养殖管理时,在远海岛礁养殖底部投放置于孔径1~1.5cm的养殖装置中的热带海参,热带海参除了以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为食以外,还可以与网箱中杂食性生物共同控制网箱上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同时提高远海网箱利用率,充分利用远海海区资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包括网箱、主锚、副锚(小型人工鱼礁)、浮筒、浮绳、锚绳、不同类型吊养笼具即贝类养殖机构和浮球,还进一步包括海参养殖机构、固定滑轮和活动滑轮,本发明网箱装置及养殖方法充分利用远海岛礁的优良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珍珠贝养殖环境,有效降低因养殖水体恶化而引起的染病的概率,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与植食性或杂食性生物,达到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生长,利用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合理、高效地利用海区,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其增殖过程中的成活;

(2)本发明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结合小型人工鱼礁装置,在固定养殖装置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聚集鱼群效果;孔径5~10cm网箱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植食性及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以网箱上的附着藻类喂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其代谢产物还能增加养殖区域内浮游生物及海洋藻类的种类,为珍珠贝增殖提供丰富的饵料;

(3)本发明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通过在远海养殖网箱底部设置海参养殖机构进行热带海参的增殖,不仅能够控制网箱附着藻类的生长量,还能提高网箱养殖利用率;

(4)本发明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设置在远海,每日水体量交换比近海沿岸处大,同时在装置内进行分级别投放、管理珍珠贝,不仅提高了珍珠贝增殖的成活率和养殖装置的利用率,同时利于工作人员的管理;

(5)本发明养殖方法针对珍珠贝不同生长时期生理特点,进行分级管理,在进行远海岛礁增殖投放之前,对幼贝进行驯养,提高幼贝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效降低远海投放初期因环境改变而导致的死亡率;

(6)本发明养殖方法针对珍珠贝增殖过程中表明附着物的增长情况,可投放鲻鱼等植食性或杂食性生物进行混养,这些鱼类生性温驯,病害少,混养不仅能达到控制表面附着物,其残饵及代谢产物沉积至底层水体,还可为海参提供饵料,达到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的目标;

(7)针对珍珠贝在近海沿岸区域养殖存在的水质污染、水质较差引起寄生性疾病频发等问题,本发明养殖方法利用远海岛礁生态环境优势及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时期珍珠贝进行分级管理,可有效改善珍珠贝人工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一步优化珍珠贝养殖人工养殖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中的增殖网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的副锚(小型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幼贝养殖机构(幼贝吊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中贝养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大贝养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中海参养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美济礁海域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分析;

图9是实施例2中南沙美济礁海域藻类分布;

图10是实施例3中大珠母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部分大贝养殖实际效果图;

图11是实施例3中大珠母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部分中贝养殖实际效果图;

图12是实施例1中贝类养殖机构在网箱中深度调节的俯视图;

图13实施例1中固定滑轮和活动滑轮调节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4中贝类附着物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所述增殖网箱按以下设置:如图1-2所示,包括网箱1,沿所述网箱1的顶部开口设有第一浮绳2,所述第一浮绳2上设有浮筒,所述网箱1周围设有主锚3,所述主锚3一端通过主锚绳31固定在所述第一浮绳1上,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1的底部下方还设有副锚4,所述副锚4一端通过副锚绳41固定于所述网箱底部,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1的顶部开口处还设有第二浮绳5,所述第二浮绳5上设有贝类养殖机构6;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为幼贝驯养机构、幼贝养殖机构、中贝养殖机构或大贝养殖机构。

所述岛礁邻近海域的水深为15~30m。

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包括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

所述植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包括:鲻鱼(鲻形目)、梭鱼(鲈形目)、蓝带蓝子鱼(鲈形目)、褐蓝子鱼(鲈形目)、长鳍蓝子鱼(鲈形目)、星蓝子鱼(鲈形目)等。

本实施例中的增殖网箱:

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箱1为柱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

所述网箱具有中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贝类养殖机构6位于该中上层空间内,在所述网箱1的下层空间内设有海参养殖机构7。

如图7所示,所述海参养殖机构7包括骨架71、网袋和连接浮绳10,所述网袋包裹于所述骨架71的外部,所述骨架71通过所述连接浮绳10吊设于所述网箱1内。

如图1所示,具有多个所述第二浮绳5,所述多个第二浮绳5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浮绳5与所述网箱1的顶部开口交汇处分别设有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浮绳的固定滑轮8与用于进行所述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深度调节的活动滑轮9。

如图12所示,贝类养殖机构6提升到网箱1顶部开口处的示意图。

所述第二浮绳5上还设有浮球。

如图13所示,贝类养殖机构6固定在第二浮绳5上由固定绳12固定于网箱第一浮绳2上的活动滑轮9上,贝类养殖机构中的片笼等与贝类养殖机构、贝类养殖机构与第二浮绳5之间用卡扣进行固定,经过活动滑轮9的固定绳12链接在手动转动轴或电机上,用活动滑轮9进行整体吊笼的升降,节省人力,且方便进行贝笼的更换与大珠母贝生长状态的观察。

如图3所示,所述副锚为小型鱼礁,所述小型鱼礁为带有镂空的方形结构。

所述幼贝驯养机构至少包括具有方形空间的网袋、支撑架和连接浮绳,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网袋的周边,二者均位于所述网箱内,所述连接浮绳的一端连接在网箱上,另外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幼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61、第一养殖网、连接浮绳10和片笼62,所述片笼62间隔设置于所述骨架61内,所述第一养殖网包裹在所述骨架61外部,所述骨架61通过所述连接浮绳10吊养于所述网箱1内。

如图5所示,所述中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61、第二养殖网、镂空分隔板63、镂空活动金属板64和连接浮绳10,所述第二养殖网包裹在所述骨架61的外部,所述镂空分隔板63位于所述骨架61的中部并将所述骨架61内部分为上、下层空间,所述镂空活动金属板64间隔设置在所述骨架内部的上、下层空间内,所述骨架61通过所述连接浮绳10吊设在所述网箱1内。

如图6所示,所述大贝养殖机构包括骨架61、第三养殖网、分隔柱65和连接浮绳10,所述第三养殖网包裹于所述骨架61的外部,所述分隔柱65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骨架61内,所述骨架61通过所述连接浮绳10吊设于所述网箱1内。

具体的:

该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装置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所述网箱1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主锚3通过主锚绳31一侧固定在第一浮绳2上对网箱1进行固定,副锚4一侧通过副锚绳41固定网箱1底部;沿网箱口设置一圈浮筒保持网箱浮力;网箱口设置平行的第二浮绳5,平行的第二浮绳5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8(用于移动平行浮绳与放置吊笼)与活动滑轮9(用于调节贝类养殖机构或海参养殖机构深度,如图13所示),不同类型贝类养殖机构6比如养殖吊笼等固定在平行的第二浮绳5上,浮绳10上可设置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浮球用于分辨不同生长时期的珍珠贝或养殖物种,通过贝类养殖机构6比如吊笼的连接浮绳长度控制吊养深度(如图12所示)。针对不同大小珍珠贝设置不同种类的贝类养殖机构6。

本发明由浮筒提供给增殖网箱漂浮于海水中所需的浮力;主锚3通过主锚绳31与第一浮绳2相连,将主锚3投放到海底,通过主锚3的固定维持隔离网箱口(即增殖网箱口)的固定形态;增殖网箱底部下方连接有副锚4,通过副锚4维持网箱底部的固定形态,防止网箱随海流出现大的波动。

本实施例中主锚为两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网箱的两侧。

本发明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装置一般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主锚3通过主锚绳31一侧固定在第一浮绳2上对网箱进行固定,副锚4一侧通过副锚绳41固定网箱底部,沿网箱口设置一圈浮筒保持网箱浮力。

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以防止大型肉食性鱼类进入网箱中捕食养殖贝类。

因自然海区存在鹦嘴鱼类、魨类等牙齿锋利的肉食性鱼类,此类鱼可咬碎贝壳并摄食贝肉,威胁大珠母贝增殖,本发明通过设置网径为5~10cm的远海岛礁增殖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大型敌害生物的捕食。

本实施例在网箱的底层(下层空间)养殖海参,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

本实施例在远海岛礁养殖网箱的底部(下层空间)投放热带海参如玉足海参、糙刺参等,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通过热带海参控制网箱附着藻类生长的同时进行热带海参增殖,提高海区利用率,降低养殖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此,本实施例装置通过在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底部设置海参养殖机构进行热带海参的增殖,不仅能够控制网箱上附着藻类的生长量,还能提高网箱养殖利用率。

所述海参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2*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可单层或多层),外层由孔径为1~1.5cm孔径的网袋包裹金属支架,通过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

本实施例平行设置的第二浮绳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用于移动平行的第二浮绳与放置贝类养殖机构)与活动滑轮(用于调节贝类养殖机构的深度),浮绳上可以间隔绑定有浮球,浮球为浮绳及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吊养笼具提供浮力。此外,不同类型的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养殖吊笼固定在平行的第二浮绳上,第二浮绳上也可设置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浮球用于分辨不同生长时期的珍珠贝或养殖物种,还可以通过贝类养殖机构比如吊笼的浮绳长度控制吊养深度。

本实施例中的副锚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网箱的底部下方。

本实施例中副锚为小型人工鱼礁,所述小型人工鱼礁为带有镂空的方形结构。

本实施例的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中的小型人工鱼礁,在固定增殖网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聚集鱼群效果;孔径5~10cm网箱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植食性及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以网箱上的附着藻类喂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其代谢产物还能增加养殖区域内浮游生物及海洋藻类的种类,为珍珠贝或海参增殖提供丰富的饵料。

贝壳表面有大量生物附着,影响大珠母贝的生长活动,附着生物不同于近岸的穿孔海绵、藤壶、石灰虫、牡蛎等,而是红藻类、硅藻类和海绵类,其中红藻类占绝大部分,通过副锚设置的小型鱼礁吸引鱼群,利用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控制大珠母贝表面的主要附着生物,以此达到生态养殖目的。

可根据实际情况,首先通过人工鱼礁吸引鱼过来,如吸引过来的鱼无法满足清除贝类上的附着物,还可进一步采用人工投放鱼类的方式来清除贝类上的附着物。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藻类通过小型人工鱼礁(以尺寸:50*50*50cm,中部镂空,材质水泥为佳)聚集鱼群,或在网箱中投喂植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利用其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

所述幼贝驯养机构包括:将聚丙烯编织网制成边长为30-50cm的方形网袋,四周由支撑架进行支撑,为幼贝提供生活空间,外侧边缘用浮绳固定在网箱上的浮绳固定孔中,网袋的孔径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

所述幼贝(壳高5mm左右)养殖机构:由长*高为0.4*1m金属材料网袋支撑架构成基本骨架,外层包被筛网,形成网袋吊笼即片笼,放入长*宽*高为1*0.4*1m吊笼(即包裹有第一养殖网的骨架),片笼间隔10~30cm用卡扣固定,吊笼浮绳一侧固定于吊笼顶端的固定孔中,另一侧固定至养殖网箱口第二浮绳上,通过第二浮绳调节吊养高度。

即所述幼贝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1*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外层由孔径为0.5~1.5cm孔径的网包裹金属支架,每隔10~30cm将养殖片笼(长*高:0.4*1m)放入至吊笼中,用卡扣进行金属板的固定,通过第二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如图4所示。

所述中贝养殖机构由长*宽*高为2*0.4*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内部由镂空分隔板划分成上、下两层,每层用镂空活动金属板按照10~30cm的间距进行空间划分(可根据贝的实际大小进行距离的调节),用卡扣进行固定片笼,通过第二浮绳定点吊养在养殖网箱内,如图5所示。

所述大贝养殖机构由长*宽为2*1m的金属材料构成基本骨架,网的孔径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大贝11的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吊笼(即外部包裹有第三养殖网的骨架)浮绳一侧固定于吊笼顶端的固定孔中,另一侧固定至养殖网箱口的第二浮绳上,通过第二浮绳调节吊养高度,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杂食性鱼类能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生长,贝类表面附着物在幼贝、中贝时期对贝类的生长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在骨架外侧包被一层养殖网,能够进一步控制贝类附着物的生长,进一步优化珍珠贝增殖条件。

本实施例提供的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增殖网箱的设置:增殖网箱布设于15-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其横截面优选为方形或圆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以防止大型肉食性鱼类进入网箱中捕食养殖贝类;网箱口由第一浮绳贯穿,第一浮绳固定在浮筒上,由浮筒提供给增殖网箱漂浮于海水中所需的浮力;主锚通过主锚绳与第一浮绳相连,将主锚投放到海底,通过主锚的固定维持隔离网箱口的固定形态;增殖网箱底部连接有副锚,通过副锚维持网箱底部的固定形态,防止网箱随海流出现大的波动。在网箱内布设相互平行的第二浮绳,该浮绳可为珍珠贝吊养提供固定位点,平行的第二浮绳与网箱口交汇的地方分别设置固定滑轮(用于移动平行浮绳与放置吊笼)与活动滑轮(用于调节吊网深度),浮绳上间隔绑定有浮球,浮球为浮绳及吊养笼具提供浮力。

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包括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即将不同大小的贝类根据需求置于相应的贝类养殖机构中,然后将贝类养殖机构设于增殖网箱中进行分级养殖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的驯养时:珍珠贝幼贝附着基采用聚丙烯编织网制成,将聚丙烯编织网制成边长为30cm的方形网片,四周由支撑架进行支撑,为幼贝提供生活空间,网袋的孔径应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在投放之前对贝类进行与远海条件相同的盐度、温度等环境指标进行驯养,带其对远海各指标适应后,进行网箱养殖投放。

幼贝投放时:大珠母贝幼贝(壳高5mm左右)在远海岛礁的增殖在网袋中进行,网袋由筛网制成,网袋横截面呈方形或圆形,网袋内部有一网袋支撑架起支撑网袋的作用,网笼中以间隔10-15cm的距离放置养殖片笼,为大珠母贝幼贝提供生活空间,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对其生长的影响。

幼贝养殖管理时:网孔径应为珍珠贝壳高的1/3~1/5,投放量不超过养殖机构总体积的10%,幼贝养殖装置的包裹支撑架的筛网能够有效的隔绝天敌等生物的进入,在养殖片笼外部增加养殖装置,与植食性及杂食性生物达到双重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效果,并且有效减少贝类表面的附着物,减小附着物对幼贝生长的影响,通过定期观察幼贝生长情况进行吊养高度调节或养殖吊笼的更换。

中贝、大贝养殖管理时:大贝通过养殖装置投放后,定期进行存活率及贝类表面附着物情况的监测,当其表明附着物过多时,可在网箱中增加杂食性生物的投放,充分减少贝类表面附着物对珍珠贝增殖过程中的影响,同时定期监测其生长情况,通过生长情况及时调节网箱间隔空隙大小。

海参养殖管理时,在远海岛礁养殖底部投放置于孔径1~1.5cm的养殖装置中的热带海参,热带海参除了以浮游植物或有机碎屑为食以外,还可以与网箱中杂食性生物共同控制网箱上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同时提高远海网箱利用率,充分利用远海海区资源。

本实施例中的大珠母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的方法,利用筏式网箱隔离肉食性鱼类,防止养殖贝类被摄食;利用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利用杂食性鱼类的摄食作用控制大珠母贝表面附着生物,大珠母贝滤食水体中有机颗粒物,藻类吸收水体中无机盐,在维护远海岛礁生态环境稳定的同时,实现大珠母贝的人工增殖。

本实施例针对目前大珠母贝增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设计的适用于珍珠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及养殖方法,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的不同营养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优化珍珠贝增养殖模式。

本实施例针对目前珍珠贝增殖过程中存在的存活率低、对养殖水质要求高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珍珠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的装置;包括网箱、主锚、副锚(小型人工鱼礁)、浮筒、浮绳、锚绳、不同类型吊养笼具即贝类养殖机构和浮球,还进一步包括海参养殖机构、固定滑轮和活动滑轮,本发明网箱装置充分利用远海岛礁的优良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珍珠贝养殖环境,有效降低因养殖水体恶化而引起的染病的概率,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与植食性或杂食性生物,达到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生长,利用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合理、高效地利用海区,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其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本实施例针对目前珍珠贝近海沿岸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设计珍珠贝远海岛礁生态增殖设备及其珍珠贝模块化管理的方法,有效降低其增殖过程中的死亡率,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及方法具有增殖定点投放、避免大型敌害生物的损害、利用植食性及杂食性生物如鲻鱼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等优势,提高珍珠贝远海增殖效率;并且在远海岛礁养殖网箱底部投放热带海参如玉足海参、糙刺参等,通过热带海参控制网箱附着藻类生长的同时进行热带海参增殖,提高海区利用率,降低养殖人力、物力的投入;利用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综合养殖效益;在进行增殖过程中同时维护远海岛礁生态环境的稳定,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

实施例2

通过开展美济礁海域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分析,在2-20m水深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同时对该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进行多样性分,在纲水平上藻类以共甲藻纲(Syndiniales)、沟鞭藻纲(Dinophyceae)、和定鞭藻纲(Prymnesiophyceae)占主要优势(图9),研究表明美济礁海域浮游生物种类丰富,且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够为该海域内水生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

实施例3

采用实施例1中的网箱及养殖方法,在美济礁潟湖海域通过片笼(大贝养殖机构,如图10所示)和方形架笼(中贝养殖机构,如图11所示)进行大珠母贝养殖,吊养水深3-5m,养殖3月后,大珠母贝长势良好、存活率高,每月壳长生长量在1cm左右;通过孔径5-10cm的网,有效隔离了大型生物的攻击与捕食,不同生长时期(大小)的贝使用不同孔径大小的吊笼,进一步提高其增殖过程中的存活率。

实施例4

采用实施例1中的网箱及养殖方法与近海沿岸筏式养殖模式相比较,在远海区域远离工业污水、废水,5-10cm孔径的养殖装置有效的避免大型敌害生物攻击与捕食,针对贝类养殖过程中其表面附着物影响贝类生长的问题,通过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不仅有利于珍珠贝的生长,而且还节省养殖人力与成本;除此之外,增加养殖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使其生态环境区域更加稳定的状态。

1、以大珠母贝为例

采用实施例1中的网箱及养殖方法,与近海岸珍珠贝养殖模式相比较,美济礁地处赤道附近,通过监测美济礁泻湖水质水文条件,结果表明水体温度在27.1~29.1℃范围内波动,盐度、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较为稳定,针对泻湖内波浪小、水流较为平缓等水质状况,在此开展大珠母贝远海养殖试验。开展了片笼吊养、底播养殖等试验(可参考图10-11所示),因自然海区存在鹦嘴鱼类、魨类等牙齿锋利的肉食性鱼类,此类鱼可咬碎贝壳并摄食贝肉,威胁大珠母贝增殖,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网径为5-10cm的远海岛礁增殖装置(即实施例1中的网箱),能够有效的避免大型敌害生物的捕食;养殖一段时间后发现,贝壳表面有大量生物附着,影响大珠母贝的生长活动,附着生物不同于近岸的穿孔海绵、藤壶、石灰虫、牡蛎等,而是红藻类、硅藻类和海绵类,其中红藻类占绝大部分,通过副锚设置的小型鱼礁吸引鱼群,利用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控制大珠母贝表面的主要附着生物,以此达到生态养殖目的。

在美济礁通过片笼吊养珍珠贝,发现贝类附着物主要为3种藻类,从附着物附着的速度来看,平均每2个月需清理一次,需要通入大量人力物力,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杂食性鱼类能够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物的生长,贝类表面附着物在幼贝、中贝时期对贝类的生长影响较大,同时通过在吊养装置外侧用包被一层养殖网,能够进一步控制贝类附着物的生长,进一步优化珍珠贝增殖条件。

贝类附着物的照片示意图如图14所示。

2、以企鹅珍珠贝为例

采用实施例1中的网箱及养殖方法,近浅海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别随机选取南沙美济礁和陵水新村100只养殖达18月龄的同一批次的企鹅珍珠贝养殖群体,对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绞合线长(X4)、斜高(X5)、顶点至前耳顶部(X6)、顶点至后耳顶部(X7)、顶点至后耳基部(X8)、前耳顶部至斜对顶点长(X9)、前耳顶部至后耳基部(X10)和体重(Y)进行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2种不同养殖条件下,除顶点至前耳顶部长外,壳长、壳高、壳宽、绞合线长、斜高、顶点至后耳顶部、顶点至后耳基部、前耳顶部至斜对顶点长、前耳顶部至后耳基部、体重及壳长与壳高比均呈显著差异(P<0.05)。深远海养殖和近浅海养殖的企鹅珍珠贝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美济礁养殖群体的X2、X3和X8对企鹅珍珠贝体重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而X2、X3和X10对陵水新村养殖群体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P<0.05)。2种养殖模式下的企鹅珍珠贝各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美济礁泻湖养殖的企鹅珍珠贝在形态上有优势,而陵水新村养殖则在体重上占优势。

以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不同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中公开的内容,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任何基于本发明构思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和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为准。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降低海水珍珠贝异种移植免疫排斥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