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装置

文档序号:1909213 发布日期:2021-11-30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隔振装置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 是由 小岛宏 于 2020-01-3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隔振装置(1、2、3、4)的分隔构件(17)包括隔板(31)和节流通路(21),节流通路包括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主液室侧通路和副液室侧通路沿着周向延伸,并且使径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地配置,当液体在节流通路中流动时,主液室侧通路中的流通方向和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流通方向成为相反方向,主液室侧通路和副液室侧通路中的至少一通路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较短、在径向上较长的横长的扁平形状,所述一通路的径向的大小相对于轴向的大小的比例大于主液室侧通路和副液室侧通路中的另一通路的所述比例。(A partition member (17) of a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1, 2, 3, 4) includes a partition plate (31) and a throttle passage (21) including a main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21a) and an auxiliary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21b) extending in a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the positions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re arranged differently from each other, when the liquid flows through the orifice passage, the flow direction in the main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and the flow direction in the auxiliary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are opposite, the flow path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at least one passage of the main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and the auxiliary liquid chamber side passage is a horizontally long flat shape which is short in the axial direction along the center axis (O) of the 1 st mounting member and long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the ratio of the siz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to the siz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one passage is larger than the ratio of the other of the main liquid chamber-side passage and the auxiliary liquid chamber-side passage.)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等并吸收和衰减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的隔振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9年4月17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78794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其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其将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弹性体的主液室。分隔构件包括形成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和从主液室朝向副液室侧延伸的节流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855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隔振装置中,不能使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朝向副液室侧流通的接近(bound)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朝向主液室侧流通的分离(rebound)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和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的隔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隔振装置包括: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该第1安装构件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和所述第2安装构件连结;以及分隔构件,其将所述第1安装构件内的液室分隔为副液室和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所述弹性体的主液室,所述分隔构件包括:隔板,其形成所述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以及节流通路,其从所述主液室朝向所述副液室侧延伸,所述节流通路包括位于所述主液室侧的主液室侧通路和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朝向所述副液室侧延伸的副液室侧通路,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沿着周向延伸,并且使径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地配置,当液体在所述节流通路中流动时,所述主液室侧通路中的流通方向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流通方向成为相反方向,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至少一通路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在沿着所述第1安装构件的中心轴线的轴向上较短、在径向上较长的横长的扁平形状,所述一通路的径向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大小的比例大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另一通路的所述比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隔振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

如图1所示,隔振装置1包括: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该第1安装构件11呈筒状,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任一者连结,该第2安装构件12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承受部中的另一者连结;弹性体13,其将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连结;以及分隔构件17,其将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4分隔为副液室16和将弹性体13作为分隔壁的局部的主液室15。在图示的例子中,分隔构件17在沿着第1安装构件11的中心轴线O的轴向上分隔液室14。

该隔振装置1例如在被使用为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下,第1安装构件11与作为振动承受部的车身连结,第2安装构件12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连结。由此,抑制发动机的振动向车身传递的状况。另外,也可以将第1安装构件11连结于振动产生部,将第2安装构件12连结于振动承受部。

以下,将相对于分隔构件17而言在轴向上主液室15所在的一侧称为上侧,将副液室16所在的一侧称为下侧。此外,在从轴向观察该隔振装置1的俯视时,将与中心轴线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中心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

第1安装构件11形成为有底筒状。第1安装构件11的底部形成为环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安装构件11的下部的内周面被与弹性体13一体地形成的包覆橡胶覆盖。

第2安装构件12形成为表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平板状。第2安装构件12例如形成为圆板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

第2安装构件12配置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上方。第2安装构件12的外径与第1安装构件11的内径相等。

弹性体13将第1安装构件11的上部的内周面和第2安装构件12的下表面连结。利用弹性体13,密闭第1安装构件11的上端开口部。弹性体13硫化粘接于第1安装构件11和第2安装构件12。弹性体13形成为有顶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弹性体13中,顶壁部与第2安装构件12连结,周壁部的下端部与第1安装构件11连结。弹性体13的周壁部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逐渐朝向径向的外侧延伸。

隔膜环18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液密地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的下端部内。隔膜环18形成为双层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由橡胶等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隔膜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18。隔膜19的外周部硫化粘接于隔膜环18中的外筒部分的内周面和内筒部分的外周面。隔膜19随着液体相对于副液室16内的流入和流出而扩缩变形。

利用隔膜19和弹性体13,封入有液体的液室14划分形成于第1安装构件11内。另外,作为封入于液室14的液体,例如能够使用水、乙二醇等。

分隔构件17形成为表背面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圆盘状,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内。利用分隔构件17,第1安装构件11内的液室14被分隔为由弹性体13和分隔构件17划分形成的主液室15和由隔膜19和分隔构件17划分形成的副液室16。

分隔构件17包括隔着所述包覆橡胶而嵌合于第1安装构件11内的筒状的主体构件34、封闭主体构件34的上端开口部并形成主液室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隔板31、嵌合于主体构件34内的筒状的下侧构件33、从轴向的两侧夹持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的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以及从主液室15朝向副液室16侧延伸的第1节流通路(节流通路)21。

隔板31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圆板状。隔板31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隔板31的体积小于弹性体13的体积。隔板31包括:圆板状的主体部31b;以及外周缘部31a,其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31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31b的下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在外周缘部31a的径向的外端部形成有朝向轴向的两侧突出的卡定突起。

主体构件3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在主体构件34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节流槽23a,该第1节流槽2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1节流槽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在主体构件34的上表面形成有将主液室15和第1节流槽23a连通的第1连通孔23b。第1连通孔23b将主液室15和第1节流槽23a在轴向上连通。

第1节流槽2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1连通孔2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沿着周向延伸。

第1夹持部25支承隔板31的下表面,第2夹持部38支承隔板31的上表面。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分别形成为环状,并且与所述中心轴线O的同轴地配置。

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被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在轴向上夹持而固定,从而隔板31被支承为能够以外周缘部31a为固定端而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第1夹持部25借助外侧凸缘部24连结于主体构件34。外侧凸缘部24与主体构件34一体地形成,从主体构件34的上端部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外侧凸缘部24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第1夹持部25与外侧凸缘部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1夹持部25和外侧凸缘部24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第2夹持部38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31的上表面。在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1夹持部25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31的主体部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插入到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侧。在隔板31的主体部31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31a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和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与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和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相互倾斜。

下侧构件33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下侧构件33液密地嵌合于主体构件34内。下侧构件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一体地抵接于第1夹持部25和外侧凸缘部24各自的下表面。

在此,隔板31和隔膜19通过下侧构件33的内侧和第1夹持部25的内侧而在轴向上相对。由此,利用隔板31的下表面、下侧构件33的内周面以及隔膜19划分形成副液室16。副液室16配设于隔着隔板31而与主液室15相反的那一侧。即,利用隔板31将副液室16和主液室15在轴向上分隔。

在下侧构件33的周壁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节流槽33a,该第2节流槽33a朝向径向的外侧开口,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34的内周面封闭。在下侧构件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2节流槽33a和副液室16连通的第2连通孔33b。第2连通孔33b将第2节流槽33a和副液室16在径向上连通。第2连通孔33b和第1连通孔23b各自的周向的位置彼此相同。

第2节流槽33a以所述中心轴线O为中心而从第2连通孔33b朝向周向的一侧在超过180°的角度范围沿着周向延伸。第2节流槽33a位于比第1节流槽23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第2节流槽33a和第1节流槽23a各自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周向的相同的位置。

前述的隔膜环18从下侧构件33的下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隔膜环18与下侧构件33一体地形成。主体构件34的下表面液密地抵接于隔膜环18的上表面。

在此,在主体构件34的内周面形成有将第1节流槽23a和第2节流槽33a连通的连接孔21c。连接孔21c将第1节流槽23a和第2节流槽33a在径向上连通。而且,从主液室15朝向副液室16侧延伸的第1节流通路21由第1节流槽23a、第2节流槽33a以及连接孔21c构成,该第1节流槽2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所述包覆橡胶封闭,该第2节流槽33a的径向的外侧的开口被主体构件34的内周面封闭。

以下,在第1节流通路21中,将位于主液室15侧且由第1节流槽2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主液室侧通路21a,将通过连接孔21c而从主液室侧通路21a朝向副液室16侧延伸且由第2节流槽33a划分形成的部分称为副液室侧通路21b。

主液室侧通路21a位于比副液室侧通路21b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21a位于比副液室侧通路21b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

既可以使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各自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等,也可以使它们彼此不同。

在此,连接孔21c将第1节流槽2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节流槽33a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在液体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任一通路通过连接孔21c而流入另一通路并在该另一通路中流动的过程中,在所述一通路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与在所述另一通路中流动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周向的相反方向。

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成为流路长度长于流路直径的通路。在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节流通路21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矩形状,在该情况下,流路直径能够用将流路截面形状替换为具有相同的流路截面积的圆形状时的该圆形状的直径表示。

另外,第1节流通路21的流路截面形状不限于矩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

假定在第1节流通路是通常的笔直形状的情况下,产生因由节流的惯性力矩引起的共振而导致的压力损耗。由于本申请的第1节流通路弯曲180°,因此通过进一步施加由乱流引起的衰减而使压力损耗进一步上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至少一通路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在轴向上较短、在径向上较长的横长的扁平形状,所述一通路的径向的大小相对于轴向的大小的比例大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另一通路的所述比例。

在图示的例子中,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前述的扁平形状,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正方形状,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大于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所述比例。

由此,副液室16相对于主液室15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副液室侧通路21b侧,主液室15相对于副液室16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大的主液室侧通路21a侧。

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成为1.3以上。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流路截面积大于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积。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更优选成为1.5以上。

另外,也可以将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形状也设为前述的扁平形状。也可以将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设为小于1.3。也可以将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流路截面积设为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积以下。

此外,在隔板31形成有偏鼓出部23,在对隔板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23使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

偏鼓出部23以朝向副液室16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偏鼓出部23在隔板31中的位于比被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31b的整个区域的范围一体地形成。另外,偏鼓出部23不限于前述的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形成于隔板31的上下表面的槽的大小不同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副液室16侧支承隔板31的第1夹持部25相对于从主液室15侧支承隔板31的第2夹持部38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在第1夹持部25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38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31抵接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远离主液室15的方式朝向下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主液室15侧的上方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31的下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隔板31的偏鼓出部23突出至第1夹持部25的内侧。偏鼓出部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和第1夹持部25的下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偏鼓出部23的下表面的下端部位于隔板31的径向的中央部。隔板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25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31抵接于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和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

另外,也可以使隔板31的下表面自第1夹持部25的内周缘部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31的偏鼓出部23位于比第1夹持部25的内周面靠上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31的下表面与第1夹持部25的内周面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25和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41。

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突起41形成于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支承突起41形成于与隔板31的下表面抵接的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中的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载荷而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变形或位移时隔板31的下表面能够向上方分开的部分。支承突起41形成为朝向上方突出的曲面状。多个支承突起41在径向和周向上隔开等间隔地配置于隔板31。

另外,支承突起41也可以形成于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的下表面。支承突起41也可以形成于与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抵接的隔板31的下表面中的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载荷而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自第1夹持部25的上表面向上方分开的部分。支承突起41既可以形成于第1夹持部25和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这两者,也可以不形成于两者中的任一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1,由于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大于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所述比例,因此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主液室15的液体在首先流入而流通的主液室侧通路21a内能够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较大的流速差,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副液室侧通路21b内的液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能够产生较大的压力损耗。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输入分离载荷时,由于副液室16的液体在朝向主液室15在第1节流通路21中流通时首先流入到副液室侧通路21b而流通,因此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主液室侧通路21a内的液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在主液室侧通路21a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已经降低,因此在主液室侧通路21a内难以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流速差。由此,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低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由于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成为1.3以上,因此可靠地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

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15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例如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任一通路的所述比例大于另一通路的所述比例且将所述一通路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前述的扁平形状等的结构而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由于在隔板31形成有偏鼓出部23,因此对于隔板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31利用偏鼓出部23朝向主液室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31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利用偏鼓出部23使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大幅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15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此外,由于偏鼓出部23以朝向副液室16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31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偏鼓出部23在隔板31中的位于比被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在轴向上夹持的外周缘部31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主体部31b的整个区域的范围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使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

此外,偏鼓出部23突出至第1夹持部25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31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隔板31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夹持部38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5从副液室16侧支承隔板31,因此对于隔板31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

即,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25抑制隔板31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31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38相对于第1夹持部25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在该结构中也是,对于隔板31而言,相对于朝向副液室16侧鼓出变形,更易于朝向主液室15侧鼓出变形,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15的负压,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此外,在第1夹持部25和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41,因此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载荷而隔板31朝向副液室16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抑制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在较广的范围立刻与第1夹持部25碰撞的状况,能够将产生的碰撞音抑制得较小。

此外,在隔板31的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和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使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31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要朝向主液室15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31b的外周面31c抵接于第2夹持部38的内周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31的外周缘部31a与主体部31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

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25未形成支承突起41。此外,分隔构件17具备中间液室35,该中间液室35位于隔着隔板31而与主液室15的相反的那一侧,而且将第1节流通路21的副液室侧通路21b和副液室16连通,第1节流通路21将主液室15和中间液室35连通。

中间液室35相对于主液室15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副液室侧通路21b侧。

而且,在隔板31中,形成中间液室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

在隔板31中,主体部31b的上部的刚度高于主体部31b的除此以外的下部和外周缘部31a各自的刚度。在主体部31b的上部埋设有例如帆布等的加强构件31d。主体部31b的上部和下部各自的厚度彼此相等。隔板31的上部和下部各自的刚度的高低能够根据当在轴向上以相同的位移量分别压入隔板31的上部和下部而使其弹性变形时测量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来确定。

另外,也可以是,在主体部31b的上部不埋设加强构件31d而利用刚度比形成主体部31b的下部和外周缘部31a的材质的刚度高的材质形成主体部31b的上部。隔板31例如也可以通过双色成形等而形成。

在此,下侧构件33形成为有底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封闭主体构件34的下端开口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自隔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利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以及隔板31的下表面,划分形成前述的中间液室35。即,中间液室35在分隔壁的局部具有隔板31,利用隔板31将中间液室35和主液室15在轴向上分隔。中间液室35的内容积小于主液室15的内容积。

形成于下侧构件33的周壁部的内周面的第2连通孔33b将第2节流槽33a和中间液室35在径向上连通。

利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和隔膜19划分形成副液室16。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形成将副液室16和中间液室35在轴向上分隔的分隔壁。

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形成有将副液室16和中间液室35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22。第2节流通路22将副液室16和中间液室35在轴向上连通。第2节流通路22的中间液室35侧的开口部与隔板31相对。第2节流通路22设为形成于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的贯通孔,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形成有多个。上述的第2节流通路22中的至少局部与隔板31在轴向上相对。

各第2节流通路22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第1节流通路21的流路截面积,各第2节流通路22的流路长度小于第1节流通路21的流路长度。第2节流通路22的流路长度小于内径。另外,也可以将第2节流通路22的流路长度设为内径以上。各第2节流通路22的液体的流通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阻力。

在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的上表面配设有限制突起26,该限制突起26限制隔板31的朝向中间液室35侧的过大的鼓出变形。限制突起26与下侧构件33一体地形成。限制突起26形成为筒状,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

另外,限制突起26也可以形成为实心,也可以不与所述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节流通路21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即第2连通孔33b的朝向中间液室35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通孔33b朝向中间液室35在径向上开口,第2节流通路22朝向中间液室35在轴向上开口。即,第2连通孔33b的朝向中间液室35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液室35的沿着与第2节流通路22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2节流通路22的流路截面积、第1节流通路21的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积以及第1节流通路21的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流路截面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2,在隔板31中,形成中间液室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31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31的朝向中间液室35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1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

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11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31的朝向中间液室3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在隔板31中,形成中间液室3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下部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上部的刚度,因此在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时,能够使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抑制主液室15的负压,抑制气穴的产生。

此外,第1节流通路21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与第2节流通路22朝向中间液室35开口的开口方向交叉,因此能够抑制从主液室15侧流入到中间液室35的液体朝向第2节流通路22直行的状况,能够使该液体在中间液室35内扩散。由此,在直到主液室15的液体流入到第2节流通路22为止的期间,可靠地降低其流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接着,参照图5和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3。

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25未形成支承突起41。此外,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前述的扁平形状,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流路截面形状成为正方形状,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所述比例大于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

由此,主液室15相对于副液室16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主液室侧通路21a侧,副液室16相对于主液室15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大的副液室侧通路21b侧。

偏鼓出部36形成为在对隔板37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使朝向副液室16侧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在图示的例子中,偏鼓出部36以朝向主液室15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隔板37包括主体部37b和外周缘部37a,该主体部37b呈圆板状,该外周缘部37a形成为壁厚比主体部37b的壁厚薄,并且从主体部37b的上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夹持部27和第2夹持部29中,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7支承隔板37的上表面,第2夹持部29支承隔板37的下表面。

第2夹持部29与外侧凸缘部24一体地形成,从外侧凸缘部24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第2夹持部29和外侧凸缘部24各自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下侧构件33的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缘抵接于第2夹持部29和外侧凸缘部24各自的下表面。第2夹持部29的上表面位于比外侧凸缘部2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第2夹持部29的上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的下环状槽。

在此,隔板37的主体部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插入到第2夹持部29的内侧。在隔板37的主体部37b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37a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以下,称为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和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面和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分别沿着轴向延伸。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面与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大致平行。另外,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面和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相互倾斜。

在第1夹持部27中,外周部配置于外侧凸缘部24的上表面,内周部支承隔板37的上表面。在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整周的范围连续地延伸的上环状槽。该上环状槽与第2夹持部29的下环状槽在轴向上相对。隔板37的外周缘部37a的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定于上述的上环状槽和下环状槽。

在第1夹持部27中,位于比第2夹持部29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在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内周缘部(以下,称为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中,供隔板37抵接的下表面以随着朝向径向的内侧而逐渐远离副液室16的方式朝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形成为朝向副液室16侧突出的曲面状。另外,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也可以是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O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坦面。

隔板37的上表面抵接于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隔板37的偏鼓出部36突出至第1夹持部27的内侧。偏鼓出部36的上表面的上端部和第1夹持部27的上表面各自的轴向的位置彼此相同。隔板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成为非接触。隔板37抵接于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下表面和第2夹持部29的上表面各自的整个区域。

另外,也可以使隔板37的上表面自第1夹持部27的内周缘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分开。也可以使隔板37的偏鼓出部36位于比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靠下方的位置。也可以使隔板37的上表面与第1夹持部27的内周部的内周面接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3,由于主液室侧通路21a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21b的所述比例,因此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16的液体在首先流入而流通的副液室侧通路21b内能够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较大的流速差,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副液室侧通路21b内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能够产生较大的压力损耗。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输入接近载荷时,由于主液室15的液体在朝向副液室16侧在第1节流通路21中流通时首先流入到主液室侧通路21a而流通,因此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副液室侧通路21b内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在副液室侧通路21b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已经降低,因此在副液室侧通路21b内难以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流速差。由此,能够将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低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由于在隔板37形成有偏鼓出部36,因此对于隔板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37利用偏鼓出部36朝向副液室16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3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37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15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相对于第2夹持部29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27从主液室15侧支承隔板37,因此对于隔板37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

即,在向隔振装置3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27抑制隔板37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15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3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37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29相对于第1夹持部27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在隔板37的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和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使隔板37朝向副液室16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37在输入接近载荷时要朝向副液室16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37b的外周面37c抵接于第2夹持部29的内周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37的外周缘部37a与主体部37b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偏鼓出部36突出至第1夹持部27的内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使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隔板37的朝向副液室16侧的鼓出变形大于隔板37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

另外,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板31未形成偏鼓出部23,主体部31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平坦。隔板31的刚度在隔板31的整个区域的范围相同。第1夹持部25和第2夹持部38各自的内周面位于径向上的相同的位置。在下侧构件33未配设限制突起26。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有抑制隔板31的朝向中间液室35侧的鼓出变形的抑制构件42。

另外,中间液室35相对于主液室15而言在第1节流通路21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主液室侧通路21a和副液室侧通路21b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副液室侧通路21b侧。

抑制构件42配设于分隔构件17。抑制构件42形成为从下侧构件33的底壁部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柱状。隔板31的下表面与抑制构件42的上端面抵接或靠近。在图示的例子中,隔板31在未被施加从抑制构件42朝向上方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抵接于抑制构件42的上端面。在该情况和隔板31的下表面与抑制构件42的上端面靠近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能够以较少的力使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衰减力的上升。抑制构件42与隔板31的径向的中央部抵接或靠近。

另外,抑制构件42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筒状,也可以与隔板31中的自径向的中央部分开的部分抵接等,也可以形成为与隔板31的下表面在整个区域的范围抵接等的板状,也可以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适当变更。

抑制构件42例如也可以适当变更为配设于第1安装构件11等。例如,抑制构件42也可以与隔板31由相同的材质一体地形成。

抑制构件42也可以在施加朝向上方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抵接于隔板31。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4,具备抑制隔板31的朝向中间液室35侧的鼓出变形的抑制构件42,因此在输入使液体从主液室15朝向副液室16侧流通的接近载荷,对主液室15作用正压时,抑制隔板31朝向中间液室35侧鼓出变形的状况,因此主液室15的正压不被缓和,能够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向该隔振装置1输入使液体从副液室16朝向主液室15侧流通的分离载荷时,抑制构件42不会抑制隔板31的变形,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如前述那样,隔板31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不会被抑制构件42抑制,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15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31朝向主液室15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15的负压,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在隔板31、37形成有偏鼓出部23、36,但也可以采用不具有偏鼓出部23、36的隔板31、37。

此外,在所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使第1夹持部25、27相对于第2夹持部38、29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2夹持部38、29相对于第1夹持部25、27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也可以使第1夹持部25、27和第2夹持部38、29各自的内周面位于径向上的相同的位置。

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隔板37中,使形成主液室15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副液室16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

在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抑制构件42,也可以采用抑制隔板31的朝向主液室15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5作用正压的压缩式的隔振装置1~4,但也能够应用于如下悬吊式的隔振装置:以主液室15位于铅垂方向下侧且副液室16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式安装,通过作用支承载荷而对主液室15作用负压。

此外,本发明的隔振装置1~4不限定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支架以外的设备。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建筑机械搭载的发电机的支架,或者,也能够应用于在工厂等设置的机械的支架。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将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替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变形例和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

根据本发明,例如,在主液室侧通路的径向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大小的比例大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主液室的液体在首先流入而流通的主液室侧通路内能够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较大的流速差,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副液室侧通路内的液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能够产生较大的压力损耗。由此,能够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输入分离载荷时,由于副液室侧的液体在朝向主液室在节流通路中流通时首先流入到副液室侧通路而流通,因此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主液室侧通路内的液体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在主液室侧通路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已经降低,因此在主液室侧通路内难以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流速差。由此,能够将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低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在输入分离载荷时,副液室侧的液体在首先流入而流通的副液室侧通路内能够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较大的流速差,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主液室侧通路内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能够产生较大的压力损耗。由此,能够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较高的衰减力。

另一方面,在输入接近载荷时,由于主液室的液体在朝向副液室侧在节流通路中流通时首先流入到主液室侧通路而流通,因此与此时的液体的流通方向成为与之后的副液室侧通路内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配合,在副液室侧通路内流通的液体的流速已经降低,因此在副液室侧通路内难以在径向的内侧部分和径向的外侧部分产生流速差。由此,能够将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低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使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高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能够增大上述的两衰减力之差,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例如,不采用在主液室内的液压达到预定值时工作的构件而利用前述那样的例如主液室侧通路和副液室侧通路中的任一通路的所述比例大于另一通路的所述比例且将所述一通路的流路截面形状设为前述的扁平形状等的结构而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起到前述的作用效果。

在此,也可以是,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隔板的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配设有所述副液室或将所述副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连通的中间液室,在所述隔板形成有偏鼓出部,在对所述隔板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该偏鼓出部使朝向所述主液室和所述副液室或所述中间液室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所述一液室在所述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所述另一通路侧。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隔板形成有偏鼓出部,因此在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和副液室或中间液室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隔板的朝向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以下,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的副液室或中间液室称为相反液室。

具体而言,在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利用偏鼓出部朝向主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并且,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利用偏鼓出部使隔板朝向主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的负压,因此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由于在隔板形成有偏鼓出部,因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利用偏鼓出部朝向相反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所述偏鼓出部也可以以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在对隔板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朝向主液室和相反液室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包括从所述轴向的两侧夹持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的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所述偏鼓出部在所述隔板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整个区域的范围一体地形成。

在该情况下,由于偏鼓出部在隔板中的位于比外周缘部靠径向的内侧的部分的整个区域的范围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使隔板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和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大不相同。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隔板的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配设有所述副液室或将所述副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连通的中间液室,包括从所述轴向的两侧夹持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的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所述第1夹持部从所述主液室和所述副液室或所述中间液室中的在所述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另一通路侧的一液室侧支承所述隔板,所述第2夹持部从所述主液室和所述副液室或所述中间液室中的在所述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一通路侧的另一液室侧支承所述隔板,所述第1夹持部相对于所述第2夹持部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

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中的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从所述一液室侧支承隔板,第2夹持部从所述另一液室侧支承隔板,因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所述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以下,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的副液室或中间液室称为相反液室。

具体而言,在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夹持部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从相反液室侧支承隔板,因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即,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抑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相对于第1夹持部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如前述那样,对于隔板而言,相对于朝向相反液室侧鼓出变形,更易于朝向主液室侧鼓出变形,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朝向主液室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的负压,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夹持部朝向径向的内侧较长地突出的第1夹持部从主液室侧支承隔板,因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即,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第1夹持部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比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与第2夹持部相对于第1夹持部未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长度相应的大小,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隔板的外周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第1夹持部和隔板的外周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朝向另一者突出并抵接的多个支承突起,因此在向隔振装置输入载荷而隔板朝向所述一液室侧变形或位移时,能够抑制隔板的外周缘部在较广的范围立刻与第1夹持部碰撞的状况,能够将产生的碰撞音抑制得较小。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隔板包括被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夹持的外周缘部和位于比所述外周缘部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且形成为壁厚比所述外周缘部的壁厚厚的主体部,在所述主体部中的位于比所述外周缘部靠所述另一液室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外周面和所述第2夹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在隔板的主体部的外周面和第2夹持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因此即使是振幅比较小的振动,也能够使隔板朝向所述另一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可靠地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此外,在隔板要朝向所述另一侧过大地鼓出变形时,也能够使主体部的外周面抵接于第2夹持部的内周面,能够防止对隔板的外周缘部与主体部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大的载荷的状况。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隔板的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配设有所述副液室或将所述副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连通的中间液室,在所述隔板中,形成所述主液室和所述副液室或所述中间液室中的任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另一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所述一液室在所述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所述另一通路侧。

以下,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的副液室或中间液室称为相反液室。

在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在所述隔板中,形成相反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朝向主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分离载荷时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在隔板中,形成相反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使隔板朝向主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能够抑制主液室的负压,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在所述隔板中,形成主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低于形成相反液室的分隔壁的局部的部分的刚度。由此,对于隔板的被施加相同的按压力时的鼓出变形量而言,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大于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隔板朝向相反液室侧大幅鼓出变形,从而能够将产生的衰减力抑制得较低。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小于输入接近载荷时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隔板的与所述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配设有所述副液室或将所述副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连通的中间液室,具备抑制所述隔板的朝向所述主液室和所述副液室或所述中间液室中的任一液室侧的鼓出变形的抑制构件,所述一液室在所述节流通路的液体的流通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液室侧通路和所述副液室侧通路中的所述比例较小的所述另一通路侧。

以下,将位于隔着隔板而与主液室相反的那一侧的副液室或中间液室称为相反液室。

在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抑制构件抑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利用抑制构件抑制隔板的朝向相反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正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抑制构件不会抑制隔板的变形,隔板朝向主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并且,如前述那样,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不会被抑制构件抑制,因此即使随着较大的分离载荷的输入而主液室要急剧地成为负压,也能够通过隔板朝向主液室侧鼓出变形而抑制主液室的负压,也能够抑制气穴的产生。

与前述相反,在主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小于副液室侧通路的所述比例的情况下,抑制构件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

因而,在向隔振装置输入分离载荷时,利用抑制构件抑制隔板的朝向主液室侧的鼓出变形,主液室的负压难以缓和,产生的衰减力升高,另一方面,在向隔振装置输入接近载荷时,抑制构件不会抑制隔板的变形,隔板朝向相反液室侧顺畅地鼓出变形,从而抑制衰减力的上升。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可靠地提高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相对于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的比例。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一通路的径向的大小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大小的比例成为1.3以上。

在该情况下,所述一通路的所述比例成为1.3以上,因此可靠地起到前述的各作用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将本申请的隔振装置应用于该领域,从而能够使在输入接近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和在输入分离载荷时产生的衰减力不同。

附图标记说明

1、2、3、4、隔振装置;11、第1安装构件;12、第2安装构件;13、弹性体;14、液室;15、主液室;16、副液室;17、分隔构件;21、第1节流通路(节流通路);21a、主液室侧通路;21b、副液室侧通路;23、36、偏鼓出部;31、37、隔板;31a、37a、外周缘部;35、中间液室;41、支承突起;42、抑制构件。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机动车辆的变速器组件和用于装配变速器组件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