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模装置

文档序号:1914051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脱模装置 (Demoulding device ) 是由 张学颖 邓启威 孙理斌 汪杰 陈远 于 2021-08-3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模装置。脱模装置包括:载物平台具有载物凹槽,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平台上,且待脱模件至少一部分位于载物凹槽处以保护待脱模件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的结构面;脱模结构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具有吸附面,吸附面为弧面,驱动组件与脱模结构驱动连接,当脱模结构处于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吸附面与载物平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当脱模结构处于吸附过程时,脱模结构处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预设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面始终与待脱模件线接触,以使吸附面从待脱模件的一端向待脱模件的另一端逐渐压接并带动待脱模件的软模从待脱模件的基板脱离。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脱模装置存在脱模效果不理想且体积大的问题。(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emolding device. The demolding device comprises: the loading platform is provided with a loading groove, the piece to be demoulded is placed on the loading platform, and at least one part of the piece to be demoulded is positioned at the loading groove so as to protect a structural surface of one side, facing the loading platform, of the piece to be demoulded; demoulding structure has the adsorption plane towards one side of cargo platform, the adsorption plane is the cambered surface, drive assembly is connected with demoulding structure drive, when demoulding structure is in initial position and final position, first predetermined height has between adsorption plane and the cargo platform, when demoulding structure is in adsorption process, demoulding structure is in the second and predetermines the height, the second is predetermine highly to be less than first predetermined height, in adsorp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plane all the time with treat drawing of patterns piece line contact, so that the soft mould that the one end of treating drawing of patterns piece was followed to the other end of treating drawing of patterns piece crimping gradually and drive and treating drawing of patterns piece breaks away from the base plate of treating drawing of patterns piece to the adsorption plane.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s of unsatisfactory demoulding effect and large volume of the demoulding device in the prior art.)

脱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压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脱膜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纳米压印的过程中,将柔软的模具上的图案转印到基板的树脂上后,要将模具从基板上剥离,即脱模工序。现有的脱模通常是用滚轴将模具卷起的方式,滚轴是正圆形,滚轴中心不会在基板上出现上下方向的运动,而是水平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完成离型。这样的设备结构,压印面积越大,则需要的滚轴直径越大。同时,为了不破坏旁边的图案,最好能进行垂直脱模,因此滚轴直径越大越好,但是滚轴直径变大的话,设备尺寸也会随之变大,从而无法实现设备的小型化。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脱模装置存在脱模效果不理想且体积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脱模装置存在脱模效果不理想且体积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模装置,包括:载物平台,载物平台具有载物凹槽,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平台上,且待脱模件至少一部分位于载物凹槽处以保护待脱模件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的结构面;脱模结构,脱模结构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具有吸附面,吸附面为弧面,且弧面的弧心位于脱模结构的上方;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脱模结构驱动连接,脱模结构具有初始位置、吸附过程和结束位置,当脱模结构处于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吸附面与载物平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当脱模结构处于吸附过程时,脱模结构处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预设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面始终与待脱模件线接触,以使吸附面从待脱模件的一端向待脱模件的另一端逐渐压接并带动待脱模件的软模从待脱模件的基板脱离。

进一步地,脱模结构包括脱模板,脱模板具有吸附面。

进一步地,脱模结构包括:转动轴,驱动组件与转动轴驱动连接;脱模件,脱模件具有脱模板和多个连接板,多个连接板分别与脱模板的相对的两个侧边连接,且连接板的另一端与转动轴连接,转动轴与吸附面的距离小于吸附面的曲率半径。

进一步地,脱模结构包括吸附件,脱模板上设置有通孔,吸附件与通孔连通,以使通孔产生负压。

进一步地,吸附件至少位于脱模结构运动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地,脱模板的厚度小于100毫米。

进一步地,脱模装置还包括压力机构,压力机构位于脱模板远离载物台的一侧,压力机构能够将脱模板压到待脱模件上。

进一步地,吸附面的曲率半径大于50毫米。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包括:架体,脱模结构活动设置在架体上;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与架体驱动连接,以驱动架体运动以调整脱模结构与载物平台之间的距离;驱动件,驱动件与脱模结构驱动连接,驱动件驱动脱模结构沿平行于载物平台的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架体包括:连接件,高度调节装置与连接件驱动连接;支撑件,支撑件与连接件连接,连接件与支撑件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脱模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空间内,支撑件具有连通容置空间的开孔,吸附面位于容置空间的外部,且吸附面能够在开孔内摆动。

进一步地,架体还包括两个阻隔器,两个阻隔器间隔设置在容置空间内,脱模结构的转动轴在两个阻隔器之间运动,阻隔器对脱模结构形成止挡以使脱模结构停止运动。

进一步地,驱动件与脱模结构齿轮连接。

进一步地,载物平台还包括吸附结构,吸附结构设置在载物平台上,以吸附待脱模件。

进一步地,载物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5毫米。

进一步地,脱模结构包括吸附件,吸附件包括静电卡盘、真空卡盘、磁吸件、挂钩中的至少一种。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脱模装置包括载物平台、脱模结构和驱动组件,载物平台具有载物凹槽,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平台上,且待脱模件至少一部分位于载物凹槽处以保护待脱模件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的结构面;脱模结构朝向载物平台的一侧具有吸附面,吸附面为弧面,且弧面的弧心位于脱模结构的上方;驱动组件与脱模结构驱动连接,脱模结构具有初始位置、吸附过程和结束位置,当脱模结构处于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吸附面与载物平台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当脱模结构处于吸附过程时,脱模结构处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预设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面始终与待脱模件线接触,以使吸附面从待脱模件的一端向待脱模件的另一端逐渐压接并带动待脱模件的软模从待脱模件的基板脱离。

载物平台的设置能够用于支撑待脱模件,以使得待脱模件各处平齐,便于脱模结构对待脱模件进行脱模处理。吸附面能够吸附住待脱模件的软模,以使得软模从基板上脱离下来。吸附面的设置能够保证在脱模的过程中,软模始终与吸附面贴合,以保证脱模结构对软模吸附力,以快速完整地将软模从基板上分离下来。驱动组件的设置能够驱动脱模结构同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以使得吸附面完全将软模吸附住,以保证待脱模件脱模的完整性。脱模结构的运动轨迹类似于摆动的钟的边缘运动的轨迹,但是脱模结构在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高度是相同的,但是在水平方向上脱模结构发生了位移。而在脱模的过程中,脱模结构先逐渐由第一预设高度向第二预设高度移动,同时脱模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吸附面逐渐吸附软模。同时先被吸附的软模在脱模结构逐渐运动的过程中逐渐与基板分离。脱模结构再逐渐由第二预设高度向第一预设高度移动,同时脱模结构继续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吸附面进一步吸附软模,同时先被吸附的软模在脱模结构逐渐运动的过程中逐渐与基板分离,直至脱模结构达到结束位置时,脱模结构又回到第一预设高度,此时软模与基板完全脱离,完成了脱模的过程。将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凹槽处,使得待脱模件的另一侧的微结构伸入到载物凹槽内,以保证待脱模件的另一侧的微结构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脱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图1中脱模结构的工作状态图;

图3示出了图1中脱模结构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4示出了图1中脱模结构处于脱模过程中的状态图;

图5示出了图1中脱模结构处于结束位置时的状态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载物平台;20、脱模结构;21、吸附面;22、转动轴;23、连接板;30、驱动组件;31、架体;311、连接件;312、支撑件;313、容置空间;314、阻隔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脱模装置存在脱模效果不理想且体积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模装置。

如图1至图5所示,脱模装置包括载物平台10、脱模结构20和驱动组件30,载物平台10具有载物凹槽,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平台10上,且待脱模件至少一部分位于载物凹槽处以保护待脱模件朝向载物平台10的一侧的结构面;脱模结构20朝向载物平台10的一侧具有吸附面21,吸附面21为弧面,且弧面的弧心位于脱模结构20的上方;驱动组件30与脱模结构20驱动连接,脱模结构20具有初始位置、吸附过程和结束位置,当脱模结构20处于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时,吸附面21与载物平台10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高度,当脱模结构20处于吸附过程时,脱模结构20处于第二预设高度,第二预设高度小于第一预设高度,在吸附过程中,吸附面21始终与待脱模件线接触,以使吸附面21从待脱模件的一端向待脱模件的另一端逐渐压接并带动待脱模件的软模从待脱模件的基板脱离。

载物平台10的设置能够用于支撑待脱模件,以使得待脱模件各处平齐,便于脱模结构20对待脱模件进行脱模处理。吸附面21能够吸附住待脱模件的软模,以使得软模从基板上脱离下来。吸附面21的设置能够保证在脱模的过程中,软模始终与吸附面21贴合,以保证脱模结构20对软模的吸附力,以快速完整地将软模从基板上分离下来。驱动组件30的设置能够驱动脱模结构20同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以使得吸附面21完全将软模吸附住,以保证待脱模件脱模的完整性。脱模结构20的运动轨迹类似于摆动的钟的边缘运动的轨迹,脱模结构20在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高度是相同的,但是在水平方向上脱模结构20发生了位移。而在脱模的过程中,脱模结构20先逐渐由第一预设高度向第二预设高度移动,同时脱模结构2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吸附面21逐渐吸附软模。同时先被吸附的软模在脱模结构20逐渐运动的过程中逐渐与基板分离。脱模结构20再逐渐由第二预设高度向第一预设高度移动,同时脱模结构20继续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使得吸附面21进一步吸附软模,同时先被吸附的软模在脱模结构20逐渐运动的过程中逐渐与基板分离,直至脱模结构20达到结束位置时,脱模结构20又回到第一预设高度,此时软模与基板完全脱离,完成了脱模的过程。将待脱模件放置在载物凹槽处,使得待脱模件的另一侧的结构面上的微结构位于载物凹槽处,避免压到微结构,以保证待脱模件的另一侧的微结构的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弧面并不是至一个圆筒面,而是一个扁平的弧面,是具有相对的两侧的,在脱模的过程中,一侧先吸附软模,逐渐到另一侧吸附软模的一个过程。上述的吸附面21在运动的过程中既具有水平方向的运动,又具有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而使得软模便于与基板脱离,由于具有竖直方向的脱模的力,减小了脱模的过程中图案断裂的风险,使得脱模效果更加理想。

需要说明的是,载物平台10上设置有顶针,待脱模件放置在顶针的上方,以便于顶针将待脱模件顶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脱模结构20处于结束位置时,软模与基板彻底分离,软模全部贴合在吸附面21上,且脱模结构20带动软模向上运动,以使得软模与基板分离,然后停止吸附面21上的吸附功能,就可以将软模取下,可以使用robot进行自动拆除,或者手动进行拆。

在对待脱模件进行双侧脱模时,还需要将待脱模件翻转后放置在载物平台10上,使用吸附结构进行固定。为了避免对基板上结构的损坏,将基板放置在载物凹槽的上方,使得基板上的微结构位于载物凹槽处,避免压到微结构,对微结构进行保护。然后对待脱模件的另一侧软模进行剥离,脱模方法与上述一样。脱模完成后回收载物平台10上的基板,可以通过robot以及顶针顶出的方式进行自动回收,或者手动进行回收。如果使用加压环,则也需要进行回收。

在对待脱模件进行翻转时,可以使用robot进行自动翻转,或者手动进行翻转。

具体的,脱模结构20包括脱模板,脱模板具有吸附面21。脱模板具有一定硬度,这样使得脱模板不易变形,以保证在脱模的过程中吸附面21能够稳定吸附软模,以在脱模结构运动的过程中,软模能够迅速与基板分离,有效保证了脱模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脱模结构20包括转动轴22和脱模件,驱动组件30与转动轴22驱动连接;脱模件具有脱模板和多个连接板23,多个连接板23分别与脱模板的相对的两个侧边连接,且连接板23的另一端与转动轴22连接,转动轴22与吸附面21的距离小于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驱动组件30能够驱动转动轴22转动,同时驱动组件30能够带动脱模结构20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时运动,在驱动组件30驱动脱模结构20运动的过程中,吸附面21与软模在转动轴22的前方逐渐贴合,而在转动轴22的后方软模与基板逐渐脱离,实现了吸附面21在运动的同时逐渐带动软模与基板脱离,大大增加了脱模效率。连接板23连接脱模板与转动轴22,使得连接板的位置相对固定,以保证脱模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前方是指转动轴22在运动的过程中,前进的方向,而后方就是前进方向的反方向。

转动轴22与吸附面21的距离小于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是指转动轴22的位置低于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的中心点。这样设置使得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变大,而吸附面21也不受影响,可以设计得更薄,同时能够降低脱模装置的高度,便于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具体的,脱模结构20包括吸附件,脱模板上设置有通孔,吸附件与通孔连通,以使通孔产生负压。吸附件是向里吸气的结构,通过在脱模板上设置通孔,吸附件在通孔处吸气以在通孔处产生负压,以使得软模被吸附在脱模板上,进而保证在脱模的过程中软模始终与吸附面21贴合,进而保证脱模结构20的脱模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件可以是静电卡盘、真空卡盘、磁吸件、挂钩等结构,只需要将软模能够与吸附面连接,并跟随吸附面运动即可。也就是说,吸附件与软模之间的吸附形式可以是静电吸附、真空吸附、磁吸附、以及挂钩吸附的吸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件至少位于脱模结构20运动方向的两端。脱模板运动方向的两端开设有通孔,使得脱模结构20的两端吸附力较大,以使得脱模板的两端始终与软模贴合,以便于将软模从基板上脱离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只需要在脱模板的两端上开设有通孔就能够保证吸附面21在脱模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软模吸附。

当然,通孔可以不只设置在脱模板的运动方向的两端,也可以在脱模板的中间的位置,但是脱模板的两端必须有通孔,而中间的位置可以有通孔也可以没有通孔。

吸附件可以不只设置在脱模结构20运动方向的两端,吸附件也可以设置在脱模结构20的中间的位置,但是脱模结构20的两端必须有吸附件,而中间的位置可以有吸附件也可以没有吸附件。

具体的,脱模板的厚度小于100毫米。若脱模板的厚度大于100毫米,就使得脱模板的厚度过大,就使得脱模板的体积过大,在相同密度材料的情况下,脱模板的重量也比较大,这样就使得脱模板过于笨重,不利于脱模板的搬移和工作。而将脱模板的厚度限制在小于100毫米的范围内,就使得脱模板比较轻便,便于脱模板稳定工作。合理控制脱膜板的厚度,可以使得脱模装置设计的更轻薄,有利于脱模装置的小型化。

优选地,脱模板的厚度小于50毫米。

具体的,脱模装置还包括压力机构,压力机构位于脱模板远离载物台的一侧,压力机构能够将脱模板压到待脱模件上。脱模装置还包括压力机构,压力机构能够将脱模板压在待脱模件上,且压力机构施加的压力大小可调节,通过调整压力机构施加的压力的大小,来将脱模板稳定的压在待脱模件上,以便于脱模板吸附待脱模件。也可以通过空气压力、物理压力等控制按压压力,通过一定的应力完成产品成型。

压力机构可以是空压气缸、油压气缸等结构,调整按压压力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将吸附面21按压在待脱模件上。

脱模件在竖直方向的截面为扇形。

吸附面21的面积大于待脱模件的面积,这样使得待脱模件的各个位置均能与吸附面贴合吸附。

具体的,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大于50毫米。若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小于50毫米,就使得吸附面21的尺寸过小,而不易将整个软模脱离。将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大于50毫米,就使得吸附面21的具有一定的面积,便于对一般的常规尺寸的软模都能够进行脱离,而对于大尺寸的软模可以采用大半径的吸附面21。脱模时基板与软模的离型方向越接近于垂直,对邻近结构的应力会越小,所以将吸附面的曲率半径设定为接近垂直离型。

优选地,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大于500毫米。

更优选地,吸附面21的曲率半径大于1000毫米以上。

此外,吸附面21的弯曲程度不要过小,否则就导致吸附面21更倾向于平面,这样脱模结构20做弧形运动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吸附面21一侧吸附软模,而另一侧将软模从基板上脱离的效果。这样在脱模的过程中就只有竖直方向的力,这样图案容易折断,不易保证脱模效果。

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30包括架体31、高度调节装置和驱动件,脱模结构20活动设置在架体31上;高度调节装置与架体31驱动连接,以驱动架体31运动以调整脱模结构20与载物平台10之间的距离;驱动件与脱模结构20驱动连接,驱动件驱动脱模结构20沿平行于载物平台10的方向转动。高度调节装置与架体31驱动连接,以驱动架体31在高度方向运动,让整个吸附面21能够上下运动,使吸附面21与载物台上的上侧软模保持接触状态。同时在吸附面21水平移动时,让吸附面21在与载物台垂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使吸附面21与软模紧密贴合,此时,贴合力来自脱模结构20自身向下的重量,以及载物平台10向上的应力。最好通过使用空压气缸、油压气缸等结构,调整按压压力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将吸附面21按压在待脱模件上。驱动件能够驱动转动轴22在水平方向运动,以实现脱模结构20能够同时进行上下和左右运动,同时转动轴22能够进行转动,进而能够带动吸附面21摆动。

也就是说,在高度调节装置带动架体31上下运动时,驱动件驱动转动轴22转动,同时转动轴还会向前移动,以使得吸附在吸附面21上的软模与基板脱离。

如图1所示,架体31包括连接件311和支撑件312,高度调节装置与连接件311驱动连接;支撑件312与连接件311连接,连接件311与支撑件3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313,脱模结构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空间313内,支撑件312具有连通容置空间313的开孔,吸附面21位于容置空间313的外部,且吸附面21能够在开孔内摆动。转动轴22在容置空间313内转动,避免其他结构对转动轴22形成止挡,保证了转动轴22运动的稳定性。连接板23的至少一部分由开孔伸到容置空间313的外侧,且吸附面21位于容置空间313的外侧,以使得吸附面21能够在开孔内摆动,以将软模从基板上脱离下来。

如图1和图2所示,架体31还包括两个阻隔器314,两个阻隔器314间隔设置在容置空间313内,脱模装置的转动轴22在两个阻隔器314之间运动,阻隔器314对脱模结构20形成止挡以使脱模结构20停止运动。阻隔器314的设置能够对转动轴22形成止挡,在转动轴22位于初始位置时,一个阻隔器314与转动轴22形成止挡,在转动轴22在运动至结束位置时,一个阻隔器314与转动轴22形成止挡配合,以使得转动轴22停止运动。两个阻隔器314的设置能够对转动轴22形成限位,进而对吸附面21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进行定位,能够有效保证脱模装置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阻隔器314是通过对脱模结构20的两端进行止挡,对转动轴22进行限位的。在脱模结构20触碰到阻隔器314后,转动轴22转动时的阻力增大,以对限制转动轴22的转动。

如图3所示,脱模结构20的第一端与右侧的阻隔器314接触,以使得脱模结构20处于初始位置,且脱模结构20的第二端的吸附面21与软膜吸附。如图4所示,脱模结构20处于脱模过程中,转动轴22逐渐向左侧移动,并且向下移动,使得脱模结构20的中间位置逐渐与软膜吸附,此时脱模结构20的两端与两个阻隔器314间隔设置。如图5所示,脱模结构20运动至结束位置,脱模结构20的第二端与左侧的阻隔器314接触,以使得脱模结构20处于结束位置,且脱模结构20的第一端的吸附面21与软膜吸附。

此外,在吸附过程中时转动轴22在两个阻隔器314之间运动。

在一个未图示的具体实施例中,对吸附面21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进行定位的不是通过阻隔器314的形式,而是在吸附面21上设置有限位凸沿,限位凸沿为两个,两个限位凸沿分别位于吸附面21的运动方向的两端,以确定吸附面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具体的,驱动件与脱模结构20齿轮连接。驱动件与脱模结构20齿轮连接,使得驱动件与脱模结构20能够转动并向前运动。同时齿轮连接能够保证驱动件与脱模结构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脱模结构20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驱动件与转动轴22齿轮连接。

具体的,载物平台10还包括吸附结构,吸附结构设置在载物平台10上,以吸附位于载物面上的待脱模件。待脱模件被吸附结构吸附在载物平台10的平台面上,这样可以避免待脱模件与载物平台10发生相对移动,保证了脱模结构20对待脱模件脱模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吸附结构是静电卡盘或真空卡盘。

具体的,载物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5毫米。若载物凹槽的深度小于1毫米,就无法将基板的结构面上的微结构全部容置在载物凹槽内,使得载物凹槽的保护作用失效。若载物凹槽的深度大于5毫米,就使得载物凹槽的深度过大,不利于待脱模件在载物平台平衡上放置。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电晕机谐振频率自动调试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