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

文档序号:1926532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垫圈 (Gasket ring ) 是由 渡边健 柳得德 丹治功 于 2020-05-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了一种垫圈,该垫圈待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该垫圈包括:具有环形形状的第一环形部;具有环形形状的第二环形部,该第二环形部以与第一环形部相距第一间隙的方式位于第一环形部的内部;以及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在第一间隙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There is provided a gasket to be disposed between a first housing and a second housing, the gasket including: a first annular portion having an annular shape; a second annular portion having an annular shape, the second annular portion being located inside the first annular portion with a first gap from the first annular portion; and a first connection portion connecting the first annular portion and the second annular portion in a part of the first gap.)

垫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垫圈。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在一对壳体之间安装各种类型的垫圈。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垫圈,在该垫圈中形成有沿其内周朝向壳体之一突出的凸缘部分。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垫圈,在该垫圈中形成有沿其外周边缘向下倾斜的弯曲部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13-36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13-610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在壳体与垫圈之间的接触表面上发生腐蚀时,在壳体与垫圈之间(即,在密封表面上)会因腐蚀而形成微小的间隙,从而降低密封能力。因此,液体可能会从壳体的外部渗透到壳体和垫圈的密封表面处发生腐蚀的部分之间,并且渗透到壳体中。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液体朝向壳体内部的渗透来增强密封能力。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垫圈是待安装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垫圈。垫圈包括:呈环形的第一环形部;呈环形的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位于第一环形部的径向内侧处,在第一环形部与第二环形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及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间隙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在本方面中,在第一环形部与第二环形部之间形成有沿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隙。在到达第一环形部与第二环形部之间的第一间隙之后,从壳体的外部渗透到壳体与第一环形部之间的液体沿着第一间隙在周向方向上进行渗透。因此,减少了液体沿径向方向的渗透。因此,与不形成第一间隙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液体渗透到壳体中。换句话说,尽管在壳体的密封表面处发生腐蚀,但是仍可以增强密封能力(并且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密封能力)。

“环形(loop-shaped)”是指由以环形环绕空间的直线或以环形环绕空间的曲线形成的形状。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形部”(也称为“环状部”)的平面形状。例如,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的平面形状中的每一个平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或多角形(例如,矩形)的。

此外,在第一方面中,指定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然而,第一方面的范围显然包括具有除了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之外的环形部的构造。换句话说,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是指垫圈中包含的多个环形部中的在径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可以自由地选择构成垫圈的环形部的数量。第一环形部不限于多个环形部中的最外部的环形部,并且第二环形部不限于多个环形部中的最内部的环形部。

在第一方面的优选示例(第二方面)中,第一连接部比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两者薄。在上述构造中,由于第一环形部的表面或第二环形部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的表面之间的阶梯状部分而形成凹部。换句话说,在垫圈被安装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状态下,第一间隙经由凹部在周向方向上得以延续。在上述构造中,液体在第一间隙的沿周向方向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上的部分与第一间隙的沿周向方向位于第一连接部的另一侧上的部分之间流动。因此,在第一间隙中确保了足以积聚液体的体积。因此,和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一样厚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液体渗透到壳体中。第一连接部、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的每个厚度包括在与垫圈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

第二方面的优选示例(第三方面)中的垫圈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板状基体部以及部分地覆盖该基体部的弹性层。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是包括基体部和弹性层的部分,并且第一连接部是包括基体部而不包括弹性层的部分。在上述构造中,由于弹性层与壳体接触使弹性层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可以提高密封能力。此外,获得了以下优点:通过在基体部的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部分上不形成弹性层的简单构造来形成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凹部。

在第一方面的优选示例(第四方面)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一样厚。在上述构造中,由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一样厚,因此与第一连接部比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薄的构造相比,制造成本更低。

在第四方面的优选示例(第五方面)中,第一环形部、第二环形部和第一连接部分别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板状基体部以及覆盖基体部的弹性层。在上述构造中,除了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之外,第一连接部也由基体部和弹性层的叠层构成。因此,第一环形部、第二环形部和第一连接部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结构。因此,与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结构不同于第一环形部或第二环形部的横截面结构的构造相比,获得了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

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优选示例(第六方面)中的任一个优选示例的垫圈包括:呈环形的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被设置在第二环形部的径向内侧处,第二环形部与第三环形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第二间隙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二环形部和第三环形部。在上述构造中,根据本方面,在第一环形部与第三环形部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分别在周向方向上延伸。因此,以下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减少液体渗透到壳体中。

在第六方面的优选示例(第七方面)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此外,在第六方面的另一优选示例(第八方面)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本方面中,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沿着第一连接部渗透的液体需要在周向方向上移动,直至到达第二连接部为止。因此,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构造相比,液体到达第三环形部的内部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壳体中。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一样厚的构造中,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时,从壳体的外部渗透的液体容易在径向方向上连续地从第一连接部渗透到第二连接部。因此,第八方面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每一个一样厚的构造中特别有效。

在第六方面至八个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九方面)中,第一间隙的宽度与第二间隙的宽度不同。在示例性方面(第十方面)中,第二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的宽度。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从液体开始渗透第一间隙或较宽的第二间隙的时间点到液体充满较宽间隙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段是充足的。因此,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壳体中。

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一方面)中,在第一环形部中形成有通孔,紧固件被插入到该通孔中,该紧固件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且第一连接部形成在通孔的附近。在紧固件的附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彼此紧固,从而充分地紧压垫圈。换句话说,与垫圈的其它部分相比,存在液体几乎不渗透到垫圈中的通孔附近的趋势。另一方面,渗透壳体与垫圈之间的空间的液体可以沿着第一连接部在径向方向上进行渗透。因此,根据第一连接部被安装在通孔附近的构造,能够有效地减少液体经由第一连接部的渗透。

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二方面)的垫圈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在第一间隙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空间是插入有紧固件的通孔,紧固件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垫圈的其它部分相比,存在液体几乎不渗透到垫圈中的通孔附近的部分的趋势。因此,根据第十一方面,降低了液体将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附近渗透到壳体的可能性。此外,在优选的方面(第十三方面)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在平面图中被定位在紧固件的支承表面的外周边缘的内侧处。根据上述方面,以下效果尤其显著:能够减少液体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附近渗透到壳体中。

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四方面)中,形成有突起,所述突起在第一环形部或第二环形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朝向第一壳体突出,该表面面向第一壳体。在本方面中,由于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中的至少一个中的突起与第一壳体接触,因此能够减少液体从第一壳体与垫圈之间的渗透。

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五方面)中,在第一环形部的面向第一壳体的面对表面上,形成有沿着第一环形部的形状朝向第一壳体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在第二环形部的面向第一壳体的面对表面上,形成有沿着第二环形部的形状朝向第一壳体突出的第二突起。根据本方面,由于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与第一壳体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液体从第一壳体与垫圈之间的渗透。

在第一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六方面)中,在第一环形部的面向第一壳体的面对表面上,形成有沿着第一环形部的形状朝向第一壳体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在第二环形部的面向第二壳体的面对表面上,形成有沿着第二环形部的形状朝向第二壳体突出的第二突起。根据本方面,能够减少液体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与垫圈之间的空间的渗透。此外,由于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分别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因此获得了以下效果:可以减小垫圈中的翘曲。

在第一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的任一个的优选示例(第十七方面)中,在第一环形部或第二环形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亲水性膜,亲水性膜覆盖内周表面。根据本方面,由于亲水性膜促进了已经沿着第一环形部的内周表面到达第一间隙内部的液体的渗透,因此可以延迟液体渗透到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第十八方面)的垫圈是被安装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环形垫圈。在垫圈中,形成有呈环形的突起,该突起沿着垫圈的内周边缘朝向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突出,并且沿着垫圈的外周边缘在突起与外周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减少液体朝向壳体内部的渗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液体朝向壳体内部渗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a-a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b-b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c-c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6中的线d-d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e-e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变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变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线f-f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6中的线g-g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了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了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垫圈的平面图。

[图27]是示出了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垫圈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密封结构100的构造的剖视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密封结构100被安装在诸如为机动车的车辆中。密封结构100容纳用于控制车辆运动的各种类型的电子部件。如图1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密封结构100包括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多个紧固件12和垫圈20。

第一壳体10a是包括具有开口的端面E1的中空结构。类似地,第二壳体10b是包括具有开口的端面E2的中空结构。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分别由包括金属(诸如铝或铁)的合金形成。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通过多个紧固件12(例如,螺栓)彼此固定。

垫圈20是被安装在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的环形密封构件。具体地,垫圈20被设置在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与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换句话说,垫圈20的面向第一壳体10a的表面与端面E1接触,并且垫圈20的面向第二壳体10b的表面与端面E2接触。根据上述构造,垫圈20对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与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一壳体10a的内部空间和第二壳体10b的内部空间经由垫圈20中的开口彼此连通。

图2是示出了垫圈20的平面图。如图2中所示,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C2。在以下描述中,“径向方向”表示在垂直于中心轴线O的平面中以垫圈20的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圆的半径的方向,并且“周向方向”表示圆的外周的方向。此外,“平面图”表示从平行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观察垫圈20。

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中的每一个是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圆形形状的环形部。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的厚度(即,在中心轴线O的方向上的尺寸)彼此相同。此外,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的宽度(即,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彼此相同。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的厚度或宽度可以彼此不同,只要保持期望的密封能力即可。

由图2可知,第二环形部P2的外直径小于第一环形部P1的内直径,并且第三环形部P3的外直径小于第二环形部P2的内直径。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在共同平面中同心地布置。因此,第二环形部P2被径向地定位在第一环形部P1的内侧处,并且第三环形部P3被径向地定位在第二环形部P2的内侧处。换句话说,第二环形部P2围绕第三环形部P3,并且第一环形部P1围绕第二环形部P2。

第一间隙D1形成在第一环形部P1与第二环形部P2之间。换句话说,第一环形部P1的内周表面面向第二环形部P2的外周表面,并且第一环形部的内周表面与第二环形部的外周表面之间存在第一间隙D1。第一间隙D1是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间隙(狭缝)。类似地,第二间隙D2形成在第二环形部P2与第三环形部P3之间。因此,第二环形部P2的内周表面以相隔第二间隙D2的方式与第三环形部P3的外周表面相对。第二间隙D2是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间隙。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与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相同(W1=W2)。例如,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和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中的每一个具有在例如0.1毫米至10毫米(包含端值)的范围内的适当数值。宽度W1是第一间隙D1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宽度W2是第二间隙D2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

多个(例如,两个)第一连接部C1中的每一个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具体地,第一连接部C1中的每一个从第一环形部P1的内周表面沿径向方向延伸到第二环形部P2的外周表面。两个第一连接部C1分别被定位在相对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的相对侧。多个(例如,两个)第二连接部C2中的每一个在第二间隙D2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具体地,第二连接部C2中的每一个从第二环形部P2的内周表面沿径向方向延伸到第三环形部P3的外周表面。两个第二连接部C2分别被定位在相对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的相对侧。

如图2中所示,一个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一个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在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具体地,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两者均被定位在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直线L上。换句话说,在平面图中,第一连接部C1被定位在第二连接部C2与第一环形部P1之间。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可以被安装不同的位置处。

假设以下可能性:附着到密封结构100的外表面的液体从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渗透密封结构100。例如,当在沿海环境中使用密封结构100时,盐水可能附着到密封结构100。此外,当在寒冷环境中使用密封结构100时,融雪剂(例如氯化钙)的水溶液可能附着到密封结构100。图3是示出了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的状态的说明图。由于垫圈20与壳体10(第一壳体10a或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端面E1或端面E2)进行表面接触,液体基本上不会渗透到密封结构100的内部空间中。然而,在由于诸如为盐水的液体的附着所引起的腐蚀而在端面E上形成细微的不规则凹凸的状态下,垫圈20的密封能力降低。因此,如由图3中的箭头A1所示,液体可以从密封结构100的外部渗透到壳体10的端面E与垫圈20的第一环形部P1之间。

如由图3中箭头A2所示,当渗透到端面E与第一环形部P1之间的间隙的液体到达第一间隙D1时,由于液体的可润湿性,液体沿着第一间隙D1(第一环形部P1的内周表面和端面E的接触线)在周向方向上进行渗透。换句话说,能够抑制液体朝向径向内侧进行渗透。因此,与不形成第一间隙D1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少液体朝向壳体10的内部的渗透。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由于液体朝向壳体10的内部的渗透被延迟,因此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换句话说,与不形成第一间隙D1的构造相比,即使在壳体10的密封表面(即,端面E1和端面E2)发生腐蚀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强垫圈20的密封能力。

一旦液体充满第一间隙D1,如由图3中的箭头A3所示,液体可以渗透壳体10的端面E与垫圈20的第二环形部P2之间的间隙。如由图3中箭头A4所示,当渗透到端面E与第二环形部P2之间的间隙的液体到达第二间隙D2时,由于液体的可润湿性,液体沿着第二间隙D2(第二环形部P2的内周表面和端面E的接触线)在周向方向上进行渗透。换句话说,抑制了液体朝向径向内侧的渗透。因此,与不形成第二间隙D2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液体朝向壳体10的内侧的渗透。由以上说明可以理解,在第一实施例中,使液体沿周向方向进行渗透的状态和液体沿径向方向向前朝向内部进行渗透的状态重复发生多次。因此,上述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现在将说明如上所示的垫圈20的横截面结构。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a-a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b-b的剖视图。如图4和图5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垫圈20在剖视图中包括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在以下描述中,当不需要特别区分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时,将它们统称为“环形部P”。类似地,当不需要特别区分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时,将它们统称为“连接部C”。

基体部21是包括第一面F1和第二面F2的板状硬质部。例如,基体部21由金属制成。第一面F1和第二面F2是基体部21的沿中心轴线O的方向的相对侧上的表面。基体部21例如由不锈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或铝胶合板制成。

第一弹性层22是部分地覆盖基体部21的第一面F1的弹性膜。类似地,第二弹性层23是部分地覆盖基体部21的第二面F2的弹性膜。例如,通过粘合剂将第一弹性层22粘合到已经进行了表面处理(诸如磷酸铅涂覆处理)的第一面F1。类似地,通过粘合剂将第二弹性层23粘合到已经进行了表面处理(诸如磷酸铅涂覆处理)的第二面F2。第一弹性层22的表面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进行表面接触,并且第二弹性层23的表面与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进行表面接触。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是“弹性层”的示例。

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由自由选择的弹性材料制成。具体地,优选地使用包含选自例如丁腈橡胶、丁苯橡胶、氟橡胶、丙烯酸橡胶和硅酮橡胶中的至少一种类型的合成橡胶片材(例如,发泡橡胶)作为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根据上述构造,通过第一弹性层22与第一壳体10a的接触以及第二弹性层23与第二壳体10b的接触,可以改进垫圈20的密封功能。

如图4和图5中所示,每个环形部P(P1,P2,P3)是包括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的部分。另一方面,如图5中所示,每个连接部C(C1,C2)是包括基体部21的部分。每个连接部C中不形成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换句话说,在第一连接部C1中,基体部21的第一面F1暴露于第一弹性层22,并且基体部21的第二面F2暴露于第二弹性层23。由以上说明可以理解,基体部21形成为与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每个第一连接部C1、每个第二连接部C2相对应的平面形状。另一方面,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与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的相应形状相对应的平面形状。换句话说,第一弹性层22或第二弹性层23不包括与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相对应的部分。由上述说明可以理解,每个连接部C比每个环形部P薄。因此,每个连接部C的厚度仅对应于基体部21的厚度,而每个环形部P的厚度对应于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厚度的总和。

通过将基体部21的表面粘合到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来制造具有上述构造的垫圈20,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中的每一个具有对应于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其中基体部21形成为与每个环形部P和每个连接部C相对应的平面形状。换句话说,在第一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基体部21的表面覆盖有弹性材料(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

如图5中所示,在第一连接部C1或第二连接部C2中的基体部21的第一面F1与第一弹性层22的表面之间形成有与阶梯状部分相对应的第一凹部R1。类似地,在第一连接部C1或第二连接部C2中的基体部21的第二面F2与第二弹性层23的表面之间形成有与阶梯状部分相对应的第二凹部R2。因此,在垫圈20被安装在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的状态下,第一间隙D1通过对应于第一连接部C1的第一凹部R1和第二凹部R2在垫圈20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类似地,在垫圈20被安装在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的状态下,第二间隙D2通过对应于第二连接部C2的第一凹部R1和第二凹部R2在垫圈20的整个圆周上延伸。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凹部R1和第二凹部R2可以由在第一连接部C1中不形成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简单构造形成。

在上述构造中,如由图3中的箭头A1所示,到达第一间隙D1的液体流过第一凹部R1,即第一间隙D1的位于第一连接部C1的沿周向方向的一侧上的一部分与第一间隙D1的位于第一连接部C1的沿周向方向的另一侧上的一部分之间的间隙。类似地,如由图3中的箭头A3所示,到达第二间隙D2的液体流过第二凹部R2,即第二间隙D2的位于第二连接部C2的沿周向方向的一侧上的一部分与第二间隙D2的位于第二连接部C2的沿周向方向的另一侧上的一部分之间的间隙。从以上说明可以理解,根据第一实施例,与不形成第一凹部R1和第二凹部R2的构造相比,能够确保足以将液体积聚在第一间隙D1和第二间隙D2中的体积。因此,上述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二实施例]

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文所述的每个实施例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的功能基本相同的功能的元件,使用在第一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对这些元件的详细解释。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如图6中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C2。各个元件的关系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各个元件的关系相同。换句话说,第二环形部P2以相隔第一间隙D1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一环形部P1的径向内侧处,第三环形部P3以相隔第二间隙D2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二环形部P2的径向内侧处。此外,每个第一连接部C1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并且每个第二连接部C2在第二间隙D2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如上所述,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间隙D1和第二间隙D2使液体的渗透延迟。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一样,获得了以下优点:可以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一实施例阐述了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上位于相同位置的构造。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C1的沿周向方向的位置(或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的沿周向方向的位置不同。具体地,每个第一连接部C1被定位在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直线L1上,并且每个第二连接部C2被定位在与垫圈20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直线L2上。直线L1和直线L2相交(例如,彼此正交)。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不位于直线L2上,并且第二连接部C2不位于直线L2上。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不位于第二连接部C2与第一环形部P1之间。

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c-c的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6中的线d-d的剖视图。如图7和图8中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除了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之外,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也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换句话说,每个连接部C的横截面结构与每个环形部P的横截面结构相同。因此,每个连接部C具有与每个环形部P的厚度相同的厚度。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每个环形部P和每个连接部C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与连接部C和环形部P具有不同结构的构造(例如,如第一实施例一样)相比,获得了制造成本降低的优点。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垫圈20通过例如通过压力加工(即,通过去除形成垫圈20的部分以外的区域)而在第一面F1和第二面F2两者的整个区域上对覆盖有弹性膜的板状部分进行部分冲压来制造。换句话说,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被共同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形成作为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弹性膜之后形成基体部21,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形成基体部21之后,对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进行安装。

在连接部C的厚度与环形部P的厚度相同的构造中,当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时,从密封结构100外部渗透的液体容易连续地沿着第一连接部C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二连接部C2在径向方向上向前朝向内部进行渗透。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连接部C与环形部P一样厚,但是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沿着第一连接部C1在径向方向上渗透的液体需要在周向方向上流动,直至该液体到达第二连接部C2为止。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例中,和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构造相比,液体到达壳体10内部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三实施例]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如图9中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C2。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呈矩形(例如,正方形)环的形状,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呈圆形环的形状。第二环形部P2以相隔第一间隙D1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一环形部P1的径向内侧处,第三环形部P3以相隔第二间隙D2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二环形部P2的内部。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与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相同。

此外,每个第一连接部C1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并且每个第二连接部C2在第二间隙D2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在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如上所述,同样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间隙D1和第二间隙D2使液体的渗透延迟。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一样,能够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在第三实施例中,每个环形部P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并且每个连接部C由基体部21构成。换句话说,每个连接部C既不包括第一弹性层22也不包括第二弹性层23。因此,每个连接部C比每个环形部P薄。

如图9中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环形部P1中形成有多个通孔H。每个通孔H是圆形开口,用于将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彼此固定的紧固件12被插入到该圆形开口中。具体地,以规则的间隔形成八个通孔H。在图9中,附图标记H1被分配给从多个通孔H中选择的两个通孔H。

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形成在通孔H附近。具体地,第一连接部C1形成为在第一间隙D1中包括最接近一个通孔H1的点。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在第一间隙D1中形成在通孔H1与中心轴线O之间。类似地,第二连接部C2形成为在第二间隙D2中包括最接近一个通孔H1的点。换句话说,第二连接部C2在第二间隙D2中形成在通孔H1与中心轴线O之间。

在紧固件12附近,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由紧固件12牢固地紧固以充分紧压垫圈20。因此,与垫圈20的其它部分相比,液体几乎不渗入垫圈20中的通孔H附近,结果,减少了壳体10发生腐蚀的趋势。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形成在通孔H的附近,因此减小了液体经由第一连接部C1或第二连接部C2渗透到壳体10内部的可能性。因此,以下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四实施例]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如图10中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一样,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C2。与第三实施例一样,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呈矩形(例如,正方形)环的形状。第二环形部P2以相隔第一间隙D1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一环形部P1的径向内侧处,第三环形部P3以相隔第二间隙D2的方式被定位在第二环形部P2的径向内侧处。每个第一连接部C1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并且每个第二连接部C2在第二间隙D2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间隙D1和第二间隙D2使液体的渗透延迟,因此能够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此外,与第二实施例一样,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或沿着垫圈20的形状的方向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不同。此外,与第二实施例一样,每个环形部P和每个连接部C均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因此,每个连接部C与每个环形部P一样厚。

与第三实施例一样,多个紧固件12中的一个紧固件被插入到多个通孔中的每个孔中,该多个通孔形成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环形部P1中。在图10中,附图标记H1被分配给从多个通孔H中选择的两个通孔H,并且附图标记H2被分配给另外两个通孔H。

与第三实施例一样,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中的每一个形成在通孔H的附近。具体地,第一连接部C1形成为在第一间隙D1中包括最接近一个通孔H1的点。换句话说,第一连接部C1在第一间隙D1中形成在通孔H1与中心轴线O之间。类似地,第二连接部C2形成为在第二间隙D2中包括最接近一个通孔H2的点。换句话说,第二连接部C2在第二间隙D2中形成在通孔H2与中心轴线O之间。

与第四实施例一样,在每个连接部C与每个环形部P一样厚的构造中,不形成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凹部R1和第二凹部R2。因此,从密封结构100的外部渗透的液体可以沿着第一连接部C1或第二连接部C2在径向方向上向前朝向内部进行渗透。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在通孔H附近安装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中的每一个来减少液体的渗透,因此以下效果特别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五实施例]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e-e的剖视图。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每个环形部P(P1,P2,P3)中形成有突起25。如从图12可以理解,突起25是从每个环形部P的表面突出的满凸缘。每个环形部P的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或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在平面图中,突起25沿周向方向延伸。具体地,在平面图中,突起25在垫圈20的整个圆周上形成为环的形状。换句话说,突起25沿着环形部P延伸。

同样在第五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由于每个环形部P的突起25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进行表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少液体从端面E1与垫圈20之间的渗透。

在图11中,示出了将突起25添加到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其中,在每个连接部C中未形成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然而,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突起25可以被添加到第二实施例,其中每个连接部C中形成有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此外,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突起25可以被添加到以下构造:与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一样,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呈矩形环的形状。

[第六实施例]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与第二实施例一样,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第三环形部P3、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C2。与第二实施例一样,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不同。此外,与第二实施例一样,每个环形部P和每个连接部C均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

如图13中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与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不同(W1≠W2)。具体地,位于内周侧的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大于位于外周侧的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W2>W1)。

同样在第六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六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大于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因此在第二间隙D2中确保了足以积聚液体的体积。因此,充分确保了从液体开始渗透第二间隙D2的时间到液体充满间隙D2的时间的时间段。换句话说,上述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如图14中所示,在第一连接部C1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连接部C2在周向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垫圈20中,可以采用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大于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的构造,如图13中所示的那样。此外,如图15中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的垫圈20(其中,每个环形部P的平面形状呈矩形环的形状)中,可以采用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大于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的构造。

在上述说明中,描述了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大于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的构造。然而,也可以假设第一间隙D1的宽度W1大于第二间隙D2的宽度W2(W1>W2)的构造。

[第七实施例]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三连接部C3。每个环形部P(P1,P2)和每个连接部C(C1,C3)均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描述中参照的每个剖视图(图17至图25)中,省略了垫圈20的层叠结构的图示。

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中的每一个是在平面图中形成为圆形形状的环形部。第二环形部P2被定位在第一环形部P1的径向内侧处,第一间隙D1位于第一环形部P1与第二环形部P2之间。第一环形部P1的宽度与第二环形部P2的宽度相同。因此,第一间隙D1被定位在沿垫圈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处。

第一连接部C1中的每一个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类似地,第三连接部C3中的每一个在第一间隙D1的一部分中连接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沿周向方向以相隔一空间的方式彼此相邻的一个第一连接部C1和一个第三连接部C3的组形成附接部30。如从图16中可以理解,多个附接部30沿着周向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形成。

构成每个附接部30的第一连接部C1和第三连接部C3之间的空间是通孔H。如上所述,通孔H是圆形开口,紧固件12被插入到该圆形开口中。由以上说明可以理解,多个通孔H沿着周向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形成。每个第一间隙D1在沿周向方向相邻的两个附接部30之间沿周向方向延伸。

图17是示出了在紧固件12被插入到通孔H中的状态下的附接部30的附近的剖视图。图17对应于沿着图16中的线f-f的剖视图。图16和图17中所示的圆形虚线示出了紧固件12中的支承表面Sa的周缘Sb。图17示出了作为紧固件12的螺栓12a和垫片12b。螺栓12a被插入到通孔H中。垫片12b是位于螺栓12a的头部12c与第一壳体10a的表面之间的环形板状部分。在上述构造中,垫片12b的周缘Sb对应于紧固件12中的支承表面Sa的周缘Sb。在省略垫片12b的构造中,螺栓12a的头部12c中的底表面(即,支承表面)的周缘对应于支承表面Sa的周缘Sb。

如从图16和图17中可以理解,在从中心轴线O的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附接部30被定位在紧固件12的支承表面Sa上的周缘Sb的径向内侧处。具体地,在平面图中,第一连接部C1和第三连接部C3被定位在待被插入到第一连接部C1与第三连接部C3之间的通孔H中的紧固件12的周缘Sb的径向内侧处。换句话说,在平面图中,第一连接部C1和第三连接部C3与紧固件12的支承表面Sa重叠。

如在第三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由于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通过紧固件12牢固地紧固在紧固件12的附近,因此垫圈20被充分地紧压。因此,与垫圈20的其它部分相比,液体几乎不渗入垫圈20中的通孔H附近,结果,减少了壳体10发生腐蚀的趋势。在第七实施例中,由于紧固件12被插入到由第一连接部C1和第三连接部C3形成的通孔H中,因此减少了液体从附接部30的附近渗透到壳体10中的可能性。因此,以下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特别地,在第七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C1和第三连接部C3被定位在紧固件12的支承表面Sa中的周缘Sb的径向内侧处,因此以下效果尤其显著:减少了液体将从附接部30的附近渗透到壳体10中的可能性。

图18是沿着图16中的线g-g的剖视图。如图18中所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在图16中,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的每条脊线由虚线示出。在以下描述中,如图18中所示,将沿着中心轴线O的一个方向表示为“X1方向”,并且将另一个方向表示为“X2方向”。当从垫圈20观察时,第一壳体10a在X1方向上定位,当从垫圈20观察时,第二壳体10b在X2方向上定位。

第一突起25a是形成在第一环形部P1中并且沿着第一环形部P1的形状以环的形状延伸的满凸缘。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第一突起25a在X1方向上突出。具体地,第一突起25a在X1方向上从第一环形部P1的表面朝向第一壳体10a突出,第一环形部P1的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另一方面,与第一突起25a相对应的环形凹槽26a(凹部)形成在第一环形部P1的面向第二壳体10b的表面上。

类似地,第二突起25b是形成在第二环形部P2中并且沿着第二环形部P2的形状以环的形状延伸的满凸缘。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第二突起25b在X1方向上突出。具体地,第二突起25b在X1方向上从第二环形部P2的表面朝向第一壳体10a突出,第二环形部P2的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另一方面,与第二突起25b相对应的环形凹槽26b(凹部)形成在第二环形部P2的面向第二壳体10b的表面上。

从上述说明可以理解,第一突起25a形成在第一间隙D1与垫圈20的外周边缘之间,第二突起25b形成在第一间隙D1与垫圈20的内周边缘之间。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分别在相同的方向(X1方向)上突出。

同样在第七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七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进行表面接触,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端面E1与垫圈20之间的液体渗透。

图19是示出了在垫圈20被置于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的状态(即,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20的剖视图。如图19中所示,在使用状态下,在垫圈20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或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形成有多个环形间隙G。在上述构造中,从密封结构100的外部渗透的液体除了积聚在第一间隙D1中还积聚在间隙G中。因此,根据第七实施例,与垫圈20是均匀的平坦构件的构造相比,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八实施例]

与图16中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一样,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构件P1、第二环形构件P2、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三连接部C3。每个环形构件P(P1,P2)和每个连接部C(C1,C3)均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附接部30被定位在紧固件12的支承表面Sa中的周缘Sb的径向内侧处的构造与第七实施例的构造相同。

图20是示出了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垫圈20的剖视图。图20示出了与第七实施例中所参照的图18相对应的横截面。如图20中所示,与第七实施例一样,在第八实施例中,环形的第一突起25a形成在第一环形构件P1中,并且环形的第二突起25b形成在第二环形构件P2中。

与第七实施例一样,第一突起25a是在X1方向上突出的环形的满凸缘。具体地,第一突起25a在X1方向上从第一环形构件P1的表面朝向第一壳体10a突出,第一环形构件P1的表面面向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与第一突起25a相对应的环形凹槽26a形成在第一环形构件P1的面向第二壳体10b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第二突起25b是在与X1方向相反的X2方向上突出的环形的满凸缘。具体地,第二突起25b从第二环形构件P2的表面朝向第二壳体10b突出,第二环形构件P2的表面面向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与第二突起25b相对应的环形凹槽26b形成在第二环形构件P2的面向第一壳体10a的表面上。如上所述,在第八实施例中,第一突起25a的突出方向与第二突起25b的突出方向相反。

同样在第八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七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图21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20的剖视图。如图21中所示,在垫圈20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或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G。在上述构造中,从密封结构100的外部渗透的液体除了积聚在第一间隙D1中还积聚在间隙G中。因此,与第七实施例一样,根据第八实施例,与垫圈20是均匀的平坦构件的构造相比,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在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沿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方向突出的构造中,在垫圈20的内周边缘与垫圈20的外周边缘之间可能发生翘曲。根据第七实施例,由于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因此与第七实施例相比,可以获得以下效果:能够减小垫圈20的翘曲。

[第九实施例]

与图16中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一样,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多个第一连接部C1和多个第三连接部C3。每个环形部P(P1,P2)和每个连接部C(C1,C3)均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附接部30被定位在紧固件12的支承表面Sa中的周缘Sb的径向内侧处的构造与第七实施例中的构造相同。

图22是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垫圈20的剖视图。图22示出了与第七实施例中所参照的图18相对应的横截面。如图22中所示,与第七实施例一样,在第九实施例中,环形的第一突起25a形成在第一环形部P1中,并且环形的第二突起25b形成在第二环形部P2中。

第一突起25a是朝向第一壳体10a在X1方向上突出的弯曲凸缘。如图22中所示,第一环形部P1包括平坦部分P11和倾斜部分P12。平坦部分P11是环形部,倾斜部分P12是与平坦部分P11的外周边缘连续的环形部。平坦部分P11是平行于与中心轴线O垂直的平面(在下文中,称为“参考平面”)的片状部分。倾斜部分P12是相对于参考平面倾斜的片状部分。具体地,倾斜部分P12向参考平面倾斜,使得该倾斜部分的内周边缘在X1方向上远离该倾斜部分的外周边缘。平坦部分P11与倾斜部分P12之间的边界周围充当第一突起25a。

第二突起25b是在X1方向上朝向第一壳体10a突出的半凸缘。如图22中所示,第二环形部P2包括平坦部分P21、倾斜部分P22和平坦部分P23。平坦部分P21是环形部。平坦部分P23是围绕平坦部分P21的环形部。倾斜部分P22是连接平坦部分P21和平坦部分P23的环形部。

平坦部分P21和平坦部分P23是平行于参考平面的片状部分。倾斜部分P22是相对于参考平面倾斜的片状部分。具体地,倾斜部分P22向参考平面倾斜,使得该倾斜部分的内周边缘在X1方向上远离该倾斜部分的外周边缘。换句话说,平坦部分P21在X1方向上远离平坦部分P23。平坦部分P21与倾斜部分P22之间的边界周围充当第二突起25b。

同样在第九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与第七实施例一样,在第九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进行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端面E1与垫圈20之间的液体渗透。

图23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20的剖视图。如图23中所示,在垫圈20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或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形成有多个环形间隙G。在上述构造中,从密封结构100的外部渗透的液体除了积聚在第一间隙D1中还积聚在间隙G中。因此,与第七实施例一样,根据第九实施例,与垫圈是均匀的平坦构件的构造相比,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十实施例]

图24是示出了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垫圈40的构造的剖视图。图24示出了与第七实施例中所参照的图18相对应的横截面。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垫圈40包括垫圈20a和垫圈20b。垫圈20a和垫圈20b的每个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垫圈20a和垫圈20b被堆叠,使得垫圈20a在X1方向上远离垫圈20b。

图25是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下的垫圈40的剖视图。垫圈20a被定位在垫圈20b与第一壳体10a之间,并且垫圈20b被定位在垫圈2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如图25中所示,垫圈20a和垫圈20b被堆叠,使得在垫圈20b中的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与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接触的情况下,垫圈20a中的第一突起25a和第二突起25b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接触。在上述构造中,在垫圈20a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之间形成有多个环形空隙G,并且在垫圈20b与第二壳体10b的端面E2之间形成有多个环形空隙G。因此,与第七实施例一样,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十一实施例]

图26是示出了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垫圈20的平面图。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垫圈20具有以下构造:在根据图16中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的垫圈20中形成的是第三间隙D3,而不是第一突起25a。第三间隙D3是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空间。第一间隙D1和第三间隙D3形成在沿周向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通孔H之间。

与第七实施例一样,第二突起25b形成在第二环形部P2中。第二突起25b沿着垫圈20的内周边缘形成为环的形状。第一间隙D1形成在第二突起25b与垫圈20的外周边缘之间,并且第三间隙D3形成在第一间隙D1与垫圈的外周边缘之间。换句话说,第二突起25b被定位在第一间隙D1的内周侧上的区域中,并且第三间隙D3形成在第一间隙D1的外周侧上的区域中。换句话说,第一间隙D1被定位在第二突起25b与第三间隙D3之间。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减少液体通过第一间隙D1和第三间隙D3的渗透,此外,还能够通过第二突起25b与第一壳体10a的端面E1进行表面接触的构造来减少液体的渗透。因此,相应地,以下效果尤其显著:可以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第十二实施例]

图27是示出了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垫圈20的局部透视图。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垫圈20包括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

如图27中所示,在内周表面上形成有覆盖每个环形部P的内周表面的亲水性膜50。亲水性膜50是对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的液体具有亲水性(可润湿性)的薄膜。亲水性膜50的亲水性高于环形部P的内周表面的亲水性。为了形成亲水性膜50,使用具有亲水性的自由选择的已知材料。

同样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实现了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由于亲水性膜50形成在环形部P的内周表面上,因此促进了已经到达第一间隙D1的液体沿着第一环形部P1的内周表面沿箭头A2的方向进行渗透。此外,促进了已经到达第二间隙D2的液体沿着第二环形部P2的内周表面沿箭头A4的方向进行渗透。换句话说,可以延迟液体渗透到壳体10中。因此,根据第十二实施例,能够在长时间内减少液体渗透到密封结构100中。

在图27中,示出了在所有环形部P的每个内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的构造。但是,也可以仅在环形部P的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例如,在如第一实施例一样设置第一环形部P1、第二环形部P2和第三环形部P3的构造中,也可以假设以下构造:在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的每个内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而在第三环形部P3的内周表面上不形成亲水性膜50。此外,在如第七实施例一样设置第一环形部P1和第二环形部P2的构造中,也可以假设以下构造:在第一环形部P1的内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而在第二环形部P2的内周表面上不形成亲水性膜50。

图27示出了在每个环形部P的内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的构造。然而,也可以假设以下构造:在每个环形部P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或者在每个环形部P的内周表面和外周表面上均形成亲水性膜50。换句话说,在第一间隙D1或第二间隙D2的内壁表面上形成亲水性膜50。

[变型]

可以对如上所述的每个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下文阐述了可应用于上述每个实施例的具体修改方式。只要不存在冲突,可以对从以下描述中自由选择的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适当地组合。

(1)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包括三个环形部P(P1,P2,P3)的垫圈20。然而,构成垫圈20的环形部P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例如,可以假设如第六实施例至第十一实施例所述的垫圈20包括两个环形部P(P1,P2)的构造,或者垫圈20包括四个或更多个环形部P的构造。因此,间隙D(D1,D2)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每个实施例中的描述(两个位置)。例如,也可以假设如第六实施例至第十一实施例所述的在垫圈20中仅形成有一个间隙D的构造,或者在垫圈20中形成有三个或更多个间隙D的构造。

(2)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C1和两个第二连接部C2的垫圈20。然而,构成垫圈20的连接部C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描述。例如,也可以假设垫圈20仅包括一个第一连接部C1的构造,或者垫圈20包括三个或更多个第一连接部C1的构造。类似地,也可以假设垫圈20仅包括一个第二连接部C2的构造,或者垫圈20包括三个或更多个第二连接部C2的构造。

第一连接部C1的数量可以与第二连接部C2的数量不同。

(3)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呈具有圆形或矩形平面形状的环的形状的环形部P。然而,环形部P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描述。例如,可以假设具有诸如为椭圆形或多角形(多边形,例如三角形或六角形)的平面形状的环形部P。此外,多个环形部P的每个平面形状可以彼此不同。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构造:第一环形部P1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并且第二环形部P2的平面形状为圆形。

(4)可以自由地选择每个环形部P的宽度与每个间隙D的宽度之间的尺寸关系。例如,假设环形部P的宽度与间隙D的宽度相同的构造。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构造:环形部P的宽度大于间隙D的宽度,或者环形部P的宽度小于间隙D的宽度。

(5)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描述了由基体部21、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3的叠层构成的垫圈20。然而,垫圈20的横截面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具有根据上述每个实施例的形状的垫圈20可以由单层形成,或者垫圈20可以由四层或更多层的叠层形成。此外,可以省略第一弹性层22或第二弹性层23。

(6)第五实施例的突起25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图12中所示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在图12中示出了具有弧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突起25。然而,可以形成具有梯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突起25。可以形成具有阶梯形状(半凸缘)的横截面形状的突起25。此外,如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13-11300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可以形成具有与可以在壳体10中产生的气孔相对应的形状的突起25。

(7)在第六实施例至第九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一样,第一连接部C1和第二连接部C2可以由仅包括基体部21的单层构成。

(8)已经示出了在诸如为机动车的车辆的密封结构100中使用的垫圈20。然而,使用垫圈20的领域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垫圈可用于诸如管道连接的工业领域。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密封结构,10a…第一壳体,10b…第二壳体,12…紧固件,12a…螺栓,12b…垫片,20、20a、20b、40…垫圈,21…基体部,22…第一弹性层2,23…第二弹性层,25…突起,25a…第一突起,25b…第二突起,30…附接部,50…亲水性膜,P1…第一环形部,P2…第二环形部,P3…第三环形部,C1…第一连接部,C2…第二连接部,C3…第三连接部,D1…第一间隙,D2…第二间隙,D3…第三间隙,H…通孔,R1…第一凹部,R2…第二凹部,Sa…支承表面,Sb…支承表面的周缘。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滑动部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