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

文档序号:193682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 (Wire feeding device for processing transformer coil ) 是由 龙庆鑫 张海生 黄世阳 徐桥生 徐志鹏 胡银波 杨宇坤 潘骏杰 于 2021-07-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属于变压器线圈加工技术领域,包括上料辊轴、壳体、支撑架、导向机构、检测机构、限位机构、牵引机构和下料辊轴,所述上料辊轴和下料辊轴对称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所述导向机构位于上料辊轴的一侧,所述导向机构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检测机构与限位机构并列设置,所述检测机构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位于壳体的出料口,所述限位机构两端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牵引机构位于下料辊轴与限位机构之间,所述牵引机构的底部与支撑架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铜线在绕制时,因无法进行移动导致铜线缠绕在下料辊轴上的某一处,从而使铜线无法均匀的分布在下料辊轴上。(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wire feeding device for processing a transformer coil,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rocessing of transformer coils and comprises a feeding roller shaft, a shell, a support frame, a guide mechanism, a detection mechanism, a limiting mechanism, a traction mechanism and a discharging roller shaft, wherein the feeding roller shaft and the discharging roller shaft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at two ends of the shell, the guide mechanism is positioned at one side of the feeding roller shaft, the guide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ide walls at two sides of the shell,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and the limiting mechanism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ide walls at two sides of the shell, the limiting mechanism is positioned at a discharge hole of the shell, two ends of the limiting mechanism are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ide walls at two sides of the shell, the traction mechanism is positioned between the discharging roller shaft and the limiting mechanism, the bottom of the tract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frame, the problem that when a copper wire in the prior art is wound on one position on the discharging roller shaft due to incapability of movement is solved, thereby make the unable even distribution of copper line on the unloading roller.)

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线圈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线圈是一种线圈,变压器里面需要线圈才能运转。变压器可以利用电磁的感应来改变交流电压,其中线圈是重要的部件,而变压器线圈加工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变压器整体的性能和寿命,在变压器线圈生产过程中,铜线需要通过送线机构输送到绕制处,但目前的送线装置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精确检测铜线绕制的长度,且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或送线设备中固定的移动滚轮导致无法对铜线的粗细进行调整,从而使送线的稳定性较差,也导致线圈在绕制时过多缠绕在一起,从而无法保证线圈在绕制时保持平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无法精确检测铜线绕制的长度,且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或送线设备中固定的移动滚轮导致无法对铜线的粗细进行调整,从而使送线的稳定性较差,也导致线圈在绕制时过多缠绕在一起,从而无法保证线圈在绕制时保持平整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包括上料辊轴、壳体、支撑架、导向机构、检测机构、限位机构、牵引机构和下料辊轴,所述上料辊轴设置在壳体的一端,所述支撑架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所述下料辊轴设置在支撑架内,所述导向机构位于上料辊轴的一侧,且所述导向机构的两端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检测机构与限位机构并列设置,且所述检测机构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位于壳体的出料口,且所述限位机构的两端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牵引机构位于下料辊轴与限位机构之间,且所述牵引机构的底部与支撑架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按压组件、第一固定板、第一气缸、下压滚轮、第一电机、皮带、两个从动轮、两个固定滚轮和四个移动滚轮,所述按压组件设置在壳体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按压组件贯穿壳体的外侧壁延伸至壳体内部,两个所述固定滚轮对称设置在按压组件两端的正下方,且两个所述固定滚轮的两端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连接,四个所述移动滚轮呈矩形分布在按压组件与固定滚轮之间,且每两个所述移动滚轮上下对称设置,两个所述从动轮套设在下方两个移动滚轮的一端,所述从动轮上套设有皮带,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壳体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壳体的外侧壁延伸至内与其中一个从动轮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两个移动滚轮之间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两端与壳体两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板与下压滚轮的顶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按压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固定框、第二固定板和两个按压滚轮,所述第一固定框竖直设置在壳体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框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一电机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框外侧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底部与第一固定框上的滑槽相对应,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框延伸至第一固定框内部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竖直设置在第一固定框内,所述第一齿条的一侧与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固定板套设在电机输出端上,两个所述按压滚轮对称设置在壳体内,两个所述按压滚轮的一端贯穿壳体的内侧壁延伸至壳体外侧,且每一个所述按压滚轮均与相对应的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按压滚轮的两端均与壳体的侧壁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滚轮、抵触辊轴、限位块、限位框、弹簧、伸缩杆、导线和显示屏,所述抵触辊轴两端与壳体内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检测滚轮位于抵触辊轴正上方,所述检测滚轮顶部与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框套设在限位块上,所述伸缩杆底部与限位块的顶部连接,而所述伸缩杆顶部与限位框内的顶部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限位杆上,且所述弹簧的一端与限位块的顶部连接,而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框内的顶部连接,所述限位框两侧与壳体内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显示屏设置在壳体一侧的外侧壁的底部,所述导线一端与限位块顶部连接,且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贯穿壳体一侧的内侧壁延伸至外侧与显示屏连接。

进一步,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固定框、第三电机、第三固定板、两个第二齿条、两个滑轨和两组限位组件,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两侧与壳体内两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框的底部与第三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二固定框的顶部,且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二固定框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固定框的内部与第二齿轮连接,两个所述滑轨对称设置在第三固定板的顶部,两组所述限位组件对称设置在第三固定板的两端,且每组所述限位组件均与一个滑轨相对应,两个所述齿条对称设置在第二齿轮的两侧并与第二齿轮啮合,且每个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均与一组限位组件的内侧固定设置。

进一步,每组所述限位组件均包括移动框、第四电机、传动链、滑杆、四个第三齿轮和四个限位滚轮,所述滑杆固定设置在移动框内侧的顶部,且滑杆与滑轨相对应,四个所述限位滚轮并列设置在限位框外侧的底部,四个所述第三齿轮分别套设在一个限位滚轮上,且四个所述第三齿轮上套设有一个传动链,所述第四电机设置在移动框内侧的顶部,且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移动框内侧的顶部延伸至外侧与一个限位滚轮连接,使用时,打开第四电机带动一个限位滚轮和一个第三齿轮传动,第三齿轮带动传动链使其他的第三齿轮和四个限位滚轮同时转动,再由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带动移动框进行调整。

进一步,所述牵引机构包括固定架、固定杆、第三齿条、滑道、移动组件、两个固定导轮和两组牵引组件,所述固定架内的底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槽,两组所述牵引组件对称设置在固定架内,且每组所述牵引组件的底部均与固定架内侧底部的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导轮上下对称设置在两组牵引组件之间,所述固定杆顶部与固定架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杆的底部与第三齿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道固定设置在支撑架内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齿条的一侧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第三齿条的正下方。

进一步,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电机、第二气缸、连接块、连接架、传动齿轮、第一转动齿轮、第二转动齿轮和第三转动齿轮,所述连接架呈Y型,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连接架一侧的中间,所述第一转动齿轮设置在连接架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转动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转动齿轮设在传动齿轮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转动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三转动齿轮设置在连接架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连接架的底部与连接块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横向设置在支撑架内侧的内侧壁上,且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连接块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电机设置在支撑架外侧壁和壳体两侧内侧壁之间的底部,且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架的侧壁和连接架与传动齿轮连接。

进一步,每组所述牵引组件均包括转动板、第二转动电机、两个转动块和两个牵引滚轮,所述第二转动电机设置在固定架的顶端,且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架外侧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架内部与转动板连接,每个所述转动块的一端均与转动板的一端连接,且每个所述转动块的另一端均与一个牵引滚轮的顶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通过工作人员将铜线从上料辊轴沿导向机构、检测机构、限位机构、牵引机构内一直牵引至下料辊轴内后,打开导向机构,使导向机构将将铜线牵扯住,使铜线紧贴导向机构,并由导向机构对铜线的整体进行移动,打开检测机构对铜线的粗细以及长度进行检测后,再由限位机构根据铜线宽度调整并将铜线移动至牵引机构内,再由牵引机构带动铜线根据下料辊轴的绕制的位置进行往复运动,使铜线均匀的在下料辊轴上进行绕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铜线在绕制时,因无法进行移动导致铜线缠绕在下料辊轴上的某一处,从而使铜线无法均匀的分布在下料辊轴上。

其二,通过弹簧和伸缩杆将限位块向下按压,使铜线与检测滚轴和抵触辊之间贴合,显示屏通过导线对铜线的长度以及宽度进行检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铜线在移动时,无法对铜线的长度和宽度检测,从而使设备无法对铜线的宽细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内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导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检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上料辊轴1、壳体2、支撑架3、导向机构4、按压组件41、第二电机411、第一齿轮412、第一齿条413、第一固定框414、第二固定板415、按压滚轮416、第一固定板42、第一气缸43、下压滚轮44、第一电机45、皮带46、从动轮47、固定滚轮48、移动滚轮49、检测机构5、检测滚轮51、抵触辊轴52、限位块53、限位框54、弹簧55、伸缩杆56、导线57、显示屏58、限位机构6、第二齿轮61、第二固定框62、第三电机63、第三固定板64、第二齿条65、滑轨66、限位组件67、移动框671、第四电机672、传动链673、滑杆674、第三齿轮675、限位滚轮676、牵引机构7、固定架71、滑槽72、固定杆73、第三齿条74、滑道75、固定导轮76、移动组件77、第一转动电机771、第二气缸772、连接块773、连接架774、传动齿轮775、第一转动齿轮776、第二转动齿轮777、第三转动齿轮778、牵引组件78、转动板781、第二转动电机782、转动块783、牵引滚轮784、下料辊轴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线圈加工用送线装置,包括上料辊轴1、壳体2、支撑架3、导向机构4、检测机构5、限位机构6、牵引机构7和下料辊轴8,所述上料辊轴1设置在壳体2的一端,所述支撑架3固定设置在壳体2的另一端,所述下料辊轴8设置在支撑架3内,所述导向机构4位于上料辊轴1的一侧,且所述导向机构4的两端与壳体2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检测机构5与限位机构6并列设置,且所述检测机构5与壳体2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限位机构6位于壳体2的出料口,且所述限位机构6的两端与壳体2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牵引机构7位于下料辊轴8与限位机构6之间,且所述牵引机构7的底部与支撑架3连接,使用时,由工作人员将铜线从上料辊轴1沿导向机构4、检测机构5、限位机构6、牵引机构7内一直牵引至下料辊轴8内后,打开导向机构4,使导向机构4将将铜线牵扯住,使铜线紧贴导向机构4,并由导向机构4对铜线的整体进行移动,打开检测机构5对铜线的粗细以及长度进行检测后,再由限位机构6根据铜线宽度调整并将铜线移动至牵引机构7内,再由牵引机构7带动铜线根据下料辊轴8的绕制的位置进行往复运动,使铜线均匀的在下料辊轴8上进行绕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铜线在绕制时,因无法进行移动导致铜线缠绕在下料辊轴8上的某一处,从而使铜线无法均匀的分布在下料辊轴8上。

具体的,参照图1-图4所示,所述导向机构4包括按压组件41、第一固定板42、第一气缸43、下压滚轮44、第一电机45、皮带46、两个从动轮47、两个固定滚轮48和四个移动滚轮49,所述按压组件41设置在壳体2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按压组件41贯穿壳体2的外侧壁延伸至壳体2内部,两个所述固定滚轮48对称设置在按压组件41两端的正下方,且两个所述固定滚轮48的两端与壳体2两侧的内侧壁连接,四个所述移动滚轮49呈矩形分布在按压组件41与固定滚轮48之间,且每两个所述移动滚轮49上下对称设置,两个所述从动轮47套设在下方两个移动滚轮49的一端,所述从动轮47上套设有皮带46,所述第一电机45固定设置在壳体2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电机45的输出端贯穿壳体2的外侧壁延伸至内与其中一个从动轮47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42位于两个移动滚轮49之间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固定板42的两端与壳体2两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43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2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气缸43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板42与下压滚轮44的顶端固定连接,铜线在导向机构4里时,打开按压组件41,将铜线按压在按压组件41与固定滚轮48之间,将铜线牵扯住,使铜线紧合在移动滚轮49上,并打开第一电机45带动与电机输出端相对应的移动滚轮49和从动轮47转动,从动轮47转动时带动皮带46与另一个从动轮47同时转动,使两端的移动滚轮49同时转动,铜线位于按压组件41和固定滚轮48之间时,打开按压组件41将铜线按压在固定滚轮48上,再打开第一气缸43带动下压滚轮44将铜线往下压,使铜线更好的贴合在移动滚轮49上进行移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铜线在移动的过程中无法贴合移动滚轮49,从而导致铜线在移动时的稳定性变差。

具体的,参照图3-图4所示,所述按压组件41包括第二电机411、第一齿轮412、第一齿条413、第一固定框414、第二固定板415和两个按压滚轮416,所述第一固定框414竖直设置在壳体2一侧的外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框414上设有滑槽72,所述第一电机45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框414外侧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45底部与第一固定框414上的滑槽72相对应,且所述第一电机45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框414延伸至第一固定框414内部与第一齿轮4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413竖直设置在第一固定框414内,所述第一齿条413的一侧与壳体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413与第一齿轮412啮合,所述第二固定板415套设在电机输出端上,两个所述按压滚轮416对称设置在壳体2内,两个所述按压滚轮416的一端贯穿壳体2的内侧壁延伸至壳体2外侧,且每一个所述按压滚轮416均与相对应的第二固定板415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按压滚轮416的两端均与壳体2的侧壁滑动连接,使用时,能打开第二电机411带动第一齿轮412和第二固定板415沿第一齿条413设置方向上下移动,第二固定板415带动两端的按压滚轮416进行移动,将铜线贴合按压滚轮416与固定滚轮48,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铜线在移动时,因设备无法对移动中的铜线的宽度进行调整,从而使铜线在移动时出现打滑。

具体的,参照图2-图5所示,所述检测机构5包括检测滚轮51、抵触辊轴52、限位块53、限位框54、弹簧55、伸缩杆56、导线57和显示屏58,所述抵触辊轴52两端与壳体2内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检测滚轮51位于抵触辊轴52正上方,所述检测滚轮51顶部与限位块53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框54套设在限位块53上,所述伸缩杆56底部与限位块53的顶部连接,而所述伸缩杆56顶部与限位框54内的顶部连接,所述弹簧55套设在限位杆上,且所述弹簧55的一端与限位块53的顶部连接,而所述弹簧55的另一端与限位框54内的顶部连接,所述限位框54两侧与壳体2内两侧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显示屏58设置在壳体2一侧的外侧壁的底部,所述导线57一端与限位块53顶部连接,且所述导线57的另一端贯穿壳体2一侧的内侧壁延伸至外侧与显示屏58连接,使用时,弹簧55和伸缩杆56将限位块53向下按压,使铜线与检测滚轴和抵触辊之间贴合,显示屏58通过导线57对铜线的长度以及宽度进行检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铜线在移动时,无法对铜线的长度和宽度检测,从而使设备无法对铜线的宽细进行调整。

具体的,参照图3-图6所示,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第二齿轮61、第二固定框62、第三电机63、第三固定板64、两个第二齿条65、两个滑轨66和两组限位组件67,所述第三固定板64的两侧与壳体2内两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框62的底部与第三固定板6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63设置在第二固定框62的顶部,且所述第三电机63的输出端贯穿第二固定框62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固定框62的内部与第二齿轮61连接,两个所述滑轨66对称设置在第三固定板64的顶部,两组所述限位组件67对称设置在第三固定板64的两端,且每组所述限位组件67均与一个滑轨66相对应,两个所述第二齿条65对称设置在第二齿轮61的两侧并与第二齿轮61啮合,且每个所述第二齿条65的一端均与一组限位组件67的内侧固定设置,使用时,打开第三电机63,第三电机63带动第二齿轮61转动,使第二齿轮61带动第二齿条65沿滑轨66设置方向移动,第二齿条65带动限位组件67移动,限位组件67将铜线限制在限位组件67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心铜线在移动时发生位置偏离,从而导致无法对铜线进行有效的输送。

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每组所述限位组件67均包括移动框671、第四电机672、传动链673、滑杆674、四个第三齿轮675和四个限位滚轮676,所述滑杆674固定设置在移动框671内侧的顶部,且滑杆674与滑轨66相对应,四个所述限位滚轮676并列设置在限位框54外侧的底部,四个所述第三齿轮675分别套设在一个限位滚轮676上,且四个所述第三齿轮675上套设有一个传动链673,所述第四电机672设置在移动框671内侧的顶部,且所述第四电机672的输出端贯穿移动框671内侧的顶部延伸至外侧与一个限位滚轮676连接,使用时,打开第四电机672带动一个限位滚轮676和一个第三齿轮675传动,第三齿轮675带动传动链673使其他的第三齿轮675和四个限位滚轮676同时转动,再由第二齿轮61和第二齿条65带动移动框671进行调整,使铜线处于限位滚轮676之间,并由限位滚轮676对铜线进行输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无法对铜线进行限位,从而使铜线在移动时产生晃动或偏离位置。

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7所示,所述牵引机构7包括固定架71、固定杆73、第三齿条74、滑道75、移动组件77、两个固定导轮76和两组牵引组件78,所述固定架71内的底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槽72,两组所述牵引组件78对称设置在固定架71内,且每组所述牵引组件78的底部均与固定架71内侧底部的滑槽72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导轮76上下对称设置在两组牵引组件78之间,所述固定杆73顶部与固定架7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杆73的底部与第三齿条7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道75固定设置在支撑架3内侧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齿条74的一侧与滑道75滑动连接,所述移动组件77设置在第三齿条74的正下方,使用时,铜线从牵引组件78和两个固定导轮76之间穿过连接在下料辊轴8上后,打开牵引组件78沿固定架71内的滑槽72设置方向将铜线夹持在牵引组件78之间,打开移动组件77带动第三齿条74和固定杆73沿滑道75设置方向缓慢移动,使铜线在绕制时可以根据下料辊轴8的绕制位置进行往复运动,使铜线均匀的在下料辊轴8上进行绕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铜线在绕制时,无法移动导致铜线过多绕制在下料辊轴8上的某一处,导致铜线无法平整的绕制在下料辊轴8上,且铜线线体会出现弯曲磨损。

具体的,参照图7所示,所述移动组件77包括第一转动电机771、第二气缸772、连接块773、连接架774、传动齿轮775、第一转动齿轮776、第二转动齿轮777和第三转动齿轮778,所述连接架774呈Y型,所述传动齿轮775设置在连接架774一侧的中间,所述第一转动齿轮776设置在连接架774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转动齿轮776与传动齿轮775啮合,所述第二转动齿轮777设在传动齿轮775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转动齿轮777与传动齿轮775啮合,所述第三转动齿轮778设置在连接架774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齿轮675与第二齿轮61啮合,所述连接架774的底部与连接块773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772横向设置在支撑架3内侧的内侧壁上,且第二气缸772的输出端与连接块773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电机771设置在支撑架3外侧壁和壳体2两侧内侧壁之间的底部,且第一转动电机771的输出端贯穿支撑架3的侧壁和连接架774与传动齿轮775连接,使用时,打开第一转动电机771带动传动齿轮775转动,传动齿轮775带动第一转动齿轮776和第二转动齿轮777同向转动,第二齿轮61带动第三齿轮675反向转动,第一齿轮412与第三齿条74啮合并带动第三齿条74移动,移动至位置时,打开第二气缸772推动连接块773和连接架774,当连接架774推动使连接架774一端的第一转动齿轮776与第三齿条74分离的同时,连接架774另一端的第三转动齿轮778与第三齿条74啮合,使第三齿轮675带动第三齿条74进行反向移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铜线在绕制时可以进行缓慢的往复运动。

具体的,参照图7-图8所示,每组所述牵引组件78均包括转动板781、第二转动电机782、两个转动块783和两个牵引滚轮784,所述第二转动电机782设置在固定架71的顶端,且所述第二转动电机782的输出端贯穿固定架71外侧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架71内部与转动板781连接,每个所述转动块783的一端均与转动板781的一端连接,且每个所述转动块783的另一端均与一个牵引滚轮784的顶端连接,使用时,打开第二转动电机782带动转动板781转动,转动板781转动时带动转动块783和牵引滚轮784移动,两个牵引滚轮784沿固定架71内底部的滑槽72设置方向移动,将铜线夹持在牵引滚轮784之间使铜线在绕制时无法晃动,解决了铜线在绕制时,因往复运动导致铜线的线体摩擦受损。

工作原理:由工作人员将铜线从上料辊轴1沿所有机构内部一直牵引至下料辊轴8上后,打开第一电机45,通过第一电机45输出端上的第一齿轮412和第一齿条413的配合带动第一固定板42和按压滚轮416移动,使按压滚轮416和固定滚轮48将铜线牵扯住,再打开第一电机45带动一个从动轮47和一个移动滚轮49转动,使从动轮47带动皮带46和皮带46另一端的从动轮47与移动滚轮49转动,将铜线移动至抵触辊轴52和检测滚轴之间,使显示器通过导线57检测出铜线的粗细以及长度后,再移动至限位组件67内,通过第三电机63带动第二齿轮61转动,使第二齿轮61带动两个齿条以及限位组件67对铜线进行限位后,再移动至固定架71内,由牵引组件78将铜线夹持住,并由固定导轮76以及牵引组件78对铜线进行限位,然后再打开第一转动电机771带动传动齿轮775转动,传动轮带动第一转动齿轮776和第二传动齿轮775进行同向转动的同时,第二转动齿轮777带动第三转动齿轮778进行反向转动,第一齿轮412与第三齿条74啮合并带动第三齿条74进行移动,第三齿条74带动固定杆73和固定架71进行移动,当移动到固定位置时,打开第二气缸772推动连接块773和连接架774使第一转动齿轮776与第三齿条74分离的同时,第三转动齿轮778和第三齿条74啮合并带动第三齿条74往相反方向移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变压器绕线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