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文档序号:1943530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Zipper strip, zipper, article using zipper and zipper strip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 是由 许道友 朱松峰 杨英鹏 于 2021-09-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其中,拉链带包括链带本体和固定在链带本体的侧边上的拉链牙,链带本体包括第一层链带和第二层链带。该第一层链带和第二层链带均沿拉链带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层链带的第一侧边固定有拉链牙。第二层链带与第一层链带相对设置。第二层链带的远离拉链牙一侧的侧边与第一层链带的第二侧边通过缝合线连接。采用本申请中的方案,在织造工序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拉链带,工艺步骤简单,便于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The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zipper strip, a zipper, an article using the zipper and zipper strip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he zipper belt comprises a zipper belt body and zipper teeth fixed on the side edge of the zipper belt body, and the zipper belt body comprises a first layer of zipper belt and a second layer of zipper belt. The first layer of chain belts and the second layer of chain belts exten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zipper belt. The first side edge of the first layer of chain belt is fixed with zipper teeth. The second layer of chain belt is opposite to the first layer of chain belt. The side edge of the second layer of chain belt far away from the zipper teeth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ide edge of the first layer of chain belt through a sewing thread. Adopt the scheme in this application, just can once only accomplish the zipper strip that has bilayer structure weaving the process, the processing step is simple, is convenient for realize the stable production of batch.)

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拉链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背景技术

拉链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广泛应用于衣物、箱包等制品上。一般地,拉链包括拉链带、固定在拉链带上的拉链牙、以及用于将两条拉链带上的拉链牙进行接合与打开的拉链头。

现今市场中的有少数拉链带是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主要采用超声波压接技术或者采用模具导向模式,这两种方式将单层布带强制性变成双层带,通过事后再次加工等方式将单层布折叠而变成双层带。这些方式生产出的拉链带可能会出现折叠回弹,导致双层结构的拉链带难以应用在一些特制的服装、箱包等制品上。这样不仅导致缝制拉链的过程比较耗时,而且对于原材料的消耗也比较大,这些都会增加拉链缝制过程的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拉链带、拉链、应用拉链的物品及拉链带制作设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带,该拉链带用于形成拉链,所述拉链带包括链带本体和固定在所述链带本体的侧边上的拉链牙,所述链带本体包括:

第一层链带,沿拉链带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层链带的第一侧边固定有所述拉链牙;

第二层链带,沿拉链带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层链带与所述第一层链带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层链带的远离所述拉链牙的侧边与所述第一层链带的第二侧边通过缝合线连接;

所述链带本体构造为通过纺织工艺直接形成所述第一层链带和所述第二层链带的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层链带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层链带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包括多根第一经线和k多根第一纬线,所述第一纬线和所述第一经线相互交织,所述第二层链带包括多根第二经线和多根第二纬线,所述第二纬线和所述第二经线相互交织,所述缝合线分别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纬线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纬线交织。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边缘为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形成为通过所述第一纬线在所述第一边缘处回转而形成的圆弧边缘;所述第二层链带的远离所述拉链牙的侧边的边缘为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形成为通过所述第二纬线在所述第二边缘处回转而形成的圆弧边缘。

可选地,沿所述链带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层链带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层链带主体、第一缝合段和第一支撑段,所述缝合线与所述第一缝合段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纬线交织,所述第一经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层链带主体和所述第一缝合段中,所述第一支撑段中设置有第三经线,所述第三经线不与所述第一纬线交织,所述第三经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经线的直径;

所述第二层链带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层链带主体、第二缝合段和第二支撑段,所述缝合线与所述第二缝合段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第二纬线交织,所述第二经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层链带主体和第二缝合段中,所述第二支撑段中设置有第四经线,所述第四经线不与所述第二纬线交织,所述第四经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经线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主体和所述第一缝合段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隔离段,所述第一隔离段中的1~4个筘齿不穿设第一经线;所述第二层链带主体和所述第二缝合段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离段,所述第二隔离段中的1~4个筘齿不穿设第二经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背离所述第二层链带的一侧的表面用于与被缝制物的边缘部重叠,所述第一层链带具有第一缝制位置,所述第二层链带具有第二缝制位置,所述第一缝制位置和所述第二缝制位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层链带、所述第二层链带与所述被缝制物缝制到一起,所述第二缝制位置位于所述第二层链带的靠近所述拉链牙的侧边,沿所述链带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缝制位置和所述第二缝制位置与所述拉链牙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和所述第二层链带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被缝制物的边缘部的容纳空间。

可选地,所述链带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为斜纹组织。

可选地,所述第一层链带的宽度是所述第二层链带的宽度的整数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带制作设备,该设备用于将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中的所述链带本体和所述拉链牙缝合,所述拉链带制作设备包括缝合针板组,所述缝合针板组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缝合针板和第二缝合针板,所述拉链带穿设于所述第一缝合针板和所述第二缝合针板之间,所述第一缝合针板的与所述第二层链带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链带槽,所述链带槽沿所述拉链带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缝合针板,所述第二层链带可滑动地与所述链带槽配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该拉链包括第一拉链带、第二拉链带、以及用于使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彼此接合或分开的拉链头,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中的至少一者为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拉链的物品,该物品包括上述的拉链。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带织造方法,用于织造上述的任一项所述的拉链带,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提纬装置控制前后综框的上下运动,交替织造所述第一层链带和所述第二层链带,同步完成所述第一层链带以及所述第二层链带的与所述第一层链带对齐部分的织造,所述第一层链带织造完成后,织造所述第二层链带的剩余部分;

利用所述缝合线将所述第一层链带和所述第二层链带对齐的端部进行缝合。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拉链带,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织造工序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具有双层结构的拉链带,不需要在后续的工序中再利用其它功能设备或装置对拉链带进行二次处理,工艺步骤简单,便于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而且,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折叠形成双层结构不同,由于本申请的双层结构的拉链带是在织造过程中直接一体成型的,在第一层链带和第二层链带的连接处直接通过缝合线连接,无需折叠,没有储存应力,最终得到的双层结构稳定,自然状态下,折叠状态保持原状态,不回弹,不产生褶皱,减少不良品产生,能够批量化稳定生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拉链与被缝制物缝制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拉链与被缝制物缝制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斜纹组织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一运动步骤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二运动步骤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三运动步骤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四运动步骤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带制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带制作设备的缝合针板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拉链的物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拉链带;10-链带本体;11-第一层链带;111-第一经线;112-第一纬线;113-第一边缘;114-第一层链带主体;115-第一缝合段;116-第一支撑段;117-第三经线;118-第一隔离段;12-第二层链带;121-第二经线;122-第二纬线;123-第二边缘;124-第四经线;13-容纳空间;14-连接部;15-缝合线;20-拉链牙;91-第一缝制位置;92-第二缝制位置;200-拉链;201-拉链头;300-拉链带制作设备;301-第一缝合针板;3011-链带槽;302-第二缝合针板;303-缝针;304-底线钩针;305-转向轮;308-上缝线;309-底线;400-应用拉链的物品;400-被缝制物;401-边缘部;402-本体部;2-纱线;3-转向轴;4、5、6、7、8、9、10、11-综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组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200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200的横截面示意图,为了能够生产出质量良好的双层拉链带100,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如图1-4所示,提供了一种拉链带100,用于形成拉链200。拉链带100包括链带本体10和固定在链带本体10的侧边上的拉链牙20,链带本体10包括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该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均沿拉链带100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层链带11的第一侧边固定有拉链牙20。第二层链带12与第一层链带11相对设置。第二层链带12的远离拉链牙20一侧的侧边与第一层链带11的第二侧边通过缝合线15连接。缝合线15同时参与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的织造过程,将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连接在一起,起到缝制作用。链带本体10构造为通过纺织工艺直接形成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的一体成型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是指在第一层链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侧端(即,安装有拉链牙20的侧端,图1中为左侧端),另一个侧端(即,远离拉链牙20的侧端,图中为右侧端)则称为第二侧边。

“直接形成”指通过织造工艺的单个工序一次性形成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而不是,通过第一工序形成第一层链带11,通过第二工序形成第二层链带12,然后通过事后再加工的工序,将两层链带连接,也不是,通过将链带本体10的远离拉链牙20一侧的侧边折叠形成两层链带。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织造工序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具有双层结构(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的拉链带100,不需要在后续的工序中再利用其它功能设备或装置对拉链带100进行二次处理(如超声波熔接等折边设备或超声波装置将单层拉链带100强制性变成双层拉链带100),工艺步骤简单,便于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而且,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折叠形成双层结构不同,由于本申请的双层结构的拉链带100是在织造过程中直接一体成型的,在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的连接处直接通过缝合线15连接,无需折叠,没有储存应力,最终得到的双层结构稳定,自然状态下,折叠状态保持原状态,不回弹,不产生褶皱,减少不良品产生,能够批量化稳定生产。因此,通过上述方案能够生产出质量良好的双层结构的拉链带100。

可选地,第二层链带12的宽度小于第一层链带11的宽度。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之间的宽度差异使得相应的拉链200的缝制过程易于进行,例如,在缝制拉链牙20时,由于第二层链带12的侧边与拉链牙20间隔开,只需将第一层链带11的第一侧边与拉链牙20缝制即可,由于上述的宽度差异使得第二层拉链带100不会对第一层拉链带100和拉链牙20的缝制过程造成干扰。而且,在将被缝制物400的边缘部401缝制到链带本体10上时,例如,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拉链200与被缝制物400缝制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被缝制物400与第二层拉链带100分别位于第一层拉链带100的两侧,边缘部401与链带本体10的重叠宽度可等于第二拉链带100的宽度,这样使得边缘部401重叠于链带本体10的部分与第二层拉链带100相对于第一层拉链带100对称布置,使得第一层拉链带100两侧的强度一致,使得在缝制过程中使被缝制物400无褶皱,并提高最终制品的美观性。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层链带11包括多根第一经线111和多根第一纬线112,第一纬线112和第一经线111相互交织;第二层链带12包括多根第二经线121和多根第二纬线122,第二纬线122和第二经线121相互交织。缝合线15分别与至少一部分第一纬线112和至少一部分第二纬线122交织,从而通过缝合线15将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连接。缝合线15每次与第一纬线112交织一次(来回一次),缝合线15下次接着与第二纬线122交织一次(来回一次),一直处于交织中,有时候第一纬线112有时不与缝合线15交织。

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分别具有各自的经线和纬线,而且,第一层拉链带100中的第一纬线112和第一经线111不与第二层拉链带100中的第二纬线122和第二经线121交织,这样有助于形成处连接处外分离的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而且,缝合线15仅与第一纬线112和第二纬线122交织,不与第一经线111和第二经线121交织,一方面便于通过最少的宽度将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连接,另一方面,使缝合位置的平整度更好,美观性更好。

为了增加拉链带100的美观性,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层链带11的第二侧边的边缘为第一边缘113,第一边缘113形成为通过第一纬线112在第一边缘113处回转而形成的圆弧边缘;第二层链带12的远离拉链牙20的侧边的边缘为第二边缘123,第二边缘123形成为通过第二纬线122在第二边缘123处回转而形成的圆弧边缘。

在链带本体10具体的织造过程中,第一纬线112和第二纬线122的纬纱需要来回往复运动,当纬线到达对应的第一边缘113或第二边缘123处时,纬线掉头转向,从而使第一边缘113和第二边缘123形成圆弧边缘。圆弧边缘不仅美观性好,而且,在缝制过程中,圆弧边缘较顺滑,不容易与被缝制物400产生钩挂,与人体接触时也不容易对人体产生不适感。

在织造时,第一纬线112或第二纬线122有时不与缝合线15交织,有时与缝合线15交织,换言之,某些位置的第一纬线112和第二纬线122有时不会同时与缝合线15交织,因此交织过程中第一纬线112和第二纬线122的张力线是变化的,可能导致出现凹凸不平的表面。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斜纹组织的示意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7所示,沿链带本体10的宽度方向,第一层链带1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层链带主体114、第一缝合段115和第一支撑段116。沿链带的宽度方向,第一纬线112从第一层链带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层链带主体114、第一缝合段115和第一支撑段116中的经线交织。缝合线15与第一缝合段115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纬线112交织,换言之,缝合线15具体与第一层链带11的第一缝合段115连接。第一经线111设置于第一层链带主体114和第一缝合段115中,第一支撑段116中不设置的第一经线111,替代地,第一支撑段116中设置有第三经线117。第三经线117不与第一纬线112交织,第一纬线112从第三经线117的上方或下方穿过。第三经线117的直径大于第一经线111的直径。“第三经线117不与第一纬线112交织”指的是第一纬线112从第三经线117的上方或下方穿过,第一纬线112不施加作用力在第三经线117上。

第二层链带1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层链带主体、第二缝合段和第二支撑段。沿链带的宽度方向,第二纬线122从第二层链带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层链带主体、第二缝合段和第二支撑段中的经线交织。缝合线15与第二缝合段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纬线122交织,换言之,缝合线15具体与第二层链带12的第二缝合段连接。第二经线121设置于第二层链带主体和第二缝合段中,第二支撑段中不设置的第二经线121,替代地,第二支撑段中设置有第四经线124。第四经线124不与第二纬线122交织。第四经线124的直径大于第二经线121的直径。“第四经线124不与第二纬线122交织”指的是第二纬线122从第四经线124的上方或下方穿过,第二纬线122不施加作用力在第四经线124上。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紧挨着缝合段设置有支撑段,并且支撑段中设置有较粗的第三经线117或第四经线124,强度较高,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抵抗住第一纬线112和第二纬线122的变化的张力,防止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的连接位置出现凹凸不平。而且,第三经线117和第四经线124还能起到分隔作用,防止缝合线15与第一层拉链带100和第二层拉链带100交织的过程中影响到周边的纱线,防止出现重纱或跳纱等不良品出现。

纬线在远离拉链牙20的一侧的边缘掉头(即第一支撑段116和第二支撑段)处,掉头的位置张力值较大,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紧邻设置有缝合线15的缝合段处设置强度更大的支撑段,承载该张力,防止张力传递到缝合线15处,让缝合线15发生移位,造成漏织等不良产品产生。

可选地,第三经线117和第四经线124可采用包纱材料。

为了提高第一层链带主体114和第二层链带主体的连接处的表面外观质量,第一层链带主体114和第一缝合段115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隔离段118,第一隔离段118中的1~4个筘齿不穿设第一经线111,可选地,2个筘齿不穿设经线;第二层链带主体和第二缝合段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隔离段,第二隔离段中的1~4个筘齿不穿设第二经线121,可选地,2个筘齿不穿设经线。筘齿是织布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形状像梳子,用来确定经纱的密度,保持经纱的位置,并把纬线打紧。

缝合线15与第一纬线112、第二纬线122交织后,在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的连接处产生收缩,使得第一经线111和第二经线121过紧,可能会造成凹凸不平的外观。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空若干个筘齿不穿经线,能够通过该第一隔离段118将第一缝合段115和第一层链带主体114分隔开,通过该第二隔离段将第二缝合段和第二层链带主体分隔开,防止使得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在织机上保持平整。

在本申请中对于如何将被缝制物400与链带本体10缝制在一起不作限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层链带11背离第二层链带12的一侧的表面用于与被缝制物400的边缘部401重叠。第一层链带11夹设于第二层链带12和被缝制物400之间。第一层链带11具有第一缝制位置91,第二层链带12具有第二缝制位置92,第一缝制位置91和第二缝制位置92用于将第一层链带11、第二层链带12与被缝制物400缝制到一起。第二缝制位置92位于第二层链带12的靠近拉链牙20的侧边。沿链带本体10的宽度方向,第一缝制位置91和第二缝制位置92与拉链牙20的距离相等。换言之,缝线直接依次穿设于被缝制物400、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从而将第一层链带11、第二层链带12与被缝制物400缝制到一起。

由于被缝制物400与第二层链带12不在第一层链带11的同一侧,被缝制物400与第二层链带12相对于第一层链带11形成对称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拉链带100的两侧存在强度差的问题,使得在缝制过程中使被缝制物400无褶皱,并提高最终制品的美观性。

图6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拉链200与被缝制物400缝制状态的横截面示意图,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被缝制物400的边缘部401的容纳空间13。被缝制物400的边缘部401夹设于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之间,第二层链带12夹设于被缝制物400的边缘部401与本体部402之间,同时,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之间连接部14还能充当拉链200的包边,从而省去传统的拉链200包边,进一步简化缝制工艺,降低缝制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链带本体10的至少一部分为斜纹组织。可选地,第一层链带主体114和第二层链带主体分别为斜纹组织,纹路显示约为多个“W”形状,美观性更好。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层链带11的宽度是第二层链带12的宽度的整数倍。可选地,第一层链带11的宽度与第二层链带12的宽度之比为2:1或3:1。

本申请中的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所用的纱线原料、线密度等相同,而且基础花纹均为斜纹组织,基础单元花纹会影响拉链带100的宽度,由于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第一层链带11的宽度是第二层链带12的宽度的整数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带制作设备300,该设备用于缝合上述的任一项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拉链带100,具体地,用于将链带本体10和拉链牙20缝合,将拉链牙20车缝至链带本体10上。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带制作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拉链带制作设备300包括拉链带100驱动件和缝合针板组。拉链带100驱动件用于驱动拉链带100沿拉链带100的长度方向进给。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带制作设备300的缝合针板组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4所示,缝合针板组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缝合针板301和第二缝合针板302。拉链带100穿设于第一缝合针板301和第二缝合针板302之间。该拉链带制作设备300能够将一对链牙车缝到一对链带本体10上。

如图13所示,该拉链带制作设备300还包括缝针303、底线钩针304和转向轮305。缝合针板组上设置有缝合针孔,缝合针板组的上方设置有缝针303,缝针303上穿设有上缝线308,缝合针板组的下方设置有底线钩针304,底线钩针304上穿设有底线309。在缝制过程中,在拉链带100驱动件的作用下,两条链带本体10由转向轮305进入拉链带制作设备300的缝合针板组,通过缝针303带动上缝线308,底线钩针304带动底线309,将一对链牙,车缝到一对链带本体10上,形成带拉链牙20的双层结构的拉链200。

为了便于对具有双层结构的链带主体进行车缝,如图14所示,第一缝合针板301的与第二层链带12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链带槽3011,链带槽3011沿拉链带10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缝合针板301。第二层链带12可滑动地与链带槽3011配合。链带槽3011的宽度、深度与链带本体10的第二层链带12相适配。在对链带本体10和拉链牙20缝合时,第二层链带12能够刚好从链带槽3011内顺畅通过,从而在拉链带100的宽度方向上能够将链带本体10限位于第一缝合针板301和第二缝合针板302之间,从而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拉链带100左右侧厚度不一致而影响链带本体10与拉链牙20的缝制的问题。“左右”指的是拉链带100的宽度方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200。如图8所示,该拉链200包括第一拉链带100、第二拉链带100、以及用于使第一拉链带100和第二拉链带100彼此接合或分开的拉链头201。第一拉链带100和第二拉链带100中的至少一者为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拉链带100。

本申请的拉链200中由于其拉链带100上的链带本体10具有双层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便于与被缝制物400形成对称结构,能够有效防止被缝制物400(如布料)褶皱的产生,提高相应的制品的美观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拉链的物品400,采用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拉链200。本实施例提供的物品具有与上述拉链200相同的技术效果。该应用拉链的物品400为上述的被缝制物400。该物品可以为服装、包袋、帐篷、被罩枕套等床品、整理袋等日用品、汽车座椅套等车内用品等。

例如:该物品为如图15所示的衣物(其中一种应用拉链的物品400),衣物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两侧的部分作为物品本体,两侧本体相对的侧边作为边缘部401,用于与拉链200中的第一层链带11、第二层链带12相连。通过将第一层链带11、第二层链带12与衣物的边缘部401缝合,由于双层结构刚度强度更好,能够有效防止被缝制物400(如布料)褶皱的产生,提高相应的制品的美观性。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一运动步骤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二运动步骤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三运动步骤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过程中综框的第四运动步骤示意图。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拉链带织造方法,用于织造上述的任一项的拉链带。该方法包括通过提纬装置控制前后综框的上下运动,交替织造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同步完成第一层链带11以及第二层链带12的与第一层链带11对齐部分的织造;第一层链带11织造完成后,织造第二层链带12的剩余部分;利用缝合线15将第一层链带11和第二层链带12对齐的端部进行缝合。

在本申请中对于具体的织造工艺中的综框的运动轨迹不作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12所示,各种特性功能材料的纱线2通过转向轴3进入织机的提综装置,通过综框4、综框5、综框6、综框7、综框8、综框9、综框10、综框11,进行相应规律的上下运动,从而完成对具有双层结构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结合如图7所示的织造工艺图,综框的一部分运动过程如图9-12所示,完成最终产品具有双层结构的链带本体10的织造。在其中一些运动步骤中,如图9所示,在织第二层链带12时,综框4、综框8上升,综框5、综框6、综框7、综框9、综框10、综框11沉于下部;如图10所示,在织第一层链带11时,综框4、综框8不变,综框5、综框6、综框9、综框10上升,综框7、综框11沉于下部;如图11所示,继续织第二层链带12时,综框5、综框9不变,综框4、综框6、综框7、综框8、综框10、综框11沉于下部;如图12所示,继续织第一层链带11时,综框5、综框9、综框6、综框10不变,综框4、综框7、综框8、综框11上升。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快拆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