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

文档序号:1946320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 (Amphibious bionic robot ) 是由 金贺荣 侯硕 卫锐 宜亚丽 赵丁选 赵红凯 李依帆 于 2021-10-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其包括鱼壳、挡板、游动行走装置、样本采集装置、图像摄影装置和上浮下潜装置,上鱼壳和下鱼壳分别与行走外壳的两端固连,鱼头挡板和鱼尾挡板分别位于行走外壳的前后端,样本采集装置和下鱼壳的开口槽上壁固连,图像摄影装置和上浮下潜装置分别位于上鱼壳的内部。游动行走装置可实现水下前进、后退、转弯运动及崎岖路面走动,图像摄影装置可实现能够稳定拍摄水下和陆面两种环境中的有用信息,上浮下潜装置可实现仿生机器鱼垂直上下运动,样本采集装置可实现抓取的样本和钻探坚硬的样本。本发明可在水下和路面上行走,同时搭载两种机械手,可以进行资源采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mphibious bionic robot which comprises a fish shell, a baffle, a traveling walking device, a sample acquisition device, an image photographing device and a floating and diving device, wherein an upper fish shell and a lower fish shell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wo ends of a walking shell respectively, a fish head baffle and a fish tail baffle are positioned at the front end and the rear end of the walking shell respectively, the sample acquisition devic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wall of an open slot of the lower fish shell, and the image photographing device and the floating and diving device are positioned in the upper fish shell respectively. The walking device can realize underwater advancing, retreating, turning movement and walking on rugged road surfaces, the image photographing device can stably photograph useful information in two environments of underwater and land surfaces, the floating diving device can realize vertical up-and-down movement of the bionic robot fish, and the sample collecting device can realize a captured sample and a hard sample for drilling. The invention can travel under water and on the road surface, simultaneously carries two manipulators, can collect resources and has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仿生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需要充分利用陆地、海洋等资源来维持自身发展,相较于传统机器人,水陆两栖机器人可以适应更多的工作环境,从而能够扩大活动范围,采集更多的资源。

针对已经公开的专利,例如申请号为202011274282.6的一种水陆两栖机器人,解决机器人两栖行走问题,采用腿机构,利用电机和复合曲柄摇杆滑块机构驱动,但是容易产生滑动摩擦,使效率降低;申请号为201810678294.1的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实现机器人既可以在水中灵活运动,同时也可以在复杂陆地上行走,同时搭载多种传感测试器,可以进行水下信息采集,但功能单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通过采用凸轮机构的胸鳍,防止运动过程中急回情况的发生,促进机体的平稳运动,同时减少滑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外框、中框和内框组合的图像摄影装置,不仅实现云台三自由度的移动,而且能够稳定拍摄水陆两种环境中的有用信息,使其活动范围更加广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其包括上鱼壳、下鱼壳、鱼头挡板、鱼尾挡板、游动行走装置、样本采集装置、图像摄影装置和上浮下潜装置,所述上鱼壳和所述下鱼壳分别与所述游动行走装置中行走外壳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鱼头挡板和所述鱼尾挡板分别位于所述游动行走装置中行走外壳的前后端,所述样本采集装置和所述下鱼壳的开口槽上壁固定连接,所述图像摄影装置和所述上浮下潜装置分别位于所述上鱼壳的内部。所述游动行走装置,其包括行走外壳、凸轮、摆杆、柔性波动鳍、步进电机、电机支架、尾鳍连接件、尾鳍、双轴舵机和舵机支架,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凸轮的转动中心连接,所述凸轮的凹槽和所述摆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摆杆的第二端和所述柔性波动鳍连接;所述双轴舵机的外壳通过舵机支架和所述鱼尾挡板外侧的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双轴舵机的输出轴通过舵机支架和所述尾鳍连接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尾鳍连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的尾鳍固定连接。所述样本采集装置,其包括抓取机械手、钻取机械手、升降台、并联平台、电机和收集箱,所述升降台的第一端和所述抓取机械手分别与所述下鱼壳开口槽上壁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的第二端和所述并联平台的底座连接,所述电机的外壳和所述并联平台的主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主平台的轴孔和所述钻取机械手连接,所述收集箱位于所述下鱼壳底部的凹槽内。所述图像摄影装置,其包括外旋转装置、外框装置、中框装置、内框装置、摄像机、防水壳、内框电机、外框电机和第一联轴器,所述外框装置的下端和所述外旋转装置中外旋转架上端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壳和所述外旋转装置中外旋转架上端的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外框电机的外壳和所述外框装置的上端连接,所述外框电机的输出轴和所述中框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中框装置的第二端和所述内框电机的外壳连接,所述内框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一联轴器穿过所述中框装置的第二端和所述内框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摄像机位于所述内框装置的内部;所述上浮下潜装置,其包括第一圆台、第二圆台、重心调节装置和吸排水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鱼头挡板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圆台和所述鱼尾挡板的内侧连接,所述重心调节装置和所述吸排水调节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第二圆台之间。

可优选的是,在所述游动行走装置中,所述电机支架对称分布在所述行走外壳的两端,且和所述行走外壳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步进电机的外壳和所述电机支架固定连接。

可优选的是,所述外旋转装置,其包括外旋转架、外旋转轴、蜗轮、蜗杆、蜗轮蜗杆箱、驱动电机和磁环编码器,所述外旋转轴的上端和所述外旋转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外旋转轴的下端依次与磁环编码器和蜗轮连接,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啮合,所述蜗杆通过第一联轴器和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蜗轮蜗杆箱的安装孔和所述外旋转轴中部安装端连接。

可优选的是,所述重心调节装置,其包括直流电机、电机支架、同步带、第一同步带轮、第二同步带轮、同步带轮轴、配重块、光轴、光轴滑块、光轴座和第二联轴器,所述直流电机的外壳和所述电机支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支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圆台内侧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直流电机的输出轴依次通过第二联轴器和同步带轮轴与所述第一同步带轮的中心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轮的外圈通过同步带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轮的中心通过同步带轮轴和所述第二圆台内侧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的第一端和所述同步带的中部连接,所述配重块的第二端和所述光轴滑块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光轴滑块的第二端和所述光轴的中部连接,所述光轴的两端通过光轴座分别与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第二圆台内侧的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

可优选的是,所述吸排水调节装置,其包括水泵、水箱、常闭式电磁阀、铝型材和管路,所述铝型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圆台和所述第二圆台内侧的第三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水泵、所述水箱和所述常闭式电磁阀的外壳分别与所述铝型材中部的第一安装端、第二安装端和第三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和所述常闭式电磁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常闭式电磁阀的第二端通过管路和所述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作为装置的进水口,所述水箱的出水口作为装置的出水口。

可优选的是,所述蜗轮、所述蜗杆、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磁环编码器均在蜗轮蜗杆箱内部,所述外框装置、所述中框装置、所述内框装置和所述摄像机均在防水壳内部,所述防水壳对称分布在所述外旋转架的两侧。

可优选的是,所述钻取机械手、所述升降台、所述并联平台和所述电机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一圆台的轴线和所述鱼头挡板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圆台的轴线和所述鱼尾挡板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优选的是,所述凸轮、所述摆杆、所述柔性波动鳍和所述步进电机对称分布在所述行走外壳的两侧;所述光轴呈上下对称分布在所述同步带的两侧,所述水泵、所述水箱和所述常闭式电磁阀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游动行走装置采用胸鳍和尾鳍结合的设计,其中胸鳍采用凸轮机构,考虑到构造组成简单,能够防止急回情况的发生,能够促进机体的平稳运动。

2.本发明的图像摄影装置采用外框装置、中框装置和内框装置的设计,可以实现图像摄影装置的三自由度移动,并且结构紧凑,能够稳定拍摄水下和陆面两种环境中的有用信息,并能帮助机器人在两种环境下的行走。

3.本发明的上浮下潜装置采用重心调节装置和吸排水调节装置的设计,可实现仿生机器人垂直上下运动或倾斜着上下运动,使机器人运动更加灵活,行动更加方便。

4.本发明的样本采集装置中的抓取机械手采用双挖斗结构,相较普通机械手能够采集水下特殊的沙土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的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游动行走装置在胸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游动行走装置在胸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游动行走装置在尾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钻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图像摄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图像摄影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上浮下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中重心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

上鱼壳1,下鱼壳2,鱼头挡板3,鱼尾挡板4,游动行走装置5,行走外壳51,凸轮52,摆杆53,柔性波动鳍54,步进电机55,电机支架56,尾鳍连接件57,尾鳍58,双轴舵机59,舵机支架510,样本采集装置6,抓取机械手61,钻取机械手62,升降台63,并联平台64,电机65,收集箱66,图像摄影装置7,外旋转装置71,外旋转架711,外旋转轴712,蜗轮713,蜗杆714,蜗轮蜗杆箱715,驱动电机716,磁环编码器717,外框装置72,中框装置73,内框装置74,摄像机75,防水壳76,内框电机77,外框电机78,第一联轴器79,上浮下潜装置8,第一圆台81,第二圆台82,重心调节装置83,直流电机831,电机支架832,同步带833,第一同步带轮834,第二同步带轮835,同步带轮轴836,配重块837,光轴838,光轴滑块839,光轴座8310,第二联轴器8311,吸排水调节装置84,水泵841,水箱842,常闭式电磁阀843,铝型材844,管路85。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尽本发明之技术内容、结构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如图1并结合图2和图3所示,包括上鱼壳1、下鱼壳2、鱼头挡板3、鱼尾挡板4、游动行走装置5、样本采集装置6、图像摄影装置7和上浮下潜装置8,游动行走装置5可实现水下前进、后退、转弯运动及崎岖路面走动,控制仿生机器人的平衡和提供动力;图像摄影装置7可实现三自由度运动,能够稳定拍摄水下、陆面两种环境中的有用信息和收集图像;上浮下潜装置8调节仿生机器人的重心和控制仿生机器人的沉浮,包括重心调节部分和吸排水调节部分,可实现仿生机器鱼垂直上下运动;样本采集装置6用于收集资源,其中抓取机械手61可实现直接接触需要被抓取的样本,钻取机械手62可实现钻探坚硬的样本。该两栖仿生机器人既可在水中灵活运动,同时也可以在复杂陆地上行走,同时搭载两个机械手,即抓取机械手61和钻取机械手62,可以进行资源采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上鱼壳1和下鱼壳2皆由蒙皮与玻璃钢组成,上鱼壳1通过螺栓和游动行走装置5中行走外壳51的上端固定连接,下鱼壳2通过螺栓和游动行走装置5中行走外壳51的下端固定连接,鱼头挡板3和鱼尾挡板4分别位于游动行走装置5中行走外壳51的前后端,并通过螺栓分别与游动行走装置5中行走外壳51的前后端、上鱼壳1和下鱼壳2连接,样本采集装置6和下鱼壳2的开口槽上壁固定连接,图像摄影装置7和上浮下潜装置8分别位于上鱼壳1的内部,图像摄影装置7中的蜗轮蜗杆箱715安装在上浮下潜装置8的铝型材844上,并且外旋转轴712通过上鱼壳1上的轴孔,仿生机器人的缝隙处涂抹防水胶,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游动行走装置5,如图4并结合图5和图6所示,其包括行走外壳51、凸轮52、摆杆53、柔性波动鳍54、步进电机55、电机支架56、尾鳍连接件57、尾鳍58、双轴舵机59和舵机支架510,具体而言,步进电机55带有编码器,凸轮52、摆杆53、柔性波动鳍54和步进电机55对称分布在行走外壳51的两侧,行走外壳51两侧分别设有7个驱动室,柔性波动鳍54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摆杆53所连接的柔性波动鳍54之间的相位差最大为120度。

电机支架56对称分布在行走外壳51的两端,且通过螺栓和行走外壳51两端的驱动室固定连接,步进电机55的外壳和电机支架56固定连接,步进电机55的输出轴和凸轮52的转动中心连接,凸轮52的凹槽和摆杆5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摆杆53的第二端和柔性波动鳍54连接;双轴舵机59的外壳通过舵机支架510和鱼尾挡板4外侧的中心固定连接,双轴舵机59的输出轴通过舵机支架510和尾鳍连接件57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尾鳍58采用对称结构,通过螺栓安装在尾鳍连接件57第二端两侧壁的中部。

样本采集装置6,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抓取机械手61、钻取机械手62、升降台63、并联平台64、电机65和收集箱66,具体而言,钻取机械手61、升降台63、并联平台64和电机65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升降台63的第一端和抓取机械手61分别与下鱼壳2开口槽上壁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升降台63的第二端通过螺栓和并联平台64的底座连接,电机65的外壳通过螺栓和并联平台64的主平台固定连接,电机65的输出轴穿过主平台的轴孔和钻取机械手62连接,电机65驱动钻取机械手62旋转,收集箱66位于下鱼壳2底部的凹槽内。

图像摄影装置7,如图9所示,其包括图像摄影装置7、外旋转装置71、外框装置72、中框装置73、内框装置74、摄像机75、防水壳76、内框电机77、外框电机78和第一联轴器79。外框装置72的下端和外旋转装置71中外旋转架711上端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防水壳76和外旋转装置71中外旋转架711上端的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外框电机78的外壳和外框装置72的上端连接,外框电机78的输出轴和中框装置73的第一端连接,中框装置73的第二端和内框电机77的外壳连接,内框电机77的输出轴通过第一联轴器79穿过中框装置73的第二端和内框装置74的第一端连接,摄像机75位于内框装置74的内部。

外旋转装置71,如图10所示,包括外旋转架711、外旋转轴712、蜗轮713、蜗杆714、蜗轮蜗杆箱715、驱动电机716和磁环编码器717,外旋转轴712的上端和外旋转架711的下端固定连接,外旋转轴712的下端依次与磁环编码器717和蜗轮713连接,蜗轮713和蜗杆714啮合,蜗杆714通过第一联轴器79和驱动电机716的输出轴连接,蜗轮蜗杆箱715的安装孔和外旋转轴712中部安装端连接。

具体而言,外框装置72、中框装置73、内框装置74和摄像机75均在防水壳76内部,防水壳76对称分布在外旋转架711的两侧;蜗轮713、蜗杆714、驱动电机716和磁环编码器717均在蜗轮蜗杆箱715的内部。

上浮下潜装置8,如图11所示,包括第一圆台81、第二圆台82、重心调节装置83和吸排水调节装置84,第一圆台81和鱼头挡板3的内侧连接,第二圆台82和鱼尾挡板4的内侧连接,重心调节装置83和吸排水调节装置84分别位于第一圆台81和第二圆台82之间,同时第一圆台81的轴线和鱼头挡板3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圆台82的轴线和鱼尾挡板4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重心调节装置83,如图12所示,包括直流电机831、电机支架832、同步带833、第一同步带轮834、第二同步带轮835、同步带轮轴836、配重块837、光轴838、光轴滑块839、光轴座8310和第二联轴器8311,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重心调节装置83运行的稳定性,光轴838呈上下对称分布在同步带833的两侧。

直流电机831的外壳和电机支架83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电机支架832的第二端和第一圆台81内侧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直流电机831的输出轴依次通过第二联轴器8311和同步带轮轴836与第一同步带轮834的中心连接,第一同步带轮834的外圈通过同步带833和第二同步带轮835的外圈连接,第二同步带轮835的中心通过同步带轮轴836和第二圆台82内侧的第一安装端固定连接,配重块837的第一端和同步带833的中部连接,配重块837的第二端通过螺栓和光轴滑块839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光轴滑块839的第二端和光轴838的中部连接,光轴滑块839可以在光轴838上自由滑动,光轴838的两端通过光轴座8310分别与第一圆台81和第二圆台82内侧的第二安装端固定连接。

吸排水调节装置,其包括水泵841、水箱842、常闭式电磁阀843、铝型材844和管路85,铝型材84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圆台81和第二圆台82内侧的第三安装端固定连接,水泵841、水箱842和常闭式电磁阀843的外壳分别与铝型材844中部的第一安装端、第二安装端和第三安装端固定连接,且水泵841、水箱842和常闭式电磁阀843位于同一平面上,水泵841的出水口通过管路85和常闭式电磁阀843的第一端连接,常闭式电磁阀843的第二端通过管路85和水箱842的进水口连接,水泵841的进水口作为装置的进水口,水箱842的出水口作为装置的出水口。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做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分为陆地和水下两个工作过程,主要工作过程是这样实现的:

1.陆地工作过程:

启动机器人游动行走装置5的两侧步进电机55运动,步进电机55通过摆杆53带动柔性波动鳍54进行节律型的振动动作,由于在行走外壳51一侧的柔性波动鳍54有两个波谷,使得机器人始终保持4个点接触地面,并通过摆杆53动作驱动柔性波动鳍54进行运动。

当要采集陆地上的资源时,机器人通过图像摄影装置7发现资源并定位资源位置,并通过外框装置72、中框装置73和内框装置74实现图像摄影装置7三自由度移动,通过驱动驱动电机716,在蜗轮蜗杆箱715中蜗轮713和蜗杆714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外旋转装置71的外旋转轴712和外旋转架711进行旋转,外旋转轴712上的磁环编码器717可以反馈出外旋转轴712的旋转角,与驱动电机717相配合,从而达到外旋转轴712转角的预设值,从而带动外旋转架711上左右两侧的摄像机75旋转;当只需要调整左右两侧中的一个摄像机75时,分别启动内框电机77和外框电机78,中框装置73中外框电机78驱动中框装置73运动,内框装置74在内框电机77带动下旋转,使得单个摄像机75可以实现左右上下的运动,从而能够稳定拍摄陆面环境中的有用信息。

在定位资源位置后,接着启动样本采集装置6中的抓取机械手61抓取资源并放入下鱼壳2底部的收集箱66,当需要收集的资源坚硬且不易抓取时,启动样本采集装置6中的钻取机械手62将资源破碎,破碎后在通过抓取机械手61将资源收集,升降平台63能够实现钻取机械手61的上下运动,并联平台64能够实现钻取机械手61的多角度转动,从而保证抓取机械手61的全方位抓取,快速收集资源。

2.水下工作过程:

当机器人需要下水时,启动上浮下潜装置8中的重心调节装置83,同时打开吸排水装置84中的常闭式电磁阀843,将水泵841开始顺时针方向运动,机器人外部的水将通过管路85从下鱼壳2上的进水口引入到水箱842中,从而增大机器人的总重,进而使得机器人能够垂直向下运动。

当机器人需要在水下运动时,由于胸鳍部分的柔性波动鳍54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摆杆53所连接的柔性波动鳍54之间的相位差最大为120度,通过摆杆53控制柔性波动鳍54的端面,内端面与外端面的边沿线进行正弦运动,由于内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小于外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这样在游动行走装置5的步进电机55作用下,摆杆53带动柔性波动鳍产生波形,使其运动与真实鱼胸鳍运动相似,位于尾鳍的双轴舵机59直接驱动尾鳍运动,由胸鳍部分和尾鳍部分共同为机器人提供动力,从而机器人在游动行走装置5下实现水下的前进、后退和转弯等运动。

当要采集陆地上的资源时,通过图像摄影装置7收集图像和确定资源位置,通过外框装置72、中框装置73和内框装置74实现图像摄影装置7三自由度移动,通过调节外旋转装置71的外旋转轴712,在蜗轮蜗杆箱715中蜗轮713和蜗杆714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外旋转架711可以进行旋转,带动外旋转架711上左右两侧的摄像机75旋转,从而看到机器人周围的环境;当只需要调整左右两侧中的一个摄像机75时,分别启动内框电机77和外框电机78,使得单个摄像机75可以实现左右上下的运动,从而提高捕捉效率,在确定资源位置后,在通过样本采集装置6中的抓取机械手61和钻取机械手62进行资源的收集。

在收集完资源,机器人需要浮出水面时,启动上浮下潜装置8中的重心调节装置83,重心调节装置83中同步带833分别与第一同步带轮834和第二同步带轮835相配合,直流电机831驱动第一同步带轮834旋转,带动同步带833、光轴滑块839以及与同步带833配合的配重块837沿着光轴838和同步带833共同运动,由于同步带833上带有齿形的,配重块837与同步带833上端的齿形啮合固定,从而改变机器人的重心,实现机器人运动过程的倾斜上下运动。

同时打开吸排水装置84中的常闭式电磁阀843,将水泵841开始逆时针方向运动,通过水箱842的水通过管路85从上鱼壳1上的排水口排出到外部水域中,机器人的重力减小,机器人开始垂直上浮。在吸排水装置84中的常闭式电磁阀843可以防止水泵841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外部水域的水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水箱842,这样就能实现机器人的上浮与下潜。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两栖工程作业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