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949318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 (Building masonry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 是由 罗嘉 黎鑫 晏乾禹 杨立 于 2021-08-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S1、读取设计图纸;S2、建立模型;S3、模型优化;S4、提供施工工艺的动画模拟交底;S5、砌筑施工;S6、拉墙筋连接;S7、砌砖。本申请具有确保构造柱、拉墙筋以及圈梁之间连接稳固的效果,并且保证砌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升砌体施工的工作效率,另外,整个过程采用可拆式结构,可对连接构件进行回收以及循环利用效果。(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building masonry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a BIM technology,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of S1, reading a design drawing; s2, establishing a model; s3, optimizing the model; s4, providing an animation simulation bottom cross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5, masonry construction; s6, connecting wall-pulling ribs; and S7, bricklaying. This application has the effect of ensureing to connect between constructional column, lacing wire muscle and the circle roof beam firmly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performance in the brickwork work progress, further promot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brickwork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whole process adopts removable structure, can retrieve and cyclic utilization effect connecting element.)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建筑行业中,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一种建筑的围护和填充结构,具有优良的隔热保温性能,广泛使用;而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现有的专利公告号为CN201910449197.X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读取设计图纸中的各参数;通过BIM模型建立模块建立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并建筑结构优化调整,获得调整后的建筑参数和对应图纸信息;根据数据上传时间间隔将调整后的建筑参数和对应图纸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发送至BIM信息云平台,通过BIM信息云平台将调整后的建筑参数和对应图纸信息进行云存储;施工单位终端通过BIM信息云平台获取调整后的建筑参数和对应图纸信息;根据调整后的建筑参数和对应图纸信息进行施工成本核算和施工方案分析优化,获得施工成本最低的最优施工方案,并将最优施工方发送至施工部门。所述系统包括与所述方法步骤对应的模块。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拉墙筋与构造柱通过人工绑扎固定,绑扎过程中拉墙筋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存在有墙体与构造柱之间连接不稳固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拉墙筋与构造柱位置发生偏移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包括包括如下步骤,

S1、读取设计图纸,熟悉并设计图纸中各种参数;

S2、建立模型,确定统一的建立规则、命名规则及数据交互格式,然后建立BIM模型;

S3、模型优化;

S4、提供施工工艺的动画模拟交底;

S5、砌筑施工,确定构造柱位置后,安装绑扎构造柱的钢筋结构,且在构造柱竖直方向等间距安装用于连接拉墙筋的固定杆;

S6、拉墙筋连接,将拉墙筋上的螺纹杆与固定杆通过固定装置安装连接;

S7、砌砖,堆砌墙砖过程中放置拉墙筋直至圈梁位置,浇注混凝土形成构造柱,再连接构造柱的钢筋结构与圈梁的钢筋结构,在圈梁位置浇注混凝土后形成圈梁,再进行上一层的砌砖工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熟悉并设计图纸中各种参数;确定统一的建立规则、命名规则及数据交互格式,然后建立BIM模型;模型优化;提供施工工艺的动画模拟交底;通过固定装置将固定杆与螺纹杆连接,从而实现拉墙筋与构造柱的钢筋结构连接稳固,便于保证墙砖在堆砌过程中的稳定性,待墙体堆砌至圈梁位置后,浇注混凝土形成构造柱;再将构造柱的钢筋结构与圈梁的钢筋结构连接,在圈梁位置浇注混凝土后形成圈梁,再进行上一层的砌砖工作。

可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螺纹套以及卡接组件,所述螺纹套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且所述螺纹套套设滑移于所述固定杆外,所述卡接组件用于卡接所述固定杆以及螺纹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套与螺纹杆螺纹连接,在卡接组件的作用下,实现固定杆与螺纹杆的连接效果。

可选的,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卡接环以及抵接盘,所述卡接环与所述螺纹套远离于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卡接环套设滑移于所述固定杆外,所述抵接盘与所述固定杆靠近于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卡接环与所述抵接盘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环运动至与抵接盘抵接的位置后,在螺纹套与螺纹杆的螺纹连接作用以及卡接环与抵接盘相互牵扯的作用下,实现螺纹杆与固定杆的固定效果,完成拉墙筋与构造柱的安装工作。

可选的,所述S5中,构造柱的钢筋完成绑扎安装后,利用支撑组件对构造柱进行支撑,所述构造柱的钢筋结构以及地面上均设置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钢板以及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调节件,所述支撑杆远离于所述调节件的一端与所述钢板铰接,所述钢板设置有穿孔,所述支撑螺杆穿过所述穿孔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固定板与地面上的支撑螺杆通过螺帽固定,通过调节件调节两个支撑杆的长度尺寸,当另一个固定板运动至与构造柱的钢筋结构连接后,实现对构造柱进行支撑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调节件设置为螺纹筒,两个所述支撑杆均开设有螺纹槽且螺纹槽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螺纹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先调节螺纹筒与任一个支撑杆的距离,进而实现对两个固定板之间距离进行调节的效果,保证对构造柱进行支撑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螺纹筒中间位置的周向壁面设置有驱动孔,所述驱动孔内插接有驱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插接于驱动孔内,驱动杆用于对螺纹套施加使其转动的作用力。

可选的,所述构造柱的钢筋结构穿过所述圈梁的钢筋结构,所述构造柱的横向箍筋与所述圈梁的纵向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横向箍筋以及所述纵向钢筋均设置有对拉孔,所述横向箍筋以及所述纵向钢筋于所述通孔内穿设有对拉杆,所述对拉杆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锁定所述构造柱以及所述圈梁的锁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对拉杆穿过构造柱的横向箍筋与圈梁的纵向钢筋,在通过锁定件对对拉杆进行固定,进而实现对构造柱的横向箍筋与圈梁的纵向钢筋的锁紧效果,保证在浇筑圈梁过程中,构造柱与圈梁之间的连接稳固效果。

可选的,所述锁定件设置为锁定盖,所述锁定盖设置有锁定孔,所述对拉杆端部插接于所述锁定孔内,所述对拉杆与所述锁定盖之间设置有卡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拉杆端部插接于锁定孔内,在卡接件的作用下,实现对锁定盖沿着对拉杆轴线方向的锁定效果,进而在两个锁定盖的作用下,保证构造柱的横向箍筋与圈梁的纵向钢筋锁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卡接件设置为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对拉杆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锁定孔内壁设置有滑槽,所述凸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滑槽端部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为弧形槽且所在截面圆的轴线与所述滑槽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卡接槽的一端与所述滑槽连通,另一端为闭合设置,所述凸块从所述滑槽内转动至所述卡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在滑槽内滑动,驱动锁定盖转动,凸块从滑槽内转动至卡接槽内,此时锁定杆沿着对拉杆的轴线方向运动被限制,对拉杆两端的锁定盖均与圈梁的横向箍筋抵接,在两个锁定盖的挤压作用下,实现构造柱的横向箍筋与圈梁的纵向钢筋之间位置稳固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固定装置将固定杆与螺纹杆连接,从而实现拉墙筋与构造柱的钢筋结构连接稳固,便于保证墙砖在堆砌过程中的稳定性,待墙体堆砌至圈梁位置后,浇注混凝土形成构造柱;再将构造柱的钢筋结构与圈梁的钢筋结构连接,在圈梁位置浇注混凝土后形成圈梁,再进行上一层的砌砖工作;

2.驱动螺纹套与螺纹杆螺纹杆螺纹连接,螺纹套沿着固定杆长度方向运动,螺套带动卡接环朝向抵接盘方向运动,当卡接环运动至与抵接盘抵接的位置后,在螺纹套与螺纹杆的螺纹连接作用以及卡接环与抵接盘相互牵扯的作用下,实现螺纹杆与固定杆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施工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构造柱、支撑螺杆、钢板、支撑杆以及螺纹筒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构造柱、圈梁以及对拉杆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拉杆、锁定盖以及凸块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构造柱;2、固定杆;3、拉墙筋;4、螺纹杆;5、圈梁;6、螺纹套;7、卡接环;8、抵接盘;9、支撑螺杆;10、钢板;11、支撑杆;12、螺帽;13、螺纹筒;14、驱动孔;15、驱动杆;16、对拉孔;17、对拉杆;18、锁定盖;19、锁定孔;20、凸块;21、滑槽;22、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参照图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读取设计图纸,熟悉并设计图纸中各种参数;根据规范、方案确定构造柱1、圈梁5、过梁的规格、型号及材质;熟悉机电安装的复杂部位、管线走向及机房位置;熟悉结构中节点、降板、异形部位构造;

S2、建立模型,确定统一的建立规则、命名规则及数据交互格式,然后建立BIM模型;

S3、模型优化,利用AutodeskNavisworksManage软件对多领域设计数据的集成整合功能,在其中进行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两两之间的模型碰撞检查,优化碰撞部位:在砌体框架内,在BIM应用平台上,依次进行墙体构件模型深化、排砖模型深化和拉墙筋3模型深化;在排砖模型深化后依据BIM模型出具墙体位置编号图、墙体排砖图和砌体需要表。

S4、提供施工工艺的动画模拟交底;

参照图2和图3,S5、砌筑施工,确定构造柱1位置后,安装绑扎构造柱1的钢筋结构,构造柱1的钢筋结构包括四个纵向钢筋以及多个横向箍筋,且构造柱1的纵向钢筋沿竖直方向等间距焊接有多个用于连接拉墙筋3的固定杆2,固定杆2为水平设置且固定杆2朝向墙体方向设置;

S6、拉墙筋3连接,将拉墙筋3上的螺纹杆4与固定杆2通过固定装置安装连接;固定装置包括螺纹套6以及卡接组件,螺纹套6与螺纹杆4螺纹连接,且螺纹套6套设滑移于固定杆2外,卡接组件用于卡接固定杆2以及螺纹套6,卡接组件包括卡接环7以及抵接盘8,卡接环7与螺纹套6远离于螺纹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卡接环7套设滑移于固定杆2外,抵接盘8与固定杆2靠近于螺纹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

驱动螺纹套6与螺纹杆4螺纹杆4螺纹连接,螺纹套6沿着固定杆2长度方向运动,螺套带动卡接环7朝向抵接盘8方向运动,当卡接环7运动至与抵接盘8抵接的位置后,在螺纹套6与螺纹杆4的螺纹连接作用以及卡接环7与抵接盘8相互牵扯的作用下,实现螺纹杆4与固定杆2的固定效果,完成拉墙筋3与构造柱1的安装工作。

参照图2和图4,为了对构造柱1进行支撑,钢构柱的钢筋完成绑扎安装后,利用支撑组件对构造柱1进行支撑,构造柱1的钢筋结构与地面上均设置有支撑螺杆9,支撑螺杆9与构造柱1的纵向钢筋焊接,且为水平设置,地面上的支撑螺杆9为竖直设置,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钢板10以及两个支撑杆11,两个支撑杆11之间设置有调节件,支撑杆11远离于调节件的一端与钢板10铰接,钢板10设置有穿孔,支撑螺杆9穿过穿孔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帽12。

构造柱1的纵向钢筋上支撑螺杆9可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进而实现对构造柱1支撑点不同,确保对构造柱1的支撑稳固效果,调节件设置为螺纹筒13,两个支撑杆11均开设有螺纹槽且螺纹槽的旋转方向相反,螺纹筒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杆11螺纹连接,螺纹筒13中间位置的周向壁面设置有驱动孔14,驱动孔14的轴线垂直于螺纹筒13的轴线方向,驱动孔14内插接于驱动杆15,驱动杆15用于驱动螺纹筒13;

将钢板10与地面上的支撑螺杆9固定或者将钢板10与构造柱1上的支撑螺杆9固定,驱动杆15带动螺纹筒13转动,螺纹筒13与被固定的支撑螺杆9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当另一个钢板10运动至对应的支撑螺杆9位置后,驱动支撑螺杆9穿过钢板10上的穿孔,通过螺帽12对钢板10进行固定,实现对构造柱1的支撑稳固效果。

参照图2和图5,S7、砌砖,堆砌墙砖过程中放置拉墙筋3直至圈梁5位置,浇注混凝土形成构造柱1,构造柱1的钢筋结构穿过圈梁5的钢筋结构,圈梁5的钢筋结构也是由纵向钢筋以及横向箍筋组成,构造柱1的横向箍筋与圈梁5的纵向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再连接构造柱1的钢筋结构与圈梁5的钢筋结构,构造柱1的横向箍筋与圈梁5的纵向钢筋上均设置有对拉孔16,构造柱1的横向箍筋与圈梁5的纵向钢筋于通孔内穿设有对拉杆17,对拉杆17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锁定构造柱1以及圈梁5的锁定件。

参照图5和图6,锁定件设置为锁定盖18,锁定盖18设置有锁定孔19,对拉杆17插接于锁定孔19内,对拉杆17端部插接于锁定孔19内,对拉杆17与锁定盖18之间设置有卡接件,卡接件设置为凸块20,凸块20与对拉杆17端部外壁固定连接,凸块20以及对拉杆17一起穿过对拉孔16;锁定孔19内壁设置有滑槽21,滑槽21靠近于锁定孔19开口处的一端为开口设置,凸块20滑动连接于滑槽21内,滑槽21端部设置有卡接槽22,卡接槽22为弧形槽且所在截面圆的轴线与滑槽21的长度方向相同,卡接槽22的一端与滑槽21连通,另一端为闭合设置;

驱动锁定盖18朝向对拉杆17运动,凸块20在滑槽21内滑动,驱动锁定盖18转动,凸块20从滑槽21内转动至卡接槽22内,此时锁定杆沿着对拉杆17的轴线方向运动被限制,对拉杆17两端的锁定盖18均与圈梁5的横向箍筋抵接,在两个锁定盖18的挤压作用下,实现构造柱1的横向箍筋与圈梁5的纵向钢筋之间位置稳固的效果;在圈梁5位置浇注混凝土后形成圈梁5,再重复进行上一层的砌砖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砌体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在开始施工时,将拉墙筋3的螺纹杆4与固定杆2的端部抵接,驱动螺纹套6运动,在卡接环7与抵接盘8抵接的作用下,完成拉墙筋3与构造柱1的连接;再通过固定钢板10与地面上的支撑螺杆9,驱动杆15带动螺纹筒13转动,当另一个钢板10到达构造柱1位置后,通过螺帽12对钢板10进行固定,完成对构造柱1的支撑效果;堆砌墙砖到达圈梁5位置后,撤掉对构造柱1的支撑杆11,对构造柱1进行浇注;通过对拉杆17以及锁定盘的锁定效果作用下,保证圈梁5的钢筋结构位置稳定,浇注形成圈梁5,完成第一层砌砖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建筑屋顶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