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

文档序号:1962107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 (Flow equalizing plate structure, flow equalizing and resistance reducing device, centrifugal fan structur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是由 李亚冲 汤雁翔 陈帆 邹先平 陈小健 于 2021-09-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吹向换热器的气流,存在离流量分布不均、风速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均流降阻装置,首先通过第一扩压段降低离心风机送风速度,第一扩压段上设置导流板,对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初步均流;第一扩压段终端连接第二扩压段,第二扩压段中安装均流板结构,均流板结构正对第一扩压段的出口,对于离心风机蜗壳送风进行均流,降低风速,减少局部损失。(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low equalizing plate structure, a flow equalizing and resistance reducing device, a centrifugal fan structure and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hich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flow and large wind speed of the airflow blown to a heat exchanger by a centrifugal fan in the prior ar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low equalizing and resistance reducing devic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firstly, the air supply speed of a centrifugal fan is reduced through a first diffusion section, a guid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diffusion section, and primary flow equalizing is carried out on an area with larger flow; the first diffusion section terminal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diffusion section, the flow equalizing plate structure is installed in the second diffusion section, the flow equalizing plate structure is over against the outlet of the first diffusion section, air supply of the centrifugal fan volute is equalized, the air speed is reduced, and local loss is reduced.)

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离心风机实际运转中,气体受离心力的影响,会有一个径向的分速度,参见图1,径向分速度使得蜗壳出口处的流量从下沿到上沿逐渐增大。另外,由于风叶在实,从叶片前盘到中盘逐渐增大,以上两种情况就导致了离心风机蜗壳出口处流量分布不均。

气体经过蜗壳后,很大一部分动压已经转变为静压,但是,有时蜗壳出口风速仍然较高。特别是在空间狭小的环境中,各组件的安装空间有限,使得离心风机组件出口距离其他组件较近。例如在风机出口侧安装表冷器,到达表冷器的时流量分布不均,风速较大,使得表冷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减小,难以达到理想的换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流板结构、均流降阻装置、离心风机结构及空调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风机吹向换热器的气流,存在离流量分布不均、风速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均流板结构,包括均流主体部和边缘区域部,其中,所述边缘区域部形成在所述均流主体部边缘侧,所述均流主体部上分布均流孔,所述边缘区域部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均流主体部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所述均流板结构为平板结构,或者,所述均流板结构为折板结构且所述均流主体部和所述边缘区域部之间存在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主体部存在一侧边为显露侧边,所述显露侧边形成所述均流板结构的边缘;当所述均流板结构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显露侧边与风道中风力集中的内侧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从所述显露侧边到远离所述显露侧边的方向,所述均流孔的面积大小呈逐渐增大趋势。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主体部除所述显露侧边以外的其他侧边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边缘区域部,沿周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边缘区域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主体部和所述边缘区域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当所述均流板结构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边缘区域部的自由端向逆着气流流过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主体部和所述边缘区域部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0°~110°。

进一步地,所述边缘区域部呈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边缘区域部上形成一个以上个框型孔,所述均流板结构上的所述框型孔沿所述均流板结构的周向方向分布。

本发明提供一种均流降阻装置,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内部形成扩压导流腔,所述均流降阻装置包括所述的均流板结构,所述均流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扩压导流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降阻装置还包括导流板结构,所述导流板结构和所述均流板结构沿气流流过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扩压导流腔内,所述导流板结构用以将集在中的气流向两侧导流。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其中一个内侧面为风力集中内侧面,所述导流板结构设置在所述风力集中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集中面上沿气流流过所述均流降阻装置方向的中心线为参考线,所述导流板结构包括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垂直于所述参考线的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气流集中面上,从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参考线的间距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以所述参考线为对称线呈对称分布,位于所述参考线同一侧的所述导流板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均流降阻装置上对应侧的内侧面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均流降阻装置包括第一扩压段和与所述第一扩压段相连接的第二扩压段,所述第一扩压段的截面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扩压段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过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呈增大趋势,所述均流板结构和所述导流板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扩压段和所述第二扩压段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扩压段包括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相对设置,从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的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所述第三侧板以及所第四侧板向远离所述第一扩压段中心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垂直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平面与所述第三侧板的钝角夹度为95°~100°;垂直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平面与所述第四侧板的钝角夹度为95°~10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扩压段的四个侧板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扩压段相对于所述第一扩压段呈喇叭扩口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风机结构,包括离心风机和所述的均流降阻装置,所述均流降阻装置与所述离心风机相连接,所述均流降阻装置用以与换热器相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所述的均流降阻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流板结构,包括均流主体部和边缘区域部,当将均流板结构安装在扩压腔内时,流经边缘区域部的气流很少,所以,设计边缘区域部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大于均流主体部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便于气流经过边缘区域部,具有均流的效果;当均流板结构为平板结构时,气流吹向均流主体部后部分气流会向两侧流动,形成涡流对从边缘区域部出风影响较大,而设计均流主体部与边缘区域部之间存在夹角,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涡流对从边缘区域部出风的影响。

本发明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均流主体部存在一侧边为显露侧边,显露侧边形成均流板结构的边缘;当均流板结构处于安装状态时,显露侧边与风道(扩压腔)中风力集中的内侧面相配合,以便于实现更好地均流作用;

将均流主体部上的均流孔设置为从显露侧边到远离显露侧边的方向,均流孔的面积大小呈逐渐增大趋势,以实现更好地均流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均流降阻装置,首先通过第一扩压段降低离心风机送风速度,第一扩压段上设置导流板,对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初步均流;第一扩压段终端连接第二扩压段,第二扩压段中安装均流板结构,均流板结构正对第一扩压段的出口,对于离心风机蜗壳送风进行均流,降低风速,减少局部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降阻装置处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降阻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降阻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流板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扩压段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流板在第一扩压段上分布的示意图。

图中1-均流板结构;11-均流主体部;12-边缘区域部;13-均流孔;14-显露侧边;15-框型孔;2-导流板;3-第一扩压段;301-第一侧板;302-第二侧板;303-第三侧板;304-第四侧板;4-第二扩压段;5-离心风机;6-表冷器;7-软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流板结构,包括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其中,边缘区域部12形成在均流主体部11边缘侧,均流主体部11上分布均流孔13,当将均流板结构安装在扩压腔内时,流经边缘区域部12的气流很少,所以,设计边缘区域部12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大于均流主体部11单位面积的开孔面积,便于气流经过边缘区域部12;均流板结构1为平板结构,或者,均流板结构1为折板结构且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存在夹角。参见图4,示意出了均流板结构1为折板结构。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均流主体部11存在一侧边为显露侧边14,显露侧边14形成均流板结构1的边缘;当均流板结构处于安装状态时,显露侧边14与风道(扩压腔)中风力集中的内侧面相配合。参见图3,示意出显露侧边14。参见图1,在离心风机实际运转中,气体受离心力的影响,会有一个径向的分速度,径向分速度使得蜗壳出口处的流量从下沿到上沿逐渐增大。此时,若将均流板结构安装在扩压腔时,需要将均流主体部11的显露侧边14与扩压腔的顶腔面(风力集中的内侧面)相配合,以便于实现更好地均流作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针对气流大的位置对应的均流孔13的面积小、气流小的位置对应的均流孔13的面积大可更好地实现均流的效果,同时,结合离心风机5的工作特点,将均流主体部11上的均流孔13设置为从显露侧边14到远离显露侧边14的方向,均流孔13的面积大小呈逐渐增大趋势,以实现更好地均流效果。当然,也可以设置如下:从显露侧边14的中间位置到远离显露侧边14的中间位置,均流孔13的面积大小呈逐渐增大趋势,即参见图4,沿水平方向上的同一排的均流孔13,面积大小可以不同。另外,均流孔13不仅仅只可为圆孔,可以为四边形孔或六边形孔等。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4,存在边缘区域部12其靠近均流主体部11的一侧设置一排以上个均流孔13,此时,边缘区域部12上的均流孔也需要满足“均流孔13设置为从显露侧边14到远离显露侧边14的方向,均流孔13的面积大小呈逐渐增大趋势”这一特点。当然,边缘区域部12上也可以不用设置均流孔13。

关于均流板结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如下:均流主体部11除显露侧边14以外的其他侧边分别连接对应的边缘区域部12,沿周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边缘区域部12相连接。参见图4,示意出了均流主体部11为方形,均流主体部11的三个侧边缘均设置边缘区域部12。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当均流板结构1处于安装状态时,边缘区域部12的自由端向逆着气流流过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倾斜延伸。优选地,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β范围为100°~110°。当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接近90°时,当将均流板结构正对扩压腔的进风口放入扩压腔内时,边缘区域部12在扩压腔横截面上的占比少,边缘区域部12难以达到设定其的效果;当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很大,比如说两者呈180°(即均流板结构为平板结构),气流吹向均流主体部11后部分气流会向两侧流动,形成涡流对从边缘区域部12出风影响较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边缘区域部12呈框架结构。参见图4,示意出了边缘区域部12。框架结构利于边缘区域部12上形成的面积较大的孔。具体地,每个边缘区域部12上形成一个以上个框型孔15(框型孔15的面积大于均流孔13),均流板结构1上的框型孔15沿均流板结构1的周向方向分布。优选将均流主体部11和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β范围设为100°~110°。参见图4,均流板结构呈左右对称结构,对于均流主体部11左侧的边缘区域部12,其与均流主体部11相连接的框边与均流主体部11之间存在夹角。对于均流主体部11下侧的边缘区域部12,其上设置有一排均流孔13。左侧的边缘区域部12与下侧的边缘区域部12之间的夹角为γ。气流吹向均流主体部11后部分气流会向两侧流动,由于边缘区域部12和均流主体部11存在夹角,流动的气流受到边缘区域部12的阻挡效果会改变流向,最终使得形成涡流对从边缘区域部12出风影响相对较小。

实施例2:

一种均流降阻装置,均流降阻装置的内部形成扩压导流腔,均流降阻装置包括本实施例1所描述的均流板结构1,均流板结构1设置在扩压导流腔内,均流板结构1可以通过螺栓或者焊接进行固定。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均流降阻装置还包括导流板结构,导流板结构和均流板结构1沿气流流过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扩压导流腔内,导流板结构用以将集在中的气流向两侧导流,导流板结构起到初步均流的作用。

具体地,均流降阻装置的其中一个内侧面为风力集中内侧面,导流板结构设置在风力集中内侧面上。参见图1,在离心风机实际运转中,气体受离心力的影响,会有一个径向的分速度,径向分速度使得蜗壳出口处的流量从下沿到上沿逐渐增大。此时,均流降阻装置扩压导流腔的上腔壁形成风力集中内侧面,导流板结构设置在风力集中内侧面上,且均流板结构1的显露侧边14与扩压导流腔的上腔壁相配合。

关于导流板结构,具体如下,气流集中面上沿气流流过均流降阻装置方向的中心线为参考线,导流板结构包括多个导流板2,导流板2沿垂直于参考线的方向间隔分布在气流集中面上,从均流降阻装置的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导流板2与参考线的间距逐渐增大。参见图7,示意出了导流板2,导流板2的底部与扩压导流腔的下腔壁之间存在间距,导流板2主要对扩压导流腔内风力集中的区域导流。具体的,导流板2以参考线为对称线呈对称分布,位于参考线同一侧的导流板2相互平行设置,且导流板2与均流降阻装置上对应侧的内侧面相平行。参见图8,简单示意出了导流板2的分布情况,从均流降阻装置的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导流板2向远离参考线的方向偏离,使得将集中的气流向两侧导流,利于均流。另外,关于导流板2的数量情况、相邻两个导流板2之间的间距以及导流板2的宽度、长度情况,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均流降阻装置包括第一扩压段3和与第一扩压段3相连接的第二扩压段4,第一扩压段3的截面面积以及第二扩压段4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过均流降阻装置的方向呈增大趋势,均流板结构1和导流板结构分别设置在第一扩压段3和第二扩压段4内。

关于第一扩压段3,具体如下,第一扩压段3包括第三侧板303和第四侧板304,第三侧板303以及第四侧板304相对设置,从均流降阻装置的进风侧到出风侧的方向,第三侧板303以及所第四侧板304向远离第一扩压段3中心的方向倾斜。第一扩压段3还包括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两者相对平行设置,第三侧板303以及第四侧板304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的两侧,第一侧板301、第二侧板302、第三侧板303以及所第四侧板304围成导流通道,第一侧板301或第二侧板302的内侧设置导流板结构。

另外,垂直于导流通道的平面与第三侧板303的钝角夹度为95°~100°;垂直于导流通道的平面与第四侧板304的钝角夹度为95°~100°。第三侧板303以及第四侧板304左右对称,第三侧板303以及第四侧板304不应过大,角度过大会增加局部损失。

关于第二扩压段4,具体如下,第二扩压段4的四个侧板均倾斜设置,第二扩压段4相对于第一扩压段3呈喇叭扩口结构。参见图1,示意出了第二扩压段,均流板结构1设置在第二扩压段4,均流板结构1对正第一扩压段3与第二扩压段4之间的风口。

实施例3:

一种离心风机结构,包括离心风机5和实施例2描述的均流降阻装置,均流降阻装置与离心风机5相连接,均流降阻装置用以与换热器相连接。离心风机5可以是双进风离心风机,也可以是单进风离心风机。

参见图1,均流降阻装置通过软连接装置7安装至离心风机5的蜗壳出口相连接,作为离心风机后续风道。终端连接表冷器6,在较为有限的空间内,不管是对提升送风均匀性,还是减少局部阻力,均有显著的效果。

离心风机结构工作时,首先通过第一扩压段3降低离心风机5送风速度,第一扩压段上设置导流板2,对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初步均流。第一扩压段3终端连接第二扩压段4,第二扩压段4中安装均流板结构1,均流板结构1正对第一扩压段3的出口,均流板结构1的结构特点(参见图4,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周边采用多边形孔),对于离心风机蜗壳送风进行均流,降低风速,减少局部损失。

实施例4: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实施例2描述的均流降阻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改善导叶尾涡的径向进气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