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连接器

文档序号:232101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接头连接器 (Joint connector ) 是由 小林大树 川濑治 田端正明 原照雄 松井元 于 2020-03-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接头连接器,连接多条电线,该接头连接器具备: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汇流条,与所述多个端子连接;以及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和连结所述多个突片的连结部,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各自能插入的筒部;夹持部,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以及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A joint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wir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connected to front ends of the plurality of wires in an extending direction, respectively; a bus bar connected to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and a housing that accommodates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and the bus bar therein, the bus bar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truding pieces and a coupling portion that couples the plurality of protruding pieces, the plurality of terminals each having: a cylindrical portion into which each of the plurality of protruding pieces is insertable; a clamping portion extending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and clamping the electric wire; and a sliding portion that is disposed outside the clamping portion and is movable i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the sliding portion having a pressing portion that presses the clamping portion toward the electric wire in a state where the electric wire is clamped by the clamping portion.)

接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5988号公报中公开一种将多条电线彼此连接的接头连接器。在多条电线的端部分别连接有阴端子。与电线的端部连接的阴端子收纳于对方连接器。

对方连接器与接头连接器嵌合。在接头连接器保持有具备多个销端子的汇流条。

通过接头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嵌合,从而多条电线借助阴端子、具有销端子的汇流条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5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现有技术,在进行接头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的嵌合作业时,有时两连接器晃动。于是,汇流条变形或者阴端子产生滑动磨损,从而有可能两连接器间的电连接可靠性降低。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电连接可靠性提高的接头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接头连接器,连接多条电线,所述接头连接器具备: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汇流条,与所述多个端子连接;以及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和连结所述多个突片的连结部,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各自能插入的筒部;夹持部,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以及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接头连接器的电连接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汇流条嵌入到壳体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汇流条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汇流条嵌入到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端子和电线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壳体内收纳有汇流条和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壳体内收纳有汇流条和端子的状态、且在壳体装配有后保持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电线的芯线插入到端子内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通过利用治具使滑动部移动而使端子和电线连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后保持体相对于壳体配置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接头连接器,连接多条电线,所述接头连接器具备: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多条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汇流条,与所述多个端子连接;以及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所述多个端子及所述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多个突片和连结所述多个突片的连结部,所述多个端子各自具有:所述多个突片各自能插入的筒部;夹持部,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所述电线;以及滑动部,配置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并且能沿着所述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电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下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

因为在壳体收纳有汇流条和多个端子,所以不必使收纳有汇流条的连接器和收纳有多个端子的连接器嵌合。因此,能够抑制由收纳有汇流条的连接器和收纳有多个端子的连接器的晃动引起的汇流条的变形、端子的滑动磨损。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接头连接器中的多条电线彼此的电连接可靠性。

优选的是,所述汇流条具有与所述壳体从所述延伸方向的前方接触的定位部。

因为定位部相对于壳体从前方接触,所以在汇流条从前方压入到壳体内时,可抑制过于压入到比预定位置靠后方,从而定位于壳体内的预定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汇流条具有与所述壳体从所述延伸方向的后方接触的前方防脱部。

通过端子的滑动部从延伸方向的后方向前方移动,从而加压部将夹持部按压到电线而由夹持部夹着电线,由此电线和端子电连接。因此,端子通过滑动部受到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力。其结果是,通过配置于端子的筒部内的突片对汇流条也赋予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力。设置于汇流条的前方防脱部与壳体从后方接触。由此,可抑制汇流条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可抑制汇流条在壳体内内移动到比预定位置靠前方。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具有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和将所述汇流条从所述交叉方向覆盖的保护壁,通过所述开口部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能够将治具等从使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插入到壳体内,并够使滑动部移动。由此,能够使接头连接器的制造作业有效。另外,因为利用保护壁覆盖汇流条,所以能够保护汇流条使其避免与异物碰撞。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12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将多条电线11电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多个端子12,分别与多条电线11的延伸方向(用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的前方端部连接;汇流条50,与多个端子12连接;壳体30,在内部收纳多个端子12及汇流条50;后保持体31,装配于壳体30的后部;以及外罩60,将壳体30从前方覆盖。

[电线11]

如图1所示,多条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地配置。电线11将芯线13的外周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包围。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壳体30]

如图2所示,壳体30呈上下扁平的长方体形状。通过对含有绝缘性合成树脂的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在壳体30中,以在左右方向排列并且在上下排列两层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腔29,多个腔29在前后延伸(参照图1)。

壳体30的上壁的后半部分向上方开口,形成为上侧开口部32A。通过上侧开口部32A,壳体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另外,在壳体30的下壁的后半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下侧开口部32B。通过下侧开口部32B,壳体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另外,在图1中,收纳于下层的腔29中的端子12被省略。

如图2所示,腔29在壳体30的前端部分向前方开口,形成为汇流条50从前方插入到腔29内的汇流条插入孔51。

如图3所示,在壳体30、且在汇流条50插入到壳体30的腔29内的状态下与后方的突片52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腔29的左侧壁向右方突出的夹突片突起33。夹突片突起33的右端部和腔29的间隔与突片5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如图1所示,在壳体30具有上侧保护壁49A(保护壁的一例)和下侧保护壁49B(保护壁的一例),在汇流条50插入到腔29内的状态下,上侧保护壁49A将突片52的上方覆盖,下侧保护壁49B将突片52的下方覆盖。

如图3所示,在壳体3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向外方突出地形成有临时卡止锁定部36和设置于比该临时卡止锁定部36靠前方的位置上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在临时卡止锁定部36及正式卡止锁定部37组装后述的后保持体31的锁定接纳部38。

[外罩60]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30以后端部露出的状态被从前方组装的外罩60覆盖。外罩6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外罩60呈前端部封闭并且在后方开口的方筒状。在外罩60的下壁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锁爪61。

如图1所示,在外罩60组装于壳体30的状态下,汇流条插入孔51被外罩60覆盖。

[汇流条50]

如图4所示,汇流条50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作为金属板材,能够适当选择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汇流条50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1个)突片52、和通过中继部53将突片52的前端部连结的连结部54。突片52呈在左右方向扁平的板状。连结部54呈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中继部53从连结部54向后方延伸地形成。连结部54的右侧缘向下方折弯,并与突片52相连。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结部54的后端部形成为与夹突片突起33的前端部从前方接触的定位部55。在汇流条50从前方插入到腔29内时,定位部55与夹突片突起33的前端部接触,从而可抑制汇流条50向后方移动,汇流条50定位于壳体30内的预定位置。定位部55形成于比突片52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连结部54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卡止孔56贯穿连结部54。卡止孔56从上方观看呈四方形。如图3及图6所示,在汇流条50插入到腔29内的状态下,在各卡止孔56中收纳从壳体30朝向连结部54突出的卡止爪35。通过卡止孔56的前侧的孔缘部从卡止爪35的前方接触,从而可限制汇流条50向前方移动。卡止孔56的前侧的孔缘部形成为抑制汇流条50向前方移动的前方防脱部57。

[端子12]

如图7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8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突片52能插入的筒部17;和电线连接部20,位于筒部17的后方,与电线11连接。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7所示,筒部17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突片52能插入的方式开口。在筒部17的外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金属矛状部21。金属矛状部21与在壳体30的腔29中在上下方向贯穿形成的矛状部卡止孔22的孔缘部从前方卡止(参照图8)。由此,防止端子12向后方脱离。

如图7所示,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详细未图示,但是弹性接触片19具有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方延伸的公知结构。插入到筒部17内的突片52按压弹性接触片19使其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的反弹力,突片52被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19之间。由此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8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呈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

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陷入到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而将氧化膜剥下,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滑动部16]

如图7所示,滑动部16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根据需要通过公知的手法如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不作特别限定,由不锈钢构成。在滑动部16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

滑动部16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截面形状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

如图8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

如图7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纳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及正式卡止接纳部27能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参照图8)。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参照图7及图11)。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如图1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上方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下方接触。

如图11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弯曲的状态。另外,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使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1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治具45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利用该治具45将滑动部16向前方推,由此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另外,上述的治具45与模具、用于使模具工作的设备相比,成为比较小规模的结构。因此,可抑制起因于治具45的成本增大。

如图8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方突出的一对诱入部47。诱入部47以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诱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后保持体31]

如图2所示,后保持体31呈向前方开口的箱状。后保持体31通过对绝缘性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后保持体31外嵌到壳体30的后半部分。在后保持体31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能与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及正式卡止锁定部37弹性地卡止的锁定接纳部38。锁定接纳部38呈大致门形状。

通过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和后保持体31的锁定接纳部38卡止,从而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9)。另外,通过壳体3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和后保持体31的锁定接纳部38卡止,从而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12)。

如图9所示,在后保持体31,以在左右方向并列并且在上下排列两层的方式设置有电线11插通的多个插通孔39。插通孔39设置于与壳体30的腔29对应的位置。插通孔39的内径尺寸设定得与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的外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如图9所示,在后保持体31,壳体30嵌入的罩部41向前方开口。在罩部41的后端部且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一对突出壁42A、42B,一对突出壁42A、42B在罩部41内向前方突出,并且在上下隔开间隔地排列。这一对突出壁42A、42B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得与壳体30的隔壁3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如图9所示,在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后保持体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位于比壳体30的隔壁34的后端缘靠后方。如图12所示,在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在后保持体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之间嵌入壳体30的隔壁34。由此,可抑制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在上下方向错位。

如图1所示,在后保持体31的下表面且靠近后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盖锁定部48。通过外罩60的锁爪61与后保持体31的盖锁定部48从后方接触,从而后保持体31及连接器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方式保持在外罩60内。

[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另外,在图6及图8至图12中,配置于下层的腔29中的端子12及电线11被省略。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的前端缘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从后方抵接,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由此得到端子12。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形成壳体30和后保持体31。

如图3及图6所示,汇流条50从前方插入到壳体30的汇流条插入孔51。通过壳体30的卡止爪35插入到汇流条50的卡止孔56内,从而汇流条50以防脱状态保持在壳体30内。另外,通过汇流条50的定位部55与壳体30的夹突片突起33的前端部接触,从而汇流条50以前止动状态保持在壳体30内的预定位置。

如图8所示,端子12后方插入到壳体30的腔29内。通过端子12的金属矛状部21与壳体30的矛状部卡止孔22从前方卡止,从而端子12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方式被保持。汇流条50的突片52插入到端子12的筒部内。通过突片52和弹性片接触,从而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个端子12通过汇流条5电连接。

如图9所示,在壳体30的后端部从后方组装后保持体31。于是,后保持体31的前端部与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从后方抵接,后保持体31的前端部扩开变形。当后保持体3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后保持体31的前端部复原变形,后保持体31的锁定接纳部38与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弹性地卡止。由此,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后保持体31配置于从滑动部16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的位置。

通过利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包覆部14进行去皮加工,从而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如图10所示,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在后保持体31的后端部设置的插通孔39内。

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则芯线13的前端部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诱入部47抵接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向端子主体15的内部进入而到达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

如图10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且在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外径尺寸大。

接着,如图11所示,治具45从上侧开口部32A插入到壳体30内,使该治具45从后方抵接于治具接触部46而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然后使后保持体31向前方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的卡止脱落,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从上方抵接而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从下方抵接而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参照图11)。

如图11所示,通过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着,从而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剥离,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条电线11通过端子12及汇流条50电连接。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以向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所以在拉拽力作用于电线1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端子12的保持力。

接着,当后保持体31向前方按压时,则后保持体31的前端部跨上壳体3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而扩开变形。当后保持体31进一步向前方按压时,则壳体3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和后保持体31的锁定接纳部38卡止。由此,如图12所示,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

最后,如图1所示,从壳体30的前方将外罩60嵌入到壳体30。通过设置于外罩60的后端部的锁爪61从后方与设置于后保持体31的盖锁定部48接触,从而壳体30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保持在外罩60内。由此,接头连接器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是连接多条电线11的接头连接器10,具备:多个端子12,与多条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汇流条50,与多个端子12连接;以及壳体30,在内部收纳多个端子12及汇流条50,汇流条50具有沿着后方延伸的多个突片52和连结多个突片52的连结部54,多个端子12各自具有:多个突片52分别插入的筒部17;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夹持电线11;以及滑动部16,配置于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外侧,并且能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在电线11被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夹着的状态下将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朝向电线11加压。

因为在壳体30收纳有汇流条50和多个端子12,所以不必使收纳有汇流条50的连接器和收纳有多个端子12的连接器嵌合。因此,能够抑制由收纳有汇流条50的连接器和收纳有多个端子12的连接器的晃动引起的汇流条50的变形、端子12的滑动磨损。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接头连接器10中的多条电线11彼此的电连接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50具有与壳体30从前方接触的定位部55。

因为定位部55相对于壳体30从前方接触,所以在汇流条50从前方压入到壳体30内时,可抑制过于压入到比预定位置靠后方,从而定位于壳体30内的预定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50具有与壳体30的夹突片突起33从后方接触的前方防脱部57。

电线11和端子12通过端子12的滑动部16从延伸方向的后方向前方移动,从而上侧加压部25A将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按压,并且下侧加压部25B将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按压,通过由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夹着电线11的芯线13而电连接。因此,端子12通过滑动部16受到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力。其结果是,通过配置于端子12的筒部17内的突片52对汇流条50也施加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力。在汇流条50的连结部54设置的卡止孔56的前侧的孔缘部即前方防脱部57与壳体30的卡止爪35从后方接触。由此,可利用卡止爪35抑制汇流条50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可抑制汇流条50在壳体30内移动到比预定位置靠前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3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上侧开口部32A及向下方开口的下侧开口部32B、和将汇流条50从上方覆盖的上侧保护壁49A及从下方覆盖的下侧保护壁49B,通过上侧开口部32A及下侧开口部32B使壳体30的内部外部连通。

能够将治具45等从使壳体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上侧开口部32A及下侧开口部32B插入到壳体32内,并使滑动部16移动。由此,能够使接头连接器10的制造作业有效。另外,因为利用上侧保护壁49A及下侧保护壁49B从上方及下方覆盖汇流条50,所以能够保护汇流条50使其避免与异物碰撞。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技术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定位部55也可以省略。

(2)前方防脱部57也可以省略。

(3)腔29也可以在上下方向形成为一层,另外,也可以排列形成为三层以上。

(4)外罩60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在壳体30卷绕带从而将腔29、上侧开口部32A以及下侧开口部32B封闭的结构。

(5)端子也可以具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夹持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接头连接器

11:电线

1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筒部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弹性接触片

20:电线连接部

21:金属矛状部

22:矛状部卡止孔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纳部

27:正式卡止接纳部

28:卡止突起

29:腔

30:壳体

31:后保持体

32A:上侧开口部

32B:下侧开口部

33:夹突片突起

34:隔壁

35:卡止爪

36:临时卡止锁定部

37:正式卡止锁定部

38:锁定接纳部

39:插通孔

41:罩部

42A、42B:突出壁

45:治具

46:治具接触部

47:诱入部

48:盖锁定部

49A:上侧保护壁

49B:下侧保护壁

50:汇流条

51:汇流条插入孔

52:突片

53:中继部

54:连结部

55:定位部

56:卡止孔

57:前方防脱部

60:外罩

61:锁爪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高密度连接器组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