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台

文档序号:329172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升降台 (Lifting platform ) 是由 须藤二三男 于 2021-05-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升降台,采用可调整顶板高度的升降台中使用的支柱的长度变更机构,在尽可能简单地构成结构的同时,通常可通过一个用户的简单操作来进行顶板的倾斜调整。升降台(1)具有:顶板(2)、具有支柱(5)和脚部(6)的多个腿单元(U1~U4)。多个腿单元(U1~U4)被分成:沿着顶板(2)的一方的长边缘(a)的第1腿单元组(G1)和沿着另一方的长边缘(a)的第2腿单元组(G2)。通过分别操作对应于第1腿单元组(G1)而设置的第1操作部(301)和对应于第2腿单元组(G2)而设置的第2操作部(302),可分别变更属于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5)的长度,由此,使顶板(2)相对一方侧向另一方侧倾斜。(Provided is an elevating platform, which adopts a length changing mechanism of a support used in the elevating platform capable of adjusting the height of a top plate, and can adjust the inclination of the top plate through simple operation of one user while the structure is as simple as possible. The elevating platform (1) is provided with: a top plate (2), and a plurality of leg units (U1-U4) having a support column (5) and a foot section (6). The plurality of leg units (U1-U4) are divided into: a1 st leg unit group (G1) is provided along one long edge (a) of the top plate (2), and a 2 nd leg unit group (G2) is provided along the other long edge (a). By operating the 1 st operation part (301) provided corresponding to the 1 st leg unit group (G1) and the 2 nd operation part (302) provided corresponding to the 2 nd leg unit group (G2), respectively, the lengths of the support columns (5) belonging to the 1 st leg unit group (G1) and the 2 nd leg unit group (G2) can be changed, respectively, thereby tilting the top plate (2) from one side to the other side.)

升降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台,包括顶板、多个支柱、脚部,该支柱支承该顶板并且根据操作可变更其高度,该多个脚部与该支柱的下端部连结,将上述支柱支承在地面上。

背景技术

以往,办公用桌子、家具、设置台、升降台这样的装置(以下,在本说明书总称为“升降台”作为总称)已经提出了下述方案,包括:顶板,在该顶板的上面设置物体或进行各种作业;一个或多个的支柱,该支柱支承该顶板,顶板的上面高度对于用户可进行适合的变更,以良好进行物品的设置和作业,因此,具有对该顶板的高度进行调整的高度调整装置。

已知提案有如下升降装置,在办公用椅子这样的一个人用的椅子、一个人用或小物品展示用的顶板面积比较窄的升降台中,通常用一根支柱支撑椅子的座面和顶板,通过操作在支柱上配备的气弹簧(也被称为“气缸活塞”),变更、调整支柱的长度,即座面和顶板的高度。在具有如此椅子、升降台的升降装置中,支柱以圆筒状的外支柱和可松动地插入其内部的内支柱,以可伸缩的方式构成。内外两支柱上分别固定有气弹簧的各端部,而且通过内外两支柱的突条与凹槽之间的嵌合,在伸缩方向进行导向,由此,通过使内外两支柱相互不能旋转,顶板相对支柱被停止旋转,根据气弹簧的伸缩作用,顶板的高度调整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在具有相应的顶板面积的升降台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顶板例如以两个以上的多个支柱而支撑,该支柱在升降台的至少左侧或右侧任何一侧安装有气弹簧(参考专利文献1)。在该顶板的高度调整装置中,具有下述特殊的结构,即,特殊结构气弹簧的下端可转动地支撑,在气弹簧的上端和升降台之间具有支撑棒、连棒、辊等。关于变更一个支柱上的气弹簧上端的位置而进行的上推力的调整,上述结构的动作通过轴部件与另一个支柱侧的结构联动。顶板高度的调整是通过设置在升降台的至少左右任一侧的气弹簧以踏板来操作而进行,但是,当气弹簧分别设置在两支柱上时,如何协调调节该两个气弹簧的方案,并没有被公开。

作为由两个支柱支撑的顶板的高度调整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在以一个操作能同时变更、调整两个支柱的长度的结构(专利文献2)。该顶板的高度调节装置将桌子的顶板的两侧所垂直设置的升降支柱在桌子的脚支柱内以自由升降且不能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同时,将上述两升降支柱与链条连动,该链条连接到与桌子的不可移动构件轴安装的多个滑轮上,并且所述摇动板枢转地设置在桌子的不可移动构件上,在该摇动板上连接上述链条,进而,在上述摇动板上使朝向上下方向的螺杆轴不上下移动而枢转地设置,同时,桌子的不动的构件一端轴安装可摇动的的气弹簧,气弹簧的另一端轴安装在与螺杆轴螺纹连接的调节金属配件上。在根据多个支柱而支撑顶板的升降台中,为使顶板与所有支柱协调并平稳地上下移动,需要支柱的高度调整动作的开始与终了的时机、以及高度调整动作的操作量协调。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顶板的高度调节机构中,它需要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连系机构用于协调操作,因此,制造、组装以及调整需要工时,这是增加成本的原因。

另外,提出了一种升降台(专利文献3),在椅子和升降台的组合中,顶板的高度以及前后位置根据椅子背部的倾斜状态而变更。本升降台是由两个金属圆管分别弯曲成俯视U字形和倒U字形而成的,同时两个金属圆管具有由多个连接片连接的两个支脚,支持顶板的两个支柱通过连接单元分别相对各支脚以可旋转地支撑。连接单元使得两个支柱分别可在前倾位置和后倾位置之间旋转以横跨支脚而安装。两个支柱即使在前倾位置和后倾位置之间旋转,由于顶板在保持水平状态的状态下可平行移动,所以根据椅子的倾斜,升降台的顶板被允许向后斜下方移动。

此外,提出了根据电脑等使用者坐在椅子上的姿势来改变显示器和键盘的位置的作业台(专利文献4)。即使支持臂对应于脚部而倾斜,保持部也在保持水平状态的同时平行移动。键盘底座相对于保持部被支持,通过键盘底座相对保持部而倾斜,键盘的仰角可以调整。在该作业台中,键盘底座并没有被支持臂直接支持。此外,键盘底座仰角的调整需要单独的结构,详细结构并未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

本申请人已经提案了下述升降台(专利文献5),具有顶板和高度调整装置的升降台,该高度调整装置具有支承该顶板、长度可改变的两个或三个支柱。各支柱具备椅子等所使用的气弹簧,通过按压操作支柱上端所具有的推进阀,变更气弹簧的长度,由此,支柱的长度可改变。一般情况下,会考虑通过操作单个操作棒来同时操作两个气弹簧的结构,但是,在构成从操作棒到推进阀的路径的部件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制作误差、这些部件的组装误差。在升降台的每种型号中,如此的误差与操作棒的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变形和歪斜的原因的操作棒的刚性之间的平衡性调整是极难的。即,如果操作棒的刚性过高,则误差作为按压推进阀的时机的差而直接显现,如果操作棒的刚性过低,则操作棒的操作量被变形和歪斜吸收,推动推进阀的时间发生不准,不能确保推进阀的足够的推压量,其结果是,两个以上的气弹簧仅以同时、同量而上下移动,即难以进行协调动作。

因此,在具备上述高度调整装置的升降台中,为了调整顶板的高度,用户进行的操作虽然是一个操作,但对于任何气弹簧都是协调动作,本发明提出了通过改变所有支柱的长度来调整升降台高度的操作性的改善的提案。也就是说,从一个手柄到每个支柱的推进阀的操作路径上特意事先含有间隙,在操作该手柄时,在所有间隙被吸收后,通过使所有的推进阀开始下推的操作,所有的支柱获得在时机和动作量上协调的高度调整动作。

在进行上述高度调整的升降台中,没有公开将顶板设定为任意的倾斜角度,或者说没有如此的意图。另外,使顶板相对于多个支柱倾斜以改变升降台的位置的形式中,许多情况下,支柱形成为平行连杆,顶板平行移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清楚的例子,如制图作业台、读书台或商品、物品的展示台/陈列台那样,根据升降台上的工作内容,具有优选顶板倾斜而不是水平的情况。为了使顶板相对于平行连棒移动的支柱倾斜,在顶板和支柱上部所设置的顶板支撑部之间需要使顶板倾斜并保持其倾斜状态的机构,并且支柱上部和顶板支撑部的结构不得不变得复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27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627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64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64239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7-029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下述点为本申请要解决的课题,在升降台中,包括顶板、多个支柱、脚部,该多个支柱支承该顶板并且根据操作可变更其高度,该脚部与该支柱的下端部连结,将上述顶板以及支柱支承在地面上,进而,对于顶板的高度和倾斜度,如何能够有选择性、或两者均容易地调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台,对于能够调整顶板高度的升降台所使用支柱,通过使用支柱的长度改变机构,在将结构以简单构成的同时,即使一个用户,对于顶板的高度和倾斜度,也能够有选择性、或两者均容易地调整。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升降台具有顶板、多个腿单元和多个操作部。

所述多个腿单元分别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连接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的方向的长度能改变,并且具有所述上端部被连接到所述顶板的支柱、以及与所述支柱的所述下端部连接并落座在地板上的脚部,

所述多个腿单元的所述支柱的所述长度能通过上述多个操作部的任何一个操作部的操作而改变,

所述多个腿单元属于第1腿单元组以及第2腿单元组的任意一者的组中,该第1腿单元组包括一个以上所述腿单元且配置在上述顶板的一方侧,该第2腿单元组包括一个以上所述腿单元且配置在上述顶板的另一方侧,

所述操作部具有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该第1操作部用于变更属于所述第1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的长度,该第2操作部能独立于该第1操作部而操作,且用于变更属于所述第2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的长度。

作为基本结构,该升降台具有顶板、支柱和脚部的多个脚部单元以及多个操作部,顶板的载荷(包括承载在顶板上的重量)通过支柱由脚部支撑在地板上。支柱和脚部构成腿单元,多个腿单元属于在布置在顶板的一侧上的第1腿单元组和顶板的另一侧上的第2腿单元组中任一侧的组。也就是说,任何支柱也仅属于第1腿单元组和第2腿单元组中的任一个腿单元组,这里,它会不重复属于两侧腿单元组。另外,所谓属于任何一条腿单元组的腿单元也不存在。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通过操作第1操作部分而改变,并且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能通过第2操作部的操作而改变。通过分别操作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与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被单独改变,所以属于一个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和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被更改为不同的长度时,顶板相对于一侧向另一方相对倾斜,或者能在改变顶板的高度的同时倾斜,双腿单元组的长度更改为相同长度的情况下,能更改顶板的高度。另外,由于操作部被分成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的两个操作部,所以顶板的尺寸在比较狭窄的情况下即使用户是一个人也使用双手操作各操作部,由此能调整顶板的高度和倾斜度,在顶板的宽度较宽的情况下,两个人可在各侧操作操作部,能调整顶板的高度和倾斜度。

在该升降台中,在所述各腿单元的所述脚部能包括:脚主体部,该脚主体部安装在上述支柱上,并且在长度方向延伸,该长度方向为将所述顶板的所述一方侧和所述另一方侧之间连接的方向;多个落脚部分,该多个落脚部分相对该脚主体部在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对所述地板进行落座。

当顶板处于另一方侧相对于一方侧倾斜的倾斜状态时,升降台的重心向倾斜方向移动,导致负载的平衡产生不均衡。在升降台上顶板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之间连接的方向的倾斜方向要倾倒的方向作用有力矩。通过在倾斜方向上间隔设置落座在各脚部的地板上的落脚部分,即使产生如此的倾覆力矩,通过从地板到落脚部分的反作用力来对抗倾覆力矩会变得容易得到,能提高对升降台的倾覆的抵抗性。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脚部的所述脚主体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柱上,所述脚部的所述落脚部分相对于所述脚主体部,以相对上述地板方向的突出高度能改变的方式安装,所述落脚部分相对所述脚主体部的突出高度可根据所述顶板的倾斜角度所对应的高度而变更。

由于脚主体部固定地安装在支柱上,所以在顶板和支柱倾斜时,脚主体部也与支柱一起倾斜。落脚部分相对脚主体部向地板方向的突出高度以可变的方式被安装,因此,即使根据顶板的倾斜而倾斜脚主体部,通过调节落脚部分向地板方向上的突出高度,任何落脚部分都能以原来的落座形态在地板上落座,能够将升降台的荷载传导到地板上。

在这种情况下,各落脚部分包括诸如球接头的接头结构,即使脚主体部与支柱一起倾斜,也可使各落脚部分以原来的状态落座在地面上。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脚主体部相对所述支柱的下端部,以能变更安装角度的方式安装,所述脚主体部向所述支柱的所述安装角度以能对应所述顶板的倾斜角度的方式变更角度。

由于能够改变脚主体部相对于支柱的下端部的安装角度,所以即使对应顶板的倾斜而使支柱倾斜,对应其倾斜,脚主体部相对于支柱的安装角度也被变更,因此,任何落脚部分都能以原来的落座状态落座在地板上,升降台的载荷能传到地板上。由于脚主体部和落脚部分为一体的结构即可,所以脚部能构造为简单的结构。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第1腿单元组属于两个以上的所述腿单元,且所述第2腿单元组属于两个以上的所述腿单元,属于所述第1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被配置在共通的第1支柱配置面内,且属于所述第2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被配置在共通的第2支柱配置面内,所述第1支柱配置面和第2支柱配置面可相互平行。

在操作第1操作部以改变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时,属于第1腿单元组且被配置在共通的第1支柱配置面内的所有支柱协调动作,被调整为相同的长度。在操作第2操作部以改变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时,属于第2腿单元组且被配置在共通的第2支柱配置面内的所有支柱也协调动作,被调整为相同的长度。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与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为相同长度时,顶板的高度被变更,当两个长度改变为不同的长度时,顶板根据其长度的差而倾斜,或者能在改变顶板的高度的同时倾斜。

在该升降台中,在属于所述第1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上所安装的所述脚部、以及在属于所述第1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上所安装的所述脚部,在下述状态以连接部件连接,该状态为,两个所述脚部对应所述顶板的倾斜而产生的相对的位置变化被吸收的状态。

连接部件以下述状态被连接,即,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脚部和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脚部根据顶板的倾斜而彼此接近和分离的两脚部的相对间隔和旋转的变化形成被吸收的状态。由此,防止两脚部从该连接状态进一步相对的变化间隔和旋转而产生的变位和变形,同时在连接状态,抑制两脚部相对的横向错位和扭转而产生的变位和变形,在提高腿结构的刚性的同时,并有助于稳定。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腿单元至少包括四个腿单元,该四个腿单元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对应地分别配置,所述顶板的所述一方侧和所述另一方侧是所述平行四边形的所相对的两组边中各自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所述顶板的所述两组侧分别以下述方式设置,关于所述脚单元,规定为所述第1腿单元组和所述第2腿单元组,关于所述操作部,被设置有所述第1操作部和所述第2操作部。

根据该升降台,顶板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为平行四边形的相对两组边的各自的一方边侧和另一方边侧,因此,顶板的一方侧与另一方侧存在两组。关于四根腿单元,关于顶板的各组,能够分别规定两个腿单元组。关于操作部,关于顶板的各组,提供了用于操作两个腿单元组的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即,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由于存在两组操作部,所以在使顶板倾斜的情况下,能根据两个倾斜方向中选择的倾斜方向来选择被操作组的操作部。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腿单元都将所述支柱的所述上端部与所述顶板连接,由此,包括顶板支承结构,该顶板支承结构安装在所述顶板和所述支柱的所述上端部上,在与所述四个腿单元对应的所述顶板支承结构中,分别由一方的所述组中任意一个上述操作部、以及另一方的所述组中任意一个上述操作部延伸,通过操作任意一个该操作部均可变更所述支柱的长度,该支柱在所述顶板支承结构上,安装有上述上端部。

在该升降台中,为了支撑顶板,在对应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四角)的每个支柱的上端部所安装的顶板支承结构中,沿着夹着四个角的两个边而分别配置的一侧的组的任一操作部与另一侧的组的任一操作部延伸。对于对应于四角的各支柱,通过来自两侧的某个操作部的操作,可将长度改变。因此,顶板在两组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由于能对任何一组进行操作,所以能在两个倾斜方向中选择的任一个方向使顶板倾斜。

在该升降台中,所述脚部对应所选择的所述倾斜方向,以上述脚部主体所延伸的方向能仿照上述倾斜方向的方式旋转地能安装在所述支柱上。

根据该升降台,通过使脚部相对于支柱旋转,脚部的脚部主体所延伸的方向以仿照顶板的倾斜方向进行一致,所以即使两组中一方侧与另一方侧中任一组倾斜的情况下,或者在选择的组中,任一侧倾斜的情况下,对倾斜所起因的升降台的倾覆力矩变得容易对抗。

在该升降台中,通过将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的长度、以及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所述腿单元的所述支柱的长度变更为相同长度,由此,变更所述顶板的高度。

虽存在具有四个支柱,但存在一个人不能同时操作两侧操作部程度的横长的升降台,但即使在两个人操作的情况下,本发明也能通过分别操作等量来改变高度。

[发明的效果]

该升降台因为如上述那样构成,能起到如下特有的效果。

即,作为基本结构,本升降台具有:顶板;具有支柱和脚部的多个腿单元;多个操作部,多个腿单元属于第1腿单元组以及第2腿单元组的任意一者的组中,该第1腿单元组配置在顶板的一方侧,该第2腿单元组配置在顶板的另一方侧。根据第1操作部的操作变更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根据第2操作部的操作变更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根据分别操作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属于第1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和属于第2腿单元组的腿单元的支柱的长度分别被改变,所以改变的长度相同的场合下,升降台的高度被变更,变更不同长度的情况下,顶板相对于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相对倾斜,或者能在改变顶板的高度的同时倾斜。由于操作部被分成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的两个操作部,一个人的用户如果对两操作部进行操作,则通过操作各操作部,能进行高度调整和倾斜调整。另外,两个人也能对各自的操作部进行操作。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可为长度变更机构,分别对顶板的高度可调整的升降台所使用的支柱的长度进行变更,利用该长度变更机构,将构造以可及的方式简单地构成的同时,将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个别地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供顶板的高度与倾斜能够容易调整的升降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实施例的图。

图2是表示从里侧看图1所示的升降台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升降台的腿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升降台的操作部的图。

图5是说明图1所示的升降台的顶板的倾斜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图6所示的腿结构的脚部和支柱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操作部和顶板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腿结构中的脚部的旋转配置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使升降台形状不同的又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实施例。图1至图5是表示该升降台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图1是本发明升降台的该实施例的立体图和侧视图,图2是表示从里侧观察该升降台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表示该升降台的腿单元,即包含支柱和脚部的脚构造、连接顶板和支柱的顶板支撑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该升降台的操作部的图,图5是表示说明该升降台的顶板的倾斜的图。

图1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一个实施例,图1的(a)为表示将顶板的高度加高且呈水平状态的立体图,图1的(b)是其侧视图,图1的(c)是维持水平状态的同时,降低顶板的高度的侧视图。升降台1包括:顶板2、将顶板2支撑在底板面F上的腿结构3、用于倾斜顶板2的操作部(基于图2和图4等,作为操作部30将在后文表述)构成。顶板2可由木制、树脂制、金属制、玻璃制等各种材料制作。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顶板2最常用作办公用或作业用的升降台,是一块从平面上看是矩形的顶板。顶板2根据腿结构3支撑在地板F上,该腿结构3为对应于顶板2的四个角分别设置一个的四个腿单元U1至U4构成。各腿单元U1~U4具有:上端部安装在顶板2上,长度为可变的支柱5;安装在支柱5的下端部的脚部6。在支柱5的上端部通过安装在顶板2的每个角的稍微内侧的顶板支承结构4安装在顶板2上时,各腿单元U1~U4可包括顶板支承结构4。顶板2和放置在顶板2上的载置物的载重从顶板支承结构4传递到支柱5,施加在支柱5上的载重经由脚部6支撑在地面F上。在该实施例中,各支柱5如图1的(b)及(c)所示,在其上端部5a上安装顶板支承结构4,在其下端部5b以相对于脚部6竖立设置的方式安装。在腿结构3的各腿单元U1~U4中,顶板支承结构4、支柱5和脚部6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四角的各腿单元U1~U4除了围绕支柱5的纵向轴线的配置方向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四个腿单元U1~U4分别沿着长边缘a、a的方式,分成成组的两个腿单元组,即,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每个腿单元U1~U4属于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中的任一方的腿单元组。即,第1腿单元组G1由沿顶板2的一方的长边缘a侧(图1的(a)中的面前侧,图1的(b)和(c)中左侧)配置的两个腿单元U1、U2构成,第2腿单元组G2由两个腿单元U3、U4构成,两个腿单元U3、U4沿顶板2的另一方的长边缘a侧配置。没有重复属于两个腿单元组G1、G2的支柱,另外,也没有不属于任何一个腿单元组G1和G2的腿单元。此实施例中,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在下述纵平面观看基本上对称地配置,该纵平面包括连接短边缘b、b的各中间位的横向中心线L-L。又,在所有的腿单元U1~U4的长度(即,各支柱5的长度)相等时,顶板2处于水平状态。

通过顶板支承结构4安装在顶板2上的各腿单元U1~U4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支柱5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一致)相对于顶板2的顶面确定的平面呈垂直状态,顶板2和每个腿单元U1~U4平时垂直交叉。如图1的(b)和(c)所示,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支柱5、5配置在与一方的长边缘a平行的共通的第1支柱配置面P1内,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5、5配置在平行于另一侧的长边缘a的共通的第2支柱配置面P2内。第1支柱配置面P1和第2支柱配置面P2彼此平行。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腿单元U1、U2的支柱5、5进行协调动作,调整到相同的第1长度,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腿单元U3、U4的支柱5、5进行协调动作,调整到相同的第2长度。当第1长度和第2长度不同时,顶板2被调整为倾斜状态。当试图倾斜升降台1时,根据操作单元30的操作,如图1的(a)中箭头T所示的那样,使顶板2向倾斜方向倾斜。即,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顶板2的倾斜在维持长边缘a、a的水平状态的同时,短边缘b、b以在向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式倾斜。

在升降台1中,顶板2根据脚部6支承在地面F上,该脚部6被配置在顶板2的四角所配置的腿单元U1~U4的各支柱5的下端部。每个脚部6具有:一根方筒状的脚主体部7,其相对对应的支柱5的下端部5b被固定地安装;相对于脚主体部7在其长度方向在夹着支柱5的位置被隔开且在地面F上落座的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落脚部分8、8。脚主体部7是顶板2假设倾斜的情况下,与该倾斜方向对应的顶板2的短边缘b、b平行的方向延伸。

在每个脚部6中,一方的落脚部分8穿过脚主体部7并向上延伸,并且对应使顶板2倾斜的情况,相对于脚主体部7的高度方向的安装位置根据脚轴9而以可变更的方式安装。一方的落脚部分8相对于脚主体部7,对应使顶板2倾斜的角度,向地面F侧的突出高度是可变的,但另一方的落脚部分8不贯通脚主体部7,以埋入脚主体部7的方式固定。第2腿单元组G2侧抬起这样的顶板2的倾斜状态在被想定的情况下,在两落脚部分8、8中,被采用贯通脚主体部7的长的脚轴9、9。

安装在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腿单元U1、U2的两个支柱5、5上的脚部分6、6(第1脚部组6G1)通过细长的脚连接部10彼此连接。脚连接部10提高作为由腿单元U1、U2构成的第1腿单元组的整体性(刚性)。连接到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腿单元U3、U4脚部6、6(第2脚部组6G2),也通过其它脚连接部10来提高整体性(刚性)。脚连接部10、10被制作成彼此弯曲并靠近中央侧的形状。它被制造成脚连接部10、10以不妨碍使用升降台1的用户的脚的形状。又,如果与使用升降台1的用户的脚不妨碍,可以如假想线所示的那样,采用直线的脚连接部10a、10a。脚连接部10a、10a中,能由具有适当的截面形状的棒材或筒状材料构成,另外,将各支柱5安装在脚部6上的对方不是脚部6、6的脚部主体部7、7本身,也能是连接脚部6、6的脚连接部10、10。

如后所述,支柱5具有嵌套状嵌合的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在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不能充分确保支柱5的长度的情况下,外筒体11能使用作为补充用的连接筒体5c(详细情况参照图7)。由于支柱5的长度是可变的,所以每个支柱5具有锁定结构17,使得支柱5能保持长度。锁定结构17为在外筒体11的上端握紧内筒体12,能使用一般的紧固结构。虽然没有详细图示,但可采用下述结构,将设置在外筒体11的内部的凸轮构件压靠在内筒体12的外侧并将其握紧的结构、以及外筒体11上所安装的锁定结构17的内周面相对于内筒体12的周面因摩擦而握紧的结构。进而,像图3的(a)、(b)所示的锁定结构17a那样,可采用将小螺钉拧入安装在外筒体11的上端的盖体,将该小螺钉的前端压靠内筒体12的外侧的结构。通过使用锁定结构17、17a,即使在顶板2上施加大的负荷时,内筒体12也能够防止向外筒11内下降那样的支柱5的长度意外缩短的情况。

图2是从内侧观看图1所示的可倾斜调整的升降台1时的一部分立体图。在图2中,与图1所示的要素和部位相同的部件,采用与图1所使用符号相同的符号。对应于一方长边缘a的第1腿单元组G1所属的腿单元U1、U2上,一个棒状的第1操作部301沿该一方的长边缘a设置,关于另一个长边缘a所对应的第2腿单元组G2所属的腿单元U3、U4,同样的棒状的第2操作部302也与该另一方的长边缘a而对应设置(在对操作部301和302进行总称时表示为操作部30)。在两腿单元组G1和G2中,第1操作部301和第2操作部302通过单独操作,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腿单元U1、U2的支柱5、5和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腿单元U3、U4的支柱5、5能单独操作。根据操作部30,各腿单元组G1、G2所属的两个腿单元的支柱5、5所具有的作为支柱长度的调整机构的气弹簧,更具体为设置在气弹簧所具有的推进阀被协调地操作。关于各操作部30的详细情况,将参照图3及图4在后面叙述。

图3示出了升降台的支柱以及与之相关的顶板支承结构以及脚部的详细情况。在图3中与图1所示的要素和部位相同的部件与图1中使用的符号相同。图3的(a)是显示腿单元,即包括支柱和脚部的腿构造与顶板支承结构的图。图3的(b)是表示顶板支承结构4的详细情况的扩大图,顶板支承结构4为了连接顶板和支柱而介于两者之间。图3的(c)是表示脚部的详细情况的放大剖面图。如图3的(a)和(b)所示,腿单元(图示的是腿单元U2)的各支柱5,作为支柱长度的调整机构,具有插入嵌合嵌套状的内外筒体(作为气弹簧盖的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在内筒体12上内置有气弹簧13。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通过形成在比如外筒体11的上端部的纵槽、与内筒体12的凸状的滑动结构,能在长度方向(被立设纵方向)被引导,同时相对滑动。内筒体12的下端部虽然未图示,可通过滑块相对于外筒体11的内周面滑动。外筒体11和内筒体12的锁定结构17a如已作说明的那样。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没有使用用于延长支柱5的长度的连接筒体5c。

外筒体11(在外筒体11的下方连接连接筒体5c的情况下为连接筒体5c)为其下端部14(相当于支柱5的下端部5b)立设在脚主体部7上的方式安装。安装在顶板2的下表面上的顶板支承结构4和内筒体12的上端部15(相当于支柱5的上端部5a)用铁制或玻璃纤维等强化的聚丙烯那样的树脂制成,分别制造的部件例如可通过盲铆钉等固定,或者可以通过一体成形而制作。另外,各支柱5的结构,作为本申请人发明的升降台,与已经提出的申请中公开(特开2017-029453号公报中的相同)的方案有相同的方案。

每个支柱5内置气弹簧13,其的长度能通过由操作部30操作来改变。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关于气弹簧13,由筒体与通过相对于该筒体滑动而能够进退的活塞棒组成,例如可使用椅子的技术领域中使用的公知的结构。对于气弹簧13,气缸的下基端部固定在外筒体11的下端部14上,活塞棒的上端部固定在内筒体12的上端部15上。作用在顶板2上的载荷从直接安装在顶板2上的顶板支承结构4经由支柱5,经由腿结构3被传达到地面F上。即,该荷载在各支柱5中,从内筒体12经过气弹簧13和外筒体11,进一步在腿结构3的脚部6被支承在地面F上。

参照图3的(a)和(b),顶板支承结构4整体上为大致U字状的沟槽结构或者四角状的的盘形结构,以在内部形成中央凹部21的方式具有盘状的侧壁部22和底壁部23。在侧壁部22的上端连接有作为平坦面的凸缘部26,在凸缘部26的平坦面与顶板2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凸缘部26通过例如盲铆钉那样的适当的紧固件24(仅对一部分付与符号),安装在顶板2上,由此,顶板支承结构4安装在顶板2上。顶板支承结构4可为侧壁部22和底壁部23一体成形的结构,或可将单独制造的部件用盲铆钉等固定工具而固定。顶板支承结构4在侧壁部22的适当位置,也能从其里面侧固定在顶板2上。即,在顶板2的里面侧堵上顶板支承结构4,通过侧壁部22对顶板2的里面将盲铆钉插入,由此,顶板2的表面侧不会出现铆钉突出的情况,能够将顶板支承结构4安装于顶板2上。支承5的内筒体12的上端部15以下述状态被固定在底壁部23上,该状态为,贯穿顶板支承结构4的中央凹部21的底壁部23。关于顶板支承结构4,虽然是另一实施例,但在图11中也示出了立体图。

为了操作气弹簧13,活塞棒的上端贯通内筒体12的上端部15,向由顶板支承结构4的中央凹部21决定的内部空间突出,作为气弹簧13的推动阀16暴露在该内部空间中。操作部30的操作前端部分向顶板支承结构4的内部延伸,以操作其露出的推进阀16。通过操作部30的操作将推进阀16推入,由此,控制气弹簧13内的气体的移动,活塞棒从气缸前进或后退。通过气弹簧13的这样的动作,内外筒体11、12进行伸缩动作。然后,支柱5的长度被改变。根据配置在升降台1的顶板2上的重量,气弹簧13内的气体压力(5kg、8kg、10kg、20kg等)被调整。用于操作气弹簧13的操作部30的顶板支承结构4内的结构(连接件34;关于杠杆支点部分35等),参照图4(图11),将在后文叙述。

图3的(c)放大表示腿结构3的脚部6,图3的(c)中表示安装在一个支柱5的一个脚部6,但其它脚部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在脚部6的脚主体部7上的两个落脚部分包括:具有较长脚轴9a的落脚部分8a和具有较短脚轴9b的落脚部分8b。一方侧的落脚部分8a的脚轴9a比另一方侧的落脚部分8b的脚轴9b长。这将在后面叙述,但在顶板2中,被假定第1腿单元组G1侧抬起的倾斜状态,在此场合,脚主体部7在任何脚部6上均为长脚轴9a比短脚轴9b侧抬起。在脚轴9a、9b的下端,分别安装着就坐于地面F上的落座体8c。落座体8c形成为大致圆锥体并且在宽的落座面上与地板面F接触,在落座面的周围,考虑与地板面F的接触,形成为带圆角的方式。

当顶板2被设定为倾斜状态时,作为升降台1的整体,重心向倾斜方向移动,在负荷的平衡上产生不平衡,在升降台1上,整体地向倾斜方向倾倒的方向所作用的倾覆力矩被产生。支柱5相对于脚主体部7固定位置,相对于脚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偏向于通过倾斜抬起的一侧(落脚部分8b侧)的位置。在将支柱5偏离的位置,固定于脚主体部7上,因此能够将脚主体部7中支柱5的连接位置到向下倾斜侧延伸的落脚部分8b的距离d2设置为,比延伸到向上倾斜侧的落脚部分8a的距离d1长,能将向下倾斜侧的落脚部分8b从支柱5向更远的位置安装。

这样的结构使得升降台1倾斜的时候,基于作用在向下倾斜侧的落脚部分8b上的地板F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作用在升降台1上的倾覆力矩进行对抗的大的力矩变得容易得到。即,将各脚部6的落脚部分8a、8b以夹着支柱5的下端部5b的方式在模仿倾斜方向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而且从支柱5的下端部5b到向下倾斜侧延伸的落脚部分8b的距离被设定为较大的配置。由此,即使在升降台1上产生倾覆力矩,也能够基于从地面F作用于落脚部分8a、8b的反作用力,容易得到对抗该倾覆力矩的力矩,能提高对升降台1的倾覆的抵抗性。

对于较长的脚轴9a,作为一个例子,如图3的(c)所示,在螺杆轴40上构成,通过与螺杆轴40螺合的两个螺母41、42,从上侧和下侧夹着脚主体部7,由此,脚轴9a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任意高度位置处可被固定到脚主体部分7。通过垫圈43、44介于螺母41、42和脚主体部7之间可防止松弛为优选。对于较短的脚轴9b,同样地构成为螺杆轴45,可通过将螺杆轴45拧入形成在脚主体部7中的螺纹孔46中,而固定在脚主体部7上。通过在脚轴9a、9b和落座体8c之间的连接部处,采用诸如球接头47那样的接头结构,即使脚轴9a或9b倾斜,落座体8c也与地面F正对,即,它能以原来的方式落座。另外,对于较短的脚轴9b,进一步通过事先进行下述动作,可对应利用的倾斜的程度,选择安装位置。该动作分别为,准备落脚部8b相对于脚主体部7拧入的多个旋入位置(例如多个螺纹孔46a的事先形成),或者使落脚部分8b相对于脚主体部7可滑动。

关于腿单元组G1、G2,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第1和第2腿单元U1、U2的支柱5、5的长度、以及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第3和第4腿单元U3、U4的支柱5、5的长度相互分别(独立)改变,为了在各腿单元组G1、G2内分别协调变更,对于腿单元组G1,设置操作部301,对于腿单元组G2设置操作部302(参照图2)。用户通过分别操作操作部301和302,对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第1和第2腿单元U1、U2的支柱5、5的长度来协调变更为相同长度,对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第3和第4腿单元U3、U4的支柱5、5的长度也协调变更为相同长度。操作部301和302能彼此独立地操作,因此,对应其操作量,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支柱5、5的长度、以及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5、5的长度能变更为相互不同的长度,据此,顶板2相对一方侧向另一方侧相对倾斜、或者变更顶板2的高度可进一步进行倾斜。即使用户是一个人,也可使用双手,分别通过单独操作两方的操作部301、302,能调节顶板2的倾斜。又,两操作部301、302仅以相同量进行操作时,能够调整顶板2的高度。

图4示出了用于倾斜升降台而具备的操作部的细节。图4的(a)是以里侧为表侧表示该操作部和顶板支承结构的整体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表侧观看图4的(a)所表示的操作部的一部分和一方的顶板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图4的(c)是表示L字形的连接件的详细情况的局部剖视图。关于操作部301、302,为了简单起见,只对一方的操作部(作为操作部30包含各构成要素的总称的符号)进行说明。操作部30具有:把手部31,该把手部31沿着长边缘a(参照图2)向直线延伸;操作棒部32、32,该操作棒部32、32从把手部31向顶板支承结构4内个别地延伸,可操作气弹簧13(参照图3的(a),该顶板支承结构4与属于相同脚部单元组的所有支柱5(该例子的场合为两根支柱)相对应。在从把手部31向左右横方向的各侧设置操作棒部32、32,各操作棒部32具有:直线状延伸的第1棒部33a、设置在第1棒部33a的前端的L形的连接工具34;以及从连接工具34在纵向(因此,垂直于第1棒部33a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到顶板支承结构4内的第2棒部33b。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构成由连接工具34连接的多个棒部(统称为符号“33”)。把手部31代替直线延伸的形态,为了使用户容易用手抓住而可具有向面前侧伸出的形状(用假想线表示)。

如图4的(a)及图4的(b)(同样是图1的(b)及(c)所示,操作部30以把手部31的轴线与操作棒部32、32的轴线被构造成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的方式构成,该操作棒部32、32的轴线由第1棒部33a、33a、连接工具34、34和第2棒部33b、33b构成。通过将操作部30的轴线配置在一个共通平面内而构成,操作部30的结构上的误差和齿隙减少,操作操作部30时的动作的正确性增加。各第2棒部33b贯通长孔25,向顶板支承结构4的中央凹部21内延伸,该长孔25纵长形成在顶板支承结构4的盘形侧壁部22中,向中央凹部21内突出的第2棒部33b的前端部分成为加工成平坦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第2棒部33b相对于顶板支承结构4在长度中间的杠杆支点部分35处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持。用手抓住把手部31,使操作部30接近顶板2的方向(图4的(a)中纸面的进深处)而操作,在各操作棒部32中,第2棒部33b相对于顶板承受结构4以杠杆支点部分35为支点通过杠杆作用进行转动动作,气弹簧操作部分36抵靠气弹簧13的推进阀16。两个操作棒部32、32同时向下推动推进阀16、16,能使气弹簧13、13动作。另外,关于顶板支承结构4,如在图3中已经对图中的底壁部23、凸缘部26以及固定件24进行了说明的方案。

如图4的(c)所示,在L字形的连接工具34上,其两个端部上形成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所插入的孔34a、34b。每个孔34a具有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可插入的内径,并且在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的端面与各孔底之间分别留有足够的间隙Ga、Gb的方式形成,以用于分别的调整。连接工具34从其外侧与孔34a、34a交叉,且以开口的方式形成螺纹孔34b、34b。小螺丝34c、34c通过拧入螺纹孔34b、34b,小螺丝34c、34c的前端与插入孔34a、34a的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接触,并且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能以其位置和姿势固定在连接工具34上。关于连接工具34,以金属或尼龙制、(玻璃纤维强化)的聚丙烯等的树脂制(一体成形)为好,以提供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使其达到不会在正常操作力下发生实质性变形的程度,或螺纹孔34b、34b的螺纹槽不容易被破坏。

在操作部30的制作中,由于加工上或组装上的不正确性,可能会产生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例如,把手部31和第1棒部33a、33a和第2棒部33b、33b不正确地在一个平面内、或是第1棒部33a、33a没有整合在一条共通的线状上,甚至还有第2棒部33b、33b相互不平行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仅通过把手部31的操作,就能协调气弹簧13、13的推进阀16的动作,即同时且等量的操作是困难的。此外,在不使用连接工具34、34且把第1棒部33a、33a和第2棒部33b、33b作为一个棒状体而连续的一体部件来制作的情况下,把一方的第1和第2棒部33a和33b的组、另一方的第1和第2棒部33a和33b的组为一个共通的平面内的方式正确地制作本身会变困难。另外,当增加作为一体物的棒状体的刚性的话,当按下两气弹簧13、13的推进阀16的时机偏离,则协调动作变得困难。相反,降低作为一体物的棒状体的刚性时,以第1棒部33a到第2棒部33b的弯曲部分容易产生弯曲、扭曲的大的变形,即使把手部31的操作量增大,操作量也无法传递到第2棒部33b、33b,最终导致无法完全按下两气弹簧13、13的推进阀16、16。在这种情况下,顶板2的高度变更会需要时间。

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部30,通过使用连接工具34,在固定前的状态,连接工具34对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以2轴旋转(绕第1棒部33a的轴线θ和第2棒部的轴线δ)的方式允许旋转,又在相同的固定前的状态,第1棒部33a的轴线方向X和第2棒部33b轴线方向Y分别以间隙Ga的间隙Gb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移动是被允许的。因为这样的旋转和移动是被允许的,在松开小螺钉34c、34c的状态下,操作操作棒30的把手部31,调整相对于连接工具34、34的第1棒部33a、33a与第2棒部33b、33b的插入量、角度,由此,能形成第2棒部33b、33b的前端的气弹簧操作部36、36与气弹簧13、13的推进阀16、16接触(仅与其接触,不推入)的状态。在该接触状态下,将小螺钉34c、34c拧入螺钉的情况下,即使在操作棒30的操作被解除之后,第1棒部33a、33a与第2棒部33b、33b固定到连接工具34、34,操作部30能保持整体结构。在吸收了这样的间隙的固定状态后,用户在操作操作部30时,连接工具34、34也具有抗弯曲和扭曲变形的高刚性,在以把手部31的一个操作不会在中途被吸收,而是传导到第2棒部33b、33b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36,将两个气弹簧13、13的推进阀16、16的协调操作,即,同时与推进阀16、16接触并且能推入等量。这样,把手部31和第1棒部33a、33a及第2棒部33b、33b即使在制作时不具有精确的整齐性和平行性,在吸收加工误差和组装误差造成的制造误差的状态,将操作部30相对顶板支承结构4、4组装。

关于使用连接工具34的操作棒部32的结构,在各顶板支承结构4内延伸的所有操作棒部32不是必需的。也就是说,这不仅适用于属于一组的腿单元为两个腿单元的场合,而且适用于三个以上单元的情况。一个操作棒部32为不使用连接工具34而直接延伸到顶板支承结构4中的结构(第3棒部分),所有剩余的操作棒部32能具有使用连接工具34的结构。成为直接延伸到顶板支承结构4中的操作棒部32与另一个操作棒部32谋求协调时的基准的操作棒部。即,在所使用的所有连接工具34中,小螺钉34c、34c松开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30,以直接延伸到顶板支承结构4内的第3棒部与气弹簧13的推进阀16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剩余的操作棒部32中,通过调整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相对于连接工具34的插入量和角度,能形成第2棒部33b的前端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与气弹簧13的推进阀16抵接(仅抵接而不推入)的状态。在该接触状态下,所有连接工具34中的小螺钉34c、34c通过拧入,第1棒部33a和第2棒部33b被固定到连接工具34,并且能够获得将操作部30一体的组装的结构。吸收这些间隙的组装状态后,在用户操作操作部30时,包括第3棒部在内的所有的操作棒部32中,在把手部31的一个操作不会在中途被吸收,而是传达到所有的气弹簧操作部36,使得所有的气弹簧13的推进阀16能协调操作。

图5为对图1~图4所示的可倾斜调整的升降台说明顶板的倾斜的图。在图5中,与图1所示的要素或部位同等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在图5的(a)所示的状态下,第1腿单元组G1所属的支柱5的长度和第2腿单元组G2所属的的支柱5的长度具有相同的长度。顶板2处于水平状态。这里,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5的长度不变更,只将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支柱5的长度变更得更长。如此,如图5的(b)所示,顶板2处于下述状态,即,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支柱5的一侧高、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5的一侧低,顶板2以倾斜方向S表示那样倾斜。由于脚主体部7固定地安装在支柱5上,所以当顶板2与支柱5倾斜时,脚主体部分7也与支柱5一起倾斜。一侧的落脚部分8a以通过脚轴9a相对于脚主体部7向地面F的方向(高度方向)上的突出高度可变的方式被安装,因此即使脚主体部7随着顶板2的倾斜而倾斜,落脚部分8a、8b正对地板面F能够落座,并且升降台2的负载能被传达到地板面F上。落脚部分8a与脚轴9a以及落脚部分8b和脚轴9b以球接头7(图3的(c))连接,所以能吸收伴随顶板2的倾斜引起的角度偏差。随着倾斜,在整个升降台1中产生的倾覆力矩,根据与落脚部分8a、8b的脚踏而被抵消。

图6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的(a)是表示升降台的一根支柱及其脚部的非倾斜状态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该升降台的倾斜状态的立体图。升降台1a的腿结构在为对应于角落而配置的四个腿单元U1~U4构成的腿结构3a的情况下,所有的支柱5和脚部6具有与图示相同的结构。图6所示的升降台1a的腿结构3a将支柱5的下端部5b(连接筒体5c的下端部)与脚部6的脚主体部7相对,仅在与倾斜方向T(图1)的倾斜轴平行的轴线L1周围以任意角度连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顶板2的倾斜在图6的(b)中,仅为与S所示的方向和与其相反的倾斜方向。

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腿结构的脚部和支柱的连接结构的说明图。图7的(a)是表示图6所示的腿结构3a的支柱5和脚部6的连接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7的(b)是表示支柱5和脚部6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例的说明图。图7的(a)、(b)中,(A)是从上方观看腿结构3a的支柱5和脚部6的俯视图,(B)是横向并列表示夹在支柱5和脚部6之间的3个垫圈的图。(C)是将(A)局部剖面所示的侧视图,(D)是表示用于支柱5侧的套筒的图。(E)是表示用于连接结构的连接螺栓和垫圈的图。

参照图6和图7,在腿结构3a中,支柱5的下端部5b固定地安装有块状的适配器50。适配器50在与脚主体部7的升降台内侧面向的侧面7a接触的状态下,将带螺纹的旋钮51(连接螺栓)在轴线L1的方向拧入,因此,适配器50被固定到脚主体部7。脚主体部7固定地安装有能够拧入旋钮51的外螺纹的螺母60,适配器50中,与安装在脚主体部7上的螺母60对齐地安装套筒61。在脚主体部7与适配器50之间夹设有防松垫圈组62。垫圈组62是三个垫圈,并由环状垫圈63、63、弹簧垫圈64组成,该环状垫圈63、63放置在脚主体部7与适配器50侧,弹簧垫圈64夹设在两环状垫圈63、63之间。弹簧垫圈64形成为C形,夹入方向在波形上形成。带螺纹的旋钮51包括外螺纹部65和旋钮部66。另外,气弹簧的外筒体11的下端部14根据被施加在连接筒体5c上的压花68抵靠突出到筒体内的连接筒体5c的变形部分,因此,被定位在不再继续下降的位置。另外,在支柱5的连接筒体5c的外侧拧入的固定螺丝钉69的前端与外筒体11的下端部14接触,外筒体11固定在连接筒体5c上。

使旋钮51的外螺纹部65通过套筒61和垫圈组62,再将外螺纹部65拧入脚主体部7的螺母60,由此,支柱5连接到脚主体部7。外螺纹部65被拧入螺母60,能够延伸到脚部主体7内。通过操作把手51,松开螺钉,脚主体部7和适配器50之间的连接变自由。在以旋钮51拧紧时,能根据弹簧垫圈64的弹力防止螺钉松弛。插入在旋钮51的旋钮部66与适配器50之间夹设垫圈67,也确保带螺纹的旋钮51的螺纹拧紧。相对适配器50的脚主体部7的安装角度能根据顶板2的倾斜而改变。当安装角度确定时,通过操作旋钮51进行拧入,如图6的(b)所示,能维持、固定支柱5的倾斜角度。即使顶板2的倾斜角度改变,脚主体部7相对于地面F的姿势也可不发生变化,所以能得到脚主体部7所具有的所有的落脚部分8正对着地面F而落座的状态。使旋钮51的外螺纹部65贯通脚主体部7,另一个螺母螺合到突出的外螺纹部65的端部,能拧紧固定。

图7的(b)所示的支柱5和脚部6的连接结构,在支柱5的连接筒体5c上直接贯通带螺纹的旋钮51,因此,支柱5与脚部主体7连结。也就是说,脚主体部7上固定地安装有螺母70,在连接筒体5c的下部以贯通状态安装套筒71。在螺母70和连接筒体5c的下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松弛的垫圈组72。垫圈组72是三片组垫圈,并且与图7的(a)所示的垫圈组62同样,由环状垫圈73、73及夹在它们的中间的C形弹簧垫圈74构成。作为连接螺栓的带螺钉的旋钮51具有与图7的(a)所示的带螺钉的旋钮51相同的结构,但符号为外螺纹部75和旋钮部76。另外,带螺纹的旋钮51的旋钮部76与支柱5之间夹设与垫圈67相同的垫圈77。

旋钮51的外螺纹部65通过穿过连接筒体5c的套筒71和垫圈组72,通过将外螺纹部65拧入固定在脚主体部7上的螺母70中,支柱5连接到脚主体部分7。外螺纹部65拧入螺母60,能延伸到脚部主体7内。通过操作旋钮51松开螺钉,脚主体部7和适配器50的连接是自由的。用旋钮51拧紧时,根据弹簧垫圈72的弹性力能防止螺钉的松弛。旋钮51的旋钮76与支柱5之间还夹有垫圈77以确保带螺纹的旋钮51的螺纹紧固。支柱5相对于脚主体部7的安装角度与图7的(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情况相同。由于能根据顶板2的倾斜进行变更,所以省略再次的说明。另外,为了固定气弹簧的外筒体11,形成在连接筒体5c上的压花78和固定螺钉79也和关于在图7的(a)所示的连接构造的场合所说明的压花68和固定螺钉69相同,所以省略再次的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图8的(a)是表示本发明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立体图。图8的(b)是表示其一部分的扩大的立体图。在图8所示的升降台1b中,第1腿单元组G1所属的支柱5上安装的脚部6、第2腿单元组G2所属的支柱5所安装的脚部6(与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脚部6相邻),通过连接部件55连接。在该例中,连接部件55具有细长板部构件56,其形成两端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57、57。细长板部构件56根据通过长孔57、57的蝶形螺栓58、58,拧入脚部6、6的脚主体部7,因此,连接脚部6、6。在蝶形螺栓58松开的状态下,根据顶板2的倾斜而相互接近、分离的两脚部6、6的间隔或转动的变化,被连接部件55能在长孔57、57允许的范围内吸收。又,第1操作部301、第2操作部302、落脚部分分8a、8b与图1所示的情况相同。

当顶板2的倾斜角度被确定时,在夹住细长板构件56的状态下,通过长孔57、57的蝶形螺栓58、58被拧入到两腿单元组G1、G2的脚主体部7、7中,由此,脚部6、6通过连接部件56连接。在这种连接状态下,连接部件56抑制了两脚部6、6彼此横向偏移或扭转位移,所以脚部结构3b的刚性能提高,并且有助于稳定。细长板部件56作为一个细长板部件56,但是也能构成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由相对两个脚部6、6分别固定且通过相互重叠的长孔螺栓连接的两个部件构成。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都是包含2个支柱5、5的例子,但各组只要包含一个以上的支柱5即可。但是其中一方的组优选为两根支柱。另外,在大型升降台的情况等,根据顶板2的大小和形状,任一方或两方的支柱组能包括三根支柱。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其它实施例的立体图。在图9中,与图2所示的要素和部位相同的部件使用与图2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有图9所示的升降台1c是从里面侧表示升降台的立体图。第1腿单元组G1具有沿着一方的侧缘部1a排成一列的3个腿单元U1、U2、U5,第2腿单元组G2具有沿着另一方侧缘部a排成一列的三个的腿单元U3、U4、U6。腿单元U5(U6)配置在腿单元U1、U2(腿单元U3、U4)的中间位置。操作部301、302为了操作对应的腿单元U5、U6,所以从棒部33、33的第1棒部33a、33a的中央部垂直地向升降台1c的中心方向上分支,具有向腿单元U5、U6的顶板支承结构4、4的内部延伸的第2棒部33c、33c。每个第2棒部33c包括杠杆支点部分35和气弹簧操作部分36,该情况与其它第2棒部33b(也参照图4)相同。通过操作操作单元301,属于第1腿单元组G1的腿单元U1、U2、U5同时动作(各支柱有5的长度变更),通过操作操作部302,属于第2腿单元组G2的腿单元U3、U4、U6同时操作(改变每个支柱5的长度)。本实施例在横向较长的大型升降台或装载在升降台上的负荷较大的情况下特别优选。

作为操作部30的结构采用下述例子进行说明,即,采用杠杆的结构,该杠杆以位于中间位置的杠杆支点部分35的杠杆的作用,使操作前端部分36上下移动,操作前端部分36按下推进阀16进行动作。但是,作为操作部30的另一结构,根据具备锥面的操作前端部分的操作,能够采用在顶板支承结构的内部进退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进退的操作前端部分的锥面的楔子作用来下压推进阀16来操作。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所示的升降台1d例如以与顶板2的四角对应的方式,四个支柱5所配置的位置与矩形的每个顶点相匹配,并且设置有两组的第1腿单元组和第2腿单元组、两组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也就是说,作为腿单元组中的一方的组的第1腿单元组G1(i)和第2腿单元组G2(i)与如图2所示的例中的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相同,沿顶板2的长边缘a、a排列,但从相同的四个腿单元U1~U4,作为腿单元腿的另一方的组的第1腿单元组G1(ii)和第2腿单元组G2(ii)沿着顶板2的短边b、b并排组装。四个腿单元U1~U4示出了占据与长方形的四个各顶点一致的位置的例子,但顶板2采用平行四边形,即使配置在与该四个各顶点一致的位置,倾斜方向虽不相互成直角,但会得到同样的作用。

关于操作部,作为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和第2操作部302(i),与图2所示的例子中的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301、302一样,沿顶板2的长边缘a、a排列,但作为另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单元301(ii)和第2操作部302(ii)沿着顶板2的短边b、b而配置。另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i)和第2操作部302(ii)的结构,长度与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和第2操作部302(i)不同,除此以外,是同样的结构,所以再次的说明省略。通过操作另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i)和第2操作部302(ii),在操作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和第2操作部302(i)的时候,能使顶板2在与倾斜方向S(i)正交的倾斜方向S(ii)上倾斜。关于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顶板支承结构4a,将参照图11在后面叙述。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操作部和顶板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1所示的顶板支承结构4a中,在夹角的两侧的侧壁部22、22上分别形成有纵长的的长孔25、25。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的第2棒部33b与另一方的组第2操作部302(ii)的第2棒部33b通过长孔25、25进入顶板支承结构4a的中央的凹部21内。长孔25、25的下缘部分构成杠杆支点部分35、35,当操作一方的组的第1操作部301(i)和另一方的组第2操作部302(ii)时,第2棒部33b、33b通过杠杆支点部分35的杠杆作用,形成在第2棒部33b、33b的前端处的气弹簧操作部36、36在上下方向上动作。第2棒部33b、33b的气弹簧操作部36、36在凹部21内,在推进阀16上以上下重叠的状态配置。

当仅操作第1操作单元301(i)时,第1操作部301(i)的第2棒部33b的前端所形成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直接将推进阀16推入,使气弹簧动作。当第2操作部302(ii)被操作时,在第2操作部302(ii)的第2棒部33b的前端形成的气弹簧操作工作部分36按压第1操作部301(i)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由此该第1操作部301(i)的气弹簧操作部分36按压推进阀16,由此,能使气弹簧动作。关于顶板支承结构4a的其它结构,由于与图4所示的顶板支撑结构4的结构相同,所以关于顶板支撑结构4,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再次的说明。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腿结构的脚部的旋转配置的图。由于腿结构的支柱5的截面为圆形,所以将支柱5安装在脚部6的脚主体部7上的情况下,很容易在支柱5的轴线周围改变角度而进行安装。绕着支柱5的轴线,形成每间隔90度形成对突起和与该突起嵌合的凹部的结构、或者支柱5的底部每间隔90度以螺丝固定的结构。通过操作的第1支柱组、第2支柱组的组和顶板2的倾斜方向的组合,能够改变脚部6的脚部主体部7延伸的方向。以图12的(a)为基本形,一方的第1支柱组和第2支柱组沿着顶板2的长边缘a、a排列。此时的操作产生的顶板2的倾斜(向下)方向S是从落脚部分8a、8b的位置朝向图面下侧的方向。

图12的(b)表示从图12的(a)的配置使脚主体部7旋转180度的状态。被操作的第1支柱组和第2支柱组与基本形没有变化,但是使顶板2倾斜的方向相反,倾斜(向下)方向S是朝向图上侧的方向。图12的(c)表示从图12的(a)的配置开始使脚主体部7顺时针旋转90度的状态。此时的倾斜(向下)方向S是从落脚部分8a、8b的位置朝向图左侧的方向。被操作的第1支柱组和第2支柱组与基本形的情况下的组为不同的组(沿短边b、b的另一方的组)。图12的(d)为从图12的(a)的配置开始使脚主体部7顺时针旋转270度的状态。此时的倾斜(向下)方向S是从落脚部分8a、8b的位置朝向图右侧的方向。第1支柱组和第2支柱组的组与图12的(c)的组相同(沿短边b、b的另一方的组),但操作的方向相反、倾斜方向为相反侧。在任一情况下,脚主体部7都在顶板2向地面F投影的范围内。由于不突出到顶板2的投影之外,所以不会妨碍到周围移动的操作者等的脚部。

图13是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横长升降台的情况的示意图,是从脚主体部朝顶板看的图。图13的(a)所示的升降台1e例如为横向很长(长边a、a比短边b、b足够长)的顶板2的升降台。由于支柱和脚部构成的腿结构3与图3和图12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再次的详细说明。升降台1e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操作两侧的操作部30、30的横长结构,但沿着短边缘b、b而配置的操作部30、30通过由两个人分担操作,沿着短边缘b、b的第1腿单元组G1和第2腿单元组G2的支柱的长度能够改变。两腿单元组G1、G2所变更的支柱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顶板2的高度被调整,不同场合下,高度被改变并且在倾斜方向(横向)S上被倾斜。操作部30、30如图13的(b)中的升降台1f所示,即使沿着长边缘a、a配置也可。在升降台1f中,除了操作部30、30和单元组G1、G2的配置以外,由于与升降台1e相同,所以对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再次的说明。在升降台1f的情况下,能一个人操作两个操作部30、30,此时,倾斜方向S为纵向。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升降台的又一实施例的图。如图14的(a)作为升降台1g而显示的那样,顶板2a的形态能是圆形顶板。腿结构、第1及第2支柱组以及腿单元,可以采用如图1等所示的腿结构3、第1及第2支柱组G1、G2以及腿单元U1~U4相同的部件。另外,如图14的(b)中的升降台1h所示那样,顶板2b的形态可为L形顶板。在这种情况下,腿单元结构的第1和第2支柱组G1和G2能以L形倾斜而横切的方式配置。沿第1和第2支柱组G1、G2的升降台面方向的长度(操作部30的长度)为不同的长度,但腿单元U1~U4能是相同的结构。可代替L形的升降台,半圆的升降台和四分圆的升降台、或扇形的升降台,也能使用相同的腿结构。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可倾斜的升降台,列举了几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各种变形是任意的。例如,落脚部分8的落座体8c可将升降台1在地板F上移动,因此例如也能是带有脚轮,特别是在旋转停止锁定功能的脚轮。顶板虽然以作为平坦的板材进行了说明,但根据升降的用途,能采取各种形式也是清楚的。例如,本升降台在应用于床或沙发的情况下,顶板是支撑垫子或坐垫的台面的形态的方案也是清楚的。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升降台,包括被炉、台车、线形台、店铺台、陈列台、学习台等用于置物、或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的面上进行作业等的台面,对于根据上下动作,付与台面的功能性的所有升降台均可适用。

符号的说明

1,1a,1b,1c,1d,le,1f,1g,1h升降台

2,2a,2b顶板

3,3a,3b腿结构

4,4a顶板支撑结构

5支柱

5a上端部

5b下端部

6脚部

7脚主体部

7a侧面

8(8a,8b)落脚部分

8c落座体

9脚轴

9a长脚轴

9b短脚轴

10,10a脚连接部

11外筒体

12内筒体(外筒体)

13气弹簧

14外筒体11的下端部

15内筒体12的上端部

16推进阀

17,17a锁定结构

21中央凹部

22侧壁部

23底壁部

24固定工具

25长孔

26凸缘部分

30(30a,30b)操作部

31把手部

301,301(i),301(ii)第1操作部

302,302(i),302(ii)第2操作部

32.操作棒部

33棒部

33a第1棒部

33b第2棒部

34连接工具

34a,34a孔

34b,34b螺纹孔

35杠杆支点部分

36气弹簧操作部分

40螺杆轴

41,42螺母

43,44垫圈

45螺杆轴

46螺丝孔

47球接头

48球接头

49联系部材

50适配器

51旋钮

55连结部材

56细长板部材

57长孔

58蝶螺栓

60,70螺帽

61,71套筒

62,72垫圈组

63,73环形垫圈

64,74弹簧垫圈(弹簧垫圈)

65,75外螺纹部

66,76旋钮部

67,77垫圈

68,78压花

69,79固定螺丝

a,a长边缘

b,b短边缘

S,S(i),S(ii)倾斜方向

T倾斜方向

F地板

L横中心线

L1轴线

Ga,Gb间隙

G1,G1(i),G1(ii)第1腿单元组

G2,G2(i),G2(ii)第2腿单元组

6G1第1足部组

6G2第2足部组

U1,U2,U3,U4,U5,U6腿单元

P1第1支柱配置表面

P2第2支柱配置表面。

3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客厅多功能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